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湄潭县退耕还茶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黔府办函[2021]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29日
宋进春,朱玉鑫,姚顺波[2](2021)在《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评价——以贵州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对优化工程管理方案和促进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带有区域虚拟变量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2000-2019年贵州省84个县(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估算贵州省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规模。研究表明:(1)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贵州省植被覆盖状况,2000-2019年间归一化植被指数增长了14.8233%,年均增长率为0.7412%;在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2)从地区看,贵州省石漠化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为1.3002/百亿元,高于非石漠化地区的1.1279/百亿元;从县(区)看,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有效的县(区)共76个,其中21个县(区)的投资效率超过4.9914/百亿元,23个县(区)投资效率不足1.9888/百亿元,贵州省财政投资效率大致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县(区)GDP每增加1000元,政府需要拿出13.3元进行植被恢复才能保证现有生态质量不下降。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把补偿资金优先分配到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较高的区域,并对财政投资效率较低的区域实行资金审计与管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适度投资。
毛丽红[3](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聚焦时代课题、擘画时代蓝图,构建起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局部转向整体、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初步探索走向理论成熟,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破解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困局的智谋良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实践遵循,也是充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中国方案,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难点和创新点以及相应研究综述。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主体、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目标设定和具体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六项原则”为切入点,分别从价值理念、民生取向和制度建设、目标设定方面进行梳理。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一脉相承。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产力论、人民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从发展目标、内涵角度深化理论要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探索全球生态共治协商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撰写。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科学良方。最后对本文做了小结。
章俊[4](2019)在《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沅陵县自然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现状等数据进行收集和调查,构架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数据库,并针对沅陵县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选择能够反映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典型指标类型: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四个方面构建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沅陵县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分区,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区划分和区划结果分析,最终得到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总目标(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构成因素,确定了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从而确定了具代表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功能的11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地形地貌、降水、岩性土壤、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垦殖率、坡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轻度以上面积,构建了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体系。(2)根据数据的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分为四类:第1主成分荷载集中在: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和垦殖率,反映生态环境优化因素;第2主成分荷载集中在:人均耕地面积,反映人民生活因素;第3主成分荷载集中在:地形地貌,反映地形地貌因素;第4主成分荷载集中在:轻度以上面积,反映水土流失因素。(3)根据权重的计算公式得到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11个指标:地形地貌、降水、岩性土壤、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垦殖率、坡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轻度以上面积的权重,分别为:9.28%、7.98%、8.78%、9.48%、10.06%、10.47%、8.94%、10.52%、8.56%、9.73%、6.20%。(4)根据综合得分公式和系统聚类分析,将沅陵县各乡镇分为7类,分别为:北溶乡、陈家滩乡、肖家桥乡和清浪乡是一类;沅陵镇、盘古乡和二酉苗族乡是一类;凉水井镇、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和杜家坪乡是一类;官庄镇和五强溪镇是一类;麻溪铺镇、筲箕湾镇和荔溪乡是一类;七甲坪镇、大合坪乡和火场土家族乡是一类;借母溪乡和明溪口镇是一类。(5)根据空间叠置分析和区划的命名原则,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分为:X1222-1北部低山丘陵保土农田防护区,含有七甲坪、大合坪、火场土家族乡3个乡镇;X1222-2西北部中低山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含有借母溪、明溪口2个乡镇;X1222-3中部低山丘陵保水保土、防灾减灾区,含有清浪、北溶、陈家滩、肖家桥4个乡镇;X1222-4西南部丘陵保土农田防护、防灾减灾区,含有沅陵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3个乡镇;X1222-5东部低山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含有官庄镇、五强溪2个乡镇;X1222-6东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含有凉水井镇、马底驿乡、楠木铺乡、杜家坪乡4个乡镇;X1222-7南部中低山土壤保持区,含有筲箕湾镇、麻溪铺镇、荔溪乡3个乡镇,共7个分区。
夏雪燕[5](2018)在《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助推农民精准脱贫》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推广林业特色产业有利于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工作,也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尤其对现阶段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而言,林业特色产业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和关注林业特色产业的推广工作,将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
詹奉丽[6](2016)在《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3S”优化决策与工程治理推广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区,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且最集中连片的区域。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更是位于全国各省区之首,石漠化程度也最为严重。石漠化治理一直是整个西南喀斯特山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九五”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就已经相继展开,通过对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总结,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国务院于2008年批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五大工程措施,即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农田建设与水利水保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生态移民工程。本研究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选取贵州省喀斯特高原山地和喀斯特高原峡谷这两种典型的地貌区建立示范。其中,贵州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属于喀斯特高原山地轻—中度石漠化环境的典型代表,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是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的典型代表,通过“3S”技术对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进行优化决策,最后实现石漠化治理工程在整个贵州省的推广应用。(1)尝试利用雷达影像对喀斯特石漠化信息进行提取,探讨根据雷达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以及喀斯特石漠化区地表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再结合光学影像以及各等级石漠化分类标准对石漠化信息进行修正,使得石漠化信息的提取更准确有效。(2)示范区石漠化的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度石漠化面积一直在减少。石漠化的演变具有动态性和敏感性,存在良性和恶性演变两种方式,由于石漠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石漠化治理可以使得石漠化地区土地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示范区内的一些石漠化治理成功经验就可以推广应用到贵州省甚至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区,但在推广应用时,由于不同石漠化区域具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在石漠化治理工程布设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3)为了发挥撒拉溪示范区和花江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探讨不同石漠化治理工程在贵州省的适宜程度,结合空间相关性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理论,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参考贵州省喀斯特的自然背景、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特征,综合选择石漠化治理工程推广应用的评价指标,并对各石漠化治理工程进行推广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石漠化治理工程在贵州省的推广应用都以基本适宜和较适宜为主。其中生态修复工程最适宜推广区面积为9935.68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5.64%,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部和南部;基本农田建设与水利水保工程最适宜推广区面积为25739.97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14.61%,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以及黔中地区;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最适宜推广区面积为19696.65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11.18%,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和西部;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最适宜推广区面积为9256.99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5.25%,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生态移民工程最适宜推广区面积为13337.97k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7.57%,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东北部和南部。
朱新生[7](2013)在《退耕还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退耕还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退耕还茶工作的顺利开展。
赵华[8](2012)在《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发展区划对一个地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定贵州省各区域森林的主体功能和林业建设重点,使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林业经济和优势明显的生态服务体系格局,本文根据贵州各区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森林状况,用林地生产力级数划分方法和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相结合的数量化划分方法,分别进行林业发展区划贵州三级(贵州省)、四级(独山县和册亨县)、五级(独山县兔场镇和册亨县巧马镇)分区。结果表明:1)先用因子分析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再用较少的几个载荷大量信息的因子进行系统聚类的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方法,比用林地生产力级数划分方法科学、合理。其不仅克服以往区划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弱点,而且避免生产力级数划分法划分时各指标间具有较高相关性的缺陷。数量化划分方法能够比较系统地、客观地反映各划分区域的实际状况。2)通过对影响贵州省县级(三级)林业发展的25个指标的因子分析,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用8个载荷88.27%信息量的因子对贵州省88个县(市、区)级单位进行系统聚类,将贵州分为15个区。这不仅为林业发展区划贵州三级分区提供数量化的分区依据,而且对贵州林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区划、规划提供借鉴。3)通过对影响贵州乡镇级(四级,独山县和册亨县的乡镇)林业发展的30个指标的因子分析,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用6个载荷86.45%(独山县)和89.95%(册亨县)信息量的因子,分别对贵州独山县和册亨县的18个和14个乡(镇)级单位进行系统聚类,独山县和册亨县均分为5个区。4)通过对影响贵州村级(五级,独山县兔场镇和册亨县巧马镇的村)林业发展的30个指标的因子分析,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用5个载荷88.76%(独山县兔场镇)和89.66%(册亨县巧马镇)信息量的因了,分别对贵州独山县兔场镇和册亨县巧马镇的12个和13个村级单位进行系统聚类,独山县兔场镇和册亨县巧马镇分别分为4个、5个区。5)对林业发展区划贵州三级、四级、五级进行划分,完善了林业发展区划体系;对多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用较少的几个载荷大量信息的因子进行系统聚类的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不仪较全面地进行区划,而且丰富了林业发展区划理论。
胡晓,赵敬钊[9](2011)在《湄潭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分析评价》文中指出湄潭县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在森林资源保护、营造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分流安置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在工程首轮规划实施已到期之际,文章就湄潭县天保工程建设成效,特别是在茶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贡献作了客观分析评价、并提出接续建设的相关建议。
吴开勇,杨志,吴跃开[10](2011)在《黎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及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黎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对该工程的初步效益进行分析,总结了实施该工程的主要经验及做法,最后提出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二、湄潭县退耕还茶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湄潭县退耕还茶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评价——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3 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3.2.1 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测算 |
3.2.2 面板回归模型 |
3.2.3 投资规模估算 |
4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4.1 研究区域 |
4.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择 |
5 经验性结果 |
5.1 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与NDVI的趋势关系图 |
5.2 NDVI空间分布特征 |
5.3 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测算 |
5.4 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规模估算结果 |
6 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 |
6.3 政策启示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
一、作为一切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 |
二、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 |
三、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
第二节 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责任主体 |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
二、人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 |
第三节 和谐与和解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
一、实现和谐与和解的目标设定 |
二、实现和谐与和解的具体途径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
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
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二节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 |
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二、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三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可靠的民生保障 |
第四节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
一、以法治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
第五节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
一、尊重自然 |
二、顺应自然 |
三、保护自然 |
第六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之路 |
一、对内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二、对外构建对话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一脉相承 |
第一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二、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
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第三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 |
一、深切的人类关怀 |
二、高尚的为民情怀 |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 |
第一节 立新发展之基——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要旨 |
一、发展目标上的理论深化 |
二、发展内涵上的理论深化 |
第二节 创新发展之变——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动关系 |
一、开创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模式 |
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
第三节 探新发展之举——力促全球生态共治协商机制 |
一、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互动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
第六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
第一节 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
一、经济层面的经济生态化转型 |
二、政治层面的生态制度保障 |
三、文化层面的先进生态文化支持 |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 |
第二节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一、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
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区划研究进展 |
1.4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2.3 分析方法 |
2.3.1 数据的标准化 |
2.3.2 主成分分析 |
2.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4 综合得分的确定 |
2.3.5 系统聚类分析 |
2.3.6 空间叠置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
2.5.1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基本原则 |
2.5.2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方法 |
2.5.3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分区的命名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基本概况 |
3.2 自然条件概况 |
3.2.1 地形地貌概况 |
3.2.2 气象特征 |
3.2.3 水文水资源特征 |
3.2.4 土壤特征 |
3.2.5 植被特征 |
3.3 自然资源概况 |
3.3.1 矿产资源概况 |
3.3.2 动物资源概况 |
3.3.3 植物资源概况 |
3.3.4 旅游资源概况 |
3.4 社会经济概况 |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
3.4.2 社会经济现状 |
3.4.3 土地利用现状 |
3.5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评价 |
3.5.1 水土流失概况 |
3.5.2 水土流失面积 |
3.5.3 水土流失变化趋势 |
3.5.4 水土流失成因 |
3.5.5 水土流失的危害 |
3.5.6 水土保持现状 |
3.6 县域空间发展结构 |
3.6.1 主体功能区划 |
3.6.2 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
3.6.3 农业空间布局 |
3.6.4 生态空间布局 |
4 水土保持区划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
4.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 |
4.1.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
4.1.2 存在的问题 |
4.2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 |
4.2.1 水土流失消长评价 |
4.2.2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
4.2.3 经验和存在问题 |
4.3 生态状况评价 |
4.4 地质灾害分区及防治评价 |
4.4.1 地质灾害分区 |
4.4.2 重点防治区 |
4.5 水土保持区划需求分析 |
4.5.1 土地利用规划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
4.5.2 生态建设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
4.5.3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
5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 |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 |
6.1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 |
6.2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划分 |
6.2.1 数据的标准化 |
6.2.2 主成分分析 |
6.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4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综合得分 |
6.2.5 系统聚类分析 |
6.2.6 空间叠置分析 |
6.3 区划结果与分析 |
6.3.1 区划结果 |
6.3.2 区划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助推农民精准脱贫(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现状 |
2 遵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构想 |
2.1 茶叶产业 |
2.2 方竹产业 |
2.3 中药产业 |
2.4 森林旅游 |
3 助推群众精准脱贫 |
3.1 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扶贫行动 |
3.2 利用龙头 (庄园经济、合作社、大户) 带动脱贫 |
3.3 村庄绿化脱贫 |
3.4 通过发展旅游项目脱贫 |
3.5 依靠自然项目改造, 进行自然贫困办理 |
4 结语 |
(6)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3S”优化决策与工程治理推广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石漠化制约着中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1.1.2“大数据”和“3S”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
1.1.3 石漠化治理工程的优化决策需要深入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石漠化治理的研究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1.2.2 石漠化治理模式的优化决策提高了治理效益 |
1.2.3 石漠化的监测有助于实时的了解治理的成效 |
1.2.4 推广应用为大范围的石漠化治理带来希望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1.3.2 研究阶段划分 |
1.3.3 国内外目前主要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2.4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研究区选取的依据和原则 |
3.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 |
3.2.1 示范区概况 |
3.2.2 土地利用概况 |
3.2.3 水土流失概况 |
3.2.4 石漠化概况 |
3.2.5 示范区已实施石漠化工程治理情况 |
3.3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 |
3.3.1 示范区概况 |
3.3.2 土地利用概况 |
3.3.3 水土流失概况 |
3.3.4 石漠化概况 |
3.3.5 示范区已实施的石漠化工程治理情况 |
3.4 贵州省概况 |
第四章 多源遥感支持下石漠化信息提取与变化研究 |
4.1 多源遥感支持下石漠化信息提取 |
4.1.1 基于可见光遥感石漠化信息提取 |
4.1.2 基于SAR数据的石漠化信息提取 |
4.1.3 SAR与可见光融合石漠化信息提取 |
4.1.4 石漠化信息提取验证 |
4.2 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
4.2.1 撒拉溪示范区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
4.2.2 花江示范区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石漠化治理工程优化决策构建 |
5.1 石漠化治理工程简介 |
5.1.1 生态修复工程 |
5.1.2 基本农田建设与水利水保工程 |
5.1.3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 |
5.1.4 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
5.1.5 生态移民工程 |
5.1.6 其他工程 |
5.2 石漠化治理工程空间优化决策方法 |
5.3 石漠化治理工程规则构建 |
5.4 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空间优化 |
5.4.1 撒拉溪示范区治理工程空间优化 |
5.4.2 花江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空间优化 |
5.5 小结 |
第六章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推广适宜性评价 |
6.1 评价原则与指标 |
6.1.1 评价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 |
6.1.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2.2 指标取值与权重 |
6.2 指标赋值与算法 |
6.2.1 指标赋值 |
6.2.2 GIS空间分析法 |
6.3 贵州省推广适宜性评价 |
6.3.1 生态修复工程推广适宜性评价 |
6.3.2 基本农田建设与水利水保工程推广适宜性评价 |
6.3.3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推广适宜性评价 |
6.3.4 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推广适宜性评价 |
6.3.5 生态移民工程推广适宜性评价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SAR数据在石漠化信息提取中的运用 |
7.1.2 石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
7.1.3 示范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优化决策 |
7.2 创新之处 |
7.3 展望 |
附表A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退耕还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
1.1 不破“犁板层” |
1.2 很少使用无性系良种苗 |
1.3 不施基肥 |
1.4 种植规格随意而设 |
1.5 连片大面积退耕还茶不重设路、渠及防护设施 |
1.6 茶园管理粗放 |
1.7 产量增加后营销负荷加重, 农户收入结构更单一 |
2 对策 |
2.1 彻底打破“犁板层” |
2.2 推广使用无性系良种茶苗 |
2.3 重施基肥, 科学设计种植规格 |
2.4 重新规划路、渠及构建防护设施 |
2.5 茶园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
2.6 大力拓展销售渠道 |
2.7 帮助农户多种经营, 增加收入。 |
(8)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进展 |
2.1 主体功能区划研究进展 |
2.2 农业林业区划研究进展 |
2.3 森林经营分类研究进展 |
2.4 林业发展区划研究进展 |
2.5 数量化划分研究进展 |
2.6 森林系统构建研究进展 |
2.7 林业发展区划(规划)研究的不足 |
2.8 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的目的 |
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单位的选取 |
3.2 贵州全省概况 |
3.2.1 自然地理概况 |
3.2.2 社会经济概况 |
3.2.3 生态环境概况 |
3.3 独山县及兔场镇概况 |
3.3.1 独山县概况 |
3.3.2 兔场镇概况 |
3.4 册亨县及册享县巧马镇概况 |
3.4.1 册亨县概况 |
3.4.2 巧马镇概况 |
3.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3.5.1 研究方法 |
3.5.2 技术路线 |
4 三级区划数量化划分结果与分析 |
4.1 贵州经济社会和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
4.1.1 贵州经济社会变化情况 |
4.1.2 贵州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
4.1.3 88个县级单位地形地貌、气候、经济、森林质量平均情况 |
4.2 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一、二级分区概况 |
4.3 用生产力级数排序法的三级区划 |
4.4 用数量化划分法的三级区划 |
4.4.1 研究方法 |
4.4.2 分析手段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与小结 |
5 四级区划数量化划分结果与分析 |
5.1 独山县林业发展区划研究 |
5.1.1 独山县基本情况分析 |
5.1.2 用生产力级数排序法的四级区划 |
5.1.3 用数量化划分法的四级区划 |
5.2 册亨县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 |
5.2.1 册亨县基本情况分析 |
5.2.2 用生产力级数排序法的四级区划 |
5.2.3 用数量化划分法的四级区划 |
5.3 讨论与小结 |
6 五级区划数量化划分结果与分析 |
6.1 兔场镇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 |
6.1.1 兔场镇基本情况分析 |
6.1.2 用生产力级数排序法的五级区划 |
6.1.3 用数量化划分法的五级区划 |
6.2 巧马镇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 |
6.2.1 巧马镇基本情况分析 |
6.2.2 用生产力级数排序法的五级区划 |
6.2.3 用数量化划分法的五级区划 |
6.3 讨论与小结 |
7 讨论 |
7.1 林业发展区划应以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7.2 林业发展区划应全面的、系统的划分 |
7.3 林业发展区划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
7.4 林业发展区划要与区域相关规划衔接 |
8 结论 |
8.1 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8.2 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丰富了贵州林业发展区划分区内容 |
8.3 林业发展区划贵州三级区划分区 |
8.4 林业发展区划贵州四级区划分区 |
8.5 林业发展区划贵州五级区划分区 |
8.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7 其它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湄潭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内容完成情况 |
2 工程实施主要成效评价 |
2.1 天保工程实施促进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
2.2 天保工程实施推动了全县茶产业的大发展 |
3 建立天保工程续建长效机制 |
3.1 继续实施天保森林管护政策, 巩固天保工程实施成果 |
3.2 建立野生动物危害补偿机制 |
3.3 加强基层林业站设施建设, 巩固基层林业干部队伍 |
3.4 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
3.5 天保工程投资标准 |
3.5.1 森林生态补偿标准 |
3.5.2 公益林建设及投资标准 |
3.6 走生态产业之路是天保工程二期建设的发展方向, 是时代所趋, 时代的必然[3] |
(10)黎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建设情况 |
2 取得的初步效益分析 |
2.1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2.2 经济效益初现 |
2.3 社会效益明显 |
3 主要经验和做法 |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和责任 |
3.2 完善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
3.3 推广与探索科技成果,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
3.4 强化后期管理,巩固还林成果 |
3.5 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
3.6 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林农增收 |
3.7 加强部门协作,做好退耕还林“五个结合”,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 |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4.1 关于配套荒山造林投资力度小的问题 |
4.2 关于粮食、现金补助发放兑现的问题 |
4.3 关于后续产业发展的问题 |
四、湄潭县退耕还茶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评价——以贵州省为例[J]. 宋进春,朱玉鑫,姚顺波. 林业经济, 2021(06)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毛丽红.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D]. 章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助推农民精准脱贫[J]. 夏雪燕. 现代园艺, 2018(12)
- [6]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3S”优化决策与工程治理推广适宜性评价[D]. 詹奉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7]退耕还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朱新生.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7)
- [8]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D]. 赵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9]湄潭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分析评价[J]. 胡晓,赵敬钊. 防护林科技, 2011(03)
- [10]黎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及问题分析[J]. 吴开勇,杨志,吴跃开. 防护林科技,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