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肿瘤局部间质治疗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2021)在《肝血管瘤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说明自2017年《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发表以来, 肝血管瘤热消融治疗技术得到了较快的推广普及, 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 包括对适应证的再认识、消融策略的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措施的丰富、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的探索、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特点的比较等。为进一步推动热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科学和规范化,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委托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对近五年来该领域的进展进行讨论和总结, 对2017版共识进行补充和完善, 形成本共识。
曾杨媚[2](2021)在《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HCC主要由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进展而来。对具有乙型肝炎、慢性肝病等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超声因其方便快捷、图像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HCC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最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超声检查对部分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和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d-EOB-DTPA MRI)是近年来两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CEUS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肝脏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灌注特点,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是用于肝肿瘤T1加权MRI检查的特异性对比剂,也称为“肝脏肿瘤特异性对比剂”,不仅能获得上述三期肝内肿瘤的增强图像,还具有能提供正常肝细胞功能信息的肝胆特异期,两种影像学技术均大大提高了HCC的检出率。但二者在HCC中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还有争议,特别是二者对不同大小HCC病灶的诊断准确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认为肝切除、肝移植和局部消融治疗是HCC根治性治疗的3种方法。尽管首选方法是肝切除术,但多数患者由于肝功能差难以接受手术治疗或确诊时已达中晚期而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因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疗效确切等优点,使一些不适合外科手术的HCC患者获得治疗机会。超声因其简便易行、实时性好的优点,已经成为肝脏RFA最常用的引导技术。然而RFA手术治疗时狭小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增加了临床医师掌握该类手术的难度。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T、MRI等影像学断面基础上建立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地显示病灶与周边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相互位置关系。在肝脏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设计和规划RFA穿刺路径,并完成模拟消融手术,将有助于提高RFA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目的:(1)对比分析HCC的CEUS及Gd-EOB-DTPA 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二者在诊断HCC中的准确率和各自的优缺点。(2)在Gd-EOB-DTPA MRI断面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规划安全的RFA虚拟穿刺路径,研究和探讨其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课题分以下两部分进行研究:1.CEUS与Gd-EOB-DTPA MRI诊断HCC的临床价值: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50例肝肿瘤患者、共计274个肝内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EUS与Gd-EOB-DTPA MRI检查,分析肝内病灶的两种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影像方法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所有病灶均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取得明确的病理结果。2.基于MRI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研究:收集我院21例RFA治疗患者的Gd-EOB-DTPA MRI检查数据。将MRI数据导入Amira 5.2.1(法国TGS公司)软件中,分割出皮肤、肝脏、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胆囊以及肝肿瘤等结构建立个性化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规划RFA虚拟穿刺路径,研究和探讨其联合US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CEUS与Gd-EOB-DTPA MRI检查诊断HCC的临床价值:(1)HCC的两种检查不同时相的图像特征分析:病理结果显示274个病灶中223个为HCC,51个为非HCC。223个HCC病灶CEUS检查中,167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7个漏诊,49个误诊。223个HCC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178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1个漏诊,44个误诊。223个HCC病灶中,动脉期CEUS检查表现为高增强病灶占比为92.83%(207/223),高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80.72%(180/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或延迟期CEUS检查表现为低增强病灶占比为78.48%(175/223),低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96.41%(215/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EOB-DTPA MRI肝胆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为98.2%(219/223),与Gd-EOB-DTPA MRI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2)对比研究两种检查方法及二者联合在≤5cm HCC中的诊断效能:在所有病灶及病灶最大径为≤2cm、(29)2cm且≤3cm、(29)3cm且≤5cm组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29)0.05),二者联合诊断HCC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单独应用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而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29)0.05)。2.基于MRI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癌RFA中的应用研究:(1)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在HCC患者的Gd-EOB-DTPA MRI数据集基础上成功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立体地显示肝脏内肿瘤及其周围血管和重要脏器,并能进行任意方位的旋转、拖动、调节大小等交互式操作,有利于全面观察肿瘤的位置,结合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安全的RFA虚拟穿刺路径。(2)临床验证:本研究所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按照超声引导的特点设计RFA安全进针路径,能有效指导RFA术的实施,提高消融成功率。本研究中21例患者在个性化肝脏三维模型引导下均1针准确进入肿瘤中心进行RFA治疗,且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1.CEUS与Gd-EOB-DTPA MRI对≤5cm HCC的诊断各有优势,CEUS对HCC病灶动脉血供的实时监测能力优于Gd-EOB-DTPA MRI,Gd-EOB-DTPA MRI对廓清的评价优于CEUS,二者对≤5cm的不同大小HCC均有良好的诊断准确率,CEUS结合Gd-EOB-DTPA MRI能显着提高单用CEUS诊断HCC的灵敏度和准确率。2.本研究建立的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辅助临床医师制定精准的RFA穿刺路径,为实现精准肝癌RAF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结合MRI、CT等其他影像学优点深入研究超声的诊疗一体化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胡月[3](2021)在《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价值;探索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不同时期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超声引导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31例(67个病灶)。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41-81岁,平均年龄(60.6±10.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按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粒子植入,且均一次性植入成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并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复查,观察病灶大小的变化,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均做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对部分病例的粒子区及粒子区周边行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病灶有效率分别为53%、82%、86%、87%。2、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逐渐增大,t PI、t WIS、ΔRT、ΔTTP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AUC、ΔAUC、ΔPI、ΔW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1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增大,t PI、t WIS、ΔRT、ΔTTP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病理组织学活检显示粒子区病灶组织已变性坏死,粒子区周边区域仍有125I粒子的放射性损伤作用。结论:1、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成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定量评估方法。3、组织学活检的病理变化验证了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时病灶组织已经被彻底灭活。
王智强[4](2021)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的影像学变化规律及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并进行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PCA)的2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13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该13例患者(肝细胞癌11例;肝转移瘤2例,均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共计15处病灶(肝细胞癌13处,结直肠癌肝转移2处)的影像资料。依据术中CT显示的低密度冰球表面界定消融区域,将冰球表面至冰球表面以内5mm处称为消融区边缘带,冰球表面以内5mm处至冰球中心称为消融区内部,所有肿瘤病灶在术中被冰球完全覆盖且位于消融区内部。观察病灶PCA前、后MRI影像学表现,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1月病灶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分别比较每处病灶术前、后MRI表现的动态变化。同时于前述时间点分别测定消融区域肿瘤组织及消融区内部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FLASH-T1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低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升高,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高信号(4/15)或混杂高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高信号(12/15)或混杂高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TSE-T2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低信号(4/15)或混杂低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低信号(12/15)或混杂低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D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高信号(8/15)或等信号(7/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等信号(11/15),部分高信号(3/15)、低信号(1/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增强扫描术前15处病灶中有13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2处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伴环形强化,术后3天主要为消融区域内部无强化伴边缘环形轻度强化,术后1月消融区域表现为无强化。ADC值:ADC值肿瘤组织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86±0.09)×10-3mm2/s、(1.89±0.07)×10-3mm2/s,显着高于术前的(0.98±0.15)×10-3mm2/s(P<0.05);ADC值消融区肝实质在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02±0.13)×10-3mm2/s、(1.01±0.09)×10-3mm2/s,显着低于术前的(1.21±0.11)×10-3mm2/s(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表现为消融区域内T1WI信号呈现上升趋势,T2WI下降趋势,增强扫描无强化。通过测量ADC值可以区分消融区域内的坏死肿瘤组织和坏死肝组织。
骆永利[5](2021)在《肝癌热消融术后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超声造影在肝癌热消融治疗后随访中评价疗效的价值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肝癌热消融治疗后随访中评价疗效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5月行热消融治疗肝癌病人198例,共274枚肿瘤。回顾性分析术后1月~3月内使用肝脏CEUS与增强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增强 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检查进行随访,且CEUS与增强MRI或CECT检查时间间隔在1周之内的肝癌病人。以增强MRI或CECT检查为标准,分析CEUS评估热消融疗效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比较CEUS与增强MRI或CECT评估热消融疗效的一致性。结果术后1月~3月增强MRI或CECT提示274枚肝癌中有247枚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90.1%。于增强MRI或CECT一周内进行CEUS评估热消融疗效的病人有34例,41枚消融灶。其中,增强MRI或CECT诊断36枚病灶完全消融,5枚病灶残留,CEUS诊断35枚病灶完全消融,6枚病灶残留,CEUS与增强MRI或CECT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提示的35枚完全消融灶中34枚与增强MRI或CECT诊断一致,6枚残留灶中4枚与增强MRI或CECT诊断一致,CEUS评估热消融疗效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7%、80.0%、94.4%,CEUS与增强MRI或CECT评估热消融疗效的一致性好(Kappa=0.685,P<0.05)。结论肝癌热消融术后,CEUS可准确评估热消融疗效,能达到与增强MRI或CECT相当的效果,可作为随访中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第二部分肝癌热消融术后即时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目的探讨肝癌热消融术后即时CEUS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5月行热消融治疗肝癌病人198例,共274枚肿瘤。根据热消融10min~15min后有无进行CEUS显示残留后再次消融,将病灶分为两组:术后即时CEUS组(下称:CEUS组)共196枚肝癌;术后无CEUS组(下称:无CEUS组),共78枚肝癌。以热消融术后1月~3月内的增强MRI或CECT判定病灶是否残留。比较两组病灶的完全消融率,分析CEUS组中肿瘤最大径,肿瘤靠近大血管,肿瘤边界对热消融疗效的影响。结果热消融10min~15min后,CEUS组196枚肝癌中18枚提示肿瘤残留,进行再次消融治疗,最终CEUS提示所有病灶均完全消融。术后1月~3月增强MRI或CECT提示,CEUS组196枚肝癌中有182(92.9%)枚完全消融,无CEUS组78枚肝癌中有65(83.3%)枚完全消融,两组完全消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7,P=0.017)。CEUS组中,最大径>3cm肝癌的完全消融率低于最大径≤3cm肝癌(85.2%vs 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旁肝癌与血管旁肝癌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3.7%、90.7%;边界清晰肝癌与边界不清晰肝癌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4.4%、9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热消融术后即时CEUS能及时发现残留,指导再次消融,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于鹤[6](2021)在《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单发、直径小于5厘米肝癌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单发、直径小于5厘米肝癌的疗效,探讨二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江西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80名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符合研究标准患者共210名。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统计学方法,消除患者基线资料差异。1:1匹配后,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106名,其中射频消融术组患者53名,腹腔镜肝切除术组患者53名。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及远期生存效益。结果:PSM匹配前,两组9项基线资料分布不平衡,分别是年龄、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肿瘤大小、位置、肝功能分级、肝硬化(P<0.05);PSM匹配后,106名患者重新纳入研究(匹配53对)且两组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消融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术后住院天数更短、住院总费用更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消融术组无术中输血、腹腔镜肝切除术组有3例术中输血,无统计学差异(P=0.241);术后并发症,射频消融术组13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组23例,有统计学差异(P=0.04);两组均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复发,射频消融术组34名(64.2%)、腹腔镜肝切除术组24名(45.3%);术后死亡,射频消融术组12名(22.6%)、腹腔镜肝切除术组4名(7.5%)。射频消融术组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56.6%、47.2%、35.8%;腹腔镜肝切除术组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86.0%、69.8%、54.7%(P=0.024)。射频消融术组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98.1%、86.8%、77.4%;腹腔镜肝切除术组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98.1%、96.2%、92.5%(P=0.031)。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亚组,射频消融术组(N=34)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61.8%、52.9%、44.1%;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29)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79.3%、69.0%、62.1%(P=0.144)。射频消融术组(N=34)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100%、91.2%、85.3%;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29)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100%、100%、96.6%(P=0.132)。肿瘤直径3-5厘米亚组,射频消融术组(N=19)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47.4%、36.8%、21.1%;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24)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83.3%、70.8%、45.8%(P=0.024)。频消融术组(N=19)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94.7%、78.9%、63.2%;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24)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95.8%、91.7%、87.5%(P=0.070)。肿瘤位于中央肝段亚组,射频消融术组(N=38)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63.2%、52.6%、42.1%;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31)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87.1%、74.2%、58.1%(P=0.117)。射频消融术组(N=38)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100%、94.7%、89.5%;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31)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96.8%、93.5%、90.3%(P=0.936)。肿瘤位于非中央肝段亚组,射频消融术组(N=15)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40.0%、33.3%、20.0%;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22)术后的1年、2年、3年RFS为72.7%、63.6%、50.0%(P=0.041)。射频消融术组(N=15)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93.3%、66.7%、46.7%;腹腔镜肝切除术组(N=22)术后的1年、2年、3年OS为100%、100%、95.5%(P<0.001)。结论:射频消融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缩减住院费用且在治疗小于3厘米的肝脏肿瘤能获得与腹腔镜肝切除术相当的生存效益,可作为优于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当肿瘤直径介于3-5厘米时,射频消融术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降低,综合生存效益首选腹腔镜肝切除术。同时肿瘤位置也是影响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肿瘤位于IV、V、VIII肝段时可优先考虑射频消融术,若肿瘤位于II、III、VI、VII肝段时候更适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
李杰[7](2021)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对肾脏功能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后肾脏等器官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优化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相关措施,减少微波消融术后对肾脏等脏器的损害。方法:搜集2014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行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病例,我们首先对2014年-2019年收录的病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19年10以后收录的病历进行了验证性的研究,病例收录截止2020年10月。通过查阅患者病案信息系统,采集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化验指标,整理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统计软件进行一般临床资料的基本分析,然后分析了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基本特征及其出现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病人的肾脏功能情况,探索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化验结果有无差异。然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引起严重并发症及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不同指标进行诊断价值分析。最后对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进行验证。结果:1.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探索性研究(1)在本次研究中,共1142例病人于我科行微波消融治疗,我们对2019年10月之前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8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病人624例,占74.0%,女性223例占26.0%;年龄>65岁180例,占21.0%,年龄≤65岁667例,占79.0%,最小患者年龄23岁,最大患者年龄83岁;原发性肝癌819例,占96.7%,转移性肝癌26例,占3.1%,良性肿瘤2例,占0.2%;微波消融患者逐年大体呈增加趋势:2014年治疗患者19例,2015年56例,2016年120例,2017年150例,2018年282例,2019年220例。(2)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57例,发生率为6.73%(57/847),主要为急性肾损伤的有30例(3.5%),出血15例(1.8%),感染7例(0.8%),邻近脏器的损伤1例(0.1%),其他并发症4例(0.5%),分别为肝性脑病1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2例。(3)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有57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多在65岁以下,其中年龄≤65岁有41例,年龄>65岁有16例;肿瘤多为单发病灶,其中单发肿瘤病灶36例,多发肿瘤病灶21例;在肝癌的类型方面,原发性肝癌最多,其中原发性肝癌54例,转移性肝癌2例,良性肝肿瘤1例;肿瘤最大直径多在30mm以下,其中34例肿瘤最大直径≤30mm,20例介于30与50mm之间,3例>50mm;Child-Pugh分级多为A级,A级35例,B级22例。(4)根据纳入标准,即微波消融术后有无严重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化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消融能量、消融时间、Child-pugh分级、术前实验室指标(AFP、AST、ALT、ALB、TBil、K+、Na+、WBC、RBC、Hb、PLT、PT、INR、PTA、FBG);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提示两组之间肿瘤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肿瘤最大直径、消融能量、消融时间明显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术前实验室指标分析结果提示并发症组Na+水平显着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5)进一步探究微波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性质、肿瘤最大直径、消融时间、消融能量、血清钠对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使用向后法估计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表明消融时间、血清钠水平是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即消融时间长,血清钠水平低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高。(6)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死亡,死亡率为0.24%(2/847)。2.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探索性研究(1)在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841例病人中,对有完整肾脏功能检测的病人进行了急性肾损伤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486例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男性354例(72.8%),女性132例(27.2%);年龄≤65岁376例(77.4%),年龄>65岁110例(22.6%),年龄最小23岁,最大87岁;肿瘤个数单发330例(67.9%),多发157例(32.1%);原发性肝癌463例(95.3%),转移性肝癌21例(4.3%),良性肿瘤2例(0.4%);肿瘤最大直径≤30mm 36例(74.7%),介于30mm与50mm之间110例(22.6%),>50mm 13例(2.7%);Child-up A级309例(63.6%),B级177例(36.4%)。(2)微波消融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有30人,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6.17%(30/486)。(3)对纳入患者消融治疗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组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急性肾损伤组与非急性肾损伤组在肿瘤性质、肿瘤最大直径方面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肾损伤组比非急性肾损伤组消融能量更高、消融时间更长。在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中,急性肾损伤组RBC、Hb、PTA水平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4)进一步探究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先进行以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最大直径、消融时间(lg)、消融能量(lg)、术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对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接着采用向后法,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消融能量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是急性肾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消融能量与术前血红蛋白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消融能量(l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和0.661,消融能量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3.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验证性研究(1)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消融能量(lg)的截断值为4.927,本研究中选取整数5作为分组依据,将纳入患者分为消融能量(lg)≤5组与消融能量(lg)>5组两组;观察在2019.10-2020.10期间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的肝肿瘤的两组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本研究共纳入294例病人,男性219例,女性75例,年龄≤65岁227例,>65岁76例,单发肿瘤病灶211例,多发肿瘤病灶83例;Child-Pugh分级A级189例,B级105例;原发性肝癌272例,转移性肝癌18例,良性结节3例;肿瘤最大直径≤30mm 222例,介于30与50mm之间69例,>50mm3例。(2)对纳入的294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两组之间肿瘤个数、糖尿病史、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类型、消融时间存在差异,消融能量(lg)>5组中单发的肿瘤个数明显低于消融能量(lg)≤5组;消融能量(lg)>5组与消融能量(lg)≤5组相比糖尿病史少,肿瘤最大直径偏大、消融时间长(P<0.05)。(3)消融能量(lg)>5组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10.0%)明显高于消融能量(lg)≤5组(1.5%);进行统计分析,P=0.025,说明消融能量(lg)可以用来预测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风险。(4)消融能量(lg)作为诊断标准的灵敏度为0.429,特异度为0.906。结论:研究发现肝肿瘤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相对安全,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个别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消融时间长、低Na水平是微波消融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较高,消融能量增加、术前血红蛋白升高是急性肾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消融能量(lg)对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优于术前血红蛋白。
王鹏[8](2021)在《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状态及RFA/IL-6/STAT3/PD-L1信号通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文中指出目的: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的疾病。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病灶解剖位置限制,病灶多发,肝功能储备不足,肝外转移或其他合并症,很多患者并不适合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而最常用的替代性治疗为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治疗在通过加热使肿瘤产生原位凝固性坏死的同时,还可以释放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对肿瘤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肿瘤作用,对远处转移和复发的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RFA诱导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激活的时间有限,射频消融激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仅可以短暂抑制远处肿瘤的生长,很快肿瘤又恢复原来的生长速度,甚至生长速度加快,不足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目前对RFA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的评价和免疫减弱的机制研究较少。本课题利用超声造影(CEUS)对RFA治疗后远处肿瘤的不同免疫状态进行评价,并探索远处肿瘤内RFA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减弱的发生机制,为RFA联其他治疗提供更好的时机和更多的药物选择靶点。研究方法:1.根据RFA后右侧腋下肿瘤生长曲线确定研究时间点:将24只双侧腋下皮下H22肝细胞癌种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实验组(RFA组)消融左侧腋下肿瘤而保留右侧肿瘤,对照组(Non-RFA组)不进行治疗,各组均将右侧肿瘤作为观察对象。RFA后每天应用超声测量两组小鼠右侧的肿瘤大小,并绘制肿瘤体积的生长曲线。根据肿瘤生长曲线,分别选择RFA组右侧未消融肿瘤停止生长和恢复快速生长的两个时间点进行研究。2.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第二批24只小鼠模型,分别于上述实验确定的两个时间点对两组小鼠的右侧肿瘤进行CEUS检查和病理组织学分析。通过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各造影增强参数的变化;CD8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的数量,来评价RFA后肿瘤内的免疫状态;TUNEL染色分析肿瘤内细胞凋亡情况;CD3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微血管密度;CD31+PAS双重染色分析血管生成拟态(VM)变化。并分别评价CEUS各个参数与VM数量的相关性关系。3.RFA后IL-6/STAT3/PD-L1通路抑制远处肿瘤免疫状态:实验对象为第三批24只小鼠模型的右侧肿瘤组织和预先用IL-6和BP-1-102(p-STAT3抑制剂)刺激的细胞,CD8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的数量,来评价RFA后肿瘤内的免疫状态;PD-L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TUNEL染色分析肿瘤内细胞凋亡情况;ELISA分析各组小鼠血清IL-6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分析肿瘤组织和各细胞处理组PD-L1的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各组肿瘤组织和各细胞处理组的PD-L1、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RFA/IL-6/STAT3信号通路调节PD-L1作用。CKK-8检测体外四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RFA治疗后第3天实验组小鼠右侧肿瘤生长轻度减缓(P=0.038),经过短暂抑制后,第6天恢复与对照组组相同的生长速度(P=0.665),根据肿瘤生长曲线,分别选择消融后第3天和第6天两个时间点来进一步研究。2.CD8+T细胞:在对照组,第3天和第6天肿瘤内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没有差异;然而在实验组,第3天肿瘤内CD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第6天肿瘤内CD8+T细胞数量的浸润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内第3天肿瘤内CD8+T细胞明显高于第6天(P<0.001)。CEUS:CEUS所有肿瘤超声造影模式均表现为“快进”和“慢出”。TIC参数分析显示,第3天,实验组肿瘤内的血流灌注减少,表现为PI,TTP,AWI和AWO下降,而第6天,实验组肿瘤内的血流灌注增加,表现为PI,TTP,AWI和AWO升高,二组之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17,0.005,0.002);与对照组相比,第3天实验组TIC参数轻度降低,第6天轻度升高,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UNEL:第3天,RFA组远处肿瘤内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第6天,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实验组第3天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第6天(P<0.001)。MVD: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VMD:在对照组,第3天和第6天VMD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组,第3天肿瘤内VMD较对照组轻度降低,第6天肿瘤内VMD比对照组轻度升高,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995);实验组内第6天肿瘤内VMD明显高于第3天(P=0.003)。超声造影的TIC参数与VM的相关性:肿瘤超声造影的TIC参数(PI,TTP,AWI和AWO)与VMD之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I:r=0.75,P<0.001;TTP:r=0.56,P=0.005;AWI:r=0.77,P<0.001;和AWO:r=0.48,P<0.001)。3.PD-L1:对照组,第3天和第6天PD-L1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组,第3天肿瘤内PD-L1较对照组轻度降低,第6天肿瘤内PD-L1比对照组轻度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内第6天肿瘤内PD-L1明显高于第3天(P<0.05)。PCR检测第6天实验组右侧肿瘤内PD-L1的m RNA增加;Western blot检测第6天实验组右侧肿瘤内PD-L1,p-STAT3蛋白表达增加;PCR检测经IL-6刺激的H22细胞PDL1的m RNA升高;Western blot检测IL-6+H22细胞PD-L1蛋白表达增加明显高于阴性对照H22组,H22+BP-1-102组和H22+IL-6+BP-1-102组。CCK-8检测IL-6+H22细胞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H22组,H22+BP-1-102组和H22+IL-6+BP-1-102组。结论:1.RFA可以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远处肝细胞癌的生长情况与肿瘤内浸润T细胞相关。2.免疫反应可以导致远处肝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凋亡,也可以导致由肿瘤细胞形成的VM数量减少,因此VM的数量可间接反映RFA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状态。CEUS可以无创性评价肿瘤内VM。这些结果表明CEUS与RFA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相关,有可能成为监测RFA治疗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反应的影像学方法。3.远处肝细胞癌的PD-L1增加可以抑制RFA激活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发现RFA可以通过IL-6/STAT3/PD-L1信号通路来抑制消融后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孙天歌[9](2021)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尾状叶是位于肝脏背侧的一个独立的肝段,Kumon利用肝脏铸型模型对尾状叶解剖进行研究后将其分为三个亚肝段:Spiegel叶(又称左尾叶)、腔静脉旁部和尾状突。腔静脉旁部位于Spiegel叶与右半肝之间,是尾状叶及整个肝脏的核心,位置深在,其背侧为下腔静脉及第三肝门,前下方为第一肝门,上方为第二肝门,腹侧紧邻肝中、肝右静脉主干,起源于腔静脉旁部的肿瘤包括各类肝脏良性肿瘤、原发或继发性恶性肿瘤等,这些肿瘤通常累及肝脏主要管道结构。腔旁部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等,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腔旁部肿瘤,易损伤重要管道结构,并且主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冷却效应常导致消融不彻底;介入治疗也因腔静脉旁部存在双重甚至多重血供亦效果不佳;侵犯肝脏主要管道结构的腔旁部肿瘤也不适合接受肝脏移植。因此,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腔旁部肿瘤的首选方式。手术方式上,既往多采用开腹手术行半肝或扩大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需要切除60%~80%的肝实质,对于肝细胞癌患者,由于多存在基础肝病背景,肝脏储备功能受损,大范围肝切除易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良性肿瘤患者,大范围肝切除同样牺牲了较多功能肝实质,也存在发生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1972年Mc(?)Bride提出了保留肝实质的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腔旁部肿瘤,行肝脏IV、V、VIII段联合腔静脉旁部肿瘤切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但该术式也牺牲了较多功能肝实质,且肝中叶切除存在双边创面,手术操作复杂,术中失血与血流控制均对肝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有基础肝病背景的患者,也存在术后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的风险。由于腔旁部肿瘤通常累及肝脏主管道结构,难以在各个维度都获得充分的手术切缘,因此,部分学者主张采用零切缘切除治疗腔旁部肿瘤,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避免牺牲功能肝实质。对于良性肿瘤,零切缘切除可以达到治愈效果。对于恶性肿瘤,零切缘切除在治疗效果上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零切缘切除治疗腔旁部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总体生存率与正常切缘腔旁部肝癌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开腹肝切除术(OLR)作为治疗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传统方式,其安全性、可行性已被证实,但也存在手术视野深、显露不佳,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等问题。由于腔旁部肿瘤位置深在、显露不佳、充分的手术切缘难以获得,即使在开腹条件下,手术难度和风险依然较高,有时甚至需采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残肝移植这样复杂的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LLR)的技术进步、手术器械设备更新,以及对肝脏解剖学认知的深入,LLR的手术适应证已逐渐从位于外周肝段的病变扩展到包括尾状叶在内的所有肝段病变。但由于腔旁部肿瘤切除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加之腔旁部肿瘤发病率低,LLR治疗腔旁部肿瘤鲜有报道,尚处于技术探索和病例积累阶段,因此亟需探讨和总结L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手术入路、技术要点,规范操作流程,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十年来收治的腔静脉旁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两部分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腔旁部肿瘤分型以及腹腔镜手术策略,并为L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本研究的开展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件号:KY2020125),并在Clinical(?)Trial国际临床研究中心注册(注册号:NCT04499261)。该项目得到了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大领域技术创新项目(SWH2016ZDCX2015)的资助。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0年5月-2020年1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接受腹腔镜腔旁部肿瘤切除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基线资料、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首次提出腔静脉旁部肿瘤的分型方法,总结不同分型腔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20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7例腔旁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接受LLR,28例接受OLR,按肿瘤性质将患者分为良性肿瘤组(22例)和恶性肿瘤组(35例),分层分析良、恶性肿瘤患者中接受LLR和OLR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结果和随访结果,比较LLR与O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探讨LLR治疗腔旁部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可能的优势。结果第一部分:29例接受LLR腔旁部肿瘤切除的患者中,良性肿瘤16例,包括血管瘤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6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恶性肿瘤13例,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例。手术方式:单纯右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3例,单纯左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肝中裂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12例,肝中裂联合右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2例,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3例,肝中裂联合左、右侧入路腔旁部肿瘤切除2例,(?)段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肝中叶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2例,左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扩大左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扩大右半肝联合腔旁部肿瘤切除1例。无围术期死亡及中转开腹病例。中位手术时间318(100-740)min,中位术中失血量400(100-3600)ml,术后进食时间2(1-5)天,术后住院天数8(4-20)天。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1.4%,Clavien–Dindo(?)级并发症7例,Clavien–Dindo(?)级并发症5例。截至2021年1月,恶性肿瘤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复发,其中1例死亡。根据肿瘤累及范围,提出一种新的腔旁部肿瘤分型方法,总结不同分型腔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可分为4型:A型(20例,占比69%)肿瘤累及腔静脉旁部±IV、V、VIII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入路肿瘤切除,中央区肝段、半肝或扩大半肝联合肿瘤切除;当肿瘤直径小于2cm、局限于腔静脉旁部、未累及(?)、(?)、(?)段背侧或第一肝门时,可行单纯左侧、右侧或左、右侧联合入路肿瘤切除;B型(2例,占比7%)肿瘤累及腔静脉旁部、尾状突及右肝蒂±(?)、(?)、(?)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联合右侧入路肿瘤切除,右半肝或扩大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C型(4例,占比14%)肿瘤累及腔静脉旁部、Spiegel叶及左肝蒂±(?)、(?)、(?)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肿瘤切除,左半肝或扩大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D型(3例,占比10%)肿瘤累及整个尾状叶及左、右肝蒂±(?)、(?)、(?)段背侧,手术策略主要为肝中裂联合左、右侧入路肿瘤切除,中肝或扩大半肝联合肿瘤切除。第二部分:57例接受腔旁部肿瘤切除患者中,29例接受LLR,28例接受OLR,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LR组中无中转开腹病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总胆红素水平、ALT水平、肿瘤性质、切除方式间存在差异,肿瘤性质为两组间最主要差异,按照肿瘤性质将患者分层。良性肿瘤患者22例,16例接受LLR,6例接受OLR,其中血管瘤10例(LLR/OLR,8/2),局灶性结节增生7例(LLR/OLR,6/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LLR/OLR,2/3)。单纯右侧入路肿瘤切除1例(LLR/OLR,1/0),肝中裂入路肿瘤切除7例(LLR/OLR,7/0),肝中裂联合右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2/0),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肿瘤切除3例(LLR/OLR,3/0),肝中裂联合左、右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2/0),尾状叶切除1例(LLR/OLR,0/1),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3例(LLR/OLR,1/2),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0/2),扩大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1例(LLR/OLR,0/1)。LLR组和OLR组的性别、年龄、BMI、乙肝病史、术前肝功能水平、AFP、ICG-R15、肿瘤病理类型、大小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与OLR组相比,LLR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9),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低(P=0.003,P=0.010,P=0.03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无显着性差异。恶性肿瘤患者35例,13例接受LLR,22例接受OLR,其中肝细胞癌27例(LLR/OLR,10/17),胆管细胞癌7例(LLR/OLR,3/4),混合细胞性肝癌1例(LLR/OLR,0/1)。单纯右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2/0),单纯左侧入路肿瘤切除1例(LLR/OLR,1/0),肝中裂入路肿瘤切除10例(LLR/OLR,5/5),肝中裂联合左侧入路肿瘤切除2例(LLR/OLR,0/2),尾状叶切除1例(LLR/OLR,0/1),(?)段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0/2)(?)段联合肿瘤切除1例(LLR/OLR,1/0),(?)、(?)段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0/2),(?)、(?)、(?)段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2/0),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4例(LLR/OLR,0/4),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4例(LLR/OLR,0/4),扩大左半肝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1/1),扩大右半肝联合肿瘤切除2例(LLR/OLR,1/1)。LLR组和OLR组的性别、年龄、BMI、慢性肝炎、肝硬化、术前肝功能、肿瘤病理类型、大小、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与OLR组相比,LLR组术后进食时间早(P=0.012)、术后住院时间短(P=0.022)、术后第1天胆红素水平低(P=0.04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43)。两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1、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根据肿瘤累及范围,建立一种腔旁部肿瘤分型方法,并提出不同分型腔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策略。2.以肝中裂入路为主导的腔旁部肿瘤切除具有术野显露好、便于进行解剖、分离、止血等操作、保留更多功能肝实质的优点,其主要适应症为累及(?)、(?)、(?)段背侧及第一肝门的良性、交接性肿瘤,以及部分生物学行为良好但肝脏储备功能受损的恶性肿瘤。3.LLR治疗腔旁部肿瘤对于选择性患者安全、可行,LLR治疗腔旁部性肿瘤的近期疗效优于OLR,远期肿瘤学疗效与OLR相当。4.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样本量相对较少,腔旁部肿瘤分型以及腹腔镜手术策略尚需进一步验证,LLR组与OLR组患者在肿瘤性质和手术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关于腔静脉旁部肿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尚需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
黎明吉[10](2021)在《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对顺铂(cisplatin,DDP)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在裸鼠腋部皮下注射接种,构建出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动物模型。将35只造模成功雌性裸鼠(瘤径约5mm)随机划分成5组(每组7只):生理盐水(NS)对照组、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裸鼠成瘤后药物干预14d,取出瘤体,用千分电子秤进行称量瘤质量,用公式计算抑瘤率。取出小鼠肾脏、肝脏,公式计算肾指数、肝指数,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 E)、尿素(UREA)、肌酐(CRE)、尿酸(UA)。结果:观察发现各用药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相比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与DDP(2mg/kg)组相比,瘤质量更小(P<0.05)。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抑瘤率依次为58.3%、76.7%、79.6%、81.7%。与DDP(2mg/kg)组相比,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血清胆碱酯酶增加明显(P<0.05)。DDP(2mg/kg)组较正常对照组UREA升高(P<0.05),DDP(2mg/kg)+Ma(25mg/kg)组UREA较DDP(2mg/kg)组,增加明显(P<0.05),而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UREA有回落趋势。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的肾指数较DDP(2mg/kg)组均高(P<0.05)。结论:Ma与DDP联合可抑制瘤体生长,提高抑瘤率;Ma与DDP联合可促进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功能,增强机体对抗化疗药物的肝脏损害;高剂量Ma与DDP联用时可减轻DDP对肾脏的损害,降低DDP对肝脏、肾脏的毒副反应,达到保护作用。
二、肝肿瘤局部间质治疗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肿瘤局部间质治疗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论文提纲范文)
(2)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超声造影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
引言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磁共振数据的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超声造影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 |
2.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2.1.1 ~(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 |
2.1.2 ~(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的治疗机制 |
2.1.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
2.2 超声造影应用 |
2.2.1 超声造影剂 |
2.2.2 超声造影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
2.3 超声造影对于肝脏的临床应用 |
2.4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理论基础 |
2.5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优势 |
2.6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纳入标准 |
3.1.2 病例排除标准 |
3.2 材料及仪器设备 |
3.2.1 ~(125)I放射性粒子 |
3.2.2 超声造影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病理组织学活检 |
3.3.2 超声造影检查 |
3.3.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意义 |
3.3.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3.3.5 治疗后疗效评价 |
3.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病灶局部控制情况 |
4.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5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6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6个月CEUS 定量参数变化 |
4.2.7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与12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病灶局部病理变化 |
第5章 讨论 |
5.1 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
5.2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5.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病理变化分析 |
5.4 本研究的优势 |
5.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影像学在经皮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与价值 |
2.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概述 |
2.1.1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发展 |
2.1.2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原理及机制 |
2.1.3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临床应用 |
2.2 影像学在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中的应用 |
2.2.1 超声 |
2.2.2 CT |
2.2.3 MRI |
2.3 实体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
2.3.1 超声 |
2.3.2 CT |
2.3.3 MRI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一般资料 |
3.2 手术相关仪器设备 |
3.3 手术流程及术中CT应用 |
3.4 MRI检查方法 |
3.5 图像分析及评估 |
3.5.1 病灶消融区域分区 |
3.5.2 病灶影像学表现 |
3.5.3 ADC值测量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MRI表现 |
4.2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的原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础 |
5.2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常规MRI表现及机制 |
5.3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
5.4 研究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肝癌热消融术后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超声造影在肝癌热消融治疗后随访中评价疗效的价值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与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热消融术后即时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与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比较 |
2 两组肿瘤热消融疗效的比较 |
3 CEUS组不同肿瘤最大径热消融疗效的比较 |
4 CEUS组非血管旁与血管旁肝癌热消融疗效的比较 |
5 CEUS组不同肿瘤边界间热消融疗效的比较 |
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肝癌热消融术中超声造影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6)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单发、直径小于5厘米肝癌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患者选择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主要设备 |
2.5 治疗方法 |
2.6 疗效评估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倾向性评分匹配结果 |
3.2 技术完成结果 |
3.3 短期疗效 |
3.4 远期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讨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结果 |
综述 图像引导热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7)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对肾脏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微波消融发展背景 |
2.2 微波消融治疗的原理 |
2.3 微波消融在肝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 |
2.3.1 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 |
2.3.2 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 |
2.3.3 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 |
2.3.4 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 |
2.4 微波消融治疗的并发症 |
2.5 微波消融的联合治疗 |
2.5.1 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
2.5.2 微波消融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术 |
2.5.3 微波消融联合手术切除 |
2.5.4 微波消融联合免疫治疗 |
2.5.5 微波消融联合靶向治疗 |
2.6 微波消融治疗的新技术 |
2.6.1 3D可视化技术 |
2.6.2 微波增敏剂 |
2.6.3 脂质体载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仪器与方法 |
3.2.1 仪器 |
3.2.2 微波消融的过程 |
3.2.3 数据收集 |
3.3 统计学原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探索性研究 |
4.1.1 纳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4.1.2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
4.1.3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基本情况 |
4.1.4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
4.1.5 微波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4.1.6 微波消融术后死亡率 |
4.2 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探究性研究 |
4.2.1 纳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4.2.2 微波消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分析 |
4.2.3 微波消融对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
4.2.4 不同指标对术后急性肾损伤预测价值分析 |
4.3 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验证性研究 |
4.3.1 纳入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4.3.2 微波消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分析 |
4.3.3 微波消融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诊断价值的验证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状态及RFA/IL-6/STAT3/PD-L1信号通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细胞培养 |
2.2.3 实验动物及模型制作 |
2.2.4 小鼠肿瘤射频消融 |
2.2.5 超声检查 |
2.2.6 小鼠处死及取材 |
2.2.7 病理学检查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FA后消融区外的肿瘤体积生长情况 |
3.2 RFA后消融区外的肿瘤内的CD8+T细胞浸润变化 |
3.3 RFA后消融区外的肿瘤二维及CDFI超声图像 |
3.4 RFA后消融区外的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 |
3.5 RFA后消融区外的肿瘤细胞凋亡 |
3.6 RFA后消融区外肿瘤的MVD和VMD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射频消融通过IL-6/STAT3/PD-L1信号通路抑制远处肿瘤的免疫反应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液体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细胞培养 |
2.2.3 实验动物及模型制作 |
2.2.4 小鼠肿瘤射频消融 |
2.2.5 小鼠处死及取材 |
2.2.6 病理学检查 |
2.2.7 Western blot |
2.2.8 ELISA检测血清IL-6 |
2.2.9 mRNA表达水平检测 |
2.2.10 CCK-8检测细胞增殖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FA后远处肿瘤的浸润T细胞的变化 |
3.2 RFA后远处肿瘤的PD-L1表达的变化 |
3.3 RFA后远处肿瘤的细胞凋亡的变化 |
3.4 RFA后通过IL-6/STAT3通路促进远处肿瘤PD-L1的表达 |
3.5 细胞水平IL-6/STAT3信号通路对PD-L1表达的调节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的消融治疗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分型及腹腔镜手术策略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腔静脉旁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自评表 |
致谢 |
(10)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肿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一般状况 |
2.2 移植瘤生长情况及体积变化 |
2.3 瘤质量及抑瘤率 |
2.4 肝脏与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
2.5 对ALT、AST、胆碱酯酶及肝指数的影响 |
2.6 对UREA、CRE、UA及肾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HepG2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3.2 用药后裸鼠体质量变化及移植瘤生长情况 |
3.3 移植瘤体积变化、瘤质量、抑瘤率 |
3.4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肝脏的影响 |
3.5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肾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肝肿瘤局部间质治疗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射频消融(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血管瘤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12)
- [2]个性化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联合超声在精准引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D]. 曾杨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D]. 胡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4]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D]. 王智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5]肝癌热消融术后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研究[D]. 骆永利.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单发、直径小于5厘米肝癌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D]. 于鹤. 南昌大学, 2021(01)
- [7]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对肾脏功能影响[D]. 李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8]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状态及RFA/IL-6/STAT3/PD-L1信号通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D]. 王鹏.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9]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的临床研究[D]. 孙天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10]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黎明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