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AK基因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岩[1](2021)在《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科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排在第三位,死亡率居于首位。卵巢癌目前多采用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包括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等,其治疗有效率不高,而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或生存周期。目前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的手段包括基于遗传基因、体外药物筛选和PDX模型等多种方法。BCL2家族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基于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或相互作用预测药物敏感性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一些研究采用BCL2家族蛋白表达水平预测药物敏感性,或者采用Dynamic BH3 profiling方法预测药物敏感性。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基于BAK在细胞内的激活及相互作用状态可以预测血液及淋巴肿瘤细胞对BH3类似物的敏感性。但该方法是否适用于实体瘤以及是否可以预测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卵巢癌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细胞内BAK的状态与该肿瘤对传统的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BAK在卵巢癌细胞株中有着部分活化或者不活化的状态,而部分活化的BAK又呈现BAK/BCLXL、BAK/MCL1、BAK/BCLXL+ BAK/MCL1 三种复合物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BAK的部分活化状态与卵巢癌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相关。其中,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对紫杉醇、S63845和卡铂更为敏感,而含有BAK/BCLXL复合物的细胞对紫杉醇和S63845更为抵抗。在这些分析中,含BAK/MCL1复合物细胞与紫杉醇敏感性最为显着相关。利用该方法比采用单一BCL2蛋白表达水平预测紫杉醇的敏感性更为有效。后续分子机制研究表明,BAK/MCL1类型细胞对紫杉醇更为敏感的原因可能是低浓度紫杉醇作用于这类细胞时,紫杉醇诱导的BIM更倾向于结合MCL1,并替换部分活化的BAK,从而激活细胞凋亡通路。由于紫杉醇具有神经毒性等副作用,我们接着采用MCL1抑制剂来联合增效。MCL1抑制剂能够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并且这种联合增效只发生于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中,对于不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则没有协同作用。进一步的小鼠荷瘤实验也获得同样结论。综上所述,肿瘤细胞中BAK/MCL1复合物的存在能够预测紫杉醇、MCL1抑制剂及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因此检测肿瘤细胞中的BAK/MCL1复合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尹倩茹[2](2021)在《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28(ADAM28)是解联蛋白和金属蛋白酶结构域(ADAM)家族成员之一。ADAM28具有细胞黏附和蛋白水解酶的多种功能,与体内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来源和内皮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ADAM28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ADAM28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ADAM28低表达患者。过表达/敲低胃癌细胞ADAM28的表达可体外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除此之外,在内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通过过表达/敲低Transwell上室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ADAM28,可以调节下室胃癌细胞的凋亡。此外,我们发现胃癌来源和内皮来源的ADAM28都是通过切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消除了 vWF通过整合素β3以及TP53磷酸化和CASP3激活引起的胃癌细胞凋亡。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内皮来源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可能通过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促转移的作用。
赵江桥[3](2021)在《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究lncRNA LIFR-AS1对胃癌的影响及其参与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胃癌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方法:1.通过RNA-seq测序分析,发现在胃癌中存在lncRNA LIFR-AS1表达的下调;通过样本表达分析,进一步证明lncRNA LIFR-AS1在数据库胃癌样本、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变化。2.研究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功能分析,主要通过过表达lncRNA LIFR-AS1分析lncRNA LIFR-AS1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和肿瘤形成的影响。3.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探究lncRNA LIFR-AS1对胃癌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1.为了鉴定胃癌中的基因差异表达谱,我们对4组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了组织微阵列分析(tissue microarray analysis),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发现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呈低表达;此外,我们还发现miR-4698、Cdc25B、CD133、SOX2、NANOG、ER等基因在胃癌中呈高表达。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通过qPCR进一步检测了胃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这些基因在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测序结果一致,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呈低表达,miR-4698、Cdc25B、CD133、SOX2、NANOG、ER等基因在胃癌中呈高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胃组织从正常状态转变为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胃癌不仅存在编码蛋白基因的改变,也存在大量非编码RNA(lncRNA、miRNA)的改变,其中lncRNA LIFR-AS1的变化尤为明显。接下来,我们将以lncRNA LIFR-AS1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该lncRNA对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意义及具体的分子机制。为了研究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我们从TCGA中获取正常和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lncRNA LIFR-AS1在胃癌组织表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T-qPCR检测了lncRNA LIFR-AS1在41个GC组织和邻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在GC组织的确呈低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lncRNA LIFR-AS1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在分化更低、恶性程度更高、淋巴转移更明显的胃癌组织中下调更为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我们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了lncRNA LIFR-AS1表达与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显着高于lncRNA LIFR-AS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我们还分析了lncRNA LIFR-AS1在人正常胃粘膜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在MKN45和AGS细胞中的表达低于GES-1细胞,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 LIFR-AS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呈负相关,lncRNA LIFR-AS1能够抑制胃癌的进展。2.通过Lipofectamine(?)3000转染法将lncRNA LIFR-AS1转染到胃癌细胞MKN45和AGS中,通过qPCR检测lncRNA LIFR-AS1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转染后在MKN45和AGS中的表达显着上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下来,我们将用这两株过表达了lncRNA LIFR-AS1的胃癌细胞株进行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以及肿瘤形成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检测。我们利用CCK-8和Ed U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我们利用克隆形成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克隆的形成,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我们利用Transwell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侵袭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我们利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我们利用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检测lncRNA LIFR-AS1表达对MKN45细胞肿瘤形成的影响,利用Tunel染色法检测肿瘤中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Ki67染色法检测肿瘤中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MKN45细胞肿瘤的形成,并且lncRNA LIFR-AS1过表达后肿瘤细胞Ki67信号明显减弱,Tunel信号显着增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能够抑制胃癌细胞肿瘤的形成,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3.我们预测miR-4698在lncRNA LIFR-AS1中的预结合位点。为了验证lncRNA LIFR-AS1和miR-4698预测的序列结合位点,我们进行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认它们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转染LIFR-AS1-WT和miR-4698模拟物后,MKN45和AGS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过表达lncRNA LIFR-AS1降低了miR-4698在MKN45和AGS细胞中的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正常组织和细胞相比,miR-4698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检验显示,lncRNA LIFR-AS1与miR-4698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lncRNA LIFR-AS1与miR-4698之间存在负相关,lncRNA LIFR-AS1可能通过下调miR-4698抑制胃癌的发生。Target Scan揭示MTUS1的3’-UTR包含miR-4698的互补区域。用miR-4698模拟物和MTUS1-WT或MTUS1-MUT片段共转染后,评估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miR-4698模拟物和MTUS1-WT共转染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受到抑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698过表达和抑制载体(miR-4698模拟物和miR-4698抑制剂)转染胃癌细胞后,监测miR-4698和MTUS1之间的相关性。miR-4698模拟物转染细胞后miR-4698表达明显增强,miR-4698抑制剂转染细胞则抑制miR-4698的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miR-4698过表达可抑制MTUS1表达,miR-4698抑制则可增加MTUS1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qPCR检测,我们发现与正常组织和细胞相比,MTUS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表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检验进一步证实了MTUS1与miR-4698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MTUS1与lncRNA LIFR-AS1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MTUS1是miR-4698新的潜在靶基因,同时也受到lncRNA LIFR-AS1的正向调控。用pc DNA-LIFR-AS1和si-MTUS1表达载体转染细胞,进而探索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LIFR-AS1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下来,我们利用si-MTUS1载体转染胃癌细胞抑制MTUS1表达,探讨lncRNA LIFR-AS1与MTUS1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LIFR-AS1能够显着上调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细胞中MTUS1的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之下,抑制MTUS1的表达能够显着增加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c DNA-LIFR-AS1和si-MTUS1共转染后,si-MTUS1逆转了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的lncRNA LIFR-AS1能够通过上调MTUS1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本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LIFR-AS1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Cdc25B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c DNA-LIFR-AS1和si-MTUS1共转染后si-MTUS1逆转了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Cdc25B的表达抑制和Cdk1的磷酸化诱导。以上结果表明,lncRNA LIFR-AS1可能通过抑制Cdc25B活性促进Cdk1的磷酸化。我们通过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了lncRNA LIFR-AS1表达对MKN45形成的肿瘤组织中MEK/ERK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不仅能够促进MTUS1的表达,还能抑制MEK和ERK的磷酸化,这进一步表明lncRNA LIFR-AS1通过上调MTUS1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呈异常低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在胃癌中,lncRNA LIFR-AS1通过下调miR-4698、上调MTUS1而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以及肿瘤的形成。因此,lncRNA LIFR-AS1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杨香琳[4](2021)在《microRNA-143和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众所周知,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肺癌的癌症负担也是比较重的,大约占全球总病例数的36.98%和总死亡数的39.21%。早期肺癌的隐匿症状,导致多数患者被诊断为肺癌时,手术机会的丧失,因此,单纯化疗或联合放疗已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直不尽人意。多项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如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因此,深入探索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肺癌防治靶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18-24个核苷酸)非编码单链RNA,在代谢、生长、细胞分化和发育、凋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不同的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mi RNA通过将其种子区(第2-8位)与位于靶标3’UTR区域以及编码区中的互补序列进行配对,识别m RNA靶标并且通过m RNA的降解和翻译抑制来充当基因表达的内源性抑制剂。同时,它们也在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影响mi RNA发生过程中的primi RNA、pre-mi RNA和成熟mi RNA中发生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s),还是影响mi RNA识别其m RNA靶序列的能力或影响mi RNA靶向双链形成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都可能通过修饰mi RNA调节来影响人类表型的变异和疾病易感性的改变。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mi R-143在多种人类癌症中主要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探索mi R-14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mi R-143靶基因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联系,mi R-143和CBFB在TCGA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肺腺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mi R-143对肺癌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对mi R-143及CBFB在肺癌中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首先我们通过浏览文献和筛选NCBI的db SNP数据库的结果,同时综合SNP功能预测网站,我们选出待研究的mi R-143/mi R-145启动子区rs3733845和rs3733846位点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mi R-143/145启动子区rs3733845和rs3733846多态性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三所医院,它们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所有的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我们用Taq Man探针法对575例非吸烟患者和575例无癌对照者mi R-143/145启动子区的两个SNPs进行了基因分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i R-143/mi R-145启动子多态性与女性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两个SNPs与环境危险因素(烹调油烟暴露和被动吸烟暴露)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我们对非吸烟女性中CBFB基因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多态性与肺癌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索。本部分是一项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对象包括556例肺癌患者和395例对照,并且所有的研究对象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访问员来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和环境暴露(烹调油烟和被动吸烟暴露)的相关信息。使用Taq Man探针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对CBFB基因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多态性与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两个SNPs与环境危险因素(烹调油烟暴露和被动吸烟暴露)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中下载和分析肺腺癌相关数据,并利用R软件分析探索mi R-143-3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预后以及可能参与的生物学通路。利用生物学信息网站(Targetscan、mi RWalk、mi RDB、mi RDIP),预测出mi R-143-3p的靶基因可能是CBFB。其次,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和分析肺腺癌的相关数据,并利用R软件分析探索CBFB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肺腺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参与的生物学通路。第四部分:首先通过qRT-PCR检测mi R-143-3p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H129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BEAS-2B中的表达,向A549和H1299细胞系中转染mi R-143-3p mimics、inhibitor及NC质粒改变mi R-143-3p表达,通过MTS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Annexin 7-AAD/APC检测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的改变。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及回复实验验证mi R-143-3p通过抑制CBFB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本研究构建CBFB过表达质粒、低表达质粒及阴性对照质粒,进而改变A549和H1299细胞中CBFB表达,通过MTS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Annexin7-AAD/APC检测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的改变。结果:第一部分:rs3733845和rs3733846与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分层分析中,rs3733845 T等位基因增加了肺腺癌的风险。携带rs3733846的AG基因型的受试者与AA基因型相比显示出了更高的肺腺癌风险。此外,与AA基因型相比,在显性模型中与rs3733846的G等位基因携带者相关的肺腺癌风险显着增高。rs3733845和rs3733846与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rs3733845和rs3733846危险基因型与烹调油烟暴露之间的存在相乘的相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rs3733845和rs3733846位点与被动吸烟暴露的交互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肺癌的发病风险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吸烟女性人群中,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肺腺癌,肺鳞癌和肺小细胞癌的易感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在非吸烟女性人群中,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烹调油烟暴露的交互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被动吸烟暴露的交互作用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第三部分: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数据集mi R-143-3p呈低表达,且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生物信息学预测mi R-143-3p可能参与p53信号通路。应用Targetscan等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CBFB可能为mi R-143-3p下游靶基因,且TCGA数据库肺腺癌数据集中CBFB与mi R-143-3p表达负相关。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数据集CBFB呈高表达,诊断效能良好,且CBFB差异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显着相关。GSEA结果预测CBFB可能参与p53信号通路。第四部分:qRT-PCR结果显示,mi R-143-3p在肺腺癌细胞中呈低表达,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 R-143-3p低表达可显着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凋亡;相反,mi R-143-3p表达上调可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显着增强。qRT-PCR结果显示在p53过表达组中的mi R-143-3p表达显着上调。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i R-143-3p可显着抑制CBFB表达。细胞功能学回复实验结果显示,mi R-143-3p可通过显着抑制CBFB表达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qRT-PCR结果显示CBFB在肺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BFB高表达可显着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凋亡;相反,CBFB低表达可显着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同时肺腺癌细胞凋亡能力显着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CBFB过表达组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上升,相反CBFB低表达组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着下降。结论:1.在非吸烟女性中,rs3733845与rs3733846与肺腺癌易感性相关,与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rs3733845和rs3733846危险基因型与烹调油烟暴露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2.CBFB的rs12598154和rs17768165位点与肺癌的发病风险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3.TCGA数据库中mi R-143-3p在肺腺癌中呈低表达,CBFB在肺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生物信息学预测mi R-143-3p和CBFB可能与p53信号通路相关。4.mi R-143-3p可以通过抑制CBFB基因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同时促进癌细胞凋亡。
孟雪[5](2021)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HNSCC)是2018年全球报道的第7大常见癌症,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头颈部癌涉及的部位较广,主要分为口腔、鼻腔、咽部、喉部等黏膜部位来源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由于目前尚无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术后仍复发及转移,中晚期生存率更低。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在临床中的预后评估,还可用于估计疾病风险,筛查隐匿性原发癌,有效的癌症标记物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为了找到有效的头颈部鳞癌标志物,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 B X-interacting protein,HBXIP)于1998年Melegari M等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肝癌细胞株Hep G2中发现。HBXI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多功能调节癌蛋白,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家所关注,由于其发挥了不同的调控作用,研究其分子机制为将来更好开发肿瘤治疗药物打下基础。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HBXIP表达。其次,使用临床肿瘤病理组织中通过检测HBXIP的表达,分析其在临床病例中的预后作用。然后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通过对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观察其在细胞系中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以及检测在PI3K/Akt细胞通路中靶点蛋白的磷酸化情况和S100A4蛋白表达变化情况,来探究是可能否通过PI3K/Akt细胞通路发挥的作用。最后在裸鼠生物体上移植舌鳞癌细胞系,观察成瘤情况,探究HBXIP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否可以成为头颈部鳞癌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首先应用肿瘤公共数据库OncomineTM和UALCAN,来分析目的基因HBXIP的mRNA在头颈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表达差异,15个头颈部鳞癌数据集共84个研究被纳入到研究中。2.本研究收集了221例2006年-2016年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接受头颈部鳞癌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和其中病例对应的38例正常组织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TM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进行HBXIP蛋白抗体染色。所有病例随访观察2-74个月(中位观察时间34个月),并对临床信息进行生存分析,判断蛋白HBXIP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3.选取舌鳞癌细胞系TSCCa,通过质粒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的方式转染细胞系。首先将HBXIP质粒转染到细胞系中,将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p EGFP-N1-HBXIP质粒)、对照组(未转染组)和对照组(vector组,p EGFP-N1)。其次,使用基因沉默技术si RNA沉默基因HBXIP,将细胞分为实验组(HBXIP7和HBXIP8)和对照组si RNA-control。在HBXIP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中,首先,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在舌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其次,采用MTT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中靶点蛋白AKT、p-AKT、PI3K、p-PI3K以及S100A4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细胞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4.选取6-8周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6只):对照组(未转染组、si RNA-control组si C)、实验组(HBXIP过表达组、基因沉默组si#7)。转染后的各组细胞,以相同剂量注射到裸鼠大腿腹外侧皮下,观察5周后。对成瘤组织进行体积测量,比较成瘤情况;应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BXIP的mRNA及HBXIP蛋白表达量;采用最后应用ELISA方法在各组成瘤细胞匀浆上清液中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头颈癌组织中HBXIP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公共数据库中HBXIP mRNA均较正常组织上调。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5)。2.(1)对221例临床病例随访2-74个月(中位时间34个月),男性175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68岁(29-95岁);(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HBXIP在头颈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在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口腔癌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在年龄(中位年龄66岁)、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咽喉部亚组分析中显示,HBXIP蛋白表达仅在肿瘤复发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舌癌亚组分析中显示,与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变量Cox分析显示,在头颈癌总病例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4 cm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口腔癌亚组中,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咽喉部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肿瘤直径大于4 cm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在舌癌亚组中,HBXIP蛋白表达阳性和神经侵袭与总生存期显着相关(P<0.05)。(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按HBXIP蛋白表达阳性或者阴性分类的221例头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显着差异(P=0.044);在口腔癌亚组104例患者中,OS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咽喉癌亚组109例患者中存在显着差异(P=0.028);在舌癌亚组59例患者中,OS也存在显着差异(P=0.038)。(5)在38例临床病例对照分析中,与其正常组织相比较,HBXIP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结果比较差异显着(P<0.001)。3.(1)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系中,MT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存活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通过Cell Titer-Glo Luminescent细胞活力测定法,在96 h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迁移面积覆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oyden小室实验结果显示,24 h后实验组中细胞侵袭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过表达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增高(P<0.05);在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系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随着HBXIP基因沉默p-AKT、p-PI3K及S100A4表达量降低,但只在si#7实验组中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4)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实验结果提示,在质粒转染的HBXIP过表达细胞中和si RNA转染的HBXIP基因沉默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较,VEGF蛋白含量分别升高和降低(si#7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4.(1)24只裸鼠分成si#7组和si C组、未转染组和HBXIP过表达组,成瘤体体积分别为(540.5±14.6)mm3和(710.3±15.3)mm3、(1143.2±29.6)mm3和(1649.3±29.3)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各组肿瘤中提取RNA和蛋白质,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HBXIP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3)ELISA检测肿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提示,过表达组与未转染组比较表达量升高,基因沉默组与si RNA对照组比较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HBXIP不仅与头颈癌、咽喉癌和舌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且发现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可以影响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生物学功能,并且通过促进AKT、PI3K磷酸化及S100A4蛋白表达量异常来促进恶性生物学功能的。此外,多变量分析表明,HBXIP阳性表达是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总之,本研究发现HBXIP的预后价值,为头颈癌、咽喉癌及舌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郑宇斐[6](2020)在《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黑素瘤是一种发展极为迅速的恶性皮肤病,具有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致死率高等特点。早期黑素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92%,但是黑素瘤一旦开始转移,患者的5年存活率迅速下降至15%。目前虽然关于黑素瘤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针对黑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着,并且受到严重的副作用和黑素瘤耐药性的困扰。因此,对黑素瘤相关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研究仍是目前癌症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芽孢及伤口胶质物混合自身上颚腺分泌物而成的一种蜂产品,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在抗肿瘤方面,有文献指出中国蜂胶可以有效地诱导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也是近几年蜂胶药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蜂胶的前期抗肿瘤研究,本研究利用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系统性地探究了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松属素和柯因)对黑素瘤增殖、转移、自噬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以期揭示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作用,为蜂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黑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发展影响研究我们首次证明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的促凋亡作用和抑制转移作用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在经中国蜂胶处理后,A375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国蜂胶在黑素瘤细胞中也能发挥其出色的抗炎作用,caspase-1和caspase-4表达水平降低,同时伴随着IL-1α、IL-1β和IL-18 mRNA水平的下降,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炎性微环境的保持有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中国蜂胶可以在A375细胞中激活自噬,而抑制自噬会减弱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这也说明了自噬的发生增强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细胞毒作用。此外,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中国蜂胶能减弱黑素瘤在体外的迁移能力。2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活性成分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我们确定了本实验中使用的中国蜂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包括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肉桂酸、山奈酚、杨梅桐、槲皮素、3,4-二甲氧基肉桂酸、芹菜素、短叶松素、柯因、松属素、高良姜素、咖啡酸苯乙酯和3-O-乙酰基短叶松素等。利用CCK-8实验,我们比较这其中高含量的功能性单体对黑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松属素、咖啡酸苯乙酯、柯因、短叶松素、芹菜素、咖啡酸二甲醚对黑素瘤的细胞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松属素抗黑素瘤作用研究利用体内外模型进一步检测并探究了松属素对黑素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松属素能诱导黑素瘤细胞(B16F10和A375)发生凋亡,并呈现浓度相关性。对凋亡调控通路的研究显示,松属素通过激活IRE1α/Xbp1通路引发内质网应激,从而活化下游蛋白caspase-12(鼠源细胞)/caspase-4(人源细胞)介导黑素瘤细胞凋亡。此外,我们的结果还显示松属素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中自噬的发生,增强了松属素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在小鼠成瘤模型中,松属素显着抑制了黑素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在肿瘤组织中我们检测到了高水平的凋亡信号。4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柯因抑制黑素瘤转移效果研究我们证明了柯因可以有效抑制黑素瘤转移。通过细胞实验我们发现,在低浓度时,柯因也表现出了对黑素瘤细胞转移、侵袭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柯因抑制了黑素瘤细胞的失巢凋亡抵抗,增加了其在转移过程中的凋亡率。进一步实验表明柯因通过下调FOXM1/β-catenin通路逆转了黑素瘤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而过表达FOXM1则会减弱柯因的抗黑素瘤转移作用。我们同时也在小鼠模型上验证了细胞实验的发现。利用肺转移模型,我们证明柯因处理能明显降低小鼠肺转移肿瘤的出现几率,同时在肺部肿瘤组织中,柯因治疗组FOXM1的表达量也更低。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有助于中国蜂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通过研究中国蜂胶中主要功能活性单体的抗黑素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揭示了中国蜂胶抗黑素瘤的物质成分基础,也为黑素瘤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
田文泽[7](2020)在《lncRNA DLX6-AS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18年世界本地区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等研究统计显示,其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的第7位、死亡率排名第6位。而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中国食管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死亡率排名第4位,已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疾病之一。食管癌最主要的两种病理类型分别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aoma,EAC),其它少见的有腺鳞癌、小细胞癌或印戒细胞癌等。而在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确诊的食管癌患者中有超过90%的患者病理类型为鳞癌。近几十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食管鳞癌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也不断发展和提升,但食管鳞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据大量流行病统计分析,由于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造成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伴随着进食困难、胸痛等已处于中晚期,因此治疗的预后往往较差,5年生存率不超过20%。因此,食管鳞癌的治疗已达瓶颈。目前临床医生越来越意识到针对食管鳞癌治疗应做好早期预防与早期治疗;而另一重要方面是人们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机制认识不充分。因此,探索、明确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是当前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而通过食管癌肿瘤发病机制的明确继而去寻找诊断、治疗以及预测预后的新型分子靶点将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人类基因组中具有可编码蛋白功能的基因核酸序列比例远低于2%,绝大数基因转录为不能编码蛋白功能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众多类型的非编码RNA中,长度200-100000nt之间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发现lncRNA通过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机制调控肿瘤发生、生长和转移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因此,lncRNA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或癌基因调控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通过与内源性RNA竞争来调控肿瘤的进展。因此,我们运用生物芯片分析食管鳞癌与癌旁组织中存在明显差异的LncRNA,进一步行筛选及功能验证,从而研究lncRNA DLX6-AS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调控机制,能够更全面的理解食管鳞癌的发生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本研究中,我们发现lncRNA DLX6-AS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与在癌旁组织中相比较往往呈现明显高表达,且与预后呈负相关,随后我们揭示了lncRNADLX6-AS1能够明显地促进肿瘤细胞的增值、侵袭及转移并抑制凋亡。通过TCGA数据库中食管鳞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以及进一步的细胞实验验证,我们发现lncRNA DLX6-AS1特异性结合miR-100-5p发挥海绵样作用抑制miR-100-5p的功能,从而反向调控miR-100-5p靶向及致癌基因mTOR;此外在体内移植瘤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在裸鼠皮下肿瘤中移植敲除lncRNADLX6-AS1的食管鳞癌细胞会同时抑制肿瘤的体内生长。综上所述,我们在食管鳞癌中提出并验证了 lncRNA DLX6-AS1/miR-100-5p/mTOR轴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等功能,为未来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生物学干预或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思路。目的1.通过生物芯片分析,寻找有差异表达lncRNA并验证。2.评估食管鳞癌组织中lncRNA DLX6-AS1异常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3.研究lncRNADLX6-AS1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功能。4.进一步探索lncRNADLX6-AS1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1.利用TCGA下载的96例食管鳞癌组织标本和13例正常组食管组织标本的RNA测序数据,识别差异表达lncRNAs;收集了 44例食管鳞癌术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运用qRT-PCR检测差异表达的lncRNAs。2.利用免疫组化、CCK-8、流式细胞周期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构建lncRNA DLX6-AS1低表达质粒、迁移及侵袭法、裸鼠肿瘤异体移植模型等方法学检测lncRNADLX6-AS1在体外及体内对食管鳞癌的影响。3.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qRT-PCR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等实验,检测lncRNA DLX6-AS1/miR-100-5p/mTOR 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TCGA数据库及临床样本的分析验证,筛选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lncRNADLX6-AS1。2.进一步实验发现,下调DLX6-AS1能抑制ESCC细胞的生长。在体外,沉默DLX6-AS1可以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加速细胞凋亡。随后发现,下调DLX6-AS1抑制了细胞迁移。当DLX6-AS1下调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也随之下调。裸鼠移植瘤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下调DLX6-AS1抑制了移植瘤的生长。3.双荧光素酶实验确定了 lncRNADLX6-AS1与miR-100-5p的靶向结合作用。通过细胞功能实验从而检测到lncRNADLX6-AS1竞争性抑制miR-100-5p调节候选靶基因mTOR,促进食管鳞癌的生长及迁移功能。结论lncRNADLX6-AS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可作为食管鳞癌的潜在标志物。同时,lncRNADLX6-AS1可显着的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值能力、迁移及侵袭能力。此外,lncRNADLX6-AS1竞争性抑制miR-100-5p调节候选靶基因mTOR,促进食管鳞癌的生长及迁移功能,从而为临床食管鳞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王施丹[8](2020)在《唾液酰基转移酶ST8SIA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的癌症,每年估计有54.9万新病例和20万死亡。膀胱癌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全球女性的4倍,预后较差和极易复发是膀胱癌的最大特点。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修饰,在肿瘤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唾液酸化是糖基化修饰的重要方式之一,唾液酰基转移酶是催化这一过程的关键酶,ST8SIA1是唾液酰基转移酶家族成员之一。有文献表明,ST8SIA1表达异常对乳腺癌的转移有影响,但它在膀胱癌中的作用尚属未知。目的:研究ST8SIA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考察ST8SIA1表达上调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ST8SIA1介导膀胱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探讨与JAK/STAT通路的相关性。方法:(1)依据TCGA数据库筛选在膀胱癌和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具有表达差异的糖基转移酶基因;使用GEPIA统计学方法,从差异基因中挑选出差异较大的唾液酰基转移酶基因;根据高低风险组比较2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验证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尿路上皮中唾液酰基转移酶ST8SIA1的表达差异;(2)Real-time PCR检测唾液酰基转移酶家族在不同膀胱癌细胞系中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T8SIA1在不同膀胱癌细胞系与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分子克隆技术和G418药物筛选获得ST8SIA1稳定上调的膀胱癌T24和5637单克隆细胞株;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鉴定过表达ST8SIA1基因载体在T24和5637细胞中的稳定表达;(3)通过CCK8、平板克隆、流式细胞术、划痕和transwell等实验检测ST8SIA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4)利用KEGG数据库分析与ST8SIA1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并对关键蛋白进行相关性筛选与分子机制鉴定。结果:(1)筛选出了具有表达差异的45种糖基转移酶基因,发现与正常膀胱上皮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ST8SIA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且与膀胱癌病理等级、浸润程度存在负相关;(2)成功构建出含有ST8SIA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及稳定过表达ST8SIA1的膀胱癌T24和5637细胞株;(3)上调ST8SIA1表达后,膀胱癌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有所降低;(4)上调ST8SIA1表达能够抑制JAK2、STAT3、MMP9、PCNA及Bcl2的表达,促进BAX等蛋白的表达;且加入通路抑制剂后JAK2、STAT3、MMP9、PCNA及Bcl2等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1)与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相比,在膀胱癌组织中ST8SIA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表达下调与患者膀胱癌病理分级和浸润程度密切相关;(2)过表达ST8SIA1能够抑制膀胱癌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3)ST8SIA1可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膀胱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张倾[9](2020)在《食管癌中lncRNA、miRNA、mRNA的差异表达分析及SLC2A1-AS1在食管鳞癌侵袭和糖酵解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RNAs,lncRNAs)在肿瘤的起始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肿瘤诊断、预后和治疗的分子标记。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SCA)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寻找新的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并探讨SLC2A1-AS1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用来分析ESCA中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和mRNA及其相互调控网络及预后相关的lncRNA。q RT-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SLC2A1-AS1、miR-378a-3p和SLC2A1的表达。荧光素酶实验证实转录因子GLI3与SLC2A1-AS1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将GLI3 siRNA或pc DNA3.1-GLI3转染ESCC细胞,采用q RT-PCR检测GLI3和SLC2A1-AS1的表达。CCK-8、克隆形成实验、Ed U染色、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检测ESC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变化。Western blot和IHC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q RT-PCR和FISH分析SLC2A1-AS1在ESCC细胞中的定位,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与Ago2-RIP分析SLC2A1-AS1或SLC2A1与miR-378a-3p的结合。建立EC9706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pc DNA3.1-SLC2A1-AS1和化学修饰的SLC2A1-AS1 siRNA进行治疗,每周测量肿瘤体积评估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Graph Pad Prism8.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SCA中分别具有145个、112个和2000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miRNAs和mRNAs。2.ceRNA网络中共有301个节点,包括40个lncRNAs、28个miRNAs和233个mRNAs,共产生677个关联。3.WDFY3-AS2、CASC8、UGDH-AS1、RAP2C-AS1、AC007128.1、AC016205.1、AC092803.2和AC079949.2与ESCA病人的总的生存率密切相关。4.ESCC组织中SLC2A1-AS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P<0.0001),其高表达均与ESCC病人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GLI3能结合SLC2A1-AS1的启动子区,GLI3上调显着促进SLC2A1-AS1的转录,而GLI3下调显着抑制SLC2A1-AS1的转录。SLC2A1-AS1下调显着抑制ESCC细胞中GLI3的表达,而SLC2A1-AS1上调显着促进ESCC细胞中GLI3的表达。5.SLC2A1-AS1下调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以及诱导细胞凋亡,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引起葡萄糖消耗和乳酸产量下降以及糖酵解相关蛋白SLC2A1、HK2、PFKM、PKM和LDHA表达下调;而SLC2A1-AS1表达上调呈现相反的结果。6.q RT-PCR和FISH结果表明,SLC2A1-AS1主要定位于ESCC细胞的胞质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与Ago2-RIP结果表明,SLC2A1-AS1在ESCC细胞中与miR-378a-3p相结合,SLC2A1-AS1下调显着增加ESCC细胞中miR-378a-3p的表达水平,而SLC2A1-AS1上调显着抑制miR-378a-3p的表达水平。7.miR-378a-3p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而SLC2A1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呈现高表达,二者表达均与ESCC病人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SLC2A1是ESCC细胞中miR-378a-3p直接作用靶点,miR-378a-3p模拟物显着降低SLC2A1的表达,而miR-378a-3p抑制剂显着促进SLC2A1的表达。8.SLC2A1-AS1和SLC2A1的过表达逆转miR-378a-3p模拟物介导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降低、凋亡的增加以及糖酵解相关蛋白HK2、PFKM、PKM和LDHA表达的下调,而SLC2A1-AS1和SLC2A1下调出现相反的效应。9.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SLC2A1-AS1表达下调显着抑制EC9706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下调SLC2A1-AS1的表达和上调miR-378a-3p的表达,并引发SLC2A1、HK2、PFKM、PKM和LDHA表达下调,而SLC2A1-AS1过表达在EC9706裸鼠移植瘤中出现相反的效果。结论:1.ESCA中具有许多差异表达的lncRNAs分子,许多lncRNAs与ESCA病人预后密切相关。2.GLI3的高表达可能是ESCC细胞中SLC2A1-AS1高表达的因素,GLI3与SLC2A1-AS1可能在ESCC中形成反馈调节环。3.SLC2A1-AS1在ESCC中高表达,其表达下调通过抑制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诱导ESCC细胞凋亡,其表达上调通过促进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的增殖和侵袭,抑制ESCC细胞凋亡。4.SLC2A1-AS1通过抑制ESCC细胞中miR-378a-3p的表达水平从而上调SLC2A1及糖酵解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ESCC细胞的糖酵解,加速ESCC进展。
刘刚[10](2019)在《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青少年较为常见,它影响快速增殖的骨骼。数据统计显示,每年估计全球有400万人发病。过去的十年中,手术结合化疗等手段,能较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的生长和浸润。目前尽管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但骨肉瘤的复发、转移和化疗耐受等仍然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50%至70%,局部复发约占患者的10%,生存率低。骨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复发、转移,因此,目前需寻找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方法,找出驱动骨肉瘤恶化、复发和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识别与预后相关的分子治疗靶点,以改善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基础研究中,microRNA(miRNA)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探索热点。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身体正常功能的维系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应激反应和发育等。在机体许多类型肿瘤的发生、侵润和转移中,miRNA的调节发生异常,如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等。在microRNA中,尤其miR-34a,被公认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miR-34a有许多靶基因,如p53、Eag1、Wnt和Notch,这些靶基因科以在骨肉瘤中调节多种细胞功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激酶家族,它将信号从外界传递到细胞内,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而在介导MAPK去磷酸化的酶中,最为重要的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称为双特异性蛋白白磷酸酶(DUSPs),其中DUSP1参与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过渡和细胞的凋亡的调节。有研究表明,miR-101作用DUSP1,影响索拉非尼处理下的的TGF-β分泌。抑制miR-940,促进DUSP1的表达,减弱JNK介导的肺癌细胞凋亡。然而,在骨肉瘤中,miR-34a在DUSP1上的调节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旨在揭示miR-34a和DUSP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凋亡等作用,及其对相关效应蛋白的影响,阐述其分子机制。了解miRNA对于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有助于筛选出新的与分子预后有关的治疗靶点,为研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及临床骨肉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应用pre-miR-34a、anti-miR-34a和阴性对照,过度表达和降低表达miR-34a,探索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相关作用。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Tra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34a对DUSP1的表达调控,探讨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miR-34a使骨肉瘤细胞停滞在G0/G1期,减少S期的比例,显着地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同时,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抑制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使细胞的凋亡增加六倍,抑制百分之八十的细胞的粘附。相反地,在U-20S细胞中转染anti-miR-34a,降低miR-34a的表达,可使细胞在G0/G1期比例减少,增加S期的比例,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粘附。在骨肉瘤中,双特异性磷酸化酶1(DUSP1)是miR-34a的直接靶基因,在MG63细胞中高表达DUSP1,使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比例下降,增加了 S期细胞比例,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增强了细胞的粘附能力。然而,在U-20S细胞中抑制DUSP1的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能力。miR-34a负调控DUSP1,提高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和E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于G0/G1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提高E-钙黏蛋白的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研究结论]miR-34a在骨肉瘤中,通过直接靶向作用DUSP1,抑制DUSP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细胞迁移,抑制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二、BAK基因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AK基因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BCL2家族调控细胞凋亡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 BCL2家族蛋白调控细胞凋亡 |
1.2 BCL2家族的三个亚家族蛋白的功能 |
1.2.1 BAK/BAX的激活调控凋亡与部分线粒体功能 |
1.2.2 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抑制BAK/ BAX激活,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
1.2.3 仅含BH3结构域蛋白既激活BAK/BAX,又抑制抗凋亡BCL2蛋白 |
1.3 基于BCL2家族蛋白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
1.3.1 抑制BCL2的BH3类似物 |
1.3.2 抑制MCL1的BH3类似物 |
1.4 BCL2家族蛋白与微管稳定性药物的敏感性 |
1.5 BCL2家族蛋白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敏感性 |
1.6 BCL2家族蛋白预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卵巢癌细胞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免疫沉淀 |
2.2.3 细胞凋亡检测 |
2.2.4 BAK/BCLX_L和BAK/MCL1与MCL1抑制剂敏感性相关分析 |
2.2.5 对Broad和Sanger数据库中细胞株分析紫杉醇与MCL1抑制剂敏感性相关分析 |
2.2.6 内源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统计分析 |
2.2.7 BCL2家族蛋白在卵巢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检测 |
2.2.8 BCL2家族单一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相关性统计分析 |
2.2.9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相关性 |
2.2.10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分析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相关性 |
2.2.11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The Cancer Genome Atlas分析紫杉醇治疗患者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生存率相关性 |
2.2.12 紫杉醇处理后,BH3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的结合情况分析 |
2.2.13 S63845协同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影响 |
2.2.14 动物水平S63845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荷瘤小鼠的作用分析 |
2.2.15 对肿瘤组织进行石蜡切片 |
2.2.16 对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2.2.17 构建卵巢癌PDX模型,并进行小鼠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实验 |
2.2.18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卵巢癌细胞株内,内源性BAK/MCL1、BAK/BCLXL复合物呈现多样化 |
3.2 BAK/MCL1细胞对紫杉醇、S63845、长春新碱等药物更敏感 |
3.3 BAK/MCL1复合物含量高的细胞对紫杉醇等更敏感 |
3.4 小鼠PDX模型显示BAK/MCL1复合物卵巢癌积极响应紫杉醇 |
3.5 BAK/MCL1复合物预测紫杉醇等药物敏感性优于单一 BCL2家族蛋白 |
3.6 紫杉醇诱导BIM替代BAK结合MCL1 |
3.7 S63845协同紫杉醇诱导BAK/MCL1型卵巢癌细胞凋亡 |
3.8 S63845协同紫杉醇介导小鼠移植BAK/MCL1型卵巢癌的细胞凋亡 |
4.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胃癌现状概述 |
1.1.1 胃癌概述 |
1.1.2 胃癌的治疗现状 |
1.2 ADAM28概述 |
1.2.1 ADAM28的结构 |
1.2.2 ADAM28与肿瘤 |
1.3 vWF概述 |
1.4 肿瘤微环境概述 |
1.5 研究目的、内容、创新点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创新点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常用试剂 |
2.2 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瞬时转染 |
2.3.3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3.4 细胞中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PCR |
第3章 ADAM28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株 |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数据库分析 |
3.3.2 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系中ADAM28的蛋白表达水平 |
3.3.3 q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ADAM28 mRNA的表达水平 |
3.4 实验结果 |
3.4.1 基于TCGA数据库的胃癌发展与ADAM28表达关系分析 |
3.4.2 ADAM28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
3.4.3 胃癌中ADAM28与vWF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
3.5 讨论 |
第4章 体外实验研究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株 |
4.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构建ADAM28敲低和过表达质粒 |
4.3.2 划痕实验检测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4.3.3 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 |
4.4.1 ADAM28 shRNA质粒或ADAM28过表达质粒在胃癌细胞中敲低效率或过表达效率验证 |
4.4.2 胃癌来源ADAM28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
4.4.3 胃癌来源ADAM28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4.4.4 胃癌来源ADAM28敲低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
4.5 讨论 |
第5章 胃癌来源ADAM28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细胞株 |
5.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转染ADAM28 shRNA和ADAM28 pcDNA之后胃癌细胞中vWF的蛋白表达水平 |
5.3.2 构建vWF表达敲低质粒 |
5.3.3 Western Blot检测vWF敲低效率 |
5.3.4 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vWF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
5.3.5 Western Blot检测vWF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5.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5.4 实验结果 |
5.4.1 胃癌来源的ADAM28调节vWF的表达 |
5.4.2 vWF敲低不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5.4.3 胃癌来源的ADAM28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
5.5 讨论 |
第6章 内皮来源ADAM28调控内皮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细胞株 |
6.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6.3.2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的表达 |
6.4 实验结果 |
6.4.1 内皮来源的ADAM28调节vWF的表达 |
6.4.2 vWF敲低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
6.4.3 内皮来源的ADAM28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
6.5 讨论 |
第7章 体外实验研究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细胞株 |
7.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7.2.3 主要仪器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转染ADAM28 shRNA和ADAM28 pcDNA之后内皮细胞中ADAM28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7.3.2 HUVEC与胃癌细胞共培养体系 |
7.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和过表达内皮细胞中ADAM28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7.3.4 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胃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7.4 实验结果 |
7.4.1 内皮细胞中ADAM28敲低和过表达效率验证 |
7.4.2 内皮来源的ADAM28能够抑制共培养系统中胃癌细胞的凋亡 |
7.5 讨论 |
第8章 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来源ADAM28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 |
8.2.1 细胞株 |
8.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8.2.3 主要仪器设备 |
8.3 实验方法 |
8.3.1 ELI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细胞上清vWF的表达 |
8.3.2 Western Blot检测vWF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8.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8.4 实验结果 |
8.4.1 上室HUVEC的ADAM28敲低会增加共培养体系中vWF的分泌 |
8.4.2 内皮来源ADAM28可裂解vWF从而抑制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
8.5 讨论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论文和专利发表情况 |
(3)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ncRNA LIFR-AS1影响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microRNA-143和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microRNA-143/145启动子区rs3733845、rs373384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2.2 SNP的选择与生物功能预测 |
2.3 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NP的分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3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肺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4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肺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5 rs3733845和rs3733846基因分型与小细胞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6 rs3733845和rs3733846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CBF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易感性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2.2 SNP的选择与生物功能预测 |
2.3 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NP的分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CBFB基因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
3.3 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4 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5 rs12598154和rs17768165基因分型与肺小细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
3.6 rs12598154和rs17768165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miR-143-3p及CBFB在TCGA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探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miR-143-3p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3.2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miR-143-3p的相对表达情况 |
3.3 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 |
3.4 miR-143-3p靶基因筛选及验证 |
3.5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CBFB的相对表达情况 |
3.6 TCGA肺腺癌数据集中CBFB表达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肺腺癌中miR-143-3p调控路径探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所需细胞系 |
2.2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 |
2.3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miR-143-3p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 |
3.2 miR-143-3p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增殖 |
3.3 miR-143-3p调控肺腺癌细胞的迁移 |
3.4 miR-143-3p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凋亡 |
3.5 miR-143-3p与p53 通路的相关性 |
3.6 miR-143-3p靶基因验证 |
3.7 miR-143-3p靶向抑制CBFB mRNA及蛋白表达 |
3.8 miR-143-3p通过调控CBFB靶基因干扰细胞增殖 |
3.9 miR-143-3p通过调控CBFB靶基因干扰细胞迁移 |
3.10 miR-143-3p通过调控CBFB靶基因干扰细胞凋亡 |
3.11 CBFB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量 |
3.12 CBFB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增殖 |
3.13 CBFB调控肺腺癌细胞的迁移 |
3.14 CBFB调控肺腺癌细胞的凋亡 |
3.15 CBFB与p53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143在肿瘤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公共数据库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HBXIP表达差异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设备和软件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软件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Oncomine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2 UALCAN来源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Oncomine分析方法 |
2.3.2 UALCAN分析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在头颈癌患者Oncomine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
3.2 在头颈癌患者UALCAN数据库研究中,HBXIPmRNA在癌症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过度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HBXIP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因子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组织芯片制备 |
2.3.2 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及切片 |
2.3.3 HE染色 |
2.3.4 免疫组化染色(Ventana自动切片染色仪) |
2.3.5 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XIP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
3.2 HNSCC中 HBXIP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 HNSCC患者死亡风险比 |
3.4 HBXIP蛋白表达在HNSC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
3.5 q RT-PCR检测提示头颈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 mRNA表达增高 |
3.6 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头颈鳞癌组织较正常组织HBXIP蛋白表达增高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蛋白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细胞培养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转染 |
2.3.3 siRNA基因沉默转染舌鳞癌细胞系 |
2.3.4 反转录 PCR(逆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 |
2.3.5 MTT细胞增殖实验 |
2.3.6 划痕实验 |
2.3.7 Transwell小室实验 |
2.3.8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3.9 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 |
2.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XIP在舌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3.2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增殖 |
3.3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迁移 |
3.4 HBXIP基因过表达促进舌鳞癌细胞侵袭 |
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过表达对PI3K/Akt通路及S100A4 蛋白的影响 |
3.6 siRNA靶向沉默HBXIP后验证蛋白表达 |
3.7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增殖 |
3.8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迁移 |
3.9 HBXIP基因沉默抑制舌鳞癌细胞侵袭 |
3.10 Western blotting检测HBXIP基因沉默对PI3K/Akt通路和S100A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1 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HBXIP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对裸鼠成瘤影响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试剂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2.3.1 模型制备 |
2.3.2 成瘤期间观察及标本采集 |
2.3.3 组织保存 |
2.3.4 肿瘤组织中提取RNA和蛋白 |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2.3.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3.7 ELISA实验检测肿瘤匀浆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量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裸鼠成瘤情况、体积生长曲线及成瘤体积比较 |
3.2 qRT-PCR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 mRNA表达 |
3.3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成瘤组织中HBXIP蛋白表达 |
3.4 ELISA方法检测各组肿瘤匀浆液中VEGF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HBXIP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部分 |
第一章 黑素瘤治疗研究进展 |
1 黑素瘤发生诱发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
2 黑素瘤治疗方法 |
2.1 化学药物治疗 |
2.2 免疫治疗 |
2.3 靶向治疗 |
2.4 黑素瘤的耐药机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蜂胶及其单体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 蜂胶的抗肿瘤活性 |
2 蜂胶中活性单体成分的抗肿瘤活性 |
2.1 黄酮类化合物 |
2.2 萜烯类化合物 |
2.3 酚酸类化合物 |
3 蜂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机制 |
3.1 诱导细胞凋亡 |
3.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3 抗血管增生 |
3.4 抗肿瘤转移 |
3.5 对致癌因素的防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2.1 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活性研究 |
2.2 中国蜂胶中抗黑素瘤活性单体筛选研究 |
2.3 松属素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4 柯因对黑素瘤的抗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3 技术路线 |
实验研究部分 |
第四章 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促凋亡影响研究 |
1.引言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 |
2.2 细胞培养 |
2.3 蜂胶样品收集和提取 |
2.4 细胞活力检测 |
2.5 细胞凋亡检测 |
2.6 细胞周期检测 |
2.7 总蛋白提取 |
2.8 蛋白印迹分析 |
2.9 基因表达丰度检测 |
2.10 细胞划痕实验 |
2.11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蜂胶诱导线粒体主导的人黑素瘤细胞A375内源性死亡 |
3.2 中国蜂胶诱导人黑素瘤细胞A375 S-G2/M期细胞周期阻滞 |
3.3 中国蜂胶通过抑制NLRP-1相关炎性通路诱导A375细胞凋亡发生 |
3.4 中国蜂胶引发自噬从而增强其对人黑素瘤的细胞活性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活性成分筛选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LC-MS)分析 |
2.2 实验试剂与成分 |
2.3 细胞活力检测 |
3 结果 |
3.1 中国蜂胶成分分析 |
3.2 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成分筛选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松属素抗黑素瘤作用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活性试验 |
2.4 细胞凋亡率检测 |
2.5 TUNEL试验 |
2.6 蛋白免疫印迹 |
2.7 细胞自噬检测 |
2.8 动物实验 |
2.9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松属素诱导黑素瘤细胞凋亡 |
3.2 松属素诱导凋亡caspase级联反应与线粒体无关 |
3.3 松属素通过IRE1/Xbp1/CHOP通路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 |
3.4 松属素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中自噬发生 |
3.5 松属素在动物模型中抑制黑素瘤的生长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柯因抑制黑素瘤转移效果研究 |
1 引言 |
2 试剂与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蛋白质印迹实验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免疫荧光染色 |
2.5 C57BL/6小鼠肺转移模型 |
2.6 FOXM1过表达实验 |
2.7 细胞划痕实验 |
2.8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9 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
2.10 体外细胞失巢死亡实验 |
2.11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柯因在体内外抑制黑素瘤细胞转移 |
3.2 柯因调控黑素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和细胞基质降解 |
3.3 柯因减弱黑素瘤失巢凋亡抵抗和血管生成能力 |
3.4 柯因通过针对FOXM1调节黑素瘤细胞中β-catenin通路 |
3.5 过表达FOXM1减弱柯因对A375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 |
3.6 柯因通过干扰Pin1-FOXM1信号转导促进FOXM1降解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1.研究总结 |
2.创新点 |
3.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lncRNA DLX6-AS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lnCRNA DLX6-AS1在食管鳞癌患者中的异常表达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ncRNA DLX6-AS1对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IncRNA DLX6-AS1通过负性调控miR-100-5p靶向mTOR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功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论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 DLX6-AS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唾液酰基转移酶ST8SIA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ST8SIA1 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ST8SIA1表达上调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唾液酰基转移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食管癌中lncRNA、miRNA、mRNA的差异表达分析及SLC2A1-AS1在食管鳞癌侵袭和糖酵解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食管癌中lncRNA、miRNA和 mRNA的差异表达及lncRNA的预后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下载 |
1.2 数据预处理及差异表达分析 |
1.3 lncRNA、miRNA及 mRNA调控关系预测 |
1.4 ceRNA机制预测及网络构建 |
1.5 ceRNA网络功能预测及相关miRNA和 lncRNA功能预测 |
1.6 GEO数据库证实TCGA数据库的有效性 |
1.7 lncRNA和 mRNA在 ESCA中的相关性分析 |
1.8 构建预后相关的lncRNAs分子 |
2 结果 |
2.1 LncRNAs、miRNAs和 mRNAs在 ESCA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 GO和 KEGG分析ESCA中 lncRNA、miRNA和 mRNA的功能 |
2.3 ESCA中 lncRNA-miRNA-mRNA轴 ceRNA网络分析 |
2.4 GEO数据集证实lncRNAs和 mRNAs的表达 |
2.5 lncRNAs与 ESCA患者总的生存率的关系 |
2.6 ESCA中 lncRNAs与 mRNAs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LI3 调控的SLC2A1-AS1 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糖酵解及其分子机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组织标本 |
1.2 实验细胞 |
1.3 实验动物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7 引物序列 |
1.8 探针 |
1.9 动物注射NC和 siRNA |
2 实验方法 |
2.1 TCGA和 GEO分析ESCA中基因的表达 |
2.2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2.3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2.4 SLC2A1-AS1 的亚细胞定位 |
2.5 pcDNA3.1-SLC2A1-AS1、pcDNA3.1-GLI3和pcDNA3.1-SLC2A1重组载体的构建 |
2.6 细胞转染 |
2.7 q RT-PCR检测转染后ESCC细胞中基因表达 |
2.8 CCK-8 法检测ESCC细胞增殖 |
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10 Transwell检测ESCC细胞迁移 |
2.11 Transwell检测ESCC细胞侵袭 |
2.12 克隆形成实验 |
2.13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 |
2.14 Western blot |
2.15 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生成量测定 |
2.16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2.17 Ago2-RNA免疫共沉淀(Ago2-RNA immunoprecipitation,Ago2-RIP) |
2.18 裸鼠成瘤实验 |
2.19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2.20 IHC染色结果评估 |
2.2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LC2A1-AS1在ESCC中的表达 |
3.2 SLC2A1-AS1与ESCC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
3.3 转录因子GLI3 结合SLC2A1-AS1 的启动子并调控SLC2A1-AS1 的表达 |
3.4 SLC2A1-AS1 调控ESCC细胞中GLI3 的表达 |
3.5 SLC2A1-AS1 表达下调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
3.6 SLC2A1-AS1 表达下调抑制ESCC细胞的侵袭和EMT进程 |
3.7 SLC2A1-AS1 表达下调抑制ESCC细胞的糖酵解过程 |
3.8 SLC2A1-AS1 过表达对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3.9 SLC2A1-AS1 过表达促进ESCC细胞的侵袭和EMT进程 |
3.10 SLC2A1-AS1 过表达促进ESCC细胞的糖酵解过程 |
3.11 SLC2A1-AS1在ESCC细胞中的定位 |
3.12 SLC2A1-AS1对ESCC细胞中miR-378a-3p表达的影响 |
3.13 miR-378a-3p和 SLC2A1 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 |
3.14 miR-378a-3p表达与食管鳞癌病人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
3.15 SLC2A1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病人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
3.16 miR-378a-3p靶向调控食管鳞癌细胞中SLC2A1 的表达 |
3.17 SLC2A1-AS1和SLC2A1 的过表达逆转miR-378a-3p介导的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变化 |
3.18 SLC2A1-AS1和SLC2A1 的下调逆转miR-378a-3p抑制剂介导的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变化 |
3.19 SLC2A1-AS1和SLC2A1 的过表达逆转miR-378a-3p介导的ESCC细胞糖酵解能力的降低 |
3.20 SLC2A1-AS1和SLC2A1 的下调逆转miR-378a-3p抑制剂介导的ESCC细胞糖酵解能力的增强 |
3.21 SLC2A1-AS1 体内抑制ESCC EC9706 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
3.22 SLC2A1-AS1 通过miR-378a-3p/SLC2A1 促进ESCC进展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糖代谢中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功能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iR-34a负调控其靶基因DUSP1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34a负调控DUSP1影响骨肉瘤细胞的效应蛋白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BAK基因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D]. 刘东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倩茹.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3]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江桥.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microRNA-143和CBFB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 杨香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预后和对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孟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6]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D]. 郑宇斐. 浙江大学, 2020
- [7]lncRNA DLX6-AS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田文泽. 苏州大学, 2020(06)
- [8]唾液酰基转移酶ST8SIA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施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食管癌中lncRNA、miRNA、mRNA的差异表达分析及SLC2A1-AS1在食管鳞癌侵袭和糖酵解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张倾. 郑州大学, 2020
- [10]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D]. 刘刚.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