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利用电脑网络学习英语(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蒙[1](2021)在《初中英语课堂移动教学现状及归因研究 ——以石河子市F中学“电子书包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鑫源[2](2021)在《斯冠期间高中生线上英语学习自律性问题研究 ——基于对8名高中生的深度访谈》文中认为
樊鸥[3](2021)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一项基于高中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刚出现就被教育界所关注,成为很多英语教师和英语教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但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却要进一步研究。笔者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准则,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旨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本研究选取北安市某高中二年级两个普通班的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班作为实验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班作为对照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英语教学;以此来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提出合理建议。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目前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情况如何?可否将翻转课堂应用其中?第二,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第三,翻转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是否有效?首先,笔者在实验前通过访谈教师与学生来调查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情况,以此验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在两个班级进行了英语考试了解学生的分数如何。其次,笔者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始四个月的实验分析。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周期后,在受试的两个班级再次进行考试,通过SPSS软件及Excel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学成绩的有效性。同时,选取实验班学生开始访谈,了解学生的态度与效果。由以上分析可知:首先,针对目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课上不愿意交流合作等,实行翻转课堂模式改善上述问题是可行的;其次,笔者在实验分析研究过程中,让学习者通过采用自学课前微视频、自查知识点等方式进行自主知识学习,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并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小组合作,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最后,该模式是有效的,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英语分数,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合作与自学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本研究在实验周期、研究对象数量、样本代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后续研究有必要延长研究周期、增加样本基数,扩大研究范围,由此数据将更为丰富,更利于发现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为全面的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途径,得到更为科学的研究结论。
李娅[4](2021)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学习适应性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学习适应不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人工智能赋能英语学习效用的发挥。虽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支持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现象,但多数研究仅对现象进行叙述,没有进一步对产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欲通过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水平现状,以及理清各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效应,以及学习适应性与各因素的关系,提出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研究是学习适应性在人工智能英语学习领域的新探索,同时也是信息化学习中学习适应性研究环境的扩展和研究成果的补充。对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组成结构的梳理,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智能化学习适应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首先分析了学习适应性量表研究中学习适应性组成结构,结合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主要由学习态度适应、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交互适应、学习环境适应性以及身心健康适应性五个方面构成。其次,梳理一般学习环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结合智能环境中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和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现状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确定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智能素养、自我学效能感、教师支持以及资源平台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制《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并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M=3.382),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着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在性别、年级、专业背景方面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性。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验证了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结果表明,学习动机、智能素养、学习自我效能感、资源平台均对学习适应性产生显着直接正向影响,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并且,各影响因素间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总体而言,各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性具体的影响效应从高到低依次为:智能素养(0.401)、资源平台(0.280)、学习自我效能感(0.237)、学习动机(0.228)、教师支持(0.163)。无论是直接作用效应,还是总的作用效应,智能素养对学习适应性的效应值都是具有较高的效应值。最后,研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提升,提出从个体层面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素养,教师层面上主动适应智能教育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教学干预,以及资源层面提出资源优化与遵循“适度”原则。
杜鹏[5](2021)在《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全球范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我国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活动遭受较大冲击,近162个国家约14亿学习者面临无法到校进行课堂学习的窘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跨时空的“互联网+教育”为“停课不停学”开展提供了在线教学的可行方案。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的在线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应用和突出体现,在线教学成为疫情期间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研究从三方面展开:(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在线教学的核心要素为“基础环境、教学支持、教学模式”。对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分析,归纳出疫情期间四类“同步、异步、智慧、混合”典型在线教学模式,根据分析得出的特点构建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学模式,阐述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内涵,指出在线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2)对疫情期间K中学在线教学进行案例研究,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在线教学组织及实施的访谈,对问卷、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超90%的学生对疫情期间K中学在线教学感到满意,但同时也反应出学生对更适切、有效、良好学习体验的在线教学需求依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在线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网络拥堵和设备不均衡、师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在线教学理解认识不到位、教学效果弱化”的困境。(3)针对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在线教学的困境,从“持续改善基础环境、提高教学支持水平、探索家校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提高网络资源有效性、尝试新技术教学终端、建设统一教学平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增加家校教学模式”的中学“互联网+教育”发展策略。本研究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学校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提升“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协调融合以形成校内外应对紧急事件的合力,为在线教学发展提供思路和策略,最终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发展。
苏芳[6](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邓雨[7](2020)在《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社会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化,“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在2015年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深入探索互联网在重塑教育方面的无限潜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那么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的学校就亟需利用好这个契机,化挑战为机会,让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优势,弥补经济、地域、师资等外部因素带给教学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论文从这一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变革和相关研究、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笔者在调研前期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对笔者所任教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MY二中J校区,其依托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的行为作为案例,展开调研。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明晰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对地经济落后地域的中学开展在线学习提供切实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案例学校的学生按照年级分组,各年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并和位于市中心的MY二中校本部的学生作为对比,了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哪些网络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其次采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多方面了解在线教学的现状。同时笔者深入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观察,具体从语文学科入手,如实记录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总结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归因,寻求解决办法。在城乡和校际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出现,将打破学习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网络,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依托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包容、开放、灵活、迅捷、多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接先进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缓解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家长辅导无力的情况,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入教学一线的调研,能够找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在互联网使用上具体存在的问题,能帮助该校教师发展与完善信息素养、改进教学实践,能了解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时的困惑,有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缩小城乡差距。对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郭炎华[8](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牟晓玲[10](2020)在《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新的《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环境之下,探索信息化环境之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十分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并梳理了无线投屏的教学应用现状和传统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总结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利用无线投屏的教学优势,构建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之后将教学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实证效果分析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和学习积极性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如下:一是基于无线投屏构建高效教学环境策略,包括舒适的学习空间设计、良好的软硬件技术支撑环境以及个性化学习软件环境;二是利用无线投屏便捷获取学习App资源策略,主要包括学习App内交互式电子教材资源辅助教学策略和拓展资源延伸学习策略;三是利用无线投屏组织多样语言技能教学活动策略,主要有利用资源构建听说读写情境策略、基于学习App组织听说读写游戏策略和个性化听说读写训练策略;四是利用无线投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策略,包括利用无线投屏组织交互式集体学习策略、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策略以及基于Pad的自主学习策略;五是基于无线投屏开展多元评价策略,主要包括利用学习App可视化评价策略、教师实时点评策略以及学生便捷自主评价策略。
二、如何利用电脑网络学习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利用电脑网络学习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一项基于高中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研究步骤 |
(一)前测阶段(1-2周) |
(二)研究阶段(2-15周) |
(三)后测阶段(16周) |
六、教学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访谈数据分析 |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语测试试题 |
附录二 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问题 |
附录五 访谈详录 |
附录六 测试成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路线图 |
2 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人工智能 |
2.1.2 学习适应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人工智能支持英语学习研究现状 |
2.3.2 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
2.3.3 总结与述评 |
3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变量梳理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变量梳理 |
3.1.1 学习适应性变量梳理 |
3.1.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梳理 |
3.2 模型构建 |
3.2.1 假设建立 |
3.2.2 模型构建 |
3.3 量表编制 |
3.3.1 学习适应性量表编制 |
3.3.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编制 |
3.4 量表试测检验 |
3.4.1 内容效度检验 |
3.4.2 小范围试测 |
3.5 本章小结 |
4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 |
4.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4.3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基本情况分析 |
4.3.1 学习适应水平现状分析 |
4.3.2 学习适应性的差异特征分析 |
4.3.3 学习适应水平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
4.4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检验与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绘制 |
4.4.2 模型检验 |
4.4.3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关系讨论 |
4.4.4 学习适应影响因素作用效应 |
4.4.5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讨论 |
4.5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提升策略 |
4.5.1 个体层面: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素养提升 |
4.5.2 教师层面:主动适应与个性化教学干预 |
4.5.3 资源层面:资源优化与遵循“适度”原则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第2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3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节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教育 |
2.1.2 自主学习 |
第2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述评 |
第3节 理论基础 |
2.3.1 终身学习理论 |
2.3.2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3.3 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3章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要素分析与模式构建 |
第1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构成要素 |
3.1.1 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 |
3.1.2 核心要素 |
第2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基础环境分析 |
3.2.1 基础设施与网络接入 |
3.2.2 在线教学的硬件环境 |
第3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教学支持分析 |
3.3.1 教学平台 |
3.3.2 教学工具 |
3.3.3 教学资源 |
第4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典型在线教学模式分析 |
3.4.1 同步在线教学模式 |
3.4.2 异步在线教学模式 |
3.4.3 智慧在线教学模式 |
3.4.4 混合在线教学模式 |
第5节 COVID-19 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构建 |
3.5.1 模式的内涵 |
3.5.2 模式应用原则 |
第4章 COVID-19 背景下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 |
第1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分析 |
4.1.1 K中学的基本情况 |
4.1.2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基础环境 |
4.1.3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支持 |
4.1.4 K中学“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 |
第2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学生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调查实施 |
4.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节 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教师访谈 |
4.3.1 访谈目的及访谈对象 |
4.3.2 访谈过程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4节 K中学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
4.4.1 基础设施方面:网络拥堵设备不均衡 |
4.4.2 教学支持方面:师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足 |
4.4.3 教学模式方面:教学模式认识不清 |
第5章 “互联网+教育”在中学的发展策略探究 |
第1节 持续改善基础环境 |
5.1.1 提高网络资源有效性 |
5.1.2 尝试新技术教学终端 |
第2节 提高教学支持水平 |
5.2.1 建设统一教学平台 |
5.2.2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5.2.3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
第3节 探索家校教学模式 |
5.3.1 调整校园教学模式 |
5.3.2 增加家校教学模式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节 研究结论 |
第2节 研究不足与改进 |
第3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教师首轮访谈提纲 |
附录C:教师二轮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术素养 |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
2.3 大学生社会化 |
2.4 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
3.2 研究场域 |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
3.2.2 S课程 |
3.3 研究参与者 |
3.3.1 核心参与者 |
3.3.2 非核心参与者 |
3.4 研究者角色 |
3.5 数据收集 |
3.5.1 问卷调查 |
3.5.2 课堂观察 |
3.5.3 访谈 |
3.5.4 叙事 |
3.5.5 研究日志 |
3.5.6 实物资料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
3.6.2 数据深入分析 |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
3.7.1 伦理道德问题 |
3.7.2 研究的可信度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
4.4 S课外学术实践 |
4.4.1 专业学习 |
4.4.2 社团活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5.1 宏观机构因素 |
5.2 中观课程因素 |
5.2.1 课程资源 |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
5.2.3 课堂互动方式 |
5.3 微观个体因素 |
5.3.1 个人实践网络 |
5.3.2 能动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
6.2.2 能动性 |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
附录三 问卷调查 |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
(7)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研究 |
2.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 |
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1.互联网和“互联网+” |
2.新媒体 |
3.在线学习 |
4.城乡结合部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学习基本模式与价值 |
(一)在线学习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架构 |
(二)在线学习的主要类型与实践流程 |
(三)城乡结合部新建初中学校引入在线学习的价值 |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1.样本特征分析 |
2.样本参与在线活动相关数据分析 |
3.数据分析小结 |
(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
1.访谈大纲和相关说明 |
2.访谈片段 |
3.小结 |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1.J校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
2.J校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实践案例 |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 |
1.多媒体课件 |
2.交互式电子白板 |
3.其他常用网络资源和使用方式 |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
1.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 |
2.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的优化 |
1.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备课,大胆尝试 |
2.课后辅导中利用好社交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 |
3.课外拓展中更广泛地使用优质网络资源 |
四、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 |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层面 |
2.学生层面 |
3.网络教育资源层面 |
(三)案例学校开展在线学习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家长和师生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不足 |
2.监护人对初中生的心智发育认识不足 |
3.学校对在线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 |
4.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商的业务能力不强 |
五、更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建议和对策 |
(一)国家: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堂的转变与发展 |
(二)学校:完善开展在线学习的管理制度 |
(三)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互联网的力量 |
(四)学生:树立互联网时代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 |
(五)多方合作,创建教学资源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 |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融合 |
三、云南省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访谈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技术路线 |
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研究 |
一、无线投屏技术 |
二、有效教学 |
三、教学策略 |
第二节 无线投屏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
一、发文数量分析 |
二、无线投屏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一、发文数量分析 |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主要研究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有效教学理论 |
三、教学设计理论 |
四、活动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
第一节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
一、新课标对语言技能的要求 |
二、新课标对教学模式的建议 |
三、新课标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
四、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教学分析 |
二、学生学习分析 |
第三节 无线投屏教学应用优势分析 |
一、教学演示灵活方便,能记录课堂行为 |
二、打破系统限制,发挥教学App的功能 |
三、再现问题情境,避免重复讲解 |
四、增强师生、生生课堂互动 |
五、便捷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
第四节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
一、基于无线投屏构建高效教学环境策略 |
二、利用无线投屏便捷获取教学资源策略 |
三、基于无线投屏的多样化技能教学活动策略 |
四、利用无线投屏创新教学方式策略 |
五、基于无线投屏开展多元评价策略 |
第四章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二、前期分析 |
三、教学环境设计 |
四、教学资源设计 |
五、教学方式设计 |
六、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基础知识课程的无线投屏教学策略实践—以《At the zoo》为例 |
一、分析环节 |
二、设计环节 |
三、实施环节 |
四、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环节 |
五、案例总结与反思 |
第三节 阅读课程的无线投屏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以《How many》为例 |
一、分析环节 |
二、设计环节 |
三、实施环节 |
四、教学效果分析环节 |
第五章 基于无线投屏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实证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分析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学生成绩分析 |
二、学生个案分析 |
三、前后测调查问卷分析 |
四、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五、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 |
二、教学实践的持续开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前期)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后期) |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 D 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如何利用电脑网络学习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英语课堂移动教学现状及归因研究 ——以石河子市F中学“电子书包班”为例[D]. 王蒙蒙. 石河子大学, 2021
- [2]斯冠期间高中生线上英语学习自律性问题研究 ——基于对8名高中生的深度访谈[D]. 张鑫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一项基于高中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D]. 樊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人工智能支持下大学生英语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COVID-19背景下K中学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案例研究[D]. 杜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D]. 邓雨. 西南大学, 2020(05)
- [8]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牟晓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