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个埃及留学生博士(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社,常晓东[1](2021)在《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时期教育改革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国家在埃及的殖民扩张、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衰落、开展大规模改革的需求以及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等内外因素,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创办各类专业学校、开办各级世俗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其教育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式"、凸显实用主义、教育模式偏向精英教育以及保留宗教教育等基本特点。这一教育改革打破了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垄断地位并具有以下影响:构建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立的格局;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埃及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埃及工业发展;培养了实用型人才并确保其他领域改革顺利推行。此外,精英人士赴海外求学等教育理念也沿袭至今。埃及的教育改革虽然开启了埃及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但其宗旨是维护阿里的统治地位,总体上缺乏长远规划。
李香叶[2](2021)在《埃及高校汉语教学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把研究范围锁定在埃及高校汉语教学领域,把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看作一个系统,选取该系统内有代表性的五所世俗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田野体验调查等方法梳理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国别现实背景和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宏观、微观现状及特点,最后采用宏观系统分析法总结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从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埃关系、埃及教育体制等方面探究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发展的国别现实背景,通过相关文献的研读和整理,发现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发展拥有绝佳的外部环境,具体表现为中埃两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埃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文化交流和谐美好、埃及教育体制健全、汉语教学基础深厚,这些都为后续分析埃及汉语教学特点、问题和策略提供支撑。第三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调查研究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及特点。宏观方面从埃及全国范围开设中文系时间、数量和分布入手,整体把握埃及高校中文系发展现状;微观方面把观察视角深入中文系和与之相关的孔子学院,从埃及具有代表性的艾因夏姆斯大学、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哈勒旺大学和埃及英国大学五所大学中文系入手,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现状、课堂教学方法、中文系教学对象、孔子学院与中文系合作模式等维度考察及呈现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第四章采用宏观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把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结合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现实背景和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现状,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从优化埃及高校汉语教学顶层设计、重视资源平台建设、解决“三教”问题、优化课程设置、设立汉语师范专业、成立教师研究协会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文章结语部分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反思研究局限和改进方法;论文着眼于宏观层面,试图通过访谈等定性研究手段把握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总体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但由于本人研究水平和时间有限,论文某些方面的定量研究不足,导致部分资料获取不够深入全面,虽也观察到一些问题,但对问题的分析过于简单浅薄,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对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更多的定量研究和深入探究。
李东兴[3](2021)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身份认同是学习者在对自己与目的语社会关系的认知中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现有研究已证实,身份认同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动性及学习投入量等变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以最终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对外汉语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关于学习者的身份认同研究还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身份认同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影响来华留学生身份认同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提升留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以186名中高级阶段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身份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发放、收集与统计,结合半开放的访谈法来进行身份认同基本现状的探讨,采用SPSS22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身份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在身份认同具体的四个维度中,文化认同维度的平均值最高,民族认同维度的平均值最低;在自我认同维度的两个因子中,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均值处于较高水平,而自我了解水平相对于自我实现水平低一些;在社会认同维度三个因子中,内聚力因子均值最高,而相倚信念和对社会团体间情境的觉察两个因子处于中等水平;在文化认同维度两个因子中,文化价值认同因子均值相较于文化形式认同因子均值较高一些;在民族认同维度两个因子中,情感偏爱因子均值比思想认同因子的均值高一些。调查结果也发现:不同在华时间以及是否有语伴的汉语学习者在身份认同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最后,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统计与分析结果,从学校、教师和学习者的三个角度对提高留学生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提出了建议。
海客(HAYKEL T0UMI)[4](2021)在《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突尼斯中文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师资、教材、教学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本文立足于语言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理论,对突尼斯中文教育进行历时与共时的研究,聚焦突尼斯中文教育的“三教”(师资、教材、教法)问题,分析突尼斯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评析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提出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对策,不仅可以为中文教育国别化研究增加一个个案,丰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突尼斯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且对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中文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我们对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和19所开设中文课程的高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大学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和1位输入式教师以及在高中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实地走访了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马尔萨高中等开设中文教育的学校和机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在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师资方面,突尼斯中文教师数量较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输入型教师,即由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的中国教师(7人);一类是突尼斯本土汉语教师(25人),其中在中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毕业于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师21人。突尼斯汉语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格中文教师短缺;中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中文教师选拔和评估标准;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教师收入偏低导致教师热情不高。改进突尼斯中文师资的对策为:制定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标准;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充实突尼斯中文师资力量;加强中文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中文教师待遇水平。教材方面,40年以来突尼斯各高校中文教育一直使用中国政府赠送的通用型教材,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主,本土中文教材只有一套在高中使用的教材《龙》,缺乏针对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本土中文教材。教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入型教材缺乏对突尼斯学习者的针对性;本土中文教材严重缺乏;教材种类不够丰富。改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的对策为:培养汉语知识足以承担编写任务的本土教师;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一起参加编写教材的项目;注重开发纵向的系列教材和横向的配套教材;根据突尼斯学习者的特点筛选教材内容。课程与教学方面,突尼斯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法来支撑中文教学,教师常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部分教师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改进突尼斯汉语教学的对策为: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听说能力培养;创造中文情景,营造轻松氛围,增加学习者的开口率;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汉语学习者创造更多文化体验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语言规划角度看,突尼斯是一个多语社会,中文在突尼斯的地位不太高,中文教育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中文教育缺乏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中文教育体系不完整,教育机构数量无法满足中文学习需求;突尼斯中文教育存在“四缺”现象,即:缺乏行业标准、缺少专业的汉语师资、缺少有针对性的本土汉语教材、缺少适合突尼斯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直接影响了中文教育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发展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一)政府应更加重视中文教育,为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二)增加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中文教育规模;(三)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包括汉语能力标准、教学大纲、教师标准等),确保中文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四)解决“三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中文教育水平;(五)加强与中国高校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六)借鉴法国中文教育的有关标准和汉语教材。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在中文教育发展上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因此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李冰冰[5](2021)在《《东方杂志》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1904-1928)》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法律危机也日益凸显,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的司法独立权。西方的法律思想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法制。国内社会矛盾重重、传统法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变革法律的主张。《东方杂志》是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刊物,编辑群体敏锐地认识到中国法制变革的必要性,关注中国法制变革的进程,大量刊载中国近代法律制度,介绍西方的法律思想。刊物创办于近代中西方文化汇聚地上海,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于此,使其具备传播近代法律思想的社会环境。该刊通过内务、中国大事记、法令等栏目,关注中国法制变革,阐述对中国法治思想和宪政思想的构想。通过外国大事记、世界新潮等栏目,宣传西方法律中的宪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法律制度,宣传了西方的宪政思想,引进了西方权威的法学着作。《东方杂志》对法律思想的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东方杂志》以救亡图存为目标,这一时期盛行宪政救国论,宪政制度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主编群体秉持自由的立场,对待中西法律态度较为客观。第三,重视宣传法律制度和理论。对近代法律制度介绍幅较多,重视引进先进的法学理论。《东方杂志》发行量大、订阅群体丰富、发行范围遍布国内外,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其自1904年创刊至1928年期间,刊载了大量近代法律文章,拓宽了近代法律思想的影响范围;同时宣传了近代先进的法学着作,有益于推进西方法学书籍的传入;关注中国宪法问题,两次开设研究法律专刊,为讨论近代中国宪法问题提供了空间。应该说《东方杂志》在传播近代法律方面有一定积极贡献,但是作为一个综合类杂志,其对法律思想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李红兰[6](2021)在《北非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学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全球跨文化语境中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值得展开深入研究。跨文化适应主要指个体进入一种全新的文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是一种双向发展的动态过程。当个体离开自身所熟悉的环境而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时,不可避免地面临两种文化体系的碰撞,适应便是剥离与个体融为一体的文化记忆而重建一种秩序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的过程。从个体角度而言,跨文化适应内部是一个复杂问题,旅居者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其认知、情感与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状况,而研究者需要从不同的个体行为中分析其共同的特征,找出普遍性规律,从而解决旅居者面临的各种行为与心理问题。本研究选择甘肃各高校的北非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群体的饮食、语言与环境三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展开调研。量化研究使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版,通过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学生适应状况的各方面做出解释;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将语音转为文字,对语言材料进一步分析。基于调查研究,本文的结构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本章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说明,并对本文所涉及的重点概念进行阐释。第二章聚焦于北非留学生的饮食适应,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甘肃饮食文化介绍、北非留学生饮食适应总体现状描述、不同群体饮食适应的差异性分析、访谈结果与分析。第三章针对学生的语言适应展开分析,主要分为课堂语言、人际交往语言与公共语言环境三个方面。首先对甘肃特别是兰州的语言文化介绍,其次为北非留学生语言适应总体现状描述与不同群体语言适应的差异性分析,并对课堂语言、人际交往语言和公共语言环境适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阐释,最后是访谈结果与分析。第四章聚焦于环境适应,并将其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包括五部分。分别为甘肃地理文化环境介绍、北非留学生环境适应总体现状描述、不同群体适应性差异分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适应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访谈结果与分析。第五章为北非留学生在甘肃高校中的跨文化适应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并针对其原因与影响因素从城市、高校与学生方面提出建议。第六章为结语,在进一步阐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可取之处以及未来展望的同时也提出论文最终的落脚点:跨文化适应研究并非为了彰显差异,而是寻求人类共性,消除误解,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调查发现,北非学生在甘肃高校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相对良好,总体倾向于“满意”,并以融合性的适应模式为主,饮食适应与环境适应略好于语言适应。北非国家70%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在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以及日常行为等方面有较多禁忌,这些禁忌是北非留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饮食方面,北非国家多以面包为主食,口味偏清淡,所以与甘肃饮食习惯存在较多差异,但西北各类面食在北非留学生中接受度较高,均表示非常喜欢。语言方面,甘肃处于西北方言区,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导致留学生与当地的人际交往语言出现不少问题。汉语与阿拉伯语在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语系,汉语为孤立语,而阿语为屈折语,无论是语音还是语法都存在较多差异,使得两种语言运用以及各自所承载的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环境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中,北非国家大部分为热带气候,即使最冷时也在15度以上,而甘肃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冬天多为零下摄氏度,成为学生的一大适应难点。另外,由于甘肃各地穆斯林数量较多,在宗教与饮食方面为北非留学生提供了较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总体来讲,北非留学生在甘肃高校的文化适应问题较小。在进一步探索中,本研究认为地域文化差异与阻隔、高校与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北非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主要成因,而人格、留学动机与人口统计学因素,身份认同、社交媒体是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内外部因素。
李梦玲[7](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史阿敏[8](2020)在《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考古学是在外国考古学传入后产生的,在其产生后,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一直深受外国考古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获得较快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极大的声誉,这与夏鼐的出国留学经历及与外国学界的密切往来有直接的联系。夏鼐的国际学术交流经历可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前十七年、“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阶段。夏鼐国际学术交流的时间跨度长,交流形式多样,在国内以主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接待来访者或访华团为主,亦有出国留学、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率团或随团出国访问、出国讲演等。夏鼐的国际学术交流对象及形式等呈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主要受国内外政治形势、考古学科发展及个人能力的阶段变化影响。夏鼐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交流过程中,不仅其个人广结各国友人、达到学贯中西的学术境界,且其利用自身所学,用于指导建立国内的考古学学科体系、传授在国外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培养了一批专业考古学人才,并配合外交政策参与外事活动,带动国内考古学逐步走向世界。夏鼐承担了新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对内输入”、“对外输出”的双向交流责任,其交流活动达到了中外考古学学术交流互鉴的目的。夏鼐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也为1990年代考古学国际化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在新时代的中国,随着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中国考古学应顺势积极参与国际考古学研究和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充分发挥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优势,提升中国考古学话语体系及国际影响力,并充分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带动世界文明互鉴,推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阿瑚德[9](2020)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 ——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文中指出中埃友好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前202年-8年)期间,由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这也成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使“丝绸之路”成为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特别是在文化上交融与互动的古中国和古埃及,成为这条路上最耀眼的明星。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的中国和埃及,都同属于东方文化圈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是璀璨的、历史是悠久的。进入二十世纪,虽然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历史挑战,各自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但是在文化发展以及文学艺术方面,也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中“话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洲是话剧的摇篮。据历史记载,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至今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西方出现了成熟的悲剧和喜剧,也经历了从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时期、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一直到19世纪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与演变。这长期多变的过程,使西方在出现多种戏剧思潮与丰富多彩的戏剧风格与流派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戏剧理论与研究,还拥有了诸多着名的戏剧作品与剧作家,他们发挥并起到了引领世界戏剧思潮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与埃及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很早就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戏曲和埃及的影子艺术等就类似于西方戏剧,但是以对话为主的文学表现形式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在接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前后,中埃两国在借鉴西方戏剧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借鉴、模仿、筛选、融合的过程,最后创作出了具有丰富民族化的剧作。因此,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与埃及话剧作为分析对象,旨在通过分析西方戏剧对二十世纪中国和埃及话剧的影响,梳理两国话剧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以及比照它们的异同,着重于探讨它们相同之处;再进一步探究两国话剧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与其代表剧作的相同之处,以便促进中埃两国民族在新时代的相互理解与共识,实现促进两国文明与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目的以及研究对象。第二节主要是梳理中国对埃及话剧的研究之现状与埃及对中国话剧的研究现状。第三节论述了本研究方法、难点以及主要创新点。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两国历史与国情视角,对二十世纪话剧在中国和埃及的引入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探讨哪些内外因素有助于两国话剧的发展;二、西方戏剧如何影响到两国话剧创作的发展与成熟。相似的历史与国情背景,使中埃话剧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似的生存境遇与经历。因此,本章将中埃话剧发展过程分为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埃话剧初期,追溯话剧作为“舶来品”在两国新土壤的产生途径与生存境遇。第二阶段,是中埃话剧发展期,重点论述推动中国和埃及话剧发展的国内外因素,并介绍此时期所涌现的优秀的剧作家与剧作。第三阶段,是中埃话剧成熟期,主要介绍中国与埃及历史与社会变革给话剧事业与研究等方面带来的新生命力。第二章:主要论述四种不同西方戏剧流派思潮对二十世纪中埃话剧创作的影响。重点探讨中埃话剧创作采用西方戏剧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荒诞派的表现。本章在回顾流派思潮的来历与主要特点后,介绍借鉴该流派的两国话剧代表性的作品。第三章,为进一步探讨西方戏剧对中埃话剧的影响,本章则以曹禺和陶菲格·哈基姆为例,分析他们生平与代表作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曹禺与哈基姆是二十世纪中国和埃及话剧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们对中国和埃及现代话剧的发展与成熟所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作为20世纪中国和埃及现代话剧大师,其剧作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具有思考性、社会意义,并一直启迪人们对生命、生活、生存的思考与感悟,滋养读者的心灵。第三章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介绍曹禺和陶菲格·哈基姆的生活背景与成长过程,所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了解社会真实面目;教育背景所给予他们接触与钻研西方戏剧的机会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向以及创作来源与内涵;第二节:以曹禺的《雷雨》与哈基姆的《洞中人》两部话剧剧本为例,试图通过对两部剧本的人物形象与多种类型冲突的详细解读,指出两不剧本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位剧作家通过他们的剧作所表达对人生、命运、社会和感情等方面的独特思考与观念,他们从不同视角挖掘了人性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的生存困境。第四章分为两节。主要探究《雷雨》与《洞中人》在借鉴西方戏剧的两共同点。第一节重点分析西方古希腊戏剧的悲剧意识在曹禺的作品《雷雨》与哈基姆的作品《洞中人》中体现出来,揭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冲突与悲剧命运对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的影响,揭示三部剧本所展示的命运的残酷与不可违的主要观念与表达的“人”活着就被某种超越人的能力所支配与压抑着,而不管人怎挣扎、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付之东流的思想。第二节主要分析象征主义在两部剧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将两部相同的象征意象分为剧名、地点与人物三种,并阐述它们所蕴藏的象征意义与对深化剧本意义所起到的作用。最终,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本研究意义与目的,也探讨曹禺在《雷雨》与陶菲格·哈基姆在《洞中人》中,在借鉴了西方戏剧的基础上,所表现的独特特点与超越之处,介绍两位剧作家如何将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揉进两部剧本之中。
常文泽[10](2020)在《当代埃及海外留学生研究(1952-2018)》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埃及海外留学生的派遣工作始于纳赛尔时期,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诸多成就。埃及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时有波动,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在2011年后,留学生数量增速明显提高。纵向上看,埃及留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大,但横向对比其他中东大国仍有明显差距。当代早期,埃及海外留学生以公派为主,当前阶段,埃及学生则更依赖项目交换和国外奖学金的支持。专业方面,埃及留学生总体上更重视理工类学科。纳赛尔和萨达特时期,埃及海外留学生的派遣工作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经历了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转变,穆巴拉克时期至今,埃及学生普遍更关注经济支持和教育质量,留学生主要集中于北美西欧和阿拉伯地区。留学生学成后,部分人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这对埃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埃及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期间往往会面临诸多困境,尤其在身处非伊斯兰国家时,由宗教引发的文化差异和歧视给埃及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身安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埃及海外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多杰出人物,他们为当代埃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影响乃至引领了埃及政治与经济的走向、推动了科研领域的进步、增进了对本国社会的反思,同时促进了埃及对外关系的发展。当代埃及的留学生派遣工作与我国存在相近之处,都偏重实用性。未来短期内,受限于国内外因素,埃及海外留学生数量很难出现突破式增长,其遭受的歧视问题也会长期存在。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可以通过更多地接收埃及留学生,以促进两国关系发展。
二、三个埃及留学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埃及留学生博士(论文提纲范文)
(1)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时期教育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背景 |
(一) 埃及卷入西方国家争霸浪潮 |
(二) 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衰落 |
(三) 穆罕默德·阿里推行广泛改革的现实需求 |
(四) 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 |
二、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 创办各类专业学校 |
(二) 创办各级世俗学校 |
(三) 派遣留学生 |
三、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 |
(一) 教育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式” |
(二) 教育改革凸显实用主义 |
(三) 改革模式偏向精英教育 |
(四) 保留宗教教育 |
四、 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影响 |
(2)埃及高校汉语教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和田野体验调查法 |
1.4.3 宏观系统分析法 |
1.5 埃及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第2章 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发展的现实背景 |
2.1 埃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2.2 中埃关系 |
2.3 埃及教育体制 |
2.3.1 埃及基础教育系统 |
2.3.2 埃及高等教育系统 |
2.4 埃及汉语教学发展概况 |
2.4.1 埃及汉语教学机构 |
2.4.2 埃及孔子学院分布及影响 |
第3章 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特点 |
3.1 埃及公私立大学数量及开设中文系的情况 |
3.2 中文系汉语教学状况 |
3.2.1 中文系课程设置 |
3.2.2 中文系教材使用 |
3.2.3 中文系师资现状 |
3.2.4 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
3.2.5 中文系教学对象 |
3.3 孔子学院与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发展 |
3.4 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呈现出的特点 |
3.4.1 拥有优越的外部发展条件 |
3.4.2 中文系以开罗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形成教学网络 |
3.4.3 拥有完整的本、硕、博学历汉语培养体系 |
3.4.4 已经拥有一批稳定的本土汉语师资 |
第4章 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4.1 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1 中文系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
4.1.2 高校汉语教学缺乏统一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 |
4.1.3 中文系课程设置尚有不合理之处 |
4.1.4 中文系汉语教材使用需优化 |
4.1.5 中文系师资力量需强化 |
4.1.6 汉语教学软硬件设施急待更新 |
4.1.7 获取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中文文献缺乏 |
4.2 针对埃及高校汉语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
4.2.1 优化埃及高校汉语教学顶层设计 |
4.2.2 重视资源平台建设 |
4.2.3 有针对性解决“三教”问题 |
4.2.4 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汉语课程 |
4.2.5 设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师范专业 |
4.2.6 成立教师研究协会,创办专门刊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对象 |
六、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七、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一)身份认同的概念 |
(二)问卷结构 |
第二节 问卷实施 |
一、问卷试测 |
(一)试测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二)试测问卷的质量评估 |
二、问卷实施 |
第三节 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三、访谈过程 |
第二章 调查资料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一、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的一般分布及分析 |
(一)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整体程度与水平 |
(二)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自我认同 |
(三)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社会认同 |
(四)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文化认同 |
(五)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民族认同 |
二、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差异分布及分析 |
(一)性别因素 |
(二)年龄因素 |
(三)地域因素 |
(四)族裔因素 |
(五)学历背景因素 |
(六)汉语水平等级因素 |
(七)汉语学习时间因素 |
(八)在华时间因素 |
(九)语伴情况因素 |
1.有无语伴因素 |
2.语伴国籍因素 |
第二节 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留学生身份认同整体情况 |
二、背景影响因素 |
第三章 结果与建议 |
第一节 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
一、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的分布现状 |
二、中高级留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提高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的建议 |
一、对学校的建议 |
二、对老师的建议 |
三、对学生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动态 |
(一) 国别化汉语传播研究 |
(二) 国别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 |
(三) 有关国家的中文教育研究 |
(四) 突尼斯中文教育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理论基础 |
(一) 语言规划理论 |
(二) 语言传播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 问卷调查法 |
(二) 访谈法 |
(三) 文献法 |
第一章 突尼斯国情及中文教育概况 |
第一节 突尼斯共和国概况 |
一、突尼斯的地理位置优势 |
二、突尼斯历史回顾 |
三、突尼斯的政治格局 |
四、突尼斯经济概况 |
第二节 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政策 |
一、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 |
二、突尼斯语言政策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概况 |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历史 |
二、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突尼斯中文教师研究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发展背景 |
一、突尼斯国民教育体制 |
二、突尼斯教师培养体系 |
三、突尼斯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
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队伍状况 |
一、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来源 |
二、突尼斯高校的中文教师 |
三、突尼斯中学的中文教师 |
四、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构成 |
五、突尼斯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一、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突尼斯中文教材研究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及输入型教材的适用性 |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 |
二、输入型教材对突尼斯大学生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龙》分析 |
一、《龙》的结构 |
二、《龙》的内容分析 |
三、《龙》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
二、编写突尼斯本土汉语教材的几点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研究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初期(1977-1990年)的课程设置 |
二、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二个时期(1990-1998年)的课程设置 |
三、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三个时期(1998年-2007年)的课程设置 |
四、突尼斯中文发展第四个时期(2007至今)的课程设置 |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学方法 |
一、语法翻译法 |
二、任务型教学法 |
三、游戏教学法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
一、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二、改进突尼斯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言规划视角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
一、突尼斯的外语教育政策 |
二、突尼斯各种外语的地位 |
三、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
第二节 突尼斯民众对汉语的态度及学习需求 |
一、对汉语的态度 |
二、汉语学习倾向 |
第三节 中阿合作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
一、中阿关系及其对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的影响 |
二、语言规划背景下的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
第四节 本研究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 |
二、突尼斯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汉语) |
附录2: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阿拉伯语) |
附录3: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调查)(汉语) |
附录4: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教材内容的调查)(英语) |
附录5: 对突尼斯高中学习者的调查问卷 |
附录6: 对突尼斯高中汉语教师的调查问卷 |
附录7: 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中国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8: 高校本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9: 补充访谈(高校本土教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看法) |
附录10: 教师访谈结果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东方杂志》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1904-192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近代法律思想传播的相关研究 |
1.2.2 《东方杂志》思想传播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跨学科研究法 |
1.4 概念界定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二章 《东方杂志》关注法律思想的背景 |
2.1 晚清法律危机 |
2.1.1 “领事裁判权” |
2.1.2 传统法律的落后 |
2.1.3 西法东渐的冲击 |
2.2 法律变革思想的兴起 |
2.2.1 鸦片战争前后 |
2.2.2 洋务运动前后 |
2.2.3 戊戌变法时期 |
2.3 《东方杂志》刊载法律思想的条件 |
2.3.1 相对宽松的报刊环境 |
2.3.2 上海具有法律思想传播的社会环境 |
2.3.3 《东方杂志》的办刊理念与主编群体 |
第三章 《东方杂志》介绍近代中国法制的内容 |
3.1 刊载中国法律的主要栏目 |
3.1.1 “社说”、“内务”等栏目 |
3.1.2 “中国大事记”栏目 |
3.1.3 “法令”“广告”等 |
3.2 介绍近代中国法律制度 |
3.2.1 宪法与行政法 |
3.2.2 刑法与民法 |
3.2.3 诉讼法与商法 |
3.3 宣传近代法律思想 |
3.3.1 提倡法治思想 |
3.3.2 传播宪政思想 |
第四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法律思想的宣传 |
4.1 介绍西方法律的栏目 |
4.1.1 “内务”“教育”“财政” |
4.1.2 “广告”栏目 |
4.1.3 “外国大事”、“世界新潮”及其他 |
4.2 主要介绍的西方法律制度 |
4.2.1 宪法 |
4.2.2 婚姻法、劳动法等 |
4.2.3 其他法律制度 |
4.3 主要宣传的西方法律思想 |
4.3.1 宪法思想 |
4.3.2 其他法律思想 |
第五章 《东方杂志》传播法律思想的特点 |
5.1 以救亡图存为目标 |
5.1.1 宣传法律的“功利性” |
5.1.2 宪政制度占比重大 |
5.2 自由开放的立场态度 |
5.2.1 自由的立场 |
5.2.2 对中西法律的开放态度 |
5.3 重视宣传法律制度和理论 |
5.3.1 法律制度数量庞大 |
5.3.2 先进的法学理论 |
第六章 《东方杂志》传播近代法律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性 |
6.1 《东方杂志》传播近代法律思想的贡献 |
6.1.1 拓宽了法律思想的影响范围 |
6.1.2 介绍了近代先进的法律着作 |
6.1.3 为探讨法律问题提供场所 |
6.2 《东方杂志》传播近代法律思想的局限性 |
6.2.1 法律思想介绍不系统 |
6.2.2 法律思想内容相对单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904-1928 年《东方杂志》上刊载的法律文章 |
致谢 |
(6)北非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饮食适应 |
2.1 甘肃饮食文化特色 |
2.2 饮食适应总体分析 |
2.3 饮食适应差异性分析 |
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语言适应 |
3.1 甘肃语言与文化 |
3.2 语言适应总体分析 |
3.3 语言适应差异性分析 |
3.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环境适应 |
4.1 甘肃地理文化环境 |
4.2 环境适应总体分析 |
4.3 环境适应差异性分析 |
4.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北非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 成因分析 |
5.2 影响因素 |
5.3 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启示 |
6.2 本研究的可取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北非来华留学生在甘肃高校的跨文化适应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跨文化适应相关图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7)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
三、译者来源 |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
第二节 发展脉络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
三、翻译小说插图 |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
第一节 突出刊物 |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第二节 名篇译作 |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
第二节 总体评价 |
一、成就与缺陷 |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8)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新中国成立前夏鼐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
(一)夏鼐选择考古学作为留学专业的学术背景 |
(二)夏鼐留学经历 |
1.入学英国考陶尔德研究所 |
2.转入伦敦大学学习埃及考古学 |
3.学习先进的田野发掘方法与技术 |
(三)夏鼐学成归国 |
1.将国外考古学方法与中国考古学具体实践相结合 |
2.成为中国首位埃及考古学家 |
3.少数对外交流活动 |
小结 |
二、新中国前十七年夏鼐的国际考古学交流 |
(一)对外交流概况 |
1.在国外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
2.在国内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
(二)服务国家对外人文交流战略 |
1.通过对外学术交流加强和改善对外关系 |
2.通过宣传中国考古新成果扩大中国考古学国际影响 |
(三)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 |
1.指导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
2.传播国外考古方法与技术 |
3.培养新中国考古专业人才 |
小结 |
三、“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夏鼐的国际考古学交流 |
(一)对外交流活动的中断和恢复 |
1.在国外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
2.在国内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
(二)交流案例分析 |
1.发布中国碳-14实验室测定数据 |
2.古币鉴定 |
小结 |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夏鼐的国际考古学交流 |
(一)对外交流概况 |
1.出国访问讲学次数空前频繁 |
2.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多样发展 |
(二)阐述中国文明的起源 |
(三)新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的总代表 |
小结 |
五、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思想 |
(一)借鉴国外考古学成果与中国考古学实际相结合 |
(二)国际考古合作需遵守国家文物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 ——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课题来源或研究背景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国内外中埃话剧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埃及对中国话剧研究现状 |
二、中国对埃及话剧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难点 |
第一章 西方戏剧对20世纪中埃话剧历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与埃及话剧初期 |
一、中国话剧初期 |
二、埃及话剧初期 |
第二节 中国与埃及话剧发展期 |
一、中国话剧发展期 |
二、埃及话剧发展期 |
第三节 新中国与新埃及话剧成熟期 |
一、新中国话剧成熟期 |
二、新埃及话剧成熟期 |
第二章 西方戏剧流派思潮对20世纪中埃话剧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象征主义 |
一、中国话剧象征主义 |
二、埃及话剧象征主义 |
第二节 现实主义 |
一、中国现实主义话剧 |
二、埃及现实主义话剧 |
第三节 古典主义 |
一、中国古典主义话剧 |
二、埃及古典主义话剧 |
第四节 荒诞派 |
一、中国荒诞剧 |
二、埃及荒诞剧 |
第三章 曹禺《雷雨》与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 |
第一节 曹禺与哈基姆生平与创作生涯 |
一、曹禺生活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哈基姆生活背景与社会环境 |
第二节 曹禺与哈基姆创作生涯 |
一、曹禺创作生涯 |
二、哈基姆创作生涯 |
第三节 《雷雨》与《洞中人》剧本简介 |
一、《雷雨》简介 |
二、《洞中人》简介 |
三、《雷雨》和《洞中人》的异同 |
第四章 西方戏剧对《雷雨》与《洞中人》的影响 |
第一节 古希腊戏剧对《雷雨》与《洞中人》的影响 |
一、悲剧命运观念 |
二、《雷雨》、《洞中人》与《俄狄浦斯王》的相同之处 |
第二节 象征主义在《雷雨》与《洞中人》的体现 |
一、剧名象征 |
二、地点象征 |
三、人物的象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当代埃及海外留学生研究(1952-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学界研究概况 |
2.国外学界研究概况 |
三、主要研究、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主要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当代埃及留学生概况 |
一、当代埃及留学生发展状况 |
1.1952年以来埃及海外留学生概况 |
2.21 世纪以来埃及海外留学生发展态势 |
二、埃及留学生结构 |
1.留学费用来源与方式 |
2.学习专业 |
3.留学目的地 |
4.毕业去向 |
第二章 埃及留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一、语言限制 |
二、人际交往困境 |
三、学习障碍 |
四、宗教困境 |
五、安全困局 |
第三章 留学生与埃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
一、政治领域 |
二、科研领域 |
三、文学领域 |
四、对外交往领域 |
第四章 中埃两国海外留学生比较 |
一、新中国留学生发展概况 |
二、中埃留学生派遣比较 |
三、对中国留学生工作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三个埃及留学生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 [1]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时期教育改革探究[J]. 陈天社,常晓东.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1(04)
- [2]埃及高校汉语教学调查研究[D]. 李香叶.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身份认同调查研究[D]. 李东兴.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D]. 海客(HAYKEL T0UMI).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5]《东方杂志》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1904-1928)[D]. 李冰冰. 河北大学, 2021(02)
- [6]北非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中心的考察[D]. 李红兰. 兰州大学, 2021(02)
- [7]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8]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研究[D]. 史阿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 ——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D]. 阿瑚德. 山东大学, 2020(12)
- [10]当代埃及海外留学生研究(1952-2018)[D]. 常文泽. 郑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