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舰队军民携手扫雷

东海舰队军民携手扫雷

一、东海舰队军民联手扫水雷(论文文献综述)

王彬彬[1](2021)在《鲁迅晚年对日本侵华的切身感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晚年在上海,对日本侵华的感受是颇有独特性的。鲁迅到上海后,一直居住在虹口地区,北四川路一带,而这里正是日本侨民聚居地,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亦设于此处,而鲁迅虽然换过几次居所,但都离日本海军陆战队只有咫尺之遥。"九一八"后,上海的日本侨民变得十分嚣张,明目张胆地欺侮中国人;"一·二八"战事,首先在虹口地区爆发,而海军陆战队正是日军作战部队,鲁迅身陷战火,家中也有流弹飞入。可以说,从"九一八"到鲁迅逝世,五六年间,鲁迅对日本侵华有着十分切身的感受,这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和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

徐锦庚[2](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研究表明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静心[3](2016)在《撒播死亡的种子——浅谈水雷布设行动》文中提出水雷布设指使用布雷平台在目标水域预置水雷,使其达到待机状态的作战行动。水雷布设是水雷战的逻辑起点,没有水雷布设行动也就没有反水雷作战。显然,对于强调主动争夺制海权的国家来说,水雷布设行动必定是作战理论研究的"常驻角色",毕竟撒播死亡的种子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在由岸向岸中揭开神秘面纱发明水雷的初衷是为了守卫港口,防止乘船来犯的敌人,因此,布雷行动一开始主要集中在己方岸边进行,是一种防御行为。例如我国明朝军民使用"水底雷"抗击倭寇袭扰、第九次俄土战争中俄国人使用水雷防御港湾等。随着水雷的性能不断提高,布雷行动渐渐开始远离己方港口,一战期间英美联手布设"北海大障碍"的作战行动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布雷

刘一鸣[4](2015)在《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技术与国家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转移过程正是国家利益的交换过程。在当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处理中国对外军事技术交流中的利益得失,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因此研究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利益视域下对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进行研究,能够拓展中国军事技术转移史的研究视野,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国家利益视角研究1949-1960年间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旨在揭示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国家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探索当代中国进行军事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档案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三个维度剖析了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在对比中苏双方利益得失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和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在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应遵循相向而行、有效沟通和博采众长三点原则,实现国家利益的双赢。

赵仕英[5](2012)在《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哈贝马斯已把它视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海军技术对于国家海权的维护意义重大。海军技术与海权作为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社会目标的产物,是典型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南海、东海海域面临严峻挑战的复杂形势下,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复杂的局势,我们应该借助怎样的科技力量建设和保障我国的海权?在现有海军技术力量的条件下,怎样处理好海军技术和海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在海军技术力量比较低下的情况,就不能够主张应有的海权?在现有的海军技术条件下能否实现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海权?海军的技术水平和海权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张力?这些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技术和社会的政治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力量在政治领域的扩张,常会导致现实社会中二者之间的互动。关于技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和立场。在理论上的一种立场是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会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技术,技术不仅决定人的行为、思维方式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样一种技术决定论,在技术和权力的关系上表现为国家的权力受制于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的实力会决定政治权利的社会运作及其效力、国际影响力等等。另一种理论上的观点是技术社会建构论,它看到现代科学和技术尤其是海军技术是在社会建制的政治背景下建构起来的,从而忽视甚至看不到技术本身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在科学技术实践上不尊重技术的发展规律,这可能造成片面强调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而忽视理性的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可能造成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破坏。在实践中,关于海军技术和海权的关系上也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技术决定论,认为海军的技术实力决定海权的状况。这种观点认为当海军技术强大的时候,海权及其权益就自然而然地强大并拥有强大的国际威慑力和影响力,这种立场会认为只要拥有了强大的海军技术,海权就完善了,甚至可以拥有海上的霸权,会认为海权的维护不需要政治的调控、不受国内各种势力等因素以及官兵精神士气的影响,单纯地追求技术的强大;而如果没有一定水平的海军技术,这种观点就会认为海权自然就会衰落,就不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放弃应有海权的维护,忽视超越技术实力的人的精神因素作用。另一种态度是海军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这种观点在海军发展战略上倾向于强调发挥政治等外交手段,忽视技术在海权维护中的作用,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现象。事实上,在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上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都具有片面性,只是单纯地强调二者之中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技术决定论只是强调了海军技术对海权的决定作用,却忽视了海权对海军技术的制约、引导作用,社会建构论只是强调了海权对海军技术的制约作用,却忽视了海军技术的决定作用。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这个张力就是指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是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排斥的倾向和趋势。针对以上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本文将在STS视域下研究海军技术与海权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理论阐释、历史分析和现实考量,揭示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的互动张力关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海军技术产生了相应不同的海权形态,桨船动力时代的技术对应的是从模糊到明确的局部海权,风帆动力和蒸汽动力时代的技术对应的是从发展到高潮的全球海权,复合动力时代的技术对应的是从强势到弱化的有限海权。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社会,国际社会也曾显出不同的海权态势,美国意欲称霸全球,日本不断拓展海权。这说明,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已经对社会的存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军技术的实力和水平影响着现代海权的发展,其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海权就有可能强大,海军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海权就有可能弱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次,海权制约着海军技术的发展,海权的强大可以为海军技术的发展提供提升空间。海权在战略上的积极主动的构建和完善,必然会在海军实力的发展和提升上倾注各种力量,这就为海军技术实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条件,反过来这也进一步促进国家海权的独立和完善。再次,在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存在着一个张力。影响海军技术和海权的有众多因素,如经济因素、国家政治、国内形势、国际形势、外交策略,还有地缘政治等等因素。它们都会造成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相互联结又相互制约、既可能相互分离又相互排斥的倾向和趋势。海军技术力量的提高,能够增强海上力量,改变作战方式,维护海权,但是海军技术并不是影响海权的唯一因素。海权本身属于国家权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社会整体因素影响下存在和发展,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它并不完全受制于海军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海权自身表现出特有的发展历程,海军技术水平高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有强大的海权,海军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强大的海权。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海权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外交政治、海洋国际公约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还受地缘政治、官兵战斗精神、指战员的指挥作战能力等影响,造成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时表现出一致性,有时不一致性,二者在一定的范围内表现出非线性的互动相关性。而海权也不是影响海军技术实力和水平的唯一因素,因为海军技术还受经济因素、人的因素等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和海军更依赖于经济前提。装备、编成、编制、战术及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这里起革命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悟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发明和士兵成份的改变;天才统帅的影响,最多只限于使斗争的方式适合于新的武器和新的战士。”因此,海军技术与海权之间不是简单的直接谁决定谁的的关系,而是张力关系。在海军技术和海权之间的关系上持有单纯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在海军实践中都是有害的。为此,应该在这样两种理论立场中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既看到技术对于海权的意义和作用,也要看到海权发展的特殊规律。在海军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海权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意义,利用各种环境和因素在实践中充分保证海权的完善。因此,在海军技术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拥有相应的海权,为此,在海权的维护上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海军技术实力和水平,为保护海权提供应有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政治的因素、外交的手段,国际合作的方式,更具有主动权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士兵的军人勇气,鼓舞士气,发挥人的因素,保障队伍的战斗力。使主权国家海权得到合法保护、利用和开发。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拓展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和海洋战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促进海军建设发展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对于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一个崭新而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郑明,王丹[6](2011)在《中国海军援越回顾及对“南海争端”的认识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自今年6月以来,越南、菲律宾不断作出挑衅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举动,企图将强占多年的岛礁合法化,将南海领土争端国际化、复杂化。7月初,《现代舰船》记者拜访了原中国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将军,请他回顾中国海军对越南海军的援助以及分析新形势下"南海争端"的特点和应对对策,文章根据谈话内容整理成文。

祖彦[7](2011)在《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安全利益是安全环境、国际规范、国家身份和安全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洞悉民族国家间互动态势、博弈过程的重要视角之一,反映民族国家谋求安全、护持利益的源动力。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亦然。本文的写作初衷是探寻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生成机制、基本内涵,阐明其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新变化以及护持问题。论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东北亚安全环境、国家身份、国家安全观念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互动关系,从内涵、重要性和紧迫性三个角度划分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并探讨了东北亚安全环境下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护持模式的选择问题,这是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据此,文章论证了21世纪初东北亚安全格局的特征,东北亚安全格局与大国间安全利益的博弈,推导出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主要挑战因素;分析了在中国崛起进程中,中国国家身份的调整、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新主张及其实践,并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重点和实现手段两个角度诠释其新变化;依据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设定的衡量标准,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最优化的实现目标,并提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四个方面的安全策略;选取钓鱼岛主权问题作为本文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中、日、美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主张、钓鱼岛涉及的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博弈,提出了钓鱼岛主权护持的一些思考和展望。论文最后指出,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遵从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国家安全观,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目标和实现方式是具有建设性和合作性的。在现阶段,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护持过程虽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其最终实现如同中国崛起一样,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向。

李成义[8](2009)在《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战略边疆建设问题是国家海权问题,属于地缘战略范畴。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的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海洋已经成为人类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发展的空间。海洋战略边疆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海洋大国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是21世纪中国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三大历史任务、跻身世界海洋强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论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国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有关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思想为依据,紧密联系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实际,提出了新世纪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基本设想和基本对策,特别是具体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一,回顾了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第二,考察了当代世界各主要大国拓展海洋战略边疆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大国海洋战略边疆的拓展对中国海洋利益和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牵制性影响,进而阐述了当前和未来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以地缘战略理论和国家安全、和谐发展理论为依托,系统论述了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总体构想:第四,基于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理论框架,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制订了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等战略安排。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是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战略思想发展的成果,是“和谐海洋”理念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研究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和海洋战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促进海军发展建设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对于建设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一个崭新而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一春[9](2007)在《朝鲜军事实力大起底》文中提出 在朝鲜进行了核试验之后,世界的目光瞄准了朝鲜的军队。如果美国真的对朝动武,朝鲜有反击的能力吗?朝鲜人民军建军于1932年4月25日,现役部队共有110万人左右,其中陆军约95万人、海军4.6万人,空军8.6万人。此外还有占人口总数30%左右、数量巨大的(748万人)预备役部队。有人称它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大的军队"。朝鲜陆军:敢打硬仗的高丽猛虎

史春林[10](2006)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海权与海权论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收回、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对比分析、跨学科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对中国海上侵略和海权侵夺、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近代丧失海权的收回以及建国以来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重要问题为基本内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目前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收回近代中国丧失的海权以及维护、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海权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中国构建和谐海洋和向现代化海洋强国进军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本文由引言和一到六章以及结论共八个部分组成。引言:论述了海权的定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与海权的关系,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一章:论述了世界各国争夺海权的斗争历史,并概括了国内外对海权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和基本内容。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以及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第四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收回了近代丧失的海权,一方面终结了西方在华炮舰政策,另一方面掌握了沿海与内河航行权、引航权、海关主权等,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章: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但与西方敌对势力和前苏联霸权主义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和控制进行了斗争,而且还与美蒋对大陆沿海的窜犯和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觊觎进行了斗争,同时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确立了关于中国海洋主权和管辖权的基本制度。第六章:论述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以及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问题。结论: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二、东海舰队军民联手扫水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舰队军民联手扫水雷(论文提纲范文)

(1)鲁迅晚年对日本侵华的切身感受(论文提纲范文)

(4)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利益与国际军事技术转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利益
        2.1.2 军事技术转移
    2.2 国家利益是国际军事技术转移的驱动力
        2.2.1 安全利益刺激
        2.2.2 政治利益吸引
        2.2.3 经济利益驱使
第三章 安全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
    3.1 安全利益的交织
        3.1.1 中国维护新生政权的安全需求
        3.1.2 苏联的远东战略布局
    3.2 苏联对华空军和海军的援建
        3.2.1 苏联对华空军的援建
        3.2.2 苏联对华海军的援建
    3.3 维护国家安全的海空力量
        3.3.1 空军力量跨越式发展
        3.3.2 海军建设初见成效
第四章 政治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
    4.1 政治利益的契合
        4.1.1 中国“一边倒”战略的选择
        4.1.2 赫鲁晓夫的政治诉求
    4.2 苏联对华尖端武器的技术转移
        4.2.1 核武器技术的转移
        4.2.2 导弹技术的转移
    4.3 同盟破裂后的自力更生
        4.3.1 核武器研制的自主突破
        4.3.2 导弹研制的自主突破
第五章 经济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
    5.1 经济利益的发展需求
        5.1.1 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5.1.2 苏联经济利益的权衡
    5.2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中的经济往来
        5.2.1 军事供货的贷款
        5.2.2 军事专家的报酬
        5.2.3 军事留学生的学费
    5.3 经济发展上的彼此支持
        5.3.1 中国经济的恢复
        5.3.2 苏联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博弈与得失: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6.1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
        6.1.1 援助性的有偿技术转移活动
        6.1.2 综合性的全要素技术转移活动
        6.1.3 谨慎权衡的国家利益实现手段
    6.2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影响
        6.2.1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作用
        6.2.2 中苏军事技术关系破裂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6.3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理论阐释
    2.1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基本概念
        2.1.1 技术与海军技术
        2.1.2 权力与海权
    2.2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理论框架
        2.2.1 技术与权力的关系
        2.2.2 海军技术与海权的关系
        2.2.3 海军技术与海权二者的互动关系
3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历史分析
    3.1 海军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3.1.1 桨船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3.1.2 风帆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3.1.3 蒸汽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3.1.4 复合动力时代的海军技术
    3.2 海权的历史演进
        3.2.1 从模糊到确立的局部海权
        3.2.2 从发展到高潮的全球海权
        3.2.3 从强势到弱化的有限海权
    3.3 海军技术发展与海权演进的关系
        3.3.1 桨船动力技术与局部海权
        3.3.2 风帆、蒸汽动力技术与全球海权
        3.3.3 复合动力技术与有限海权
4 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的现实考量
    4.1 海洋强国的博弈态势
        4.1.1 以高技术装备为核心的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4.1.2 以更新武器装备为主的俄罗斯的海洋复兴战略
        4.1.3 以技术整合创新为特色的日本的海洋大国战略
    4.2 新军事变革下的中国海军技术现状
        4.2.1 武器装备硬件要素现状
        4.2.2 人员素质软件要素现状
        4.2.3 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关系分析
    4.3 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海权现状
        4.3.1 中国海权的国际影响分析
        4.3.2 中国南海和东海海域现状分析
        4.3.3 中国海权现状的原因分析
5 我国海军技术与海权发展的建议
    5.1 构建强大的海军技术力量支撑体系
        5.1.1 建立军民一体的技术保障体系
        5.1.2 以军事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扩大海上力量
    5.2 制定维护国家海上权益的发展战略
        5.2.1 维护海洋合法权益完善维权法律体系
        5.2.2 反对海上霸权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
    5.3 增强官兵立足现有装备克敌制胜的信心
        5.3.1 维护国家主权树立为国家为人民而战的崇高信念
        5.3.2 重视人的作用发扬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
        5.3.3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培养官兵强烈的使命意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核心概念的阐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核心概念的阐述
    三、论文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容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 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二) 归纳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三) 系统分析法
        (四) 历史与预测分析相结合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重点
        (三) 难点
第一章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理论透视
    一、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生成机制
        (一) 中国东北亚安全环境与国家安全利益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身份与国家安全利益
        (三) 中国的安全观念与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二、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
        (一)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内容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性
        (三)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紧迫性
    三、安全机制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一) 均势安全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二) 合作安全与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
第二章 东北亚安全格局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一、东北亚安全格局的特征
        (一) 美国借助盟友平台固守东北亚海缘安全优势
        (二) 中俄依托陆缘环境日益成为东北亚新兴势力
        (三) “均势安全”构成各国安全利益护持的重要模式
        (四) 大国安全关系主导东北亚安全格局走向
    二、东北亚安全格局与大国安全利益的博弈
        (一) 美国实施霸权均势战略谋求安全利益最大化
        (二) 日本“借船出海”扩张安全利益范畴
        (三) 中俄战略协作主张和平实现地区安全利益
    三、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挑战
        (一) 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障碍
        (二) 朝鲜半岛不稳定局势的威胁
        (三) 美国东北亚军事同盟的安全压迫
        (四) 日本对中国东海海底资源开发的紧逼
第三章 中国崛起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一、中国崛起与中国东北亚国家身份的变化
        (一) 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实力评估
        (二) 中国东北亚区域认同的调整
    二、中国崛起与中国国家新安全观
        (一)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新主张
        (二) 新安全观在东北亚地区的实践
    三、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新变化
        (一)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关注重点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手段
第四章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的护持
    一、衡量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一)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效用的衡量
        (二) 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标准
    二、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一) 中国东北亚政治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二) 中国东北亚军事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三) 中国东北亚经济安全利益实现的目标
    三、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护持的策略
        (一) 中国东北亚总体安全战略
        (二) 中国东北亚军事安全策略
        (三) 中国东北亚经济安全策略
        (四) 中国东北亚外交策略
第五章 案例分析:钓鱼岛主权的护持
    一、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对立主张
        (一) 中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的主张
        (二)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
    二、钓鱼岛主权与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一) 钓鱼岛主权完全归属中国的依据
        (二) 钓鱼岛涉及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
    三、中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博弈
        (一) 日本占据钓鱼岛的错误行径
        (二) 中国护持钓鱼岛主权的策略
    四、钓鱼岛主权护持的思考与展望
        (一) 中日应妥善处理钓鱼岛主权问题
        (二) 中国护持钓鱼岛主权所需采取的举措
        (三) 钓鱼岛主权护持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1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的涵义
        2.1.1 海权
        2.1.2 海疆
        2.1.3 海洋战略边疆
        2.1.4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
    2.2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历史渊源
        2.2.1 走向海洋的初衷
        2.2.2 闭关锁国的教训
        2.2.3 坚船利炮的入侵
        2.2.4 海权思想的孕育与萌芽
    2.3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保卫海疆安全
        2.3.2 维护海洋利益
        2.3.3 开发海洋经济
        2.3.4 建设和谐海洋
3 当前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面临的国际挑战
    3.1 世界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理论及启示
        3.1.1 “海权论”
        3.1.2 “威力论”
        3.1.3 “自由论”
        3.1.4 三大经典理论的分析及启示
    3.2 影响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世界格局
        3.2.1 美国对全球海洋的控制战略
        3.2.2 俄罗斯的海洋复兴计划
        3.2.3 日本的海洋大国梦想
        3.2.4 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战略
    3.3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面临的困境
        3.3.1 出海口受到的挤压
        3.3.2 海洋权益遭遇的威胁
        3.3.3 海上通道存在的安全隐患
        3.3.4 台海局势潜存的可能变数
4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理论框架
    4.1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理论基础
        4.1.1 地缘政治理论
        4.1.2 海上安全理论
        4.1.3 世界和谐理论
    4.2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指导思想
        4.2.1 着眼于变化中的世界格局
        4.2.2 立足于国家安全和发展
        4.2.3 依托于打造现代化海军
        4.2.4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4.3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总体构想
        4.3.1 以和谐海洋为愿景
        4.3.2 以军事建设为后盾
        4.3.3 以科技战略为支撑
        4.3.4 以海上合作为模式
        4.3.5 以海洋法律为准绳
5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策略
    5.1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战略安排
        5.1.1 建设和谐海洋的战略目标
        5.1.2 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5.1.3 建设“两洋两极”的战略重点
    5.2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基本任务
        5.2.1 维护海洋合法权益
        5.2.2 保卫海洋战略通道安全
        5.2.3 遏制海上霸权
    5.3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的主要措施
        5.3.1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5.3.2 完善维权法律体系
        5.3.3 加快海洋科技发展
        5.3.4 全面扩大海上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海权与海权论
    一、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 海权争夺的时空背景
        (二) 海权争夺的过程与内容
        (三) 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反思
    二、国外关于海权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一) 马汉的海权论
        (二) 戈尔什科夫的海权论
        (三) 莱曼的海权论
        (四) 布思的海权论
    三、中国关于海权问题的研究
        (一) 中国近代对海权问题的检视
        (二) 中国目前对海权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
        (一)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海疆的侵犯与侵占
        (二) 中国近代海权的丧失
    二、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
        (一) 近代中国军民保卫海疆的斗争
        (二) 中国近代海洋事业和海上力量的初步发展
        (三) 中国近代的领海制度及其管理
    三、中国共产党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 关于中国海港主权问题
        (二) 关于中国引航权问题
        (三) 关于中国海洋与内河航行权问题
        (四) 关于中国高级航海人才任用权问题
        (五) 关于中国海关管理自主权问题
        (六) 关于西方在华炮舰政策问题
        (七) 关于西方争夺太平洋霸权及对中国海权影响问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美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
    一、抗战时期反对日本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一) 日本对中国沿海侵略与对海权的侵夺
        (二)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海上入侵对策与抵抗斗争
    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国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一) 美国对中国海权侵夺的表现及危害
        (二) 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揭露和批判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本收回近代丧失的海权
    一、西方在华炮舰政策的终结
        (一) “紫石英”号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对策
        (二) 中国共产党要求西方撤走在华舰队
    二、基本收回中国近代丧失的海权
        (一) 沿海与内河航行权的收回
        (二) 引航权的收回
        (三) 海关主权和管理权的收回
    三、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的收回
        (一)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由来
        (二)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解决
    四、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一) 关于香港问题
        (二) 关于澳门问题
第五章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海权所做的贡献
    一、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与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一) 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
        (二) 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二、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一) 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二) 新中国打破西方海上封锁与禁运的策略
    三、反对前苏联对新中国的海上控制
        (一) 关于建立海上长波电台的问题
        (二) 关于建立海上联合舰队的问题
    四、维护中国海岛领土主权的斗争
        (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二) 维护钓鱼岛列屿主权的斗争
        (三) 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
    五、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一) 新中国海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二) 新中国海洋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新中国关于海洋主权和管辖权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第六章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
        (二) 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三) 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四) 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二、解决目前中国海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 中国关于海洋划界的基本主张与具体方法
        (二) 正确理解和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
        (三) 全面增强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实力与能力
    三、维护与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海权与陆权、空权的关系
        (二) 关于海权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关系
        (三) 关于海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 关于海权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东海舰队军民联手扫水雷(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迅晚年对日本侵华的切身感受[J]. 王彬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2]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3]撒播死亡的种子——浅谈水雷布设行动[J]. 静心. 兵器知识, 2016(06)
  • [4]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D]. 刘一鸣.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5]STS视域下的海军技术与海权关系研究[D]. 赵仕英.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中国海军援越回顾及对“南海争端”的认识与对策建议[J]. 郑明,王丹. 现代舰船, 2011(09)
  • [7]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 祖彦. 吉林大学, 2011(08)
  • [8]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D]. 李成义.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9]朝鲜军事实力大起底[J]. 一春. 青岛画报, 2007(01)
  •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D]. 史春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东海舰队军民携手扫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