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节水灌溉工作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蔡威熙[2](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黄晓博[3](2021)在《阿拉尔市十四团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
成波[4](2021)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及保障补偿机制研究 ——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断流及萎缩等不可逆转的水环境恶化问题,亟需重点研究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及补偿机制,以促进该区域河流水生态健康的恢复。基流保障是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关键,但目前为止对基于生态效益和可接受经济损失的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基流保障补偿量、基流保障补偿机制及补偿资金分担量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研究主要针对缺水地区典型河流水资源特点提出了 4种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补偿量计算模型;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模型;构建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机制。本文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对上述研究方法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本文分别采用经验公式法、水力学及一维水质模型计算了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质净化3个生态保护目标的适宜生态流速;结合3个适宜生态流速确定1个可以同时满足3个生态保护目标的耦合生态流速;基于3个河流生态保护目标耦合生态流速提出了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并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非汛期的耦合生态流速范围为[0.39,0.46 m/s]和汛期耦合生态流速底限值为0.80 m/s;2)非汛期河道生态基流为[5.66,7.42 m3/s],汛期河道生态基流底限值为21.69 m3/s;3)2000~2015年生态基流平均保障率为28.95%,不能达到政府部门要求的90%保障率。(2)将河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分别采用C-D生产函数法和当量因子法分别计算了河流生态和经济服务功能价值,并将两个价值加和,当其总价值达到最大值时,生态服务功能需水量即为河道生态基流:计算基流保障的农业经济损失,将其划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经济损失,并在基流保障经济损失计算过程中各变量变化区间划分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河道生态基流临界值的可接受经济损失概率,结合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农业损失概率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将河流水资源划分为生态基流和经济用水,分别计算了经济用水效益和生态用水价值,以前者作为后者的机会成本,结合生态基流边际效益最大化目标建立了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以渭河干流宝鸡段枯水年为例,结果表明:基于河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最大化、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损失概率及生态基流边际效益最大化目标的河道生态基流分别为该段河流流量的35.02%、21.59%及33.83%。(3)基于河道生态基流定义、内涵、计算方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对河流考核指标定量化构建了适宜河道生态基流确定方法;并在分析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计算模型,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研究成果表明:1)非汛期适宜河道生态基流底限为5.66 m3/s;2)基于投入成本的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为2.69亿元;3)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增量的补偿量为0.95亿元;4)上述两个补偿量差异较大原因是人们对基流价值的认可度较低和外部性效应,本文以价值增量的补偿量为主,符合现阶段生活水平。(4)利用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过程中不同个人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辨明了其保障的补偿主、客体;结合5种补偿途径的优缺点明确了补偿途径的最佳补偿方案;在补偿主体分享基流价值和其总价值比例的基础上建立了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模型;结合补偿主、客体、最佳补偿方案、补偿量及补偿资金分担量构建了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机制,以渭河干流宝鸡段2010年非汛期为例,研究成果表明:1)补偿主体分别为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及渭南市政府,补偿客体为受损农户和灌区管理局;2)现金、智力和项目补偿的3者组合是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最佳补偿方案;3)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系数分别为70.81%、22.84%和6.35%(陕西省(包含西安市和渭南市)、宝鸡市和咸阳市);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分别为0.67、0.22及0.06亿元。
朱婷[5](2021)在《J市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研究》文中提出
姚凯丽[6](2021)在《呼图壁县1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工程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永超[7](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紧缺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业节水灌溉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用量,现今高效节水灌溉已成为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同时将节水灌溉应用于经济作物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马铃薯作为云南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无论在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于全国前列。节水灌溉的应用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均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需灌溉的农作物也需要符合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要求。针对以上考虑,本文选择了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作为研究对象,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建立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体系,对该地区的节水灌溉绩效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获得绩效评价的因子得分并对该地区8个县(市)划分等级。最后根据马铃薯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文山州8个县(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产量、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等16个指标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因子得分最高分为砚山县0.793,最低分为麻栗坡县﹣0.830;由聚类分析评价标准可将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类为砚山县(好),第二类为文山市(较好),第三类为广南县、马关县和丘北县(普通),第四类为富宁县(较差),第五类为西畴县和麻栗坡县(差)。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结论和实地调研现状,综合得到该地区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有:节水灌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种植户对马铃薯节水灌溉缺乏认知,马铃薯节水灌溉初期投入成本较高,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水平低,马铃薯节水灌溉管理方式落后,水权制度不明确及水价政策不统一。提出的建议有:加大马铃薯节水灌溉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区土地流转进程,健全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邢霞[8](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高柳[9](2021)在《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与效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示范地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确定了灌溉启动阈值,进行了效益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人工林示范地土壤类型为风砂土、河砂土,主要树种根系集中分布在0~50cm土层中。2.依据田间持水量及水分运移规律确定的风砂土和河砂土灌溉启动阈值分别为5.64%和8.32%;单次有效灌溉时长分别为8h和6h。3.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应用2年来,年均节水效益为137560.25元。使用5年时的效益费用比为1.12,能够收回项目投入成本,开始获得经济效益,9年的为1.99,效益翻1倍。4.人工林示范地生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乔木树种树高、胸径的年生长量分别提高至少4.36%、108.33%以上,灌木树种冠幅的年生长量提高至少38.10%。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应用社会满意度总体为100%,但是不同调查内容的满意程度比例各有不同。
关迦文[10](2021)在《西藏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现灌溉水利用程度的数值。通过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了解当年区域用水管理和节水改造水平。本论文以西藏昌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四年的实测数据与灌区信息分析,测算了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并对2016-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为昌都市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因为昌都市灌区损坏情况严重,且渠系不具备实测条件。使用加权法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反映不了灌区真实情况,使用渠段连乘法会产生较大误差,所以使用首尾测算法对昌都市农田灌溉利用系数测算更合适。本研究利用SPSS将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降维到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80%和83%。灌区因子和投资因子分别是影响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第一主成分。样点灌区体现区域所有灌区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和样本容量公式计算对全市中小型灌区进行进一步分类。2020年昌都市应选取孜托、马曲灌区这两个中型样点灌区,俄洛、亚尼提、吉列坝灌区这三个小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这样选择会有95%的概率获得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真实情况,同时所测得结果与真实结果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0%之内。(2)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经首尾测算法结果为0.450,较去年提高了0.007。在全市年降雨量比去年降低,总灌溉面积增加的前提下,灌溉用水量略有增加。全市农业用水总量为29757万m3,比去年提高了500万m3。全市净灌溉水量为13390万m3,较去年增加了430万m3。2020年昌都市一方面对取水总量控制,一方面加强了田间节水灌溉,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西藏自治区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农田水利投资修缮灌区,2020年西藏自治区农田水利投资10.3亿元、农田水利用系数为0.452较去年提高了0.006。2020年昌都市农田水利投资0.25亿元、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0,较去年提高0.007。西藏自治区和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均有提高,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在西藏处于平均水平。(3)2016年-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结果分别为0.424、0.430、0.439、0.443、0.450,系数稳步上升。其中中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从2016年的0.446增长到0.456,小型灌区从2016年的0.422增长到0.448。中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一般高于小型灌区,原因是中型灌区修建较晚,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较高。小型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较中型灌区大,原因是昌都市近年集中资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昌都市中小型灌区,投资因子是影响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主要成分。对于中型灌区,新建灌区投资比灌区维修投资主成分荷载高,小型灌区则相反。说明昌都市今后可加大对新建中型灌区的投资,以及加大对旧的小型灌区的维修改造的投资。
二、关于节水灌溉工作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节水灌溉工作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2 Meta分析结果 |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
5.4.1 研究方法 |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实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6.2 变量方程赋值 |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
6.4.3 模型检验 |
6.4.4 参数情景设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2 Meta分析结果 |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
5.4.1 研究方法 |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实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6.2 变量方程赋值 |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
6.4.3 模型检验 |
6.4.4 参数情景设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及保障补偿机制研究 ——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河道生态基流定义 |
1.2.2.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1.2.3.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
1.2.4.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补偿机制 |
1.2.5. 河道生态基流管理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状况 |
2.1. 研究区域 |
2.2. 基础数据 |
2.2.1. 区域水资源量 |
2.2.2. 气候状况 |
2.2.3. 河流泥沙 |
2.2.4. 社会经济 |
2.2.5. 行业用水 |
2.2.6. 土地利用 |
2.2.7. 水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
2.3. 宝鸡峡塬上灌区概况 |
2.4. 研究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基于河流生态保护目标的耦合生态流速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3.1. 河流生态保护目标选择 |
3.2.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3.2.1. 维持水沙平衡的生态流速 |
3.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流速 |
3.2.3. 满足水质标准的生态流速 |
3.2.4.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3.3.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 |
3.3.1. 维持水沙平衡的生态流速 |
3.3.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流速 |
3.3.3. 满足水质标准的生态流速 |
3.3.4.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流生态流速 |
3.3.5.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流生态基流 |
3.3.6. 结果合理性分析 |
3.3.7. 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现状评价 |
3.4.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价值最大和可接受损失保障目标的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1.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计算方法 |
4.1.1. 河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 |
4.1.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计算方法 |
4.1.3.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
4.2. 不同类型经济用水效益计算方法 |
4.2.1. 工业用水效益 |
4.2.2. 农业灌溉用水效益 |
4.2.3. 其他经济用水效益 |
4.2.4. 不同经济用水的总效益 |
4.3. 基于河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最大目标的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3.1. 河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
4.3.2.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3.3. 渭河干流宝鸡段的河道生态基流 |
4.4. 基于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经济损失概率目标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4.1. 优先保障河道生态基流的农业经济损失评估 |
4.4.2. 基于水资源决策者可接受经济损失概率目标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4.3.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 |
4.5. 基于生态基流边际效益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5.1. 河道生态基流计算方法 |
4.5.2.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流生态基流及其价值的拟合曲线 |
4.5.3. 农业灌溉用水效益与农业灌溉用水的拟合曲线 |
4.5.4. 渭河干流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 |
4.6. 四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计算模型 |
5.1. 适宜河道生态基流确定方法 |
5.1.1. 适宜河道生态基流确定方法 |
5.1.2. 渭河干流宝鸡段适宜河道生态基流 |
5.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计算模型 |
5.2.1. 计算模型理论基础分析 |
5.2.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量计算模型 |
5.3. 渭河干流宝鸡段基流保障的农业补偿量 |
5.3.1. 基于成本投入的农业补偿量 |
5.3.2. 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价值增量的补偿量 |
5.4. 本章小结 |
6.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
6.1.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补偿主、客体界定原则 |
6.1.1. 补偿主、客体界定原则 |
6.1.2. 渭河干流宝鸡段基流保障的补偿主体分析 |
6.1.3. 渭河干流宝鸡段基流保障的补偿客体分析 |
6.2.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最佳补偿方案 |
6.2.1. 生态补偿途径的划分 |
6.2.2. 基于生态补偿途径的补偿量计算模型 |
6.2.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最佳补偿方案 |
6.2.4. 渭河干流宝鸡段多种生态补偿方案 |
6.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计算方法 |
6.3.1. 不同层次资金分担量计算模型建立原则 |
6.3.2. 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
6.3.3. 河道生态基流保障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系数 |
6.3.4. 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计算模型 |
6.4. 渭河干流宝鸡段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 |
6.4.1. 河流生态基流服务功能影响范围界定 |
6.4.2. 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系数 |
6.4.3. 补偿主体的资金分担量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1 国外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2 国内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节水灌溉主要技术 |
2.1.1 滴灌技术 |
2.1.2 喷灌技术 |
2.1.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
2.1.4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
2.1.5 膜下滴灌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3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
3.1 文山州基本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条件 |
3.1.4 自然资源 |
3.2 文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生产情况 |
3.2.2 鲜薯销售情况 |
3.2.3 成本收益情况 |
3.3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现状 |
3.3.1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
3.3.2 马铃薯种植户采用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
4.1 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 |
4.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4.3.2 指标的选取 |
4.3.3 指标描述 |
4.4 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 |
4.4.2 数据检验 |
4.4.3 构造因子变量 |
4.4.4 因子旋转 |
4.4.5 计算因子得分 |
4.4.6 聚类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5.1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 |
5.1.1 节水灌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 |
5.1.2 种植户对马铃薯节水灌溉缺乏认知 |
5.1.3 马铃薯节水灌溉初期投入成本较高 |
5.1.4 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水平低 |
5.1.5 马铃薯节水灌溉管理方式落后 |
5.1.6 水权制度不明确及水价政策不统一 |
5.2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发展的对策 |
5.2.1 加大马铃薯节水灌溉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
5.2.2 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
5.2.3 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 |
5.2.4 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区土地流转进程 |
5.2.5 健全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 |
5.2.6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区域介绍 |
3.1.1 区域选择依据 |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
3.2 问卷设计 |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
3.2.2 调研内容设计 |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
4.2 研究方法 |
4.3 量表检验 |
4.3.1 正态性检验 |
4.3.2 信度检验 |
4.3.3 效度检验 |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
5.2.3 模型构建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
6.2 研究方法 |
6.3 量表检验 |
6.3.1 正态性检验 |
6.3.2 信度检验 |
6.3.3 效度检验 |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
7.1 研究方法 |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
7.3 仿真结果分析 |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9)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确定 |
1.3 研究数据来源 |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国内外对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 |
1.5.2 国内外对滴灌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3 国内外对节水灌溉技术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
2 人工林示范地基本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立地条件 |
2.3 气候特点 |
2.4 种植情况 |
2.5 节水灌溉系统建设情况 |
2.5.1 改造前传统节水灌溉系统基本情况 |
2.5.2 改造后节水灌溉系统基本情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灌溉启动阈值 |
3.1.2 效益评价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根系垂直分布 |
3.2.2 单次有效灌溉时长 |
3.2.3 灌溉启动阈值 |
3.2.4 费用效益分析 |
3.2.5 生长量对照试验 |
3.2.6 问卷调查 |
3.2.7 数据处理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 |
4.1.1 根系垂直分布 |
4.1.2 单次有效灌溉时长 |
4.1.3 灌溉启动阈值 |
4.2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经济效益 |
4.2.1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改造工程量、节水量 |
4.2.2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效益费用比 |
4.3 人工林示范地林木生长状况评价 |
4.3.1 样树生长情况 |
4.3.2 生长量对比 |
4.4 人工林示范地节水灌溉系统社会满意度 |
4.4.1 总体满意度 |
4.4.2 节水效果满意度 |
4.4.3 树木高效栽培管理的效果满意度 |
4.4.4 推广示范效果满意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西藏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概念及测算方法研究 |
1.2.2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选择 |
2.1 昌都市农田灌溉概况 |
2.1.1 昌都市农业概况 |
2.1.2 昌都市水资源概况 |
2.1.3 昌都市灌区概况 |
2.2 常用测算方法 |
2.2.1 系数连乘法 |
2.2.2 首尾测算法 |
2.2.3 加权法 |
2.3 测算方法的确定 |
2.3.1 测算方法对比 |
2.3.2 测算方法选择 |
3 昌都市样点灌区的选取 |
3.1 选择样点灌区的原则和要求 |
3.1.1 选择样点灌区的原则 |
3.1.2 选择样点灌区的要求 |
3.2 昌都市样点灌区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3.2.1 昌都市样点灌区选择存在的问题 |
3.2.2 解决方法 |
3.3 昌都市中小型样点灌区选择 |
3.3.1 样点灌区选择流程 |
3.3.2 灌区信息主成分分析 |
3.3.3 样点灌区数量计算 |
3.3.4 昌都市全部灌区的分类与样点灌区的选取 |
3.3.5 昌都市样点灌区的介绍与代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2020 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4.1 典型田块的选取与测算 |
4.1.1 典型田块的选取 |
4.1.2 典型田块的测算 |
4.2 净灌溉水量的确定 |
4.2.1 实测法测量作物净灌溉水量 |
4.2.2 各作物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
4.2.3 样点灌区年净灌溉水量测算 |
4.3 毛灌溉水量的确定 |
4.4 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4.4.1 样点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4.4.2 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
4.4.3 全市测算结果可靠性、合理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近五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 |
5.1 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 |
5.2 同一样点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
5.3 提高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关于节水灌溉工作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阿拉尔市十四团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评价[D]. 黄晓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及保障补偿机制研究 ——以渭河干流宝鸡段为例[D]. 成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J市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研究[D]. 朱婷.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6]呼图壁县1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工程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凯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7]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D]. 赵永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9]乌海市人工林节水灌溉系统的启动阈值与效益评价[D]. 高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10]西藏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与变化趋势分析[D]. 关迦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