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和氨基甲苯酸对血小板影响的研究

麻醉药和氨基甲苯酸对血小板影响的研究

一、麻醉剂与氨甲苯酸同时使用对血小板影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飞,周染云,王宏,赵泽倩[1](2018)在《4例吸食笑气中毒患者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4例滥用笑气导致中毒患者出现的症状及护理要点。方法严密观察意识状态;注重心理护理;加强症状护理;预防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及随访结果4例患者肌力改善,异常指标好转而出院。通过3个月随访发现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达到痊愈,但是对于下肢周围神经损害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结论经过早期及时的治疗和精心周到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滥用笑气导致中毒患者的异常指标,减轻症状,经过有效康复治疗可以达到痊愈,并对于下肢周围神经损害严重的患者的后期康复打下良好基础。但怎样防止患者复吸和怎样做好宣传防止青少年误吸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更是相关部门应该关注和思考的社会责任

王梅,代洪波[2](2015)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2-04—2014-02我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5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和发生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妊娠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以及肢体抽搐、麻木或出现昏迷和半身不遂。结论妊娠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可能与患者血压急剧升高,脑动脉出现痉挛或缺氧相关,它可导致患者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诱发脑血管疾病,对此需要在临床上加强预防和控制。

张华[3](2015)在《腹腔镜技术建立小型猪肝损伤模型及肝脏环境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型猪与人在比较医学上同源关系较近,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疾病发生机理等方面极其相似,常用作理想的非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如小型猪糖尿病模型、腹壁拉链模型、心肌梗死模型等,然而采用微创技术建立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加之目前科学研究中对理想大动物肝脏损伤模型的迫切需求,小型猪的实验用肝脏损伤模型已经成为兽医学、比较医学等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将采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进行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建立的研究,探索腹腔镜下建立肝脏大部分切除及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损伤模型的操作方法,同时对模型建立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并与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损伤后肝脏环境的变化。本试验选用54头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首先随机选取5头小型猪,进行腹腔镜下肝脏局部术野探查和肝脏解剖学观察,然后将剩余的小型猪随机分为7组,每组7头,分别为腹腔镜肝叶大部分切除组、腹腔镜肝叶大部分切除假手术对照组、开腹肝叶大部分切除组,腹腔镜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组、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镜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假手术对照组、开腹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组。试验过程中通过气腹、建立手术通路、分离韧带、解剖第一肝门、贯穿肝实质与止血、右半肝缺血、切断肝实质、冲洗腹腔、切除肝叶的取出、缝合切口等操作步骤进行腹腔镜下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的建立。模型建立过程中对生命体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温等重要生理指标进行全程连续监测,并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手术完成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30d行腹腔镜二次探查手术部位粘连。各组分别于术前、4 h、1d、3d、7d、14d、30d采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清总蛋白、谷草转氨酶、r-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及血浆凝血功能;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d、术后3d、术后7d和术后1个月进行腹腔镜下肝脏活组织检查,做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针对不同模型分别检测肝脏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周期素D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Caspase-3活性,统计并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结果和血清皮质醇、C反应蛋白的变化。腹腔镜肝脏局部术野探查和解剖学观察发现,小型猪肝脏解剖位置、外形结构、韧带分布、管道系统及肝叶划分方面与人类近似,其特有的解剖学结构便于肝脏模型的建立。本试验成功完成了小型猪腹腔镜下肝脏大部分切除模型和小型猪腹腔镜下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建立,术中和术后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均未超出小型猪的安全耐受范围;相对于开腹组,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稍长,但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腹腔粘连轻,且所有小型猪术后1d精神状态和食欲基本恢复,能进食少量流质饲料,术后7-9d套管口和腹壁切口取第一期愈合。模型建立后,小型猪肝脏大部分切除模型肝脏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术后1d和术后3d血清AST与术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术后7d差异显着(0.01<P<0.05);病理学观察可见术后7d局部肝细胞肿胀、变性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损伤较明显;术后1d肝细胞PCNA表达水平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肝脏组织Cyclin D1基因表达量在肝大部切除后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术后1d增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一直持续到术后3d差异显着(0.01<P<0.05)。术后肝组织TNF-α先升高后降低,在术后1d迅速升高到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术后3d、7d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0.01<P<0.05),;IL-6变化幅度较小,术后1d和3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0.01<P<0.05)。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肝脏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d和3d血清AST差异极显着(P<0.01),术后7d差异显着(0.01<P<0.05),其它监测时间点变化不显着(P>0.05)。模型组剩余肝组织术后1d有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轻度萎缩,偶见窦状隙淤血,肝小叶内有局部肝细胞坏死灶或片状坏死,间质中炎性细胞浸润;术后7d可见局部肝小叶内坏死区域有肝细胞的增殖,局部汇管区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即刻丙二醛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术中1h和术后1d肝组织丙二醛变化差异显着(0.01<P<0.05),其他监测时间点变化不显着(P>0.05);在术后即刻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差异极显着(P<0.01),术后1d变化差异显着(0.01<P<0.05),其他监测时间点变化不显着(P>0.05);在术后即刻过氧化氢酶变化差异极显着(P<0.01),术中1h术后1d差异显着(0.01<P<0.05),其他监测时间点变化不显着(P>0.05)。在术后1d肝组织中Caspase-3活性相对于对照组变化差异极显着(P<0.01),术中即刻和术后3d变化差异显着(0.01<P<0.05),其他时间点变化不显着(P>0.05)。通过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成功建立了小型猪肝脏大部分切除模型和小型猪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2)通过对小型猪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综合监测和评价,各项生理指标均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证明了该技术和操作方法是安全、可行的。(3)与传统开腹手术建立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粘连轻,且具有对动物机体应激反应小、术后恢复较快等微创优势。(4)在模型建立后,通过对小型猪肝脏组织及血清的检测与评估,明确了损伤后肝脏功能、病理学以及肝脏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氧化应激反应和凋亡的变化规律。

徐文娟[4](2012)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及其实施现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1979年开始参加WHO基本药物行动计划,到2009年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基本药物目录几经修订,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遴选原则、地区增补目录差异明显等。作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药物目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关系到其推行效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渐进过程中仍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对当前我国基本药物目录进行分析,同时对基本药物的实施现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完善和修订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的统计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访谈等方法来分析当前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特点及其实施现状。1.文献分析: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基本药物目录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药物遴选情况,借鉴其中合理的理念和方法用于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分析。2.描述性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基本药物目录。(1)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比较分析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增补目录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的异同(2)中成药部分:比较分析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增补目录的异同3.选择典型省市进行问卷调查和知情人访谈研究结论1.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目录对比分析发现:(1)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与WHO示范目录存在较大差别,包括目录构成、药物分类方式、适用范围以及遴选原则等。(2)比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WHO示范目录发现,共有145种药品为国家目录和WHO目录共有。213种药品在WHO2011年目录上但未被国家目录采用,主要包括肿瘤及姑息治疗等住院临床药物。国家目录中共有101种药物不在WHO示范目录上,主要为心血管、激素、胃肠道、抗感染类药物。(3)研究发现22个省级增补目录共增补657种药品,其中新增品种591种,。新增药品中有57种药品被50%或以上的省市增补目录收录,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中有部分同时也被WHO示范目录收录,有275种为仅有一个省市新增的药物。(4)省级增补目录的比较结果显示,增补目录在抗感染、心血管、镇痛解热及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及血液影响药物和激素及内分泌药物等类别新增药品数目最多。WHO推荐但未被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药物主要集中在抗感染、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和姑息治疗、心血管、激素及内分泌药物等类别。(5)省级增补目录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66种药品增加了新剂型,增补的剂型中有些剂型是WHO示范目录推荐,但未列入国家目录的。(6)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有许多药物是曾经被WHO示范目录采用,但在之后却由于安全性问题、相对成本效果不佳或缺乏临床证据支持等原因从示范目录中剔除的。(7)WHO于2002年对复方剂进入示范目录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复方剂药物占据了较大比例,尤其集中在镇痛解热和抗感染药物方面。2.中成药部分6省增补目录中共增补291种药品,其中新增品种282种,另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9种药品增加了新剂型。22省增补目录中,有6个省份有民族药,分别为浙江、广东、青海、内蒙古、甘肃和新疆。3.基本药物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效果,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趋于合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医务人员在用药受限的情况下开始转变用药习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层机构按基本药物目录配备的药品较难满足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基层机构医务人员可诊治的疾病受限。4.政策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普遍反映目录范围偏窄,建议在下阶段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修订中,对于出现频率较多、具有广泛需求且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其作为基本药物的省级增补目录药品可考虑在修订时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考虑省级增补目录中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剂型增补频率较高的情况,将共性的增补剂型加入国家目录;WHO示范目录独有药品也值得深入研究,以作为我国目录调整的参考;对于那些仅有个别省级目录增补的药品,且未得到WHO示范目录推荐的,需要进一步评估其是否满足基本药物条件,优化我国基本药物品种;部分省份增补了许多非基层医疗用药,因此需要对其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进行监管,确保药品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在下一轮基本药物目录修订前,应当制定公开透明,基于循证原则的基本药物遴选技术指导纲要,明确基本药物进入目录或被删除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范,以提高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可靠性。

赵燕芳[5](2010)在《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急性放射病临床救治工作中,细胞因子特别是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应用使得重度以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人得以长期活存。在更大剂量照射条件下,尽管应用了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治疗手段暂时恢复了病人的造血功能,但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目前仍无一例长期植入的。致死性射线损伤能否恢复以及恢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机体造血和免疫两大系统的功能是否重建以及重建的程度,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急性辐射损伤后造血功能的重建依赖于照射后患者体内是否残留有造血干/祖细胞以及残留造血干/祖细胞的质量。若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体内仍残留有一定数量且功能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即可使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其增殖分化,恢复病人自身造血功能,而不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而可避免因保证造血干细胞成功植入和/或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所用的大剂量免疫抑制剂而导致急性放射病患者消化、呼吸功能紊乱和皮肤损伤加重,甚至严重的真菌和/或病毒感染,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MOF)的风险。因此,对于有造血干细胞残留的重症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使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可能比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更为有利。为探讨大剂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重症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可能性,我们对8.0Gy 60Coγ射线照射C57 BL/6小鼠及10.0Gy 60Coγ射线照射恒河猴进行了基于造血细胞因子方案的实验治疗研究,以期为重症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提供新的治疗措施。小鼠G-CSF与人G-CSF的蛋白序列同源性高达73%,因此重组人G-CSF可用于小鼠实验。本研究首先应用大剂量rhG-CSF治疗8.0Gy 60Coγ射线致死性照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小鼠模型,观察了经治疗后长期存活小鼠造血和免疫系统各指标的远后恢复情况。结果发现增加rhG-CSF给药剂量可以显着提高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存活率。照射后30d内照射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死亡动物平均活存天数为12.1±3.0d。而大剂量rhG-CSF(1000μg/kg)可以使8.0Gy 60Coγ射线照射小鼠30d存活率提高86.7%(vs0%),300d时存活率80%。照射40d以后可以观察到大剂量射线照射活存鼠毛色变灰继而全身灰白。外源性脾结节数、造血祖细胞培养、外周血细胞计数及相关脏器病理组织学观察等结果表明,大剂量rhG-CSF治疗组活存300d小鼠造血系统仍然没有完全恢复到同批随养的正常鼠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脾脏T/B细胞增殖能力及胸腺脾脏脏器系数等免疫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但是大剂量rhG-CSF治疗组小鼠造血以及免疫系统各指标恢复程度均远好于小剂量rhG-CSF(250μg/kg)治疗组。在照射小鼠实验治疗基础上,我们观察了大剂量rhG-CSF(200μg/kg)对10.0Gy 60Coγ射线照射恒河猴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大剂量rhG-CSF可以使10.0Gy 60Coγ射线照射恒河猴活存,30d存活率可达60%,而照射对照组两只动物分别在照后12d和15d死于肠道或心脏出血。外周血象检测结果显示大剂量rhG-CSF可以显着升高10.0Gy 60Coγ射线照射恒河猴外周血小板、网织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数,促进治疗猴外周血CFU-GM的生成,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同时大剂量rhG-CSF高效的动员作用,不仅可以为各系造血细胞的更新增殖提供种子,还为造血系统的全面恢复提供了可能性。总之,本研究发现大剂量rhG-CSF照射后0.5和24小时两次给药方案可明显促进10.0Gy照射恒河猴造血功能恢复,主要为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网织红细胞和血小板数;大剂量rhG-CSF还可将照射动物体内残留干/祖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并再“归巢”,经过这样的自体干细胞迁移过程有利于干细胞“自发”地向损伤组织细胞趋化,修复受损的组织进而改善其功能,促进辐射损伤后造血功能恢复;加大造血细胞因子rhG-CSF的给药剂量,明显减少了其给药次数,简化了治疗方案,免除了小剂量rhG-CSF长期每天皮下注射给药的痛苦。大剂量rhG-CSF早期两次给药方案有望成为重症急性辐射损伤患者新的临床救治措施。

朱向辉[6](2009)在《宫颈癌(Ⅰb~Ⅱb期)术后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并发症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及化学治疗(化疗),以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为准,Ⅰb~Ⅱa期宫颈癌首选手术,辅以放疗。Ⅱb~Ⅳa期宫颈癌首选放疗,辅以手术或化疗,但因为各种原因有许多Ⅱb期宫颈癌在治疗中首先行宫颈癌根治术。通过对行根治性手术的宫颈癌(Ⅰb~Ⅱb期)病例的随访,发现有一些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影响着这部分患者的预后。这些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肿瘤≥4cm,隐匿性宫旁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较深,脉管受侵和腺鳞癌等不良病理类型,癌细胞分化不良以及阴道残端阳性。因而对于Ⅰb~Ⅱb期,存在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于术后进行放疗或化疗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放疗作为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在宫颈癌术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术后放疗能起到防止复发,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小剂量的化疗药物可提高放疗敏感性,从而提出同步放化疗这一概念,并且备受关注。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主要用于局部晚期、广泛淋巴结转移及复发宫颈癌。在宫颈癌(Ⅰb~Ⅱb期)手术后同步放化疗是否比单纯放疗更有利于改善预后这一问题上,目前是存在争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收治入院的68例经病理证实的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其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及局部控制率,探讨同步放化疗对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毒副作用,疗效及临床价值。这些患者都存在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需行术后预防性治疗。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行放疗前常规检查后,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chemoradiotherapy group,CRT组),单纯放疗组(radiotherapy group,RT组)。同步放化疗组,放疗方案为盆腔淋巴引流区照射总剂量Dt:46Gy~50Gy/23~25次,宫颈残端追加剂量Dt:4Gy~6Gy/2~3次,化疗与放疗同时进行,化疗方案选择[TP]方案,每4周重复一次;单纯放疗组,放疗方案与同步放化疗组相同。治疗过程中统计患者早期并发症。治疗结束后,以随访形式统计局部控制率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最后对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及局部控制率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其与治疗方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Ⅰb~Ⅱb期)根治术后存在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同步放化疗组早期并发症较单纯放疗高,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但在可耐受范围内;晚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别,提示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可以耐受同步放化疗,并且不提高晚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而在随访时间内,同步放化疗组局部控制率较高,表明同步放化疗对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是有效的,但与单纯放疗相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应继续随诊,做进一步的后续观察研究。通过本研究,可以为Ⅰb期~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牟戎[7](2006)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血液保护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复合抑肽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复合抑肽酶实施血液保护对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及其对循环功能、凝血功能和内环境稳定的影响。 方法:60例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65~75岁,术前HCT>35%,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四组,Ⅰ(对照)组、Ⅱ(抑肽酶)组、Ⅲ(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和Ⅳ(急等容血液稀释复合抑肽酶)组,每组各15例。麻醉前以乳酸钠林格氏液按7ml·kg-1补充术前禁食水损失液量。麻醉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阻滞。Ⅰ组按10ml·kg-1·h-1补充乳酸林格氏液,不特殊用止血药。Ⅱ组术前静脉滴注抑肽酶100万KIU,术中持续泵注抑肽酶100KIU,按10ml·kg-1·h-1补充乳酸林格氏液。Ⅲ组经挠动脉放血,以ACD集血袋收集保存,采血量为患者全身血容量的10%,估计全身血容量=体重(kg)×70ml·kg-1(男)或×65ml·kg-1(女)。同时以50ml·min-1速度静脉输注6%贺斯HES(200kd/0.5,Fresenius-Kabi)15ml·kg-1,血液稀释后,按10ml·kg-1·h-1补充乳酸林格氏液,术后24h内回输自体血。Ⅳ组血液稀释方法同Ⅲ组,抑肽酶应用方法同Ⅱ组。所有患者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并记录各组麻醉前(T1)、麻醉奏效后(T2)、血液稀释后

石赟[8](2006)在《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开发研制一种可以预防Ⅱ型内漏的新型人工血管支架。2.建立腹主动脉瘤测压动物模型,分别植入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实验组)和普通人工血管支架(对照组),形成Ⅱ型内漏动物模型。检验Ⅱ型内漏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防治效果。3.评估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植入腹主动脉瘤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1.我们在已经通过临床验证的Hercules-T型人工血管支架的基础上,以在涤纶膜表面附着促凝血药物的方法,研制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根据药理学原理和血栓弹力图实验测试药物的促凝血作用。以热压法制作载有促凝血药物的涤纶膜,然后用载药涤纶膜制作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涤纶膜的药物释放度。2.选用体重60~80kg的家猪12只,采用有线张力传感器以补片法建立腹主动脉瘤测压动物模型。建立腹主动脉瘤时保留肾下第2对、第3对腰动脉作为返流动脉,分别植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工血管支架形成Ⅱ型内漏。用有线张力传感器测定腹主动脉瘤压力,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腹主动脉瘤压力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防治Ⅱ型内漏的效果。3.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支架植入术后10天处死动物,剖腹取出腹主动脉瘤和人工血管支架标本。取腹主动脉近、远端瘤颈动脉壁组织以及人工血管支架中段涤纶膜和表面覆盖物,分别进行HE染色、Van Gieson染色、Weigert染色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了解酚磺乙胺和高分子材料对腹主动脉壁内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和人工血管支架内面假内膜形成产生何种影响。结果:1.根据药理学原理和血栓弹力图实验结果,酚磺乙胺通过促进血小板功能增加血凝块强度,可以用于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以热压法成功制作含100mg酚磺乙胺的载药涤纶膜,制成的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可以被16F释放鞘容纳。载药涤纶膜附着的酚磺乙胺在10~30min内释放完毕,释放度基本符合要求。2.12只家猪成功建立腹主动脉瘤测压动物模型。人工血管支架植入后,CTA证实12只家猪都成功形成Ⅱ型内漏。腹主动脉瘤测压发现,被隔绝腹主动脉瘤内平均压和脉压迅速下降,重复测量分析提示实验组平均压和脉压下降速度都超过对照组(p=0.000<0.001)。术后第4天,实验组平均压为60.50±2.950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压91.00±5.441mmHg(p=0.000<0.001),实验组脉压为0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脉压20.83±3.656mmHg(p=0.000<0.001),重复CTA发现实验组Ⅱ型内漏消失而对照组Ⅱ型内漏仍然存在。3.肉眼观察实验组被隔绝腹主动脉瘤内充满紫黑色陈旧血栓,而对照组腹主动脉瘤壁和人工血管支架表面仅有少量新鲜红色血栓。光学显微镜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腹主动脉壁组织构成无明显差别。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中段假内膜厚度845.25±64.428mm超出对照组假内膜厚度461.75±84.996mm近1倍(p=0.000<0.001)。结论:1.以热压法在涤纶膜表面附着酚磺乙胺制成的载药涤纶膜,可以用于制作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2.本研究中腹主动脉瘤测压和Ⅱ型内漏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切实可行。腹主动脉瘤压力测定实验表明实验组人工血管支架能够有效防治腹主动脉瘤腔内术后Ⅱ型内漏。3.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植入腹主动脉瘤后,短期内生物相容性尚可,但是长期生物相容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张尼[9](2005)在《化学发光在环境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研究论文为化学发光在药物、环境样品、生物样品及临床中的分析应用,它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 第一部分 化学发光分析综述 在1877,Radziszewski年发现氧气与合成物质洛粉碱在乙醇—氢氧化钾溶液中反应时能产生黄光现象。从此,许多类似的发光化合物被合成,发光机理和应用被深入研究。当今,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当前微量和痕量分析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部分以2000~2005年有关化学发光的文献为基础,简要介绍了在不同介质中的化学发光,阐述了常见化学发光体系的原理以及在药物、环境、生物以及临床各类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自从Albrecht于1928年发现了luminol的化学发光现象以来,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是被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化学发光体系。本文以以luminol-Fe(CN)63-、luminol-IO4-及luminol-Cr2O72-三种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为基础,结合流动注射分析和试剂固定化技术,自行设计和研制出了操作简便的化学发光分析实验装置,建立了数种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水体中氟离子、药物利血平和安乃近的分析测定,同时对该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氟离子对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从药理学出发,氟化物的补充能够起到对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和孩子龋齿的预防。另一方面,氟化物也是一种有害的物质。过量的氟化物能够导致牙齿色斑,氟中毒和骨硬化。实验发现氟离子能够增敏luminol-

欧阳墉[10](2003)在《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处理的认识》文中指出

二、麻醉剂与氨甲苯酸同时使用对血小板影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醉剂与氨甲苯酸同时使用对血小板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3)腹腔镜技术建立小型猪肝损伤模型及肝脏环境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腹腔镜微创外科的介绍
        1.1.1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概况
        1.1.2 现代腹腔镜系统的构成
        1.1.3 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和优势
    1.2 腹腔镜技术在兽医领域中的应用
        1.2.1 在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2.2 在动物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2.3 在动物繁殖方面的应用
    1.3 小型猪的生物学特点和科研价值
        1.3.1 小型猪的生物学特点
        1.3.2 小型猪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 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小型猪肝脏形态和应用解剖学观察
        2.2.2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叶大部分切除模型的研究
        2.2.3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研究
        2.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型猪肝脏形态和应用解剖学观察结果
        3.1.1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脏局部术野探查结果
        3.1.2 小型猪的肝脏解剖学观察结果
    3.2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脏大部分切除模型的结果
        3.2.1 腹腔镜下肝叶大部分切除模型建立的手术结果
        3.2.2 腹腔镜技术建立肝叶大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结果
        3.2.3 小型猪肝脏大部分切除模型肝脏环境变化的结果
    3.3 小型猪腹腔镜下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结果
        3.3.1 腹腔镜下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建立的手术结果
        3.3.2 腹腔镜技术建立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的安全性监测结果
        3.3.3 小型猪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肝脏环境变化的结果
4 讨论
    4.1 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建立的解剖学基础
    4.2 小型猪肝脏损伤模型操作要点及分析
        4.2.1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管理
        4.2.2 术中操作要点
        4.2.3 主要并发症的预防
    4.3 外科性肝脏损伤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
        4.3.1 腹腔镜建立肝脏部分损伤模型断肝方法的选择
        4.3.2 腹腔镜建立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模型缺血方法的选择
        4.3.3 腹腔镜与开腹建立肝脏损伤模型的对比研究
    4.4 肝脏大部分切除对小型猪肝脏环境和机体的影响
        4.4.1 大部分切除对肝脏功能和再生的影响
        4.4.2 大部分切除对肝脏炎症因子和血清生长因子的影响
        4.4.3 肝脏大部分切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4.5 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对肝脏环境的影响
        4.5.1 肝脏缺血合并部分切除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4.5.2 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情况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及其实施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基本药物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现状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分析方法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
        (二)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22省省级增补目录、WHO 2011年示范目录比较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结果
        (二)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2省省级增补目录与WHO 2011年示范目录比较结果
    第三节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分析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6省省级增补目录的比较
        (二) 民族药分布统计结果
    第四节 小结
        一、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WHO 2011示范目录的比较结果分析
        (二)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2省省级增补目录及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结果分析
        二、中成药部分
第三部分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实施的现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增补目录制定和遴选情况
        (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调查概况
        (三) 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患者调查简况
    四、讨论
        (一) 基本药物目录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后取得的阶段性效果
        (二) 基层医疗机构反映基本药物目录的问题
    五、政策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我国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品种数与经济水平关系
    附件2. WHO示范目录药品分类
    附件3.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结果汇总
    附件4.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分类结果
    附件5.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22省增补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
    附件6.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与6省省级增补目录(中成药部分)比较

(5)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rhG-CSF对8.0Gy照射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远后效应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3 照射条件
        1.4 实验方法以及检测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实验动物存活率
        2.2 造血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第二部分 大剂量rhG-CSF 对10.0Gy~(60)Coγ线照射恒河猴的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以及分组
        1.2 照射条件
        1.3 治疗药物、试剂和仪器
        1.4 rhG-CSF 给药方法以及综合对症治疗原则
        1.5 主要观察指标及实验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状况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2.4 动物死亡后大体解剖结果以及死亡原因分析
        2.5 组织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简历
致谢

(6)宫颈癌(Ⅰb~Ⅱb期)术后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并发症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宫颈癌治疗综述
    第一节 宫颈癌
        1 宫颈癌概述
        2 宫颈癌临床分期
    第二节 宫颈癌的放疗
        1 宫颈癌放射治疗适应证和方法
        2 宫颈癌的腔内照射放疗(Intracavitary Irradiation,ICRT)
        3 宫颈癌的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Irradiation,EBRT)
        4 宫颈癌放疗总剂量和治疗时间
        5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6 早期宫颈癌的放射治疗现状
        7 宫颈癌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第三节 宫颈癌的化疗
        1 宫颈癌化疗的主要药物
        2 同步放化疗的作用机制
        3 同步放化疗的药物和方案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病例选择
    2.3 治疗方法
    2.4 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随访及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的放疗剂量
    3.2 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分析
    3.3 晚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分析
    3.4 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血液保护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复合抑肽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8)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的研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防治效果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与腹主动脉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附录

(9)化学发光在环境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反应基本原理
    1.3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
        1.3.1 气相化学发光体系
        1.3.2 液相化学发光体系
        1.3.2.1 鲁米诺体系
        1.3.2.2 过氧化草酸醋体系
         1.3.2.3 高锰酸钾体系
        1.3.2.4 四价鉓体系
        1.3.2.5 三(2,2’-联二吡啶)钌(II)配合物体系
        1.3.2.6 吖啶醋化合物体系
        1.3.2.7 二氧杂环丁烷类体系
        1.3.3 固相化学发光
        1.3.4 非均相化学发光
    1.4 鲁米诺类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分析的应用
        1.4.1 鲁米诺类化合物化学发光反应机理
        1.4.2 鲁米诺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发光特性
        1.4.3 鲁米诺类化合物化学发光的应用
        1.4.3.1 非免疫分析应用
        1.4.3.2 免疫分析应用
        1.4.3.3 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水样及尿样中氟离子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2 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利血平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尿液和血清中痕量安乃近
        2.3.1 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
        2.3.1.1 前言
        2.3.1.2 实验部分
        2.3.1.3 结果与讨论
        2.3.2 鲁米诺-高碘酸钾体系
        2.3.2.1 前言
        2.3.2.2 实验部分
        2.3.2.3 结果与讨论
        2.3.3 鲁米诺-重铬酸钾体系
        2.3.3.1 前言
        2.3.3.2 实验部分
        2.3.3.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麻醉剂与氨甲苯酸同时使用对血小板影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4例吸食笑气中毒患者的护理[A]. 田飞,周染云,王宏,赵泽倩. 2018全国中毒救治首都论坛-暨第十届全国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分析[J]. 王梅,代洪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21)
  • [3]腹腔镜技术建立小型猪肝损伤模型及肝脏环境变化的研究[D]. 张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
  • [4]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及其实施现况[D]. 徐文娟. 复旦大学, 2012(03)
  • [5]大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的实验研究[D]. 赵燕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1)
  • [6]宫颈癌(Ⅰb~Ⅱb期)术后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并发症的比较分析[D]. 朱向辉. 吉林大学, 2009(08)
  • [7]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血液保护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复合抑肽酶[D]. 牟戎. 天津医科大学, 2006(09)
  • [8]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效果的实验研究[D]. 石赟. 复旦大学, 2006(02)
  • [9]化学发光在环境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 张尼. 西北大学, 2005(03)
  • [10]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处理的认识[J]. 欧阳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06)

标签:;  ;  ;  ;  ;  

麻醉药和氨基甲苯酸对血小板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