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轴类零件的简易火焰淬火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钟流发[1](2021)在《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热处理工艺优化》文中认为调质热处理是指钢件经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的复合工艺,主要作为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的的预备或最终热处理。等温正火是在普通正火工艺上增加等温阶段,具有金相组织更均匀,变形更小的优点。目前主要广泛应用于汽车变速器齿轮、轴的预备热处理或要求不高的最终热处理。45钢具有工艺成熟、价格低等优点,在机械行业应用广泛。但45钢调质热处理有周期长、切削加工性不好、成本高等不足。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45钢调质热处理,存在热处理周期长、刀具寿命短、感应淬火内孔变形大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本文拟采用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等温正火工艺代替调质工艺,实现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为类似产品提供参考。首先,阐述了固态金属相变相关理论,并通过JMatPro分析软件得到45钢材料的热处理相变、CCT/TTT等参数要求。分析了瞬态温度场的控制方程以及计算得到第三类边界条件下试棒零维温度场的分析解。而后,通过ANSYS瞬态温度场仿真分析,得到试棒等温正火及调质的热处理工艺仿真曲线,与试棒等温正火分析解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最大相差2.63%。同时仿真得到法兰等温正火及调质的热处理工艺模拟曲线,结果表明等温正火比调质工艺可减少38.97%工艺时间。其次,通过实验验证等温正火及调质热处理仿真工艺,进行了硬度、金相组织检验、单向拉伸试验。通过车削、磨削、钻孔实验对比分析热处理对法兰加工表面质量以及刀具寿命的影响。对法兰感应淬火工艺进行对比实验并优化,通过调整感应加热器与法兰之间的间隙,降低了淬硬层深度从而减小法兰内孔的变形。实验结果表明:(1)法兰等温正火后切削表面质量满足要求,而钻头刀具寿命是调质热处理的1.6倍。(2)当感应加热器与法兰之间的间隙由4.00mm增加到5.00mm时,淬硬层深度由2.50mm降低至1.75mm,而内孔变形由0.036mm减小至0.016mm,满足工艺要求。并通过MATLAB拟合得到淬硬层深度的三次多项式,可实现淬硬层深度的预测。最后,对等温正火热处理的法兰成品进行强度分析,对法兰整体强度、内花键压应力、弯曲应力、齿根最大剪切应力及对应的安全系数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并根据现有外花键齿根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推导出内花键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对法兰与油封配合的表面磨损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各档位下法兰表面磨损量的计算公式。随后对法兰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及耐久试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各项应力及安全系数的理论计算值及仿真结果最大偏差7.89%,均满足要求。
蔡军[2](2012)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机械产品设计过程所占的费用虽然只占到产品总成本的5%,但是却决定了70%-80%的产品成本,这就奠定了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地位。但现行的机械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研究多见于工程学领域,会计学领域的成本管理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制造环节,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技术上都尚未成熟。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产品设计阶段性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了动态追踪与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全新的视角,从会计学角度出发,结合工程设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将会计学中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融合到机械产品设计的各个过程中,论文在分析评价两大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的基础上,将二者取长补短,形成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石——“目标-作业”成本管理体系,将其与产品设计过程紧密联系,对该模式的基本框架、特征、环节及优点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论文依据机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及并行设计的特性,解决了在产品设计之初,成本信息不多情况下,确定产品级目标成本问题。并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对确定的产品级目标成本做出初步评价。随着功能模块的划分同步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论文提出采用DEA法对功能级子目标成本进行评价。影响产品成本的细节因素非常之多,论文从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重点分析了产量、尺寸、体积与材料四个因素对准备成本和材料成本的的影响,建立一个量化的模型,可从原型产品的原有成本结构推导出改型产品的新的成本结构,以利于寻找成本降低的重点。并在定量与定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各因素的成本控制规则。对于影响加工成本的工艺与装配流程,本文在分析流程特点与成本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出低成本的工艺与装配形状设计规则与组织措施。在详细分析成本各项目及约束关系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贯穿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产生-框架式成本信息知识表示体系,并从对象与关系映射、推理等方面论述如何在知识库中保证其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知识推理机制,寻求成本降低的策略,制定了具体成本降低措施及评价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并行工程与协同设计环境中,支持机械产品设计全过程的“目标-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建立了产品级与功能级目标成本确立及评价反馈模型;通过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分析及流程分析,明确了成本控制重点并提出了低成本的形状设计规则,从而实现目标成本的求解;采用产生-框架式的表示方法,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降低成本决策支持体系。
鲁洁[3](2005)在《法因国际化制造由此开始——访山东法因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军》文中研究说明
黄斌[4](2000)在《小型轴类零件的简易火焰淬火装置》文中研究表明
孙连桂,吴惠文[5](1985)在《《金属热处理》1976~1985年论文题录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本刊1976~1985年刊登的论文,现以60个专题分类编辑论文索引,供大家使用。
周汝霖[6](1982)在《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简况》文中研究表明 热处理可提高材料性能,改善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并增进零件的使用寿命。一片软铁经不同的化学热处理,有的可以划开玻璃,有的长期浸泡盐水不会锈蚀,有的还能经受高温而不烧毁。抽烟打火机的小磨轮最易磨损而打不出火,把它渗硼再也不愁先受损坏。元珠笔芯头上的小元珠经过离子氮化,写起来就流畅园滑,寿命也可以延长好几倍。虽然同样
刘伟[7](2016)在《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阀门是一种典型的流体控制设备,在石化、电力系统、工业、宇航以及各种领域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行业的发展,现有的铜阀制造技术装备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劳动密集型铜阀制造企业寻求产业转型。铜阀生产工艺中关键环节——热锻环节是企业转型的突破点。实现铜阀热锻自动化已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虽然其他行业中有成功的热锻自动化案例,但并不适用于铜阀门行业,因此本文针对铜阀门企业生产特点,开发出一套铜阀门热锻自动生产系统。首先分析热锻自动化系统的共同特点,结合铜阀门生产工艺要求和热锻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对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提出了热锻系统中四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设计以实现铜阀门自动热锻过程中的上料自动化、感应加热温度控制、机械手操作和冲床联动。采用专用节拍式上料机代替人工上料实现上料自动化。铜棒加热方式采用感应加热,为了提高毛坯质量对感应加热的温度进行控制。本文对铜棒料感应加热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电磁学和热力学分析,成功建立了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对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采用专门设计的五自由度热锻机械手代替人手并将冲床纳入到控制系统中。给出了以PLC作为控制器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电气设计,包括器件选型、布局和线路设计。给出了整个热锻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流程,其中包括上料机、辅助机构、电炉、机械手和冲床的程序流程图。并对系统的人机界面进行设计和系统相关功能的PLC程序编写。最后进行了样机制作与现场调试,给出了系统的运行结果。并分析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杨子义[8](2004)在《基于数控加工原型的快速模具制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快速模具制造的两种方法中,直接法虽然在缩短模具制造周期、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备受关注,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发展较快的快速原型技术却因专用激光成型设备以及原型材料过于昂贵而限制了应用范围。随着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数控加工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而精密成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都已经十分成熟。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提出了将数控加工技术与现代精密材料成型技术结合,以期克服激光快速原型技术在表面及尺寸精度低、机械性能低以及成本高、尺寸规格受限制等方面的不足,开发一种基于数控加工技术的低成本、高精度快速金属模具制造工艺。该工艺的工艺路线为在CAD环境中对零件的CAD数据进行整个制造系统的精度控制及前期误差补偿,然后用加工中心快速加工出精密成型用的蜡模、泡沫塑料模或高分子材料模具原型并优化其加工工艺和后处理工艺、最后通过石膏型等精密铸造工艺并使用研制的铝合金模具材料制造出模具,使之在少量加工或者不加工条件下能用于实际生产。工艺的重点在于寻找一种适用于数控加工和精密成型的专用原型材料,探讨并研究该原型材料的数控加工工艺和精密成型工艺;通过研究Si、Cu、RE、Zr等元素对铝合金高温性能的影响,开发一种适合于复杂模具型腔铸造成型的铝合金模具材料,并对该材料的表面强韧化、模具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使其能应用于快速模具。以上述工艺路线为思路,试验中采用一些在实际应用的零件对基于数控加工原型的快速模具工艺进行了实践。结果表明:基于数控加工原型的快速模具制造工艺,与目前研究较多的激光快速原型相比较,节省了昂贵的快速原型设备和原型用材料使得模具制造成本可以降低~30%、模具制造周期缩短~30%,具有更易于推广应用、实现制模过程流程化等优点;和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比,可以大大降低模具总的制造成本、减少昂贵数控加工费用、缩短模具制造周期,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林志耘[9](1988)在《我国木工机床行业工艺现状与发展探讨》文中提出 工艺工作是贯穿生产全过程最活跃的因素,抓工艺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措施。木工机床由于行业小,基础差,工艺管理不善,工艺纪律松驰、工艺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缓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缓慢和贯彻国际标准缓慢(三缓慢)现象。所以出口出不去,进口挡不住。(近几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进口的木工机械产品价值总额约等于原机械工业部
二、小型轴类零件的简易火焰淬火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轴类零件的简易火焰淬火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热处理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法兰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法 |
1.3 汽车法兰研究现状 |
1.3.1 法兰毛坯成型工艺研究 |
1.3.2 法兰热处理工艺研究 |
1.3.3 热处理对工件切削性能影响的研究 |
1.3.4 计算机模拟技术法兰热处理过程的应用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过程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两种热处理工艺数值模拟仿真与对比分析 |
2.1 引言 |
2.2 热处理组织场相关理论及仿真 |
2.2.1 金属固态相变的理论基础 |
2.2.2 JMatPro软件45 钢的相模拟及结果分析 |
2.3 热处理温度场理论分析 |
2.3.1 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 |
2.3.2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固体零维温度场的分析解 |
2.3.3 试棒零维瞬态温度场的分析解 |
2.4 试棒温度场有限元模拟仿真 |
2.4.1 试棒等温正火工艺模拟仿真 |
2.4.2 试棒调质工艺模拟仿真 |
2.4.3 试棒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2.5 法兰温度场有限元模拟仿真 |
2.5.1 模型建立及求解 |
2.5.2 法兰热处理工艺曲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
2.5.3 两种热处理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处理工艺实验验证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 |
3.2.1 加热装置 |
3.2.2 硬度计及其工作原理 |
3.2.3 光学金相显微镜原理 |
3.3 实验对象 |
3.4 试棒热处理实验 |
3.4.1 实验过程及方法 |
3.4.2 试棒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 静载荷单向拉伸试验 |
3.5.1 拉伸试验评价指标 |
3.5.2 拉伸试验过程 |
3.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法兰热处理工艺实验 |
3.6.1 热处理工艺过程 |
3.6.2 法兰实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对法兰后续加工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法兰加工方法及特点 |
4.3 法兰车削、磨切削加工试验 |
4.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法兰钻孔实验 |
4.4.1 实验对象、装置及方法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感应淬火实验 |
4.5.1 实验对象及装置 |
4.5.2 感应器安装方式及工艺参数 |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感应淬火淬硬层深度优化实验 |
4.6.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兰强度理论校核与模拟仿真 |
5.1 引言 |
5.2 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受力分析 |
5.2.1 变速器动力传递分析 |
5.2.2 法兰整体结构与扭矩强度校核 |
5.2.3 法兰内花键齿面压应力校核 |
5.2.4 法兰内花键齿根弯曲应力校核 |
5.2.5 法兰内花键齿根剪切应力校核 |
5.2.6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法兰外圆感应淬火表面磨损分析 |
5.3.1 磨损理论 |
5.3.2 磨损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
5.4 法兰受力有限元模拟仿真 |
5.4.1 法兰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简化 |
5.4.2 有限元分析及求解 |
5.4.3 仿真结果分析 |
5.5 变速器台架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工程学领域产品设计阶段成本问题研究综述 |
1.2.1 产品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技术方法综述 |
1.2.2 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成本估算建模综述 |
1.3 会计学领域产品设计阶段成本问题研究综述 |
1.3.1 作业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
1.3.2 目标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1 产品设计中的成本管理方法论方面 |
1.4.2 产品设计中的成本估算建模方面 |
1.4.3 产品设计中的作业成本管理方面 |
1.4.4 产品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方面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
1.5.1 论文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结构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品设计与成本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产品设计内涵 |
2.1.1 设计理论概述 |
2.1.2 设计类型 |
2.1.3 设计的主要过程 |
2.2 并行工程与产品生命周期 |
2.2.1 产品生命周期 |
2.2.2 并行工程 |
2.3 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 |
2.3.1 作业成本法 |
2.3.2 成本企画 |
2.3.3 作业成本与成本企画评价 |
2.4 知识管理 |
2.4.1 知识工程 |
2.4.2 知识库 |
2.4.3 成本知识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建“目标-作业”成本管理体系 |
3.1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
3.2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体系主要特征 |
3.2.1 满足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平台 |
3.2.2 以面向市场为主导思想 |
3.2.3 以结合作业分析的价值工程为主要方法 |
3.3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流程与方法体系 |
3.3.1 目标成本的设定 |
3.3.2 目标成本的分解 |
3.3.3 成本的分析与优化 |
3.4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体系的优点 |
3.4.1 扩展了成本管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3.4.2 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3.4.3 节约设计时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目标成本的确定及评价 |
4.1 产品级目标成本的确定 |
4.1.1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
4.1.2 倒算法确定产品目标成本 |
4.1.3 确定产品目标成本 |
4.2 采用AHP法评价产品级目标成本方案 |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层次结构模型 |
4.2.2 确定准则层评价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系数 |
4.2.3 一致性检验 |
4.2.4 确定各备选方案在评价指标中的影响程度排序 |
4.2.5 确定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 |
4.3 目标成本的分解 |
4.3.1 目标成本的分解基本原理 |
4.3.2 目标成本分解的整体思路 |
4.3.3 目标成本分解的角度与过程 |
4.4 功能级的目标成本的评价 |
4.4.1 功能模块的划分 |
4.4.2 设计中成本目标与功能目标的冲突与评价 |
4.4.3 功能级目标成本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及控制规则研究 |
5.1 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规则 |
5.1.1 产量的影响分析 |
5.1.2 产品体积与尺寸的影响分析 |
5.1.3 尺寸与产量的综合影响分析 |
5.1.4 材料的影响分析 |
5.2 加工成本分析及低成本设计规则 |
5.2.1 工艺设计的成本相关要素 |
5.2.2 生产工艺的成本分析 |
5.2.3 生产工艺的低成本设计规则 |
5.2.4 装配设计的成本分析 |
5.2.5 装配的低成本设计规则 |
5.2.6 实现低成本装配的组织措施 |
5.3 产品设计中成本控制流程与一般性措施 |
5.3.1 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决策流程 |
5.3.2 产品设计成本控制一般性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品设计成本控制的知识模式构建 |
6.1 成本控制知识范围及特征分析 |
6.1.1 成本控制知识范围界定 |
6.1.2 机械产品成本构成特点 |
6.1.3 成本控制的知识模式构建总体思路 |
6.2 产生-框架式成本知识表示 |
6.2.1 产生-框架式的知识表示方法 |
6.2.2 产生—框架式的成本知识表示思路与模式 |
6.2.3 产生—框架式的成本知识约束关系分析 |
6.3 成本知识库组织及推理 |
6.3.1 成本知识库映射方案 |
6.3.2 成本知识的数据库组织 |
6.3.3 成本知识库推理实现 |
6.4 成本控制知识模式的实现 |
6.4.1 成本控制知识模式构建 |
6.4.2 成本知识模式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应用实例 |
7.1 背景描述 |
7.1.1 问题描述 |
7.1.2 产品描述 |
7.1.3 项目设计组织规划 |
7.2 “目标-作业”成本管理实施 |
7.2.1 确定目标成本 |
7.2.2 目标成本分解 |
7.2.3 子件目标成本确定及评价 |
7.3 利用知识管理寻找解决方案 |
7.3.1 成本结构分析 |
7.3.2 寻求成本降低过程 |
7.4 设计方案实现 |
7.5 总结及结论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全文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铜阀门热锻工艺 |
1.3 热锻自动化系统概述 |
1.3.1 热锻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1.3.2 热锻自动化的发展与现状 |
1.4 本文研究任务和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研究任务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总体方案概述 |
2.2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上料方案 |
2.2.1 上料方式对比与选择 |
2.2.2 上料机结构 |
2.2.3 上料机工作流程 |
2.3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加热方案 |
2.3.1 加热方式对比与选择 |
2.3.2 温度控制原理 |
2.4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机械手方案 |
2.4.1 热锻机械手性能指标 |
2.4.2 热锻机械手结构 |
2.4.3 热锻机械手的工作流程 |
2.5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锻压设备改造方案 |
2.5.1 锻压设备的控制要求 |
2.5.2 冲压设备的比较与选择 |
2.5.3 普通冲床改造与工作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铜阀门自动热锻系统加热环节模型与温度控制 |
3.1 铜棒感应加热简易模型 |
3.2 感应加热系统各环节数学模型 |
3.2.1 感应加热系统的结构 |
3.2.2 电源环节的数学模型 |
3.2.3 线圈环节的数学模型 |
3.2.4 铜棒涡流环节的数学模型 |
3.2.5 铜棒集肤效应环节的数学模型 |
3.2.6 铜棒热传导环节的数学模型 |
3.3 参数变化下对数学模型的影响 |
3.3.1 涡流电阻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3.3.2 铜棒比热容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3.4 温度控制模型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电气设计 |
4.1 电气控制系统核心部件选型 |
4.1.1 控制器选型 |
4.1.2 伺服电机选型 |
4.1.3 触摸屏选型 |
4.1.4 红外测温仪选型 |
4.2 电气线路设计 |
4.2.1 总电气柜布局设计 |
4.2.2 主供电电路设计 |
4.2.3 伺服电路设计与伺服设置 |
4.3 PLC外围I/O接线设计 |
4.3.1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4.3.2 PLC接线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5.1 编辑软件介绍 |
5.2 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程序结构 |
5.2.1 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程序设计过程 |
5.2.2 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关联信号 |
5.2.3 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程序总体结构 |
5.3 人机界面与对应PLC功能程序设计 |
5.3.1 手动画面及手动功能程序 |
5.3.2 示教画面及示教功能程序 |
5.3.3 整定画面及温控PID功能程序 |
5.3.4 系统其他画面 |
5.4 联动调试运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数控加工原型的快速模具制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模具发展状况 |
1.3 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与数控加工工艺 |
2.1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 |
2.1.1 直接制模法 |
2.1.2 间接制模法 |
2.1.3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比较 |
2.2 数控加工技术 |
2.2.1 数控加工技术特点 |
2.2.2 数控机床 |
2.2.3 数控加工流程 |
2.2.4 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 |
2.2.5 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
2.3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关系 |
3 原型材料及其数控加工工艺研究 |
3.1 模样原材料的选择与制备工艺 |
3.1.1 模样原型材料的选择 |
3.1.2 聚苯乙烯珠粒的生产工艺 |
3.1.3 聚苯乙烯珠粒的预发泡 |
3.1.4 聚苯乙烯珠粒的熟化 |
3.1.5 成型发泡和冷却工艺 |
3.2 模具CAD工艺设计 |
3.3 泡沫塑料模样的数控加工工艺 |
3.3.1 泡沫塑料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 |
3.3.2 泡沫塑料的加工工艺 |
3.3.3 模样数控加工成型的缺陷及其解决办法 |
3.4 泡沫塑料的质量影响因素及表面处理 |
3.4.1 泡沫塑料的质量影响因素 |
3.4.2 模样表面处理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控原型的精密铸造工艺 |
4.1 石膏型铸造的工艺特点 |
4.1.1 石膏型精密铸造的工艺流程 |
4.1.2 石膏型铸造的工艺特点 |
4.2 基于数控原型的石膏型精密铸造工艺 |
4.2.1 石膏型铸造用原材料 |
4.2.2 石膏型精密铸造工艺 |
4.2.3 铸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
4.3 基于数控原型的消失模铸造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5 快速模具用铝基模具材料的研究 |
5.1 用于快速模具铝基材料的发展 |
5.1.1 模具材料的性能要求 |
5.1.2 铝基合金模具的优点 |
5.1.3 国外常见的几种用于模具制造的铝合金 |
5.1.4 合金元素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与选择 |
5.2 试验方法 |
5.2.1 加热炉设计 |
5.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Si对铝合金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3.2 Cu对AlSi7合金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3.3 RE对AlSi7合金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3.4 Zr对AlSi7合金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数控加工原型的快速制模工艺特点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小型轴类零件的简易火焰淬火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热处理工艺优化[D]. 钟流发.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D]. 蔡军. 中南大学, 2012(02)
- [3]法因国际化制造由此开始——访山东法因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军[J]. 鲁洁.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5(02)
- [4]小型轴类零件的简易火焰淬火装置[J]. 黄斌. 机械工艺师, 2000(01)
- [5]《金属热处理》1976~1985年论文题录分类索引[J]. 孙连桂,吴惠文. 金属热处理, 1985(12)
- [6]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简况[J]. 周汝霖. 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报, 1982(01)
- [7]铜阀门热锻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伟. 江南大学, 2016(02)
- [8]基于数控加工原型的快速模具制造工艺研究[D]. 杨子义. 重庆大学, 2004(01)
- [9]我国木工机床行业工艺现状与发展探讨[J]. 林志耘. 木工机床, 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