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一、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游赣花[1](2020)在《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和miRNA-140-3p/IL-8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病理改变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的恶性循环性疾病,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多种学说,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基因中超过98%转录为非编码RNA,只有不到2%的基因转录为蛋白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转录物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调节性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TUG1)位于chr22q12.2,长7.1 kb,在牛磺酸处理的小鼠视网膜细胞中首次检测到。最近的研究发现,lncRNA TUG1可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然而,lncRNA TUG1调节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分子机制却不甚清楚,尤其是否可以通过调控自噬及炎症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为更深入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本文选择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及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为模型,拟研究lncRNA TUG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自噬部分:首先,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无冠心病的对照人群与冠脉狭窄>80%的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lncRNA TUG1的表达。用CCK-8、Ed U及划痕实验检测TUG1敲低(si-TUG1)后HUVECs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用m RFP-GFP-LC3、Western blot检测TUG1敲低后自噬小体的表达量及自噬金标准蛋白p62、LC3II的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二甲双胍给药后HUVECs细胞中TUG1的表达。通过转染TUG1过表达质粒,观察其对二甲双胍功能的回复效果;再通过AMPK抑制剂(Compound C)孵育,观察其对si-TUG1的回复效果,分析TUG1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及二甲双胍的治疗作用。Wistar大鼠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30天后,40μl/只TUG1(1.1×1013v.g/ml)腺相关病毒或空载病毒经舌下静脉注射相应大鼠。此外,二甲双胍组灌胃给予100 mg/kg/day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2.1?mg/kg/day阿托伐他汀,正常对照组及AS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均灌胃30天。处死大鼠,留取主动脉做以下检测:HE染色,计算病变面积;q PCR检测各组中TUG1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LC3、p6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炎症部分:q RT-PCR检测不同浓度ox-LDL孵育后细胞中TUG1的表达,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miR-140-3p、IL-8的m RNA水平。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ox-LDL孵育及敲低TUG1表达后细胞中IL-8、MMPs以及miR-140-3p的表达,miR-140-3p敲低及过表达之后IL-8、MMPs的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TUG1与miR-140-3p的结合,以及miR-140-3p与IL-8的结合作用。为明确TUG1通过miR-140-3p,以及miR-140-3p通过IL-8对炎症反应的作用,进行了回复实验,并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及上清液中IL-8、MMPs的蛋白表达。另取正常对照组、AS模型组、sh-NC、sh-TUG1四组中的粥样动脉组织做以下检测:免疫组化检测IL-8、MMPs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iR-140-3p的表达。结果:自噬部分:q RT-PCR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UG1的m RNA水平明显升高。用小干扰RNA敲低TUG1的表达后,HUVECs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降低,并同时升高细胞的自噬水平。二甲双胍给药后HUVECs细胞中TUG1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并能显着降低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而促进细胞的自噬水平。回复实验结果显示: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HUVECs细胞的自噬并抑制其增殖迁移作用,且二甲双胍可通过TUG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血管病变面积明显增加,提示造模成功;而二甲双胍与sh-TUG1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q RT-PCR结果显示:AS模型组的TUG1表达水平升高;而二甲双胍组、sh-TUG1组TUG1的表达水平降低。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存在一定水平的自噬缺陷;与AS模型组或sh-NC组相比,二甲双胍给药及sh-TUG1可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炎症部分: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孵育后HUVECs细胞中TUG1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且IL-8、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而miR-140-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UG1沉默后能降低IL-8、MMP-2和MMP-9的表达,而升高miR-140-3p的表达;敲低miR-140-3p的表达可显着升高IL-8、MMP-2和MMP-9的m RNA水平;此外,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miR-140-3p的表达降低而IL-8的表达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提示TUG1与miR-140-3p存在直接结合作用,miR-140-3p与IL-8存在直接结合作用。回复实验结果显示:miR-140-3p抑制剂与si-TUG1共孵育能逆转TUG1敲低引起的蛋白水平降低,且IL-8过表达质粒与miR-140-3p模拟物共孵育能部分逆转miR-140-3p模拟物单独转染引起的蛋白水平改变。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S模型组IL-8、MMP-2及MMP-9的表达升高,而miR-140-3p水平降低;与sh-NC组比较,sh-TUG1组IL-8、MMP-2及MMP-9的表达降低,而miR-140-3p表达水平增加。结论:(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及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lncRNA TUG1、IL-8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miR-140-3p的表达水平降低。(2)二甲双胍给药或敲低TUG1的表达均可抑制HUVECs的增殖迁移,并激活自噬,这与二甲双胍通过靶向lncRNA TUG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3)沉默TUG1可升高miR-140-3p的表达而降低IL-8的表达,这与沉默TUG1可通过miR-140-3p/IL-8轴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及可能的新靶点。

谢晓柳[2](20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舌底脉络与经冠脉造影或CT明确的病变血管的关系,观察冠心病患者合并不同疾病时舌底络脉的情况以及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非秽浊痰阻证患者舌底络脉情况的差异,从而分析冠脉病变与舌底脉络是否有关联,不同情况下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有什么不同,从而为中医舌诊的研究积累临床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舌底脉络与血管性疾病奠定基础。2.通过辨证施治,对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选择与证型相符合的中成药,观察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疗效,观察中医症候计分、血瘀证候计分、西雅图量表、终点指标、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差异,观察时间为1年,研究中医药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的疗效。3.根据新疆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模拟高胆固醇饮食特点及干燥寒冷气候环境制备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模型,以通过动物实验为今后研究秽浊痰阻证奠定基础。方法:1.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自治区中医院选取冠心病住院及门诊患者,采集舌像,观察其舌底脉络长短、粗细、颜色及迂曲程度等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2.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自治区中医院及自治区人民医院选取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药干预,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以入组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为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症候计分、血瘀证候计分、西雅图量表、终点指标、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差异。3.将6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联合干预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的模拟新疆居民饮食对照组、置于干燥寒冷环境的模拟新疆气候对照组和室温下喂予普通饲料的空白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施加寒冷干燥环境和高胆固醇饲料等相关干预。喂养至第12周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行为、大小便、上臂耐受力、舌象等生物学表征;处死后采集血液并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主动脉标本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将相关指标量化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1.共入选患者157例,其中冠心病组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健康对照组7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2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冠心病组中秽浊痰阻证49例,非秽浊痰阻证31例。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比较,在舌底脉络的长短、粗细、颜色、迂曲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与非秽浊痰阻证组比较,在舌底脉络长短、迂曲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底脉络粗细、颜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以短、细、青紫、轻度迂曲为主要表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舌底脉络以中长、中粗、青紫、重度迂曲为主要表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底脉络长短、粗细、迂曲程度都以中度为主,颜色以青紫为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舌底脉络以中长、粗、青紫、重度迂曲为主。冠心病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长短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小于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等级相关系数值的正负,病变支数与长短程负相关,提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越长,反之则越短。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粗细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为0.291,提示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颜色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为小于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r值的正负,病变支数与颜色深浅程正相关,提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颜色越深,反之则越浅。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迂曲程度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为小于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r值的正负,病变支数与迂曲程度程正相关,提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迂曲程度越重,反之则越轻。2.共入选患者326例,完成试验病例301例,脱落病例25例,脱落率为8.3%,其中因移居外地自行退出研究3例,失访17例,依从性差令其退出研究5例。试验组157例,对照组144例,301例中男性223例,女性6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瘀证计分比较差异比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计分明显降低,在中医症状计分方面,试验组叫对照组计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Q量表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程度(AS)、心绞痛发作频率(AF)、治疗满意程度(TS)和主观感受(DP)等5个亚组19项调查定量分析工具由统计结果表明,中医药干预可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WBC、RBC、PLT、 ALT、AST、BUN、Cr、凝血四项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3.经过观察分析,联合干预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的实验组小鼠所反映的秽浊痰阻证候表征最为突出,光镜观察主动脉细胞形态,各组小鼠动脉均可观察到粥样斑块和内膜的增厚,经过高胆固醇饲料和干寒环境对均内膜/管腔比值的作用分析,两种干预因素对内膜/管腔比值单独作用和交互作用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都对内膜增厚有促进作用,使内膜/管腔比值增高,而两种因素同时联合干预的模型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为突出,高胆固醇饲料和寒燥环境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血脂升高的促进作用不显着。结论:1.冠脉病变与舌底脉络的长短、粗细、颜色、迂曲程度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合并疾病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不同,其舌底脉络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血运重建术后采用中药联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单纯西医治疗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术后血瘀程度,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模拟新疆居民高胆固醇饮食习惯复合模拟新疆寒燥的气候环境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的方法是可行的,可成功建立与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生物表征和部分生物学基础相似的病证结合模型,说明造模成功。

古丽加玛力·尼亚孜[3](2013)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将6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联合干预的模型组、高脂饲料对照组、干寒环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施加寒冷干燥环境和高胆固醇饲料等相关干预。喂养至第12周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行为、大小便、上臂耐受力、舌象等生物学表征;处死后采集血液并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主动脉标本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将相关指标量化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1.经过观察分析,联合干预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的实验组小鼠所反映的秽浊痰阻证候表征最为突出;2.光镜观察主动脉细胞形态,各组小鼠动脉均可观察到粥样斑块和内膜的增厚;经过高胆固醇饲料和干寒环境对均内膜/管腔比值的作用分析,两种干预因素对内膜/管腔比值单独作用和交互作用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对内膜增厚有促进作用,使内膜/管腔比值增高,而两种因素同时联合干预的模型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为突出。结论置于干燥寒冷环境下喂予高胆固醇饲料的模型组小鼠的生物学表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此组小鼠的宏观、微观表现能够模拟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说明造模成功。

陈荣红,祁春梅,李东野,蔡文标,武维恒,姚丽娜,张超[4](2012)在《USPIO增强MRI检测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微超顺磁氧化铁颗粒(USPIO)增强MRI检测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V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通过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高脂饮食饲养+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腹主动脉斑块+药物触发方法,建立VP模型;观察USPIO增强前后AS斑块MRI信号表现,分析易损斑块病理组织学特点与MRI影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动物模型成功。MRI显示,腹主动脉斑块呈扁平状或新月状向管腔内突起,导致管腔狭窄,部分伴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USPIO增强T2*WI表现为斑块中央信号减低,其负性强化峰值出现在注射对比剂后96 h;斑块增强MRI序列与HE染色病理学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USPIO增强MRI可通过特异性识别VP中的巨噬细胞浸润而发现VP,是一项对AS病变诊断及斑块稳定性的早期评估有前途的影像技术。

王玉平,刘影哲,周亚滨,孙静,于晓红,杨建飞[5](2011)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6只,另取6只为空白对照组。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于8周末给予野生型p53基因转染。给药2周后进行药物触发。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在8周末MIF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与本组8周末比较MIF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养心颗粒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心颗粒可能通过降低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水平,达到其稳定斑块可能的作用之一。

王建辉,李磊,刘建勋[6](2011)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然而,易损斑块及斑块破裂目前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对于易损斑块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是迫切需要的。本文就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王玉平[7](2011)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取18只雄性家兔,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8周末行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测,将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6只,并给了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另取6只为空白对照组。养心颗粒、辛伐他汀组给予药物灌胃2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两周。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8,载脂蛋白-M,血清瘦素的水平。结果:MIF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辛伐他汀组在8周末MIF的含量均升高,差异显着(P均<0.01)空白对照组10周末与8周末比较,MIF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10周末与8周末比较,MIF含量均降低,差异显着(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0周末养心颗粒组、辛伐他汀组MIF含量均降低,差异显着(P均<0.01)。与辛伐他汀组比较,10周末养心颗粒组MIF含量降低,差异显着(P<0.01)。结论:养心颗粒可能通过降低p 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水平,达到其稳定斑块可能的作用之一。

初少光[8](2011)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IL-18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球囊损伤家兔颈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8周末在颈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重组人P53腺病毒载体制备易损斑块模型;将模型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辛伐他汀组,每组6只,另取6只家兔作为空白对照组;给药二周,10周末药物触发斑块破裂,耳缘静脉取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含量。结果:各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在8w IL-18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在10w IL-18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治疗组相互比较,养心颗粒组IL-18含量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颗粒可降低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IL-18水平,有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唐忠仁[9](2011)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P-选择素、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CRP含量、血清P-选择素含量及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养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家兔18只,应用球囊损伤家兔左侧颈总动脉,高脂饮食8周,彩色多普勒彩超证实颈总动脉狭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辛伐他汀组,给予P53基因转染,另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蒸馏水,10周时处死前24、48小时给予药物触发。采用ELISA法观察8周10周养心颗粒对血清C反应蛋白及P-选择素含量的影响,采用RT-PCR法观察10周时养心颗粒对颈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各组家兔血清CRP含量比较:8周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在血清CR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养心颗粒组与辛伐他汀组血清CRP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养心颗粒组比较,10周时辛伐他汀组血清CR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养心颗粒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清CRP的含量,与辛伐他汀作用相似。2.各组家兔血清P-选择素含量:8周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血清P-选择素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养心颗粒组、辛伐他汀组血清P-选择素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心颗粒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血清P-选择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养心颗粒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清P-选择素的含量,与辛伐他汀作用相似。3. 10周时各组兔颈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显着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养心颗粒组与辛伐他汀组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养心颗粒组与辛伐他汀组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养心颗粒可以抑制模型动物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与辛伐他汀作用相似。结论:养心颗粒能明显抑制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CRP含量的升高,P-选择素含量升高,抑制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上调,抑制了易损斑块的炎症反应,抑制了血小板激活、抑制了血管内皮损伤,这可能为其治疗及预防不稳定心绞痛作用机制之一。

郭杨志[10](2011)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瘦素(Leptin)含量的影响,研究养心颗粒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球囊损伤家兔颈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8周末在颈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重组人P53腺病毒载体制备易损斑块模型。将模型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辛伐他汀组,每组6只,另取6只家兔作为空白对照组;给药2周,10周末药物触发斑块破裂,耳缘静脉取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含量结果:各模型组在8周末血清瘦素含量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各治疗组血清瘦素含量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养心颗粒组血清瘦素含量降低,与辛伐他汀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颗粒能明显降低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瘦素含量,这可能为其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之一。

二、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和miRNA-140-3p/IL-8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沉默lncRNA TUG1 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二甲双胍治疗作用研究
    前言
    1.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1.1.1 细胞株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1.5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1.2.2 转染小干扰RNA
        1.2.3 小干扰RNA序列
        1.2.4 冠心病病人血样的收集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目的基因m RNA表达
        1.2.6 免疫荧光
        1.2.7 细胞增殖检测(CCK-8)
        1.2.8 EdU细胞增殖实验
        1.2.9 细胞划痕
        1.2.10 mRFP-GFP-LC3 染色
        1.2.1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1.2.12 TUG1内源性激活质粒的构建
        1.2.13 质粒的扩增及抽提
        1.2.14 大鼠lncRNA TUG1 敲低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
        1.2.15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1.2.16 HE染色
        1.2.17 免疫组化
        1.2.18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临床样本特征及表达检测
        1.3.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鉴定
        1.3.3 细胞中lncRNA TUG1 沉默效率检测
        1.3.4 敲低TUG1(si-TUG1)对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检测
        1.3.5 si-TUG1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检测
        1.3.6 二甲双胍给药后细胞中TUG1的表达水平检测
        1.3.7 二甲双胍在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检测
        1.3.8 二甲双胍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检测
        1.3.9 si-TUG1 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
        1.3.10 C.C对TUG1在细胞增殖迁移中的影响
        1.3.11 细胞中lncRNA TUG1 过表达效率检测
        1.3.12 二甲双胍通过lncRNA TUG1 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
        1.3.13 过表达TUG1对二甲双胍在细胞增殖迁移中的影响
        1.3.14 TUG1腺相关病毒体内表达情况检测
        1.3.15 HE染色检测粥样硬化大鼠血管病变情况
        1.3.16 qRT-PCR检测粥样斑块中TUG1 的表达水平
        1.3.17 免疫组化检测粥样斑块中的自噬水平
        1.3.18 Western blot检测斑块中AMPK/mTOR通路中的蛋白水平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1.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沉默lncRNA TUG1 通过miRNA-140-3p/IL-8轴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
    前言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1.1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2.2.2 质粒转染
        2.2.3 miR-140-3p mimic/inhibitor序列
        2.2.4 冠心病病人血样的收集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目的基因m RNA表达
        2.2.5.1 miRNA提取方法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7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2.8 IL-8过表达质粒构建
        2.2.9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10 免疫组化
        2.2.11 荧光探针原位杂交
        2.2.12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ox-LDL孵育后细胞中lncRNA TUG1 的表达检测
        2.3.2 ox-LDL孵育对细胞中IL-8及MMPs表达的影响
        2.3.3 ox-LDL孵育后细胞中miR-140-3p的表达检测
        2.3.4 敲低TUG1对IL-8及MMPs表达的影响
        2.3.5 敲低TUG1后miR-140-3p的表达检测
        2.3.6 TUG1与miR-140-3p的结合作用检测
        2.3.7 冠心病患者血液中miR-140-3p的表达检测
        2.3.8 TUG1与miR-140-3p的相关性分析
        2.3.9 miR-140-3p敲低及过表达对IL-8及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
        2.3.10 miR-140-3p与 IL-8 的结合位点检测
        2.3.11 冠心病患者血液中IL-8的表达检测
        2.3.12 TUG1与IL-8的相关性分析
        2.3.13 miR-140-3p与 IL-8 的相关性分析
        2.3.14 TUG1 通过miR-140-3p对 IL-8、MMPs表达的影响
        2.3.15 miR-140-3p通过IL-8对IL-8、MMPs表达的影响
        2.3.16 免疫组化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8、MMPs的表达
        2.3.17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iR-140-3p的表达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长链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冠脉病变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血管重建术后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分组与方法
    3 采集标本及检测指标
    4 统计处理
    5 质量控制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USPIO增强MRI检测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VP模型制作
        1.2.1 球囊损伤方法
        1.2.2 高脂饮食饲养
        1.2.3 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
        1.2.4 药物激发
    1.3 MRI检测
    1.4 图像及数据处理
        1.4.1 测量项目
        1.4.2 信噪比 (SNR) 的比较
    1.5 血液生化检查
    1.6 病理组织学检查
    1.7 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分析
    1.8 电镜检查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2 高脂饮食前后实验兔血脂水平
    2.3 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与病理检查对照
        2.3.1 病理组织切片
        2.3.2 MRI显像
    2.4 USPIO增强动态时相及强化峰值时间
    2.5 AS斑块的MRI测量指标
    2.6 AS斑块的形态学检测结果
    2.7 AS斑块的电镜结果
3 讨 论

(5)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易损斑块概念及特征
2 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2.1 小鼠
    2.2 大鼠
    2.3 家兔
    2.4 小型猪
3 易损斑块的评价
    3.1 血清学检测
    3.2 影像学检测
4 讨论

(7)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2 古代医家对治疗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4 现代医家对本病治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关于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
        2.2 与易损斑块相关的炎性标志物
        2.3 与易损斑块相关的其他标志物
        2.4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2.5 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实验试剂及仪器
    4. 模型制备
        4.1 颈总动脉球囊损伤
        4.2 高脂饮食喂养
        4.3 P53基因转染
        4.4 药物触发
    5. 分组及给药方法
    6. 观察指标及方法
        6.1 MIF含量的测定
        6.2 颈动脉体表超声检查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家兔血清MIF的含量变化
    2. 颈总动脉斑块形成见附图
讨论
    1. 关于易损斑块动物模型
    2. 关于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治则的确立
    3. 关于养心颗粒组方配伍、现代药理研究及现代治疗
        3.1 养心颗粒组方配伍分析
        3.2 养心颗粒中诸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3.3 养心颗粒的作用机制
    4. 关于养心颗粒对MIF含量的影响
    5.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8)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IL-18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
        2.2 易损斑块抗炎治疗方面的进展
        2.3 IL-18与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仪器与试剂
    4. 模型制备
        4.1 颈总动脉球囊损伤
        4.2 高脂饮食喂养
        4.3 颈动脉体表超声检查AS斑块形成
        4.4 P53转染
        4.5 药物触发
    5. 分组及给药方法
    6. 观察指标与方法
        6.1 血清IL-18水平的测定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
    2. 关于养心颗粒的立法依据
    3. 关于养心颗粒组成配伍分析
    4. 关于养心颗粒对家兔模型血清IL-18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P-选择素、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
    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二) 不稳定心绞痛易损斑块的标志物与UA
        (三) 不稳定心绞痛与C反应蛋白
        (四)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与P-选择素
        (五)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技术的进展
        (六)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治疗进展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期间参编着作
个人简历

(10)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易损斑块的相关认识
        1.1 胸痹心痛的中医证候分类
        1.2 胸痹心痛证候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1.3 中医学对易损斑块的病因病机认识
        1.4 中医学对易损斑块的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的相关认识
        2.1 易损斑块的特点
        2.2 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
    3. 血清瘦素的相关认识
        3.1 血清瘦素的生理作用
        3.2 血清瘦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样本采集
        2.4 血清瘦素测定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讨论
    1. 冠心病的现代发病及胸痹证候特点
    2. 关于易损斑块模型
    3. 养心颗粒对血清瘦素的影响
    4. 中医学对血清瘦素升高的认识
    5. 养心汤方药分析
    6.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工作、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个人简历

四、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和miRNA-140-3p/IL-8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游赣花. 贵州大学, 2020(02)
  •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研究[D]. 谢晓柳.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3]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D]. 古丽加玛力·尼亚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4]USPIO增强MRI检测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J]. 陈荣红,祁春梅,李东野,蔡文标,武维恒,姚丽娜,张超.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6)
  • [5]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影响的研究[J]. 王玉平,刘影哲,周亚滨,孙静,于晓红,杨建飞. 中医药信息, 2011(05)
  • [6]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研究[J]. 王建辉,李磊,刘建勋.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1(04)
  • [7]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含量的影响[D]. 王玉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IL-18含量的影响[D]. 初少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P-选择素、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总动脉P-选择素mRNA表达的影响[D]. 唐忠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2)
  • [10]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D]. 郭杨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