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控机床虚拟训练和维修系统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阳,马利伟,刘国宁[1](2021)在《DYJ900高铁运架一体机运行仿真系统和试验验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高铁架桥施工特种装备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以及智能运维,以DYJ900高铁运架一体机为研究对象,采用LabVIEW与VRML(虚拟现实模型语言)文件联合仿真方法,开发了DYJ900运架一体机在运行工程中的运动虚拟仿真系统,实现了DYJ900运架一体机实体(物理空间)和系统(虚拟空间)之间的数据和信息交换等功能。另外,针对所开发系统的核心功能,比如提梁过程中的提升操作仿真,进行了试验设计和试验平台搭建,进而对开发的运行仿真系统功能进行了验证。此研究对高铁施工重型装备的智能化运行、监控、管理和维护等有积极意义。
袁磊[2](2021)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数控加工过程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保证加工质量。本文简单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意义、特点及发发展前景,对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冯昊天[3](2021)在《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为迎合市场需求,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装配需求,柔性装配线应运而生。柔性装配是对产品装配过程进行全数字化设计,实现装配系统整体的高柔性,从而适应多品种、变批量的生产需求。然而,柔性装配线智能化发展对装配精度、系统可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产线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数据交互渠道,被认为是促进产品智能化装配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有效解决困扰柔性装配线智能化发展的难点。为此,基于某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针对薄壁零件装配过程中装配模型脱节、精度不准确、现场调试难度大等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研究了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孪生模型建模。分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数字孪生装配线建模方法进行论述,明确由数学模型指导物理模型构建和驱动的数字孪生装配线快速建模机制;对该装配线进行分类描述和流程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字孪生装配线快速建模机制完成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工作。(2)数字孪生装配线更新迭代。基于数字孪生装配线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其产能、利用率等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精益生产理论为核心,分别就装配过程及装配平衡展开优化工作,确定优化方案,与优化前量化指标进行对比,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现对数字孪生装配线的更新迭代。(3)基于数字孪生装配线的安装调试。基于PLC程序对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孪生模型进行虚拟调试,验证PLC逻辑的合理性,减低现场调试难度。基于OPC统一架构,研究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装配线-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的信息交互。(4)薄壁零件柔性装配数字孪生服务系统研制。基于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孪生模型,采用Java web技术设计并开发一套薄壁零件柔性装配数字孪生服务系统。该系统面向实际需求,提供实时状态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与数据呈现。
郭家田[4](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杨琼[5](2020)在《基于关联—层次法的飞机复杂机电构件虚拟维修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传统维修仿真模型难以满足虚拟维修环境需要与通用性不足等缺陷,构建了基于关联-层次法的飞机复杂机电构件虚拟维修模型,此模型主要包含关联模型、层次模型、几何模型。在关联模型中展示了机电与其他构件间关联性,层次模型则集成构件相关信息,几何模型的作用是实时显示与碰撞检测虚拟维修环境。通过模型构建实例分析,得出结论,此模型信息表述完整,普遍适应性良好,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虚拟环境对于模型的多样化需求,且能够实现在机务维修训练中的实践,科学性与有效性良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柏洪武,徐益,钟富平[6](2020)在《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文中提出聚焦智能制造,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三维数字化"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围绕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维可视化交互式课程资源系统开发及数字化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为主线,构建"4星"进阶体验为特色的能力课程体系,通过对项目建模、仿真的进阶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开发技能。同时,以课堂全三维数字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切实推动课堂革命,形成"学—做—创"3D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切实提高了"数字工匠"人才培养质量。
谢军[7](2020)在《桌面式飞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航空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航空维修是保障航空安全及运营的基础。长期以来,航空维修实践训练都依赖实体飞机或设备。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难以实现真实航空维修中的测试、故障排除等系统性或流程性工作的训练。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能完成某些实体训练中不具备或难以开展的训练内容,同时还能和实体训练内容相互补充、虚实结合,从而丰富飞机维修训练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此外,虚拟维修训练方式还能降低训练费用、突破环境条件限制、提高安全性和启发学员兴趣。本文在分析航空维修的特点及对比面向设计和面向训练的虚拟维修应用系统差异的基础上,对虚拟维修训练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一种桌面式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设计。为了实现训练系统的开发,本文研究了三维建模、碰撞检测、人机交互和训练效果评估等关键技术。对虚拟训练系统的碰撞检测中常用的球形包围盒Sphere和轴向层次包围盒AABB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对桌面式虚拟应用系统的人机交互范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AHP的虚拟维修训练效果评估模型。完成了以A320neo飞机为核心的包括各种维修工具、设施设备和机场地形的三维模型建立,并制作模型表面贴图。在此基础上,利用Unity3D三维引擎将以上已开发的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创建训练任务场景,采用C#语言编写脚本控制程序并设计开发图形用户界面。最后,本文面向飞机维修训练实际需要,结合最新民航法规对航空维修实训的要求,实现了以A320neo飞机为训练对象的桌面式飞机虚拟维修训练原型系统开发,验证了评估模型和训练系统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扈若愚[8](2019)在《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职教育担负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重任,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全面发展,是关系着我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信息的飞速交流时刻都在改变着社会需求与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着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一成不变的建筑空间已经不能完成新时代交给它们的任务。但与院校规模和招生数量等日益增高的指标相比,高职院校相关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现实中建成的高职院校内存在大量空间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各个方面,从实践操作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到实训楼内相关功能区域的缺失,制约着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走向新高度。本文站在建筑设计的角度上,选取制造类专业这一高职院校内最为主要的大类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对比研究、归纳分类等手段,结合高职院校与制造业的特点,寻找我国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可能与途径。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以专业实训项目为主要导向的空间划分原则,从实训设备的尺寸大小、实训室空间共同特征以及实训操作行为模式等角度入手,重新将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分成了五个大类。进一步分析影响空间设计的各项要素,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新要求,设计五大类实训空间的优化方案,计算其平面、层高以及设备布局等重要设计要素信息。提供能够适应现状要求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实训基地空间组合方式。用以为实际高职院校的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耿晓伟[9](2017)在《基于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的数控维修教学》文中认为目前随着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数控维修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高质量的人才需求,这就对高职院校数控维修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提出适合高职院校的数控维修教学方案。
冉跃龙,闫英敏,吕秀平[10](2012)在《虚拟维修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由此带来了装备维修领域的重大革新,即虚拟维修技术。在维修训练和维修性设计分析领域,虚拟维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运用虚拟维修技术,文中介绍了虚拟维修的定义、功能、组成要素、实现方式、关键技术以及系统设计原理和过程,并论述了国内外虚拟维修的发展情况,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数控机床虚拟训练和维修系统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控机床虚拟训练和维修系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DYJ900高铁运架一体机运行仿真系统和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仿真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 |
2.1 DYJ 900运架一体机的功能和参数 |
2.2 DYJ900运架一体机运行仿真系统的功能 |
2.3 DYJ900运架一体机仿真系统实现方法 |
3 运架一体机虚拟仿真系统开发 |
3.1 DYJ900运架一体机CAD运行模型建立 |
3.2 LabVIEW仿真模型建立 |
4 基于LabVIEW的半物理仿真 |
5 结论 |
(2)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虚拟仿真技术概述 |
2 虚拟制造数控加工技术概述 |
2.1 在数控加工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意义 |
2.2 虚拟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 |
2.3 虚拟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
3 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
3.1 进行虚拟制造 |
3.2 进行数控加工 |
3.3 将虚拟制造应用到数控加工中去 |
4 结束语 |
(3)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数字孪生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装配线 |
1.2.2 数字孪生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框架 |
1.4.3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孪生模型建模 |
2.1 数字孪生装配线快速建模机制 |
2.1.1 柔性装配线数学模型设计 |
2.1.2 柔性装配线物理模型设计 |
2.2 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分析 |
2.2.1 制造资源分析 |
2.2.2 整体流程分析 |
2.3 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孪生模型构建 |
2.3.1 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制造资源建模 |
2.3.2 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孪生模型串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孪生装配线更新迭代 |
3.1 数字孪生装配线仿真分析 |
3.1.1 数据输入 |
3.1.2 仿真评价指标 |
3.1.3 仿真结果分析 |
3.1.4 优化对策 |
3.2 装配过程仿真与模型迭代 |
3.3 装配平衡优化与模型迭代 |
3.3.1 问题描述与数学建模 |
3.3.2 针对装配平衡的多目标进化算法设计 |
3.3.3 优化方案设计 |
3.3.4 仿真分析与模型迭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数字孪生装配线的安装调试 |
4.1 数字孪生装配线虚拟调试 |
4.1.1 虚拟调试整体框架 |
4.1.2 虚拟调试实现流程 |
4.2 数字孪生装配线实时映射 |
4.2.1 OPC UA数据交互架构 |
4.2.2 基于Kepware的虚实通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薄壁零件柔性装配数字孪生服务系统研制 |
5.1 系统结构框架 |
5.1.1 功能分析 |
5.1.2 系统开发技术及运行环境 |
5.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实时监控与仿真模块 |
5.2.3 设备知识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4)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基于关联—层次法的飞机复杂机电构件虚拟维修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飞机构件维修故障 |
2飞机复杂机电构件虚拟维修模型构建 |
2.1 关联模型 |
2.2 层次模型 |
2.3 几何模型 |
3 飞机复杂机电构件虚拟维修流程 |
4 实例分析 |
5 结语 |
(6)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现实诉求 |
(一)原有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充分适应智能制造新要求 |
(二)原有专业课程设置难以符合新岗位能力素质培养要求 |
(三)原有教学资源难以全面满足三维可视化交互式教学的专业要求 |
(四)原有实训平台难以有力支撑智能制造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 |
二、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
(一)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 |
1.以“学”强化数字化设计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形成 |
2.以“做”强化数字化设计实践能力养成 |
3.以“创”强化数字化设计创新能力养成 |
(二)围绕“三维数字化”与“创新设计”的理念,构建以“4星”进阶体验为特色的能力课程体系 |
1.强化课程知识与数字化技术融合 |
2.注重数字化设计体验 |
3.重视学生的数字素养 |
(三)系统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创新数字化教学新模式 |
1.创新数字交互式教学挂图 |
2.创建丰富的数字化三维虚拟动画 |
3.形成别具一格的新型立体数字化教材 |
三、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
(一)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夯实学生数字化设计学习能力 |
(二)以承接真实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数字化设计的实践能力 |
(三)以创意设计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
(四)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原创能力 |
(7)桌面式飞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设计 |
2.1 总体需求分析 |
2.1.1 航空维修的特点 |
2.1.2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特点及要求 |
2.2 开发环境及路线选择 |
2.2.1 开发环境 |
2.2.2 开发路线选择 |
2.3 开发工具选择 |
2.3.1 三维建模工具选择 |
2.3.2 三维引擎选择 |
2.4 训练系统内容及框架设计 |
2.4.1 训练系统内容设计 |
2.4.2 训练系统框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三维建模技术 |
3.1.1 三维建模的方式 |
3.1.2 多边形和曲面建模 |
3.2 碰撞检测技术 |
3.2.1 碰撞检测算法类型 |
3.2.2 基于图形的碰撞检测方法 |
3.2.3 碰撞体特点及其原理 |
3.3 人机交互技术 |
3.3.1 人机交互原理和目标 |
3.3.2 人机交互范式 |
3.4 虚拟维修训练评价方法 |
3.4.1 评价方法选择 |
3.4.2 建立评价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模型建立 |
4.1 飞机建模及贴图制作 |
4.2 工具建模及贴图制作 |
4.3 辅助设备建模及贴图制作 |
4.4 场景设计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320neo飞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流程 |
5.2 Unity3D简介 |
5.2.1 常用基本概念 |
5.2.2 Unity3D界面窗口 |
5.3 漫游模式的实现 |
5.4 任务模式的实现 |
5.5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
5.6 系统程序调试及发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高职院校的发展 |
1.2.2 制造业的发展 |
1.2.3 高职院校的现存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3.1 高职院校 |
1.3.2 制造业 |
1.3.3 实训空间 |
1.3.4 适应性设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框架 |
2 高职制造业类实训空间特征简介 |
2.1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范畴 |
2.2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工艺流程 |
2.3 实训教学班次划分 |
2.4 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基地的主要构成 |
2.4.1 实训室 |
2.4.2 普通教室 |
2.4.3 教学辅助空间 |
2.4.4 公共服务空间 |
2.5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5.1 实训设备 |
2.5.2 使用人数 |
2.5.3 教学模式 |
2.5.4 行为模式 |
3 适应性设计概念的引入与解析 |
3.1 适应性设计理论 |
3.1.1 适应性的概念 |
3.1.2 建筑适应性设计 |
3.2 适应性设计应用于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背景 |
3.2.1 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方式 |
3.2.2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现状问题 |
3.3 适应性设计的目标 |
4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
4.1 SXJT职业技术学院 |
4.2 SXGY职业技术学院 |
4.3 SXGFGY职业技术学院 |
4.4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结构组合模式 |
4.4.1 厂房式 |
4.4.2 内廊式柱网 |
4.4.3 大进深柱网 |
4.5 调研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现存问题 |
5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影响要素分析 |
5.1 制造类专业全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
5.1.1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
5.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实训空间设计的新要求 |
5.1.3 制造类专业学生行为规律 |
5.2 制造类专业实训室的重新分类 |
5.2.1 制造类专业大型实训空间 |
5.2.2 制造类专业中型实训室 |
5.2.3 制造类专业小型实训空间 |
5.3 制造类专业实训室的特殊物理环境要求 |
5.3.1 影响空间环境的物理要素及其来源 |
5.3.2 不同功能空间环境要求的分类 |
6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
6.1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优化布局设计要点 |
6.1.1 设备排列摆放 |
6.1.2 物理干扰信息 |
6.1.3 完善功能空间 |
6.1.4 制造类专业理实一体化的特殊要求 |
6.2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优化布局方案 |
6.2.1 厂房式大型实训室空间优化方案 |
6.2.2 站立操作加工类大型实训空间优化布局方案 |
6.2.3 坐立操作加工类理实一体化中型实训空间优化布局方案 |
6.2.4 站立操作类理实一体化中型实训空间优化布局方案 |
6.3 适应多样化空间类型的组合方式 |
6.3.1 空间平面布局 |
6.3.2 空间竖向组合 |
7 结论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虚拟维修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维修概述 |
1.1 虚拟维修的定义 |
1.2 虚拟维修的功能 |
1.3 虚拟维修的组成要素及实现方式 |
1.4 虚拟维修的关键技术 |
2 虚拟维修系统设计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3.1 维修训练 |
3.2 维修性设计分析 |
4 结论 |
四、数控机床虚拟训练和维修系统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DYJ900高铁运架一体机运行仿真系统和试验验证[J]. 周明阳,马利伟,刘国宁.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1
- [2]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研究[J]. 袁磊. 内燃机与配件, 2021(20)
- [3]薄壁零件柔性装配线数字孪生模型构建[D]. 冯昊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1(08)
- [4]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关联—层次法的飞机复杂机电构件虚拟维修模型构建研究[J]. 杨琼. 粘接, 2020(11)
- [6]数字工匠“学—做—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柏洪武,徐益,钟富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20(29)
- [7]桌面式飞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研发[D]. 谢军.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8]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扈若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的数控维修教学[J]. 耿晓伟. 明日风尚, 2017(07)
- [10]虚拟维修技术综述[J]. 冉跃龙,闫英敏,吕秀平. 电子设计工程,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