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

两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

一、稻瘟病菌二个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群,毕云青,孔垂思,金桂梅,杨明英,李进斌[1](2021)在《云南省六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三个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其致病型》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水稻抗性基因Piz-t、Pib和Pii的有效性,利用无毒基因AvrPiz-t、AvrPib和Avr-Pii的特异性引物对自云南省6个水稻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的348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进行PCR扩增检测,并测定其对仅含Piz-t、Pib和Pii基因的水稻抗性单基因系IRBLzt-T、IRBLb-B和IRBLi-F5品种的致病性,明确这3个无毒基因在云南省水稻产区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在348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51.7%、46.8%和15.8%的菌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z-t、AvrPib和Avr-Pii,GT8、GT2、GT5、GT6、GT1、GT3、GT4和GT7基因型菌株检测频率分别为24.7%、21.8%、21.0%、16.7%、4.9%、4.0%、3.4%和3.4%;分别有4.9%、29.2%、41.1%和24.7%的菌株含有3、2、1和0个无毒基因;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总多样性指数水平较高,为2.81,其中滇中水稻产区的最高,为2.97;在348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89.1%、63.2%和38.5%的菌株对单基因系IRBLzt-T、IRBLb-B和IRBLi-F5表现为不致病,表明对Piz-t基因和Pib基因的抗性利用价值较Pii基因高;PT1、PT2、PT3、PT4、PT5、PT6、PT7和PT8致病型菌株检测频率分别为23.0%、30.2%、8.9%、2.0%、21.8%、5.2%、4.6%和4.3%,其中PT2、PT1和PT5为云南省稻瘟病菌的主要致病型。表明云南省6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3个无毒基因的分布及组成差异较大,群体多样性水平较高。

唐雪婷[2](2021)在《黑龙江省四个稻瘟病流行生态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对世界水稻的产量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目前,生产上常用种植抗病品种防治稻瘟病。但是,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过程,稻瘟病菌会不断出现新的基因型来克服水稻的抗性基因,使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丧失表现为感病。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粳稻的主产地,种植年代久远,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也较为严重。所以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频率及变化规律,了解无毒基因基因型的变异方式及变异频率,可以为黑龙江省各生态区水稻抗性品种的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以2013~2016年采集自黑龙江省4个水稻种植生态区的240个稻瘟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对AVRPiz-t、AVR-Pita1和AVR-Pib这3个重要无毒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检测的3个无毒基因中,AVRPiz-t、AVR-Pita1和AVR-Pib检出总频率依次为90.00%、51.25%、83.75%;2013~2016年无毒基因AVRPiz-t在黑龙江省各水稻种植生态区的检出率分别为88.33%、90.00%、96.67%和85.00%,AVR-Pita1检出率分别为48.33%、45.00%、56.67%和55.00%,AVR-Pib检出率分别为85.00%、78.33%、95.00%和76.67%;Ⅰ生态区(松花江中游)、Ⅱ生态区(呼兰河流域)、Ⅲ生态区(三江平原北部)、Ⅳ生态区(完达山南麓)无毒基因AVRPiz-t的检出率分别为88.24%、89.71%、92.42%、89.09%,AVR-Pita1的检出率分别为52.94%、35.29%、50.09%、60.00%,AVR-Pib的检出率分别为82.35%、75.00%、90.91%、87.27%。(2)对不同带型菌株的PCR产物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无毒基因AVRPiz-t发现有8种基因型(AVRPiz-t-A、B、C、D、E、F、G、H)其中有7种变异类型(AVRPiz-t-B、C、D、E、F、G、H);无毒基因AVR-Pita1发现有3种基因型(AVR-Pita1-1、AVR-Pita1-B、AVR-Pita1-C),此3种基因型均为变异基因型;无毒基因AVR-Pib发现有5种基因型(AVRPib-1、2、3、4、5)、4种变异类型(AVR-Pib-2、3、4、5)。(3)以丽江新团黑谷(LTH)为对照.对无毒基因AVRPiz-t、AVR-Pita1和AVR-Pib中CDS区变异及启动子区转座子插入的基因型进行致病性检测,对含有AVRPiz-t-(A、C、D、E、F、G、H)的菌株、AVR-Pita1-(1、B、C)的菌株、AVR-Pib-(1、2)的菌株分别接种水稻单基因系IRBLzt T(Piz-t)、IRBt La-kl(Pita1)、BL1(Pib)。结果显示,基因型AVRPiz-t-(C、D、E、F、G、H),AVR-Pita1-(1、B),AVR-Pib-2均不能被对应的抗性基因识别,寄主表现感病反应。

余敏祥[3](2020)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D3和Pi9的防御信号传导通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病(resistance,R)基因是植物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物育种中极重要的遗传资源。植物的绝大多数R基因编码NLR(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repeat domain-containing)蛋白,用于感受入侵病原菌的效应因子(effector),以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从而阻止病原菌生长。R基因的免疫机理是植物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由其引发的免疫信号传导通路长期以来缺乏一个普遍的认识。水稻(Oryza sativa)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水稻中迄今已克隆了20多个与稻瘟病相关的R基因,其中多数编码CNL(CC-NLR)蛋白。稻瘟病菌与水稻的相互作用为探究R基因介导的防御信号传导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本论文的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了水稻R基因PID3引发的稻瘟病抗性反应依赖于小G蛋白Os Rac1和下游b HLH(basic helix-loophelix)类转录因子RAI1(Rac immunity1)组成的信号传导链;Os Rac1及其上游鸟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GEF)Os SPK1在另两个R基因Pit及Pia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也获得了验证。本研究以两个在稻瘟病抗谱上差异较大的R基因PID3和Pi9为例,分别检验Os Rac1及其上下游元件Os SPK1、RAI1在这两个R基因介导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探索水稻R基因下游一条保守的信号通路,同时还初步探讨了RAI1的表达调控机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先在PID3-TL转基因材料背景下使Os SPK1基因沉默,从遗传学上验证了PID3的稻瘟病抗性同样依赖于Os SPK1;通过GEF抑制剂处理共表达PID3和Os Rac1的水稻原生质体,发现受诱发的细胞死亡数量明显减少,证明Os Rac1在PID3下游的作用依赖于Os SPK1;同时,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ization,Y2H)实验还进一步显示PID3和Os SPK1间存在分子互作。由此本研究认为,在PID3对稻瘟病菌的免疫应答中,Os SPK1、Os Rac1和RAI1组成了一条主要的防御信号传导路径。2)鉴于PID3和Pit的相对窄谱抗性,本研究还在稻瘟病抗谱更广、同时与前二者在进化关系上距离较远的R基因Pi9上对以上信号传导元件进行验证。通过在Pi9-TL转基因材料中分别构建Os SPK1和Os Rac1的基因沉默突变,证明了这两个组分同样为Pi9的稻瘟病抗性所必需;接着,通过RNA干扰以及嵌合抑制沉默实验,证明了RAI1对Pi9稻瘟病抗性的重要性;免疫印迹分析发现,Pi9-TL相比稻瘟病易感的背景材料TP309,其体内RAI1水平在侵染前期被快速诱导,而在后期维持较高水平,表明Pi9可能通过影响RAI1的蛋白水平而发挥作用;进一步地,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分别证明了Pi9与RAI1在细胞核内的互作;同时,酵母自激活检测和双荧光报告基因体系分别验证了RAI1的转录激活活性。由此表明,Os SPK1、Os Rac1和RAI1分别在水稻R基因PID3和Pi9的免疫体系中具有共通性,它们可能共同构成水稻R基因介导的一条保守的信号传导途径。3)作为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又是R基因介导抗性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还对RAI1自身如何受控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利用酵母c DNA文库在水稻中鉴定到了RAI1的一个互作子OsRPT2a(regulatory particle AAA+ATPase 2a),它是水稻26S蛋白酶体19S调节组分上的一个亚基,Y2H试验验证了OsRPT2a的羧基末端与RAI1的互作关系;体外磷酸水平检测试验表明OsRPT2a具有一定的ATP水解酶活性;而对胞内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OsRPT2a主要以聚集体形式分布于液泡和内质网腔中,少数在细胞核和胞质中定位,其亚细胞定位部分依赖于氨基端第二个保守的甘氨酸残基;OsRPT2a敲除突变导致水稻植株的抗病性丧失,显示该基因对植物免疫发挥正调控作用;进一步地,体内蛋白降解试验表明,OsRPT2a能够负调控RAI1在胞内的积累,而前者的ATP酶活丧失或在孵育体系中添加蛋白酶体抑制剂均能显着抑制这一调控作用,表明OsRPT2a以依赖于ATP酶活和蛋白酶体活性的方式介导RAI1的体内蛋白降解。本研究因此认为,OsRPT2a通过介导RAI1的表达调控,从而参与控制植物的抗病反应。上述结果表明了水稻NLR下游存在保守信号通路的可能,并初步验证了抗病下游元件RAI1的表达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揭示R基因介导的抗病机理提供了参考,同时对生产中的病害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刘伟,魏松红,朱丽珺,王海宁,张照茹,李昕洋[4](2020)在《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鉴定》文中认为【目的】本文研究了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和无毒基因的构成,为辽宁省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及抗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7个水稻鉴别品种对2017-2018年采自辽宁省各个稻区的151株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根据已克隆的10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PCR检测。【结果】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群41个生理小种,ZA和ZB为优势种群,占比分别为42.36%和31.76%,ZC、ZD、ZE和ZF占比分别为5.96%、3.97%、3.31%和12.58%,未检测到ZG种群。供试菌株全部携带无毒基因Avr-Pi9;大部分菌株携带无毒基因Avr-Pita、AvrPiz-t、Avr-Pik、PWL2和ACE1,携带频率分别为:90.07%、94.04%、93.38%、92.72%、98.68%;无毒基因Avr-Pib携带频率较低,仅有27.81%;无毒基因Avr-Pii、Avr-CO39和Avr-Pia未检测到。【结论】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无毒基因组成结构复杂,在辽宁省水稻品种布局中,应推广含有Pita、Pi9、Pizt和Pik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

熊田田,韩豪杰,卢艳梅,张宁,王春台,刘新琼,程钢[5](2020)在《无毒基因在稻瘟病菌株007中的克隆鉴定及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能明确稻瘟病国际标准菌株race 007中包含的无毒基因及其可能的主效无毒基因,本研究设计5个常见的无毒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克隆鉴定,并分别检测液体培养条件下和侵染水稻过程中race 007菌株中5个无毒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发现,稻瘟病菌株race 007中含有PWL2、AvrPiz-t、Avrpik、Avr-pita、ACE1 5个无毒基因,克隆鉴定的结果表明这5个无毒基因的变异不大。相比较于液体培养条件下,在侵染水稻的过程中,PWL2表达上调,ACE1、AvrPiz-t、Avr-Pik表达基本不变,而Avr-Pita基因表达出现了下调。因此PWL2基因表达变化较为显着,本研究进一步对PWL2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PWL2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着一些顺式作用元件来影响PWL2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表明,稻瘟病菌race 007含有5种常见的无毒基因且序列变异不大,而且PWL2基因的表达是受到调控并可能发挥主要的致病作用。

刘伟[6](2020)在《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由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目前世界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我国辽宁地区稻瘟病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限制该地区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变异速率快,致病力分化严重,使能克服寄主抗病性的群体快速形成优势,导致抗病品种在大田推广3-5年后抗性逐渐丧失。本研究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无毒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供试水稻进行抗瘟性和抗瘟基因鉴定,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对于水稻抗病育种、抗病基因和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利用中国7个水稻鉴别品种对2017-2018年采自辽宁省不同稻区经单孢分离的151株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A、ZB和ZF种群,分别占42.36%、31.76%和12.58%;ZC、ZD和ZE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5.96%、3.97%、3.31%;未检测到ZG种群;优势小种为ZA1、ZB1和ZF1,出现频率分别是19.87%、13.91%和12.58%。在地理分布上,铁岭、沈阳、丹东、抚顺和盘锦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组成复杂,大连和营口地区相对单一。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但整体变化趋势与近十年基本一致,优势种群一直是ZA、ZB种群。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根据已克隆的10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WL2、Avr1-CO39、Avr-Pita、ACE1、Avr-Piz-t、Avr-Pia、Avr-Pii、Avr-Pik、Avr-Pi9和Avr-Pib)CD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151株供试稻瘟病菌进行PCR检测,并对2018年76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vr-Pi9携带频率最高,占比为100.0%;Avr-Pita、AvrPiz-t、Avr-pik、PWL2和ACE1的携带率较高,占比分别为90.07%、94.04%、93.38%、92.72%和98.68%;无毒基因Avr-pib携带频率较低,仅有27.81%;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i、Avr1-CO39和Avr-Pia。在地理分布上,各稻区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i、Avr1-CO39和Avr-Pia,其余无毒基因在各稻区均检测到,同一地区不同无毒基因频率基本相同,不同地区同一无毒基因频率有所差异。经测序分析,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Avrpiz-t、Avr-pib和Avr-pi9相对稳定,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Avr-pik、Avr-Pita、PWL2容易发生突变,Avr-pik检测到4种基因型,分别为Avr-pik-B、Avr-pik-C、Avr-pik-D、Avr-pik-F,分别在46(H/N)、47(P/A)、48(G/D)、67(A/D)和78(M/I)处有不同的氨基酸错义翻译;Avr-Pita检测到6种基因型,除在312 bp处(G/T)发生同义突变,分别在82(K/S)、83(T/C)、104(K/N)、136(G/E)、174(V/I)、192(Y/C)和207(K/R)处发生不同氨基酸错义翻译;PWL2检测到一种在268bp处发生突变(G/A),导致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转变成天冬酰胺(N)的基因型。水稻品种(系)抗瘟鉴定与抗瘟基因鉴定:通过室内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辽宁省139份供试水稻进行抗瘟性鉴定,利用PCR检测对62个供试水稻进行抗瘟基因鉴定。139份水稻材料中,高抗材料4份(3.10%),抗性材料85份(65.89%),中抗材料19份(14.73%),中感材料11份(8.53%),感病材料4份(3.10%),高感材料6份(4.65%)。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Pi21、Pia、Pid2、Pid3、Pil、Ptr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供试水稻中携带频率都较高,携带率超过90.00%;Pikm在辽宁省携带率最高,为100.0%,在吉林省携带率最低,为50.00%;Pikh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携带频率分别为80.95%、47.37%和63.64%;Pita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携带频率都高于70.00%;Pi5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都有所缺失,携带频率均低于22.00%;Pi9在辽宁省有很大的缺失,携带频率仅有9.52%;Pib在黑龙江省发生缺失,携带频率为27.27%;供试水稻大都携带多个抗瘟基因,未检测到携带单一抗瘟基因的品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本研究克隆了辽宁省稻瘟病菌携带频率最高的无毒基因Avr-pi9和水稻广谱抗瘟基因Pi9的四个抗病蛋白(NBS2-Pi9、NBS4-Pi9、NBS5-Pi9、NBS6-Pi9)基因,通过构建载体对Avr-pi9进行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双杂交验证。结果显示:无毒基因Avr-pi9是一个在细胞膜和细胞核都有表达的基因,且与Pi9的四个抗病蛋白没有明显的直接互作关系。

王小秋[7](2020)在《江苏粳稻抗稻瘟病基因应用与稻瘟菌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江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中粳稻占江苏水稻总面积的85%以上。稻瘟病是威胁水稻生产的第一病害,选用合适的抗稻瘟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策略。目前,国内外已克隆了 3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和10余个无毒基因,利用这些基因开发特异性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可对育成品种或稻瘟菌小种中是否带有特定基因进行初步判断,有助于指导抗病育种和品种的推广布局,抑制病害流行、减轻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相关基因功能标记,分析了江苏近年育成和主要推广的195个粳稻新品种/系在14个抗病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型信息,并结合部分品种及抗病基因单基因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评价筛选对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价值的基因或基因组合;另外,还利用10个无毒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比较评价了江苏不同市县采集分离的单孢菌株间的流行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在测试的195个粳稻品种/系中未检测到含有抗病基因Pigm的品种,其余的13个基因中,以Pib出现频率最高,为72%,其次为Pikh、Pita,均超过45%。Pi25与Pit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3%和6%。多数品种携带2-5个抗性基因,有6个品种同时携带7个以上基因。Pit和Pi3/5/i基因在中熟中粳中的出现频率总体高于其在迟熟中粳和早/中熟晚粳中,其余基因在三种生态类型间的分布总体相近。Pid3、Pid2、Pia、Pb1基因在2019年江苏省区试品种/系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在已审定推广品种中。结果表明1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江苏粳稻育种中的应用频率总体存在明显差异。2)对供试品种中的158个品种进行了穗颈瘟接种鉴定,发现有72%的材料表现感病和高感。相关分析显示,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数与穗颈瘟抗性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Pia、Pi3/5/i和Pita三个基因对供试品种的穗颈瘟抗性贡献显着,贡献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a、Pi3/5/i和Pita;进一步比较发现,Pia或Pi3/5/i与Pita间存在明显的正向互作,即聚合后的抗病效应均显着高于各基因单独存在时的效应,且以Pia和Pita间的聚合效应最大,携带该基因组合的所有品种对穗颈瘟均表现抗和高抗水平。对两个不同粳稻品种背景材料分别导入Pigm获得的17份高世代回交株系进行穗颈瘟接种鉴定,发现所有回交株系的抗性水平均显着高于各自轮回亲本,且抗性表现均为抗病和高抗。结果表明,Pigm基因和“Pia+Pita”基因组合在江苏粳稻抗穗颈瘟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3)利用采集分离的33个单孢菌株对48个品种进行了苗瘟接种鉴定,发现有87.5%的品种对测试菌株的抗谱在50%及以上,其中泗稻785、保丰1701、泗15-301和泰粳糯109的抗谱达到100%。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Pia、Pi3/5/i和Pita三个基因对苗瘟抗性存在显着贡献,这和上述穗颈瘟抗性中的分析结果相似;Pi3/5/i或Pia与Pita间的组合有利于拓宽抗谱,但是两种组合间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Pi3/5/i或Pia与Pita基因组合在江苏粳稻苗瘟抗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4)利用采集分离的16个单孢菌株对丽江新团黑谷品种背景下的23个抗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苗瘟接种鉴定,发现Piz、Pi20、Pi9和Piz5的单基因系抗病性较好,抗谱均超过了80%,Pib单基因系的抗病性最弱,抗谱只有6%。通过联合抗性分析,推测认为基因组合Pi7+Pi9和Piz5+Piz/Pi9/Pi20对测试小种具有更好抗性。5)通过10个无毒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地区及年份采集分离的321个单孢菌株在10个位点上的标记基因型;通过聚类分析,将测试菌株分为7类,比较发现不同生态区、同一生态区不同县区、不同年际间流行的优势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推测第3、4、6和7类群中的菌株可能成为下一年流行的优势菌株;高达96%的同一发病茎秆上分离出的单孢菌株分在2个及以上聚类群中,多数来源于同一发病茎秆的单孢菌株之间在生长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流行的优势小种间差异明显,病害流行爆发可能与多个小种复合侵染有关。以上结果将为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选择合适的基因或基因组合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孟峰[8](2020)在《黑龙江省田间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和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B.Couch)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要想长久有效地预防稻瘟病,就要对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调控机制做深入的研究,了解病原物丧失无毒功能的机制与阐明无毒基因变异对水稻抗性的影响,从而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NCBI中公布的无毒基因序列对AVR-Pita及其同源基因、PWL家族基因、AVR-Pib、AVR-Pik、AvrPiz-t、ACE1、AVR-Pi9、AVR-Pia、AVR-Pii和AVR1-CO39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16和2017年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33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利用水稻抗性单基因系,对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1、黑龙江省稻瘟病菌15个无毒基因型的鉴定扩增结果显示,AVR-Pita1、AVR-Pita3、PWL2、PWL3、PWL4、AVR-Pib、AVR-Pik、AvrPiz-t、ACE1、AVR-Pi9、AVR-Pia和AVR-Pii在黑龙江省均有分布,其中,AVR-Pik的出现频率最高,为87.16%,PWL1、AVR-Pita2和AVR1-CO39未检测出目的条带,出现频率为0。2、部分不同带型菌株测序分析结果显示,AVR-Pita1检测出5种基因型,AVR-Pita1(1、A、B、C、D);PWL2检测到5种基因型,PWL2(2、2-1、2-2、2-3、2-4);PWL3检测到5种基因型,PWL3(3、3-1、3-2、3-3、3-4);PWL4检测到4种基因型,PWL4(4、4-1、4-2、4-3);AVR-Pib检测到5种变异类型,AVR-Pib(1-1、1-2、2、3、3-1);AVR-Pik检测出7种等位基因型,AVR-Pik(D、A、B、C、E、F、F2);AvrPiz-t检测到4种基因型,AvrPiz-t(A、B、C、D);无毒基因AVR-Pita3、ACE1、AVR-Pi9、AVR-Pia和AVR-Pii在所挑选的测序菌株中未发现变异菌株。3、以丽江新团黑谷(LTH)为对照,采用含有基因型AVR-Pita1(1、A、B、C、D)的菌株、AVR-Pib,(1-1、1-2、2、3、3-1)的菌株、AvrPiz-t(A、B、C、D)的菌株分别接种水稻单基因系IRBtLa-kl(Pita1)、BL1(Pib)和IRBLzt-T(Piz-t),结果显示,基因型AVR-Pita1(1、B、C、D)、AVR-Pib,(1-1、1-2、2、3-1)和AvrPiz-t(B、C、D)无毒功能丧失。

曹雪琦[9](2020)在《福建省稻瘟病菌田间种群无毒基因的变异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稻瘟病是威胁福建省水稻产量的首要病害。目前,防治稻瘟病比较常用的两个措施就是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和适当使用化学药剂。其中抗病品种的培育和栽培上的合理布局是防止稻瘟病的最为绿色环保、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大幅度的推广。但由于稻瘟病菌群体组成十分复杂和无毒基因变异频繁等特点,新推广的抗病品种往往推广3-5年后就会失去抗性,使得稻瘟病再次爆发流行。因此,了解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可以指导抗性基因合理布局与种植品种轮换,从而有效的防治稻瘟病。本研究从福建省的三个不同的水稻栽培地区的水稻品种上采集并分离了113个稻瘟菌单孢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和无毒基因在不同水稻栽培地区的组成及其分布情况的研究,为福建省水稻品种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首先我们利用国际水稻研究所24个已知抗性的单基因系水稻对稻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对致病频率、毒力频率、无毒基因的存在频率、无毒基因的组合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建阳地区的23株稻瘟病菌对24个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频率为12.50%-95.83%,强致病力的菌株在该地区占优势。其中毒力频率≥70%的抗性基因有16个,属于强毒力,分别为Pia、Pii、Piks、P iz、Pita、Pib、Pit、Pish、Pi3、Pi5、Pi7、Pi12、Pi19、Pi20、Pita2、Pi11。表明含这些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不适宜在该地区推广。在宁化地区的68株稻瘟病菌对24个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频率为29.17%-100%。强致病力的菌株在该地区占优势。其中毒力频率≥70%的抗性基因有16个,分别为Pia、Pii、Piks、Piz、Pizt、Pita、Pib、Pit、Pi3、Pi5、Pi7、Pi12、Pi19、Pi20、Pita2、Pi11。表明含这些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不适宜在该地区推广。在上杭地区的22株稻瘟病菌对24个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频率为4.55%-86.36%。中等致病力的菌株在该地区占优势。其中毒力频率≥70%的抗性基因有4个,分别为Piks、P ib、Pi3、Pi12。表明含这些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不适宜在该地区推广。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无毒基因Avr-Pita、Avr-Pib、Avr-Pik、Av r-Pizt、Avr-Pii、Avr-Pi9、Avr-Pi54、Avr-Co39的特异性引物,对单孢菌株进行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并进行测序,发现在电泳检测结果中,Avr-Co39没有产物条带,说明福建省这三个地区的稻瘟菌都不携带这个无毒基因。对于Avr-Pib则有特异性扩增产物,经过测序表明在启动子前边一小段序列内发生了个别碱基的缺失、替换和插入,Avr-Pik、Avr-Pii、Avr-Pi54的出现频率较高,有些菌株的PCR扩增结果与致病性结果不一致,进行测序分析发现,Avr-Pik出现了1个碱基的替换,Avr-Pita出现了7个碱基的替换,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该基因功能的缺失,从而失去无毒性。

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闫天雨,赵泽[10](2020)在《稻瘟病菌杂交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稻瘟病菌杂交后代对水稻致病性的遗传规律,以亲本菌株HLJ6122和KA3杂交产生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将其接种于14个单基因系抗性水稻品种,对杂交后代进行毒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4个杂交后代菌株呈现显着的毒性分离,共出现53种毒性类型,无毒性/毒性分别表现为1∶1、1∶3、3∶1、15∶1。菌株KA3分别对IRBLi-F5、IRBLta-K1、IRBL12-M、IRBLta2-Pi持有1个无毒基因;对品种IRBLa-A、IRBLzt-T、IRBL7-W、IRBLkm-Ts、IRBL20-IR24持有2个无毒基因。64个后代菌株对品种IRBLk-Ka、IRBLz-Fu、IRBL19-M、IRBLb-B、IRBLkp-K60无毒性/毒性也符合1∶3,但2个亲本菌株HLJ6122和KA3对供试水稻品种致病性相同,因此难以判断无毒基因的来源。

二、稻瘟病菌二个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瘟病菌二个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六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三个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其致病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无毒基因PCR检测
        1.2.2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基因型划分
        1.2.3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致病性测定
        1.2.4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致病型划分
2结果与分析
    2.1云南省稻瘟病菌的PCR检测结果
    2.2云南省稻瘟病菌的基因型及多样性指数
    2.3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性
    2.4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型
3讨论

(2)黑龙江省四个稻瘟病流行生态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的概述
        1.1.1 稻瘟病的危害
        1.1.2 稻瘟病菌及其侵染机制
    1.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无毒基因的研究意义
        1.2.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标记、定位与克隆
        1.2.3 已克隆的无毒基因结构、分类与功能
        1.2.4 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变异及研究进展
    1.3 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水稻抗性基因的研究
        1.3.2 水稻互作基因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供试试剂
        2.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2.2.1 水稻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及保存
        2.2.2 稻瘟病菌菌株活化与菌丝的培养、收集
        2.2.3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提取
        2.2.4 无毒基因特点及特异性引物设计
        2.2.5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2.2.6 部分菌株PCR产物测序
        2.2.7 无毒基因型的功能验证
        2.2.8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3.1.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z-t的检测及分布情况
        3.1.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ta1的检测及分布情况
        3.1.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b的检测及分布情况
    3.2 部分菌株测序结果分析
        3.2.1 无毒基因AVRPiz-t的序列分析
        3.2.2 无毒基因AVR-Pita1的序列分析
        3.2.3 无毒基因AVR-Pib的序列分析
    3.3 不同无毒基因型的功能验证
        3.3.1 基因型AVRPiz-t的功能验证
        3.3.2 基因型AVR-Pita1的功能验证
        3.3.3 基因型AVR-Pib的功能验证
4 讨论
    4.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z-t、AVR-Pita1和AVR-Pib检测分析
    4.2 无毒基因的AVRPiz-t、AVR-Pita1和AVR-Pib变异机制与功能验证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D3和Pi9的防御信号传导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病原菌的分类
    1.2 非寄主抗性
    1.3 植物免疫系统的概述
        1.3.1 植物的PTI反应
        1.3.2 植物的ETI反应
    1.4 植物NLR蛋白
        1.4.1 NLR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4.2 NLR对Avr的识别
        1.4.3 NLR的激活调控
    1.5 NLR介导的信号转导
        1.5.1 NLR对转录表达的直接调控
        1.5.2 NLR对转录重编程的间接控制
        1.5.3 NLR信号链的保守组分
    1.6 Rac/Rop蛋白在植物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1.6.1 Rac/Rop蛋白家族与植物免疫
        1.6.2 OsRac1与植物免疫
    1.7 26S蛋白酶体在植物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1.7.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1.7.2 26S蛋白酶体与植物免疫
    1.8 水稻抗稻瘟病的机理研究
        1.8.1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1.8.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特点
    1.9 本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
        2.1.3 质粒
    2.2 实验试剂
        2.2.1 常用培养基
        2.2.2 植物DNA提取液
        2.2.3 酵母感受态制备与转化实验相关试剂
        2.2.4 水稻原生质体感受态制备与转化实验相关试剂
        2.2.5 植物蛋白提取相关试剂
        2.2.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相关试剂
        2.2.7 原核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实验相关试剂
        2.2.8 其他实验相关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蛋白序列的获得与分析及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2.3.2 水稻的种植培养
        2.3.3 稻瘟病菌的接种与侵染
        2.3.4 DNA的提取
        2.3.5 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3.7 半定量PCR
        2.3.8 质粒的提取
        2.3.9 载体的构建
        2.3.10 大肠杆菌的转化
        2.3.11 农杆菌的转化
        2.3.12 转基因植株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2.3.13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2.3.14 水稻原生质体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2.3.15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2.3.16 蛋白免疫印迹
        2.3.17 原核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2.3.18 ATPase酶活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OsSPK1参与PID3介导的稻瘟病抗性反应
    3.2 OsSPK1和OsRac1分别为Pi9介导的稻瘟病抗性所需
    3.3 RAI1在Pi9抗病反应中的特异表达模式及与Pi9的相互作用
    3.4 RAI1在Pi9介导的抗病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3.5 RAI1具有转录激活活性
    3.6 OsRPT2与RAI1 的相互作用
    3.7 OsRPT2a具有ATP水解酶活性
    3.8 OsRPT2a的亚细胞定位
    3.9 OsRPT2a是植物免疫所必需的
    3.10 OsRPT2a介导RAI1 的蛋白降解
4 讨论
    4.1 OsSPK1-OsRac1-RAI1可能作为NLR下游保守的信号通路
    4.2 NLR入核结合RAI1
    4.3 RAI1受OsRPT2a表达调控
    4.4 OsRPT2a可能通过调控RAI1的蛋白周转进而参与植物抗病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菌株生理小种鉴定
        1.2.2 供试菌株无毒基因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
    2.3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变化
    2.4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动态变化
    2.5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分布
    2.6 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
3 讨 论
4 结 论

(5)无毒基因在稻瘟病菌株007中的克隆鉴定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试剂
    1.3 方法
        1.3.1 引物设计
        1.3.2 无毒基因的克隆鉴定
        1.3.3 无毒基因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表达量分析
        1.3.4 稻瘟病菌race 007侵染水稻后无毒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WL2、AvrPiz-t、Avr-Pik、Avr-Pita、ACE1基因的克隆鉴定
    2.2 无毒基因在race 007液体培养中的表达量分析
    2.3 稻瘟病菌race 007侵染水稻后无毒基因的表达量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6)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稻瘟病菌种群及与水稻互作研究进展
    1.1 稻瘟病菌的侵染与危害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2.1 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意义
        1.2.2 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地理特点
    1.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的意义
        1.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
    1.4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研究
        1.4.1 水稻抗瘟性鉴定
        1.4.2 水稻抗瘟基因研究进展
    1.5 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研究
        1.5.1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
        1.5.2 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2017-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稻瘟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2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分布
        2.2.3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17-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试剂
        3.1.3 稻瘟病菌的培养与菌丝的获得
        3.1.4 供试菌株无毒基因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
        3.2.2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
        3.2.3 辽宁省稻瘟病无毒基因序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与抗瘟基因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与供试水稻
        4.1.2 供试水稻抗瘟性鉴定
        4.1.3 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室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
        4.2.2 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
        4.2.3 供试水稻携带抗瘟基因情况
        4.2.4 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 功能的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水稻
        5.1.3 供试培养基
        5.1.4 载体构建
        5.1.5 酵母双杂验证Avr-pi9与pi9 互作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vr-pi9 的亚细胞定位
        5.2.2 Avr-pi9与Pi9 的互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江苏粳稻抗稻瘟病基因应用与稻瘟菌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水稻稻瘟病及危害
        1.1.1 稻瘟病发生时期
        1.1.2 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以及侵染途径
    1.2 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
        1.2.1 用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的鉴别品种
        1.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样性及分布
    1.3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育种
        1.3.1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的意义
        1.3.2 抗稻瘟病基因克隆
        1.3.3 抗稻瘟病基因的育种应用
    1.4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
        1.4.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的意义
        1.4.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4.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分析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水稻品种及DNA提取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水稻材料DNA提取及分子检测
        2.1.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2 稻瘟病菌及DNA提取
        2.2.1 稻瘟病菌菌株收集
        2.2.2 供试菌株单孢分离及保存
        2.2.3 稻瘟病菌DNA提取
        2.2.4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DNA分子检测
    2.3 苗瘟和穗颈瘟接种鉴定
        2.3.1 苗瘟接种孢子悬浮液准备
        2.3.2 接种材料准备以及苗期喷雾接种
        2.3.3 苗期喷雾接种病级调查
        2.3.4 穗颈瘟接种用孢子悬浮液准备
        2.3.5 穗颈瘟接种及抗性鉴定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近年育成粳稻新品种/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
        3.1.1 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扩增验证
        3.1.2 各抗病基因在江苏粳稻品种/系中的应用情况
    3.2 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及抗病优异基因分析
        3.2.1 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评价
        3.2.2 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数与穗颈瘟抗性相关分析
        3.2.3 抗穗颈瘟优异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
    3.3 携带Pigm基因回交株系的穗颈瘟抗性分析
    3.4 部分粳稻品种苗瘟抗性及优异抗病基因分析
        3.4.1 供试品种的苗瘟抗谱分析
        3.4.2 苗瘟优异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
    3.5 抗病单基因系对江苏稻瘟病菌的抗性分析
    3.6 江苏不同地区及年际间稻瘟菌流行菌株的分布特征分析
        3.6.1 无毒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扩增检测
        3.6.2 不同地区或年份间流行的稻瘟菌优势菌株比较
        3.6.3 同一发病茎秆中分离的单孢菌株间多样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江苏近年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系对穗颈瘟的抗性总体较弱
    4.2 江苏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应用情况及高育种价值基因的筛选
    4.3 江苏稻瘟菌菌株流行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实验涉及到的供试品种及相关信息
附表二: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及相关信息
附录三: 供试菌株层次聚类每类群具体菌株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黑龙江省田间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和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概述
        1.1.1 病原菌特性
        1.1.2 稻瘟病的危害与防治
    1.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研究无毒基因的意义
        1.2.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
        1.2.3 已克隆的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研究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抗性基因的分布与类型
        1.3.2 稻瘟病菌抗性基因在我国的利用情况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参试菌株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参试试剂
        2.1.5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的检测
        2.2.2 部分菌株测序分析
        2.2.3 无毒基因型的功能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的检测分析
        3.1.1 AVR-Pita及其同源基因的检测分析
        3.1.2 PWL家族基因的检测分析
        3.1.3 AVR-Pib、AVR-Pik、Avr Piz-t 基因的检测
        3.1.4 ACE1、AVR-Pi9、AVR-Pia、AVR-Pii和 AVR1-CO39 的检测分析
    3.2 部分菌株测序分析
        3.2.1 AVR-Pita及其同源基因的序列分析
        3.2.2 PWL家族基因的序列分析
        3.2.3 AVR-Pib、AVR-Pik、Avr Piz-t 基因的序列分析
        3.2.4 ACE1、AVR-Pi9、AVR-Pia和 AVR-Pii的序列分析
    3.3 无毒基因型的功能验证
        3.3.1 基因型AVR-Pita1(1、A、B、C、D)的功能验证
        3.3.2 基因型AVR-Pib(1-1、1-2、2、3、3-1)的功能验证
        3.3.3 基因型AvrPiz-t(A、B、C、D)的功能验证
4 讨论
    4.1 无毒基因型的检测分析与品种的合理布局
    4.2 无毒基因的变异机制与功能验证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福建省稻瘟病菌田间种群无毒基因的变异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稻瘟病概述
        1.1.1 稻瘟病菌对水稻的侵染过程
        1.1.2 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致病性分化研究
        1.1.4 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1.2 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及其抗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2.1 水稻的抗病机理
        1.2.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概述
        1.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3.2 已克隆的无毒基因的变异情况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稻瘟病菌菌株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水稻生长所需营养液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及保存
        2.2.2 水稻育苗栽培
        2.2.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接种
        2.2.4 分级标准及病情调查
        2.2.5 引物的设计
        2.2.6 稻瘟菌DNA的提取
        2.2.7 目的基因的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省田间稻瘟菌对单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3.1.1 福建省建阳地区稻瘟病菌对单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3.1.2 福建省宁化地区稻瘟病菌对单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3.1.3 福建省上杭地区稻瘟病菌对单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3.1.4 小结
    3.2 福建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
        3.2.1 福建省不同地区无毒基因存在、缺失多态性检测
        3.2.2 无毒基因Avr-Pik的序列分析
        3.2.3 无毒基因Avr-Pita的序列分析
        3.2.4 无毒基因Avr-Pib的序列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福建省田间稻瘟菌对单基因系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4.2 福建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
参考文献
致谢

(10)稻瘟病菌杂交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1.2供试水稻品种
    1.3稻瘟病菌的交配及子囊孢子的分离
    1.4育苗与接种
2结果与分析
    2.1稻瘟病菌HLJ6122与KA3毒性差异分析
    2.2亲本菌株致病性的遗传分析
    2.3稻瘟病菌杂交后代对供试水稻品种的无毒性/毒性分析
3讨论
4结论

四、稻瘟病菌二个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六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三个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其致病型[J]. 王群,毕云青,孔垂思,金桂梅,杨明英,李进斌.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4)
  • [2]黑龙江省四个稻瘟病流行生态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动态分析[D]. 唐雪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3]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D3和Pi9的防御信号传导通路研究[D]. 余敏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鉴定[J]. 刘伟,魏松红,朱丽珺,王海宁,张照茹,李昕洋.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9)
  • [5]无毒基因在稻瘟病菌株007中的克隆鉴定及表达分析[J]. 熊田田,韩豪杰,卢艳梅,张宁,王春台,刘新琼,程钢.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8)
  • [6]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D]. 刘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江苏粳稻抗稻瘟病基因应用与稻瘟菌多样性分析[D]. 王小秋. 扬州大学, 2020
  • [8]黑龙江省田间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和变异研究[D]. 孟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9]福建省稻瘟病菌田间种群无毒基因的变异检测[D]. 曹雪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稻瘟病菌杂交后代致病性遗传分析[J]. 张晓玉,张亚玲,靳学慧,闫天雨,赵泽. 作物杂志, 2020(02)

标签:;  ;  ;  ;  ;  

两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