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和耳聋(第 1 部分)

毒品和耳聋(第 1 部分)

一、药物与耳聋(上)(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醒脑通窍针刺法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醒脑通窍针刺疗法和常规针刺法在治疗耳聋耳鸣中耳电测听力测定、耳鸣程度TEQ量表评分等指标变化,分析和评估醒脑通窍针刺法和常规针刺对耳聋耳鸣的治疗结果,并进一步证明醒脑通窍针刺法的临床优越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耳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醒脑通窍针刺组,主穴取:印堂、神庭、百会;局部穴位取耳门、听宫透听会(针刺听宫穴时针尖向下与皮肤呈80°角深刺1.0寸),翳风(均取患耳)。另一组则为常规针刺组,主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均患耳)。两组受试者辨证相同即中医证型一致时,取相应的同证型配穴。持续针灸治疗3疗程后复查电测听力、再次评估耳鸣程度TEQ量表评分,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观察指标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将符合纳入标准、经试验剔除,本研究共收集病例共69例,实际完成研究63例(其中4例脱落,2例不耐受针刺疼痛),最终有33例患者纳入醒脑通窍针刺组,30例患者纳入常规针刺组。(1)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前临床相关资料,均具可比性(P>0.05)。(2)同一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的听阈值相比均有改善,且醒脑通窍针刺组改善听力较常规针刺组更明显(P<0.05)。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耳电测听结果,根据听力疗效的评判标准,得出醒脑通窍针刺组治疗耳聋的总有效率96.97%、愈显率69.70%;而常规针刺组治疗耳聋的总有效率86.67%、愈显率33.33%。在治疗耳聋上,两个不同针刺方法临床疗效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醒脑通窍针刺组治疗耳聋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且两组间愈显率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同一组间患者针刺前、后的耳鸣程度量表评分TEQ均有下降,且醒脑通窍针刺组耳鸣减轻情况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醒脑通窍针刺组治疗耳鸣的总有效率90.91%、愈显率54.50%;常规针刺组治疗耳鸣的总有效率90%、愈显率16.70%。两组针刺方法在治疗耳鸣上,临床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醒脑通窍针刺组治疗耳鸣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都高于常规针刺组,且两组愈显率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醒脑通窍针刺法在治疗不同证型中耳聋耳鸣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通窍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有效治疗耳聋和耳鸣,可减小听力阈值和改善耳鸣。2.醒脑通窍针刺法在治疗耳聋耳鸣上,更具有临床优越性。3.醒脑通窍针刺法在风邪外袭证、肝胆火盛证、肾精亏虚证,这三个证型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还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吴钟标[2](2021)在《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法治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客观依据,以便于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方法:采取随机分配和单盲的方法,将收集到符合本课题要求的60例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依据指南用药予以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甲钴胺营养神经、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炎消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周,统计其疗效。记录观察组、对照组前后的听力值,并对耳鸣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观察两组耳聋临床疗效和两组伴随耳鸣症状的耳聋疗效,客观的评价两组部分相关因素与耳聋的疗效关系,最后运用统计学分析,来评判本课题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情况比较,两组听阈值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耳鸣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的疗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听力情况均能通过这两种治疗方法得到提高,但在改善耳鸣症状方面,无明显疗效。(2)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1)改善听力方面: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平均阈值明显降低(P>0.05),两种临床干预手段对两组耳聋治疗的疗效显着。(2)改善耳鸣程度方面:对两组耳鸣程度数据分析比较,耳鸣程度评分下降无明显差别(P>0.05),故两组干预手段对耳鸣治疗无意义。(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1)耳聋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耳聋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耳聋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耳鸣临床疗效:观察组耳鸣总有效率70.3%;对照总有效率65.3%。两组耳鸣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耳鸣改善方面,两组的耳鸣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4)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相关性:(1)有无伴随耳鸣的症状是否会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经统计分析后,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伴或不伴耳鸣与两组疗效无相关性,但本课题样本量较小,有无伴随耳鸣症状对耳聋疗效是否存在影响,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2)伴或不伴耳堵塞感症状是否对两组突发性耳聋疗效有影响,经统计学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伴或不伴耳堵塞感与其疗效无相关性,但本课题样本量较小,有无伴随耳堵塞感症状对耳聋疗效是否存在影响,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结论:(1)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和西药两种治疗方法对突发性耳聋均有效。(2)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改善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听力损失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耳鸣疗效相当。(3)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伴有或不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症状方面,两组治疗疗效相当;因此,本次研究得出有无伴随耳鸣、耳堵塞感症状对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无影响,但本次课题样本量较小,故有无伴随耳鸣、堵塞感症状对耳聋的疗效是否存在影响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董彬彬[3](2021)在《扶阳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目的研究扶阳法治疗肾阳亏虚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探究与单纯西医治疗组相比疗效的差异性,观察扶阳法治疗肾阳亏虚型突发性耳聋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耳鸣、眩晕等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为肾阳亏虚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及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方法选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的肾阳亏虚型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予以西药治疗方案,观察组加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14天后,再参照201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纯音听阈电测听结果,以及伴随症状的疗效评分。3.结果扶阳法治疗肾阳亏虚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较观察组更为显着。通过14天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3.33%,两组患者听力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耳鸣总有效率为76.92%,P<0.05,也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4.结论通过本研究,扶阳法治疗肾阳亏虚型突发性耳聋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听力恢复程度,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耳鸣、眩晕等伴随症状,值得进一步科研探索及临床推广应用。

朴成国[4](2020)在《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颈段夹脊穴对突发性耳聋(sudden hearing loss,SHL)模型小鼠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证明针刺颈段夹脊穴对突发性耳聋模型小鼠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更好的应用颈段夹脊穴治疗SHL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研究选取60只耳廓反应灵敏的健康成年BALB/c小鼠,所有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小鼠无处理外,剩余小鼠采用联合注射庆大霉素及呋塞米制聋法建模,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除治疗组外其他组(包括正常组与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治疗组小鼠则运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法进行干预,留针30 min/次,1d/次,持续30天。同时,治疗前后将全部动物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进行椎动脉血血浆粘度、低切变率(3/S)、高切变率(200/S)及全血粘度的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对所有动物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15d及30d时进行ABR阈值检测,并进行对比比较。结果:1.椎动脉血液流变学:治疗组动物经治疗15天及30天后,其血浆粘度、低切变率(3/S)及高切变率(200/S)及全血粘度,以及椎动脉FIB含量都较治疗前显着下降,且显着低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动物在治疗后ABR阈值均随着治疗时间逐渐降低,且显着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颈段夹脊穴可以显着改善SHL小鼠模型椎动脉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同时降低椎动脉FIB含量。2.针刺颈段夹脊穴可显着改善突发性耳聋小鼠的耳聋症状,降低ABR阈值。

李迪[5](2020)在《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伴有耳鸣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突聋伴耳鸣的患者(耳鸣至少有一侧与听力损失为同一患耳)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6人,若双耳都有听力损失,以新发病患耳入组。2.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泼尼松每天1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60mg),晨起顿服,连用5d,不必逐渐减量,5%葡萄糖250ml+金纳多87.5mg静脉滴注,连用10d。电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取穴:百会;耳门、翳风、听宫、天容、听会、风池、外关、中渚、光明、太冲(患侧取穴);肾俞、太溪(双侧取穴)。各穴位针刺得气后,三焦经耳门(-)和翳风(+)接一组电针,小肠经听宫(-)和天容(+)接一组电针,胆经听会(-)和风池(+)接一组电针,每天治疗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一个疗程。3.在治疗前后用纯音听阈测试及耳鸣致残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情况分别进行记录,观察患者的听力及耳鸣恢复情况。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听力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听力较前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听力恢复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耳鸣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耳鸣评分较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电针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联合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均能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听力下降,电针联合药物疗效更好;2.电针联合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均能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伴随症状耳鸣,电针结合药物疗效更好。

张玉箫[6](2020)在《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建立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中医序贯治疗方案。方法:将2017年06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四川大学望江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峨眉山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标准,言语识别率≤80%,且年龄≥60岁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收集入组,其中脱落3例,剔除2例,最终纳入85例病例进行研究统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运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针药合用)30人58耳,对照组1(单纯针刺)27人52耳,对照组2(单纯中药)28人53耳。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四个时间窗进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填写、纯音听阈测定及言语识别率检查以评估受试者在接受三种治疗方案后纯音听阈、言语识别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最后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P<0.05),且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好(P<0.05)。2.“健脾滋肾法”能有效改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且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好(P<0.05)。3.“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及健康变化五个维度的评分有改善作用。4.本次实验最终纳入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共85例,包括45例男性受试者及40例女性受试者。卡方检验表明,各组的基线数据(性别、患耳侧别、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相互比较。结论:1.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降低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阈值,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2.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提高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言语识别率,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3.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改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4.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及健康变化有改善作用。

于洋[7](2020)在《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中毒小鼠耳蜗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验证针刺、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可降低GM诱导耳毒性小鼠耳蜗的损伤,从而保护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形态的完整性,降低ABR阈值;并促进耳蜗组织抗氧化酶合成,提高内耳抗氧化损伤能力;影响NrF2信号通路基因转录、蛋白表达,拮抗庆大霉素诱导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分五组实验,每组实验前分组、造摸、给药、治疗、脑干电位测试均相同。选取正常健康昆明小鼠48只(96只耳),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Ⅰ、阴性对照组:第1至10天,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Ⅱ、模型组(GM):第1至10天,每日腹腔注射GM,100mg/kg。Ⅲ、阳性药组(GM+EGB):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腹腔注射EGB,7mg/kg;Ⅳ,针刺组(GM+针刺):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取听宫、听会、翳风针刺,留针10分钟。Ⅴ、穴位注射组(GM+穴位注射):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取听宫、翳风、耳尖穴位注射。Ⅵ、针刺+穴位注射组(GM+针刺+穴位注射):第1至10天,每日8:30腹腔注射GM,100mg/kg。从第2天-第10天取听宫、听会、翳风针刺,留针10分钟。于听宫、听会、翳风穴位注射。各组小鼠停药后第一天进行AB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ABR阈移。分析针刺、穴位注射在庆大霉素诱导耳聋小鼠听阈的影响。根据不同实验对耳蜗组织要求不同,运用不同提取方式,分别提取耳蜗组织,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分析耳蜗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变化,观察NRF2信号途径基因转录水平改变,比较NRF2信号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1.模型组ABR检测结果阈移为17.50±2.43,与阴性对照组1.67±1.6比较,P<0.001,具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成功建立了庆大霉素诱导耳聋模型,阳性对照组、针刺组、穴位注射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阈移,而且低于模型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较模型组差异显着。2.阴性对照组耳蜗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而模型组耳蜗内、外毛细胞均有损失,排列不整齐。阳性对照组、针刺组、穴位注射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毛细胞皆有不等的损失,排列趋于整齐,其中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毛细胞丢失最少,即治疗效果最佳。3.在抗氧化应激实验中,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后SOD、GSH-PX活力提高,GSH-PX活力降低。4.针刺,穴位注射后,检测耳蜗组织内的Nrf2,HO-1及NQO1的表达增高。5.免疫组化实验中,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后HO1、NQO-1、Nrf2在HC、SGN中的表达增加,caspase-3表达减少。免疫组化照片中,HO1、NQO-1、Nrf2在HC、SGN两组照片,针刺加穴位注射组的表达阳性程度较高,caspase-3两组照片,针刺加穴位注射组的表达阳性程度较低。结论:1.GM可诱导耳毒性,提高小鼠ABR阈值;破坏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形态,诱导细胞死亡。2.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治疗能够减轻GM的耳毒性,减少GM对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的损伤,保护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形态完整性,降低ABR阈值。3.庆大霉素破坏耳蜗组织的抗氧化系统,抑制抗氧化酶系统合成。针刺、穴位注射可促进抗氧化酶合成,提高内耳抗氧化损伤能力。4.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聋小鼠耳蜗组织NrF2信号通路基因转录、蛋白表达有显着影响,激活抗氧化应激机制,拮抗庆大霉素诱导毛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作用。5.在各治疗组中针刺+穴位注射组治疗的作用效果最佳。

袁莉蓉[8](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刘莉莉[9](2020)在《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与技术开发讨论》文中指出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之一,遗传性耳聋具有极强的遗传异质性,且遗传形式多种多样。耳聋基因检测能在分子水平上明确病因,从而预防耳聋发生、指导耳聋治疗、判断预后。故本研究探讨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临床上应用。近年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已在一些地区开展,不同地区耳聋基因检测种类、位点及突变频率存在差异和特色。本次研究通过对深圳市58363名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与单纯听力物理筛查进行了对比,掌握了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的主要突变位点及遗传方式,同时对筛查中发现的阳性新生儿信息进行建档统计管理,及早预防本地区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敏感性耳聋的发生或发展,降低深圳市新生儿耳聋残疾发生率。从根本上实现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为国内新生儿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板。在58363例新生儿中基因检测筛查出2401例耳聋基因异常,即总阳性率为4.114%,其中复合杂合突变29例,突变携带率为0.050%;GJB2基因位点异常1175例,突变携带率为2.013%;GJB3基因位点异常189例,突变携带率为0.324%;SLC26A4基因位点异常874例,突变携带率为1.498%;MT-RNR1基因位点异常134例,突变携带率为0.230%。在本次筛查中发现深圳市最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基因位点为GJB2:235del C、SLC26A4:IVS7-2A>G和GJB2:299_300del AT。分析联合筛查发现物理性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方式比单纯的物理性听力筛查方式能提高耳聋的检出率。其次,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开发了22个基因159个点位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出率;扩增检测基因位点后,突变率最高的由GJB2变成了SLC26A4。比较基于不同技术开发的产品的检测结果,从而验证了升级检测基因位点能提升综合检测能力,为作为本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探讨,力求做到耳聋基因和突变位点的深度覆盖,全面掌握新生儿聋病发生的遗传因素,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建议和干预措施,为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提供基础和经验。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逐步开展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新生儿接受了耳聋基因检测,助力实现耳聋患儿的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防控耳聋的发生发展,避免高危患儿的听力及言语残疾,造福儿童、造福社会、提高人口素质。

卢一斌[10](2019)在《针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方法选取耳鼻喉科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中医针刺治疗,治疗周期均为7 d。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平均听阈值以及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 67%、68. 00%,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者平均听阈值显着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IgA和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显着,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平均听力阈值,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二、药物与耳聋(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与耳聋(上)(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通窍针刺法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西医对耳聋耳鸣的认识
        1.1.1 耳聋的分类和伴随的耳鸣性质
        1.1.2 突发性耳聋病因及发病机制
        1.1.3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1.2 中医对耳聋耳鸣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耳聋耳鸣病因病机研究
        1.2.2 中医对耳聋耳鸣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对象
        2.3.2 西医诊断标准
        2.3.3 中医诊断标准
        2.3.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5 纳入标准
        2.3.6 排除及剔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分组方法
        2.4.2 治疗方法
        2.4.3 观察指标
        2.4.4 疗效评定标准
        2.4.5 针刺时注意事项
        2.4.6 意外情况的处理
        2.4.7 统计学方法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1.4 两组患者听力障碍程度比较
        3.1.5 两组患者中医证型比较
    3.2 观察指标比较
        3.2.1 两组患者听阈值(d B)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量表评分比较
    3.3 临床疗效比较
        3.3.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听力临床疗效比较
        3.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耳鸣临床疗效比较
        3.3.3 醒脑通窍针刺组在不同证型中临床疗效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醒脑通窍针刺法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耳电测听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
第七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TEQ)

(2)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法治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理论回溯
    一、西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1.1 突发性耳聋的定义
        1.2 突发性耳聋病因及机制
        1.3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二、中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2.1 突发性耳聋的病名溯源
        2.2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2.3 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1.6 质量控制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指标检测
    2.5 安全性分析
    2.6 疗效判断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4.观察指标比较
    4.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平均听阈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耳鸣评分情况比较
    4.3 两组耳聋临床疗效比较
    4.4 两组耳鸣临床疗效比较
    4.5 两组伴随或不伴随症状的耳聋疗效比较
5.不良事件
6.讨论
    6.1 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的渊源
    6.2 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机理
    6.3 选择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刺法依据
    6.4 选择气滞血瘀证型的依据
    6.5 穴位的选择依据
    6.6 地塞米松磷酸钠、前列地尔、甲钴胺的选取依据
    6.7 指标选择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7.1 临床疗效分析
    7.2 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关系分析
    7.3 本课题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机理分析
8.突发性耳聋的防护
9.课题创新之处
10.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扶阳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1.1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学说
        1.2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2.祖国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2.1 暴聋的病因病机
        2.2 暴聋的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来源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标准
        4.1 听力疗效判定标准
        4.2 耳鸣疗效评估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7.结果
        7.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7.2 治疗后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
    2.西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理依据
    3.扶阳法治疗肾阳亏虚型暴聋的理论依据
        3.1 耳与肾的关系
        3.2 肾阳亏虚的原因
        3.3 扶阳法的渊源
        3.4 扶阳法的代表方及组成、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4.扶阳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突发性耳聋的的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对象
    2.3 实验器材
    2.4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2.5 实验方法
        2.5.1 突发性耳聋模型的建立
        2.5.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5.3 椎动脉血液流变学的测定
        2.5.4 听性脑干反应检测(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2.5.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小鼠突发性耳聋模型的建立
    3.2 颈夹脊穴治疗对突聋小鼠椎动脉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3.3 颈夹脊穴治疗对突聋小鼠ABR阈值的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对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
    4.3 中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4.4 颈段夹脊穴的选穴依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研究概况
    1.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主要治疗药物
    2.当代中医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6.治疗方法
        6.1 电针组治疗
        6.2 对照组治疗
    7.疗效观察指标
    8.疗效评定标准
        8.1 听力评定分级
        8.2 耳鸣致残量表评分
    9.统计方法
    10.临床资料对比
    11.疗效结果
讨论
    1.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疗效分析
        1.1 对听力损失的疗效分析
        1.2 对耳鸣的疗效分析
    2.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
    3.针刺选穴
        3.1 电针穴位选穴依据
        3.2 肾经穴位选择依据
        3.3 余穴及配穴方法分析
    4.耳鸣
        4.1 中医对于耳鸣的认识
        4.2 西医对于耳鸣的认识
    5.药物治疗
        5.1 激素的作用
        5.2 金纳多的作用
    6.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中医研究现状
    1.2 西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方案
2.1 研究内容
    2.1.1.研究对象及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2.1 中医诊断标准
        2.1.2.2 西医诊断标准
        2.1.2.2.1 耳聋诊断标准
        2.1.2.2.2 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2.1.2.2.3 言语识别率分级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案
    2.2.1 技术路线图
    2.2.2 研究方法
    2.2.3 干预方案
        2.2.3.1 中药方案
        2.2.3.2 针刺方案
    2.2.4 治疗方案
    2.2.5 观察指标
    2.2.6 材料器具
    2.2.7 听力学检查基本流程
        2.2.7.1 纯音听阈测定
        2.2.7.2 言语识别率检测
    2.2.8 资料管理与保存
    2.2.9 质量控制
    2.2.10 不良事件、脱落原因记录与分析
    2.2.11 疗效评价标准
        2.2.11.1 耳聋疗效评定标准
        2.2.11.2 言语识别率疗效评定标准
        2.2.11.3 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标准
    2.2.12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受试者纳入情况
    2.3.2 基线资料分析
        2.3.2.1 各组受试者性别分布分析
        2.3.2.2 各组受试者患耳侧别构成分析
        2.3.2.3 各组受试者听力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2.3.2.4 各组受试者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2.3.2.5 各组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总分分析
    2.3.3 结果分析
        2.3.3.1 耳聋疗效分析
        2.3.3.1.1 各组治疗后2周、4 周、6 周耳聋疗效的比较
        2.3.3.1.2 治疗2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2.3.3.1.3 治疗4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2.3.3.1.4 治疗6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2.3.3.2 言语识别率疗效分析
        2.3.3.2.1 各组治疗后2周、4 周、6 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比较
        2.3.3.2.2 治疗后2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2.3.3.2.3 治疗后4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2.3.3.2.4 治疗后6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2.3.3.3 治疗前后SF-36 总分变化比较分析
        2.3.3.4 试验组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2.3.3.4.1 试验组治疗后2周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2.3.3.4.2 试验组治疗后4周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2.3.3.4.3 试验组治疗后6周试验组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2.4 讨论
    2.4.1 中医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认识
    2.4.2 西医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认识
    2.4.3“健脾滋肾法”治疗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理论基础
        2.4.3.1 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2.4.3.2 耳者,肾之官也,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2.4.4“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理论探寻
        2.4.4.1 脾肾同补,健脾为主,辅以滋肾
        2.4.3.2 健脾滋肾,针药合用
    2.4.5“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症状改善的影响
        2.4.5.1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纯音听阈的影响
        2.4.5.2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言语识别率的影响
        2.4.5.3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中毒小鼠耳蜗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概述
    2.现代医学对耳聋的研究概况
    3.中医对耳聋的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基底膜分离和毛细胞染色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毒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聋小鼠耳蜗组织 NRF2X 信号途径基因转录的影响
        1 实验动物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实验五 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诱导的耳聋小鼠耳蜗组织 NRF2X 信号途径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设备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步骤
        5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8)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9)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与技术开发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耳聋概论
    1.2 耳聋基因检测方法
    1.3 耳聋基因筛查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申请单填写及采集样本
        2.2.3 项目检测材料
        2.2.4 技术方法
        2.2.5 检测流程
        2.2.6 质控流程
    2.3 结果分析
        2.3.1 5836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突变情况分析
        2.3.2 听力物理筛查与耳聋基因检测联合筛查分析
        2.3.3 性别对突变率的影响分析
    2.4 讨论
        2.4.1 耳聋基因筛查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2.4.2 耳聋基因筛查突变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
        2.4.3 物理筛查与新生儿联合筛查的比较
    2.5 结论
        2.5.1 深圳市耳聋基因突变率较全国水平偏低
        2.5.2 耳聋联合筛查检出率比单纯听力物理筛查高
        2.5.3 耳聋基因筛查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作用明显
第三章 检测升级的临床应用及讨论
    3.1 前言
    3.2 项目研究对象
    3.3 技术方法
        3.3.1 飞行时间质谱法
        3.3.2 高通量测序法
    3.4 检测仪器
    3.5 技术流程
        3.5.1 采集样本
        3.5.2 检测流程
    3.6 结果分析
        3.6.1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突变率分析
        3.6.2 22基因159位点与4基因20位点结果比较分析
    3.7 讨论
        3.7.1 升级产品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3.7.2 高通量筛查在耳聋上应用的趋势
        3.7.3 致病位点分析
    3.8 结论
        3.8.1 22个基因159位点产品升级可行性
        3.8.2 高通量测序检测耳聋的创新性及科学性
        3.8.3 升级产品的应用、转化情况及其前景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10)针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比较
    2.3 2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3 讨论

四、药物与耳聋(上)(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通窍针刺法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D]. 李楠. 青海大学, 2021(02)
  • [2]旴江谢氏上补下泻针法治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D]. 吴钟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扶阳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D]. 董彬彬.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颈段夹脊穴治疗突发性耳聋作用机理的研究[D]. 朴成国. 延边大学, 2020(05)
  • [5]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玉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针刺、穴位注射对庆大霉素中毒小鼠耳蜗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于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深圳市耳聋基因筛查58363例结果分析与技术开发讨论[D]. 刘莉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针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J]. 卢一斌. 光明中医, 2019(22)

标签:;  ;  ;  ;  ;  

毒品和耳聋(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