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

在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

一、在基于英特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周祺杰[1](2020)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核机器人分拣作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废物分拣作业通常面临非结构化、局部放射性的复杂工作环境,随着机器人控制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人工分拣方式逐渐被取代,遥操作核机器人进行分拣任务的方式成为主流。但目前遥操作分拣作业存在分拣效率低、操作难度大、人员培训周期长以及自主控制能力差等典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提升机器人非结构化环境中适应性和自主作业能力为目标,基于深度强化学习对核机器人分拣作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本课题对核机器人分拣作业任务的特点进行深度剖析,设计由环境感知、数据训练与运动控制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核机器人分拣作业系统框架,并对视觉系统与机器人之间的部署方式进行讨论和选择。同时,对系统中的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和逆运动学分析,结合相机标定原理构建手眼标定模型得到图像信息与机器人控制之间的转换关系。然后,提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FR-DDQN核机器人分拣作业方法。该方法对传统深度Q学习算法进行优化,使用基于双深度Q学习及经验优先级采样的算法框架,提升了算法的训练效率与稳定性。另外,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对分拣作业数学模型进行设计与构建,设定图像输入的状态空间与机械臂的动作空间,使用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值函数,对输入图像信息中每个像素点进行评价输出。设计有效的回报函数并在放射性区域加入额外的性能指标,达到优先分拣具有高放射性活度废物的目的。此外,该分拣方法对机械臂抓取操作和推动操作分别进行训练,采用协同配合的分拣方式,提高了分拣效率,解决了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最后,通过设置多组仿真和实物实验对分拣方法进行验证,完成多类型放射性固体废物分拣的训练与测试,并对提出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机械臂能够自主完成复杂条件下的分拣任务,使用推动和抓取协同作业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并会优先抓取放射性区域内具有高放射性活度的物体,且不会受到废物堆叠的影响。另外,实物试验验证了该算法具有迁移能力和良好的泛化性。

张曼[2](2020)在《基于5G移动通信的集中式无线接入网络负载均衡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诸如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各种新型业务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给移动接入网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9年,5G正式投入商用,开启了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在5G时代各种高带宽、低时延的业务需求下,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性能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带宽、时延、吞吐率方面都期望达到更高的水平,使移动接入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集中式无线接入网(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是在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无线接入网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接入网架构。该架构能将基站中的基带处理单元(Base Band Unit,BBU)集中化到一个中心的处理池中,协调全局资源,进行统一的资源调度,从而提升整体的网络资源利用率和基站处理效率。C-RAN内部BBU处理池的资源调度需要BBU之间的相互通信,而BBU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类似于数据中心Clos组网,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往往存在多条可用路径。BBU之间相互传输的数据主要是来自5G前传网络的移动数据,具有高带宽、高突发性的特征。该类型的数据在C-RAN内部网络中传输时,在多条可用路径的情况下需要按一定的选路规则选择转发路径,若所选规则不当,容易因带宽限制等因素造成网络局部负载过大的问题,严重时甚至引发网络拥塞,导致数据传输时延过大,影响通信服务的质量。如何为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转发路径,从而平衡网络的负载状态,获得较高的资源利用率,是C-RAN内部网络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即C-RAN内部网络的负载均衡问题。5G C-RAN内部网络拓扑与数据中心网络较为类似,故本研究从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数据中心网络负载均衡算法入手,结合5G前传网络数据源高带宽、高突发性的特征,进行5G移动通信背景下负载均衡算法的相关研究。分布式本地随机负载均衡算法(DRILL)是一种依据本地负载信息进行实时选路的负载均衡算法,能够在微秒级时间内应对网络中的突发数据,对高突发性的5G前传网络数据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将DRILL算法应用于C-RAN内部网络中,利用网络仿真工具ns-3对C-RAN网络场景下的该算法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其有效性。另外,本研究结合对现有的数据中心负载均衡算法的调研及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C-RAN内部网络负载均衡算法——基于拥塞通知的负载均衡算法(LBCN)。该算法通过拥塞通知机制使网络中的路由单元感知到网络中的拥塞状况,并结合本地信息,做出符合当前网络状态的拥塞决策。本文通过对LBCN的仿真分析,同时与业界最常用的等价多路径算法(ECMP)进行比较,验证了LBCN算法在对称拓扑以及非对称拓扑场景下负载均衡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将数据中心网络负载均衡算法DRILL应用于5G网络场景下,验证了其在C-RAN内部网络负载均衡方面的有效性;(2)提出了符合5G数据源特性的新的C-RAN内部负载均衡算法LBCN,在对称拓扑下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其合理性;(3)在非对称拓扑网络中对LBCN算法进行仿真,并通过与ECMP算法的性能比较,证明了LBCN算法在非对称拓扑下的性能优越性。

张智林[3](2018)在《建构主义理念下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慧地球的提出,关于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环境等一类内容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校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设,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并对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进行建设。智慧教室建设作为建设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技术设备被应用到教室环境的建设之中,信息技术手段变得丰富,但是设备如何选择?如何适应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需求?如何改善现有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知识探究等能力的养成?也正是我们目前应该进行研究的问题。建构主义作为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强调学习环境应该包含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内容。本文结合云南大学智慧教室建设的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智慧教室的建设进行研究。对云南大学目前的教室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建设现状,梳理建设需求,提出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为智慧教室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助教实践、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目前云南大学多媒体教室所面临的困境,阐述智慧教室建设的意义,总结智慧教室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依据多媒体教室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数据,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的相关要求及设计原则,对智慧教室的构建需求进行定位。(3)设计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借鉴国内外一些智慧教室建设的内容,结合云南大学多媒体教室所面临问题的实际分析,对智慧教室的建设内容进行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层、网络层、应用层,设计出能解决目前教室环境面临问题的智慧教室系统架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经过设计总结,本文的部分建设思路被运用到实际的建设中,对学校智慧教室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对智慧教室支撑下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设计,为后期智慧教室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杨婷[4](2016)在《双边遥操作微创手术系统中FPAA混合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双边遥操作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系统稳定性和系统透明性的要求,以实现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作为双边遥操作系统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应用之一,遥操作微创手术系统及其训练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该类医用遥操作系统工作的前提是稳定的系统环境,而当手术器械间或手术器械与骨骼等组织进行硬物碰触时,若系统的透明性无法达到理想值,就会降低信息反馈的强度,影响手术效果。因此,研究同时满足高稳定性和高透明性的双边遥操作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影响控制系统性能因素的研究,主要针对通讯网络的延迟、终端无源性等,而很少涉及控制器离散化带来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模拟控制在遥操作系统中的透明性入手,采用可编程模拟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Analog Array,FPAA),降低控制器离散化对双边遥操作系统的影响,推导混合控制方法下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分析系统的透明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了模拟控制在双边遥操作系统中的透明性,在测定了双边遥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范围后,通过分析系统的混合传输矩阵参数取值,从数值和实验两方面,将两种控制器的透明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模拟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的混合传递矩阵,相较于数字控制下的同一系统,各项参数值都更接近于理想值,具有更好的力跟踪和位姿跟踪效果。搭建了基于FPAA的双边遥操作模拟控制系统。在对透明性的分析实验中,当操作者操作主机器人,从属机器人无负载且不接触任何操作对象时,基于FPAA的遥操作系统的位姿跟踪误差值要小于数字控制下的同一系统;在需要高阻抗反馈的遥控开关实验中,基于FPAA的控制系统,将操作者的任务成功率由20%40%提高至了90%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PAA的双边遥操作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位姿跟踪效果,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操作者的阻抗感知效果,降低了控制器离散化对系统透明性的制约,证明了FPAA在双边遥操作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在透明性上的优势。考虑到模拟控制电路的限制条件,如运放饱和,不利于实现复杂计算等,为了扩大双边遥操作系统的使用范围,搭建了基于FPAA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分析、推导出了混合系统的稳定性条件,考虑了系统是否存在延迟,终端是否有源四种的情况,为实际应用中确定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稳定区域内,采用混合控制器时,采样周期为1ms时的数字比例增益的最大值由30 N?m rad提高至40 N?m rad;另一方面,与单一控制系统(纯FPAA/纯数字控制)相比较,当操作者使用所设计的控制器时,不仅使得遥控开关任务中的主、从位移误差由0.09/0.21厘米减小至0.05厘米,且在力反馈透明性分析实验中,物体硬度辨识的成功率由40%提高至90%以上,验证了稳定条件下混合控制方法可以提供较高的透明性。作为实体双边遥操作系统的补充,对作为遥操作辅助和训练系统的双边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和透明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基于FPAA和数字混合控制的控制器嵌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微创腹腔手术仿真系统,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推导,考虑了系统是否存在延迟,终端是否有源等4种情况。通过仿真,得到了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在无延迟和有延迟两种情况下,数字控制增益的测定值,有利于确保训练系统的稳定性。相较于实验值,稳定性条件的理论值范围要更加保守。基于FPAA模拟和数字混合控制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实体双边遥操作系统,并且可以为双边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提供较高的控制增益,本文提出的稳定性条件填补了遥操作系统混合控制下稳定性不等式的空白,为系统是否有源,是否存在延迟等多种情况下的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FPAA模拟和数字混合控制方法在遥操作领域的应用,为提高遥操作系统控制增益和系统透明性,增加远程医疗手术系统信息反馈的真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枫[5](2015)在《面向言语治疗的汉语词汇语义表征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言语治疗希望使患者恢复高效且稳定的交流能力,因而需要探索常人适应性存储和快速提取语义信息的机制。在实施言语治疗前,还有着选取和编排语料的现实需求。从这两个基本需求出发,本研究旨在为言语治疗建立语言学视角的词汇语义分析方案。主要目标是建立一种汉语词汇语义特征质性分类方法和量化分析体系,并且探索常人词汇语义系统的网络模式,从结构上解释其适应性存储和快速提取语义信息的功能特性。通过文献整理和理论综述,本文对经验性语义特征数据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从语义语法学、词汇语义学、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个方面,为词汇语义表征复杂网络研究进行理据论证。本研究还回顾了现有的语义特征质性分类方案和量化分析指标。以此为参考,设计了面向言语治疗的汉语语义特征质性分类方案,并且提供了理据论证和病例验证。同时,本研究还设计了经验性汉语义征数据集的构建方案,建立了汉语名物义征简单集。通过为汉语析义元语言和汉语名物义征简单集计算量化指标、建立网络模型和分析网络参数,本研究探索了义征分析的认知规律,并且分析了义征网络的异质性、小世界性、点度相配性和模块性,由此对义征网络的效率性和稳健性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上述工作,本研究为服务于言语认知治疗的义征库提供了历史发展梳理、基础理论论证、操作方案设计、初步数据采集、分析方法例示和应用价值前瞻。基于认知语义复杂网络模型的言语治疗应用型汉语词汇语义表征分析方案是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它包含原始数据采集→义征分型标注→量化指标计算→网络参数估算四个要件,用于构建和扩增带有定性和定量指标的义征数据集,指导言语治疗。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把网络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手段引入词汇语义研究中,并且为汉语词汇语义特征研究提供了质性分类方法和量化分析指标。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建构了汉语语义特征质性分类理论,开拓了词汇语义表征研究的医学新视野,为建立具有语言学理论自觉的言语认知干预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它设计的义征分型方案和量化分析模式,以及它建立的义征数据集,为语言学领域的语义分析研究提供了新型素材和方法,也为言语治疗专业的诊疗操作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型工具和手段。

邓媛媛[6](2012)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数字手(Digital Hand)是一种关于手的技术,是手与技术相互作用的产物。回顾手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程,手与技术关系经历了结合、延伸、仿真的过程。远古时期手的技能,是手与技术的初次结合;古代手工技艺是手与技术融为一体;近代的机械手技术是技术对手的延伸;现代的数字手技术是技术对手的仿真。数字手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的新技术,是人们打破时空界限争取身体自由的结果,是向着注重人性、情感等人文因素的复归,实现了技术返魅。数字手的技术演进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间可以有交叉重叠,即数字化“可视手”、“物理手”、“生理手”、“智能手”4个阶段。从数字手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已经成为目前数字手研究的出发点。未来,更加自然、高效的智能手的开发和应用将成为数字手的发展方向。从用户体验出发,以直觉化认知理论和直觉化设计原则为基础,对用户体验进行信息收集和任务分析,构建出以直觉化交互为目的的用户体验模型。依据这个模型建立数字手的交互设计模型,实现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系统的设计。利用用户测试的方法评估本设计的可用性、有效性,从实验测试结果可以得出,与传统的基于鼠标、键盘、控制手柄等设备的交互界面相比,基于三维网站的数字手交互更能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给人一种更自然的、高效的交互体验。从技术现象学理论来看,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建构出一种新的体验方式——涉身体验。在涉身体验中,数字手重新建构了感知主体、感知空间以及感知尺度,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符合人类欲求的感知方式。综上所述,数字手是人手的延伸和仿真,为人们能够打破身体的局限,涉身到虚拟世界进行信息传递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中,数字手与人手融为一体,彼此相互作用和相互塑造,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手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人造物与使用者的一个共生体。

王月丰[7](2012)在《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中反馈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现阶段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先进的科技支持下,在互联网产品中加入其它反馈方式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在原来的视觉反馈的基础上,增加听觉、触觉、嗅觉等反馈方式变成了可能,多种反馈方式的融合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体现了重要的价值,与单一的视觉反馈相比,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各种反馈方式和技术的分析,针对用户的生理特征和使用习惯,从互联网产品的反馈机制出发,介绍了视觉反馈、听觉反馈、触觉反馈、嗅觉反馈、味觉反馈的参数特征等因素,并分析了各种反馈的技术支持现状,各种反馈在互联网产品中的实现可能,以及它们的优点缺点,探讨如何将各种反馈方式更好的融入到互联网产品设计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此外还提出了多种反馈方式在互联网产品中应用的设计原则,并建立了应用多种反馈时的反馈模型,以便更好的指导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本文第一部分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了概念解释,说明了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等。对课题相关的交互设计概念、反馈机制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并深入阐述了反馈机制的分类:视觉反馈、听觉反馈、嗅觉反馈、触觉反馈和味觉反馈,简单阐述了不同的反馈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对互联网产品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对各种反馈的特征、现阶段的应用状况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理论支撑,总结了这些反馈的优缺点,以及目前互联网产品在反馈上的一些问题,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第三部分根据上文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基于反馈机制的服务模型,指导如何利用各种反馈为互联网产品服务,并提出了基于不同反馈的设计原则:掌控时间、避免粗暴、使用非模态视觉反馈等设计原则,并针对互联网产品阐述了这些原则如何在实际设计中进行运用,最后将总结出的一些设计原则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进行了一个基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实践。

邓仕钧[8](2012)在《基于WLAN的移动机器人嵌入式远程运动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远程控制技术不仅仅应用在军事等领域,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危险环境作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核辐射环境监测,排爆,太空搜索等。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其方便,廉价等特点使得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而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成为两者结合的纽带。论文从嵌入式平台的特点和移动机器人远程控制的功能要求出发,提出了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的移动机器人远程控制的方案。在该方案中,摄像头将采集的图像数据传到微处理器上,经压缩处理后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上位机,上位机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显示图像信息,操作人员根据视频画面判断机器人当前所处的环境并对机器人下达控制指令。研究了移动机器人底层设备在Linux系统中的驱动和移动机器人与远程PC间的网络通讯,通过无线局域网对机器人进行远程控制。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对机器人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机器人移动控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要求的通信与控制功能。由于网络时延的存在对于移动机器人远程控制有着不利影响,文中首先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出时延值,然后利用Smith补偿器弥补网络时延造成的控制误差。仿真实验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内容安排如下: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移动机器人监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机器人遥控通信原理和控制技术,讨论了移动机器人硬件设计。然后,分析了交叉编译环境下的程序编写和移植,介绍了驱动与控制程序的设计,以及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第四章介绍了系统实验过程,给出了实验效果。第五章讨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时延预测方法,在Simulink中搭建了采用Smith补偿的时延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

周薇[9](2011)在《数字北京信息设施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表面我们是在讨论城市需要什么基础设施,实际上我们在体现城市的功能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普遍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设计上应该突破传统的“体现城市功能”的概念,引入互联网技术,为用户带来某种超越功能和形式的积极、美好、和谐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无形的体验是比有形的产品更有价值的东西。工业经济的时代的“以机器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开始渐渐被“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取代。通过研究信息类公共设施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将人机交互方式向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靠拢,为公众提供更美好的户外信息获取体验,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也是一个必要的研究趋势。本课题将交互设计的方法引入公共信息设施的设计中。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交互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交互设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基于Windows或Macintosh系统的应用软件和网页设计中,而对信息类公共设施界面的交互设计研究较少。国内外对它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界面设计原则以及视觉设计的层面上,对于静态的界面视觉设计研究较多,而对于系统的的交互设计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关注设计方向上信息类公共设施交互系统设计领域的研究空白,结合用户体验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及流程,探索性地研究信息类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方法。本文在现有的交互设计基础上,通过分析以用户为中心的人际人机交互的设计思想,对交互设计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介绍了用户调研的方法,基于用户认知和行为的需求,对信息类公共设施的用户群进行了分类和角色建模。再有,对于信息类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流程,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研究,通过软硬件结合的交互方式对“数字北京信息设施交互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

车巍[10](2010)在《基于智能Web的课件发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他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协助教师对学生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且有逐步替代传统教学(即课堂式面授教学)的趋向。本文对现代的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提出一种新型的综合智能web网络教学课件开发与发布平台模型的构想。这个平台采用动态网络开发技术以及一套智能的算法。智能式web课件系统不仅要包含:讲课,重点难点的讲解,错误分析,答疑,测验等教学功能,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教学资源,还要有控制、跟踪、分析、智能导航、教师资源管理,学生资源管理等功能。该平台系统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针对教学,即提供一个从制作到发布的完整在线教学系统;二是针对学习成果,即测验,对错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检测的系统平台;三是针对管理,本文在这里可以用论坛的方式,方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和问题解答。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可以把较为全面的知识抽象为层次性的元素,通过平台接口制作及时的发布成为课件样式,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考试系统中,系统会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难度不同的试题组成试卷,学生可以通过测试做针对性较强的练习,从而建立自己个人的学习模型,在管理系统中,学生可以随时针对自己所需向专家或者教师进行提问,这样可以使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针对辅导,也可以和具有相同问题的同学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从更多的角度解决问题。Zyjjxy-kj(职业技术学院-课件教学平台)课件开发平台采用jsp和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该系统基于微软公司的.net和sun公司的java技术体系,以当前最流行的c#和jsp为实现语言,通过web模式实现逻辑层、数据层和表示层的多层结构,解决了形式和内容分离的问题,通过jsp技术实现网上发布系统,通过.net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与操作。Zyjjxy-kj系统解决了传统网络教学系统中课件格式不统一,制作难,个性化不突出以及教学资源缺乏多元化,无法及时保存和积累等问题。

二、在基于英特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基于英特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核机器人分拣作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人分拣作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机械臂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关键点
        1.3.3 结构安排
2 核机器人分拣作业任务分析及深度强化学习理论
    2.1 核机器人分拣作业任务分析及特点
    2.2 深度强化学习理论基础
        2.2.1 深度学习
        2.2.2 全卷积神经网络
        2.2.3 强化学习
        2.2.4 强化学习的数学模型
    2.3 基于值函数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核机器人分拣作业系统框架研究
    3.1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3.2 机械臂的数学模型及运动学分析
        3.2.1 机械臂正运动学分析
        3.2.2 机械臂逆运动学分析
    3.3 分拣作业系统中的手眼标定
        3.3.1 小孔成像模型及相机标定
        3.3.2 机器人与视觉系统的手眼标定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械臂分拣作业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双深度Q学习及经验优先级采样的分拣作业算法
    4.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拣作业算法模型构建
        4.3.1 状态设定
        4.3.2 动作设定
        4.3.3 值函数网络选择
        4.3.4 奖励函数设定
    4.4 核机器人推动抓取协同配合分拣策略研究
    4.5 基于FR-DDQN分拣作业方法的核机器人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分拣作业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1 分拣作业仿真实验平台搭建
        5.1.2 仿真环境下的训练与测试
        5.1.3 网络输出可视化
        5.1.4 分拣作业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2 分拣作业实物实验及结果分析
        5.2.1 分拣作业实物实验平台搭建
        5.2.2 分拣系统手眼标定
        5.2.3 分拣作业实物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5G移动通信的集中式无线接入网络负载均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5G移动通信背景
        1.1.2 5G业务带来的挑战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5G基站C-RAN网络及负载均衡相关研究
    2.1 C-RAN基本架构研究
        2.1.1 C-RAN概念的提出
        2.1.2 C-RAN以及基站架构的演进
    2.2 网络负载均衡研究现状
        2.2.1 负载均衡研究概述
        2.2.2 常用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2.2.3 现有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本地随机负载均衡算法
    3.1 算法内容介绍
        3.1.1 概述
        3.1.2 DRILL算法设计
    3.2 算法的仿真实现
        3.2.1 仿真平台的搭建
        3.2.2 网络拓扑设计
        3.2.3 数据源设计
        3.2.4 DRILL模块设计
    3.3 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上行链路仿真结果分析
        3.3.2 下行链路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拥塞通知的负载均衡算法
    4.1 新算法设计思路
    4.2 基于拥塞通知的负载均衡算法具体内容
        4.2.1 通知单元NU算法
        4.2.2 路由单元RU算法
    4.3 LBCN算法仿真分析
        4.3.1 平均突发时延
        4.3.2 端口利用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BCN算法在非对称拓扑下的性能验证
    5.1 非对称场景分析
    5.2 算法仿真分析
        5.2.1 仿真场景
        5.2.2 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3)建构主义理念下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
        1.1.2 国家政策支持
        1.1.3 建构主义实践存在的阻碍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文章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支持
    2.1 智慧教室
        2.1.1 智慧教室产生的背景
        2.1.2 智慧教室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混合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3 相关技术
        2.3.1 物联网技术
        2.3.2 泛在网络技术
        2.3.3 云计算技术
        2.3.4 大数据
        2.3.5 人工智能
第3章 云南大学多媒体教室转型及需求分析
    3.1 多媒体教室困境分析
        3.1.1 助教实践分析
        3.1.2 文献研究结果分析
        3.1.3 学生问卷分析
        3.1.4 教师问卷分析
    3.2 云南大学多媒体教室问题总结
        3.2.1 多媒体教室分散且部分教学环境缺失
        3.2.2 教室环境死板限制教学活动开展
        3.2.3 教学互动的缺失
        3.2.4 学习资源的获取及传输问题
        3.2.5 环境管理问题
    3.3 智慧教室建设的意义
        3.3.1 对教育的意义
        3.3.2 对学习的意义
    3.4 建构主义理论对智慧教室建设的指导
    3.5 智慧教室构建需求总结
第4章 高校智慧教室设计
    4.1 智慧教室的设计思路
    4.2 智慧教室层次模型
    4.3 智慧教室的具体设计
        4.3.1 基础设施层
        4.3.2 网络层
        4.3.3 应用层
第5章 基于智慧教室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
    5.1 小组比赛教学活动
    5.2 小组在线讨论
    5.3 探究展示活动
    5.4 智慧教室设计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问卷
    附录3 管理员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项目
致谢

(4)双边遥操作微创手术系统中FPAA混合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遥操作系统概述
    1.3 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概述
    1.4 双边遥操作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的研究现状
    1.5 虚拟触觉仿真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的研究现状
    1.6 控制器离散化对遥操作系统透明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1.7 可编程模拟门阵列(FPAA)概述
    1.8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8.1 课题来源
        1.8.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边遥操作系统中模拟控制的透明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模拟控制和基于数字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模型
    2.3 双边遥操作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的分析
        2.3.1 双边遥操作系统的透明性
        2.3.2 双边遥操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2.3.3 双边遥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性的相互关系
    2.4 双边遥操作控制系统的设计
        2.4.1 内部电流控制电路的设计
        2.4.2 外部位移控制电路的设计
        2.4.3 遥操作系统模拟控制电路设计时的约束条件
        2.4.4 双边遥操作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2.5 模拟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性能的分析实验
        2.5.1 比较实验平台的搭建
        2.5.2 双边遥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范围
        2.5.3 基于矩阵参数的系统透明性实验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PAA模拟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3.1 引言
    3.2 PEB双边遥操作系统模型
    3.3 基于FPAA的位移控制电路的设计
    3.4 基于FPAA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3.4.1 FPAA模拟控制电路设计时的约束条件
        3.4.2 基于FPAA的遥操作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3.5 基于FPAA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性能评价实验
        3.5.1 基于FPAA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5.2 自由运动中FPAA双边遥控系统的位姿误差测试实验
        3.5.3 遥控开关任务中FPAA双边遥控系统的透明性评价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AA混合控制的双边遥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4.1 引言
    4.2 混合方法控制下的双边遥操作系统模型
    4.3 数学基础
    4.4 混合方法控制下的双边遥操作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4.4.1 无源无延迟情况下混合遥控系统的稳定性不等式
        4.4.2 有源无延迟情况下混合遥控系统的稳定性不等式
        4.4.3 无源有延迟情况下混合遥控系统的稳定性不等式
        4.4.4 有源有延迟情况下混合遥控系统的稳定性不等式
        4.4.5 FPAA控制器与数字控制器混合使用对稳定性的影响
    4.5 FPAA混合控制下双边遥操作系统性能评价实验
        4.5.1 FPAA混合控制遥操作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
        4.5.2 FPAA混合遥操作控制器稳定范围测定
        4.5.3 遥控开关任务中FPAA混合控制下系统的透明性评价实验
        4.5.4 FPAA混合控制下双边遥操作系统力反馈的透明性评价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PAA混合控制的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稳定性和透明性的分析
    5.1 引言
    5.2 混合方法控制下的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建模
    5.3 混合方法控制下的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稳定性分析
        5.3.1 单用户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
        5.3.2 多用户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
        5.3.3 混合控制下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稳定性不等式的结果分析
    5.4 基于FPAA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的虚拟触觉手术仿真平台的搭建
        5.4.1 虚拟触觉手术仿真平台总体结构
        5.4.2 虚拟触觉手术仿真平台主从操作控制系统
    5.5 FPAA混合控制下虚拟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
        5.5.1 混合控制下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的稳定范围测定
        5.5.2 FPAA混合控制中PD和PID控制策略的比较分析
        5.5.3 自由运动中混合控制的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位姿跟踪评价实验
        5.5.4 混合控制方法下虚拟触觉手术仿真系统力反馈的透明性评价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I 双边遥操作系统主/从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面向言语治疗的汉语词汇语义表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体例
导论
    一、学术背景和选题价值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语料来源
    四、技术路线和主要结论
    五、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第一节 词汇语义特征分析:言语治疗手段和语言学方法
    第二节 词汇语义特征数据:研究进路和发展历程
    第三节 词汇语义表征研究:基于义征分析的语义网络模型
第二章 认识论基础:语义网络的效率性和稳健性
    第一节 假说的提出:从效率性和稳健性考察语义系统
    第二节 语义语法学:语义特征的基础性
    第三节 语义表征理论:经验性义征分析的重要性
    第四节 生态心理学:从可供性和具身认知解读语义表征
    第五节 认知科学:语义特征的定性定量分析依据
    第六节 网络科学:网络观和网络思维的语义表征研究价值
第三章 方法论依据:语义特征的定性、定量和关系分析
    第一节 语义特征的质性分类:方案评介和版本汉化
    第二节 语义特征的量化指标:算法界定和意义辨析
    第三节 语义特征的网络参数:建模技术和分析体系
第四章 内省数据分析:基于析义元语言的词汇语义表征
    第一节 原始数据整理:汉语析义元语言数据概览
    第二节 义征分型标注:汉语语义词类标注与统计
    第三节 量化指标计算:义征内省分析的认知处理模式探索
    第四节 网络参数估算:义征共元网络的宏观模式探析
    第五节 结果讨论:内省数据的解读与应用
第五章 汉语词汇语义特征质性分类方案设计
    第一节 底层语言学分类方案
    第二节 表层临床衔接方案
第六章 经验数据分析:基于义征提名任务的词汇语义表征
    第一节 原始数据采集:义征提名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义征分型标注:汉语康复分类法的应用与统计
    第三节 量化指标计算:义征提名任务的认知处理模式探索
    第四节 网络参数估算:征联网络的宏观模式探析
    第五节 结果讨论:经验数据的解读与应用
第七章 词汇语义表征分析方案的临床应用实例
    第一节 数据采集:失认症伴失用症患者一例
    第二节 数据分析:从量化指标计算到网络参数估计
    第三节 小结和展望
结语
附件一:概念指标简表
附件二:义征量化指标简表
附件三:义征网络参数简表
术语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技术现象学视阈下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数字手的关键技术研究
        1.2.2 技术现象学反思技术问题研究
        1.2.3 关于直觉化交互设计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数字手的概念及其技术演进历程
    2.1 数字手的概念阐释及其应用领域
        2.1.1 数字手的概念阐述
        2.1.2 数字手的应用领域
    2.2 作为技术现象的手
        2.2.1 远古时代手的技能
        2.2.2 古代附魅的手工技艺
        2.2.3 近代祛魅的机械手技术
        2.2.4 现代返魅的数字手技术
    2.3 数字手的技术演进
        2.3.1 数字化可视手阶段
        2.3.2 数字化物理手阶段
        2.3.3 数字化生理手阶段
        2.3.4 数字化智能手阶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系统设计与评估
    3.1 数字手交互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
        3.1.1 直觉化认知心理学理论
        3.1.2 直觉化交互设计原则
    3.2 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系统设计
        3.2.1 数字手交互系统设计定位
        3.2.2 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界面设计
    3.3 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设计的评估
        3.3.1 设计的评估原则
        3.3.2 设计的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手建构涉身体验的技术现象学分析
    4.1 数字手的涉身体验对感知主体的建构分析
        4.1.1 基于多感知通道的虚拟涉身
        4.1.2 基于信息直观化的情感交互
    4.2 数字手的涉身体验对感知空间的建构分析
        4.2.1 以多传感器为接口的技术空间建构
        4.2.2 以主体意向性为基础的体验空间建构
        4.2.3 以身体感官交互为前提的能量空间建构
    4.3 数字手的涉身体验对感知尺度的建构分析
        4.3.1 涉身体验中数字手对物理尺度的建构
        4.3.2 涉身体验中数字手对生理尺度的建构
        4.3.3 涉身体验中数字手对心理尺度的建构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中反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互联网产品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产品
        2.1.2 反馈机制
    2.2 交互设计的相关理论
        2.2.1 交互设计的定义及发展
        2.2.2 互联网产品中的交互设计
    2.3 反馈机制的相关理论
        2.3.1 反馈机制的概念和分类
        2.3.2 反馈机制的作用和意义
第3章 互联网产品中反馈机制的现阶段问题及分析
    3.1 不同类型反馈的研究分析
        3.1.1 视觉反馈
        3.1.2 听觉反馈
        3.1.3 触觉反馈
        3.1.4 嗅觉反馈
        3.1.5 味觉反馈
    3.2 影响反馈机制的相关因素分析
        3.2.1 认知特征因素分析
        3.2.2 可行性因素分析
        3.2.3 信息不对称因素分析
    3.3 现阶段反馈机制的问题及分析
        3.3.1 视觉反馈过载
        3.3.2 听觉反馈应用不当
        3.3.3 触觉、嗅觉和味觉反馈应用过少
        3.3.4 反馈体验不良
第4章 基于反馈机制的反馈模型及设计原则
    4.1 反馈机制模型
        4.1.1 反馈流程分析
        4.1.2 相关因素分析
        4.1.3 反馈机制模型
    4.2 基于反馈机制的设计原则
        4.2.1 掌控时间及用户心理原则
        4.2.2 有效、准确及避免粗暴原则
        4.2.3 使用丰富的非模态视觉反馈
        4.2.4 边界视觉设计原则
        4.2.5 合理使用正面听觉反馈
        4.2.6 耳标、听标的设计原则
        4.2.7 触觉反馈设计原则
        4.2.8 嗅觉、味觉反馈设计原则
第5章 设计实例
    5.1 设计流程
        5.1.1 确认设计需求
        5.1.2 竞品分析
        5.1.3 交互方案设计
    5.2 产品最终效果
    5.3 反馈方式分析及反馈设备概念设计
        5.3.1 反馈方式分析
        5.3.2 反馈设备概念设计-ifeedback
    5.4 设计分析及展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互联网产品的反馈机制调查问卷

(8)基于WLAN的移动机器人嵌入式远程运动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移动机器人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远程监控技术与网络通讯原理介绍
    2.1 移动机器人远程控制技术简介
    2.2 远程监控系统的分类
        2.2.1 根据通讯网络进行分类
        2.2.2 根据控制方式进行分类
    2.3 无线网络通讯及应用协议
        2.3.1 IEEE802.11 系列协议
        2.3.2 蓝牙技术
        2.3.3 3G 技术
        2.3.4 Zigbee 技术
    2.4 TCP/IP 协议简介
    2.5 Socket 简介
3 移动机器人运动监控系统设计
    3.1 系统硬件平台
        3.1.1 主控制板
        3.1.2 无线网卡扩展及无线网络搭建
        3.1.3 视频采集系统设计
        3.1.4 电机驱动模块
    3.2 系统软件设计
        3.2.1 交叉编译开发环境的建立
        3.2.2 U-boot 的移植
        3.2.3 嵌入式 Linux 内核剪裁和移植
        3.2.4 无线网卡驱动及其移植
        3.2.5 USB 摄像头驱动及其移植
        3.2.6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
        3.2.7 基于 Video4Linux 的视频图像采集
        3.2.8 yaffs 文件系统的移植与制作
        3.2.9 远程监控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3.2.10 无线网络通信程序的实现
4 基于 WLAN 的机器人运动监控系统实验
    4.1 模拟实验平台搭建
    4.2 视频图像传输实验
    4.3 电机运动控制实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
5 移动机器人遥控指令传输时延控制策略研究
    5.1 移动机器人远程监控实时性需求分析
    5.2 移动机器人基于 WLAN 远程监控的时延分析
    5.3 常用网络时延预测模型
        5.3.1 MA 模型
        5.3.2 AR 模型
    5.4 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延预测算法研究
        5.4.1 神经网络简介
        5.4.2 BP 神经网络
        5.4.3 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
        5.4.4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预测网络时延仿真
    5.5 基于 WLAN 的移动机器人时延补偿控制仿真
        5.5.1 移动机器人远程监控系统 Smith 补偿控制
        5.5.2 移动机器人远程监控系统 Smith 补偿控制仿真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9)数字北京信息设施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2.1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1.2.2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
        1.2.3 信息类公共设施发展概况
    1.3 研究意义
        1.3.1 对信息类公共设施研究的意义
        1.3.2 将交互设计概念引入信息类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
    1.4 相关领域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
        1.4.1 国内外信息类公共设施历史及现状
        1.4.2 信息类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设想和方法
        1.5.1 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设想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细化
        1.5.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交互设计概述与用户体验研究
    2.1 交互设计的概念与发展
        2.1.1 交互设计概念
        2.1.2 交互界面的几个发展阶段
    2.2 交互设计中的术语解释
        2.2.1 交互,使用,交互设计和可用性
        2.2.2 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
    2.3 交互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2.3.1 认知心理学
        2.3.2 界面模型
        2.3.3 信息构架
        2.3.4 可用性工程
    2.4 用户体验研究
        2.4.1 用户体验研究的发展
        2.4.2 用户体验要素模型
        2.4.3 用户体验设计流程
第三章 信息类公共设施的用户研究
    3.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3.1.1 用户目标
        3.1.2 用户心智模型
    3.2 理解用户:用户的行为需求&认知需求
        3.2.1 用户“需求”是什么?
        3.2.2 用户需要的行动条件分析
        3.2.3 用户需要的认知条件分析
    3.3 用户调查方法
        3.3.1 人种学调查:用户访谈和用户观察
        3.3.2 焦点小组
        3.3.3 可用性测试、可用性评估
    3.4 用户建模:人物角色
        3.4.1 人物角色概念
        3.4.2 人物角色创建法
第四章 信息类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
    4.1 公共信息设施的分类
    4.2 公共环境下的交互
        4.2.1 “人—机—环境”情境调查
        4.2.2 调查结果分析
    4.3 公共信息设施的输入——多重触摸屏
        4.3.1 多重触摸技术
        4.3.2 多重触摸屏的技术特点
        4.3.3 多重触摸界面的交互原则
    4.4 公共信息设施交互设计原则
        4.4.1 创造自然流畅的交互
        4.4.2 反映用户的心智模型
        4.4.3 交互的框架和动作应该是可理解的
        4.4.4 直接操作
    4.5 产品语义学在公共信息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4.5.1 语义学要素及规范
        4.5.2 形态语言符号与公共信息设施的实体设计
        4.5.3 产品认知语义在界面图形设计中的运用
    4.6 公共信息设施的实体设计
        4.6.1 公共信息设施的载体模型
        4.6.2 交互行为决定外观形态
    4.7 公共信息设施的界面设计
        4.7.1 界面姿态
        4.7.2 界面布局与功能区分
        4.7.3 组合界面元素
第五章 数字北京信息设施交互设计实例分析
    5.1 系统的设计流程
    5.2 设计战略
        5.2.1 项目定位
        5.2.2 系统定位
    5.3 数字北京信息设施用户调研
        5.3.1 用户问卷调查
        5.3.2 人种学调查&用户需求罗列
        5.3.3 需求层次模型建立
        5.3.4 用户建模:人物角色
    5.4 信息架构和界面交互原型设计
        5.4.1 基于故事版的系统交互描述
        5.4.2 系统构架
        5.4.3 使用场景分析&用户需求转换
    5.5 硬件载体设计
        5.5.1 硬件设计的需求定义
        5.5.2 造型风格定义
        5.5.3 产品语义构想
        5.5.4 数字北京信息设施建筑概念形态与自助终端产品效果图
    5.6 软件载体设计
        5.6.1 系统交互流程设计
        5.6.2 软件界面交互设计的原型探索
        5.6.3 软件界面的视觉设计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研究成果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基于智能Web的课件发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网络教学的含义
    1.2 国内外网络教学发展现状
    1.3 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趋势
    1.4 传统网页式课件及其特点
        1.4.1 传统网页式课件模型
        1.4.2 智能web 课件模型
    1.5 智能WEB 网络教学系统的特点
    1.6 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WEB 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2.1 E-LEARNING 的概念
    2.2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2.3 E-LEARNING 的学习模式
    2.4 远程教学系统及功能模型
    2.5 数据挖掘技术
        2.5.1 什么是数据挖掘技术
        2.5.2 数据挖掘技术在智能web 课件中的应用
    2.6 智能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
        2.6.1 智能agent 设计思想的提出
        2.6.2 协助制作
    2.7 基于智能AGENT 的网络教学系统
第三章 NET 技术及JSP 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3.1.N ET 简介
    3.2.N ET 框架
    3.3 ASP.NET 技术介绍
    3.4 ADO.NET 技术介绍
    3.5 JSP 技术介绍
    3.6 ASP 技术在教学网站开发中的运用
第四章 智能WEB 的课件发布平台设计
    4.1 智能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
        4.1.1 层次分析
        4.1.2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
    4.2 系统需求分析
    4.3 数据库的组成
    4.4 与系统相关的算法分析
        4.4.1 知识点分析
        4.4.2 问题生成及其求解方法
        4.4.3 知识点表示方法
        4.4.4 教学要求
        4.4.5 问题调用时难度值和问题类型的给定
        4.4.6 基本教学环节掌握度的值
第五章 课件开发平台模型分析
    5.1 系统开发目标及优势
    5.2 系统UML 建模
    5.3 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
    5.4 系统的用例图
        5.4.1 资料录入系统用例图
        5.4.2 课件在线生成系统用例
        5.4.3 试题管理系统用例
        5.4.4 管理系统用例
    5.5 系统类图
    5.6 系统ER 图
第六章 课件开发平台系统具体实现
    6.1 系统实现环境及目录结构
        6.1.1 系统的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6.1.2 系统目录结构
    6.2 数据结构与数据访问实现
    6.3 树型结构控件的实现
    6.4 用户接口视图
        6.4.1 知识点录入及管理子系统
        6.4.2 课件编辑生成子系统
        6.4.3 课件呈现子系统
        6.4.4 试题录入及管理子系统
        6.4.5 试卷设置生成子系统
        6.4.6 答题及反馈子系统
        6.4.7 用户管理子系统
        6.4.8 信息交互子系统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名词解释及UML 图符说明
    附录1 相关名词解释
    附录2 UML 图符说明

四、在基于英特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核机器人分拣作业方法研究[D]. 周祺杰.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2]基于5G移动通信的集中式无线接入网络负载均衡算法研究[D]. 张曼.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3]建构主义理念下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D]. 张智林. 云南大学, 2018(01)
  • [4]双边遥操作微创手术系统中FPAA混合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杨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 [5]面向言语治疗的汉语词汇语义表征分析研究[D]. 林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6]技术现象学视阈下数字手的直觉化交互设计与研究[D]. 邓媛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5)
  • [7]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中反馈机制的研究[D]. 王月丰. 江南大学, 2012(04)
  • [8]基于WLAN的移动机器人嵌入式远程运动监控系统设计[D]. 邓仕钧. 南华大学, 2012(01)
  • [9]数字北京信息设施设计与研究[D]. 周薇. 天津科技大学, 2011(05)
  • [10]基于智能Web的课件发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D]. 车巍.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在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中使用触觉接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