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肃宗建陵出土石生肖俑(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丽[1](2018)在《唐昭陵墓志边饰十二生肖图案演变浅析——以生肖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石刻墓志是我国古代丧葬礼制中重要的随葬品之一,它是置于墓道或墓室并用来记载墓主身份、地位和生平事迹的葬品,其选材多以青石为主,墓志上除了刻有志文外,人们常把自己崇拜的图腾或者能代表美好愿望的图案装点在墓志上,以祈逝者灵魂得以佑护。唐代石刻墓志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墓志不但在选材、打磨、制作上非常考究,而且书法精美、变幻多样,特别是墓志边饰图案更是精美绝伦、繁缛华丽。位于陕西礼泉县的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
马春雨[2](2017)在《唐代生肖文化研究》文中提出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经过长期传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唐代是生肖文化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生肖文物大量出现,以陪葬俑、墓志纹饰、铜镜、壁画为载体的生肖形象得以发展繁荣。本课题依据建国后至今的考古发掘报告及相关文献,将唐代生肖俑数量、所在墓葬、分布地域、类型时间等信息加以整理。此外,笔者依据《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中国出土墓志》等一系列墓志汇总书目,辑出了有唐一代刻有十二生肖纹饰的墓志三百余方,并将其相关信息(包括出土地域、时间及墓主信息、生肖类型、刻画位置及方位顺序、生肖间的间隔及纹饰)和部分有代表性的生肖纹饰图像进行整合。除了对唐代生肖俑、生肖墓志相关信息的辑录以外,本课题还汇总了唐代生肖镜、生肖壁画等其他文物信息,为厘清唐代生肖文物大量出现的原因及生肖的宗教及社会信仰等问题提供了条件。本课题首先从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献中挖掘了唐代生肖文化资料,并通过分类、校刊、排比,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此基础上,以双重证据法对唐代生肖文化与唐代宗教、纪历、本命信仰、民俗(主要包括婚嫁、农时、医药)等唐代文化个体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合理地概括出唐代生肖文化的全貌,从而进一步对唐代生肖文化特征及影响进行探讨。其中生肖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艺术和时空两方面的讨论,艺术特征是对唐代大量出现的生肖文物艺术特征的研究,时空特征是对唐代生肖文化系统特征的研究。影响指生肖文化对唐文化本身的影响和对国外文化的影响。讨论了唐代生肖文化对内增加了唐文化人文内涵、打破了宫禁和市井的限制,对外丰富了以日韩为主的东亚文明的重要作用及强大影响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把唐代的生肖文化放在中国生肖文化的历史长河与唐代和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分析,首次对唐代生肖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生肖文化的文献及文物资料整理研究基础上,对有唐一代生肖文化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特征及影响进行了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文化的丰富性。在文献、文物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生肖文化进行研究探讨,避免与整理内容发生重复,能够准确、恰当地概括出唐代生肖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秦颖[3](2016)在《试析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二辰形象》文中提出十二辰即十二生肖,考古材料中的十二辰形象常以俑、墓志纹饰、浮雕、壁画、铜镜纹样等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关注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二辰俑及装饰于墓室壁龛的十二辰高浮雕,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探讨设有12个壁龛的五代十国墓中生肖俑与壁龛的关系,结合隋唐及两宋时期的考古发现,简述十二辰俑的演变所反映的社会变革。
邓菲[4](2015)在《形式与意涵的多元化——论两宋考古资料中的十二生肖像》文中指出本文以两宋时期考古出土的生肖图像为研究对象,讨论该题材在10世纪以后的发展、变化、时代及区域特征,试图理解十二生肖像在丧葬艺术中呈现出的复杂表现与多重的意涵。这种源于北朝、盛行于隋唐的图像题材,在五代两宋持续发展,大量出现在南方地区的宋墓中,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并成为更具普遍意义的墓葬装饰元素。
王元林[5](2013)在《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文中研究表明目次一东亚地区发现的十二辰墓葬壁画二墓葬壁画的图像配置比较三十二辰像的演变四小结十二辰发生于古代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和朝鲜、韩国学者对十二辰图像的起源和传播问题陆续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十二辰的性质,姜友邦认为统一新罗十二辰像作为护卫和夸张性的神将像类,在八世纪后期,即统一新罗文化全盛期,伴随着发达的石造文化,独特发展,形态多样,盛行一时,与唐代作为供养者
王庆卫,王煊[6](2010)在《生死之间——唐代墓志中新见挽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大放异彩,唐代也因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现存唐诗据清人《全唐诗》及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统计,存诗约55000余首,我们在翻阅《全唐诗》及其《补编》之时,发现其中挽歌诗总共有两百余首,在璀璨的唐诗中堪为别调。挽歌是以死亡作为歌咏主题,表现生人对逝者哀悼之情的诗歌。唐诗中,挽歌无
唐静[7](2007)在《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文中提出十二生肖,在一些考古发掘报告中又称为十二辰。生肖从北朝到辽、宋,在墓志、随葬俑、壁画、铜镜等大量考古材料上出现,是一类主要的纹样之一。前辈学者多以文献记载对生肖进行过起源研究,对生肖考古材料的类型学与演变研究虽有,但大都局限在某一类,比如俑类、铜镜类,而就总体生肖材料的类型学划分标准和演变序列及各种材料演变进行比较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本文拟结合以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通过搜集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学报刊资料中从北朝到两宋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生肖墓志、生肖壁画、生肖铜镜材料进行研究。首先对生肖材料进行类型学分析,对其形象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生肖形象在各个载体中发展演变的趋势。并且透过各个生肖载体的比较研究,试图找出生肖形象在各种载体上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生肖形象变化与载体的联系。
王维坤[8](2006)在《乾陵的陵寝制度似为前、后双室之蠡测》文中认为唐乾陵是继唐太宗九嵕山昭陵之后,在都城长安西北方向之梁山营建的另一座"因山为体"[1]类型的"山陵"[2]帝陵,同时也是唐代帝陵中惟一一座拥有"内城"和"外城"建制的帝陵。因此,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唐乾陵陵园的总体设计思想、地面建筑设施以及石刻组合不仅具有非常的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乾陵的陵寝制度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此前,作者曾对乾陵的营建性质进行过比较分析与蠡测,认为乾陵的营建性质应与昭陵、桥
卢昉[9](2006)在《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文中研究说明十二生肖,或称十二(相)属,本是代替十二辰名称的十二种动物的总称。是古代占星家用十二种动物来记星象、记日、记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用来表示人的生岁*。我国的生肖俑起源较早,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早在公元六世纪的临淄北朝崔氏墓中就已出现动物形态的十二生肖俑**。到隋唐时期渐成体系,在南方,尤以两湖一带为盛,一直延用到宋元时期,成为当时颇具地方特色的镇墓明器。高宗永徽(650年 ̄655年)年后,中原也开始出现墓中放置成俑的十二生肖俑以作“压胜”、“辟邪”之用。
张丽华[10](2003)在《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南北朝至宋代墓葬中随葬的十二生肖俑的演变序列作了探讨,特别是根据考古材料详细归纳了宋墓中十二生肖俑的演变序列,这对于未发现纪年的宋墓的断代及宋墓的分期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唐肃宗建陵出土石生肖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肃宗建陵出土石生肖俑(论文提纲范文)
(1)唐昭陵墓志边饰十二生肖图案演变浅析——以生肖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昭陵墓志十二生肖纹饰概况 |
二唐昭陵墓志十二生肖图案演变浅析 |
1. 十二生肖形象特征变化: |
2. 伴生图像及壸门的变化: |
3. 艺术风格变化: |
4. 錾刻工艺特点: |
三结语 |
(2)唐代生肖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题解 |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二节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对生肖文物的研究 |
二、对生肖文化的研究 |
第三节 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解决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代文献与文物中的生肖资料整理 |
第一节 文献中的生肖资料整理 |
一、世俗文献中的生肖资料整理 |
二、宗教文献中的生肖资料整理 |
第二节 文物中的生肖资料整理 |
一、生肖俑 |
二、生肖墓志纹饰 |
三、生肖镜 |
四、生肖壁画 |
五、其它 |
第二章 唐代的生肖文化 |
第一节 唐代宗教生肖文化 |
一、佛教中的生肖文化 |
二、道教中的生肖文化 |
三、生肖文化体现的释道结合 |
第二节 唐代纪历中的生肖文化 |
一、生肖文化的起源 |
二、唐代中原地区生肖纪历 |
三、唐代少数民族地区生肖纪历 |
第三节 唐代生肖本命的信仰 |
一、唐代民间的生肖本命信仰 |
二、唐代帝王将相对生肖本命的信仰 |
第四节 唐代民俗中的生肖文化 |
一、唐代婚嫁中生肖文化 |
二、唐代农时年成中的生肖文化 |
三、唐代医药中的生肖文化 |
四、唐代其他民俗中的生肖文化 |
第三章 唐代生肖文化的特征及影响 |
第一节 特征 |
一、唐代生肖文化的造型艺术特征 |
二、唐代生肖文化的时空特征 |
第二节 影响 |
一、唐代生肖文化对唐文化本身的影响 |
二、唐代生肖文化对以日朝为主的外国文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试析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二辰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二辰俑龛及高浮雕 |
二十二辰俑与墓室壁龛 |
三五代十国时期木质十二辰俑的意义 |
(4)形式与意涵的多元化——论两宋考古资料中的十二生肖像(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中的生肖传统 |
二、生肖浮雕与彩绘 |
三、生肖墓俑 |
四、堆塑与棺饰中的生肖像 |
五、生肖石刻 |
结语 |
(5)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亚地区发现的十二辰墓葬壁画 |
二墓葬壁画的图像配置比较 |
三 十二辰像的演变 |
四小结 |
(7)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一、起源 |
二、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
三、生肖考古材料的类型研究及阶段划分 |
(一) 生肖墓志 |
(1) 类型 |
(2) 阶段划分 |
(二) 生肖俑 |
(1) 类型 |
(2) 阶段划分 |
(三) 生肖壁画 |
(1) 类型 |
(2) 阶段划分 |
(四) 生肖镜 |
(1) 类型 |
(2) 阶段划分 |
(五) 其他 |
四、流行年代与地区传布 |
(一) 流行年代 |
(二) 地区传布 |
五、结论 |
六、结语 |
注释 |
附图 |
表格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9)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生肖俑的分期与类型研究 |
(一)南北朝时期 |
(二)隋代 |
(三)初唐 |
三.关于生肖俑的演变规律 |
四.结论 |
(一)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之说 |
(二) 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 |
(三) 人形生肖俑源于南方的原因 |
五.余论 |
(10)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生肖的起源 |
二、墓葬中十二生肖俑的演变 |
四、唐肃宗建陵出土石生肖俑(论文参考文献)
- [1]唐昭陵墓志边饰十二生肖图案演变浅析——以生肖猴为例[J]. 张婉丽. 乾陵文化研究, 2018(00)
- [2]唐代生肖文化研究[D]. 马春雨.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3]试析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二辰形象[J]. 秦颖. 苏州文博论丛, 2016(00)
- [4]形式与意涵的多元化——论两宋考古资料中的十二生肖像[J]. 邓菲. 民族艺术, 2015(06)
- [5]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J]. 王元林. 考古学报, 2013(03)
- [6]生死之间——唐代墓志中新见挽歌研究[J]. 王庆卫,王煊. 碑林集刊, 2010(00)
- [7]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D]. 唐静. 吉林大学, 2007(04)
- [8]乾陵的陵寝制度似为前、后双室之蠡测[J]. 王维坤. 乾陵文化研究, 2006(00)
- [9]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J]. 卢昉. 南方文物, 2006(01)
- [10]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J]. 张丽华. 四川文物,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