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MAP系统在1:50,000矿山调整中的应用

RGMAP系统在1:50,000矿山调整中的应用

一、RGMAP系统在1:5万矿调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乐[1](2018)在《新疆东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研究及其分区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疆东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以下简称层型剖面)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北塔山地层小区出露的层型剖面,从创名、沿革、剖面位置、岩石组合、生物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及沉积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整个东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石炭系同时期的层型剖面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通过对东准噶尔北塔山地层小区泥盆系、石炭系层型剖面的系统研究,全面总结了北塔山地层小区层型剖面的岩石组合、生物化石组合、接触关系等基础地质信息,从而对区域地层对比划分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原层型剖面所在位置进行调研,但因部分剖面被自然灾害或人为工程破坏,或在调查区附近发现地层出露更佳,层序较前剖面更完整、接触关系明确、地质信息更丰富的剖面,所以本次调查研究对部分组的层型剖面位置进行了调整与变动,选择新发现的剖面推荐为层型剖面或参考剖面,如托让格库都克组、克安库都克组、姜巴斯套组及妖魔梁组等。补充部分层型剖面的年代学资料,如获得托让格库都克组二段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400.7±8.4Ma,确定其时代为早泥盆世;获得江孜尔库都克组安山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347.2±2.6Ma,确认其时代属早石炭世。通过对层型剖面的岩石组合、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环境的对比,认为东准噶尔各地层小区泥盆纪、石炭纪相同时代层型剖面纵向演化趋势及古生物化石组合等具有一定可对比性,但整体岩石组合特征差异较为明显,基本不存在同物异名,本文支持各小区独立命名岩石地层。探讨了东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泥盆纪至石炭纪期间,东准噶尔地区发生多次海进—海退事件,但总体呈现一定的规律:早泥盆世早期由于博罗科努运动的影响,相对晚志留纪发生海退,早泥盆世晚期海进范围扩大;中泥盆世早期整体处于海进阶段,中泥盆世晚期,发生海退;晚泥盆世海退范围扩大;石炭世整体处于海退阶段,但由于构造运动影响,致使局部地区海进海退交互频繁。而各小区由于所处构造环境不同,致使各自层型剖面所处位置的沉积演化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二台地层小区:中泥盆世北塔山组(滨浅海—浅海)→中泥盆世蕴都喀拉组(滨海相)→晚泥盆世卡西翁(滨浅海—海陆交互相);北塔山地层小区:早泥盆世托让格库都克组(滨海—浅海相)→早泥盆世—中泥盆世乌鲁苏巴斯套组(滨浅海相)→晚泥盆世克安库都克组(半深海)→晚泥盆—早石炭世江孜尔库都克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浅海相)→早石炭世姜巴斯套组(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晚石炭世妖魔梁组(滨海相);卡拉麦里地层小区:早泥盆世—中泥盆世卡拉麦里组(浅海—滨浅海)→早石炭世塔木岗组(陆相)→早石炭世滴水泉组(海陆交互相)→早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陆相)→晚石炭世弧形梁组(陆相)。

程志龙,卫晓锋,谭威,张建斌,吴刚刚,马志杰[2](2018)在《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中光谱曲线制作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制作地球化学剖面光谱曲线已成为地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笔者通过野外工作实践,将地质剖面数据、样品分析结果数据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相结合,总结了一套光谱曲线作图新方法。该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制图效率快,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曾瑞垠,秦秀峰,邓小华,谭康雨,黄建业,詹勇[3](2018)在《数字填图技术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以新疆卡拉塔格整装勘查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整装勘查区高平台幅矿产地质调查为例,介绍了数字填图技术在矿调工作中的应用,简述了该项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整理中的工作流程,对比与传统矿调工作方法的优势,也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数字填图技术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具有野外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更新速度快、数据资料准确完整等特点。

王继春[4](2017)在《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系统研究及找矿预测》文中提出内蒙古二连—东乌旗Cu-Mo-Pb-Zn-Ag多金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边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之大兴安岭火山—岩浆岩带的西部边缘。区内古生代地层出露广泛、构造形迹复杂、岩浆岩发育、金属矿床星罗棋布。本次研究区位于该成矿带西段,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乌兰德勒铜钼、准苏吉花铜钼、高尔旗银铅锌等矿床,成矿条件良好。本文以区域成矿学和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勘查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开展野外调查、样品分析鉴定和综合研究工作,建立区域成矿系统,探讨成矿构造动力学特征。通过总结典型矿床的地物化异常特征,建立勘查模型,试图尝试从成矿系统向勘查工作的转变,取得更为有效的找矿效果。通过对高尔旗矿床含矿岩体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表明该含矿岩石属于A2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板块碰撞后伸展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LA —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试获得高尔旗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06.8±1.9 Ma,正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10.4±2.3 Ma。结合矿体地质特征,认为高尔旗银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应与成岩年龄一致或稍晚于成岩。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亚洲洋北侧闭合时限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在晚石炭世时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主碰撞结束,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本次工作获得乌兰德勒铜钼矿床辉钼矿样品的δ98/95Mo与δ97/95Mo同位素组成分别为-0.09~-0.04‰和-0.06~-0.03‰与斑岩型矿床的Mo同位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也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侵入岩(如花岗岩)的钼同位素组成相近,暗示乌兰德勒铜钼矿床中的钼主要来源于岩浆。对不同成因类型的代表性矿床(高尔旗银铅锌矿、准苏吉花铜钼矿、哈达特陶勒盖铅锌矿、乌兰德勒铜钼矿)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板块碰撞后伸展作用及燕山期造山后伸展作用。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和热液脉型为主,成矿元素以Cu、Pb、Zn、Ag、W、Mo为主。从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看:从西至东呈现W、Mo→Cu、Mo→Pb、Zn→Ag、Pb、Zn→Cu、Sn→Cu、Bi等分带展布特征。根据成矿系统划分原则,将该区划分为华力西期板块碰撞后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型成矿系统和燕山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型成矿系统。对比两类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运输、成矿物质的富集与存储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不同成矿系统的演化及成矿构造动力学,分别建立了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根据高尔旗、哈达特陶勒盖等矿区找矿实践的对比与分析,总结出在类似浅覆盖区的勘查方法组合和工作流程.:首先应通过不同比例尺的化探测量(可选择浅钻工程加以辅助取样)或地电化学测量来准确地圈定找矿范围及主攻矿种;其次利用1 : 10000激电中梯面积性测量可以进一步了解极化体(矿体)的较深部分布形态及推测出控矿构造的基本特征;然后应用CSAMT、TDEM等电阻率法,从寻找含矿空间(如断裂破碎带,不同岩性接触带等)入手,在有利成矿的重点区段布置频谱激电法(SIP)等工作直接寻找矿致异常指示区,最终达到找矿目的。在成矿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成矿潜力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预测方法与准则,进而开展找矿预测工作,圈定出Ⅳ级成矿远景区,为今后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杨帆[5](2017)在《大兴安岭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建模及定量预测》文中认为通过建立典型矿床模型进行资源量预测,可避免和减少勘查风险、提高勘查效率,因而成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日益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兴安岭成矿带是我国19个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中南段发现了拜仁达坝、白音诺尔、花敖包特等大型—超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且近年不断有新的矿点被发现,愈来愈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并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为铅锌多金属矿重点找矿区域。区内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工作程度均较高,便于建立准确性较高的找矿和预测模型,而地球化学资料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亟待开发和利用,因此,本文在大兴安岭中南段针对铅锌多金属矿开展以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为主的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定量预测研究,旨在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并能为该地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参考资料。本文以成岩、成矿、成晕的地质—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针对矿产资源勘查的地球化学建模和预测方法中存在的部分主要问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从6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综合利用1∶20万水系沉积物、1∶5万水系沉积物(或土壤)和1∶1万土壤(或岩石)以及钻孔原生晕资料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建模,提高了模型的科学性,弥补了以往研究利用1∶20万水系沉积物数据或更小比例尺数据建模在精确性和科学性上的缺陷。2、在建立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成矿亚带(区域)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提高了预测区的圈定精度和资源量估算的可信度。3、开发了一套能进行原生晕三维可视化处理、能利用地表的区域化探数据预测矿产资源量的“地球化学三维分析预测系统(GKAP V1.0)”软件,实现了成果转化,可提高工作效率。4、总结了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铅锌富集成矿的机制综合分析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浆热液作用及后期叠加是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的主导因素,二叠纪地层是主要的物质来源,各级次断裂构造为导矿、容矿提供了有利空间。5、提取了不同比例尺的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信息,特别是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的多种地球化学信息:(1)(W+Sn)/(As+Sb)的比值等值线图可以用来判断剥蚀程度;(2)(Pb+Zn),(W+Sn)/(Pb+Zn)衬值比值图可以判别Pb、Zn矿化信息和Sn矿化信息;(3)元素的衬度异常量可以判别矿床的主成矿元素;(4)因子组合将研究区分为西坡、主峰、东坡等3个地球化学区;(5)典型矿床的相似度图可以判别未知矿化信息。6、筛选出地球化学A级预测区3个,B级预测区33个,总资源量分别为5.25万吨、302.48万吨;预测区查证效果良好。

孙羽,李永军,韩鑫,徐磊[6](2014)在《数字区域地质填图系统DGSS中图切剖面的成图方法与技巧》文中指出数字区域地质填图手段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广的主要手段,图切剖面的成图是其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开发的数字填图DGSS系统,实现了图切剖面的成图全过程计算机自动化。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总结,对DGSS系统中图切剖面的成图方法与技巧做一简单的介绍。

陈广俊[7](2014)在《青海东昆仑沟里地区及外围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沟里地区地处东昆仑造山带东段,近年来相继发现了多处金矿床。论文运用现代成矿理论,结合东昆仑造山带成矿动力学演化,剖析典型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的成因,建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开展金矿成(找)矿潜力评价。提出了东昆仑地区昆中和昆南带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认识。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多次玄武质岩浆活动过程中,因岩石圈地幔的小比例熔融使形成的硅酸盐熔体可能在源区产生硫过饱和而发生硫化物熔体和硅酸盐熔体在源区熔离,因硫化物比重远大于硅酸盐熔体而滞留在上地幔。同时,因金等其他金属在硫化物中的分配系数比在硅酸盐熔体分配系数可高达4个数量级,因此金等多金属随硫化物一起滞留岩石圈上地幔,形成东昆仑地区金的上地幔源区。上地幔硫化物中的金比硅酸盐中的金易活化,容易被幔源C-H-O流体携带上升到地壳参与成矿。对典型矿床进行剖析,探讨了矿床成因。硫、铅、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幔源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煌斑岩和金矿都属于幔源C-H-O流体分异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煌斑岩中金的含量高是幔源流体从上地幔带来金的重要证据,认为东昆仑地区有幔源金参与了成矿。通过综合分析论证,达里吉格塘金矿床为斑岩型金矿床。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大面积面型蚀变矿化为特征且具有分带性,蚀变主要为绢英岩化(似千枚岩化)、泥化和青磐岩化;矿石构造特征表现为细脉浸染状、角砾状构造等;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为低盐度和低密度流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普遍含CO2、CH4,成矿流体为CH4-CO2-H2O-NaCl体系,显示了幔源流体特征;石英绢云母化带的形成温度为147.6435.7℃,峰值为260320℃。这是整个东昆仑地区首次确定出的斑岩型金矿床。通过综合分析,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非前人认为的热水喷流成因。该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重晶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白云石化、绿泥石化等,表现出以低温为主的蚀变矿物组合特征,重晶石并非前人认为的热水喷流成因;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1-190℃之间,峰值主要集中于120-160℃之间,矿床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建立了沟里地区及外围金矿床成矿系列:“东昆仑沟里地区印支期金矿成矿系列”,并分为斑岩型成矿亚系列、造山型成矿亚系列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亚系列三个成矿亚系列,3个矿床式,即达里吉格塘式、果洛龙洼式与坑得弄舍式。建立了沟里地区及外围三种矿床类型成矿模式:1.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1)造山型金矿幔源C-H-O流体成矿模式:印支晚期,伸展作用引起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C-H-O流体上涌至金的上地幔源区,萃取金等成矿物质运移至构造适合部位沉淀成矿,形成了本区造山型金矿床;(2)造山型金矿地壳不同深度的连续成矿模式:具有从中深成(阿斯哈金矿)→中成(按纳格)→中浅成(果洛龙洼)不同成矿深度连续成矿的特点,成矿深度分别为8.169.58km、6.888.86km和4.777.65km,成矿深度逐渐变浅,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从155℃到425℃范围内由低到高的变化。2.斑岩型金矿成矿模式:矿床形成于印支晚期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构造背景,幔源物质参与成矿。3.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矿床形成于印支晚期造山后伸展(?)的构造背景,幔源物质参与成矿。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并分析了矿床剥蚀保存条件,开展金矿成(找)矿潜力评价,认为果洛龙洼金矿床和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而且根据横向对应规律预测坑得弄舍矿床两条主断裂带的另一条具有很大找矿潜力,应是下一步勘查工作重点。

谭雨婷[8](2014)在《基于SPOT影像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遥感地质解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卫星传感器技术的更新,遥感影像分辨率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在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额济纳旗拐子湖等三幅1:5万矿调范围的SPOT2.5m高分辨率全色波段影像、ETM多波段彩色影像数据,通过波段组合法、波段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HIS变换法、反差增强法、滤波增强、密度分割、波段运算等的单一使用或组合,进行了信息增强与融合,提高了研究区的地层、岩体及线状构造的解译效果。同时利用crosta法提取了矿化蚀变信息,圈定蚀变范围。经过实地验证,解译地质界限与实际地质体界限吻合程度较好,对该区的1:5万矿产地质调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ETM741波段组合假彩色合成影像经HIS变换后所得结果,可增强边界信息,对于本区的二叠系地层和岩体的辨别效果尤为显着;2.ETM3457波段组合经主成分分析后可很好地将本区不同地层、岩体及部分线状地物以具较明显色调差别的色块显示,达到较好的解译效果;3.采用Crosta法,通过对ETM与SPOT2.5m分辨率全色影像融合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圈定了本区的铁染、羟基及碳酸盐蚀变范围。

孙羽,李永军,徐磊[9](2013)在《试论RGMAP中1:5万数字路线调查操作方法与技巧》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区域地质填图手段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现行推广的主要技术手段,数字路线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整理是其主要环节之一。数字填图RGMAP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数字路线调查各环节的全过程信息化,但在野外掌机的数据采集、室内桌面系统的资料整理等方面仍有容易出错和值得注意的地方。

孙珍军[10](2013)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拥有大、中型金矿床10余处,金矿点百余处,是我国一个重要产金地,采金历史悠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论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地球动力学演化为基础,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作用为核心,采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与典型矿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成矿作用,建立成矿模式,为下一步区域资源勘查战略部署奠定基础。通过对地质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认为,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形成、中元古代到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的沉积和中生代以来克拉通的破坏等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以来,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发生了“剪刀式”碰撞拼贴,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化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均表现出早期挤压,晚期拉伸的特点。研究区金矿成矿对赋矿围岩没有选择性,赋矿围岩主要包括太古代变质岩、元古代花岗岩、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虽然赋矿围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成矿物质来源却十分相似。各金矿床赋矿围岩中,太古代变质岩贡献最大,元古代和中生代花岗岩次之,而中生代火山岩与金矿床成矿没有直接的关系。构造方面,区域超岩石圈断裂控制了矿床的分布特征,而次级断裂带控制了矿体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床主成矿期矿石中黄铁矿S/Fe值均<2,属于内生亏硫型;黄铁矿中1<Co/Ni<10,Co、Ni含量变化范围较大,Mn、As含量低,Cu、Pb、Zn、Au、Ag含量较高,属于热液成因。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区内造山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型,纯CO2包裹体在多数矿床中不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普遍偏小,一般集中在48μm之间,气液比多在15%30%,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50350℃之间),低盐度(110wt%NaCl),低密度的流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O2,总体上属于H2O-CO2-NaCl流体体系。根据部分矿床成矿压力的标准化计算,得出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压力除东风金矿和安家营子金矿在5070Mpa,大部分介于1035Mpa之间,属低压环境,得出成矿深度13.6km,属于浅部成矿。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各金矿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上具有可比性,表现为早期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C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成矿物质来源与深源岩浆活动;S同位素特征表明矿体硫来深源的幔源硫;Pb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区内金矿床为造山环境的背景下,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发生了混染作用,带入少量下地壳的铅,以地幔铅为主,同时对部分岩体的Pb同位素分析发现,矿石与侵入体具有相近的来源。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内金矿床为浅成造山型金矿系列。与国内外典型造山型金矿对比,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成矿的大地构造位置都处于造山带内;②控矿构造多为区域深大断裂的次级韧—脆性断裂带或剪切带;③矿区内侵入岩体、岩脉均较发育,且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④在硫化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⑤成矿时代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显着的独特性:①成矿背景为华北克拉通遭受破坏发生在边缘的多期次、多阶段性的造山带内;②成矿作用发生在浅成体系下(<6km),总体上体现低温、低压成矿的特点;③成矿流体以H2O-CO2-NaCl体系为主,呈现浅成亚类造山型金矿流体特征;④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识别出4期岩浆作用(1.7Ga、228245Ma、161Ma和123138Ma)和2期成矿作用(243Ma左右和125132Ma),且两期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吻合。相对应的成矿构造环境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构造转变的背景,由挤压转向伸展的的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岩石圈的快速减薄、拆沉的拉张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与金矿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体研究发现,各金矿床与花岗岩类岩石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区内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在近地表的响应,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造山型金矿形成的标志,也是识别该区域内造山型金矿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区内找矿提供了宏观的线索。

二、RGMAP系统在1:5万矿调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GMAP系统在1:5万矿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研究及其分区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1.4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概况
        2.1.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形迹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区划
        2.2.1 二台地层小区
        2.2.2 北塔山地层小区
        2.2.3 卡拉麦里地层小区
    2.3 岩浆岩
第三章 北塔山地层小区泥盆系—石炭系层型剖面
    3.1 托让格库都克组(D_1t)剖面研究
        3.1.1 创名及原始定义
        3.1.2 沿革及现在定义
        3.1.3 层型剖面位置
        3.1.4 托让格库都克组(D_1t)剖面列述
        3.1.5 托让格库都克组(D_1t)地质特征
    3.2 乌鲁苏巴斯套组(D_(1-2)w)剖面研究
        3.2.1 创名及原始定义
        3.2.2 沿革及现在定义
        3.2.3 层型剖面位置
        3.2.4 乌鲁苏巴斯套组(D_(1-2)w)剖面列述
        3.2.5 乌鲁苏巴斯套组(D_(1-2)w)地质特征
    3.3 克安库都克组(D_3ka)剖面研究
        3.3.1 创名及原始定义
        3.3.2 沿革与现在定义
        3.3.3 层型剖面位置
        3.3.4 克安库都克组(D_3ka)剖面列述
        3.3.5 克安库都克组(D_3ka)地质特征
    3.4 江孜尔库都克组((D_3-C_1)j)剖面研究
        3.4.1 创名及原始定义
        3.4.2 沿革及现在定义
        3.4.3 层型剖面位置
        3.4.4 江孜尔库都克组((D_3-C_1)j)剖面列述
        3.4.5 江孜尔库都克组((D_3-C_1)j)地质特征
    3.5 姜巴斯套组(C_1j)剖面研究
        3.5.1 创名及原始定义
        3.5.2 沿革及现在定义
        3.5.3 层型剖面位置
        3.5.4 姜巴斯套组(C_1j)剖面列述
        3.5.5 姜巴斯套组(C_1j)地质特征
    3.6 妖魔梁组(C_2ym)剖面研究
        3.6.1 创名及原始定义
        3.6.2 沿革及现在定义
        3.6.3 层型剖面位置
        3.6.4 妖魔梁组(C_2ym)剖面列述
        3.6.5 妖魔梁组(C_2ym)地质特征
第四章 东准噶尔泥盆系对比分析
    4.1 东准噶尔下泥盆统层型剖面对比研究
        4.1.1 下泥盆统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
        4.1.2 下泥盆统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4.1.3 下泥盆统层型剖面接触关系
        4.1.4 下泥盆统层型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4.1.5 下泥盆统层型剖面综合对比
    4.2 东准噶尔中泥盆统层型剖面对比研究
        4.2.1 中泥盆统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
        4.2.2 中泥盆统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4.2.3 中泥盆统层型剖面接触关系
        4.2.4 中泥盆统层型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4.2.5 中泥盆统层型剖面综合对比
    4.3 东准噶尔上泥盆统层型剖面对比研究
        4.3.1 上泥盆统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
        4.3.2 上泥盆统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4.3.3 上泥盆统层型剖面接触关系
        4.3.4 上泥盆统层型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4.3.5 上泥盆统层型剖面综合对比
第五章 东准噶尔石炭系对比分析
    5.1 东准噶尔下石炭统层型剖面对比研究
        5.1.1 下石炭统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
        5.1.2 下石炭统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5.1.3 下石炭统层型剖面接触关系
        5.1.4 下石炭统层型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5.1.5 下石炭统层型剖面综合对比
    5.2 东准噶尔上石炭统层型剖面研究
        5.2.1 上石炭统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
        5.2.2 上石炭统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5.2.3 上石炭统层型剖面接触关系
        5.2.4 上石炭统层型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5.2.5 上石炭统层型剖面综合对比
第六章 东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环境简析
    6.1 东准噶尔泥盆纪沉积环境简析
    6.2 东准噶尔石炭纪沉积环境简析
第七章 结论、存在问题及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学术活动、发表文章
致谢

(2)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中光谱曲线制作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测地球化学剖面的建立
    1.1 剖面组织的建立
    1.2 实测地质剖面数据导入
2 样品分析结果预处理
    2.1 数据格式要求
    2.2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确定
3 光谱曲线的绘制
    3.1 聚类分析
    3.2 读取原始数据
    3.3 图形参数设置
    3.4 坐标轴参数设置
    3.5 图形生成
    3.6 图件整饰
4 认识与结论

(3)数字填图技术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以新疆卡拉塔格整装勘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调查区概况
2 野外数据采集及编辑
    2.1 准备工作
    2.2 数字填图 (PRB)
    2.3 数字剖面测量 (SECTION)
    2.4 槽探编录
3 实际材料图
4 编稿原图
5 空间数据库建设
6 存在的不足
7 结论

(4)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系统研究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1.2.2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奥陶系
        2.1.2 志留系
        2.1.3 泥盆系
        2.1.4 石炭—二叠系
        2.1.5 中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格架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2.3 区域侵入岩
        2.3.1 晚泥盆世侵入岩
        2.3.2 石炭纪侵入岩
        2.3.3 二叠纪侵入岩
        2.3.4 三叠纪侵入岩
        2.3.5 侏罗—白垩纪侵入岩
        2.3.6 构造—岩浆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因素
    3.1 区域金属矿产特征
        3.1.1 矿床空间分布
        3.1.2 矿床时间分布
        3.1.3 主要成因类型
    3.2 控矿因素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作用
        3.2.4 成矿元素分带
第4章 区域成矿系统与典型矿床特征
    4.1 成矿系统的划分
    4.2 华力西期板块碰撞后伸展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型成矿系统
        4.2.1 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4.2.2 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高尔旗银铅锌矿床
        4.2.3 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准苏吉花铜钼矿床
        4.2.4 华力西期成矿系统构造动力学
        4.2.5 华力西期斑岩型、热液型矿床源—运—储—变—保特征
    4.3 燕山期造山后伸展环境形成的岩浆—热液型成矿系统
        4.3.1 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4.3.2 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哈达特陶勒盖铅锌矿床
        4.3.3 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乌兰德勒铜钼矿
        4.3.4 燕山期成矿系统构造动力学
        4.3.5 燕山期斑岩型、热液脉型矿床源—运—储—变—保特征
第5章 区域找矿研究及矿产资源预测
    5.1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工作
    5.2 建立勘查模型
        5.2.1 研究区勘查模型
        5.2.2 技术方法组合
        5.2.3 方法的有效性探讨
    5.3 矿产资源预测
        5.3.1 成矿潜力分析对比
        5.3.2 预测方法
        5.3.3 成矿远景区的划分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大兴安岭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建模及定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产资源预测研究
        1.2.2 地球化学定量预测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1.6 完成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景观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变质作用
        2.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7 区域矿产特征
    2.3 区域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2.3.1 区域控矿因素
        2.3.2 区域成矿规律
    本章小结
3 矿床及区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
    3.1 典型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模型
        3.1.1 拜仁达坝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3.1.2 花敖包特铅锌银矿
        3.1.3 白音诺尔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3.1.4 大井子锡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3.1.5 龙头山铅锌银矿床
    3.2 成矿亚带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本章小结
4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
    4.1 数据准备
        4.1.1 数据收集情况
        4.1.2 数据质量评述
        4.1.3 数据建库
    4.2 数据处理
        4.2.1 数据校正
        4.2.2 数据网格化
        4.2.3 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4.2.4 多元统计分析
    4.3 信息提取
        4.3.1 剥蚀程度信息提取
        4.3.2 弱异常、低缓异常识别
        4.3.3 衬度异常量
        4.3.4 地球化学分区划分
        4.3.5 典型矿床标准样本信息提取
    本章小结
5 成矿预测区圈定、资源量估算与异常查证
    5.1 预测区圈定
        5.1.1 预测区圈定准则
        5.1.2 预测区圈定结果
    5.2 资源量预测的地球化学方法
        5.2.1 类比法
        5.2.2 面金属量法
        5.2.3 预测区资源量估算结果
    5.3 预测区异常验证及查证
        5.3.1 A-YC-3 预测区查证
        5.3.2 B-YC-2 预测区检查
        5.3.3 B-YC-24 预测区检查
        5.3.4 预测资源量可信度分析
    本章小结
6 软件开发与应用
    6.1 主要功能及应用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成果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数字区域地质填图系统DGSS中图切剖面的成图方法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流程
2 工作步骤
    2.1 地形图矢量化及等高线高程赋值
    2.2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2.3 地质界线赋属性
    2.4 图切地质剖面图成图
3 讨论与问题
    3.1 讨论
    3.2 问题
4 结语

(7)青海东昆仑沟里地区及外围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0.2 论文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0.2.1 论文选题依据
        0.2.2 依托科研项目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0.4 研究现状
    0.5 本次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0.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1章 东昆仑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
        1.1.2 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前寒武纪地层
        1.2.2 早古生代地层
        1.2.3 晚古生代地层
        1.2.4 中生代地层
        1.2.5 新生代地层
    1.3 区域岩浆岩
        1.3.1 中—酸性侵入岩
        1.3.2 火山岩
        1.3.3 蛇绿岩带
    1.4 区域构造
第2章 东昆仑造山带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
    2.1 研究现状
    2.2 成矿动力学演化
        2.2.1 太古宙古陆核形成
        2.2.2 元古宙古陆裂解、聚合及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2.2.3 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与构造迁移
        2.2.4 早海西期拼贴-深俯冲-软流圈上涌-上地幔减压熔融作用
        2.2.5 晚海西-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2.2.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2.2.7 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
第3章 典型金矿床研究
    3.1 概述
    3.2 阿斯哈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床地质
        3.2.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3 按纳格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化特征
        3.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4 果洛龙洼金矿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化特征
        3.4.3 矿床地球化学
    3.5 达里吉格塘金矿床
        3.5.1 矿区地质
        3.5.2 矿化特征
        3.5.3 矿床地球化学
    3.6 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
        3.6.1 矿区地质特征
        3.6.2 矿床地质特征
        3.6.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第4章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硫同位素特征
        4.1.2 铅同位素特征
        4.1.3 煌斑岩与幔源流体关系
        4.1.4 金的上地幔源区
    4.2 成矿流体来源
        4.2.1 阿斯哈金矿氢、氧同位素特征
        4.2.2 果洛龙洼金矿氢、氧同位素特征
        4.2.3 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氢、氧同位素特征
    4.3 矿床成因探讨
        4.3.1 阿斯哈金矿床
        4.3.2 按纳格金矿床
        4.3.3 果洛龙洼金矿床
        4.3.4 达里吉格塘金矿床
        4.3.5 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
第5章 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研究
    5.1 成矿系列研究
        5.1.1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5.1.2 沟里地区及外围金矿成矿系列
    5.2 成矿模式
        5.2.1 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5.2.2 斑岩型金矿成矿模式
        5.2.3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第6章 成矿潜力评价及预测
    6.1 控矿条件分析
        6.1.1 赋矿地层和围岩条件
        6.1.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6.2 找矿标志
        6.2.1 阿斯哈金矿床
        6.2.2 按纳格金矿床
        6.2.3 果洛龙洼金矿
        6.2.4 达里吉格塘金矿床
        6.2.5 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
    6.3 成矿潜力评价及预测
        6.3.1 沟里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潜力评价
        6.3.2 斑岩型金矿床找矿潜力评价
        6.3.3 坑得弄舍金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8)基于SPOT影像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遥感地质解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遥感解译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遥感地质研究进展
        1.3.2 国内遥感地质解译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岩浆岩
        2.3.2.1 侵入岩
        2.3.2.2 脉岩
        2.3.2.3 火山岩
        2.3.3 地质构造
第三章 遥感数据预处理
    3.1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3.2 遥感软件简介
    3.3 大气校正
    3.4 图像镶嵌和裁剪
        3.4.1 图像镶嵌
        3.4.2 图像裁剪
    3.5 几何校正
        3.5.1 投影系统定义及转换
        3.5.1.1 ERDAS 中自定义西安 80 坐标系
        3.5.1.2 ENVI 中自定义西安 80 坐标系
        3.5.2 地形图校正
        3.5.3 地形图对遥感影像(SPOT、ETM)校正
第四章 遥感影像处理及蚀变信息提取
    4.1 遥感影像增强
        4.1.1 波段组合法
        4.1.2 波段比值法(RM)
        4.1.3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4.1.4 蒙赛尔彩色空间变换法(HIS)
        4.1.5 反差增强处理
        4.1.6 滤波增强(HIS)
    4.2 多源影像融合
        4.2.1 算数融合法
        4.2.2 主成分分析(PCA)融合法
        4.2.3 HIS 色彩空间融合法
        4.2.4 比值融合法(Brovey)
    4.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4.3.1 Crosta 法
        4.3.2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4.3.3 提取蚀变信息
第五章 研究区遥感地质解译
    5.1 前人地质解译工作
    5.2 地质单元解译
        5.2.1 地层单元解译
        5.2.2 岩浆岩解译
        5.2.3 构造解译
    5.3 解译标志
    5.4 遥感地质解译认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成果
        6.1.2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试论RGMAP中1:5万数字路线调查操作方法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路线调查前桌面系统室内准备
    1.1 自定义接图表制作
    1.2 图幅PRB库的新建
    1.3 室内设计路线
2 野外使用掌机路线调查操作
    2.1 掌机中GPS参数调试
    2.2 野外PRB数据操作
    2.3 野外路线结束
3 数字路线调查室内整理操作
    3.1 野外数据导入桌面系统
    3.2 桌面系统室内整理

(10)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项目依托及选题
        1.2.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区域地质工作
        1.3.2 区域矿产工作
        1.3.3 科研工作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断裂构造
        2.1.1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2.1.2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2.1.3 北西向断裂构造
        2.1.4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界
        2.2.2 古元古界
        2.2.3 中—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第3章 华北地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3.1.1 华北克拉通动力学演化
        3.1.2 兴蒙造山带的演化
    3.2 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岩构造背景
        3.2.1 太古代末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2 元古宙花岗岩构造背景
        3.2.3 加里东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4 华力西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5 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6 燕山期花岗岩构造背
    3.3 华北克拉通北缘火山岩构造背景
        3.3.1 中新元古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3.3.2 古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3.3.3 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第4章 造山型金矿床及典型矿床研究
    4.1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研究现状
    4.2 典型矿床研究
        4.2.1 金厂沟梁金矿床
        4.2.2 二道沟金矿床
        4.2.3 撰山子金矿床
        4.2.4 红花沟、莲花山金矿床
        4.2.5 小塔子沟金矿床
        4.2.6 东风金矿床
        4.2.7 安家营子金矿床
        4.2.8 金厂梁金矿床
        4.2.9 奈林沟金矿床
    4.3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类型的确定
第5章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5.1 黄铁矿成分、成因标型特征与金矿关系
        5.1.1 黄铁矿的主成分标型
        5.1.2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标型
    5.2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5.2.1 成矿物质、流体的来源
        5.2.2 特殊地层矿源层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2.3 侵入岩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2.4 构造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3 浅成成矿体系
    5.4 叠加成矿作用
    5.5 金矿床时空背景研究
    5.6 与国内外造山型金矿对比
    5.7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机制
第6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6.1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金矿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6.2 区域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6.2.1 中酸性侵入体找矿标志
        6.2.2 构造找矿标志
        6.2.3 黄铁矿的找矿标志
    6.3 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RGMAP系统在1:5万矿调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研究及其分区对比[D]. 吴乐. 长安大学, 2018(01)
  • [2]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中光谱曲线制作新方法[J]. 程志龙,卫晓锋,谭威,张建斌,吴刚刚,马志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02)
  • [3]数字填图技术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以新疆卡拉塔格整装勘查区为例[J]. 曾瑞垠,秦秀峰,邓小华,谭康雨,黄建业,詹勇. 矿产勘查, 2018(02)
  • [4]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系统研究及找矿预测[D]. 王继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大兴安岭中南段铅锌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建模及定量预测[D]. 杨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6]数字区域地质填图系统DGSS中图切剖面的成图方法与技巧[J]. 孙羽,李永军,韩鑫,徐磊. 新疆地质, 2014(03)
  • [7]青海东昆仑沟里地区及外围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陈广俊. 吉林大学, 2014(10)
  • [8]基于SPOT影像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遥感地质解译研究[D]. 谭雨婷. 长安大学, 2014(02)
  • [9]试论RGMAP中1:5万数字路线调查操作方法与技巧[J]. 孙羽,李永军,徐磊. 新疆地质, 2013(04)
  • [10]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孙珍军.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RGMAP系统在1:50,000矿山调整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