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美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心雨[1](2021)在《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哥伦比亚大学谭瑟勒教授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案例,分析了西方目录学课程的思路和实践,试图以此为中国目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研究发现该课程的主要经验包括:以分析目录学为重点教学内容,重视实践中可操作的方法技术,课程体系暗合目录学发展历史,为学习研究提供丰富参考文献。基于此,文章对目录学教育提出了三个建议:汇集多方力量,完善目录学教学框架体系建设;重视书目实践,重建目录学教育与实践的联系;重新寻找定位,关注目录学对传统文化的价值。
侯琳[2](2017)在《海外中国书籍史研究 ——以美国明清史为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书籍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版本目录学的新研究取径,学者们开始关注书籍的印刷、出版、流通和阅读,并将书籍放到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框架中探讨诸如"印刷是否是变革的推手"能反映书籍与社会之关系的命题,由此产生一系列成果。受此影响,北美中国史研究领域中亦出现了关注此类问题的新的书籍史研究领域。本文旨在对这一新兴的领域进行述评,追溯其形成和发展的学术脉络,厘清基本问题意识、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西方书籍史对中国书籍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基本研究理论和研究思路的运用上。从源头上来说,西方书籍史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因为它是在历史学、目录学、文学研究等领域中共同发展起来的。相应地,中国书籍史也深受这些理论影响,比如:年鉴学派的计量方法;强调将书籍出版、流通和销售看成一体的"交流循环"理论;强调书籍载体对文本意义之重要性的文本社会学理论;以夏蒂埃为代表的阅读史理论;强调文本之外的标题、封面、版式等对于生产意义之重要性的"副文本"理论。通过对北美中国书籍史的历史分期、研究内容(书籍的生命史)和研究方法(阅读研究)的分析,本文发现:虽然灵活应用了这些方法理论,但北美中国书籍史还是被深深地烙上了欧美书籍史的印记,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研究框架的单一性:整个领域似乎都在回答书籍之于社会的影响这一命题。无论是其历史分期、问题意识,还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体现了这些学者希望从书籍对于社会的影响这样一个框架来测量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
王锰[3](2014)在《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时代,一方面信息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与此同时信息分散加剧,老化速度加快,对其揭示与报道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用户信息需求范围突破了实体馆藏资源,需求类型也不仅限于纸质载体文献资源,多媒体资源之需求日益增多,而传统之文献资源的揭示方式已不能满足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深度需求。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和信息服务手段亟需改变,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信息揭示方式亟需建立,而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对各种异构、异系统信息资源之有效揭示,对大规模大范围之电子资源高效导航、深层资源之发现,并可对用户隐性知识需求之主动挖掘,基本上适应了数字时代的需求。当然,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并不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简单序化,其充分借鉴了传统目录学理论原理、方法等,是目录学理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的大大拓展,研究层次的专深,目录学之发展并没有如少数人之走向没落的预言,反而表现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总结数字时代出现的针对信息资源的新需求和服务,如何去挖掘信息资源之深层次联系,如何把信息资源相关问题纳入到目录学体系中,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合理定位,进而建立相关理论,指导当前实践,目录学传统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如何继承与发扬,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迫切需要根据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和探讨数字时代背景之下的目录学理论体系,发挥其致用性功能,发展新环境下的应用性理论,指导信息整合和改善信息服务质量,以促进数字时代之目录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该文按照如下逻辑次序展开,通过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直觉思维法、思辨思维法等来研究目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相关命题,主要探讨以下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目录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模式、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命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具体来说,该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该部分从总体上依次论述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综述部分。该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目录学理论体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详细考察和识别当前目录学理论体系的代表性观点,并指出当前我国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提出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方向。第三章,基本理论部分。该部分结合当前目录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基础概念问题入手,分析目录学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接着提出了目录学体系建设的原则、建设模式,并阐述目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逻辑基础。第四章,理论体系的形式部分。该部分主要涉及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并深入剖析了理论体系的形式特点。第五章,理论体系的内容部分。该部分对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其关键组.成部分,并依次详细阐述各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该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启发当前目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第六章,结论和展望部分。该部分对目录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并引申出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展望了未来目录学理论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吴宝洁[4](2014)在《近20年英美目录学论文综述》文中认为梳理了近20年英美在目录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将其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其他研究3部分,其中理论研究包括目录学的概念研究、分析目录学研究和系统目录学研究,应用研究包括书目数字化网络化研究、编目研究、书目控制研究等。
王锰,郑建明[5](2013)在《从目录学的致用性看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文中指出当代目录学的发展面临着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在当代如何发展,目录学理论与实践如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问题。中国目录学研究至今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当代目录学理论体系。该文首先对目录概念的古今和东西方差异进行了分析,接着从目录学发展的阶段性、中西方目录学的比较和目录学发展的致用性本质三个方面探讨了目录学在当代发展的问题。最后指出目录学技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当代目录学的理论体系也要重建。
张婷[6](2012)在《中国史志目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史志目录“截时代而记书目,初不问其存,惟着重在叙述学术源流者,其例创于东汉初年班固之《汉书·艺文志》”,它与官修目录以及私人目录为古典目录的三大类型,是各代史官网罗天下之书进行校雠,“据为要删,迻写入志”而成。史志目录由于其时间上的衔接以及内容的继承一直被目录学者称赞,余嘉锡先生称史志目录为最完备的目录,非藏书家之目录可同日而语。张之洞也称史志目录为“目录之最要者,虽非专书,尤为纲领”。本文以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以及通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与《文献通考经籍考》为研究对象,从各代史志目录的分类体系、着录范围、目录体制(编目、小序、解题)等方面探求古代史志目录的发展变化规律。论文首先综述近代以来史志目录的研究情况;其次论述史志目录的定义、特点及其源流;分析各代史志目录的分类体系及其变化;探讨各代史志目录的着录范围以及体制特点;最后对史志目录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
潘芳莲[7](2009)在《目录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25年来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的主题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目录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目录学五届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每届研讨会的特点和目录学专题研究的进展,体现了中国目录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郑永田[8](2008)在《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着述的基础上,从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应用分支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国外目录学研究等方面阐述新千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的现状。指出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网络目录学和数字目录学的提出有力地推动我国目录学科学研究和目录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
刘青[9](2007)在《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在概述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所面临的新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产生的新内容,并展望了其新趋势。
郭育艳[10](2006)在《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文献整理的具体方法、经验的总结到有关理论的抽象、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综合地考察的过程,文献学逐渐独立并迅速发展,在古典文献学、现代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及专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7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文献工作和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都转向了技术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方向,文献工作和情报工作交织发展,文献检索理论成为文献研究理论的主流,致使许多情报学家对文献学的特性和作用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这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献学相关问题的发展。但是关于中西文献学基础理论和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而本文正是从20世纪中西文献学历史文化渊源、发展历程和基础理论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中国与西方文献学在不同领域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从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信息时代的文献保护两方面完善、发展中国文献学。
二、英美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美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综述 |
3 着名目录学家谭瑟勒的生平与学术 |
3.1 乔治·托马斯·谭瑟勒其人 |
3.2 谭瑟勒的学术观点与成就 |
4 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 |
4.1 课程主要内容 |
4.2 课程体系框架 |
4.3 课程经验总结 |
4.3.1 以分析目录学为重点教学内容 |
4.3.2 重视实践中可操作的方法技术 |
4.3.3 课程体系暗合目录学发展历史 |
4.3.4 为学习研究提供丰富参考文献 |
5 启示与建议 |
5.1 汇集多方力量,完善目录学教学框架体系建设 |
5.2 重视书目实践,重建目录学教育与实践的联系 |
5.3 重新寻找定位,关注目录学对传统文化的价值 |
6 结语 |
(2)海外中国书籍史研究 ——以美国明清史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理路梳理 |
二、概念厘清 |
三、学术前史 |
四、文章框架 |
第一章 西方书籍史研究的理论源流 |
第一节 以夏蒂埃为核心的法国书籍研究 |
第二节 罗伯特·达恩顿及其"交流循环"模式 |
第三节 英美目录学以及文本社会学 |
第四节 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书籍的生命史 |
第一节 知识生产——书籍的创作、编辑与出版 |
第二节 物质生产——书籍的制作 |
第三节 书籍的流通与销售 |
第四节 读者 |
第五节 书籍的审查制度 |
第三章 书籍的阅读史 |
第一节 何予明《家和世界》 |
第二节 周启荣对晚明考试用书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术背景 |
1.1.2 技术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 |
2.2 西方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 |
2.3 中西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 |
3.1 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3.1.1 目录学基础概念问题 |
3.1.2 目录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
3.1.3 目录学理论体系建设模式 |
3.2 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3.2.1 科学研究纲领理论 |
3.2.2 协同理论 |
3.2.3 耗散结构理论 |
第四章 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形式 |
4.1 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静态特征 |
4.2 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动态特征 |
第五章 数字时代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
5.1 目录学理论内核分析 |
5.2 目录学基础理论分析 |
5.3 目录学应用理论分析 |
5.4 目录学学术环境分析 |
5.5 目录学理论体系各部分的逻辑关联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学术贡献 |
6.2 展望 |
附录A 历届全国目录学专题学术研讨会概览 |
附录B 目录学着作简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列表 |
致谢 |
(4)近20年英美目录学论文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
1.1 目录学的概念研究 |
1.2 分析目录学研究 |
1.3 列举目录学研究 |
2 目录学的应用研究 |
2.1 书目数字化网络化研究 |
2.2 编目研究 |
2.3 书目控制研究 |
3 其他研究 |
4 结语 |
(5)从目录学的致用性看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录的概念辨析 |
2 目录学发展问题探讨 |
2.1 从目录学发展的阶段性探讨 |
2.2 从中西目录学的比较探讨 |
2.3 从目录学的致用性探讨 |
3 结束语 |
(6)中国史志目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史志目录在目录学上的地位 |
1.2 近代以来史志目录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史志目录的定义、源流及价值 |
2.1 史志目录的定义 |
2.2 史志目录的源流 |
2.3 史志目录之价值 |
2.3.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2.3.2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
2.3.3 读书之门径,治学之向导 |
第三章 史志目录分类及其变化研究 |
3.1 六部分类之史志 |
3.2 四部分类之史志 |
3.3 十二部分类之史志 |
第四章 史志目录着录范围、体制特点及其变化 |
4.1 史志目录着录范围及其变化 |
4.2 史志目录体制特点及其变化 |
4.2.1 史志目录之编目 |
4.2.2 史志目录之小序 |
4.2.3 史志目录之解题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7)目录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25年来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的主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录学的发展方向 |
2 目录学理论 |
3 书目工作 |
4 目录学史和古典目录学 |
5 书目情报服务 |
6 目录学教学 |
7 外国目录学 |
8 数字目录学 |
9 信息素养与导读书目 |
(8)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 |
2 目录学史研究 |
3 目录学应用分支研究 |
4 目录学教育研究 |
5 国外目录学研究 |
(9)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面临的新环境 |
1.1 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
1.2 数字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 |
2 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的新内容 |
2.1 网络编目研究 |
2.2 网络书目控制研究 |
2.3 书目定量分析研究 |
2.4 对书目信息产业的研究 |
3 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的新趋势 |
3.1 分化与综合趋势 |
3.2 目录学的整体化与科学化趋势 |
(10)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20世纪中西文献学历史文化渊源和发展历程的比较 |
2.1 中西文献学的历史、文化渊源 |
2.2 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历程 |
2.2.1 20世纪前期 |
2.2.1.1 中国文献学研究:古文献整理出版硕果累累 |
2.2.1.2 西方文献学研究:“文献工作”一词出现 |
2.2.2 20世纪中期 |
2.2.2.1 中国文献学研究:引入西方“文献工作”概念 |
2.2.2.2 西方文献学研究:文献着名四大定律产生 |
2.2.3 20世纪后期 |
2.2.3.1 中国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繁荣 |
2.2.3.2 西方文献学研究:与情报学交织发展 |
3 20世纪中西文献学基础理论研究比较 |
3.1 中西“文献”定义之比较 |
3.1.1 中国对“文献”的认识 |
3.1.2 西方对“文献”的认识 |
3.2 中西“文献学”定义之比较 |
3.2.1 中国学者的观点 |
3.2.2 西方学者的观点 |
3.3 中西文献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
3.3.1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 |
3.3.2 西方文献学学科体系 |
3.4 中西古文献学研究方法之比较 |
3.4.1 中国古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
3.4.2 西方古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
3.5 中西着名文献学家 |
3.5.1 中国着名的文献学家及其代表性着作 |
3.5.2 西方文献学代表人物 |
4 关于完善、发展中国文献学的启示 |
4.1 西方文献学研究的理论启示 |
4.1.1 西方文献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
4.1.2 西方文献学研究对中国文献学发展的理论启示 |
4.2 西方文献学研究的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英美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J]. 陈心雨.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06)
- [2]海外中国书籍史研究 ——以美国明清史为主[D]. 侯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3]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D]. 王锰. 南京大学, 2014(08)
- [4]近20年英美目录学论文综述[J]. 吴宝洁.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07)
- [5]从目录学的致用性看当代目录学的发展[J]. 王锰,郑建明. 图书馆杂志, 2013(12)
- [6]中国史志目录研究[D]. 张婷. 广州大学, 2012(03)
- [7]目录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25年来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的主题分析[J]. 潘芳莲.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07)
- [8]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综述[J]. 郑永田. 图书馆杂志, 2008(01)
- [9]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 刘青.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02)
- [10]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比较研究[D]. 郭育艳. 郑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