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能对金针菇杀菌保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媛[1](2017)在《低功率微波结合保鲜剂处理对板栗贮藏生理和品质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板栗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在我国分布广、产量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板栗含水量高,呼吸强度大,采后生理代谢旺盛,极易失重、腐烂、蛀虫、发芽,贮藏方法不当易造成板栗损失严重的现象。目前一般采用冷藏方法来贮藏板栗,但仍没解决失重和霉烂问题,所以探究新的贮藏保鲜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试验以安徽大别山区“大红袍”板栗为试验原料,采低功率微波、1-MCP(1-甲基环丙烯)、二氧化氯、纳他霉素复合果蜡处理栗果;并筛选出微波功率、1-MCP浓度及ClO2浓度的有效处理范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为了进一步研究低功率微波处理对板栗贮藏效果的影响,还进行了微波二次处理。所有处理组均贮藏于温度为24℃,相对湿度为8592%的冷库中,每30 d取样测定板栗的呼吸强度、品质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探究低功率微波结合不同保鲜剂处理对板栗贮藏生理和品质的调控,期望为微波保鲜技术提供基础,寻找新的板栗贮藏方法。试验结果如下:1.筛选微波处理条件的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板栗的果肉的温度在35℃以下,避免热效应作用,最终确定处理时间为3min,输出功率为65、130、195、260、325W。2.低功率微波处理板栗试验结果表明,在180 d时,65、195 W处理组的呼吸强度27.53、34.47 CO2mg/kg·h低于对照组的45.29 CO2mg/kg·h;195W处理组可抑制还原糖的上升及Vc的下降,还原糖含量上升幅度是最小3.84%,Vc含量下降最少11.41mg/100g;65W处理组淀粉酶活性1.96 mg/(min·g)低于对照组2.23 mg/(min·g),195W处理组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从峰值1430 U/g到510 U/g,130 W组POD活性峰值出现最晚且下降幅度最小6.18 OD470/min·g,且能有效降低MDA含量;260 W组的失重率、腐烂率最低,在180 d时分别为0.89%、2.01%,195W次之,325W组蛀虫率最低1.50%,195W次之。综上所述,195W处理组效果最好。3.1-MCP处理板栗试验结果表明,0.4μg/L处理组对呼吸强度抑制效果最好,在180 d时41.87 CO2mg/kg·h低于CK组的48.33 CO2 mg/kg·h;0.2、0.4μg/L处理组还原糖含量180d时为4.99%、5.33%低于对照组5.70%,0.3μg/L处理组Vc含量下降最少;0.4μg/L处理组在180d时淀粉酶活性最小2.18 mg/(min·g),明显低于对照组2.57 mg/(min·g),0.3、0.4μg/L处理组保持CAT活性的稳定,减少MDA的生成,0.5μg/L处理组POD活性的下降幅度只有5.55 OD470/min·g;1-MCP处理会加速板栗的失重,且浓度越大,失重率越高;0.2μg/L处理组对板栗腐烂有显着抑制作用,其他处理均没有抑制效果;0.4μg/L处理组在30 d时的蛀虫率最低,为1.21%。综上所述,0.4μg/L处理组效果最好。4.防腐保鲜剂的筛选。二氧化氯处理对板栗的腐烂率及蛀虫率均有较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50 mg/mL处理组效果最显着,最终腐烂率、蛀虫率只有1.95%、2.13%。纳他霉素复合果腊涂膜处理对板栗的腐烂率和蛀虫率效果不明显,但对板栗失重抑制作用显着,最终处理组失重率分别为1.82%、1.90%、1.93%、2.01%,而对照组达2.35%,其中果腊起主要作用。5.正交复合处理能更好的抑制板栗生理生化变化,保持板栗新鲜,延缓品质变化,延长贮藏期。微波195W 3min、1-MCP浓度0.3μg/L、ClO2浓度150mg/L组合的贮藏效果最好。6.微波二次处理可有效降低板栗的呼吸作用,能保持板栗品质,抑制生理生化的变化,从而达到贮藏保鲜效果,195W二次处理组效果显着,呼吸强度低至25.00CO2mg/kg·h,还原糖只有3.46%,腐烂率4.07%显着低于对照组6.61%。几乎所有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效果都好于对应的一次处理效果,其中195W二次处理效果显着。
李文敬[2](2013)在《组织改良技术对平菇方便休闲食品风味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平菇是世界上十大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产量正在逐年增加。目前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以及平菇鲜滑柔嫩的口感使我国的平菇销售仍以鲜销为主,对平菇的深加工一般也只是侧重对产品保鲜贮藏加工的研究,以及平菇的干制、盐渍等技术。食用菌休闲食品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科研领域,许多专家对此做过研究报道。目前平菇可以加工成各种休闲食品,如平菇脆片、平菇菇脯、平菇软糖等。但这些产品真正面市的并不是很多,分析其原因一是有些技术还不够成熟,缺乏高精新的技术对这些产品的风味品质进行改善,以符合消费者的口味;二是人们对食用菌传统的认知观念,比较容易接受食用菌调味食品,根据市场调查发现香辣、麻辣食用菌休闲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目前市场上销售最好的香辣食用菌休闲食品只是香辣金针菇休闲食品。由此造成了菌类风味产品品种单一,限制了食用菌方便休闲食品的发展。由于平菇本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制约了平菇方便休闲食品的面市,因此探索改善平菇组织结构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平菇方便休闲食品的风味和品质,对于传统产品的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出安全、方便、营养、风味、保健的新型风味平菇休闲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了高压蒸煮辅助处理法和微波辅助处理法两种方法处理平菇,分别对两种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高压蒸煮辅助处理法、微波辅助处理法、传统方法(未经高压蒸煮或微波辅助)三种工艺生产的香辣平菇方便休闲食品的风味和品质,筛选出最优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高压蒸煮辅助处理法改善香辣平菇的风味和品质进行优化,以平菇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高压蒸煮压力、高压蒸煮时间及平菇水分含量为响应因素,考察产品的感官评定得分和产品对调味油的吸附值,运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高压蒸煮压力为0.06MPa、高压蒸煮时间为15min、平菇水分含量为76%,产品的感官评定得分为90.1分,产品对调味油的吸附值为50.11mg/g。2.采用微波辅助处理法对平菇进行处理,利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对此种方法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微波剂量、微波时间、平菇水分含量为因素变量,考察产品的感官评定得分和产品对调味油的吸附值,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剂量为6.7W/g、微波时间为90s、平菇水分含量为75%,此时产品的感官评价得分83.3分,产品对调味油的吸附值为47.52mg/g。3.参照响应面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对香辣平菇方便休闲产品进行改善处理,通过对比分析产品的营养物质,并对产品进行物性测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压蒸煮辅助处理法明显优于微波辅助处理法和传统方法。通过对比得出高压蒸煮法制作的产品a比微波制作的产品b和传统方法制作的产品c分别高出结果如下:粗脂肪含量为a比b高2.9%、a比c高3.4%;产品对调味油的吸附值a比b高2.59mg/g、a比c高13.04mg/g;感官评价得分为a比b高6.8分、a比c高14.8分。此外产品的物性指标a也优于b、c。
朱静[3](2013)在《防腐处理后裂枣的加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太谷壶瓶枣裂果为试材,采取微波、热风、二氧化氯三种防腐方法处理裂枣研究不同成熟度、不同防腐处理后裂枣的质地、营养成分的变化,通过与不同枣产品所需原料的要求对比,确定裂枣的加工产品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用720w微波处理裂枣180s,枣果熟化有蒸煮味,加速了枣皮中叶绿素的降解,枣皮褪绿变黄,抑制枣果转红,枣果质地变软。微波处理的裂枣枣肉硬度是3.89~18.8N,弹性为2.54~3.54mm,粘附性为2.08~3.64N.mm,咀嚼性为9.70~24.86mJ,内聚性为0.18~0.27,可溶性固形物为16.57~24.43%,可滴定酸0.37~0.59%,总糖14.54~21.47%,Vc含量32.3~243.9mg/100g。裂枣经微波处理后枣肉硬度降低、咀嚼性降低、弹性变小、内聚性降低、粘附性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增加、Vc含量降低。2.用70℃热风处理裂枣2h,由于美拉德反应枣皮色泽加深。热风处理的裂枣枣肉硬度是3.89~37.37N,弹性为4.40~5.34mm,粘附性为1.42~2.92N.mm,咀嚼性为18.40~46.90mJ,内聚性为0.21~0.32,可溶性固形物为20.43~27.02%,可滴定酸0.32~0.57%,总糖14.84~23.22%,Vc含量11.2~135.8mg/100g。枣果中的Vc损失严重,其他指标变化较小3.90mg/L浓度二氧化氯浸泡20min裂枣的枣肉硬度是36.80~42.12N,弹性为4.36~5.82mm,粘附性为1.26~2.32N.mm,咀嚼性为39.30~56.90mJ,内聚性为0.21~0.34,可溶性固形物为16.12~24.43%,可滴定酸0.37~0.54%,总糖14.23~21.57%,Vc含量132.6~361.3mg/100g。二氧化氯处理后裂枣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及粘附性的变化小;枣果呼吸代谢的消耗,可滴定酸含量明显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枣果中的Vc含量得到有效保留。4.三种防腐处理后的裂枣可以加工成枣酱类产品、枣发酵产品、枣汁及枣粉,二氧化氯处理和热风处理的裂枣还可以加工成干制产品。
余清[4](2012)在《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研究、品质分析及货架期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为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大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特别是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有很好的食疗效果。目前,大黄鱼深加工产品较少,品种单一,造成大黄鱼附加值不高。因此开展大黄鱼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开发出产品,对提升大黄鱼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微波热穿透加工大黄鱼,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加工时间,还可以避免传统加热方法对大黄鱼营养成分的破坏。本文以大黄鱼为原料,对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保水工艺的确定:由于微波热穿透自身的工艺特点,被加热大黄鱼内外存在温度差,水分容易蒸发,导致鱼肉失水过多,肉质过硬,故对其进行保水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单一磷酸盐以及复合磷酸盐对大黄鱼鱼肉持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0.012%三聚磷酸钠,0.024%磷酸氢二钠,0.024%焦磷酸钠组成的保水液可有效提高大黄鱼鱼肉持水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均匀设计试验得出最佳保水工艺条件,即大黄鱼与复合磷酸盐的质量比为1:3,作用温度24℃,作用时间90min,测定大黄鱼鱼肉持水力为92%。(2)微波热穿透工艺的研究:由于大黄鱼厚度不均、形状不规则以及微波电磁场不均匀,导致大黄鱼在微波热穿透过程中容易受热不均匀,出现焦糊或者夹生的现象,故本试验第一阶段采用低功率微波热穿透长时间均匀预热大黄鱼,第二阶段采用高功率短时间微波热穿透使大黄鱼迅速熟化以解决上述难题。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微波预热功率、微波熟化功率、预热时间与热穿透时间比值、传输带速度、进料量对微波热穿透后大黄鱼温度分布以及品质的影响,得出微波预热功率、微波熟化功率、预热时间与热穿透时间比值、传输带速度、进料量影响显着。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微波热穿透工艺的条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建立了大黄鱼熟化度Y1、最大温度差Y2、蛋白质含量Y3及脂肪含量Y4与微波预热功率X1、微波熟化功率X2、预热时间与热穿透时间比值X3、传输带速度X4和进料量X5的数学回归模型,分析微波热穿透参数对大黄鱼熟化度、内外最大温度差以及品质的影响,优化出微波热穿透的最优化条件编码值为-1.86、1.6、1.91、0.3、0.3,即微波预热功率为1.197kw、微波熟化功率10.08kw、预热时间与热穿透时间比值0.8789、传输带速度0.73m/min,进料量2190g/min,此时熟化度为10,内外最大温度差为5.42℃,蛋白质含量为21.7347%,脂肪含量为6.745%。为了便于生产工艺,微波热穿透最适工艺参数为微波预热功率为1.05kw,微波熟化功率10.45kw,预热时间与热穿透时间比值8:9,传输带速度0.7m/min,进料量2100g/min。(3)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品质的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微波热穿透处理和传统蒸煮处理后两种大黄鱼品质,研究得出微波热穿透大黄鱼样品蛋白质含量达21.73%,可溶性蛋白占蛋白质总量为72.4%,粗脂肪含量为6.75%,过氧化值为7.91,硒保留率为87.5%;蒸煮大黄鱼样品蛋白质达到21.24%,可溶性蛋白占蛋白质总量57.3%,粗脂肪含量为5.13%,过氧化值为8.24,硒保留率为72.5%。试验证明,微波热穿透大黄鱼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更多,脂肪含量更高,脂肪氧化程度更低,硒保留率也更高。(4)微波热穿透大黄鱼货架期的研究:分别在三个贮藏温度(-15℃、-20℃、-25℃)下,研究大黄鱼的细菌总数、TVB-N值、酸价随贮藏时间延长的变化,并建立细菌总数、TVB-N值、酸价变化的动力学模型,从而预测微波热穿透大黄鱼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依据动力学模型预测出大黄鱼的细菌总数、TVB-N值、酸价在三个温度的货架寿命为:细菌总数在-15℃的货架期为262天,-20℃的货架期为285天,-25℃的货架期为310天;TVB-N值在-15℃的货架期为275天,-20℃的货架期为298天,-25℃的货架期为370天;酸价在-15℃的货架期为254天,-20℃的货架期为303天,-25℃的货架期为365天。综合三个指标的情况,可以得出微波热穿透大黄鱼在-15℃、-20℃、-2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54天、285天、310天。
肖菲[5](2012)在《微波杀菌对香菇品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鲜香菇水分含量高,表面无保护结构,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染,给生产和贮运造成很大损失和制约。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持其商品性和货架寿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微波杀菌作为一种新型杀菌技术,具有穿透力强、加热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国内外以蘑菇为对象进行微波杀菌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未能较全面考虑到各种感官营养指标的影响,也没有探讨后期贮藏过程中蘑菇的品质变化。鉴于此,本研究本文以市售原木香菇为对象,探索经过微波处理对香菇表面微生物、颜色、质构、氧化酶活性、总酚、抗氧化性等指标的影响以及在后期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香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依据。首先,本文研究了不同微波处理条件对香菇品质的即时影响。采用中、低、高功率(400W、700W、1000W)对原料分别处理0-2.5min,测定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感官性状等一系列指标,得到适宜的微波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明显的杀菌及钝化酶效果。从维持产品含水量的角度说,低功率长时间处理略优于中高功率的短时处理。但是中高功率的短时处理在颜色的维护上优于低功率长时间处理。对质构特性分析得到,三个功率下的处理时间超过1min均会降低香菇的质构品质。从总酚和维生素C保存效果来看,中高功率较短时间处理要比低功率长时间处理的效果理想。对香菇微观结构变化的观察表明,经过高功率1000W长时间处理的样品已经无法维持菌丝体原有的结构。考虑综合分析各感官营养指标后,本研究发现高功率1000W处理0.5-1min,中功率700W处理1.5-2min,低功率400W处理2-2.5min能在达到较好的杀菌及钝化酶的效果同时维持较好的感官营养特性。其次,选择较优微波处理条件(1000W 0.5min及1000W 1min)对香菇进行前处理,于两个常用贮藏温度(15℃及4℃)下保存,测定整个贮藏期中香菇四种主要腐败菌菌数,并用Gompertz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生长参数并与对照样品进行比较。实验表明:微波处理较短时间(1000W 0.5min)的样品虽然可以降低起始菌落数,但是在贮藏后期假单胞菌及酵母菌的最大菌落数及生长速度超过对照样品。因此,15℃贮藏时,微波处理的时间不宜过短,否则贮藏中无法达到期望的抑菌效果。4℃贮藏条件下,无论采用哪种微波处理,与对照样品相比均可以起到明显的抑菌效果。另外,香菇在冷藏温度4℃条件下的最大菌落数和生长速度均明显小于、延滞时间明显大于相同处理后在15℃贮存的样品,说明低温确实能有效抑制香菇中主要微生物的生长。(3)除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外,本文还研究了经过微波处理的香菇在后期储藏中理化特性及感官性状,并与对照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处理较长时间(1000W 1min)确实会对香菇颜色和质构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另外,经过短时微波处理的样品虽然在贮藏前期硬度高于长时间处理的样品,但是在贮藏后期的优势不明显。1000W 1min微波处理对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抑制作用却非常明显,整个贮藏过程中几乎检测不到活性。微波处理可以很好的维持香菇子实体的抗氧化性及总酚含量、维生素C含量,低温4℃贮藏与15℃相比更有利于保持这些营养感官性状。因此,合适的微波处理条件结合低温冷藏可实现对香菇中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活性的明显抑制,同时维持香菇良好的感官与营养特性。
杨曼璐[6](2010)在《食品微波杀菌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文中提出近年来,微波杀菌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之中。杀菌是食品加工的一个重要操作单元,目前使用最多的杀菌方法是热力杀菌。传统热力杀菌热量由食品表面向中心传递,其传递速率取决于食品的传热特性,因
高志清,刘晶芝,田莉瑛[7](2010)在《几种常用保鲜方法对金针菇保鲜效果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对金针菇进行贮藏保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可以延长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时间,随着温度降低,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时间呈指数曲线增加.贮藏温度为0℃时,金针菇的贮藏时间可以延长到31d.贮藏温度为5℃时,PE包装的金针菇贮藏8d,其失水率、细胞质膜透性、褐变程度3种指标的变化很小.化学试剂对金针菇的PPO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及褐变程度均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5℃贮藏15d后焦亚硫酸钠处理的金针菇PPO活性比对照降低了49.4%;CaCl2可使POD活性比对照降低了58.3%;4-己基间苯二酚可使CAT活性比对照降低了53.8%.
骆琳,丁青芝,张勇[8](2008)在《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推广微波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微波灭菌的原理,介绍了几年来微波灭菌在不同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说明了微波灭菌对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认为微波灭菌是一种适应范围非常广的灭菌方法,可在多种食品加工中应用,和传统的灭菌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有利于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等优点。
翟金亮[9](2008)在《桑椹果汁微波杀菌工艺及花色苷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与传统的热杀菌处理相比,微波杀菌具有杀菌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并且可以更好的保持食品的原有风味、色泽和营养物质。桑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类物质。花色苷类物质由于其安全无毒以及具有一系列的药理保健作用,而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由于花色苷不稳定,影响了在商业上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微波技术对桑椹果汁杀菌效果的影响及果汁花色苷热降解等内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波杀菌较优工艺为:微波功率500w,微波时间150s,果汁初始温度50℃,在较优工艺条件下,37℃培养箱中放置15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都符合国家标准。微波杀菌显着的降低了桑椹果汁中Vc的含量,对果汁中总花色苷含量和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含量影响不显着。2.微波杀菌对处理对酚类物质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煮沸杀菌和巴氏杀菌对果汁总黄酮含量有极显着(p<0.01)影响.微波杀菌对黄酮类物质破坏作用较弱。高压灭菌对花色苷总量有极显着的破坏作用(p<0.01)。煮沸杀菌和巴氏杀菌处理可以提高桑椹果汁DPPH和FRAP体系抗氧化能力。不同杀菌处理都使桑椹果汁游离酚酸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微波杀菌对酒石酸,乙酸有显着影响(p<0.05),对柠檬酸,富马酸影响不显着(p>0.05)。对于单一的氨基酸,各处理后的变化不大,但对氨基酸总量有显着影响(p<0.05)。3.低pH时,桑椹花色苷以AH+的形式存在,对热的稳定性较好。温度越低,k越小,t1/2越长,表明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对桑椹汁花色苷的影响越大。Ca2+,Al3+,Mg2+,Zn2+离子对桑椹花色苷提取液稳定性影响不大;Fe3+对花色苷结构影响较大;Fe2+,Cu2+对桑椹花色苷的长期贮藏过程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朱国旺[10](2007)在《金银花微波干燥工艺研究及环形隧道腔式微波干燥设备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试验手段,先用家用微波炉对鲜金银花进行干燥试验,研究了金银花的微波烘干工艺。试验表明微波烘干后的金银花干品含水量可达到13%~15%的安全值,证明了微波用于鲜金银花的烘干是十分有效的;又对前人的干燥工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微波干燥试验找出了微波功率、作用距离、干燥时间等因素对金银花烘干品质的影响,找出了金银花干燥的工艺曲线。根据这些数据具体设计了大型连续工作的环形隧道腔式微波能干燥设备。该微波加热干燥设备由微波发生器、抛物面型波导、环形隧道干燥腔、物料输送系统、控制系统、微波漏能抑制器和机架组成。所研制设备采用家用微波炉的微波发生器作为微波源,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采用抛物面型波导,提高了干燥腔内微波能分布的均匀度:采用环形隧道干燥腔,可实现物料干燥作业的循环连续生产;采用PLC控制系统,通过对微波发生器导通密度和时间的管理,实现微波能输出功率的控制,通过对变频器的管理,调节电机转速,实现对物料输送托盘的适时变速控制,达到控制物料接受微波能量的强度和多少,进而控制干燥腔内物料的温度,满足不同工艺的要求。本设备不仅可用于烘干金银花,在不需要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可用于干燥其他的花、叶类草药或食品的烘干,或用于其他需要干燥的含水小体积物料的烘干或干燥作业。
二、微波能对金针菇杀菌保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能对金针菇杀菌保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功率微波结合保鲜剂处理对板栗贮藏生理和品质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板栗的简介 |
1.2 板栗的营养价值 |
1.3 影响板栗贮藏保鲜的因素 |
1.3.1 产地及品种 |
1.3.2 采收成熟度 |
1.3.3 采收、堆制方式 |
1.3.4 贮前处理 |
1.3.5 贮藏环境 |
1.4 板栗采后生理生化的变化 |
1.4.1 外观的变化 |
1.4.2 呼吸作用的变化 |
1.4.3 营养物质变化 |
1.4.4 酶活性的变化 |
1.5 板栗贮藏研究进展 |
1.5.1 冷藏保鲜 |
1.5.2 气调贮藏 |
1.5.3 生化试剂处理 |
1.5.4 辐照技术 |
1.6 微波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6.1 微波热效应在食品中的研究现状 |
1.6.2 微波非热效应在食品中的研究现状 |
1.7 1-MCP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8 防腐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
1.8.1 二氧化氯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8.2 纳他霉素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 前言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主要内容 |
3 材料及方法 |
3.1 试验原料 |
3.2 试验试剂 |
3.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3.4 总体技术路线 |
3.5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5.1 微波处理条件的筛选 |
3.5.2 低功率微波处理板栗试验方法 |
3.5.3 1-MCP处理板栗试验方法 |
3.5.4 防腐保鲜剂处理板栗试验方法 |
3.5.5 正交试验设计 |
3.5.6 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板栗试验方法 |
3.6 试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
3.6.1 呼吸强度测定方法 |
3.6.2 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
3.6.3 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3.6.4 贮藏效果指标测定方法 |
3.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微波处理条件的筛选 |
4.2 低功率微波处理对板栗采后生理生化的影响 |
4.2.1 微波处理对板栗呼吸强度的影响 |
4.2.2 微波处理对板栗贮藏品质的影响 |
4.2.3 微波处理对板栗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4 微波处理对板栗贮藏效果的影响 |
4.3 1-MCP处理对板栗采后生理生化的影响 |
4.3.1 1-MCP处理对板栗呼吸强度的影响 |
4.3.2 1-MCP处理对板栗贮藏品质的影响 |
4.3.3 1-MCP处理对板栗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4 1-MCP处理对板栗生理指标的影响 |
4.4 防腐保鲜剂处理对板栗生理生化的影响 |
4.4.1 二氧化氯处理对板栗失重率的影响 |
4.4.2 二氧化氯处理对板栗腐烂率的影响 |
4.4.3 二氧化氯处理对板栗蛀虫率的影响 |
4.4.4 那他霉素复合果腊处理对板栗失重率的影响 |
4.4.5 那他霉素复合果腊处理对板栗腐烂率的影响 |
4.4.6 那他霉素复合果腊处理对板栗蛀虫率的影响 |
4.5 正交复合处理对板栗采后生理生化的影响 |
4.5.1 复合处理对板栗呼吸强度的影响 |
4.5.2 复合处理对板栗贮藏品质的影响 |
4.5.3 复合处理对板栗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4 复合处理对板栗贮藏效果的影响 |
4.6 正交试验多指标综合分析 |
4.6.1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 |
4.6.2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
4.7 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对板栗采后生理生化的影响 |
4.7.1 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对板栗呼吸强度的影响 |
4.7.2 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对板栗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4.7.3 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对板栗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7.4 低功率微波二次处理对板栗腐烂率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微波保鲜效果分析及可能的保鲜机理 |
5.2 1-MCP、ClO_2辅助低功率微波处理板栗的效果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组织改良技术对平菇方便休闲食品风味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平菇概述 |
1.2 休闲食品的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
1.3 食用菌休闲食品 |
1.4 高压蒸煮方法概述 |
1.5 微波方法概述 |
1.6 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鲜平菇基础成分测定结果 |
3.2 高压蒸煮辅助处理工艺结果与分析 |
3.3 微波辅助处理平菇休闲食品工艺结果与分析 |
3.4 三种方法制作的产品的营养成分及风味品质结果 |
3.5 物性指标的测定结果 |
3.6 扫描电镜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防腐处理后裂枣的加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枣的裂果问题概述 |
1.2 裂枣防腐方法简介 |
1.2.1 微波杀菌 |
1.2.2 热风杀菌 |
1.2.3 二氧化氯杀菌 |
1.3 物性仪概述 |
1.4 枣加工产品研究现状 |
1.4.1 干枣 |
1.4.2 蜜枣 |
1.4.3 枣酒 |
1.4.4 枣醋 |
1.4.5 枣粉 |
1.5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仪器 |
2.3 处理方法 |
2.3.1 微波杀菌 |
2.3.2 热风杀菌 |
2.3.3 二氧化氯杀菌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感官品质的评定 |
2.4.2 质地指标的测定 |
2.4.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2.4.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2.4.5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4.6 Vc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防腐处理对裂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 防腐处理对裂枣硬度的影响 |
3.3 防腐处理对裂枣弹性的影响 |
3.4 防腐处理对裂枣咀嚼性的影响 |
3.5 防腐处理对裂枣内聚性的影响 |
3.6 防腐处理对裂枣粘附性的影响 |
3.7 防腐处理对裂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8 防腐处理对裂枣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9 防腐处理对裂枣总糖含量的影响 |
3.10 防腐处理对裂枣Vc含量的影响 |
3.11 防腐处理后裂枣的保藏期 |
3.12 不同防腐方法的成本比较 |
4 讨论 |
4.1 防腐处理对裂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 防腐处理对裂枣质地的影响 |
4.3 防腐处理对裂枣营养成分的影响 |
4.4 经防腐处理的裂枣加工特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不同枣产品的原料要求 |
致谢 |
(4)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研究、品质分析及货架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黄鱼简介 |
1.1.1 大黄鱼介绍及分布 |
1.1.2 大黄鱼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
1.1.3 大黄鱼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微波食品概况 |
1.2.1 微波食品分类 |
1.2.2 微波食品现状 |
1.2.3 微波食品的前景 |
1.2.3.1 微波食品的开发优势 |
1.2.3.2 微波食品的开发方向 |
1.3 微波技术 |
1.3.1 微波技术主要机理与特点 |
1.3.2 微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1.3.3 微波对食品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4 微波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试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流程 |
2.3.2 大黄鱼保水试验 |
2.3.3 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的研究 |
2.3.4 指标测定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保水工艺的研究结果 |
2.4.2 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的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微波热穿透大黄鱼的品质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试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大黄鱼处理 |
3.3.2 大黄鱼鱼肉组成成分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大黄鱼鱼肉基本组成成分的分析 |
3.4.2 硒的含量 |
3.4.3 可溶性蛋白含量比率 |
3.4.4 过氧化值的测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微波热穿透大黄鱼货架期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 |
4.2.2 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试验设计 |
4.3.2. 测定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细菌总数的变化 |
4.5.2 TVB-N 值的变化 |
4.5.3 酸价的变化 |
4.5.4 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动力学模型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微波杀菌对香菇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香菇 |
1.1.1 香菇的营养及功能性 |
1.1.2 香菇保鲜的意义 |
1.2 微波杀菌机理 |
1.2.1 热效应 |
1.2.2 非热效应 |
1.3 食品微波杀菌研究进展 |
1.3.1 微波处理对物料的影响 |
1.3.2 食品微波杀菌存在的问题 |
1.3.3 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研究目的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波处理对原木香菇的品质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香菇的微波处理 |
2.3.2 原料表面温度变化测定 |
2.3.3 细菌总数的测定 |
2.3.4 多酚氧化酶(PPO)酶活力的测定 |
2.3.5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力的测定 |
2.3.6 失重率的测定 |
2.3.7 颜色的测定 |
2.3.8 质构的测定 |
2.3.9 总酚含量测定 |
2.3.10 维生素 C 含量测定 |
2.3.11 抗氧化性测定 |
2.3.12 微观结构测定 |
2.3.1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微波处理的杀菌效果 |
2.4.2 微波处理对香菇中氧化酶的钝化效果 |
2.4.3 微波处理对香菇失重率的影响 |
2.4.4 微波处理对香菇颜色的影响 |
2.4.5 微波处理对香菇质构的影响 |
2.4.6 微波处理对香菇总酚含量的影响 |
2.4.7 微波处理对香菇的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
2.4.8 微波处理对香菇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
2.4.9 微波处理对香菇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
2.4.10 较优微波处理方式的确定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微波处理对香菇后期贮藏中微生物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待测样品的准备和测定 |
3.3.2 培养基的配置 |
3.3.3 微生物生长数据的拟合 |
3.3.4 实验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细菌总数的影响 |
3.4.2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假单胞菌的影响 |
3.4.3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酵母菌的影响 |
3.4.4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乳酸菌的影响 |
3.4.5 微波处理后香菇贮藏期pH 值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处理对香菇后期贮藏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待测样品的准备 |
4.3.2 多酚氧化酶(PPO)酶活力的测定 |
4.3.3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力的测定 |
4.3.4 颜色和质构的测定 |
4.3.5 总酚和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 |
4.3.6 抗氧化性测定 |
4.3.7 数据处理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4.4.2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4.3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颜色的影响 |
4.4.4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质构的影响 |
4.4.5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总酚和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
4.4.6 微波处理对香菇贮藏期抗氧化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食品微波杀菌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波杀菌机理 |
1. 热效应 |
2. 非热效应 |
3. 微波杀菌特性 |
二、的研究进展 |
1. 微波杀菌工艺 |
2. 工业微波杀菌装置 |
三、微波杀菌技术的应用现状 |
1. 微波杀菌技术在果蔬制品中的应用 |
2. 微波杀菌技术在液态食品中的应用 |
3. 微波杀菌技术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4. 微波杀菌技术在粮油制品中的应用 |
(8)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微波灭菌机制研究 |
2 在不同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2.1 在辣椒粉中的应用研究 |
2.2 在金针菇中的应用研究 |
2.3 在肉干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
2.4 在带鱼段中的应用研究 |
2.5 在卤猪肝中的应用研究 |
2.6 在酱牛肉软罐头中的应用研究 |
2.7 在蛋糕防霉中的应用研究 |
2.8 在蜂花粉中的应用研究 |
2.9 在大豆酱中的应用研究 |
2.10 在牛肉干中的应用研究 |
2.11 在鲜奶中的应用研究 |
2.12 在面酱中的应用研究 |
2.13 在软包装竹笋中的应用研究 |
2.14 在塑料袋装榨菜中的应用研究 |
2.15 在去囊衣柑橘全果中的应用研究 |
2.16 在袋装酱油中的应用研究 |
2.17 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
2.18 在新鲜面包片中的应用研究 |
2.19 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
2.20 在槟榔中的应用研究 |
3 对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
4 结论 |
(9)桑椹果汁微波杀菌工艺及花色苷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桑椹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桑椹的概况介绍 |
1.1.2 桑椹的主要化学成分 |
1.1.3 桑椹的生理活性功能 |
1.1.4 桑椹花色苷稳定性研究进展 |
1.2 微波杀菌的应用研究 |
1.2.1 微波杀菌技术国内外的发展 |
1.2.2 微波杀菌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
1.2.3 微波杀菌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1.2.4 微波杀菌技术在果汁产品生产中的应用 |
1.3 课题的立题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桑椹果汁微波杀菌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pH示差法花色苷的稳定时间 |
2.3.2 微波功率对桑椹果汁杀菌效果的影响 |
2.3.3 杀菌时间对桑椹果汁杀菌效果的影响 |
2.3.4 果汁初始温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2.3.5 微波杀菌正交实验工艺 |
2.3.6 杀菌工艺对花色苷总量、Vc含量、矢车菊-3-葡萄糖苷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波杀菌对果汁品质的影响及与其它杀菌工艺的比较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3.2.2 主要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杀菌方式对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杀菌方式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3 不同杀菌方式对游离酚酸的影响 |
3.3.4 不同杀菌方式对桑椹果汁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杀菌方式对桑椹果汁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桑椹汁花色苷热降解及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pH时桑椹花色苷的光谱特性 |
4.3.2 不同pH、不同温度下对花色苷残留率的影响 |
4.3.3 不同pH、不同温度下花色苷热降解曲线 |
4.3.5 不同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金银花微波干燥工艺研究及环形隧道腔式微波干燥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微波的概念、产生、性质 |
1.2 微波干燥的机理 |
1.2.1 微波加热机理 |
1.2.2 微波干燥机理 |
1.3 目前微波加热技术的研究、应用及优越性 |
1.3.1 微波加热的数学模型的研究 |
1.3.2 微波加热技术的发展 |
1.3.3 目前微波加热在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 |
1.3.4 微波加热设备概况 |
1.3.5 微波加热干燥技术的特点 |
1.4 金银花干燥工艺现状 |
1.4.1 金银花概述 |
1.4.2 金银花生产现状 |
1.4.3 金银花药材的干燥技术 |
1.4.4 金银花干品的品质指标 |
1.4.5 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 |
2 引言 |
2.1 课题的提出 |
2.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3 微波能干燥金银花的工艺研究 |
3.1 试验准备 |
3.1.1 几点说明 |
3.1.2 试验材料 |
3.1.3 前期研究的主要仪器设备 |
3.1.4 试验方法和目的 |
3.2 干燥条件的选择 |
3.2.1 微波功率和干燥时间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
3.2.2 距离对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 |
3.2.3 微波加热与金银花摊层厚度的关系 |
3.2.4 分阶段不同功率组合干燥操作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加热方式干燥金银花品质的对比 |
3.4 金银花干燥工艺试验总结 |
4 环形隧道腔式微波能干燥设备设计 |
4.1 设备的组成 |
4.2 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
4.2.1 微波发生器的选型 |
4.2.2 波导结构的设计 |
4.2.3 微波干燥腔的设计 |
4.2.4 物料输送系统的设计 |
4.2.5 排湿装置的设计 |
4.2.6 微波抑制器的设计 |
4.2.7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 各部分实物照片 |
4.3.1 支撑机架 |
4.3.2 微波管和抛物面波导 |
4.3.3 物料输送托盘及动力传动系统 |
4.3.4 微波管及附属电路 |
4.3.5 干燥腔物料出入口微波漏能抑制装置 |
5 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公式 |
5.1 干燥率 |
5.2 失水速率 |
5.3 加热效率 |
5.4 能耗计算 |
5.5 成本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微波能对金针菇杀菌保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功率微波结合保鲜剂处理对板栗贮藏生理和品质调控研究[D]. 张淑媛.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2]组织改良技术对平菇方便休闲食品风味及品质的影响[D]. 李文敬.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3]防腐处理后裂枣的加工特性研究[D]. 朱静.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4]大黄鱼微波热穿透工艺研究、品质分析及货架期预测[D]. 余清.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5]微波杀菌对香菇品质影响研究[D]. 肖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6]食品微波杀菌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J]. 杨曼璐. 职业, 2010(14)
- [7]几种常用保鲜方法对金针菇保鲜效果的试验研究[J]. 高志清,刘晶芝,田莉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8]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J]. 骆琳,丁青芝,张勇.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8(03)
- [9]桑椹果汁微波杀菌工艺及花色苷稳定性研究[D]. 翟金亮. 浙江大学, 2008(S1)
- [10]金银花微波干燥工艺研究及环形隧道腔式微波干燥设备的研制[D]. 朱国旺.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