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引工程自动监控系统设计综合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陈果[1](2019)在《大数据下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教育信息化深入融合,教育大数据凭借自身诸多优势,譬如资源共享难度低、高效化集中式管理、极大区域覆盖率、海量实用教育资源等,逐渐受到教育机构、用户高度支持与认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使得教育云平台课件资源存储量大幅激增,造成用户学习阶段出现“信息过载”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单纯依靠早期分类、关键字检索技术难以高效、准确发现所需课件,这种背景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应运而生,针对上述问题带来了行之有效解决方案。本文重点围绕大数据下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系统完成分析、设计工作。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本文给出全新改进型协同过滤算法,也就是基于用户行为意图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旨在更准确推荐用户感兴趣教育产品,另外,还需兼顾教育行业特殊性,充分关注冷启动与数据稀缺性问题。通过应用更合适、更有效排序策略,大致能够克服上述种种问题。不仅如此,关于现阶段教育资源推荐系统亟需改进的问题,譬如:缺少用户意图合理预测、冷启动、多推荐结果排序等,全新系统算法均做出相应调整。从技术方案来看,借助用例图准确表明需求分析,以类图、流程图反映功能流程设计。对于用户有关大数据,主要依靠Redis、Hive、Spark、Strom等分布式存储与计算进行管理,依托微服务架构建立服务层,既能保证微服务模块间互不干扰,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又能达到解耦目的,展示层则大量运用html5技术实现更出色移动支持;为确保师生与家长能从教育云资源海洋尽快发现有用资源,应充分考虑资源固有特征,由此建立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论文通过研究及讨论本系统实现所需关键技术,针对教育资源领域本系统实践应用情况展开调研工作,主要探讨基于物品、用户、个性化规则等推荐机制开发实现的推荐系统,由教育云平台基本特征出发,方便师生更高效、更准确找出个人感兴趣资源。
胡朋瑞[2](2019)在《嫩江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嫩江为松花江北源,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河流自北向南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三个省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嫩江流域需水量将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为了缓解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较大压力,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逐步实现流域水资源的整体调控。本文以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嫩江水资源调度工作流程,深入分析了水资源调度系统需求,构建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设计系统功能框架,构建了嫩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嫩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梳理了嫩江流域的水系、水库、水文站、汇水区、用水单元、取水口、行政区、水资源分区、水资源计算分区等实体的数量、所在位置及相互关系,构建了水资源网络概化图,并对流域实体配置了相应的算法,完成了嫩江流域模型的构建。然后,结合嫩江水资源调度工作流程,对嫩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设计了符合实际调度工作需求的综合展示、调度情势、常规调度和决策会商四大模块,并对各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综合展示是对松辽流域当前整体的水利工程基础信息、水资源监控信息和总体调度情势进行展示。水资源调度情势以文字、表格、图表、图形、图像、影像等方式展示与调度方案相关的,并不断更新的各类实际和计划信息。水资源调度方案编制主要服务于调度计划的编制、管理和比选。决策会商主要为水资源调度方案的决策会商、会商指令管理、历史会商信息查看等提供支撑。最后,以2018年年度调度方案编制为例介绍了系统的应用,通过来水预报、用水申报、供需平衡计算等验证了系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刘艳[3](2019)在《大中型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我国水资源有南北分配不均的特点,泵站作为水利工程组成部分,在解决洪涝、干旱、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等当今社会面临的众多问题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中型泵站,承担着防洪、发电、灌溉、跨流域供水和改善下游通航条件的重任,因此需要建立高效稳定的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保证泵站的平稳运行。本文以刘老涧闸站管理所二级泵站为例,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大中型泵站工程及泵站信息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其次对泵站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及其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刘老涧泵站的主水泵、主电机等重点结构的基本参数和运行要求,提出对监控系统的具体要求。针对刘老涧泵站的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方向,重点对泵站监测预警系统的模块、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给出改造设计方案,结合刘老涧泵站环境变迁以及发展要求,提出智慧水利的概念,论述了刘老涧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周宗伟[4](2019)在《某省级电网事故处理辅助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国家电网公司推行实施“大运行”模式后,将电力调控中心和变电站运行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新的调控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变电站建设数量攀升,调控业务新增加监控业务,安全压力不断增大。目前,某省电网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省级交直流混合输电电网,通过特高压、超高压线路将西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进行联络,在电力输送和区域电网联络中发挥着重要的电力枢纽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适应新的运行管理模式下电网的运行管理要求,电网在发生异常和事故时能够快速响应,从电网的专业特点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提高调度员、监控员的电力运行管理水平和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在调控一体化融合模式下,进行了电网事故处理辅助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平台D5000系统,根据电力调度监控业务特点,结合省级电力调度生产的需求,以输电网事故处置决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原则,以“基于事件”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构架为设计思路,最后通过在线分析、主动防控、智能决策的方法实现了省地一体化电网调控运行管理由经验管理到自动智能分析管理的转变。制定了分层控制电网事故处置的决策意见,优化了各级调度处置步骤和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和电网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概况。(2)介绍了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基础应用平台D5000技术支持系统,并对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定义和特点,与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为该课题研究提供思路。(3)对调控一体化模式下事故辅助决策体系进行设计研究。介绍以D5000技术平台为基础,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思路、设计目标。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数据采集技术、故障诊断分析技术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理想的技术手段实现系统功能需要。(4)进行辅助决策系统设计开发,以及说明解决的主要问题。(5)全面讲解辅助决策系统设计及功能实现,并将系统功能实现进行截图说明。(6)从多方面总结事故辅助决策系统应用后调控运行技术专业取得的成效,以及给公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从专业和经济两大方面说明应用实施取得的显着效果。
曹丽伟[5](2019)在《220kV前于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供电网络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日益复杂的用电需求。常规的数字化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对变电站中的数据和运行状态实时采集和在线监控,同时采用辅助决策对电网实行控制,有效地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为此,本文根据变电站的标准规范,对前于变电站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首先,对变电站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220kV前于变电站进行综合设计。主要包括无功补偿容量、主变压器设备选择,并对不同电压等级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开关等设备进行了选择。其次,选择安全可靠且具有一定冗余的星型结构作为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在通信方面,对IEC61850规约进行了介绍,并通过该规约设计了变电站的基本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线路、母线和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变压器励磁涌流判据的变电站主保护,以及基于电流差动原理的变电站终端全信息的站域后备保护。通过对前于220kV变电站的电气接线、设备、网络以及保护等环节的设计与仿真,实现了前于变电站的智能化运行,有效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黄江珊[6](2019)在《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迅猛,海量医学信息数字化和就诊流程电子化成为满足人口迅速增多、老龄化趋势加快、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对医疗需求的重要手段。医学影像数据是整个医疗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源,成为医生诊治疾病的重要参考,对其进行深入有效地组织与利用成为时代的需求和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是直接将其堆积于信息系统中,以备调用查阅历史数据,造成医疗信息资源的重大浪费。事实上,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中蕴含着疾病的发展规律,如能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关联,将能为疾病的诊断、预测、监测和预防提供科学参考和重要决策支持。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研究借助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对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提出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分析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研究现状。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了解分析目前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的方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目前对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未能对诊断结果进行结构化时序描述。针对于此,本研究引入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混合模型。(2)分析医务工作者对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医务工作者对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的深层次需求,146份有效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国内医院数据环境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投入高、数字化程度低的特点;医务工作者普遍觉得工作量多、工作难度高、工作压力大;在进行读片对疾病诊断的过程中,缺乏经验的年轻医生很难单独确诊,需要找专家会诊,且有时候专家会诊也很难确诊;医务工作者们普遍需求有效的数据管理方法,能为他们的诊断提供决策参考。(3)构建医学影像数据管理一般方法,对医学影像及诊断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为医学影像与患者信息、病案信息、病种信息的关联存储以及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的应用提供信息基础。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混合模型,通过对卷积神经网络中卷积层、下采样层参数的不断调整,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和Softmax分类器,得到疾病最优识别模型,进一步以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识别为例,详细说明医学影像及诊断信息组织管理的具体流程。此外,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理论视角,分析各阶段中的医学影像数据生命-价值,绘制医学影像数据生命-价值曲线图。(4)多模态医疗大数据关联存储与应用研究。基于统一的DICOM医学数字图像和通信标准,搭建医学影像智能数据库,实现医学影像、患者信息、病案信息以及病种信息等医疗大数据的有机关联;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可以应用到智能医疗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元数据格式与传输标准的规范、人类流行病的预测预防、个人健康档案的构建和完善这四个领域。
李卓[7](2018)在《拉洛水利枢纽大坝填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中指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通常规模较大,工程施工涉及面很广,其施工建设会受到各种自然条件和地质地形等的限制。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条件比起国内其它地区的工程建设更为艰苦,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做好西藏高海拔地区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自治区目前正在组织建设的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工程主要任务是向下游地区提供灌溉保障,推动西藏地区农牧业发展,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条件。拉洛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推动西藏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基础条件,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工程所在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工程特点,研究高寒高海拔地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心墙砂砾石坝填筑施工技术,通过全程规划工程项目,使工程建设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优化组合、资源合理配置,工期满足要求,施工方法切实可行,从而完成最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科学合理安排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各项人力、物力以及施工方法等几大要素,从而得到最好的施工效果。主要成果包括:在高海拔高寒地区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重点考虑低温、缺氧环境对工程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合理优化确定人力和机械施工效率。西藏地区高海拔艰苦条件下条件下,工程建设实践表明,施工机械降效并不明显,但施工人员工作效率比起内陆地区降效接近50%。针对人工降效,在施工中采用适当延长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强度和增加施工人员的综合弥补方式,较为合理。针对机械降效,在施工中通过增加机械操作人员换班频次,减少机械操作人员单班工作时间,从而降低机械操作人员工作强度的弥补方式,较为合理。(2)沥青混凝土心墙和坝壳料冬季施工质量难以控制,不适合安排冬季施工。(3)西藏地区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缺乏,水利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对施工组织造成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但是该部分的影响通常在施工前无法确切预估,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科学预判和规划。可以通过改善参建人员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工资水平的方式,尽量保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减小不利影响。本文研究成果正在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相关经验对于类似高海拔高寒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龚志文[8](2018)在《基于微波技术的烟用胶囊制品检测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烟用胶囊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添香保香技术,已成为近几年烟草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胶囊卷烟销量的日益增长,烟用胶囊制品(胶囊滤棒及胶囊卷烟)的质量控制也开始被烟草行业所重视,但烟用胶囊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因为工艺水平的限制导致内部胶囊出现位置偏移、缺失、破损等缺陷,从而对胶囊卷烟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行业内缺乏相关检测标准,使得胶囊卷烟质量缺乏合理管控,因此,研究相应的检测方法、设计专用的检测系统对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以及提升胶囊卷烟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微波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手段,已在烟草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微波微扰理论,建立了烟用胶囊制品质量检测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检测系统,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机械自动化单元、下位机控制单元、上位机软件以及检测算法四个部分。其中机械自动化单元根据现有胶囊制品的特性和检测需求进行设计,并基于FLUENT对样品输送通道上负压分布的均匀性进行分析。在机械自动化单元基础之上,根据检测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了相应的下位机控制单元和上位机软件,并进一步对胶囊制品质量检测算法展开研究,详述了基于波峰形位信息提取及Fisher分类器的胶囊位置及缺陷检测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检测效果。文章最后通过实验对系统的检测精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在胶囊缺陷检测方面,检测系统结合算法能够准确识别胶囊的缺陷类型,胶囊缺陷识别准确率达到99%。2)在胶囊位置检测方面,胶囊位置重复检测结果标准差不高于0.035mm,平均绝对误差不高于0.033mm,最大绝对误差为0.061mm,能够满足±0.15mm的设计指标。3)在胶囊滤棒长度检测方面,胶囊滤棒长度重复检测结果标准差不高于0.035mm,平均绝对误差不高于0.077mm,最大绝对误差为0.127mm,能够满足±0.15mm的设计指标。综合整体研究结果,所设计胶囊制品质量检测系统能够满足设计指标及生产需求。研究内容为实现胶囊卷烟的质量管控提供有效方法和手段,为提升胶囊卷烟的质量和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郭璞[9](2020)在《电缆导通绝缘性能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飞机、舰船、导弹等大型装备中,各种规模、型号的多芯电缆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电缆错综复杂,由于碰撞、挤压以及其它恶劣的使用环境的影响,使其绝缘受损,绝缘强度下降,增加了其出现故障的概率。因此,测试电缆的导通绝缘性能是排查故障、保证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步骤。传统的线缆检测方法多采用人工手动检测的方式,效率低、速度慢、耗时耗力、容易造成人为误差。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发展,对于多芯电缆的检测手段、检测速度和自动化程度都提除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线缆检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导弹电缆的导通绝缘测试为研究背景,以提高多芯电缆的测量速度、降低测量工作强度为研究目标,设计一种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分布式多芯电缆测试仪,该测试仪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的指令对多芯电缆的导通电阻和绝缘电阻进行自动测量,测量结果可以进行显示和保存,解决了传统测量方式的弊端和不足,提高了线缆检测的自动化水平。论文围绕多芯电缆检测的检测要求,在详细分析相关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与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文的检测方案和系统构成。深入阐述了主控制器电路、高压电源模块、继电器矩阵电路、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以及人机交互模块等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同时对整个系统软件框架和各子系统的设计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系统的调试过程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吕潇[10](2016)在《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能化楼宇建设已经在现代化建筑群中得到普及。楼宇的智能化建设是通过综合布线来实现的。针对建设项目的不同需求,研究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实现方案对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某项目的综合布线系统为依托,探索综合布线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楼宇智能化建设的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智能化楼宇建设规范及综合布线基本原理,根据拟建设项目应用需求,给出了包括生产管理综合楼(地上九层)、宿舍楼(地上六层)、分析化验楼(地上四层)、公共停车场(地下一层)等主体建筑群的智能化建设目标,分析了该建筑群的综合布线系统模型及设计原则;其次,基于综合布线系统行业规范、设计标准,确定了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网络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进而完成了面向上述建筑群体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基础网络平台、服务器及存储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智能机房、停车场及门禁一卡通系统及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方案,选取相关设备,完成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完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办公大楼线路、路由、管理控制、中心机房应用等测试,对所有系统进行了运行调试,结果表明,各系统运行正常,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二、北引工程自动监控系统设计综合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引工程自动监控系统设计综合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下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比分析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系统框架设计分析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2.1 数据收集分析 |
2.2.2 用户画像分析 |
2.2.3 用户意图分析 |
2.2.4 引擎算法模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荐算法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
3.1 主流的推荐机制 |
3.1.1 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推荐 |
3.1.2 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 |
3.1.3 基于内容的推荐 |
3.1.4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
3.2 推荐引擎功能改进 |
3.2.1 原有推荐算法的局限性分析 |
3.2.2 推荐算法的改进 |
3.2.3 改进算法的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
4.1.1 数据收集模块设计 |
4.1.2 用户画像模块设计 |
4.1.3 用户意图模块设计 |
4.1.4 推荐算法模块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部署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 |
5.1 实验环境的搭建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1.3 服务相关配置 |
5.2 实验方案 |
5.3 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嫩江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水资源调度研究进展 |
1.2.2 水资源调度系统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流域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河流水系 |
2.1.4 水文气象 |
2.2 社会经济 |
2.3 水利工程 |
2.4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2.4.1 水资源分区 |
2.4.2 水资源量 |
2.4.3 水资源可利用量 |
2.4.4 水资源开发利用 |
3 流域模型构建 |
3.1 数据汇集 |
3.2 网络概化图构建 |
3.3 实体算法配置 |
3.4 水文站网配置与管理 |
3.5 模型成果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水资源调度工作综合展示 |
4.4 水资源调度情势 |
4.5 水量调度 |
4.5.1 调度方案管理 |
4.5.2 调度方案比选 |
4.5.3 年调度方案编制 |
4.5.4 年调度计划修正 |
4.5.5 实时调度计划 |
4.6 水资源调度方案决策会商 |
5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 |
5.1.1 总体框架 |
5.1.2 技术架构 |
5.1.3 关键技术 |
5.2 系统可视化设计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来水预报 |
5.3.2 用水计划申报与核定 |
5.3.3 供需平衡计算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大中型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2 监测预警对象分析 |
2.1 泵站的控制对象 |
2.2 35kv变电所 |
2.3 高低压室 |
2.4 主副厂房设备 |
2.5 冷却机组 |
2.6 刘老涧泵站工程综合说明 |
2.7 本章小结 |
3 刘老涧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 |
3.1 典型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
3.2 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典型结构 |
3.3 刘老涧监测预警系统需求 |
3.4 刘老涧监测预警系统的功能需求 |
3.5 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目标 |
3.6 本章小结 |
4 刘老涧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
4.1 刘老涧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结构 |
4.2 刘老涧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
4.3 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测试与评估 |
4.4 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改造设计及智慧水利 |
5.1 功能模块的改造设计 |
5.2 智慧水利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某省级电网事故处理辅助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电网运行管理概况 |
1.2.1 英国电网的运行管理 |
1.2.2 北美电网的运行管理 |
1.2.3 澳大利亚越网电力公司 |
1.3 国内电网运行管理概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介绍 |
2.1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D5000 简介 |
2.1.1 EMS系统介绍 |
2.1.2 OMS系统介绍 |
2.2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 |
2.2.1 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效率 |
2.2.2 提升调控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
2.2.3 促进电网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 |
2.3 本章小结 |
3 调控一体化模式下事故辅助决策体系研究 |
3.1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2.1 设计标准化 |
3.2.2 设计架构的开放性 |
3.2.3 设计应用的便利性 |
3.2.4 良好的维护性 |
3.2.5 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 |
3.3 系统的设计思想 |
3.3.1 开发环境 |
3.3.2 运行环境 |
3.4 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的总体目标 |
3.5 关键技术研究1:数据采集技术 |
3.5.1 共享内存技术 |
3.5.2 动态链接库技术 |
3.5.3 动态数据交换技术 |
3.6 关键技术研究2:故障诊断分析技术 |
3.6.1 专家系统算法 |
3.6.2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3.6.3 贝叶斯网络 |
3.6.4 模糊集理论 |
3.6.5 粗糙集理论 |
3.6.6 Petri网 |
3.6.7 广域测量系统 |
3.6.8 故障录波技术 |
3.6.9 信息融合技术 |
3.7 本章小结 |
4 事故辅助决策系统设计及功能开发 |
4.1 辅助决策系统设计 |
4.1.1 系统总体设计和架构 |
4.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3 数据采集及处理 |
4.1.4 系统程序设计 |
4.2 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应用开发 |
4.2.1 数据集成及处理 |
4.2.2 故障信息监测诊断 |
4.2.3 电网智能预控及事故处理策略 |
4.2.4 制定调控一体化、省地一体化的分层事故处理协同控制方法 |
4.3 解决的主要问题 |
4.3.1 事故处理辅助决策 |
4.3.2 数据采集 |
4.3.3 数据通信与解析 |
4.3.4 故障信息监测诊断 |
4.4 本章小结 |
5 事故辅助决策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
5.1 基础平台建设 |
5.1.1 基础平台概述 |
5.1.2 基础运行框架 |
5.1.3 数据交换系统 |
5.1.4 通用报表系统 |
5.2 基础设置 |
5.2.1 组织机构管理 |
5.2.2 人员管理 |
5.2.3 权限管理 |
5.3 基础数据维护 |
5.3.1 基础电压信息 |
5.3.2 电压等级信息 |
5.3.3 区域信息 |
5.3.4 厂站信息 |
5.3.5 线路信息 |
5.3.6 负荷等级管理 |
5.3.7 拉闸序位表信息 |
5.4 电网负荷信息 |
5.4.1 区域负荷信息 |
5.4.2 线路负荷信息 |
5.4.3 智能辅助决策 |
5.5 本章小结 |
6 事故辅助决策系统研究及应用的实施效果 |
6.1 调控运行技术实施效益 |
6.2 直接经济效益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220kV前于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智能变电站概述 |
2.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与特征 |
2.2 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变电站的综合设计和设备选择 |
3.1 智能变电站综合设计 |
3.2 变电站设备选型 |
3.3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 变电站潮流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变电站网络及保护系统设计与仿真 |
4.1 系统网络结构 |
4.2 信息通信技术设计 |
4.3 变电站主保护设计 |
4.4 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及励磁涌流判据 |
4.5 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现状研究 |
2.1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研究内容 |
2.2 国内外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现状 |
2.2.1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与分析 |
2.2.2 关系数据库构建 |
2.2.3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
2.2.4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实践应用 |
2.3 国内外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的异同点 |
2.4 当前医学影像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医务工作者对医学影像数据管理的需求分析 |
3.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构建 |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
3.3 问卷科学性检验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3.3 项目分析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变量主成分分析 |
3.4.3 变量方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医学影像及诊断信息的组织管理 |
4.1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流程 |
4.2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CNN-LSTM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4.3 医学影像及诊断信息的数据采集 |
4.4 基于CNN模型的医学影像特征提取 |
4.5 基于LSTM模型的医学影像分类识别 |
4.6 医学影像及诊断信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
4.7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视角下的医学影像数据-生命价值曲线 |
4.7.1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基本概念 |
4.7.2 医学影像数据生命-价值曲线 |
4.8 本章小结 |
5 医学影像数据的关联存储研究 |
5.1 医学影像数据关联存储的相关概念 |
5.1.1 DICOM标准 |
5.1.2 PACS系统 |
5.1.3 医学影像数据库 |
5.2 需求分析 |
5.3 医学影像智能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
5.3.1 DICOM接口模块 |
5.3.2 用户接口模块 |
5.3.3 医学影像智能数据库构建模块 |
5.4 医学影像智能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5.4.1 开发平台 |
5.4.2 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的应用分析 |
6.1 应用目标与原则 |
6.1.1 应用目标 |
6.1.2 应用原则 |
6.2 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应用的具体领域 |
6.2.1 智能医疗辅助诊断的推动与发展 |
6.2.2 医学影像元数据格式与传输标准的规范 |
6.2.3 人类流行病的预测预防 |
6.2.4 个人健康档案的构建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7)拉洛水利枢纽大坝填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综合说明 |
2.1 工程概况 |
2.2 自然条件 |
2.2.1 气象条件 |
2.2.2 水文条件 |
2.2.3 地质条件 |
2.3 交通条件 |
第三章 施工总体规划 |
3.1 工程特点 |
3.2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
3.3 主要工程量 |
3.4 施工总进度 |
3.4.1 安排原则 |
3.4.2 进度计划 |
3.5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
第四章 施工总布置 |
4.1 布置原则 |
4.2 施工区布置 |
4.3 风、水、电布置 |
4.4 场内施工道路布置 |
4.5 料场布置 |
4.5.1 料源概况 |
4.5.2 料场选取 |
4.6 砂石加工系统配置 |
4.6.1 沥青混凝土骨料加工系统 |
4.6.2 混凝土天然料加工系统 |
4.6.3 填筑料加工系统 |
4.7 沥青混凝土生产系统配置 |
4.7.1 系统生产能力计算 |
4.7.2 系统选型 |
4.7.3 供配电系统 |
4.7.4 主要技术指标 |
4.7.5 系统建安 |
4.7.6 混凝土生产系统 |
第五章 大坝填筑工程施工组织 |
5.1 廊道系统工程 |
5.1.1 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 |
5.1.2 施工方法 |
5.1.3 技术保证措施 |
5.1.4 施工进度安排及强度分析 |
5.1.5 资源配置 |
5.2 坝体填筑工程 |
5.2.1 主要工程内容及施工分期 |
5.2.2 填筑料技术要求 |
5.2.3 坝体填筑分区及施工程序 |
5.2.4 施工方法 |
5.2.5 技术保证措施 |
5.2.6 施工进度安排及强度分析 |
5.2.7 资源配置 |
5.3 沥青混凝土工程 |
5.3.1 施工程序和施工工艺 |
5.3.2 施工方法 |
5.3.3 技术保证措施 |
5.3.4 施工进度安排 |
5.3.5 资源配置 |
5.4 坝顶结构工程 |
5.4.1 防浪墙、电缆沟、排水沟施工 |
5.4.2 坝顶公路施工 |
5.4.3 施工进度安排 |
5.4.4 资源配置 |
5.5 大坝护坡工程 |
5.5.1 施工方法 |
5.5.2 施工进度安排 |
5.5.3 资源配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微波技术的烟用胶囊制品检测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微波技术的胶囊制品检测方法概述 |
2.1 微波技术及应用简介 |
2.2 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检测原理 |
2.3 胶囊制品缺陷检测原理及系统方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胶囊制品检测系统设计 |
3.1 检测系统组成及设计指标 |
3.2 系统机械自动化结构设计 |
3.2.1 进样装置设计 |
3.2.2 推送及分选装置设计 |
3.2.3 基于FLUENT的输送通道压力分布均匀性分析 |
3.2.4 气路设计 |
3.3 系统下位机控制单元设计 |
3.3.1 下位机控制单元框架设计 |
3.3.2 下位机控制单元程序设计 |
3.4 系统上位机软件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胶囊制品检测算法实现 |
4.1 检测算法概述 |
4.2 数据预处理及波峰特征点提取 |
4.2.1 数据滤波 |
4.2.2 波峰识别及特征点提取 |
4.3 基于波峰对称轴的胶囊位置检测 |
4.4 基于Fisher分类器的胶囊缺陷识别 |
4.4.1 构建样本特征空间 |
4.4.2 获取训练样本 |
4.4.3 构建Fisher分类器 |
4.4.4 分类器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
5.1 检测系统精度分析概述 |
5.2 实验设计 |
5.3 胶囊缺陷检测实验 |
5.3.1 胶囊缺陷类型识别效果实验 |
5.3.2 胶囊缺陷检测准确性实验 |
5.4 胶囊位置及样品长度检测精度实验 |
5.4.1 胶囊位置检测精度实验 |
5.4.2 样品长度检测精度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电缆导通绝缘性能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测量原理与系统构成 |
2.1 测量原理与方法 |
2.1.1 导通电阻测量原理 |
2.1.2 绝缘电阻测量原理 |
2.1.3 测量方法 |
2.2 系统构成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系统性能指标 |
2.2.3 系统设计方案 |
2.3 系统技术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方案 |
3.2 高压电源模块设计 |
3.2.1 高压模块介绍 |
3.2.2 PWM形成与控制电路 |
3.2.3 功率驱动电路 |
3.2.4 倍压整流电路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3.1 控制电路整体方案 |
3.3.2 复位电路 |
3.3.3 串口通信电路 |
3.4 继电器矩阵电路设计 |
3.4.1 继电器电路功能 |
3.4.2 继电器选型 |
3.4.3 继电器矩阵电路 |
3.5 电阻测量电路 |
3.5.1 导通电阻测量电路 |
3.5.2 绝缘电阻测量电路 |
3.6 信号采集与A/D转换电路 |
3.6.1 信号采集电路 |
3.6.2 信号调理电路 |
3.6.3 A/D转换电路 |
3.7 人机交互模块 |
3.7.1 LCD显示电路 |
3.7.2 键盘电路 |
3.8 数据管理系统构成 |
3.8.1 数据管理系统结构 |
3.8.2 芯片工作原理 |
3.8.3 硬件电路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主程序设计 |
4.2 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
4.3 下位机子程序设计 |
4.3.1 测量程序设计 |
4.3.2 A/D转换程序设计 |
4.3.3 键盘程序设计 |
4.3.4 LCD显示屏程序设计 |
4.4 数据管理软件设计 |
4.4.1 数据保存 |
4.4.2 数据回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 |
5.2 测量结果分析 |
5.2.1 通断测试 |
5.2.2 绝缘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 |
1.3.1 国际标准简介 |
1.3.2 美国标准简介 |
1.3.3 国内常用标准简介 |
1.3.4 综合布线其他相关标准简介 |
1.4 研究内容 |
2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2.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特点及优点 |
2.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
2.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
2.2 综合布线系统网络协议 |
2.2.1 SNMP协议 |
2.2.2 CMOT协议 |
2.2.3 CMIS/CMIP协议 |
2.2.4 LMMP协议 |
2.3 网络拓扑发现 |
2.4 网络故障管理 |
2.4.1 网络故障管理概述 |
2.4.2 智能布线网络的故障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综合布线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思路 |
3.1 概述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建设目标 |
3.2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
3.2.1 设计概况 |
3.2.2 设计原则 |
3.2.3 方案设计 |
3.3 基础网络平台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网络系统设计 |
3.3.3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
3.3.4 安全系统设计 |
3.4 服务器系统设计 |
3.4.1 服务器平台的要求 |
3.4.2 应用服务器选型及配置 |
3.5 中心机房系统 |
3.5.1 总体设计 |
3.5.2 工程概况、工程分项及综合说明 |
3.5.3 接地系统设计 |
3.5.4 KVM系统 |
3.6 停车场系统 |
3.6.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
3.6.2 系统解决方案及技术描述 |
3.6.3 使用流程 |
4 项目实施方案及系统测试 |
4.1 项目实施方案 |
4.1.1 网络系统内容介绍 |
4.1.2 网络项目的实施原则 |
4.1.3 网络系统规划 |
4.1.4 局域网规划 |
4.1.5 网络实施过程规程 |
4.1.6 网络实施 |
4.2 系统测试 |
4.2.1 项目办公基地系统集成网络概述 |
4.2.2 项目办公基地系统集成网络拓扑 |
4.2.3 项目设备汇总 |
4.2.4 综合办公大楼线路测试 |
4.2.5 路由测试 |
4.2.6 管理控制测试 |
4.2.7 中心机房应用测试 |
4.2.8 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北引工程自动监控系统设计综合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下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系统的设计[D]. 陈果. 深圳大学, 2019(10)
- [2]嫩江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 胡朋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大中型泵站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D]. 刘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4]某省级电网事故处理辅助系统研究及应用[D]. 周宗伟. 郑州大学, 2019(07)
- [5]220kV前于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设计与仿真[D]. 曹丽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医学影像数据管理方法研究[D]. 黄江珊. 江苏大学, 2019(03)
- [7]拉洛水利枢纽大坝填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 李卓.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8]基于微波技术的烟用胶囊制品检测方法与系统研究[D]. 龚志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9]电缆导通绝缘性能测试系统设计[D]. 郭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吕潇.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标签:工程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