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流元件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性能的影响─Ⅱ.流动阻力、传热及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吴松[1](2021)在《基于Fluent精炼大豆油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设计与初步放大》文中研究说明精炼大豆油废水由于有毒物质少、可生化性好的特点,利用发酵性丝孢酵母对其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实现该技术的进一步工业化应用,研发高效低能耗的废水处理反应器是关键。工业化废水处理反应器的开发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逐级放大研究。解决发酵性丝孢酵母细胞受到的剪切破坏和精炼大豆油废水中难处理的“水包油”结构等问题是设计反应器的主要难点。为了探究发酵性丝孢酵母的可耐受剪切应力、实现精炼大豆油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的初步放大以及解决废水中“水包油”结构,本论文以Fluent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的方法对实验室内5 L搅拌式反应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发酵性丝孢酵母生长的可耐受剪切应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适合发酵性丝孢酵母生长的5 L气升式反应器,再利用几何相似放大原理搭建一个32 L气升式反应器,并分析气升式反应器的初步放大效应,最后为32 L气升式反应器设计一个能够对精炼大豆油废水中难处理的“水包油”结构实现破乳的新型旋流板型内构件。取得如下结果:在5 L搅拌式反应器内得到发酵性丝孢酵母的可耐受剪切应力为3.45 Pascal,精炼大豆油废水的COD和含油量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81%和88.09%,发酵性丝孢酵母的生物量,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分别为9.15 g/L、4.60 g/L和50.30%。新设计的5 L气升式反应器的最佳高径比和外筒与导流筒的直径比分别为6.294和1.6,最佳底隙高度为20 mm,对5 L气升式反应器利用几何相似原理放大后得到32 L气升式反应器。根据对反应器放大前后流场和废水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发现,5 L和32 L气升式反应器内筒中气含率的体积分数相差0.35%左右,最大液体速度相差0.38 m/s左右;在表观气速相近和接种量相同的情况下,5 L和32 L气升式反应器内最大菌体生物量浓度相差2.26g/L,废水最大COD去除率相差14.89%。根据探究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和废水生物处理结果,发现初步放大效应不仅直接影响反应器内的流场,还进一步影响着菌体生长和废水处理。在32 L气升式反应器内新型旋流板的最佳叶片仰角和个数分别为45°和8个,安装位置为距导流筒底部150 mm处。与传统气升式反应器相比,旋流板气升式反应器的废水处理时间缩短了8 h,COD去除率提高了5.10%,油脂含量提高了9.55%。“水包油”结构中的油滴从原来的16μm被破碎为2.5μm。
路超[2](2020)在《酒母扩培喷射环流反应器内流场模拟和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酒母扩培过程,工业上大多采用的反应器形式为鼓泡塔式和气升式环流反应器,该类型反应器的缺点为气含率较低、循环量小,难以满足扩培工艺的生产需求。喷射环流反应器(Jet Loop Reactor,JLR)作为一种高效的多相流反应器,可以有效提高气含率,增大反应器内液相循环量,对酒母扩培过程有促进作用。目前,文献中针对JLR反应器的研究报道普遍集中在实验室规模,对工业规模的大型反应器开发指导依据不足。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工业尺寸的JLR反应器进行模拟,为其应用在酒母扩培过程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对比研究了液体单相喷射过程和气-液两相喷射过程,结果表明,在有气体参与的情况下,JLR反应器内的循环液量增大。研究了结构参数对JLR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减小喷嘴直径、提高喷嘴位置、延长导流筒长度等方法均可以提高JLR反应器内的气含率,当导流筒直径与反应器直径比值为0.6时,JLR内气含率最高;减小喷嘴直径、提高喷嘴位置、降低导流筒长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循环液量,当导流筒直径与反应器直径比值为0.7时,循环液量最大。减小喷嘴直径可以使反应器整体的湍流耗散率升高,提高喷嘴位置可以增大喷射区体积,进而增大导流筒内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液两相间的传质作用。基于CFD模拟结果,对气含率、循环液量随JLR内结构参数的经验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论文研究了喷嘴数量、导流筒形状及液体流出位置对JLR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适宜的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双喷嘴结构可以提高循环液量,该提升作用随着表观液速的升高而增大;带锥度的导流筒可以有效提高JLR反应器的循环液量,减弱局部涡流;顶部侧出液的结构同样可提高循环液量。增大循环液量将有利于进口物料与JLR反应器内物料的混合,为强化酒母扩培过程,喷射环流反应器可考虑采用双喷嘴,带锥度的导流筒结构,采出口使用顶部侧出料方式。
施云芬,任惠敏,于大禹[3](2018)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是用于多相接触的反应装置,因其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混合性能好、传质效率高、剪切力低等突出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了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用于废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详细介绍了目前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总结了反应器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反应器内流动与传质的影响.气升式环流反应器需要针对不同工艺要求开发强化、改进型的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在广度和深度上研究其复杂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以增加其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李敬楠[4](2017)在《气液固三相间歇式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流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流反应器因具有结构简单,易控制,能耗低等优点,在生化等领域已实现一定的应用。目前环流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气液两相体系中,关于气液固三相多级环流反应器的研究鲜有报道,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在结晶、萃取等单元操作中的研究更是有限。本文对气液固三相单级及两级间歇式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到局部固含率、气含率及循环液速的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固含率、气含率、循环液速的变化规律,为此类反应器的工业设计及设备放大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以空气和水作为两相介质,以空气、水、玻璃珠作为三相研究介质,采用直接取样法测量局部固含率,采用压差法测量局部气含率,采用饱和NaCl脉冲响应法测量循环液速。实验考察了表观气速、固载量在单级及两级环流反应器中对局部固含率分布、局部气含率分布、循环液速的影响。第三章对单级环流反应器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固载量下,局部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变化都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现象;并且在同一气速下,环隙轴向上部气含率高于下部气含率。在测量范围内,循环液速随表观气速的变化呈波浪形;且在不同固载量下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对两级环流反应器的实验数据(将环流反应器轴向从下向上依次定为一级和二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表观气速对二级固含率的变化影响更显着。在各固载量下,局部气含率都呈现出随表观气速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本文认为,在实验范围(表观气速为0.05m/s至0.13m/s)内表观气速对循环液速的影响作用较小,且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二级循环液速的变化比一级更规律。
左晶[5](2016)在《多导流筒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结构优化及流体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流反应器作为石油化工及水处理等领域的关键反应器,改善其气液分布效果及提升传质性能一直是众学者的研究热点。其中,低高径比环流反应器能够在处理量较大时有效地降低装液液位,从而减小能耗。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传统低高径比环流反应器进行研究,发现其内部流场存在的缺陷并对其进行结构改进。改进后的锯齿形导流筒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体向导流筒壁面靠近的趋势,并增大环流反应器内的空间利用率。同时,流体的横向扰动随齿高及齿数的增加呈现先变强后变弱的趋势;与锯齿形导流筒结构相比,变径导流筒结构的效果更为突出,能够显着地提高循环液速,进而增强传质效果,对传统低高径比环流反应器及锯齿形导流筒环流反应器都有显着的改善;而锥形导流筒结构,尤其是两级锥形导流筒结构不仅兼具以上优点,还具有简单的结构型式,易于加工制造的优点;同轴多导流筒环流反应器通过添加多个导流筒实现了对环流反应器内流型的进一步规整,它不仅拥有更加规则的循环流动,还拥有较高的循环液速;最后,通过将群体平衡模型(PBM)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多段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及上述各新型反应器内的气泡行为。
杨志方[6](2015)在《悬浮床反应器几何结构数值模拟及放大研究》文中认为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作为一种具有良好传质、传热性能和不需机械搅拌就可实现良好混合的反应器受到关注,已在生化、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流动速度大、返混效果好、固体颗粒不易沉积等优点而在悬浮床加氢工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场的复杂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工业放大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本文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为研究手段,利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建立了能够描述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部复杂流动的CFD模型,对反应器内部流动做了详尽的研究来为反应器工业放大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以50万吨/年重质原料油处理量的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液面高度和研究体系对流动的影响规律,然后以24吨/年、10万吨/年、5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重质原料油处理量为基准考察了液面高度与导流筒长度比和研究体系对气含率和环流液速影响的放大规律;其次,考察了50万吨/年重质原料油处理量的反应器内导流筒内径、导流筒长度、导流筒位置、反应器底部锥度、喷嘴直径、喷嘴位置和喷嘴层数对流动的影响规律;最后以24吨/年、10万吨/年、5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重质原料油处理量为基准考察了放大过程中导流筒内径与外筒直径比值、导流筒长度与外筒长度比值、导流筒距底部距离与导流筒直径比值、反应器底部锥度、喷嘴直径与内筒直径比、喷嘴位置、喷嘴夹角和喷嘴层数对流动的影响。液面高度和研究体系对流动的影响规律以及液面高度与导流筒长度比和研究体系对气含率和环流液速影响的放大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液面高度对气含率影响很小,下降区环流液速呈现略微增大的趋势;相对于空气-水体系,氢气-重油体系下气含率更高,环流液速更小。随着液面高度和导流筒长度的比值的增大,整体气含率有所减小,环流液速有所提高,但变化幅度较小。随着反应器体积的放大,氢气-重油体系整体气含率明显大于空气-水体系,环流液速明显小于空气-水体系。导流筒内径、导流筒长度、导流筒位置、反应器底部锥度、喷嘴直径、喷嘴位置和喷嘴结构对流动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上升区、下降区和整体的气含率和环流液速随着导流筒直径增加而增加,导流筒直径过大时反而不利于环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导流筒长度会改善流动行为,当导流筒长度超过1112m时,流动改善不大;随着导流筒位置的提高,气含率和环流液速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导流筒安装高度为0.82m时,气含率和环流液速达到最佳;增大底部锥度使各个区域的气含率有所增加,环流液速略微减小;随着喷嘴直径增加,上升区和下降区气含率逐渐增加而环流液速逐渐减小,环流液速变化幅度更大。喷嘴高置时气含率明显高于平置和喷嘴低置时两种情况,喷嘴平置和喷嘴低置时气含率相差不大;三种喷嘴位置下的环流液速大小依次为:低置、平置和高置。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喷嘴夹角会改善气含率和环流液速的径向分布,喷嘴夹角过大会影响环流效果。随着喷嘴层数增加气含率和环流液速沿径向分布更加均匀。放大过程中导流筒内径与外筒直径比值、导流筒长度与外筒长度比值、导流筒距底部距离与导流筒直径比值、反应器底部锥度、喷嘴直径与内筒直径比、喷嘴位置、喷嘴夹角和喷嘴层数对流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反应器尺寸下几何结构对反应器内流动特性影响很小。随着反应器体积的放大,较优流动下的导流筒内径与外筒直径比值有所减小,导流筒距底部距离与导流筒直径比值有所增加,导流筒长度和外筒长度比值有所增加,导流筒内径与外筒直径比值由0.75减小至0.70,导流筒距底部距离与导流筒直径比值由0.270.42增加至0.420.45,导流筒长度和外筒长度比值由0.37增加至0.45。放大过程中较优流动下喷嘴位置有所下降,喷嘴位置由高置下降至低置。随着反应器体积的放大,较大的反应器底部锥度、较小的喷嘴直径与内筒直径比、喷嘴夹角为4560度和三层喷嘴结构下流动较为理想。
郄思远[7](2014)在《多级环流装置的流体力学研究与其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气升式环流装置具有良好的传质及混合性能,但主要应用于生物发酵等气液反应过程。另外,由于其内部的多相流动结构非常复杂,目前仍存在许多基础性科学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借助PIV实验手段和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气升式环流装置内的流体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浮选、萃取等传质分离过程的强化中,开发了应用多级环流结构的新型浮选和萃取设备,完成了系统的基础数据测试,并最终进行了工业中试实验。首先,设计了一套拟二维的气升式环流装置,通过PIV实验对速度场进行了测量,同时对气含率和液体循环速度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导流板几何结构对流动结构有重要影响,其中板间距的影响较导流板的长度与高度影响更为明显。其次,建立了对应拟二维实验装置的二维模型和对应实际气升式环流装置的轴对称模型,二维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发现二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在拟二维环流装置和三维圆形气升式环流装置中导流筒结构的影响,三维模拟结果发现影响环流流量的关键因素不是直径比而是上升区面积与下降区面积之比。本文第三部分将多级分离、填料技术和气升式环流装置集成应用到浮选柱中,开发了多级环流充填式浮选柱,对其进行了流体力学性能实验和煤泥浮选工业中试实验。流体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气含率和气泡尺寸随着进气量的增大而增大,加入起泡剂可以使气泡减小且更加稳定,增大塔内气含率。浮选实验中发现,循环流动使塔内流体流动更加规整,多级结构减少了轴向返混,填料延长了停留时间;实验发现,在间歇进料操作下,可达到很好的分选效果,但当进料流量较大时,精煤产品精度较差。本文第四部分将气升式环流装置与组合萃取填料相结合,开发了新型多级环流萃取填料塔,对其流体力学性能及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分散相液滴在内套筒内破碎,在环隙中聚并,促进液滴的表面更新和强化传质;连续相在每级内规则地循环流动,可提供较大的处理能力。与超级扁环填料和组合萃取填料对比发现,环流萃取装置在保持较高的传质效率基础上提高了处理能力50%以上。本文第五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构型理论的新型优化放大策略,将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优化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对其最小单元进行优化,之后优化最小单元之间的组合顺序,通过组合固定的单元结构,达到最终的优化放大结果。
王方方[8](2014)在《内过滤式喷射环流反应器过滤及混合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喷射环流反应器由于结构简单、混合强度大,传质、传热效果好、能耗低、易于工程放大等优点,近年来在生化、化工和污水处理以及煤的液化加氢等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喷射环流反应器以解决喷射环流反应器在实际生产中液固分离困难的问题。该反应器将传统喷射环流反应器中的导流筒设计成内外两个同心圆筒组成的过滤式导流筒,内筒为过滤筒,兼具导流和过滤双重作用。该反应器将反应与液固分离耦合在一起,特别适用于气液相中采用固相催化剂的连续多相催化反应。本研究设计的实验装置直径150mm,高径比2.5,过滤式导流筒直径84mm,高径比为2.5,内筒为烧结不锈钢粉末过滤筒,过滤精度为2μm。以自来水、空气、活性炭(催化氧化剂)三相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过滤与混合特性进行实验研究。1、在过滤特性研究工作中,考察过滤压力、表观气速、固含率、循环流量对过滤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器过滤效果良好,可得到澄清滤液;且过滤器具有“自清洁”作用,过滤可达到动态平衡;过滤通量随过滤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过滤通量的增加趋势随过滤压力的增大而减缓;下喷射环流反应器外循环流量的增大、固含率的减小,过滤通量增大;过滤通量随表观气速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但在所考察范围内,固含率、表观气速相对于过滤压力和外循环流量等因素对过滤通量的影响较弱。2、在混合特性研究工作中,以NaCl溶液为示踪剂采用阶跃示踪法测定液相停留时间分布(RTD)。混合特性研究实验表明:表观气速对反应器内料液的混合影响较大,气速越高,液相返混越程度越大;随着过滤压力增大,液相返混略有增大。
李绍果[9](2012)在《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流反应器是一种从鼓泡塔发展起来的多相流反应器,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特别是不需要机械搅拌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生化、化工及废水处理等领域。环流反应器根据结构可分为单级和多级环流反应器,传统的单级环流反应器中,流体的混合与传质主要集中在气液分离区,混合时间长、传质效率低;多级环流反应器通过分割导流筒等方式,形成多级环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大幅提高反应器的混合与传质性能。本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及流型变化,并应用先进的双电导探针技术对反应器内的气泡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单级环流反应器相比,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的混合时间显着降低,传质性能明显提高。通过对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参数及气泡行为的系统分析,建立了液相流动推进模型,用来描述反应器内流型的变化;该模型以多段线的斜率来区分流型,与经典的漂流通量模型相比,在流型转变的判断上拥有更高的精度。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通常在段间安装多孔分布板或其他内构件,增加了流体流动的阻力,导致环流液速降低。为此,本文在对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即在第二段、第三段导流筒底部加装气体分布器,利用新通入气体的抽提力和喷射力,缓解了段间的流动压降,并加速气泡的破碎;重点考察了进气量在各段中的分配比例对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段进气后,反应器的体积传质系数、环流液速明显提高,且与进气比密切相关,呈抛物线形式分布;根据修正的双膜理论,获得了体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式。为了考察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和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在气-液-固三相反应中的性能,本文进行了葡萄糖非均相催化氧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中葡萄糖氧化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升高;在总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两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中的反应速率高于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并随进气比的减小而增大;三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分布更均匀,液-固传质效果更好,表观反应速率更高。本文应用Fluent6.3软件对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内部流动状态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反应器内流场分布的详细信息,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在20%以内。本文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的结构进行研究,主要探讨导流筒分段形式、气液分离区结构对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导流筒结构和气液分离区结构对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三段。
王良[10](2010)在《气提系统的冷态模拟及工业应用》文中指出气提系统是用于气-液或者气-液-固相过程的接触性反应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易密封、能耗低等优点。气提系统有利于反应物的混合、扩散、传热和传质。因此气提系统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此类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具有重要意义。表征气提系统内流态、传质和混合性能的参数包括气含率、表观气速、循环液速、液位差等以及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如高径比、管径比等。本研究对气提装置进行优化改装,在不同条件下对操作参数与结构参数进行冷态模拟研究,并将试验结果初步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在空气-水体系中,研究了不同有效水深、管径比和高径比时,表观气速、液体循环量(液体循环液速)、气含率、液位差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有效水深条件下,当气速比较低时,上升管中的局部气含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表观气速的继续增大,到通气速度达到0.0170.021 m/s时,气含率的增幅比较大;液体循环速度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上升区液体循环速度与表观气速的关系式为:液位差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增幅比较大。在不同有效水深的条件下,液体循环量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当有效水深为160 cm时,其增加的液体循环量相对有效水深为161 cm时更快;而气含率受到有效水深的影响比较小。在相同的表观气速条件下,上升管高径比较大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其液位差、液体循环量的增加得越快;高径比大的上升管,其局部气含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比高径比小的要快。在相同有效水深和表观气速的条件下,管径比越大,液体循环量越大;随着管径比的增加,上升管的气含率却随之下降;管径比越小,液位差就越大。气提系统应用于某化工厂的废水处理工程,通过运行可知处理结果好,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为气提系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二、折流元件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性能的影响─Ⅱ.流动阻力、传热及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折流元件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性能的影响─Ⅱ.流动阻力、传热及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luent精炼大豆油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设计与初步放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精炼大豆油废水处理现状 |
1.3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设计和放大 |
1.3.1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的设计研究现状 |
1.3.2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的放大研究现状 |
1.3.3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设计和放大存在的问题 |
1.4 计算流体力学对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的模拟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精炼大豆油废水配制及菌体培养方法 |
2.3.1 精炼大豆油废水配制 |
2.3.2 培养基 |
2.3.3 菌种培养方法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2.4.1 生物量的测定 |
2.4.2 COD和含油量测定以及油脂提取 |
2.4.3 油滴粒径测定 |
2.5 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的CFD模拟 |
2.5.1 前处理-Gambit2.4.6 |
2.5.2 数值模拟-Fluent 16.2 |
第3章 5 L搅拌式反应器内流场和废水处理研究 |
3.1 发酵性丝孢酵母处理精炼大豆油废水主要影响因素探究 |
3.2 剪切应力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
3.3 发酵性丝孢酵母受到的最适剪切应力的确定 |
3.4 初始菌体浓度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
3.5 最佳初始菌体浓度的验证以及精炼大豆油废水的生物处理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5 L气升式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研究 |
4.1 反应器最佳结构尺寸的确定及几何相似放大 |
4.1.1 最佳高径比的确定 |
4.1.2 最佳反应器外筒与导流筒的直径比的确定 |
4.1.3 最佳底隙高度的确定 |
4.1.4 反应器几何相似放大及运行条件 |
4.2 反应器放大前后的流场分布比较 |
4.3 反应器放大前后的废水处理效果比较及初步放大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32 L气升式反应器内新型旋流板的设计优化研究 |
5.1 新型旋流板结构参数 |
5.2 旋流板与传统气升式反应器内的流场比较 |
5.3 旋流板的结构优化研究 |
5.4 旋流板安装位置的确定 |
5.5 旋流板气升式反应器在精炼大豆油废水处理上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酒母扩培喷射环流反应器内流场模拟和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生物反应器 |
1.2.1 生物反应器的形式 |
1.2.2 生物反应器的工业应用 |
1.3 喷射环流反应器 |
1.3.1 喷射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1.3.2 喷射环流反应器的工业应用 |
1.3.3 影响喷射环流反应器性能的因素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简介 |
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2.2 多相流模型 |
2.2.1 控制方程 |
2.2.2 双流体模型 |
2.3 湍流模型 |
2.3.1 控制方程 |
2.3.2 相间作用力模型 |
2.3.3 近壁面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母扩培喷射环流反应器内流动规律研究 |
3.1 模型与方法 |
3.1.1 喷射环流反应器结构 |
3.1.2 网格划分 |
3.1.3 模型及参数设置 |
3.2 气体参与对喷射环流反应器流场的影响 |
3.3 喷嘴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
3.3.1 喷嘴直径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
3.3.2 喷嘴位置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
3.4 导流筒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
3.4.1 导流筒直径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
3.4.2 导流筒长度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
3.5 喷射环流反应器流场特性参数拟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射环流反应器的结构研究 |
4.1 模型与方法 |
4.1.1 喷射环流反应器新型结构 |
4.1.2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4.2 喷嘴数量研究 |
4.2.1 喷嘴数量对液相流场的影响 |
4.2.2 喷嘴数量对气含率及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4.3 导流筒形状研究 |
4.3.1 导流筒形状对液相流场的影响 |
4.3.2 导流筒形状对气含率及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4.4 出液口位置研究 |
4.4.1 出液口对液相流场的影响 |
4.4.2 出液口对气含率和湍流耗散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基本原理 |
2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分类及其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3 影响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因素 |
3.1 结构参数 |
(1) 反应器高径比 |
(2) 导流筒的结构和尺寸 |
(3) 下降段和上升段的面积比 |
(4) 气液分离器 |
(5) 气体分布器结构 |
3.2 操作参数 |
(1) 表观气速 |
(2) 液位高度 |
(3) 温度、压力 |
3.3 物性参数 |
(1) 粘度 |
(2) 表面张力 |
(3) 固含率 |
4 结语与展望 |
(4)气液固三相间歇式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多相环流反应器发展历程 |
1.1.1 环流反应器发展概述 |
1.1.2 环流反应器的应用 |
1.2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动特性 |
1.2.1 流型介绍 |
1.2.2 流动区域划分 |
1.2.3 相含率 |
1.2.4 循环液速 |
1.3 多相环流反应器流动参数测量方法 |
1.3.1 固含率测量 |
1.3.2 气含率测量 |
1.3.3 循环液速测量 |
1.4 多级环流反应器流动特性 |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内环流反应器流体力学实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装置及操作流程 |
2.2 实验体系及实验条件 |
2.3 流动参数测量位置 |
2.4 实验参数测量技术 |
2.4.1 固含率 |
2.4.2 气含率 |
2.4.3 循环液速 |
2.5 小结 |
第3章 气液固三相单级环流反应器流动特性研究 |
3.1 固含率 |
3.1.1 表观气速对固含率的影响 |
3.1.2 不同轴向位置固含率的变化 |
3.2 气含率 |
3.2.1 表观气速对气含率的影响 |
3.2.2 不同轴向位置气含率的变化 |
3.3 表观气速对循环液速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气液固三相两级环流反应器流动特性研究 |
4.1 固含率 |
4.1.1 表观气速对固含率的影响 |
4.1.2 不同轴向位置固含率的变化 |
4.2 气含率 |
4.2.1 表观气速对气含率的影响 |
4.2.2 不同轴向位置气含率的变化 |
4.3 表观气速对循环液速的影响 |
4.4 随气含率及固含率变化的公式回归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多导流筒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结构优化及流体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环流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
1.2 环流反应器的分类 |
1.2.1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
1.2.2 喷射式环流反应器 |
1.2.3 推进式环流反应器 |
1.3 环流反应器的特性参数 |
1.3.1 气含率 |
1.3.2 循环液速 |
1.3.3 传质特性 |
1.4 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1.4.1 低高径比环流反应器的研究 |
1.4.2 环流反应器的结构改进研究 |
1.5 环流反应器的应用 |
1.5.1 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
1.5.2 湿法冶金领域的应用 |
1.5.3 能源化工领域的应用 |
1.5.4 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1.5.5 重油加氢领域的应用 |
第2章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
2.1 气液两相流动模型 |
2.2 湍流模型 |
2.3 相间动量传递 |
2.3.1 曳力 |
2.3.2 升力 |
2.3.3 虚拟质量力 |
2.3.4 壁面润滑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导流筒结构对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影响研究 |
3.1 传统中心气升式低高径比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3.1.1 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的选择 |
3.1.2 传统环流反应器基本流场分析 |
3.2 锯齿形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3.2.1 计算条件 |
3.2.2 齿数对环流反应器流场的影响 |
3.2.3 齿高对环流反应器流场的影响 |
3.2.4 结构s7环流反应器分析 |
3.2.5 锯齿形导流筒环流反应器的研究小结 |
3.3 圆角结构对锯齿形导流筒环流反应器流场的影响 |
3.3.1 模型建立及模拟工况 |
3.3.2 流场分析 |
3.4 锥形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3.4.1 模型建立及模拟工况 |
3.4.2 模拟结果分析 |
3.5 两级锥形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3.5.1 模型建立及模拟工况 |
3.5.2 模拟结果分析 |
3.6 变径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3.6.1 模型建立及模拟工况 |
3.6.2 锯齿形变径导流筒环流反应器流场分析 |
3.6.3 变径导流筒环流反应器流场分析 |
3.6.4 表观气速对锯齿形变径导流筒环流反应器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多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
4.1.1 环流反应器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1.2 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的选择 |
4.1.3 传统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基本流场分析 |
4.1.4 低气速下同轴多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
4.1.5 较高气速下同轴多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
4.2 高低错落式多导流筒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
4.2.1 环流反应器模型建立及模拟工况的选择 |
4.2.2 高低错落式多导流筒环流反应器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群体平衡模型及气泡尺寸规律研究 |
5.1 PBM简介 |
5.2 PBM模型的求解 |
5.2.1 求解方法 |
5.2.2 Sauter气泡平均直径 |
5.3 PBM-CFD耦合模型 |
5.4 PBM模型的分类与选择 |
5.5 多段环流反应器的PBM模拟 |
5.5.1 多段环流反应器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5.5.2 计算条件 |
5.5.3 模型验证 |
5.5.4 多段环流反应器基本流场分析 |
5.5.5 导流筒分段位置对流场及气泡粒径分布规律的影响 |
5.5.6 导流筒分段位置对气含率及循环液速的影响 |
5.6 不同型式环流反应器内气泡粒径分布特性 |
5.6.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6.2 模拟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说明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悬浮床反应器几何结构数值模拟及放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悬浮床加氢裂化工艺 |
1.2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 |
1.3 气含率 |
1.3.1 测定方法 |
1.3.2 影响因素 |
1.4 传质行为 |
1.4.1 测量方法 |
1.4.2 传质行为影响因素 |
1.5 混合行为 |
1.5.1 影响因素 |
1.5.2 测量方法 |
1.5.3 模型 |
1.6 放大技术 |
1.6.1 放大技术方法 |
1.6.2 反应器放大技术 |
1.7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及模拟软件 |
1.7.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1.7.2 流体力学模型 |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8.1 研究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两相模拟 |
2.1 气液流场数学模型 |
2.1.1 本构方程 |
2.1.2 相间作用力方程 |
2.1.3 求解方法和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2.1.4 湍流模型 |
2.2 反应器物理模型 |
2.3 气液两相物性参数的确定 |
2.4 环流反应器的边界条件设置及数据提取 |
2.5 模型验证 |
2.5.1 前处理 |
2.5.2 实验验证 |
2.6 液面高度对流动特性影响和放大研究 |
2.6.1 液面高度对流动特性影响 |
2.6.2 液面高度对流动特性影响的放大规律 |
2.7 体系对流动特性影响和放大研究 |
2.7.1 体系对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
2.7.2 体系对流动特性影响的放大规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几何结构对ALR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
3.1 导流筒内径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1.1 导流筒内径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1.2 对内外筒直径比的放大规律研究 |
3.2 导流筒长度对流动影响规律和放大研究 |
3.2.1 导流筒长度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2.2 对内外筒长度比的放大规律研究 |
3.3 导流筒安装高度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3.1 导流筒安装高度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3.2 对导流筒安装高度与导流筒内径比的放大规律研究 |
3.4 反应器底部锥度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4.1 反应器底部锥度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4.2 对反应器底部锥度的放大研究 |
3.5 喷嘴位置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5.1 喷嘴位置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5.2 对喷嘴位置的放大规律研究 |
3.6 喷嘴直径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6.1 喷嘴直径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6.2 对喷嘴和内筒直径比的放大规律研究 |
3.7 喷嘴夹角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7.1 喷嘴夹角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7.2 对喷嘴夹角的放大规律研究 |
3.8 喷嘴层数对流动影响和放大研究 |
3.8.1 喷嘴层数对流动的影响规律 |
3.8.2 对喷嘴层数的放大规律研究 |
3.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多级环流装置的流体力学研究与其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环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1.1.1 流体力学研究 |
1.1.2 传质特性 |
1.2 CFD数值模拟 |
1.2.1 多相流模型 |
1.2.2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模拟研究进展 |
1.3 浮选 |
1.3.1 浮选机 |
1.3.2 浮选柱 |
1.4 萃取 |
1.4.1 萃取设备 |
1.4.2 填料萃取塔的填料研究 |
1.4.3 分散相在流动中的流动和传质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多级环流反应器内流体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装置 |
2.1.1 拟二维环流反应器系统 |
2.1.2 进气系统 |
2.1.3 PIV测速系统 |
2.2 实验方法 |
2.2.1 流型与液体循环速度 |
2.2.2 气含率 |
2.3 结果讨论 |
2.3.1 气速的影响 |
2.3.2 导流板高度的影响 |
2.3.3 导流板长度的影响 |
2.3.4 导流板间距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级环流反应器内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
3.1 数学模型 |
3.1.1 控制方程 |
3.1.2 相间作用力 |
3.1.3 湍流模型 |
3.2 物理模型 |
3.2.1 模型网格划分 |
3.2.2 初始与边界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多级环流充填式浮选柱的相关研究 |
4.1 新型多级环流充填式浮选柱的设计 |
4.1.1 气泡与颗粒的相互作用 |
4.1.2 新型多级环流充填式浮选柱的设计思路 |
4.1.3 浮选柱的柱体结构 |
4.1.4 浮选柱辅助设备 |
4.2 充气性能实验 |
4.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
4.2.2 结果讨论 |
4.3 煤泥浮选实验 |
4.3.1 开滦煤矿浮选工艺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多级环流萃取填料塔的相关研究 |
5.1 实验装置 |
5.1.1 设计思路 |
5.1.2 萃取填料 |
5.1.3 装置系统 |
5.2 实验方法 |
5.2.1 流体力学实验操作流程 |
5.2.2 传质实验操作流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流动现象 |
5.3.2 传质性能 |
5.3.3 流体力学性能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多级环流装置的优化与放大思路 |
6.1 多级交错循环流动 |
6.2 放大思路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符号说明 |
致谢 |
(8)内过滤式喷射环流反应器过滤及混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环流反应器研究现状 |
1.1.1 环流反应器 |
1.1.2 环流反应器的流体力学特性 |
1.1.3 环流反应器混合特性研究 |
1.1.4 环流反应器传质特性研究 |
1.2 内过滤操作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选题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内过滤式喷式环流反应器 |
2.1 设计背景 |
2.2 内过滤喷射环流反应器结构 |
2.3 内过滤喷射环流反应器原理 |
第三章 内过滤式喷射环流反应器过滤特性研究 |
3.1 过滤模型分析 |
3.2 喷射环流反应器内过滤实验 |
3.2.1 喷射环流反应器内过滤实验装置及流程 |
3.2.2 实验条件 |
3.2.3 实验方法 |
3.3 过滤特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过滤操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3.3.2 过滤压力对过滤通量的影响 |
3.3.3 循环流量对过滤通量的影响 |
3.3.4 表观气速对稳态过滤通量的影响 |
3.3.5 固含率对稳态过滤通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过滤式喷射环流反应器混合特性研究 |
4.1 理论研究 |
4.1.1 物料流动模型 |
4.1.2 轴向混合模型 |
4.1.3 阶跃示踪法电导率数据处理 |
4.2 液相混合特性试验 |
4.2.1 试验装置与流程 |
4.2.2 试验条件 |
4.2.3 试验方法 |
4.3 混合特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内过滤式喷射环流反应器的平均停留时间 |
4.3.2 表观气速对液相返混的影响 |
4.3.3 过滤压力对液相返混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环流反应器研究进展 |
1.2.1 概述 |
1.2.2 环流反应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
1.2.3 环流反应器的流动和传递特性 |
1.2.4 反应器结构对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5 环流反应器中的气液流动形态 |
1.3 环流反应器的应用 |
1.3.1 生物工程领域 |
1.3.2 环境保护领域 |
1.3.3 化学化工领域 |
1.3.4 高能化学反应器 |
1.4 环流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4.1 概述 |
1.4.2 CFD商业软件 |
1.4.3 CFD在环流反应器研究中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工作内容与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工作内容 |
2.3 实验装置 |
2.4 实验方法 |
2.4.1 气含率 |
2.4.2 环流液速 |
2.4.3 体积传质系数 |
2.4.4 混合时间 |
2.5 双电导探针气泡检测技术 |
2.5.1 概述 |
2.5.2 测量原理 |
2.5.3 计算方法 |
3 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流动与传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器性能比较 |
3.3.2 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环流液速 |
3.3.3 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气泡参数测量 |
3.4 流型分析 |
3.4.1 引言 |
3.4.2 漂流通量模型 |
3.4.3 气泡速度模型 |
3.4.4 液相流动推进模型 |
3.5 小结 |
4 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流动与传质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气液相间传质过程理论 |
4.3 实验装置 |
4.4 两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 |
4.4.1 环流液速 |
4.4.2 混合时间 |
4.4.3 气泡特性 |
4.4.4 体积传质系数 |
4.5 三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 |
4.5.1 环流液速 |
4.5.2 混合时间 |
4.5.3 气泡特性 |
4.5.4 体积传质系数 |
4.6 反应器性能比较 |
4.7 小结 |
5 多级环流反应器在葡萄糖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1.1 葡萄糖酸生产方法 |
5.1.2 多相催化反应原理 |
5.2 实验装置与流程 |
5.3 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内葡萄糖氧化反应 |
5.3.1 表观气速的影响 |
5.3.2 表观动力学 |
5.4 分段进气时葡萄糖氧化反应 |
5.4.1 两段进气时葡萄糖氧化反应 |
5.4.2 三段进气时葡萄糖氧化反应 |
5.5 反应速率比较 |
5.6 小结 |
6 普通多级环流反应器模拟 |
6.1 引言 |
6.2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选择与分析 |
6.2.1 概述 |
6.2.2 多相流模型的介绍和选择 |
6.2.3 湍流模型 |
6.2.4 边界条件 |
6.3 CFD模拟过程 |
6.3.1 几何模型 |
6.3.2 网格化分 |
6.3.3 边界条件 |
6.3.4 数值求解方法 |
6.3.5 收敛性分析 |
6.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6.4.1 网格划分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6.4.2 表观气速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6.4.3 流场分布 |
6.4.4 流量分配 |
6.5 结构对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6.5.1 导流筒分段形式 |
6.5.2 气液分离区结构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气提系统的冷态模拟及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气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1.1.1 气提系统的工作原理 |
1.1.2 气提系统的特点 |
1.2 气提系统结构的研究 |
1.2.1 结构特性研究 |
1.2.2 气提系统的高径比 |
1.2.3 气体分布器 |
1.2.4 外循环气提系统中心距 |
1.2.5 上升管与下降管的直径比 |
1.2.6 气液分离器 |
1.2.7 内部构件 |
1.3 气提系统的操作参数研究 |
1.3.1 表观气速 |
1.3.2 液位高度及液相性质 |
1.3.3 固相性质及固含率 |
1.4 气提系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1.4.1 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
1.4.2 在化学工业的应用 |
1.4.3 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
1.4.4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气提系统流体力学参数的测定技术研究 |
2.1 气含率 |
2.1.1 理论研究 |
2.1.2 气含率的实验研究 |
2.1.2.1 电导探针法 |
2.1.2.2 床层膨胀法 |
2.1.2.3 压差法 |
2.1.3 各区域气含率的测定方法研究 |
2.1.4 气含率的影响因素 |
2.2 循环液速 |
2.2.1 循环液速的理论研究 |
2.2.2 循环液速的测量方法研究 |
2.2.2.1 光学脉冲示踪法 |
2.2.2.2 电导脉冲示踪法 |
2.2.2.3 浮子法 |
2.2.3 循环液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固含率 |
2.4 气泡大小及其分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提系统的冷态模拟 |
3.1 实验流程与实验设备 |
3.1.1 实验流程 |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上升区局部气含率ε_G 的测定 |
3.2.2 循环液速U_L 的测定 |
3.2.3 表观气速U_G 的测定 |
3.2.4 液位差的ΔH 测定 |
3.3 实验工况设计 |
3.3.1 反应器内部流动状态 |
3.3.2 实验工况设计 |
3.4 实验步骤 |
3.5 实验注意事项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操作参数对气提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3.6.1.1 表观气速对局部气含率的影响 |
3.6.1.2 表观气速对液体循环速度的影响 |
3.6.1.3 表观气速对液位差的影响 |
3.6.1.4 有效水深对气提系统的影响 |
3.6.1.5 液体循环量对液位差的影响 |
3.6.1.6 液体循环速度对气含率的影响 |
3.6.2 反应器结构参数对气提系统性能的影响 |
3.6.2.1 不同高径比H/D 对反应器内流动性能的研究 |
3.6.2.2 上升管管径与反应器管径之比D_1/D 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提系统的工业应用 |
4.1 项目概述 |
4.2 设备与构筑物 |
4.3 气提系统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展望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折流元件对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性能的影响─Ⅱ.流动阻力、传热及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luent精炼大豆油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设计与初步放大[D]. 吴松.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酒母扩培喷射环流反应器内流场模拟和结构研究[D]. 路超. 天津大学, 2020(02)
- [3]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J]. 施云芬,任惠敏,于大禹.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8(04)
- [4]气液固三相间歇式中心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流动特性研究[D]. 李敬楠. 天津大学, 2017(09)
- [5]多导流筒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结构优化及流体力学特性研究[D]. 左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6]悬浮床反应器几何结构数值模拟及放大研究[D]. 杨志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5)
- [7]多级环流装置的流体力学研究与其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D]. 郄思远. 天津大学, 2014(08)
- [8]内过滤式喷射环流反应器过滤及混合特性研究[D]. 王方方.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9]分段进气多级环流反应器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D]. 李绍果.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10]气提系统的冷态模拟及工业应用[D]. 王良. 河南工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