外伤性表面溃疡的治疗

外伤性表面溃疡的治疗

一、外伤性体表溃疡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胡咏[1](2021)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近6年慢性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为慢性难愈性创面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录2015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慢性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居住地)、创面病程、合并基础性疾病、创面形成原因、创面部位、细菌病原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方法及疗效转归等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1、本研究资料共纳入150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其中男性966例(64.3%),女性536例(35.7%),男性:女性为1.80:1;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95岁,平均年龄为56.00(44.00,69.00)岁。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为322例(21.44%),其次为60~69岁为296例(19.71%)。各年龄段性别分布中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患者。各年龄段在男女性别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7.844,P=0.449)。农村患者共973例(64.8%),城镇患者共529例(35.2%),农村患者:城镇患者为1.84:1。共计977例(65.05%)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共1540例次,常见基础性疾病依次为糖尿病487例次(31.62%)、高血压373例次(24.22%)、截瘫152例次(9.87%)、陈旧性脑梗死95例次(6.1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4例次(4.16%)。2015年至2020年患病总体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人数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7.025,P=0.219)。2、本研究资料150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临床特点:最主要类型是代谢性溃疡411例(27.36%),其次为创伤性溃疡327例(21.77%),压力损伤性溃疡278例(18.51%),感染性溃疡135例(8.99%),医源性溃疡103例(6.86%),瘢痕性溃疡95例(6.32%),周围血管性溃疡68例(4.53%),恶性溃疡47例(3.13%),其他38例(2.53%)。不同类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中均以男性为主,各种类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在性别例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926,P=0.043)。慢性难愈性创面溃疡类型与各年龄段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年间慢性难愈性创面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42.789,P<0.05)。慢性难愈性创面患病部位共1812处,其中下肢共1090处(60.15%),臀部和会阴339处(18.71%),上肢126处(6.95%),头面颈88处(4.86%),胸腹部86处(4.75%),腰背部83处(4.58%)。慢性难愈性创面以下肢最为多发。慢性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分布:共分离培养出菌株80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17株(64.23%)、革兰氏阳性菌271株(33.66%)及真菌17株(2.48%)。常见菌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0株(16.15%)、大肠埃希菌104株(12.92%)、铜绿假单胞菌99株(12.30%)、奇异变形杆菌81株(10.06%)、鲍曼/溶血不动杆菌(8.70%)。治疗方式与疗效转归:共1502例患者中经治疗后愈合852例(56.73%),好转514例(34.22%),未愈136例(9.05%),其中保守治疗281例,愈合48例(17.08%),好转118例(41.99%),未愈115例(40.93%),未愈患者中超半数选择自动出院或拒绝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221例,愈合804例(65.85%),好转396例(32.43%),未愈21例(1.72%)。慢性难愈性创面手术治疗愈合率较保守治疗高,清创植皮术、皮瓣移植术、人工真皮移植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NPWT)、富血小板血浆(PRP)辅助治疗效果较好。3、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本组150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住院时间为30.00(18.00,46.00)天,住院费用为39832.43(22189.66,67451.31)元。压力损伤性溃疡住院时间最长40.00((21.00,62.25)天,其他类型住院费用最多58469.87(25431.39,136598.14)元,恶性溃疡住院时间最短21.00(9.00,38.00)天,住院费用最少23115.10(7374.12,48328.72)元。各类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8.109、102.798,P<0.05)。结论:1、慢性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中老年、农村地区人群为主,2015年至2020年患者数呈逐年增长。2、创面形成原因以代谢性、创伤性、压力损伤性、感染性为主,创面部位以下肢最多见,不同类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在性别、各年龄段、年代分布上有差异,6年间慢性难愈性创面类型分布差异明显,不同类型创面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不同。3、慢性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创面检出率高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4、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治疗首先应考虑针对病因治疗,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及改善全身情况,加强创面局部清洗换药,其次应选择简单易行的手术方式,同时结合患者创面条件及经济基础选择最有利及有效的治疗方式。

蒋暑雨[2](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张舒曼[3](2020)在《PRP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传统的清创、换药、负压吸引术等方法对慢性创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患者基础情况差、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常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是血液离心后制备的血小板浓缩物,PRP激活后可以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如PDGF,VEGF,EGF,FGF等),刺激细胞生长分化、血管生成,促使创面愈合。慢性难愈性创面需多次应用PRP治疗,而新鲜PRP制备既增加患者痛苦,又消耗医务人员精力和时间,因此探讨PRP不使用任何冻存剂情况下的适宜贮存温度及贮存时间,分析贮存PRP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作用,为PRP临床应用提供更便捷的应用方式。目的:(1)制备有效浓度的PRP,通过分析不同贮存条件下PRP中生长因子变化,及PRP对细胞增殖及迁移作用的影响,以探寻PRP贮存的最适宜条件;(2)分析PRP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的治疗效果;(3)比较贮存PRP与新鲜PRP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1)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二次离心法制备PRP,计算血小板富集倍数及血小板回收率;(2)ELISA方法检测贮存于4℃,-20℃和-80℃条件下0天、7天、14天和28天的PRP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3)MTS法分析0.5%、1%、5%浓度新鲜PRP及4℃、-20℃和-80℃条件下贮存PRP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4)选择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应用个体化序贯综合治疗,筛选出治疗无效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进一步给予每周一次的新鲜或贮存PRP治疗。(5)分析PRP治疗7天、14天、21天及28天,慢性难愈合性创面面积、创面面积缩小率变化;治疗前后创面床改善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VAS疼痛评分及PRP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6)分析比较应用新鲜自或贮存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28天,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创面面积缩小率、创面床改善率的变化。结果:(1)应用二次离心法制备的PRP平均血小板富集倍数为4.85±0.22倍,血小板回收率为72.06±10.21%。(2)贮存7天,各温度贮存PRP中生长因子均无明显下降;贮存14天,4℃贮存PRP中PDGF及VEGF含量较新鲜PRP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4℃贮存PRP中VEGF含量较-20℃、-80℃贮存PRP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贮存28天,4℃贮存PRP中四种生长因子含量较新鲜PRP、-20℃及-80℃贮存PRP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贮存14天、28天,-20℃贮存PRP较-80℃贮存PRP相比,四种生长因子均无明显下降(p>0.05)。(3)1%、5%新鲜(0天)PRP的细胞增殖作用显着高于10%FBS(p<0.05)。PRP贮存于-20℃和-80℃7天、14天及28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均明显优于对应时间的4℃贮存PRP及10%FBS(p<0.05),但-20℃贮存和-80℃贮存PRP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4)-20℃贮存或-80℃贮存14天及28天的PRP培养细胞12h,细胞迁移率均较4℃贮存PRP及10%FB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增大(均p<0.01),但-20℃贮存和-80℃贮存PRP细胞迁移率无明显差异(p>0.05)。(5)临床研究纳入67例患者,共74处慢性创面。经过个体化序贯综合治疗,筛选出19例患者,共22处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难愈性创面,给予PRP治疗,其中13处创面应用新鲜PRP治疗,9处创面应用-20℃贮存PRP治疗。(6)PRP治疗28天,创面面积缩小率≥50%的慢性难愈性创面为81.82%,创面床改善率≥50%的慢性难愈性创面为90.91%;PRP治疗后28天,慢性难愈性创面面积较PRP治疗前显着缩小(p<0.01);VAS评分由治疗前6.68±1.32减小至1.86±1.67(p<0.01),治疗期间未发生与PRP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7)应用-20℃贮存PRP治疗28天与新鲜PRP治疗28天比较,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的创面缩小率及创面床改善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PRP在-20℃及-80℃条件下贮存4周,仍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20℃及-80℃贮存效果无差异;(2)PRP对经个体化序贯综合治疗无效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具有良好治疗作用;(3)新鲜或贮存PRP均可有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PRP的有效贮存应用,拓展了PRP的应用方式,为治疗难治性创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手段。

许钊荣[4](2018)在《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高渗钠溶液和镓离子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抗菌作用,并构建具有抗菌功能的人工真皮,实现预防创面感染目的,为相关抗菌人工真皮支架的制备奠定实验基础,并为其在创面实现预防感染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烧伤感染创面中检出率高的常见细菌的标准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FSCC167002)、阴沟肠杆菌(FSCC145003)、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ATCC51331),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FSCC223011)、粪肠球菌(FSCC146002),制备不同浓度钠离子的琼脂平板培养基进行体外抗菌实验,进行高渗氯化钠的体外抗感染功能评价。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合微生物活性检测试剂盒-WST检测镓离子溶液对实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透射电镜(TEM)观察镓离子接触后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微观结构及形态学的变化。采用仿生设计原理,以镓离子、胶原溶液为原料,经均匀混合、戊二醛交联、冷冻干燥、热交联等工艺,构建负载镓离子的抗菌人工真皮,进行材料系统表征,包括表面形貌、孔径、孔隙率、镓离子释放等,体内外生物学评价,包括体外杀菌率、细胞毒性、细胞形容性和体内生物学评价。利用海藻酸多糖凝胶化特性,以海藻酸多糖为载体,通过多次浸泡冻干及凝胶化反应,构建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相关真皮支架,进行材料表征并评价其抗菌性能。结果:当氯化钠达到4%的高渗浓度时,可对多数创面感染常见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生长产生显着抑制作用;当氯化钠浓度达到8%时,则对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同样有显着抑制效果。镓离子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为256-512μg/mL,表明镓离子溶液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无机抗菌剂,对烧伤创面感染中常见的大多数细菌都有明显且一致的抗菌效果。TEM观察到镓离子接触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出现了膜壁分离、胞壁破坏及胞内异常电子凝聚的现象,提示细菌正常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破坏。构建的含镓抗菌人工真皮材料表征显示其具有满意的三维贯通孔结构,孔径50-150μm,孔隙率97.4%,体外酶解实验12h降解率为19%,24h降解率为28%,抗酶解性能好,负载的镓离子能够稳定释放。生物学评价显示其体外抗菌性能显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1h杀菌率接近90%,没有潜在细胞毒性,CCK-8法测定相对增殖率为80%,生物安全性高,通过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细胞共培养,发现细胞支架相容性好,大鼠体内评价研究证明其能够有效预防创面及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组织相容性好。以镓离子溶液、海藻酸钠和胶原溶液为原料,成功构建了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相关真皮支架,包括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真皮支架,以及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所构建的真皮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体外抗菌性能良好。结论:局部高渗钠溶液对烧伤感染常见的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可为烧伤感染创面局部治疗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镓离子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无机抗菌剂,对在烧伤创面感染中遇到的大多数细菌都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构建的含镓抗菌人工真皮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适宜的孔径和较高的孔隙率,抗酶解性能好,负载的镓离子能够稳定释放,生物相容性好,没有潜在细胞毒性,生物安全性高,体内外抗菌效果显着,能够有效预防创面及移植物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安全性的同时又保证了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了基础。研究初步实现了镓离子相关复合载体及真皮支架的制备,为镓离子稳定释放载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章兆兵,张潇,凌来庆[5](2015)在《三黄汤熏洗治疗外伤性溃疡45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黄汤熏洗治疗外伤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外伤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三黄汤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溃疡愈合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8%,对照组为8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为(16.7±3.8)d,对照组为(27.3±7.5)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汤熏洗治疗外伤性溃疡有较好疗效,能明显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胡泽华[6](2012)在《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的语源考察,以期弄清两国汉语造词发祥的实际状态。中日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的词语,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在序论中,笔者对先行研究进行了考察。通过先行研究得知,这种研究很多是基于构词法等语法层面的,以某一领域的专业词汇为中心进行的研究数目并不多。即便有,也多以法律、政治、经济、植物学为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词汇很少被人研究。首先,为了了解中日同形西医术语的使用情况,本论文在第二章中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汉日医学大词典》为对象,进行了调查。该书共计1527页,分为西医词汇和中医词汇两大部,其中前1259页为西医词汇。根据对这些西医词汇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中日同形西医术语共计10875个。由于词语数目较多,且其中有很多类似于“饱和度、作图法”之类和化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交叉的词汇。本论文通过将这些词汇在《广辞苑》《日本国语大词典》中进行检索,得出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医学词汇共计372个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了方便研究,将这些词汇分为身体器官构造用语(172)、疾病药物用语(71)、治疗预防用语(50)和身体机能医学领域用语(79)来考察。在第三章中,笔者以佐藤《现代に生きる幕末明治初期汉语辞典》(2003)、小川鼎山《医学用语の起こり》(1983)、杉本つとむ《语源海》(2005)、黄河清《近现代辞源》(2010)、高名凯、刘正琰《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为调查依据,详细考察了以上用语中由中方所造用语共计38个,日方所造用语30个。剩余304个用语由于资料所限,无法判定辞源国。在已经知道由中方所造的38个同形用语中,根据本论文的分类方法,身体器官构造用语17个、疾病药物用语8个、治疗预防用语6个、身体机能医学领域用语7个。日方30个造词中,身体器官构造用语25个、疾病药物用语3个、治疗预防用语0个、身体机能医学领域用语2个。同时本研究还论述了即便作为日方的造词,它们与以方以智《物理小识》为代表的中国洋学书也有着莫大的关联。通过以上语源考察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中日同形语的考察不能忽视中国洋学书,古典文献的作用。②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认为近代日语中的新汉语的创造都是由日本人所完成。还有待更加全面的考察。在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医学词汇在两国间的传播,并探讨两国词汇相互传播的原因。在鸦片战争以前,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强大,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的闭关锁国,中国成为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主要来源。随着很多中国古典书籍、洋学书籍逐渐被传播到日本,由中国人创制的西医词汇也被日本人所广泛使用。在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由于日本的日益强大,赴日游学与留学的人都逐渐增多,通过这些在日留学生的努力,很多词汇也开始被传播到中国。其中很多原本是中方的造词也被“逆传入”了中国,从而被误认为由日本所创。

张云杰[7](201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溃疡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回顾了近10年中医药外治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概况,并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组方原则、组方结构、方剂来源、剂型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加以讨论,总结了中医外治疗法的特点和优势。参考文献29篇。

罗玲[8](2011)在《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与朱红膏毒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建立一种符合临床溃疡形态,并且愈合速度较慢的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2研究朱红膏的用药安全性,指导临床安全用药。3研究朱红膏的毒效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 SD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皮肤缺损+细菌感染组(PR),皮肤缺损+埋置异物组(PW),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埋置异物组(PRW),予以不同的体表溃疡模型造模方法,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筛选最佳造模方案。2 SD雄性大鼠66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38.08mg生药/kg)、中剂量组(19.04mg生药/kg)、低剂量组(9.52mg生药/kg)、基质组(凡士林)、溃疡模型组以及皮肤破损组。各给药组、基质组及溃疡模型组按筛选出的最佳方案造模,皮肤破损组以刀片刮伤方式造模。实验观察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3 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皮肤破损组、溃疡模型组、凡士林基质组、朱红膏A~E各剂量组(剂量设置分别为:1218.56mg生药/kg,609.28mg生药/kg,304.64mg生药/kg,152.32mg生药/kg,76.16mg生药/kg)。朱红膏各剂量组、基质组及溃疡模型组按筛选出的最佳方案造模,皮肤破损组以刀片刮伤方式造模。实验观察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肉芽组织总蛋白(TP)含量,肉芽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实验,PRW组溃疡愈合速度明显减慢,与PR组及PW组比较有差异(P<0.01),PR组与PW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与临床溃疡在形态学上相似。2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安全性研究实验,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各组、凡士林基质组及皮肤破损组尿NAG活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尿RBP含量显着升高(P<0.05);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肾脏组织病变有加重趋势,与皮肤破损组比较,朱红膏高剂量组有较明显病变(P<0.05),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朱红膏各组、凡士林基质组及皮肤破损组肾脏病变未见明显差异(P>0.05)。3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研究给药4 d,各组溃疡面积愈合情况没有差异(P>0.05);给药7d,朱红膏D、E剂量组和基质组与溃疡模型组比较,溃疡愈合速度明显较快(P<0.05),朱红膏B、C剂量组愈合速度低于溃疡模型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朱红膏剂量的增加,溃疡愈合速度有减慢趋势;给药14d,朱红膏各剂量组与溃疡模型组比,溃疡愈合速度均明显较快(P<0.05),但无随剂量而改变的趋势。给药7d,与溃疡模型组相比,朱红膏A剂量组RBP含量明显升高(P<0.05);朱红膏各剂量组肉芽组织T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朱红膏各剂量组肉芽组织Hy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01);朱红膏C~D肉芽组织V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给药14d,与溃疡模型组相比,朱红膏A~D剂量组RBP含量明显升高(P<0.01);朱红膏各剂量组肉芽组织T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朱红膏C~E剂量组Hyp含量明显升高(P<0.05);朱红膏A~B剂量组VEGF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1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埋置异物的三种因素组合方法造模较佳。2朱红膏19.04 mg生药/kg,用药2周可认为基本安全。3朱红膏可显着加快溃疡创面的愈合速度。4给药7d时,朱红膏A剂量为相对毒性剂量,B~E剂量可认为基本安全;给药14d时,朱红膏E剂量可认为安全,而大于D剂量认为有可能会引起毒性反应,为相对毒性剂量。5给药7d、14d时,朱红膏均明显提高溃疡创面的Hyp水平和肉芽组织TP水平。6给药7d时,朱红膏可显着增加创面肉芽组织VEGF水平,给药14d时,这种增加趋势减弱,甚至低于对照组。

龚秀英[9](2010)在《二黄愈疡散促大鼠体表感染性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二黄愈疡散对大鼠体表感染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治疗感染性皮肤溃疡提供新的治疗药物,并为其开发提供药理依据。方法:1.皮肤刺激试验与皮肤致敏试验;2.促愈作用的研究:实验大鼠全麻后背部脱毛区蒸汽烫40sec,造成溃疡模型,冷却15 min后注射大肠杆菌液,造成感染性溃疡模型。造模5d后切除表面痂皮,分为感染性溃疡组和非感染性溃疡组,分别给予二黄愈疡散治疗,同时分别以康复新液和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指标:动态创面局部情况、组织形态学,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Image-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的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二黄愈疡散对家兔皮肤无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无致敏反应;2.感染性溃疡中,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比康复新液组短;3.非感染性溃疡中,治疗组的愈合时间与康复新液组相当;4.感染性溃疡中,治疗组IL-8的水平低于康复新液组和生理盐水组,EGF水平高于康复新液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5.非感染性溃疡中,治疗组IL-8、TNF-α的水平低于康复新液组和生理盐水组,EGF水平高于康复新液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1.二黄愈疡散皮肤外用安全可靠;2.二黄愈疡散具有明显的抗炎、促感染性皮肤溃疡愈合作用,其抗炎作用优于康复新液,促愈作用与康复新液相当;3.二黄愈疡散的促愈作用主要与下调TNF-α、IL-8的表达,显着提高EGF的表达有关,对TGF-β1的表达无影响。二黄愈疡散下调IL-8表达、提高EGF表达的作用优于康复新液(P<0.01)

贺春晖[10](2009)在《象皮生肌散对实验大鼠慢性皮肤溃疡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象皮生肌散对慢性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象皮生肌散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象皮生肌散组,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参照沈道修改良塑料环肉芽肿定量法,经改进制成慢性皮肤溃疡模型,组内再按随机原则分术后7天、14天2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处死10只大鼠,术前禁食,用SABC免疫化检测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结果:象皮生肌散组平均愈合时间较康复新液组及模型组分别提前4天(P<0.05)及7天(P<0.01);象皮生肌散组局部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计数与分布都优于康复新液组(P<0.05)及模型组(P<0.01)。结论:象皮生肌散能够上调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二、外伤性体表溃疡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体表溃疡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最终入选
    2.2 研究内容及分组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分组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城乡分布特点
    3.2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年均人数分布与性别构成
    3.3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年龄段分布与性别构成
    3.4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情况
    3.5 慢性难愈性创面类型与性别构成
    3.6 慢性难愈性创面类型与年龄段、年均人数分布
    3.7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创面部位分布特点
    3.8 慢性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分布特点
    3.9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治疗方式与转归
    3.10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治疗结果与性别分布
    3.11 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3)PRP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贮存温度与时间对PRP生长因子含量及其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全血与PRP血小板计数
        2.2 贮存温度、时间对PRP中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新鲜PRP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
        2.4 不同贮存温度、时间的PRP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2.5 不同贮存温度、时间的PRP对人成纤维细胞迁移作用影响
    3 小结
第二部分 PRP在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研究对象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
        1.6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个体化治疗结果
        2.2 PRP治疗后创面面积变化及创面面积缩小率
        2.3 新鲜PRP与贮存PRP治疗28 天后创面面积缩小率
        2.4 新鲜PRP与贮存PRP治疗28 天创面改善率比较
        2.5 PRP治疗前及治疗28天VAS评分
        2.6 创面完全愈合时间
        2.7 不良事件
        2.8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高渗钠溶液的抗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试剂与仪器
        2.3 高渗钠溶液的抗菌作用评价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硝酸镓溶液的抗菌性能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试剂与仪器
        2.3 ICP-MS测定镓离子的浓度
        2.4 硝酸镓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
        2.5 TEM
    3 结果
        3.1 WST试剂盒操作中各菌株适宜的接种浓度
        3.2 硝酸镓溶液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MIC
        3.3 镓离子接触后的大肠杆菌的显微观察
        3.4 镓离子接触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显微观察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制备与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制备
        2.3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材料表征
        2.4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外抗菌研究
        2.5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细胞学评价
        2.6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内评价研究
    3 结果
        3.1 筛选适宜质量分数戊二醛交联的人工真皮
        3.2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外抗菌结果
        3.3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细胞学评价结果
        3.4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表征
        3.5 含镓抗菌人工真皮的体内评价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海藻酸镓复合载体及其真皮支架的制备与抗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 真皮支架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制备
        2.3 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的制备
        2.4 材料表征
        2.5 体外抗菌评价
    3 结果
        3.1 被覆海藻酸镓复合物涂层的真皮支架的表征
        3.2 海藻酸镓聚合物微粒及其复合真皮支架的表征
        3.3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1 真皮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1.1 真皮替代物的发展历程
        1.2 真皮替代物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 高渗钠溶液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3 镓及其化合物的抗菌研究
    4 参考文献
致谢

(5)三黄汤熏洗治疗外伤性溃疡4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疗效观察
4讨论

(6)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序章
    1.1 问题の提起
    1.2 先行研究
    1.3 本研究の目的及び构成
第二章 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の有り様
    2.1 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について
    2.2 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の类别分布
第三章 中日両侧の文献资料による语源考察
    3.1 中国侧の文献资料
    3.2 日本侧の文献资料
    3.3 両侧の资料による语源考察结果
        3.3.1 中国侧の造语
        3.3.2 日本侧の造语
        3.3.3 日本侧の造语と中国语の関系
    3.4 本章のまとめ
第四章 中日における同形西洋医学用语の伝播考察
    4.1 伝播ルートの考察
        4.1.1 中国から日本へ
        4.1.2 日本から中国へ
    4.2 伝播原因の考察
第五章 终章
参考文献
付録 1
付録 2 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
谢辞

(7)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溃疡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洗剂
2 膏剂
3 散剂
4 乳剂
5 单味药外用
6 结语

(8)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与朱红膏毒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皮肤创面愈合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外治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与筛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1
    实验二 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安全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2
    实验三 朱红膏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毒效关系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9)二黄愈疡散促大鼠体表感染性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二黄愈疡散皮肤刺激性试验与皮肤致敏性试验
    1.1 二黄愈疡散制备
        1.1.1 组方
        1.1.2 药物制备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皮肤刺激性试验
        1.3.2 皮肤致敏性试验
    1.4 实验结果
2.二黄愈疡散对大鼠体表感染性溃疡的促愈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方法
        2.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2.3 大鼠局部溃疡面的动态观察
        2.2.4 大鼠创面皮肤组织HE染色
        2.2.5 大鼠皮肤组织EGF、TGF-β_1、TNF-α、IL-8含量的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鼠体表感染性溃疡模型的鉴定
        2.4.2 大鼠皮肤溃疡药物处理前后的大体观察结果
        2.4.3 不同治疗时段大鼠溃疡面积收缩情况
        2.4.4 各组溃疡愈合时间的比较
        2.4.5 大鼠死亡情况
        2.4.6 大鼠皮肤溃疡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
        2.4.7 大鼠皮肤组织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表达检测结果
        2.4.8 大鼠皮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表达检测结果
        2.4.9 大鼠皮肤组织TNF-α表达检测结果
        2.4.10 大鼠皮肤组织IL-8表达检测结果
3.讨论
    3.1 中医对体表溃疡的认识及治疗研究现状
    3.2 西医对体表溃疡的认识及治疗研究现状
    3.3 皮肤感染性溃疡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3.4 二黄愈疡散治疗体表感染性溃疡的组方依据
    3.5 二黄愈疡散外治体表感染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探讨
        3.5.1 二黄愈疡散对感染性溃疡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3.5.2 二黄愈疡散对感染性溃疡模型大鼠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3.6 问题与展望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编着作

(10)象皮生肌散对实验大鼠慢性皮肤溃疡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和药物
        1.3.1 试剂
        1.3.2 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给药
        2.2 动物造模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大鼠行为和体态变化
        3.1.1 大鼠造模后一般资料观察
        3.2 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术后第7天、14天两个时间点的愈合率(%)
        3.3 观察各组剩余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
        3.4 组织形态学观察
        3.4.1 标本大体观察
        3.4.2 HE染色
        3.4.3 光学显微镜观察
        3.4.4 溃疡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EGF表达的观察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大鼠行为和体态变化
    2. 标本大体的观察
    3. 组织形态变化
        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4. 各组大鼠创面第7天、14天愈合率
    5. 各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
    6. 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计数与分布
讨论
    1. 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皮肤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内服
        1.2.2 中药汤剂外洗湿敷
        1.2.3 复方膏剂外治
        1.2.4 复方散剂外治
        1.2.5 单味药外用
        1.3 辨证分型
    2. 西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认识
        2.1 体表性溃疡病理分度
        2.2 体表性溃疡病理分型
        2.3 病因分类
        2.4 体表溃疡形成过程中的局部循环的改变
    3.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皮肤溃疡的贡献
    4.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5. 象皮生肌散的组方依据
        5.1 组方依据
        5.2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
    6. 象皮生肌散对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与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科研情况
综述
附图

四、外伤性体表溃疡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胡咏. 南昌大学, 2021(01)
  • [2]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PRP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舒曼. 河南大学, 2020(02)
  • [4]抗菌人工真皮的研究与转化[D]. 许钊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18
  • [5]三黄汤熏洗治疗外伤性溃疡45例临床观察[J]. 章兆兵,张潇,凌来庆. 湖南中医杂志, 2015(10)
  • [6]中日同形西洋医学用语考察[D]. 胡泽华. 苏州大学, 2012(10)
  • [7]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溃疡近况[J]. 张云杰. 山东中医杂志, 2011(06)
  • [8]大鼠慢性体表溃疡模型的建立与朱红膏毒效关系研究[D]. 罗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二黄愈疡散促大鼠体表感染性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D]. 龚秀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7)
  • [10]象皮生肌散对实验大鼠慢性皮肤溃疡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D]. 贺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8)

标签:;  ;  ;  

外伤性表面溃疡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