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程图在工程中的作用和设计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孙肖坤[2](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徐鲲[3](2021)在《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坝安全监测工程作为我国水利行业重要的施工监测工程,近些年来在施工技术的研究不断突破,同时智慧水利信息技术的挖掘探索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模的丰富语义信息可以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对施工信息进行传递指导,由于市场上不同BIM建模软件导出的成果相互独立,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工业基础类)架起了多源BIM模型信息交换的桥梁。但是通用标准类仍旧无法针对专题领域类的构件进行完整语义表达,这也导致在三维场景中融合BIM模型产生语义信息丢失、语义表达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旨在为大坝安全监测专题领域的三维模型融合方法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水库大坝作为大坝安全监测工程中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具有特征鲜明、结构复杂的特点。本文以水库大坝BIM为例设计研究方案。首先对水库大坝BIM进行模型剖析,分析模型架构特点和专题构件类型,建立大坝安全监测专题领域构件库;其次设计专题知识模型框架,利用本文提出的语义推理规则丰富专题构件类的语义表达,优化语义映射方法完成专题知识模型对IFC模型的辅助表达;然后本文利用City GML ADE机制设计大坝安全监测扩展语义模型,基于大坝安全监测动态事件驱动构建坝体过程语义模型,完成动态三维模型架构设计;同时本文将面向对象技术与Postgre SQL关系数据库相结合,基于Hibernate框架引入对象关系映射规则实现数据轻量化管理,完成扩展语义模型数据存储;最后本文搭建大坝安全监测三维可视化平台,对本文提出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进行实践应用案例分析。本文通过聚焦语义信息的传递为大坝安全监测数字化工程提供三维模型融合问题的解决方案,规范模型融合过程中专题构件类的语义表达,减少语义信息的丢失,实现三维场景中专题BIM的信息管理和可视化分析。
刘练[4](2021)在《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安全生产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树立发展与安全兼顾的理念,要查找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其中凸显的问题,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指示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提到了新的高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的颁布也对《安全生产法》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对我们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更好的指导。而电力行业是我国的国民支柱产业,担负着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实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筑牢风险防控底线是每一个电力工作者应形成的共识。而四川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枢纽电网,全国最大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更是“西电东送”的主战场,安全生产任务异常艰巨,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深入研判当前我省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和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找到适合电网项目风险管理要求的显着特点,对其所具有的风险进识别评价分析,提炼出关于加强电网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意见,为电力企业加强电网项目风险管控能力、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扩大风险管控范围提供有力的参考。本文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主要研究过程是通过对案例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查阅工程项目相关技术资料及合同规划,召开专家座谈会,收集专家调查表,结合专业人员的技术经验对项目进行识别评价分析,发现其建设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风险因素;根据识别结果,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计算风险权重的大小,确定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再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顾问的经验总结,制定风险应对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通过对四川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深入分析,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开展实地研究,并结合了电力企业的工作实际,总结了电力行业多年风险管理的经验,梳理了电网建设项目管控过程中还存在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可行度高的管理措施,为推动四川电网科学发展提供帮助,对今后电网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为义[5](2021)在《井下随钻电磁波传输信号采集与信息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此类非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开采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时,探测技术尤为重要,使用先进的探测技术有利于降低勘探成本,更有效率地发现油气资源。在地下资源探测中,随钻电磁波传输技术是当前研究中的重点之一。由于在地层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电磁波衰减相较于在空气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高频电磁波基本上难以运用在介质为地层的传输系统中,由于衰减特性和实际钻井平台的噪声大等原因,低频信号在地层中传输相较于高频信号更不容易被噪声淹没。但是极低频传输也带来了传输效率低的缺点,效率过低可能会导致无法达成勘探信息实时监控的目的。所以如何在使用极低频信号的情况下保证信息传输的效率是本课题的难点之一。经过比较分析几种调制方案,进行仿真分析,从ASK、BPSK、FSK等调制方案中选择了FSK方案作为系统中的调制方法。基于对通信原理的仿真,提出了相关技术设计方案,然后对相关方案进行了原理上的分析阐述。基于提出的发射机中的实现原理,使用MSP430F169芯片作物发射机电路的核心芯片,完成FSK信号的编码调制,在地面接收机中,基于DFT的相关算法,完成了对FSK信号的同步及解调操作,完成对接收信号处理程序的编写。最后上位机完成对数据的实时监控。经过实验室中的模拟测试,最后完成实际钻井平台的传输实验。完成深度为1000米的传输测试,验证了随钻无线电磁波传输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随钻技术的后续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周成宁[6](2021)在《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基于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是结构系统安全与可靠的强有力支撑,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也是可靠性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是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而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正是在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对系统结构的安全程度及性能进行量化分析。为了量化不确定性对结构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当系统的功能函数为隐函数时,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的数值仿真,其计算量在工程中难以承受。现有方法在如何平衡精度和效率的问题上,仍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的高效结构可靠性分析仍是一个挑战性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代理模型为工具,对随机不确定性下的单失效模式高效结构可靠性分析、随机不确定性下的小失效概率可靠性分析、混合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以及多失效模式下的系统可靠性分析等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提出了随机不确定性下集成概率密度函数和自适应Kriging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随机不确定性下基于代理模型的自适应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其核心在于如何选择每步迭代过程中的最佳样本点。鉴于此,本文构建了一种高效的学习函数,即U*函数。该学习函数包括两部分,A部分为现有的U学习函数,其作用为使得选择的样本点具有功能函数绝对值小和预测方差大的特点;B部分融合了U函数和变量概率密度函数,可有效避免选择对失效概率贡献较小的样本,以减少调用功能函数的次数。所提学习函数引入权重系数,有效集成了A部分和B部分的优点,可尽量避免对功能函数无效调用的情况。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随机不确定性下基于改进抽样策略和收敛准则的小失效概率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基于Kriging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中,影响建模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习函数和收敛准则,本文以学习函数和收敛准则为出发点,提出了随机不确定性下基于改进抽样策略和收敛准则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构建代理模型时最佳样本点目标区域选择、最佳样本点确定等问题的研究。通过运用重要性抽样思想确定目标抽样区域、用二分法优化策略确定最佳样本点、改进收敛准则加速模型收敛,有效地实现了最佳样本点的高效选择,并克服了目前可靠性方法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构建了随机不确定性下基于改进抽样策略和收敛准则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模型。同时,在上述结构可靠性理论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小失效概率结构可靠性理论,发挥子集模拟方法的优势,提出基于子集模拟的代理模型更新优化策略,为求解小失效概率结构可靠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3)提出了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基于Kriging模型和DIRECT函数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针对系统中随机、区间变量同时存在的结构可靠性问题,本文提出了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基于Kriging模型和DIRECT函数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随机、区间混合变量下样本响应区间与极限状态方程的关系为出发点,提出了混合变量下最佳样本点的抽样方法,并且通过学习函数的均值评估样本的不确定性,弥补了依靠单个学习函数值确定最佳样本点的缺陷。同时,提出了更为高效的样本点遍历策略,用以求解失效概率,克服了现有方法遍历效率低下的不足。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比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更为有效。(4)提出了随机不确定性下基于Kriging模型的多失效模式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针对系统中含有多个失效模式的结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Kriging模型改进的多失效模式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本文以系统中失效模式间的串并联关系为出发点,系统地开展了串联、并联模式下最佳样本点的选择区域确定等问题的研究。通过建立系统串并联与安全域、失效域的映射关系,有效地实现了最佳样本点的高效选取,克服了现有方法在变量空间贡献小的区域过度抽样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插值优化方法使得最佳样本点进一步逼近极限状态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分析的效率。
黎芸含[7](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地铁综合管线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要求逐渐提高,但是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各个专业之间设计协调性差,设计路径交叉问题频发,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是近些年刚兴起的一种新型三维设计模型,在世界上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和可优化等特点,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协作平台,在地铁管线设计中应用BIM能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BIM研究了地铁综合管线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碰撞检测和空间布局优化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阐述了BIM在综合管线中的研究现状以及BIM在碰撞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其次,阐述了BIM的协同设计理论,给出了BIM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案;然后,提出了综合管线设计优化模式、流程和基于BIM的3D漫游和4D模拟施工方法的优化模型;本文还介绍了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算法,基于层次包围盒算法,提出了一种更加适用于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的优化算法,并且设计了自动优化碰撞点的算法,实现了管道碰撞的自动优化功能;最后本文分析了沈阳地铁某线地铁设计案例,建立了建筑结构模型、电气子模型、给排水子模型和暖通子模型,对合并的综合模型进行碰撞检测,能够有效的排查碰撞点,并且能够有效地对部分实例进行自动碰撞调整,既可以降低损失又可以控制成本,有效地验证了本文基于层次包围盒的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潘华稳[8](2020)在《面向C语言软件的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系统测试等多个测试过程。单元测试对软件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证,是最低级别的软件测试过程。集成测试作为单元测试的扩展,能够验证各单元集成时发生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测试工作量巨大,单元测试过于以覆盖率为主要目标而忽视功能测试,集成测试又没有有效的测试评价手段,测试的投入产出比很低,加之测试过程完全依赖人工,或者使用不够简单易用且基本来自国外的测试工具,导致单元与集成测试常常流于形式,在单元测试时只考虑覆盖率,集成测试更是简单测试或直接略过,未能真正起到保障软件质量的作用。没有易用的测试工具是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立足于工程应用需求,充分分析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在工程应用中的问题,设计实现一款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简单易用的国产化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工具能够自动抽取函数单元的接口信息、函数内的控制流关系、函数间的调用关系,并提供控制流关系和函数调用关系的可视化显示,提供表格化的易用型用例设计界面,可自动化生成用例脚本和桩函数、驱动函数脚本,支持自动化的覆盖率统计分析、代码覆盖率标注和控制流关系、函数调用关系的覆盖率染色标注。工具将集成测试作为独立的测试过程,不依赖于单元测试,结合学术研究,支持多种默认的集成测试方案和可定制方案选择。测试完成后,工具支持可定制报告导出。本文的研究试图解决在工程应用中无易用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的问题,希望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减少测试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投入,如覆盖率计算、用例脚本和测试报告编写等,集中测试人员精力进行用例设计,从而发现问题,提高投入产出比,提升测试效率,并最终实现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的国产化替代。
李从文[9](2020)在《非正式控制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国家进入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但不断出现建筑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不符合美好生活品质上升的需求。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也应该更加关注质量的提升。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种规范与标准都制定得比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也比较健全,施工质量主要依靠以正式契约以及各种标准法规等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正式控制进行控制,但根据近些年的质量检查反馈,工程质量总体情况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得到大幅提升,这样的差异反映了除了正式控制外,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通过对项目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一些非正式控制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以往的研究对非正式控制在质量控制中的关联影响开展较少,现如今,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在正式控制的基础上对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以期有助于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本文基于质量控制的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影响展开研究,在对质量控制、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采用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施工阶段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人在质量问题的产生与处理上具有主观能动性,需要引入与人相关的非正式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后,针对非正式控制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进行总结,分析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不同的组合方式下质量控制的效果差异,基于正式控制加正面与负面非正式控制的组合情形构建了业主、承包商、监理的三方一次性博弈模型、有限次与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通过博弈模型的推演分析,明确非正式控制作用机理,并结合博弈分析结果,得出为减少非正式控制的负面效应需要设法构建无限次的博弈情况,并提出一定的改进质量控制的措施。本文从业主的视角引入非正式控制因素,开展工程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改进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和建议,以期有理有据的从实际层面上推进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同时,将非正式控制引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中,丰富了相关的研究内容,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张美丽[10](2020)在《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行业的巨大贡献。建筑行业占据我国GDP比例持续增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建筑业正在持续快速发展。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由于多数建筑施工项目规模大,过程复杂,周期较长,参与方众多且关联紧密,导致在建设各阶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沟通及物料供货、使用环节,这些环节因信息流失、重复利用率低或者其他因技术原因导致的成本控制失控现象时有发生,并很难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成本控制的失控往往会导致的物料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降低。由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动态控制意识不强,在工程项目中很少在施工前对价格进行控制,都是在施工完成以后才实施控制,没有办法起到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作用,这些因素反向对建筑工程质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研究的A建筑项目,在其施工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工程造价动态控制问题。比如设计阶段考虑不足、发承包过程中存在缺陷、分包项目超支以及监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该项目对建筑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的动态控制进行分析及解决方案的探寻。本文首先调研整理了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针对本文研究涉及到的工程造价方面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做了相应的阐述。例如工程造价的构成以及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相关理论等均做了详细的说明;在前述背景及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选取A建筑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承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出现的工程造价控制难题,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基于BIM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工程造价不同控制阶段的应用及优化方案,通过建立A建筑项目BIM模型,对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效益进行了分析。第五,基于对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保障措施进行研究,得出科学规划设计、制定成本控制策略、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建筑工程动态造价分析,以及结合A建筑项目的实际工程,利用BIM技术进行了工程造价精细化控制和管理,促使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传统工程造价存在时效性差、造价信息控制困难以及工程变更频繁等问题,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可为后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更全面的系统保障。
二、流程图在工程中的作用和设计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程图在工程中的作用和设计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2 神经网络模型 |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GIS融合现状 |
1.2.2 水利GIS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大坝安全监测专题知识模型设计 |
2.1 引言 |
2.1.1 IFC标准 |
2.1.2 坝体结构剖析 |
2.2 专题知识模型结构设计 |
2.2.1 领域本体 |
2.2.2 语义推理规则设计 |
2.2.3 语义映射方法优化 |
2.3 专题知识模型实例化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大坝安全监测扩展语义模型设计 |
3.1 引言 |
3.1.1 CityGML模型 |
3.1.2 CityGML ADE机制 |
3.2 坝体结构语义模型设计 |
3.2.1 坝体空间特征模型设计 |
3.2.2 坝体设施语义模型设计 |
3.3 坝体过程语义模型设计 |
3.3.1 大坝安全监测动态事件驱动 |
3.3.2 过程语义事件库构建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扩展语义模型数据库存储管理 |
4.1 引言 |
4.1.1 扩展语义模型结构分析 |
4.1.2 CityGML文档解析技术 |
4.2 扩展语义模型存储机制 |
4.2.1 基于Hibernate的数据存储技术 |
4.2.2 对象关系映射规则 |
4.3 扩展语义模型存储实例化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数据与实验内容 |
5.1.1 实验概况 |
5.1.2 实验内容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概述 |
5.2.2 系统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系统实现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1.1 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
2.1.2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 |
2.2.1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2.2.2 风险识别 |
2.2.3 风险评价 |
2.2.4 风险应对 |
2.2.5 风险控制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
2.4 电网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2.5 电网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及识别 |
3.1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概况 |
3.1.1 项目概述 |
3.1.2 项目工作结构分解 |
3.1.3 项目管理模式 |
3.1.4 项目特点 |
3.2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3.3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
3.3.1 风险识别的依据 |
3.3.2 风险识别过程 |
3.3.3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价与分析 |
4.1 风险评价的流程 |
4.1.1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4.1.2 构建判断矩阵 |
4.1.3 计算指标权重 |
4.1.4 一致性检验 |
4.2 建立判断矩阵 |
4.3 确定重点风险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应对及控制 |
5.1 风险应对原则 |
5.1.1 风险规避 |
5.1.2 风险转移 |
5.1.3 风险减轻 |
5.1.4 风险接受 |
5.2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主要风险应对 |
5.2.1 管理风险应对 |
5.2.2 经济风险应对 |
5.2.3 技术风险应对 |
5.3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次要风险应对 |
5.3.1 自然风险应对 |
5.3.2 社会风险应对 |
5.3.3 政策法律风险应对 |
5.4 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5.5 风险控制 |
5.6 风险管理实施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井下随钻电磁波传输信号采集与信息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随钻电磁波传输基础 |
2.1 随钻电磁波传输基础 |
2.1.1 电磁波传输基础 |
2.1.2 无线电通信原理 |
2.2 随钻电磁波传输通信原理 |
2.3 系统整体方案 |
2.3.1 井下发射系统 |
2.3.2 井下中继系统 |
2.3.3 地面接收系统 |
2.3.4 工程中系统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随钻电磁波信息处理研究 |
3.1 调制方法 |
3.2 调制方法的简介 |
3.2.1 ASK(振幅键控调制) |
3.2.2 FSK(频移键控调制) |
3.2.3 BPSK(相移键控调制) |
3.2.4 QPSK(正交相移键控) |
3.2.5 MSK(最小频移键控) |
3.3 调制方式性能比较 |
3.3.1 功率谱与功率谱密度 |
3.3.2 误码率的比较 |
3.3.3 调制方式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调制解调系统实现 |
4.1 FSK数字系统 |
4.2 发射系统 |
4.2.1 MSP430F169 单片机介绍 |
4.2.2 FSK信号调制的软件实现 |
4.2.3 M序列 |
4.2.3.1 M序列介绍 |
4.2.3.2 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
4.2.3.3 M序列的同步算法原理 |
4.2.4 CRC校验序列编码 |
4.2.4.1 CRC校验码编码生成原理 |
4.2.4.2 CRC校验编码软件实现 |
4.3 接收系统 |
4.3.1 FPGA芯片介绍 |
4.3.2 FIR数字滤波模块 |
4.3.3 基于DFT的FSK信号的同步和解调软件实现 |
4.3.4 CRC校验的软件实现 |
4.4 上位机软件实现 |
4.4.1 上位机的界面与总体功能 |
4.4.2 上位机操作流程 |
4.4.3 上位机中数据显示及处理子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与实地测试结果 |
5.1 FSK信号调制解调的MATLAB仿真 |
5.2 实验室测试 |
5.3 十米刻度井测试 |
5.4 千米实验井测试 |
5.5 实际钻井平台随钻测试 |
5.5.1 第一次单节无中继实验 |
5.5.2 第二次添加中继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基于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引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随机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 |
1.3.2 认知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 |
1.3.3 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随机不确定性下的自适应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代理模型 |
2.2.1 代理模型简述 |
2.2.2 Kriging理论 |
2.3 结构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2.3.1 结构可靠度 |
2.3.2 功能函数与失效概率P_f |
2.4 蒙特卡洛方法在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
2.5 考虑概率密度函数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AK--PDF |
2.5.1 学习函数EFF和U |
2.5.2 AK-PDF方法 |
2.5.3 AK-PDF方法的基本步骤 |
2.6 算例分析 |
2.6.1 算例1.一个高度非线性的二维数值算例 |
2.6.2 算例2.非线性振荡器的动态响应问题 |
2.6.3 算例3.汽车前轴工字梁 |
2.6.4 算例4.四杆桁架结构可靠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随机不确定性下的小失效概率问题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重要性抽样方法简介 |
3.3 基于Kriging模型和二分法的高效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ESRA-KD |
3.3.1 基于IS方法和二分法的最佳样本点选取策略 |
3.3.2 一种改进的收敛准则 |
3.3.3 ESRA-KD方法分析流程 |
3.4 ESRA-KDS方法在小失效概率问题中的应用 |
3.4.1 子集模拟方法SS |
3.4.2 ESRA-KDS方法在小失效概率问题中的应用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1含四个分支的串联系统 |
3.5.2 算例2承受均匀载荷的屋顶桁架结构 |
3.5.3 算例3十杆桁架结构 |
3.5.4 算例4小失效概率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随机不确定性下的多失效模式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多失效模式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4.3 蒙特卡洛方法在多失效模式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
4.4 IK-SRA方法 |
4.4.1 AK-SYS方法和ALK-TCR方法回顾 |
4.4.2 一种用于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的抽样策略 |
4.4.3 一种搜寻最佳样本点的插值优化策略 |
4.4.4 IK-SRA方法的基本步骤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1一个含三失效模式的并联系统 |
4.5.2 算例2一个含三失效模式的串联系统 |
4.5.3 算例3失效区域不互联的并联系统 |
4.5.4 算例4一个含多变量的屋顶桁架结构 |
4.5.5 算例5一个含有七节点的桁架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随机变量和区间变量混合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5.1 引言 |
5.2 混合变量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5.3 蒙特卡洛方法在HRA中的应用 |
5.4 AKMD-H方法 |
5.4.1 一种用于HRA的新的抽样策略 |
5.4.2 一种改进的混合变量下的学习函数 |
5.4.3 一种改进的混合收敛准则 |
5.4.4 一种基于DIRECT函数的样本点遍历优化策略 |
5.4.5 AKMD-H方法详细步骤 |
5.5 算例分析 |
5.5.1 算例1含一个区间变量和两个随机变量的数值算例 |
5.5.2 算例2屋顶桁架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5.5.3 算例3含多个随机变量和区间变量的悬臂管 |
5.5.4 算例4十杆桁架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基于BIM技术的地铁综合管线优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BIM在管线综合中的研究现状 |
1.1.3 BIM在碰撞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基本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BIM的协同设计理论 |
2.1 BIM概述 |
2.1.1 BIM的内涵 |
2.1.2 BIM的特点 |
2.1.3 BIM的规范 |
2.2 三维BIM与协同设计 |
2.2.1 BIM协同设计的要求 |
2.2.2 BIM协同设计的模式 |
2.2.3 BIM协同设计的方案 |
2.3 基于BIM的设计平台 |
2.3.1 BIM平台研究与分析 |
2.3.2 BIM平台外部程序接口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地铁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实施内容 |
3.1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内容 |
3.1.1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目的 |
3.1.2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任务 |
3.1.3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流程 |
3.2 基于BIM的优化模型的设计 |
3.2.1 优化模型的技术标准 |
3.2.2 优化模型的协同模式 |
3.2.3 优化模型的建模流程 |
3.3 MEP综合管线的空间布局优化 |
3.3.1 空间布局优化的因素 |
3.3.2 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 |
3.3.3 空间布局优化的优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地铁综合管线碰撞检测方法 |
4.1 碰撞检测的基本理论 |
4.1.1 碰撞检测的含义 |
4.1.2 碰撞检测的方式 |
4.1.3 碰撞检测的技术 |
4.1.4 碰撞检测的结果 |
4.2 基于BIM的碰撞检测的改进算法 |
4.2.1 层次包围盒碰撞检测的算法 |
4.2.2 基于层次包围盒的改进算法 |
4.2.3 管线碰撞检测算法的实现 |
4.2.4 管线碰撞检测效率的优化 |
4.3 管线碰撞智能优化的方法与实现 |
4.3.1 碰撞检测优化的原则 |
4.3.2 碰撞检测优化的算法 |
4.3.3 碰撞检测算法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沈阳某地铁工程实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综合管线空间布局的优化 |
5.2.1 各专业系统的创建 |
5.2.2 各专业系统的合并 |
5.2.3 空间布局的优化 |
5.3 综合管线碰撞检测模型应用 |
5.3.1 综合管线碰撞点检测 |
5.3.2 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结果分析 |
5.3.3 综合管线自动碰撞避让优化 |
5.4 BIM应用效果评价 |
5.4.1 碰撞检测的效果分析 |
5.4.2 碰撞检测的成本节约分析 |
5.4.3 基于BIM的碰撞检测优势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面向C语言软件的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工具的研究进展 |
1.2.1 单元测试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现状 |
1.2.2 集成测试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现状 |
1.2.3 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具架构设计 |
2.1 工具需求分析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2.2 工具整体架构设计 |
2.3 基础分析模块功能分析 |
2.4 用户交互模块功能分析 |
2.5 用例执行模块功能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基础分析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语法分析功能设计实现 |
3.1.1 语法分析功能介绍 |
3.1.2 语法分析功能实现 |
3.2 控制流程图构造实现 |
3.3 函数调用图构造实现 |
3.4 小结 |
第4章 用户交互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Eclipse RCP的工具客户端实现 |
4.2 基于Eclipse插件扩展的用户交互实现 |
4.3 测试工程管理功能设计实现 |
4.3.1 单元测试工程设计实现 |
4.3.2 集成测试工程设计实现 |
4.4 测试用例编辑器设计实现 |
4.4.1 单元测试用例编辑器设计实现 |
4.4.2 集成测试方案设计 |
4.5 小结 |
第5章 用例执行模块设计实现与工具应用验证 |
5.1 自动生成用例脚本功能设计实现 |
5.2 用例执行业务流程设计 |
5.3 覆盖率统计分析功能的设计实现 |
5.3.1 代码覆盖率介绍 |
5.3.2 源代码插装功能设计 |
5.3.3 覆盖率分析计算功能设计 |
5.4 可定制化测试报告生成功能设计实现 |
5.5 工具应用实践 |
5.5.1 创建被测工程 |
5.5.2 应用工具进行单元测试 |
5.5.3 应用工具进行集成测试 |
5.5.4 非功能性需求验证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非正式控制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2 非正式控制相关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采用的技术路线 |
1.4.4 新颖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基本概念 |
2.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
2.1.2 施工质量控制 |
2.2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概述 |
2.2.1 正式控制 |
2.2.2 非正式控制 |
2.2.3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的联系 |
2.3 博弈理论 |
2.3.1 博弈论概述 |
2.3.2 博弈论的基本模型 |
2.3.3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现状调查 |
3.1.1 建筑市场现状 |
3.1.2 质量问题现状 |
3.1.3 正式控制现状小结 |
3.2 问题分析 |
3.2.1 代表性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
3.2.2 主要问题发生的概率分析 |
3.2.3 非正式控制的提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的质量控制博弈分析 |
4.1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质量控制效应分析 |
4.1.1 非正式控制的要素分析 |
4.1.2 非正式控制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
4.1.3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组合方式分析 |
4.2 建筑工程三方主体一次性博弈模型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3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 |
4.3.1 模型基本假设 |
4.3.2 模型的构建 |
4.3.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4 非正式控制影响下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 |
4.4.1 模型基本假设 |
4.4.2 模型的构建 |
4.4.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办法 |
5.1 加强质量信息传递 |
5.1.1 博弈过程分析 |
5.1.2 控制办法建议 |
5.2 强化信任机制 |
5.2.1 博弈过程分析 |
5.2.2 控制办法建议 |
5.3 增加监理取费及惩罚力度 |
5.3.1 博弈过程分析 |
5.3.2 控制办法建议 |
5.4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5.4.1 博弈过程分析 |
5.4.2 控制办法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
6.1 案例概况 |
6.1.1 工程概况 |
6.1.2 质量控制模式 |
6.1.3 项目工程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
6.2 X项目质量控制结果 |
6.2.1 业主方处理内容 |
6.2.2 X项目质量控制效果 |
6.3 案例总结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10)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3.3 本文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工程造价的构成 |
2.1.2 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与管理 |
2.1.3 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内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原理 |
2.2.2 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管理模式 |
2.2.3 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理论 |
第3章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概述 |
3.1.1 A建筑项目概况 |
3.1.2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 |
3.1.3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流程 |
3.2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现状 |
3.2.1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 |
3.2.2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框架 |
3.2.3 A建筑项目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
3.3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设计经济性较差 |
3.3.2 招标存在不平衡报价 |
3.3.3 分包项目超支 |
3.3.4 监理工作不到位 |
3.4 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
3.4.1 设计概算控制缺失 |
3.4.2 招标控制存在漏洞 |
3.4.3 分包问题原因分析 |
3.4.4 监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4章 基于BIM技术在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优化方案 |
4.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
4.1.1 BIM技术的内涵及核心作用 |
4.1.2 BIM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
4.2 基于BIM技术的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优化方案 |
4.2.1 投资决策阶段优化方案 |
4.2.2 设计阶段优化方案 |
4.2.3 招投标阶段优化方案 |
4.2.4 施工阶段优化方案 |
4.2.5 竣工阶段优化方案 |
4.3 基于BIM技术的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应用 |
4.3.1 BIM技术在A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动态控制 |
4.3.2 BIM技术针对A建筑项目施工材料的动态控制 |
4.3.3 BIM技术在A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动态控制 |
4.4 BIM技术的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效益分析 |
4.4.1 项目数据分析及成本的动态控制 |
4.4.2 效益分析 |
第5章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保障措施 |
5.1 科学规划设计 |
5.1.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
5.1.2 完善考核机制 |
5.1.3 强化项目投资合同管理力度 |
5.2 成本控制策略 |
5.2.1 优选较强资质的工程建设单位 |
5.2.2 妥善处理工程变更及索赔 |
5.3 监督管理机制 |
5.3.1 严格审核工程量 |
5.3.2 避免出现利益勾连情况 |
5.3.3 建立问题争端调理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流程图在工程中的作用和设计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融合语义信息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三维模型构建技术研究[D]. 徐鲲.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H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刘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井下随钻电磁波传输信号采集与信息处理研究[D]. 张为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下基于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方法研究[D]. 周成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BIM技术的地铁综合管线优化方法的研究[D]. 黎芸含. 沈阳大学, 2020(06)
- [8]面向C语言软件的单元与集成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潘华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9]非正式控制影响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李从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10]A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D]. 张美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