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很大的耐药性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很大的耐药性

一、滥用抗菌药会产生很大耐药性(论文文献综述)

许昱菲[1](2021)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对遏制细菌耐药进展、促进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已将临床护士纳入其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工作组中,近年来,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于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参与意愿及实践现状,探讨护士对已知的抗菌药物管理角色及工作内容的认同程度。研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效果,确定今后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明确护士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责,并为抗菌药物管理组成员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协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问卷编制:依托知信行理论,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形成《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2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待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2)量性研究: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3所设置有抗菌药物管理组的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呼吸科等共463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现有知识、参与意愿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3)质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0个临床科室的16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障碍,获取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后期培训方案构建提供依据。(4)确定干预方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确定后,组织临床药学、医院感染管理等方向专家对培训方案的授课内容、课时设置、培训目标进行论证评价,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5)类实验干预: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行设计的知识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以一般资料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1)问卷编制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8,变异系数波动于0.00~0.59、0.09~0.25。(2)信效度检验结果: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总条目41条。本问卷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2.058%。验证性因子得出:c2/df=2.883,RMSEA=0.093,GFI=0.649。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0,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4,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783。(2)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56.24±9.79)分,维度得分率为75.00%;态度得分为(57.94±8.81)分,维度得分率为82.80%;行为得分为(50.44±7.51),维度得分率为84.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信行各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接受培训的次数。影响护士参与AMS知识得分的因素还有:是否知晓本院设有ASP,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有无接受培训的需求,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是否带任带教工作。(3)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护士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角色边缘,但现有临床职责与部分AMS角色相符;(2)护士不愿接受超出现有职责范畴的AMS角色及工作内容;(3)护士参与AMS面临诸多障碍因素:缺乏抗生素使用知识与知识遗忘;因缺乏政策引导、挑战传统观念导致参与动力不足;缺乏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支持;(4)护士有参与意愿的动力因素:维护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需求。(4)通过文献分析、前期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草案,经过多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后,最终形成促进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应用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方法,在某三级医院的普通外科胃肠病区利用该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干预5周后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的工具。(2)通过对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的调查,临床护士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防控等知识不足,但护士参与AMS的意愿较积极,自评的抗生素使用相关护理行为较好。(3)护士对超出当前工作范畴的部分AMS项目态度较为消极,部分美国ANA白皮书中定义的护士在AMS中的工作内容,在我国护士群体中直接推广难度较大,但制定与实施适合我国国情及护理行业现状的护士AMS工作内容应尽早提上日程。(4)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护士设置系统化抗菌药物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AMS的意愿,促使护士注重更规范的护理行为,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

李铮[2](2020)在《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磺胺类耐药基因(sul)严重影响到了磺胺类抗菌药的使用,sul3基因是其中发现较晚、研究较少的该类耐药基因,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阳性率的检测,关于阳性菌的研究较少。为探究南宁地区携带sul3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及接合子特性,填补南宁地区sul3阳性大肠杆菌的研究空白,同时为大肠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鉴定培养基、分子检测、MLST分型、进化树构建、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等试验方法探究了sul3阳性菌株的耐药特征和流行情况,通过毒力相关因子检测、小鼠毒性试验、运动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试验探究了阳性菌株的毒性大小和毒性特征,然后通过接合试验、受体菌与接合子耐药基因及耐药表型变化、质粒稳定性试验、生长曲线检测、体外营养竞争、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等试验方法探究野生sul3阳性质粒对菌株的改变。具体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142株大肠杆菌,其中46株sul3呈阳性,阳性菌株多为鸡源分离株,分属ST641、ST457、ST350、ST950、ST2178、ST222、ST101、ST156、ST746、ST10、ST23和未知ST等12种分型,其中ST350为优势分型(13/46)。进化树显示sul3基因的亲缘性与ST型无明显联系。阳性菌株的耐药性较强,对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其次是氯霉素(97.8%)、阿莫西林(95.7%)和强力霉素(95.7%),仅对美罗培南完全敏感;受试菌株为7-15多重耐药大肠杆菌,13重耐药菌株较多(12,26.1%)。28种耐药基因中,rmt D(100%)、tet A(96.7%)、flor(89.1%)和mar A(95.7%)的检出率较高,共38种耐药基因组合,rmt D-aac(3’)-II-tet A-tet M-TEM-qnr Bflor-oqx A-Sul2-mar A为组合中较为常见的耐药基因模式(6.5%),阿米卡星与aac(6’)-Ib、头孢曲松和CTX-M9、头孢噻肟和CTX-MU、加替沙星和oqx B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2.毒力相关因子检出率表明,阳性菌株都为肠外致病型,csg A(97.8%)、omp A(100%)、sod A(97.8%)、ibe B(95.7%)、yijp(100%)和mat(100%)的检出率较高。40种毒力相关因子组合,csg A-aat A-omp A-sod A-ibe B-yijp-mat-R2为组合中较为常见的毒力相关因子模式(10.9%)。随机挑选30株受试菌株进行的小鼠毒性等试验,结果显示有13株毒性较强,致死率超过83.3%(5/6);3株能形成强生物被膜;13株有着较强的运动能力,各毒力相关因子与小鼠毒性无显着相关。3.有45株阳性菌的sul3位于质粒上,以C600为受体菌,获得了3株携带sul3的接合子,接合子新增3-7种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多个耐药基因与sul3共转移,耐药种类及大小变化与耐药基因种类、类型和其他相关基因有关,对菌株耐药性的影响较大。携带sul3的质粒可以在无抗生素环境中稳定连续传代至少40代。与受体菌相比:接合子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能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能与质粒的种类或携带的基因有关。接合子的生长曲线和受体菌的类似,但体外营养竞争能力降低了至少17倍的,这提示我们可以从营养竞争方向预防和控制sul3阳性大肠杆菌及其他耐药菌。试验结论:sul3阳性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着较强的抗性,为肠外致病性菌株,对小鼠有着不同程度的致病性,野生sul3质粒会给受体菌带来多重影响,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定但都会降低其体外竞争能力。

谷宇锋[3](2020)在《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条件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牧生产中抗菌药的广泛使用会在畜禽体内以及养殖场周边形成亚抑菌浓度的抗菌药环境。亚抑菌浓度兽用抗菌药的使用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亚抑菌浓度兽用抗菌药的耐药产生条件和规律尚无系统研究。肠炎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给全球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恩诺沙星作为动物专用药,对畜禽的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兽医临床中常用于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本课题以肠炎沙门氏菌为受试菌株,系统研究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沙门氏菌耐药产生的条件;并对不同浓度恩诺沙星诱导的部分耐药菌进行已知耐药机制检测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旨在探究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作用下沙门氏菌耐药发生的条件以及分子机制。1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沙门氏菌耐药发生条件的研究模拟养殖场及周边环境中不同亚抑菌恩诺沙星浓度环境,分别用1/2×MIC、1/4×MIC、1/8×MIC、1/16×MIC、1/32×MIC、1/64×MIC、1/128×MIC浓度的恩诺沙星体外诱导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每隔100代检测细菌在2~64×MIC浓度的恩诺沙星含药平板的耐药率。模拟不同温度(冷藏温度、室温、最适温度、畜禽体温)、畜禽不同消化道p H(胃p H、十二指肠p H、盲肠p H、回肠p H)、畜禽的小肠不同时间段的胆盐浓度(进食前后)、不同病菌感染剂量,设置不同温度(12℃、25℃、37℃、42℃)、p H(4.4、5.4、6.4、7.4)、胆盐浓度(0.1%、0.3%、1%、2%)、细菌接种量(102CFU/m L、105CFU/m L、108CFU/m L)等条件,在1/2×MIC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体外诱导沙门氏菌并检测耐药率。结果显示,在亚抑菌浓度范围内(1/128×MIC~1/2×MIC)随着恩诺沙星浓度的升高和诱导时间的延长,沙门氏菌的耐药率和耐药水平都升高。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亚抑菌浓度范围内,随着恩诺沙星浓度的增加沙门氏菌的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加,繁殖期延长;沙门氏菌的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越来越快,达到最适温度后则呈现下降的趋势,越接近最适温度增殖期越短;沙门氏菌的生长随着p H的增加而增加,繁殖期渐短;沙门氏菌的生长随着胆盐浓度的升高生长越来越快,达到最适胆盐浓度后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繁殖期延长;沙门氏菌的生长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呈现抑制趋势,繁殖期延长。1/2×MIC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随着p H的增加,沙门氏菌的耐药率和耐药水平增加;随着温度、胆盐、细菌接种量的增加,沙门氏菌的耐药呈现先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在亚抑菌浓度范围内沙门氏菌耐药的发生主要受恩诺沙星浓度、沙门氏菌菌群生长达到平台期的时间和诱导时间的影响,即恩诺沙星浓度越大、沙门氏菌的繁殖期越长和传代数越多,沙门氏菌的耐药率和耐药水平都较高。温度、p H、胆盐这三个因素对亚抑菌浓度选择压力下沙门氏菌的耐药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菌群数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可供选择的菌体数,菌群数越大则耐药率越高。接种量对于沙门氏菌耐药发生的影响是低接种量下主要受接种量效应的影响,而高接种量下主要受菌群对数期的时间长短的影响。2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诱导的耐药沙门氏菌的已知耐药机制的检测本研究对亚抑菌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恩诺沙星诱导的耐药沙门氏菌中氟喹诺酮耐药基因gyr A、gyr B、par C、par E的耐药决定区QRDR进行序列分析,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耐药菌株中膜孔蛋白(omp C、omp D、omp F)和氟喹诺酮外排泵相关基因(acr B、acr F、emr B、mdf A、mdt K)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1/2×MIC、1/8×MIC、1/32×MIC、1/128×MIC)诱导后得到的耐受2×MIC、4×MIC、8×MIC、16×MIC和32×MIC的耐药菌中都只出现了gyr A基因的突变,gyr B、par C及par E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其中gyr A基因的突变位点以Ser83和Asp87为主,中低水平(≦8×MIC)的耐药菌不一定发生突变,而高水平(≧16×MIC)的耐药菌均发生突变。低水平耐药菌(≦4×MIC)中膜孔蛋白omp C、omp D、omp F的表达量减少,中高水平耐药菌(≧8×MIC)中外膜膜孔蛋白omp F的表达量减少。低水平耐药菌(≦4×MIC)中外排泵基因acr F和mdt K表达上调,acr B基因也在4×MIC耐药菌中表达上调;中高水平耐药菌(≧8×MIC)中外排泵基因acr B、emr B和mdf A的表达上调。故我们推测低水平耐药菌中以膜孔蛋白的缺失减少药物的摄入为主要耐药机制,其中以Omp F最为重要。随着耐药水平的升高外排泵和gyr A基因的突变逐渐成为主要的耐药机制。3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筛选出的耐药沙门氏菌的转录组测序分析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2×MIC恩诺沙星诱导的32×MIC耐药菌(C组)、1/8×MIC恩诺沙星诱导的16×MIC耐药菌(D组)、1/128×MIC恩诺沙星诱导的8×MI C耐药菌(E组)与未诱导的亲本株(B组)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原始测序数据经处理后进行基因表达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Foldchange≧2,P≦0.05)、GO分析、KEGG passway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SNP分析、耐药数据库CARD比对分析。结果显示,C组与B组间有2040个差异基因,其中1032个基因表达上调,1008个基因表达下调;D组与B组之间有1497个差异基因,其中723个基因表达上调,774个基因表达下调;E组与B组间有1196个差异基因,其中644个基因表达上调,552个基因表达下调;C组与D组间有1785个差异基因,其中797个基因表达上调,988个基因表达下调;C组与E组间有1851个差异基因,其中852个基因表达上调,999个基因表达下调;D组与E组间有584个差异基因,其中296个基因表达上调,288个基因表达下调。转录组中沙门氏菌耐药菌gyr A和gyr B基因的表达上调且耐药水平越高表达量越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而par C和par E则表达量上调不显着。外排泵基因中acr A、acr B、acr E、emr B上调表达显着,tol C在32×MIC耐药菌株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其他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显着。膜孔蛋白基因中除omp F表达下降外,其他基因的表达量则上调。耐药菌中共差异表达基因有573个,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共差异的蛋白主要聚集在核糖体、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代谢途径、嘌呤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抗生素生物合成、输出蛋白、叶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上。SNP分析结果显示,sfm H、gyr A和lig A基因在各个耐药水平的菌株中都发生突变。经与CARD数据库比对本研究共匹配出97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抗生素抗性基因79个,抗生素作用靶点基因23个,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2个。与CARD数据库匹配的SNP和indel位点基因中3个耐药相关分别为bet I、ept A和gyr A,1个和耐药相关的indel位点为bet I。故omp F的表达量的下降,外排泵Acr AB的过表达,gyr A的突变以及gyr A和gyr B的表达上调是决定耐药的直接因素。综上在亚抑菌浓度范围内沙门氏菌耐药的发生主要受恩诺沙星浓度、沙门氏菌菌群生长的繁殖期长短和诱导时间的影响。低水平耐药菌中以膜孔蛋白的缺失减少药物的摄入为主要耐药机制,其中以Omp F最为重要;随着耐药水平的升高,外排泵基因的协调表达和gyr A基因的突变逐渐成为主要的耐药机制。本研究探究了亚抑菌浓度抗菌药诱导耐药菌的产生和耐药菌形成的条件,也对亚抑菌浓度下沙门氏菌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亚抑菌浓度诱导的耐药菌的减缓及控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李之红[4](2020)在《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为指导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感染患儿住院信息。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标本培养阳性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住院时间、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标本均来源于住院患儿各种体液、分泌物等;按照性别、年龄、季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预后、住院时间、病情程度等分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等。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选取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381例。按性别分组,男性223例(58.53%),女性158例(41.47%)。按季节分组,春季105例(27.56%)、夏季94例(24.67%)、秋季93例(24.41%)、冬季89例(23.36%)。按年龄分组,新生儿期129例(33.86%)、婴儿期164例(43.04%)、幼儿期35例(9.19%)、学龄前期31例(8.14%)、学龄期及青春期22例(5.77%),新生儿期与婴儿期感染患儿占比例大。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重度患儿比例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住院时间长(>30天)的比例及死亡率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行CRP检测者共324例,>10mg/dl者占42.59%;行ESR检测者共268例,≥15mm/h者占63.43%;行PCT检测者共202例,>0.1ng/ml 者占 64.35%。2、病例标本的构成血液标本位居第一位,占36.70%,其次为呼吸道标本,占34.29%,第三位为创面分泌物标本,占19.99%。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共1427例,标本阳性率14.23%;使用抗菌药物后留取标本共3638例,标本阳性率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7;P<0.001)。3、主要病原菌构成及变迁革兰氏阳性菌占63.78%,前三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占36.22%,前三位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门菌属。近2年,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明显上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沙门菌属构成比上升(P>0.05);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构成比下降(P>0.05)。4、不同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外伤患儿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各年龄阶段前三位病原菌不同。新生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婴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幼儿期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学龄前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学龄期及青春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6、不同季节患儿病原菌的检出率大肠埃希氏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1.64%,秋季最低0.72%。肺炎克雷伯菌冬季检出率最高0.94%,夏季最低0.0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2.57%,冬季最低1.6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变迁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1.54%,对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3.85%、50.77%、52.31%,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2.60%,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钠、氨曲南耐药率均为47.83%,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沙门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替坦耐药率分别为56.25%、81.25%、68.7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高达98.15%,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1.48%、79.63%、78.7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肺炎链球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6.20%、81.03%,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为25.86%,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达1 00%,对阿奇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89.19%、81.82%、86.48%、86.48%,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与前2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亦有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青霉素G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上升,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性上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观察期间,病房病原菌感染患儿以新生儿期与婴儿期为主。革兰氏阴性菌致病严重性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5)。2、留取标本的时间对病原菌的检出率有影响(P<0.05),应于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3、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但革兰氏阴性菌有上升趋势(P<0.05)。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有重要临床意义。4、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5、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明显下降(P<0.05)。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李停[5](2020)在《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我国禽肉产量总值1994万吨,与2017年相比增加12万吨,增长率约为0.6%。禽蛋产量3128万吨,增加32万吨,增长率约为1.0%。禽蛋、活家禽产量与上一年度相比均有较大提升。但这种成绩是通过滥用抗生素,以牺牲环境、人体健康以及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在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饲料抗生素含量超标、抗生素产品监管、抗生素产品的禁止性规制等问题。因此,以养殖业利用抗生素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为视角,第一,从抗生素对畜禽疫情的防治作用和促进生长周期的作用分析,与外部性理论相结合,总结养殖业利用抗生素对产品质量、出口贸易、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分析我国相关兽药政策,探析其背后所存在的抗生素利用标准问题、执法主体和利用主体责任问题、法律依据缺失以及公众参与问题。第三,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抗生素利用过程中规范利用的法律经验。第四,结合我国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抗生素利用规范文件的基础理论,为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范提供理论支持;以整体性原则、生态效益原则、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原则作为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建立兽用抗生素利用法律标准体系,完善兽用抗生素合理利用标准、统一提高各类抗生素类药物最高残留量标准、制定抗生素类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抗生素相关标准效力;同时制定抗生素产品检测制度,将生态红线与环境标准理论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抗生素产品生产检验标准和屠宰前抗生素含量检验标准,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以上抗生素相关标准完善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制度;明确抗生素监管主体与利用主体的法律责任,保障追责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完善环境修复相关资金制度,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保障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孔雨薇[6](2020)在《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生素、抗结核药物使用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基于国内抗菌药物数据库的数据(2012-2018年)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过去7年北京地区抗生素用药消费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评价抗菌药物消费量的变化,以期找到新的变化特征和原因,协助分析耐药性的上升等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或调整用药、政府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PDB药物综合数据库进行相关数据收集,该系统对国内重点城市等级医院的购药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检索功能对北京市医院(该系统包括北京市46家医院购药数据:三甲医院36家;二甲医院9家;一甲医院1家)2012-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医药品通用名、剂型、规格、给药的途径、数量和金额等关键信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解剖治疗化学系统(ATC)分类标准对抗菌药物中的抗生素、抗结核药物进行分类;采用成人的药物日平均量(DDD)对不同给药途径和不同规格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纳;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药物的使用倾向;限定日费用(DDC)反应该患者使用该药物的日平均费用;金额与用药频率排序比(B/A)分析用药频率和价格的同步性。统计数据汇编录入Excel 2003整理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标准化后的销售量为单位数量×单位剂量(g)。年份为自变量,药物金额或用药频率为因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药物使用的时间趋势。采用SPSS 22.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来估计药物使用情况随年份变化的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生素销售金额显示:2012-2014年起,抗生素销售总金额逐年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β<0,P=0.009);其中,注射用抗生素呈下降趋势(β<0,P=0.003),口服类抗生素销售金额保持平稳(P=0.128);注射类抗生素销售金额始终高于口服类抗生素,且为口服抗生素的23倍。2.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生素销售量显示:销售总量呈小幅度上下波动状态,销售总量变化基本平稳。不同类别抗生素构成占比排序基本未变,构成比大小存在一定变化,头孢类药物下降最明显,占比减少7%,抗菌药物组合增加3%。2012-2018年,每100位患者每天的DDD值逐年增加(P=0.033)。3.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不同种类抗生素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医院可用药物种类比2012年药物种类明显减少;四环素类、氯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均存在一些药物用药频率强度增加、限定日价格不合理、集中长期用药的情况。4.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结核药分析显示:销售金额逐年升高,销售量在2016年到达高峰后缓慢下降;2012年和2018年相比抗结核的药物种类构成变动不大,各类药物销售金额构成变化较大;抗结核药物以一线、口服为主,二线、注射为辅,且二线用药的销售金额、DDDs和注射用药的销售金额有上升的趋势(P均<0.05);抗生素销售单价以注射类经济负担最重,且2018年较2012年,大部分种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价格增长。结论1.总体而言,北京地区抗生素销售总金额呈现下降趋势;销售总量呈小幅度上下波动状态;抗生素使用频率、使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增长趋势,部分抗生素限定日销售金额居高不下。说明政府在调控管理抗生素的等政策有一定作用,但对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仍需要继续采取一系列的规范措施。2.北京地区抗结核药物的用药频度在2012-2018年间保持平稳,但大部分种类抗结核药物的限定日消费金额都出现上升趋势,患者经济负担增大,且抗结核药物使用存在用药集中的现象,带来的耐药风险不容忽视。

吴韩[7](2020)在《重庆部分区县猪场大肠埃希菌替加环素耐药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发现可以说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它增加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但是滥用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已导致了微生物的耐药性。替加环素是新一代四环素类衍生物,具有超广谱的优点,并能克服传统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但近年来细菌对替加环素产生耐药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包括ICU常见的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大肠埃希菌作为6大致死性微生物之一,已经对多种类的抗生素产生耐药,这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替加环素虽未应用于兽医临床,但对来源于畜禽的大肠埃希菌替加环素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对了解替加环素与其他抗菌药之间的交叉耐药性,防范重大的人畜共患疾病和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在重庆部分区县猪场采集的174株猪源大肠埃希菌为供试菌,研究了其对四环素类药物替加环素、多西环素和土霉素;氨基糖胺类药物庆大霉素;酰胺醇类药物氟苯尼考;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多肽类药物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头孢类药物头孢喹肟等9种药物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状况及耐药谱型。并对筛选出的耐替加环素菌株80-1,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低于质控菌的菌株22-4以及质控菌分别进行摄入试验,以初探其耐药机制。1耐替加环素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筛选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药物对174株临床菌株以及质控菌的MIC。结果:174株大肠埃希菌对多西环素耐药水平最高,为91.0%,然后依次为恩诺沙星、土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喹肟、多粘菌素、替加环素和亚胺培南,其占比分别为:83.9%、79.3%、66.7%、64.4%、29.9%、16.1%、0.6%、0.0%;筛选出一株替加环素耐药菌株。9种药物交叉耐药性分析中,多西环素对其他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率最高(A药物对B药物的交叉率(%)=共同耐A、B药物菌株数/耐B药物总菌株数*100%,交叉耐药率越高,说明菌株对B药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A药产生耐药性的机会越大),最高为替加环素(100.0%),最低是氟苯尼考(88.8%),其中同为四环素类药物土霉素和多西环素表现为双向交叉耐药,不同为同一类药物的土霉素与恩诺沙星,同样表现为双向交叉耐药。头孢喹肟与多粘菌素对其他药物的交叉耐药率较低,头孢喹肟为32.8%,多粘菌素最高值为18.8%;多重耐药情况中,五重占比最高,为37.93%,0重占比最低,为0%。主要集中在4-6重之间,共占比81.61%。结论:在未使用过替加环素的环境中筛选出一株耐药菌80-1;174株临床菌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交叉耐药以及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2替加环素在大肠埃希菌体内累计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方法:根据替加环素性质及参考文献报道,拟定试验方案,筛选样品处理方法后,并根据实际优化色谱条件,通过后期试验确定一种使替加环素出峰效果最佳的色谱条件,并通过分析方法学验证,建立大肠埃希菌体内替加环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色谱条件:流动相为0.1 mol/L磷酸氢二胺-三乙胺-甲醇(70:1:29),紫外检测波长为246nm,流速0.6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替加环素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为0.05μg/mL5μg/mL,回归方程为y=0.3524X+0.004,R2=0.9991,其精密度良好,相对回收率≥94.17%。结论:该检测方法简单快捷、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测定大肠埃希菌体内替加环素含量。3替加环素在大肠埃希菌体内累计浓度的研究方法:利用第4章确定的检测方法,测定耐药菌80-1、敏感菌22-4以及质控菌ATCC25922对替加环素的累计浓度。结果:在替加环素初始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耐药菌80-1稳态累计浓度为0.68 ng/mg,质控菌ATCC25922稳态累计浓度为2.11 ng/mg,质控菌为耐药菌80-1浓度的3.1倍。结论:可推测替加环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与累计浓度相关。

刘洋[8](2020)在《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药源丰富、低毒低残,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靶性且不引起耐药性等特点,因此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研发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本项目研究11味中药水提物消除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效果,初步阐明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为开发绿色、天然新型的消除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1.11味中药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研究。以8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多重耐药鸡源大肠杆菌为试验对象,大肠杆菌经1/2 MIC中药水提物处理,用微量反应板法检测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MIC变化。结果显示7味中药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效果明显,消除耐药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山楂、黄芩、黄连、大黄、地锦草、蒲公英和舌草,其中山楂水提物对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耐药均具有消除效果。2.山楂水提物对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率影响。8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多重耐药鸡源大肠杆菌经山楂水提物处理,利用影印法测定其耐药消除率,结果显示:除头孢吡肟(FEP)外,其它抗生素耐药消除率均在20%以上,其中头孢西丁(FOX)耐药消除率高达41.2%。3.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质粒和对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的影响。参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双纸片法,对受试菌株进行筛选,测定山楂水提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的影响及山楂水提物作用大肠杆菌前后耐药质粒变化。结果显示8株经山楂水提物处理大肠杆菌的质粒条带均减少13条,山楂水提物不能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综上所述,从11味中药筛选出具有消除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作用的7味中药,其中山楂水提物效果最好,其能消除大肠杆菌对9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其质粒消除密切相关,而不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活性实现的,为开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的药物奠定基础。

李天恩[9](2019)在《新型吡唑类抗菌增效药物的设计、合成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菌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菌药物不仅挽救了无数遭受细菌感染而濒临死亡的生命,而且能显着降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随着抗菌药作为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并且在病原微生物中广泛传播,这使得我们临床医学在抗感染治疗上面临严峻的挑战。研发新型高效的抗菌药物固然可以对抗耐药病原微生物,但是由于药物研发周期长,抗菌谱限制等问题,导致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在对抗耐药菌的过程中严重滞后,抗菌药的研发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我们需要有其它的方式来对抗耐药菌的泛滥。抗菌药联用抗菌增效剂是一种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抗菌药物对抗耐药菌的好方法。针对特定的耐药机制开发出的抗菌增效剂,能提高现有的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效能,拓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因此抗菌增效药物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目标化合物设计:本研究选取了两种目前研究广泛且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细菌多重药物耐药性外排泵蛋白作为研究的靶点蛋白:(1)大肠杆菌的主要易化子MFS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转运蛋白(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TP结合盒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ABC)转运蛋白。基于已知的具有广泛抑菌活性的天然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利用计算机分子设计和虚拟筛选对其芳环片段和α,β-不饱和双键结构进行设计修饰,引入五元杂环,吡唑环和脂肪碳链,设计出了四个系列共计24个新型化合物,然后用这些化合物与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来预测其生物活性,结果显示我们设计的小分子化合物大部分打分函数值都大于等于5,这表明它们与配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2.目标化合物合成:第一步,利用吡咯,呋喃,噻吩等五元杂环结构为起始原料,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2-乙酰基五元杂环。第二步,在强碱催化下,2-乙酰基五元杂环与对甲基哌嗪苯甲醛通过克莱森-施密特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查尔酮衍生物。第三步,采用“一锅合成法”依次加入查尔酮衍生物,水合肼和脂肪羧酸,经过迈克加成和亲核加成以及酰化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我们共计合成了22个新型吡唑类化合物并利用1H-NMR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核磁表征。3.目标化合物药效学研究:我们对设计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增效活性筛选,通过诱导建立耐四环素大肠杆菌和耐左氧氟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模型,采用MTT法和棋盘法对目标化合物和抗菌药进行联合抗菌增效活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所设计的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增效活性,并且目标化合物对耐四环素大肠杆菌的抗菌增效活性强于耐左氧氟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增效活性表显示,化合物LZ-C-5、LZ-C-6和LZ-B-4、LZ-B-5能够促使四环素对耐四环素大肠杆菌的MIC值降低8倍,LZ-D-6和LZ-B-6能够促使四环素对耐四环素大肠杆菌的MIC值降低4倍,以上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增效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衍生出一系列新型吡唑类衍生物,并以有机合成的方法得到,同时通过药效学研究筛选出了4个具有潜在抗菌增效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期对未来新型外排泵抗菌增效剂的研发提供指导方向。

万遂如[10](2019)在《关于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每年抗生素使用量占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30%,是世界上使用抗生素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致使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形势严峻,人兽共用的抗菌药耐药性增高,威胁到人类医疗资源;动物专用的抗菌药耐药性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兽用抗菌

二、滥用抗菌药会产生很大耐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滥用抗菌药会产生很大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抗菌药物管理(AMS)产生背景
        1.2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角色定位
        1.3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2.国内外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护士参与AMS的研究进展
        2.2 护士参与AMS的国内研究进展
        2.3 护士参与AMS的教育干预现状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相关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4.1 知信行模式
        4.2 抗菌药物管理
        4.3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4.4 静脉转口服治疗
        4.5 抗菌药物暂停
    5.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及主题提炼
    3.访谈结果
    4 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对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的影响
    1.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构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磺胺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1.1.1 磺胺类抗菌药的理化性质及其种类
        1.1.2 磺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
        1.1.3 磺胺类抗菌药耐药基因及耐药概况
    1.2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1 分型方法
        1.2.2 毒力相关因子与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1.3 耐药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
        1.3.2 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1.3.3 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
        1.3.4 氯霉素类耐药机制
        1.3.5 多粘菌素耐药机制
        1.3.6 磷霉素耐药机制
        1.3.7 四环素类耐药机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动物源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筛选及相关性、耐药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及耗材
        2.1.3 仪器
        2.1.4 受试抗菌药及其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疑似大肠杆菌的初筛
        2.2.2 DNA粗提取
        2.2.3 菌种16S r RNA鉴定
        2.2.4 sul3 阳性大肠杆菌鉴定
        2.2.5 菌种的保存
        2.2.6 MLST分型
        2.2.7 大肠杆菌亲缘性和sul3 基因亲缘性分析
        2.2.8 药敏试验
        2.2.9 耐药基因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3.3 菌株来源及MLST分型统计
        2.3.4 大肠杆菌亲缘性和sul3 基因亲缘性分析
        2.3.5 药敏结果
        2.3.6 耐药基因扩增结果
        2.3.7 部分药敏及耐药基因相关性检测
    2.4 讨论
        2.4.1 sul3 基因及其来源分析
        2.4.2 MLST分型及亲缘关系分析
        2.4.3 耐药性分析
        2.4.4 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sul3 阳性大肠杆菌毒力相关因子检测与毒性表现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及耗材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毒力相关因子检测
        3.2.2 小鼠毒性试验
        3.2.3 运动试验
        3.2.4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毒力相关因子扩增结果
        3.3.2 小鼠毒性试验结果
        3.3.3 小鼠毒性与毒力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运动试验结果
        3.3.5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结果与毒性相关试验统计
    3.4 讨论
        3.4.1 毒力相关因子分析
        3.4.2 小鼠毒性与毒力相关因子、来源分型分析
        3.4.3 小鼠毒性大小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分析
        3.4.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运动能力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接合及接合子表现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培养基及耗材
        4.1.3 试验仪器
        4.1.4 受试药品及其配置
    4.2 试验方法
        4.2.1 大肠杆菌中sul3 的初步定位
        4.2.2 质粒接合试验及其验证
        4.2.4 接合子及受体菌药敏实验
        4.2.5 接合子质粒耐药基因检测
        4.2.6 接合子质粒稳定性试验
        4.2.7 接合子及受体菌生长曲线测定
        4.2.8 接合子体外竞争试验
        4.2.9 接合子运动及生物被膜形成对比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大肠杆菌中sul3 初步定位结果
        4.3.2 接合试验结果及其验证
        4.3.3 接合子、受体菌及供体菌药敏试验结果
        4.3.4 接合子质粒耐药基因检测
        4.3.5 接合子质粒稳定性试验
        4.3.6 接合子及受体菌生长曲线结果
        4.3.7 体外竞争试验结果
        4.3.8 接合子运动及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条件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对致病菌耐药的选择及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沙门氏菌病及抗菌药治疗
        1.2.3 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2 菌株
    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5 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条件研究
        2.5.1 菌株鉴定
        2.5.2 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5.3 肠炎沙门氏菌在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下的生长曲线的绘制
        2.5.4 不同药物浓度对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的体外诱导试验
        2.5.5 不同温度下恩诺沙星对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的体外诱导试验
        2.5.6 不同p H下恩诺沙星对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 的体外诱导试验
        2.5.7 不同胆盐下恩诺沙星对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的体外诱导试验
        2.5.8 不同接种量下恩诺沙星对肠炎沙门氏菌CICC21527的体外诱导试验
    2.6 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体外诱导肠炎沙门氏菌QRDR靶位点突变检测
        2.6.1 DNA的提取
        2.6.2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2.6.3 PCR扩增产物检测
        2.6.4 QRDR的 gyr A、gyr B、par C及 par E基因序列检测
    2.7 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体外诱导肠炎沙门氏菌的诱导菌株中外膜膜孔蛋白基因和外排泵表达水平检测
        2.7.1 肠炎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特异性外排泵和膜孔蛋白序列扩增
        2.7.2 肠炎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特异性外排泵和膜孔蛋白表达量检测
        2.7.3 肠炎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特异性外排泵和膜孔蛋白表达量检测试验数据的处理
    2.8 肠炎沙门氏菌耐药菌株的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8.1 细菌总RNA的提取与质检
        2.8.2 转录组序列文库构建及测序
        2.8.3 原始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2.8.4 比对分析
        2.8.5 表达定量
        2.8.6 样品相关性检验
        2.8.7 表达差异基因分析
        2.8.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2.8.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8.10 转录组SNP分析
        2.8.11 差异表达基因耐药基因(CARD)注释
        2.8.12 差异表达基因毒力基因(VFDB)注释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条件下恩诺沙星诱导的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
        3.1.1 不同恩诺沙星浓度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
        3.1.2 亚抑菌浓度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在不同温度下的耐药
        3.1.3 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在不同pH下的耐药
        3.1.4 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在不同浓度胆盐下的耐药
        3.1.5 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在不同细菌接种量下的耐药
    3.2 肠炎沙门氏菌诱导菌的QRDR靶位点突变、外膜膜孔蛋白和外排泵表达水平
        3.2.1 gyr A、gyr B、par C及 par E基因的PCR检测
        3.2.2 恩诺沙星诱导菌株gyr A、gyr B、par C及 par E基因核酸序列分析
        3.2.3 肠炎沙门氏菌的诱导菌株的PCR结果
        3.2.4 多重耐药泵和膜孔蛋白的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3.2.5 诱导菌株的特异性外排泵和膜孔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 肠炎沙门氏菌耐药菌株的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3.1 实验菌株总RNA和测序数据的质量检测
        3.3.2 比对分析
        3.3.3 样品相关性检验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与富集性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与富集性分析
        3.3.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3.7 SNP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耐药基因(CARD)注释
        3.3.9 差异表达基因毒力基因(VFDB)注释
4 讨论
    4.1 单因素试验中不同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各因素对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的影响
    4.2 肠炎沙门氏菌耐药菌中对氟喹诺酮耐药已有耐药机制的作用
    4.3 肠炎沙门氏菌耐药菌株转录组中各基因对耐药的影响
5 全文小结
6 文献综述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和毒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6.1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产生的来源
    6.2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6.2.1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群体水平耐药的影响
        6.2.2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细胞水平耐药的影响
    6.3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毒力的影响
        6.3.1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粘附性的影响
        6.3.2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运动性的影响
        6.3.3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其它毒力因子的影响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患者、标本的一般资料
    1.2 标本的采集指征及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1.2.1 标本采集指征
        1.2.2 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1.3 标本的采集方法
    1.4 菌株研究方法
        1.4.1 菌株鉴定
        1.4.2 各阳性菌株的表述方法
        1.4.3 菌株的药敏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性别、年龄及季节分布
        2.1.2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住院时间及预后比较
        2.1.3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感染指标的比较
        2.1.4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患儿感染程度的比较
    2.2 标本来源及分布
    2.3 阳性标本病原菌种类及构成
    2.4 主要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变迁
    2.5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1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总体情况
        2.5.2 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3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4 外伤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5 皮肤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6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7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6 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2.7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检出率
        2.7.1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2.7.2 患儿不同季节的病原菌检出率
    2.8 常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8.1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结果
        2.8.2 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抗菌药物耐药发生机制及降低耐药性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概述
    2.1 抗生素的概述
        2.1.1 抗生素的概念
        2.1.2 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原因
    2.2 抗生素利用的外部性影响
        2.2.1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产品质量
        2.2.2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产品出口贸易
        2.2.3 危害人体健康
        2.2.4 对生态的影响
第三章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问题分析
    3.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政策问题分析
    3.2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范问题分析
    3.3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标准问题分析
        3.3.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与残留标准问题
        3.3.2 养殖业抗生素排放标准问题
    3.4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监管问题分析
        3.4.1 执法监管职责问题
        3.4.2 监管机构设置问题
        3.4.3 执法人员专业问题
    3.5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过程中责任认定
        3.5.1 人身侵权的法律责任认定
        3.5.2 环境诉讼中的法律责任认定
    3.6 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3.6.1 公众参与形式问题
        3.6.2 公众参与制度问题
第四章 对国外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的借鉴
    4.1 国外对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规制
        4.1.1 美国建立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
        4.1.2 德国立法规制抗生素的利用
        4.1.3 日本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4.2 国外养殖业抗生素法律规制体系的影响
第五章 养殖业抗生素领域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
    5.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规范基础
        5.1.1 秩序价值理论
        5.1.2 安全价值理论
        5.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5.2 明确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环境法律原则
        5.2.1 整体性原则
        5.2.2 生态效益原则
        5.2.3 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5.3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专项法律规范
    5.4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
        5.4.1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标准
        5.4.2 统一养殖业抗生素残留标准
        5.4.3 制定含抗生素类污染物排污标准
        5.4.4 保障养殖业抗生素标准规范效力
    5.5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产品检测制度
        5.5.1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5.5.2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类药物生产检验标准
        5.5.3 制定动物屠宰前抗生素含量检测制度
    5.6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5.6.1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5.6.2 保障公众参与工作的落实
    5.7 明确主体法律责任
        5.7.1 确定养殖业抗生素监管主体责任
        5.7.2 确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主体责任
    5.8 构建环境修复制度
        5.8.1 完善环境修复相关资金制度
        5.8.2 提高环境修复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生素、抗结核药物使用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资料收集
    3.研究指标
    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三、结果
    1.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
    2.2012-2018 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结核药物使用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WHO-ATC分类(2017 版)对照表
    附录C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附录D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E 个人简历

(7)重庆部分区县猪场大肠埃希菌替加环素耐药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替加环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替加环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3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大肠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3章 重庆部分区县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替加环素在大肠埃希菌体内累计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替加环素在大肠埃希菌体内累计浓度的测定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8)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2 大肠杆菌耐药引起危害
        1.2.1 动物疾病防控
        1.2.2 动物源食品安全
        1.2.3 生态环境的破坏
    1.3 大肠杆菌耐药产生机制和消除方法
    1.4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研究
        1.4.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机制
        1.4.2 单味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11味中药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研究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药物与大肠杆菌菌液制备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2.2.2 中药水提物MIC测定
        2.2.3 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谱
        2.3.2 β-内酰胺类药物对大肠杆菌MIC的测定
        2.3.3 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MIC测定
        2.3.4 中药水提物处理后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MIC变化
    2.4 讨论
        2.4.1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与其活性成分关系
        2.4.2 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
        2.4.3 中药水提物抑菌和消除耐药效果相关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山楂水提物对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率测定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药物菌液制备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山楂水提物处理大肠杆菌对抗菌药MIC测定
        3.2.2 影印法测定山楂水提物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山楂水提物处理前后大肠杆菌对抗菌药MIC比较
        3.3.2 山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消除率
    3.4 讨论
        3.4.1 山楂水提物的耐药消除效果
        3.4.2 耐药消除率的测定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山楂水提物对产ESBLs活性影响及质粒DNA消除研究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药物菌液制备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山楂水提物对产ESBLs活性影响
        4.2.2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质粒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K-B双纸片法检测
        4.3.2 山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ESBLs活性的影响
        4.3.3 多重耐药菌株质粒消除试验结果
    4.4 讨论
        4.4.1 大肠杆菌质粒和ESBLs的关系
        4.4.2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和ESBLs的关系
        4.4.3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和质粒消除
    4.5 小结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简介

(9)新型吡唑类抗菌增效药物的设计、合成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药的耐药性及抗菌作用机制
        1.1.1 抗菌药耐药性现状
        1.1.2 抗菌药的抗菌机制
    1.2 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外排泵系统
        1.2.1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1.2.2 主要易化子MFS超家族
        1.2.3 EmrD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吡唑类抗菌增效药物的分子设计
    2.1 药物分子的设计思路
    2.2 药物分子的分子对接
        2.2.1 药物分子的对接结果
        2.2.2 药物分子的对接结果分析
        2.2.3 基于蛋白2GFP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2.2.4 基于蛋白2ONJ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吡唑类抗菌增效药物的合成
    3.1 主要实验耗材
    3.2 LZ-A系列的合成思路
        3.2.1 LZ-A系列中间体的合成
        3.2.2 最终产物的合成
    3.3 LZ-B系列的合成思路
        3.3.1 LZ-B系列中间体合成
        3.3.2 最终产物的合成
    3.4 LZ-C系列的合成思路
        3.4.1 LZ-C系列中间体合成
        3.4.2 最终产物的合成
    3.5 LZ-D系列的合成思路
        3.5.1 LZ-D系列中间体合成
        3.5.2 最终产物的合成
    3.6 最终产物的结构表征
        3.6.1 中间体的1HNMR
        3.6.2 最终产物的1HNMR
    3.7 讨论
第四章 部分抗菌增效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4.1 实验菌株与耗材
        4.1.1 实验菌株
        4.1.2 主要实验耗材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培养基的配制
        4.2.3 构建耐药菌模型
        4.2.4 最终产物的药理活性检测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中间体及最终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10)关于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菌药造成的危害
    1.1 滥用抗菌药易产生耐药性菌株, 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
    1.2 长期滥用抗菌药物会造成动物机体内药物残留
    1.3 滥用抗菌药会严重损害动物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
    1.4 滥用抗菌药可造成动物机体二重感染
    1.5 滥用抗菌药可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1.6 滥用抗菌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1.6.1“超级细菌”对人类的危害
        1.6.2 动物残留对人类的危害
        1.6.3 药物残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1.7 滥用抗生素对食品贸易造成的影响
2 做好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的方略
    2.1 充分认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意义
    2.2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加大监管力度
    2.3 牢固树立生态养殖理念
    2.4 严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药物添加剂
    2.5 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与经营市场的监管力度
    2.6 完善兽用抗菌药物监测体系建设
    2.7 加快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
3 结束语

四、滥用抗菌药会产生很大耐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D]. 许昱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D]. 李铮. 广西大学, 2020(07)
  • [3]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选择压力下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条件及机制研究[D]. 谷宇锋.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李之红. 山东大学, 2020(02)
  • [5]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李停. 河北大学, 2020(08)
  • [6]2012-2018年北京地区医院抗生素、抗结核药物使用趋势与特征分析[D]. 孔雨薇.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重庆部分区县猪场大肠埃希菌替加环素耐药性调查研究[D]. 吴韩. 西南大学, 2020(01)
  • [8]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D]. 刘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9]新型吡唑类抗菌增效药物的设计、合成及药效学研究[D]. 李天恩.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关于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问题[J]. 万遂如. 养猪, 2019(02)

标签:;  ;  ;  ;  ;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很大的耐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