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文献综述)
初楠臣[1](2020)在《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中俄两国进入了开放合作新阶段,将打开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城镇化是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研究俄罗斯城镇化是认识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关于俄罗斯城镇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镇化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城镇化发展特征、城镇化发展问题,在俄罗斯联邦、8个联邦区、83个联邦主体三个尺度单元上,系统地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城镇化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首先,分阶段探讨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俄罗斯时期的城镇化过程和问题;其次,研究俄罗斯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再次,测度俄罗斯城镇化水平、研究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最后探讨俄罗斯未来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问题。该研究通过对俄罗斯城镇化历史过程、条件、背景和城镇化政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加深对俄罗斯城镇化特征和问题的认识,对于认识俄罗斯国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促进中俄经济合作提供实践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发展阶段、水平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科学内涵。苏联时期罗蒙诺索夫、巴兰斯基、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萨乌什金等学者提出了生产力布局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其提倡国民经济发展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构建生产专业化部门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保障各个生产部门的最优专业化生产,同时强调农工业的协调、有机组合发展等,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要点和对本文的启示,为开展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俄罗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二、三次产业向城镇集聚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物质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俄罗斯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人类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是经济、社会、交通、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地域上呈现的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2.在回顾苏联时期和俄罗斯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俄罗斯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苏联时期城镇化过程基本呈现“S”形曲线特征,符合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其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列宁执政时期的停滞和恢复、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波动增长、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缓慢增长、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发展等4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引导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向城市内部迁移人口或通过行政区划管制将农村居民点变成城市,推进城市急速发展,人口城镇化率由1917年17%增加至1991年74%,实现了从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转型为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整体表现出叶利钦执政时期停滞、普京执政时期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口城镇化率未有显着涨幅,其先后经历了2000-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2009-2013年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2014年-至今欧美制裁下的停滞和发展期等,俄罗斯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苏联长期经济内生结构性的失衡问题,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城市与农村聚落萎缩现象普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3.结合人口重心、人口增减变化率、人口密度变化率、人口地理集中度、人口熵度等定量模型分析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密度变化、人口迁移流动等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特征构建俄罗斯的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和变异系数赋权的综合确权法测度俄罗斯及其83个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基于Arc GIS从3D立体、2D平面的视角研究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基础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自然资源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人口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变化,人口重心不断朝西北向迁移,2005-2016年间,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增幅不大,经济城镇化发展显着,经济城镇化是俄罗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70%左右的联邦主体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低于平均水平,部分联邦主体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空间上,不同联邦主体间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城镇化水平高值区是俄人口高密度核心地、俄人口快速增加区和俄人口重要流入地,主要分布于莫斯科、圣彼得堡、达吉斯坦-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沃罗涅日-伏尔加格勒-萨拉托夫-萨马拉-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秋明-新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的带状区域,城镇化水平低值区是俄人口低密度边缘区、俄人口快速减少区和俄人口主要流出地,分布在远东区东北部、西伯利亚区南端、西北区北端,整体呈现“核心高-边缘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异特征。4.基于俄罗斯的国情背景,在研究俄罗斯城镇化发展过程及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趋势,探讨未来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主要包括,(1)顺应当前世界城镇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重点发展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彼尔姆等3个超大型城市群,喀山-萨马拉-陶里亚蒂-乌里扬诺夫斯克-伊热夫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巴尔瑙尔等8个大型城市群;(2)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重点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增长极,培育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大区域增长极,符拉迪沃斯托克、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区域增长极,形成由这些增长极及西伯利亚铁路轴带组成的点-轴系统;(3)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铁、港口、机场、信息设施等,加强国土空间的连接效率和整个国土的紧凑度、一体化联系;(4)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尤其是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包括: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
迟明园[2](2019)在《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农业和生态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由于一些资料难于获取,所以本文中对于东北地区的研究范围只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由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多依赖重工业发展经济,加上体制机制存在弊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缺乏活力,动能不足。特别是服务贸易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低,活力不够。近几年,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2016年,东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为15.7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1%,服务进出口额为8019.7亿元,占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3.3%,从而也带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外贸步入新常态、货物贸易负增长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领我国外贸整体的转型升级。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就业、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有利于东北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研究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笔者首先尝试运用泰尔指数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特征进行梳理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提出问题;然后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得出主要结论:1.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明显问题;2.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3.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对就业呈正向影响;4.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有利于产业关联性的加强;5.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最后,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增长、就业以及产业关联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叙述了研究背景,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系统的梳理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归类与评述。最后,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简要说明,提出本文的理论研究思路与框架。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部分,对本文中涉及到服务贸易基本概念、服务贸易理论基础进行总结与概括,为以后各章的分析研究打好基础。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部分,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建立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服务贸易对就业、服务贸易对结构影响的理论框架,阐述服务贸易对三者的作用机制。研究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特征与问题部分,首先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服务贸易特征进行阐述;然后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服务贸易、就业、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差异性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部分,在对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模型说明、变量定义和数据采集,运用模型实证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业的影响以及产业关联性的影响。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对策建议部分,结合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文的实证和分析研究结果,从经济增长、就业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笔者阐述论文的结论,指出文中的不足,并对以后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王燕[3](2018)在《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住房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投资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当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时,一方面能够使房地产市场迅速活跃起来,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投资过热而挤占其他行业的资本,不仅阻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约经济增长,还会导致房价猛涨,损害群众的利益。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明显,因此有必要立足于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重庆市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重庆市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且连续三年占据全国经济增速的榜首位置。相比全国经济增长乏力而房地产市场依然火爆、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重庆市经济增长形势良好房价涨幅却不大,被誉为“高烧楼市中的一股清流”。房地产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范畴,根据投资乘数原理,其本身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投资乘数-加速原理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房地产投资在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分解测算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发现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和贡献度分别为19.53%和2.27%;再次,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每增加1%的房地产投资,会拉动重庆市经济增长0.64%,同时,存在短期的动态均衡机制在二者偏离均衡时对其进行修正;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发现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房地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由此表明,房地产投资在重庆市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重庆市房地产投资或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时,二者能通过相互影响机理对对方产生持续的正向影响;最后,针对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确保二者的协调发展,发挥房地产投资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最大作用。
惠盛隆[4](2016)在《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文中指出自1990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不仅学习了国际电子商务发展优势,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融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这种发展方式既对电子商务发展益处颇多,更加利用电子商务模式优化了我国市场环境,刺激了各行各业经济活力,促使电子商务成为经济热词,且热度不减,电子商务模式更成为各行各业研究、模仿,并引进的重点,无形之中,使得电子商务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代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不减,其他行业采用电子商务模式服务于实体经济行业的成果显着,一度使得电子商务将盛行,而实体经济行业将衰退的类似观点甚嚣尘上。相比之下,甘肃受地理环境、信息技术、市场结构、信息基础建设等方面因素掣肘,导致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进而妨碍了电子商务服务于其他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实践基地的机会。加之,实体经济行业受电子商务冲击,已然显现出其劣势与短板,为扭转并改善实体行业发展路径,不能一味盲目将区域性经济增长点行业聚焦于传统资源类、制造类行业,至少不应将实体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作为高新技术环境中的主流经济发展模式,而应当积极利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培育不同行业发挥其应有潜力,进而从中筛选发展潜力较大的单一,或者几个行业,继续投入优势要素将其培育为区域性增长极,发挥信息技术对实体行业的巨大推动力。尤其对以甘肃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若对信息技术发展不予重视,无法有效合理利用先进技术,那么将会使得经济发展陷入被动局面,造成其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愈加显着。电子商务代表了高新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电子商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符合科技、市场、经济发展大趋势,这便成为甘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次契机。本文以甘肃电子商务与其他各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经济数据,在采用计量方法分析、评价电子商务与其他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索电子商务与其他各个行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其他各个行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其发展效率,最终将其以此种发展模式培育为区域性经济增长点。根据相应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而且各个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针对此种特点,本文构建电子商务与行业发展模式图,并在选取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行业,使其在模式图的指导下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以此论证以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其他行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最后,从不同角度提出完善此种培育模式的有效路径。
向为民[5](2014)在《房地产产业属性及产业关联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城市化,从而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和稳定。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揭示房地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内在联系,表明房地产业为前向关联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对后向关联产业的依赖程度以及对环向关联产业既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又对它们产生依赖,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首先描述房地产及房地产业含义、成长历程、发展概况和产业属性,提出产业关联及产业关联模型的含义,明确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研究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并选取东、中、西部的代表省市上海、湖北、重庆三个地区的房地产业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分析了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于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分别对1997、2002、2007年房地产业的前向直接和完全关联产业、后向直接和完全关联产业、环向关联产业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得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第三产业,逐渐脱离对重工业的依赖,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趋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与金融业的关联关系重要程度有所下降。同时,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多为双向关联关系,说明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同时还说明社会各产业间的联系变得紧密、深入,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相互协调。关于房地产业关联度的地区比较,选取典型地区(东、中、西部)的房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对比分析房地产业关联度,从而剖析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全国以及上海、湖北、重庆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较好,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关于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选择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借助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对我国1994—2012年间的城市化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地产投资,从基本线性关系和VAR模型分析与协整检验两个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房地产业和城市化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通过对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城市化率增速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房地产增长速度和城市化增长速度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关性,且前者的增速快过后者的增速,两者之间显示出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而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与城市化率,二者保持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且相关性显着。最后用就业产值系数分析房地产业的关联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通过计算就业产值弹性系数来分析房地产业间接带动的社会就业,研究表明房地产业与全部行业都有着前后向关联关系,能通过其后向关联关系来拉动大部分产业就业,但对少数产业的就业有负面影响,且随着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引起的就业增长不大。
张军红[6](2012)在《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研究 ——以延安市为例》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凭借本土丰富的资源禀赋,长期致力于资源开采及其初级加工业,为我国工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位于内陆边远地区,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财政拨付投资的减少,加上对资源长期高强度、粗放型的开采,部分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状况。延安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目前虽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受石油、煤炭资源存量的制约日渐突出,资源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要使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城市经济发展由于资源枯竭而出现增长乏力,就必须适时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本文以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是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在深刻把握相关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做了一般理论分析,内容包括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理论。第三章,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分布、类型和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对我国资源型城市选择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历程、绩效和取得的经验与启示作了归纳总结。第四章,分析资源型城市延安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及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要性。第五章,在对延安选择新经济增长点做了SWOT分析基础上,明确延安应确定哪些产业为新经济增长点。第六章,分析延安新经济增长点成长的阻滞因素,并给出培育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深入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衰退成因的基础上,指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并就如何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第二,设计了新经济增长点选择基本结构图,给出了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方法,利用基本结构图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出资源型城市的新经济增长点。第三,目前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很多,但从学术的角度看,对延安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问题的系统研究或专题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
李玉杰[7](2011)在《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崛起是当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支柱产业地位,被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从总体上,我国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显着加快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使得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成为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理清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纷繁复杂的相关关系问题,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别从产业定位、发展水平、发展规模以及价格波动等角度探究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问题,对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建设、优化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总体以及区域特征;通过与国外房地产业产业关联关系的对比分析探究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特性;从对房地产业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中探究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房地产业价格调整的模拟分析探究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影响程度;最后,在上文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几点关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采用调查数据与经验证据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逻辑论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对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国际化的视角对比分析国内外房地产业在统计界定、发展环境及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差异,使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我国房地产业的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从国际对比视角综合分析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入产出资料为基础数据,如重点使用我国1997、2002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OECD数据库中的统计数据,将国际通用的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房地产领域。第三,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经济单位(家庭)角度出发,在吸取OECD国家房地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第四,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国、区域以及城市层面实证检验了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从全国层面上构造房地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可变参数模型。其次,从区域层面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房地产投资与GDP之间的Panel Data模型;最后,从城市层面基于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的对数计量模型、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数计量模型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对数计量模型。第五,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02年开发的标准CGE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房地产业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房地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房地产业有发展过热倾向。第二,与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相比,我国房地产业后向和前向关联密切的产业类型仍然偏重于物质型和传统型的产业,并且我国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较强。第三,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很明显,房地产投资对GDP的影响是逐年增大的。如果给房地产开发投资一个正向的冲击,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大约7-8年的同向冲击,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一个长期促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经济一个正向的外部冲击,将会给房地产业带来大约3年左右的冲击。利率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也是中长期的,并且初期的影响较大。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这表明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对称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但是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经济增长与房地产信贷的关系也是非对称的,即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经济的较快增长将带动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但是一旦经济增长下跌将可能导致房地产信贷严重萎缩;房地产信贷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并且大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表明房地产信贷对房地产投资至关重要,要控制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必先控制房地产信贷;房地产价格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利率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房价波动对房地产信贷规模影响明显。第四,通过CGE模型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能够促进投资增加、刺激消费以及扩大净出口,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增长。而对于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下跌的冲击,各个宏观经济指标都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但是无论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和下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均受到负面的影响。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下跌对宏观经济总体产生的负面冲击比房地产业产出价格相同幅度上涨产生的正向影响大。另外,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上涨使所有部门的国内总产出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房地产业产出价格下跌使所有部门的国内总产出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并且各部门所受到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房价下跌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大于同等幅度的房价上涨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前文研究结论,本文最后还提出了关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对策思考:第一,正确处理部门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二,规范和提高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第三,完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体系。
崔杰[8](2010)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业在我国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针对其中一个问题建议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宏观上调控房地产业,使之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做出贡献。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和论理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先回顾了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改革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来得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特点,又对房地产业的现状及出现的泡沫问题进行综合角度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房地产业的引导者政府建设性的意见措施。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进而阐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重点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各个因素,并应用国内房地产市场需求模型,之后阐明了国内房地产业问题的负面影响。最后本文对政府的引导者身份应该进行的举措进行了展望,并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提出相关的调控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的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论文特别突出了房地产产业现存问题所包含的民生意义和经济增长意义以及社会公平的概念。另外在对策部分强调了房价实时监控信息的重要性。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和深度数据的不易获得,本文的数据推理略显不足,更多是理论上的推断,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王志宝[9](2009)在《确定新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方法——以深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新经济增长点的更完整的概念理解和评价指标体系,尝试探索一种更合理的确定新经济增长点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这两个角度来重新理解和界定新经济增长点、对于新经济增长点的指标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最后,以深圳市为例来检验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和优缺点,并提出该指标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改进建议。
孙维丰[10](2009)在《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天津市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近年经济发展迅猛,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给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天津市实现战略跨越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研究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出发,对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系统研究,分析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关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进而提高房地产业运行效率。本论文首先从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和房地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与房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津市地理位置,城市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天津市产业布局等市场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天津市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销售情况,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990-2006年天津市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平均达67.33%,2005-2007年天津市商品住宅交易总额均占商品房交易总额的80%以上,住宅产业作为天津市房地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住宅产业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近年天津市住宅产业是否存在过热的情况值得研究。本论文对天津市住宅产业重要的交易类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热度分析图法比较分析天津市各区域住宅产业发展状况,系统研究了近年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热度情况。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周期波动一样,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现象。正视天津市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现象,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天津市房地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天津市房地产业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SPSS软件,详细分析影响天津市房地产周期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城市化进程因素、心理因素。运用单指标和多指标方法,对天津市房地产周期进行分析,得出天津市房地产的周期波动规律,并对天津市和全国房地产周期波动进行了对比分析。住房保障制度的实质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过行政手段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当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在不同国家(地区)、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住房保障制度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本论文在研究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基础上,根据天津市本土实际,分析天津市住房保障模式内容与特点,提出了应加大住房合作模式的住房保障模式的建议。房地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宏观角度,本论文建立了属性数学模型研究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微观角度,本论文系统地提出了房地产项目风险投资的物元分析模型,结合效用理论,将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主观风险判断与客观存在风险综合考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决策的可靠性,为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建设集约型社会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论文从分析国内外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入手,定义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人口方面和土地方面分析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论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论研究,提出建立在信息化贯穿始终的全团队、全过程、全要素的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方法论集成模型。重点介绍全团队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技术方法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构架体系,并对房地产可持续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为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有序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房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趋势与问题 |
1.2.1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进展 |
1.2.2 俄罗斯城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案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镇化 |
2.1.2 城镇化水平 |
2.1.3 城镇化空间格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
2.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2.2.4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2.2.5 增长极理论 |
2.2.6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章 苏联时期的城镇化基础 |
3.1 列宁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和恢复 |
3.2 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城镇化波动增长 |
3.2.1 国民经济一 ·五—二 ·五计划时期 |
3.2.2 二战及战后恢复时期 |
3.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缓慢增长 |
3.4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发展 |
3.4.1 国民经济八·五—十·五计划时期 |
3.4.2 国民经济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时期 |
第4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城镇化特征与问题 |
4.1 叶利钦执政时期的城镇化停滞 |
4.2 普京执政后的城镇化提升阶段 |
4.2.1 经济快速增长期 |
4.2.2 全球金融危机期 |
4.2.3 经济恢复与微增长期 |
4.2.4 欧美制裁下的停滞与发展期 |
4.3 俄罗斯城镇化问题与特征 |
4.3.1 城镇化发展产业动力不足 |
4.3.2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
4.3.3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
4.3.4 城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
4.3.5 城市与乡村聚落萎缩现象较为普遍 |
4.3.6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
第5章 俄罗斯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分析 |
5.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变化 |
5.1.1 1992-2007年人口严重下降 |
5.1.2 2008年-至今人口整体增长 |
5.2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人口结构变化 |
5.3 俄罗斯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5.3.1 俄罗斯的人口重心迁移格局 |
5.3.2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增减变化格局 |
5.3.3 俄罗斯的人口密度变化格局 |
5.3.4 俄罗斯的人口迁移流动格局 |
5.4 俄罗斯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
5.4.1 俄罗斯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
5.4.2 俄全境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
5.4.3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水平变化 |
5.5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5.5.1 俄全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5.5.2 俄联邦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原因 |
第6章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与中俄边境地区发展合作 |
6.1 俄罗斯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对策 |
6.1.1 加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
6.1.2 培育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的增长极 |
6.1.3 加强高铁、机场、港口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
6.1.4 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的开放发展 |
6.2 中俄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合作 |
6.2.1 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 |
6.2.2 扩大能源项目的协作 |
6.2.3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
6.2.4 培育多形式的跨境电商合作通道 |
6.2.5 加快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共享 |
6.2.6 推动合作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
6.2.7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服务贸易相关研究综述 |
一、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
二、服务贸易与就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
三、服务贸易与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目标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服务贸易内涵 |
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四、新贸易理论 |
第三章 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
一、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
二、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机理 |
一、国际贸易的就业效应理论 |
二、服务贸易影响就业的理论分析 |
第三节 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
一、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效应分析 |
二、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四章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特征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
一、辽宁省服务贸易特征 |
二、吉林省服务贸易特征 |
三、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特征 |
第二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
一、服务贸易差异 |
二、经济增长差异 |
三、就业差异 |
四、产业结构差异 |
五、社会文化差异 |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作用中存在问题 |
一、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 |
二、就业质量较低 |
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不足 |
四、服务贸易产业缺乏关联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一、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二、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
一、服务贸易就业影响的界定 |
二、服务贸易就业影响的模型构建 |
三、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实证分析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产业关联的影响研究 |
一、服务贸易与产业关联性理论及现状 |
二、东北地区的服务贸易的产业关联影响实证分析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
一、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度 |
二、均衡就业 |
三、优化产业关联性 |
四、加强发展多元化,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服务贸易部门 |
第二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
一、拓展工业旅游服务贸易 |
二、注重环境保护服务贸易 |
三、妥善实施生产性服务外包 |
四、鼓励并支持发展租赁贸易 |
五、加大产业关联性较强部门发展力度,侧重于高影响力系数行业 |
第三节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出口贸易就业创造的影响 |
二、降低进口贸易就业转移的影响 |
三、积极开发新兴市场 |
四、注重人力资本培养和储备 |
五、调整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房地产投资的相关理论 |
一、房地产投资的概念及分类 |
二、房地产投资的特征 |
三、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一、投资理论 |
二、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节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
一、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二、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
三、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三章 重庆市经济增长与房地产投资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重庆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重庆市房地产投资现状分析 |
一、重庆市房地产发展现状 |
二、重庆市房地产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解测算 |
第二节 实证模型及方法介绍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Granger因果性检验 |
四、误差修正模型 |
五、脉冲响应函数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数据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单位根检验 |
四、协整检验 |
五、Granger因果性检验 |
六、误差修正模型 |
七、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正确定位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二、确定合理的房地产投资规模 |
三、调整房地产投资资金的用途结构 |
四、拓宽房地产投资融资渠道 |
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 |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
1.2.1 研究方法介绍 |
1.2.2 论文框架结构 |
1.2.3 论文创新之处 |
2 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研究现状分析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2.1.2 经济增长点研究现状 |
2.1.3 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2.2 电子商务理论 |
2.2.1 电子商务的发展 |
2.2.2 电子商务的理论支撑 |
2.3 经济增长点基本情况 |
2.3.1 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
2.3.2 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
2.4 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之间的关系 |
2.4.1 电子商务促进行业发展为经济增长点 |
2.4.2 电子商务影响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
2.4.3 经济增长点引导电子商务发展方向 |
2.4.4 电子商务倒逼经济增长点提升质量 |
3 甘肃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
3.1 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
3.2 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
3.3 第三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
4 筛选甘肃经济增长点 |
4.1 甘肃产业横向分析 |
4.1.1 三次产业区位熵结果分析 |
4.1.2 三次产业比较分析 |
4.2 甘肃行业纵向分析 |
4.2.1 第一产业内部分析 |
4.2.2 第二产业内部分析 |
4.2.3 第三产业内部分析 |
4.3 甘肃经济增长点筛选 |
5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探索 |
5.1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
5.1.1 市场导向为前提 |
5.1.2 效益为核心 |
5.1.3 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
5.1.4 良性互动发展为常态 |
5.1.5 资源高效配置为要求 |
5.2 甘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横向分析 |
5.2.1 评价方法选取 |
5.2.2 指标选取与优化 |
5.2.3 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5.3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探索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 |
5.3.1 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的理论支撑 |
5.3.2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设计 |
5.4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效果模拟与分析 |
5.4.1 农业培育模式分析 |
5.4.2 建筑业培育模式分析 |
5.4.3 批发与零售业培育模式分析 |
5.5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优劣势分析与最优培育模式选择 |
5.5.1 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优劣分析 |
5.5.2 经济增长点最优培育模式选择 |
6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甘肃经济增长点的路径分析 |
6.1 实行阶段化培育方法 |
6.1.1 合理制定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 |
6.1.2 实行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有序发展 |
6.2 信息技术引导经济发展 |
6.2.1 加强信息技术体系建设 |
6.2.2 以信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
6.3 促进“行业+电子商务”模式适用性 |
6.3.1 深化“行业+电子商务”模式认知度 |
6.3.2 拓展“行业+电子商务”模式应用领域 |
6.3.3 建立“行业+电子商务”模式试点与反馈机制 |
6.4 完善电子商务相关体系 |
6.4.1 电子商务相关法律体系 |
6.4.2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
6.5 明确经济增长核心目标 |
6.5.1 行业发展是前提 |
6.5.2 经济增长是核心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房地产产业属性及产业关联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关联度的研究 |
1.2.3 关于房地产产业定位及产业关联度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关联理论概述 |
2.1 房地产业的发展概况 |
2.1.1 房地产业的规模 |
2.1.2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 产业关联概述 |
2.2.1 产业关联的涵义 |
2.2.2 产业关联方式 |
2.2.3 投入产出的涵义 |
2.3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
2.3.1 投入产出模型简介 |
2.3.2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
2.3.3 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
2.4 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 |
2.4.1 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 |
2.4.2 房地产业的后向关联 |
2.4.3 房地产业的环向关联 |
2.4.4 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的产业属性 |
3.1 房地产属性及房地产业划分 |
3.1.1 房地产的属性 |
3.1.2 房地产业的划分 |
3.2 房地产业成长的阶段性 |
3.2.1 房地产业是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 |
3.2.2 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
3.3 房地产业的产业属性 |
3.3.1 房地产业发展的周期性 |
3.3.2 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性 |
3.3.3 房地产业的地域性 |
3.4 本章小结 |
4 房地产产业关联度研究 |
4.1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
4.1.1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直接关联度 |
4.1.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完全关联度 |
4.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
4.2.1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直接关联度 |
4.2.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完全关联度 |
4.3 房地产业的环向关联度 |
4.3.1 房地产业的环向直接关联度 |
4.3.2 房地产业的环向完全关联度 |
4.4 房地产业产业关联度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产业关联度的地区比较 |
5.1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发展概况及经济水平 |
5.2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
5.3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
5.4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环向关联度 |
5.5 本章小结 |
6 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 |
6.1 房地产业促进城市化进程 |
6.1.1 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度量及关系 |
6.1.2 房地产投资与城市化 |
6.1.3 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 |
6.2 房地产业带动社会就业 |
6.2.1 房地产业就业现状 |
6.2.2 房地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社会就业的带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政策建议与论文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论文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6)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研究 ——以延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框架结构 |
(五) 创新之处 |
二、 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一般理论分析 |
(一)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
(二)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
(三)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 |
(四) 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理论 |
三、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概况与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及培育 |
(一)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分布、类型及特征 |
(二)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衰退成因分析 |
(三) 我国资源型城市选择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历程 |
(四) 我国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绩效 |
(五) 我国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经验与启示 |
四、 延安经济发展概况 |
(一) 延安经济发展的现状 |
(二) 延安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 成因分析 |
(四) 结论 |
五、 延安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 |
(一) 延安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 SWOT 分析 |
(二) 延安新经济增长点的确定 |
六、 延安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
(一) 延安新经济增长点成长的阻滞因素 |
(二) 延安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 |
(三) 延安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具体措施 |
七、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房地产业经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房地产业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房地产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历程分析 |
2.1 房地产相关基本概念 |
2.2 房地产业的产业内涵 |
2.3 房地产业的产业分类标准 |
2.3.1 房地产业产业地位不明确的分类标准 |
2.3.2 房地产产业地位明确的分类标准 |
2.4 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
2.4.1 房地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
2.4.2 房地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 |
2.4.3 房地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
2.4.4 房地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
2.4.5 房地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
2.5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2.5.1 1978-1989年:复苏阶段 |
2.5.2 1990-1997年:非理性高速发展时期 |
2.5.3 1998年至今: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运行阶段 |
3 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
3.2.1 OECD成员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
3.2.2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
3.3 房地产业景气循环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 |
3.3.1 房地产景气循环及周期的概念 |
3.3.2 房地产景气循环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分析 |
3.3.3 我国住宅市场景气循环分析 |
3.4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国际对比分析 |
3.4.1 OECD成员国居民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3.4.2 我国居民收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3.5 基于房价租金比理论的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3.5.1 房价租金比的理论分析 |
3.5.2 城市房价租金比案例分析 |
3.6 总结 |
4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关联关系分析 |
4.1 引言 |
4.2 产业关联的基本经济理论与模型 |
4.2.1 产业关联理论与投入产出 |
4.2.2 投入产出模型 |
4.3 国外房地产业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分析 |
4.3.1 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后向关联度 |
4.3.2 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
4.3.3 美、日、英三国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
4.4 我国房地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分析 |
4.4.1 房地产业后向关联分析 |
4.4.2 房地产业前向关联分析 |
4.4.3 我国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总带动效应 |
4.5 国内外房地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对比分析 |
4.6 政策建议 |
5 房地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 |
5.1 引言 |
5.2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全国经验实证 |
5.2.1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
5.2.2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VAR模型分析 |
5.3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实证检验 |
5.3.1 数据说明 |
5.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
5.3.3 面板数据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3.4 模型的构建与估计结果 |
5.4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5.4.1 数据说明 |
5.4.2 模型构建 |
5.4.3 变量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
5.4.4 模型估计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5.5 总结 |
6 房地产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 |
6.1 一般均衡模型对房地产经济的适用性 |
6.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 |
6.2.1 LHR-STDCGE模型的基本结构 |
6.2.2 基于LHR-STDCGE模型构建的CGE模型 |
6.3 社会核算矩阵的构建及CGE模型程序实现 |
6.3.1 社会核算矩阵简介 |
6.3.2 中国2007年社会核算矩阵矩阵的编制 |
6.3.3 CGE模型相关参数的设定及GAMS程序实现 |
6.4 房地产业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 |
6.4.1 整体影响 |
6.4.2 部门影响 |
6.5 总结 |
7 全文总结及对策思考 |
7.1 研究结论 |
7.1.1 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
7.1.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 |
7.1.3 房地产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7.1.4 房地产价格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
7.2 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
7.2.1 正确处理部门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
7.2.2 规范和提高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 |
7.2.3 完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体系 |
7.3 研究方法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7.4 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攻博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房地产制度改革及房地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
2.1 房地产制度改革及房地产业发展概述 |
2.2 房地产制度改革与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2.1 房地产业初步形成时期(1978-1991年) |
2.2.1.1 住房制度改革的启动与推进 |
2.2.1.2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启动与推进 |
2.2.1.3 房地产业初步形成 |
2.2.2 房地产过热时期(1992-1993年) |
2.2.2.1 "房地产热"的形成 |
2.2.2.2 房地产过热的弊端和治理 |
2.2.2.3 房地产过热的后果 |
2.2.3 房地产业市场调整时期(1994-1997年) |
2.2.3.1 94年房地产业的变化 |
2.2.3.2 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 |
2.2.4 新经济增长点时期(1998-2002年) |
2.2.4.1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概念的提出 |
2.2.4.2 培育住宅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政策措施 |
2.2.4.3 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
2.2.5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时期(2003-现在) |
2.2.5.1 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启动 |
2.2.5.2 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实施 |
2.2.5.3 住房价格快速上涨的状况 |
2.3 房地产业的政策导向性及特点 |
3 房地产业现状及问题的实证分析 |
3.1 房地产业现状概述 |
3.2 我国房地产业现状的分析 |
3.2.1 09年房地产业新情况 |
3.2.1.1 投资增长逐季加快 |
3.2.1.2 销售量增加 |
3.2.1.3 价格上涨 |
3.2.1.4 资金来源充裕 |
3.2.1.5 房屋供应量回升 |
3.2.1.6 国房景气指数持续走高 |
3.2.2 09年房地产业逆势上扬的多种因素 |
3.2.2.1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直接原因 |
3.2.2.2 通胀预期是间接诱因 |
3.2.2.3 消费结构升级是重要基础 |
3.3 房地产业存在的泡沫问题 |
3.3.1 房地产业存在泡沫问题 |
3.3.1.1 房地产泡沫定义 |
3.3.1.2 房地产泡沫实例和判断依据 |
3.3.1.3 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性分析 |
3.3.2 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分析 |
3.3.2.1 产生房地产泡沫的直接原因 |
3.3.2.2 产生房地产泡沫的间接原因 |
3.4 房地产泡沫化程度分析 |
3.4.1 需求结构模型分析 |
3.4.2 影响需求结构的其他经济因素 |
3.5 房地产泡沫的负面影响 |
3.5.1 改革及民生角度的负面影响-SCP范式分析 |
3.5.1.1 近似垄断结构的市场形成 |
3.5.1.2 近似垄断地位下的市场行为 |
3.5.1.3 近似垄断市场行为的结果 |
3.5.2 经济增长角度的负面影响-产业的外部和内部性分析 |
3.5.2.1 对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 |
3.5.2.2 对经济和金融安全的负面影响 |
3.5.2.3 对房地产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
3.5.2.4 对购房者理性消费观念的影响 |
4 房地产业展望及宏观调控对策分析 |
4.1 房地产业的前景展望 |
4.1.1 10年房地产业的前景 |
4.1.1.1 房地产投资有可能继续增加 |
4.1.1.2 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
4.1.2 从产业周期分析再调整可能性 |
4.2 房地产业调控的长期和短期对策 |
4.2.1 住房供给方式的多元化是长期对策 |
4.2.2 各项复合型政策手段是短期对策 |
4.2.2.1 调整配合财税、金融、土地、工商管理 |
4.2.2.2 合理确定各类住房比例 |
4.2.2.3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反哺力度 |
4.2.2.4 针对性打击遏制炒房行为 |
4.2.2.5 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 |
4.2.2.6 加大对房价的关注和监控 |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9)确定新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方法——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经济增长点研究评述 |
1.1 新经济增长点的概念 |
1.2 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标准 |
2 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方法 |
2.1 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基础 |
2.2 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 |
2.2.1 总原则: |
2.2.2 分原则: |
2.3 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方法 |
3 案例分析——深圳市新经济增长点的确定 |
3.1 选择深圳市新经济增长点的简要说明 |
3.2 定量计算结果及定性分析 |
3.2.1 从产业结构选择深圳市的新经济增长点。 |
3.2.2 从产业空间选择深圳市的新经济增长点。 |
3.3 案例的代表性分析 |
4 本文方法的自我评价与改进 |
4.1 本方法的优点 |
4.2 本方法的缺点 |
4.3 本方法的改进 |
(10)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研究 |
1-2-2 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热度研究 |
1-2-3 天津市房地产业周期波动规律研究 |
1-2-4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研究 |
1-2-5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及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1-2-6 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证与规范分析 |
1-3-2 静态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 |
1-3-3 系统分析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特色与创新 |
1-5-1 论文的特色 |
1-5-2 论文的创新 |
第二章 房地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2-1 房地产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
2-2-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研究 |
2-2-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
2-2-3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联专项研究 |
§2-3 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房地产开发投资风险研究 |
§2-6 房地产业区域差异与战略研究 |
§2-7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
§3-1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天津市地理位置简介 |
3-1-2 天津市主要城区简介 |
3-1-3 天津市总体发展定位 |
3-1-4 天津市整体经济发展 |
3-1-5 天津市产业布局情况 |
§3-2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3-2-1 天津市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发展关系分析 |
3-2-2 天津市产业结构发展与房地产发展关系分析 |
3-2-3 天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分析 |
3-2-4 天津市房地产销售状况分析 |
3-2-5 天津市房地产业支柱地位分析 |
3-2-6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热度研究 |
§4-1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的发展规律描述 |
4-1-1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发展阶段描述 |
4-1-2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
§4-2 我国住宅产业投资比例合理 |
§4-3 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宏观研究 |
4-3-1 天津市住宅产业投资地位显着 |
4-3-2 天津市新建商品房与商品住宅交易指标对比分析 |
4-3-3 天津市商品住宅交易指标月度分析 |
4-3-4 天津市二手住宅交易指标月度分析 |
§4-4 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产业热度研究 |
4-4-1 住宅市场成交热度指标的确定 |
4-4-2 天津市各区县新建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分析 |
4-4-3 天津市各区县新建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对比分析 |
§4-5 天津市二手住宅产业市场热度研究 |
4-5-1 天津市各区县二手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分析 |
4-5-2 天津市各区县二手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市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研究 |
§5-1 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背景及意义 |
§5-2 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一般理论 |
5-2-1 经济周期定义 |
5-2-2 房地产周期的定义 |
5-2-3 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类型 |
5-2-4 房地产周期波动阶段解说 |
5-2-5 房地产周期波动成因分析 |
§5-3 发达国家和地区周期阶段研究 |
5-3-1 欧洲工业化国家房地产周期 |
5-3-2 美国房地产周期 |
5-3-3 日本房地产周期 |
5-3-4 香港房地产周期 |
5-3-5 台湾房地产周期 |
§5-4 我国房地产周期阶段研究 |
5-4-1 我国房地产发展阶段分析 |
5-4-2 我国房地产周期阶段研究 |
§5-5 天津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5-5-1 房地产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分类 |
5-5-2 经济因素分析 |
5-5-3 政策因素分析 |
5-5-4 城市化进程因素分析 |
5-5-5 心理因素分析 |
§5-6 天津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分析 |
5-6-1 单指标法实证分析 |
5-6-2 合成指数法实证分析 |
5-6-3 扩散指数法实证分析 |
§5-7 天津市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全国房地产周期波动比较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研究 |
§6-1 天津市危改助推房地产业飞速发展 |
6-1-1 更新起步阶段(1980-1993 年) |
6-1-2 危房改造阶段(1994-2005 年) |
6-1-3 战略提升阶段(2006 年以后) |
§6-2 发达国家或地区住宅保障体制发展现状及启示 |
6-2-1 美国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2 日本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3 瑞典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4 新加坡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5 英国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6 德国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7 香港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3 我国住宅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
6-3-1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 |
6-3-2 我国城镇廉租房制度的发展 |
6-3-3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发展 |
§6-4 天津市住宅保障体系现状及构成 |
6-4-1 天津市危改成效显着 |
6-4-2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 |
6-4-3 天津市廉租房制度 |
6-4-4 天津市经济租赁房政策 |
6-4-5 天津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
6-4-6 天津市限价商品住房政策 |
6-4-7 天津市租赁型经适房政策 |
§6-5 加大住房合作建房力度,完善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 |
6-5-1 住房合作社的国外的发展状况 |
6-5-2 住房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6-5-3 住宅合作建房发展优势明显 |
6-5-4 完善和发展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及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
§7-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7-2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指标的界定研究 |
7-2-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宏观类指标界定 |
7-2-2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需求类指标界定 |
7-2-3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交易类指标界定 |
7-2-4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供给类指标界定 |
§7-3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指标等级划分 |
§7-4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数学模型研究 |
7-4-1 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数学模型基本理论 |
7-4-2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构造 |
§7-5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研究 |
7-5-1 2001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2 2002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3 2003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4 2004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5 2005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6 2006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6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7-6-1 背景分析 |
7-6-2 房地产开发投资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
7-6-3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物元模型构建 |
7-6-4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物元模型应用研究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8-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
8-1-1 国外研究概况 |
8-1-2 国内研究概况 |
§8-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
8-2-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原则 |
8-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分析 |
§8-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8-4 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 |
8-4-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天津市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 |
8-4-2 天津市人口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8-4-3 天津市土地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8-5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论研究 |
8-5-1 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方法论集成模型构架 |
8-5-2 全团队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技术方法 |
8-5-3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MIS建设 |
8-5-4 房地产可持续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房地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城镇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研究[D]. 初楠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2]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迟明园.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 王燕. 云南大学, 2018(01)
- [4]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D]. 惠盛隆. 兰州财经大学, 2016(05)
- [5]房地产产业属性及产业关联度研究[D]. 向为民. 重庆大学, 2014(12)
- [6]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研究 ——以延安市为例[D]. 张军红. 延安大学, 2012(05)
- [7]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D]. 李玉杰.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 崔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01)
- [9]确定新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方法——以深圳市为例[J]. 王志宝. 经济地理, 2009(04)
- [10]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D]. 孙维丰.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