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广告e军突起(论文文献综述)
苏杨[1](2020)在《营销传播视角下短视频广告的音乐效用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指出在完成前期流量积累后,短视频行业开始加速商业化变现的步伐。而抖音作为行业领先的产品,更是成为了当前最炙手可热的营销平台之一。信息流广告是抖音最主流的营销形式,抖音的信息流环境赋予了用户对短视频内容极大的选择权,这也对短视频广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短视频广告必须更具吸引力。根据《抖音短视频吸引力法则》的说法,“音乐”是提升短视频吸引力的第一法则。可结合实际现状来看,抖音营销方却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音乐在营销传播中的应用价值,挖掘“音乐”的短视频营销价值已是时势所趋。本研究从营销传播的视角,对音乐在抖音营销中的应用作了系统深入地研究。结合抖音的“5A”链路营销模型,以实验法的方式,明确了音乐应用对抖音短视频广告营销传播的正向提升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深入探索了抖音短视频广告营销中的音乐营销形式,音乐运用规律等。研究发现,从平台方来看,抖音目前已经结合自身音乐优势发展出了丰富的音乐营销形式;从营销方来看:使用抖音神曲、音画结合、植入标签性的声音等都是有效的音乐运用规律。这些结论为抖音音乐营销的发展、音乐行业商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任义忠[2](2020)在《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分支,报业产业曾长期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引起了传播方式、媒介形态和市场格局的颠覆式变革,互联网新兴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报业传媒企业这一传统平台型企业陷入了受众和广告双重流失的经营困境,互联网产业变革情景下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互联网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性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对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与商业模式创新动态演化过程等方面的框架性研究明显不足,作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部分学者开始从价值网络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由于过于侧重网络嵌入的关系视角,而缺乏对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决定性变量的必要关注,从而陷入了“嵌入性悖论”,未能构建起两者关系的完整框架,并因关系视角的过度抽象而使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价值。鉴于上述现状,本研究以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纳入价值网络理论体系,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系统整合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探索性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并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目前,学者多从产品、技术、组织和企业家特质等一个或多个因素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本研究从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内在一致性出发,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纳入价值网络重构的统一框架,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本研究认为,内部价值网络重构是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变量,网络关系的强弱联结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与企业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特征及企业价值网络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密不可分,网络嵌入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向因企业核心产品及所在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从而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第二,研究揭示了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内在机理,价值网络重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同时又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交易方式和交易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在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中,既存在着直接效应,也存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揭开了三者之间关系的黑箱。第三,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类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显着性差异,以及报业产业的双边市场和平台经济模式特征,提出了报业传媒企业通过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由传统平台型企业向互联网新型平台型企业转变的模式路径。对于核心产品处于衰退期的报业传媒企业而言,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已存在明显的“效率边界”,而以新媒体产品为中心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提升报业传媒企业长期绩效,报业传媒企业亟待实现从效率型创新主导模式向新颖型创新主导模式和从“二次销售”向“多次销售、多元变现”的战略性转变。
管雅月[3](2020)在《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文中认为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伊始,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便如火如荼,在传统媒体时代就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至新兴媒体时代,以内容见长的传统财经媒体仍能逆势安守一隅,同时新兴的财经媒体平台异军突起。财经媒体是传媒产业举足轻重的样本,研究财经媒体市场结构演进,对探讨传媒产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形成了三个维度的市场格局:在同一媒介之内,财经媒体市场呈现为寡头垄断格局;于不同媒介之间,财经媒体市场产生了不完全替代竞争;处不同地域层级,财经媒体则形成了伞形竞争格局。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并全面重构了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一方面,财经媒体市场在内容和平台两个环节均形成了明显的“赢家通吃”趋势;另一方面,财经媒体市场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方覆盖竞争,财经新兴媒体不仅面临其他新兴媒体平台的覆盖竞争,同时也对传统财经媒体及相关新兴媒体平台施加了覆盖竞争。管控制度、媒介技术与商业模式主导着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演进。在传统媒体时代,管控制度奠定了基本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有一定抑制,技术约束对市场竞争则存天然弱化。在新兴媒体时代,网络经济效应致使财经市场出现“赢家通吃”平台,市场扩容和技术革命激化了平台竞争,且管控制度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被逐步消解。而覆盖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则是在于争夺共同利润和交叉补贴策略的主导。媒体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单在于经济意义层面,更是在于社会意义层面。新兴媒体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促进内容环节竞争保障内容生产多样性;二是适用“技术中立”保障内容呈现均等性。
王滢波[4](2020)在《数字经济:收益递增与非均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学家应该放弃对于市场的完美幻想。市场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并不完美。市场失灵不仅仅体现在科斯所谓的外部性上,它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总会造成严重的垄断和贫富差距,原因正在于市场是收益递增,而非收益递减的。政府的职能边界也不应仅仅限定在明晰产权上。收益递增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垄断和增长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垄断就没有超额利润,就没有资本积累,也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收益递减从来只是技术中性前提下的一种假设,而非现实。自由竞争从来就不存在,均衡更是水中镜花。传统的均衡经济学研究的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即在技术水平不变和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条件下如何最大化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存量和静态经济范式。这两个约束条件才是导致收益递减的前提。但事实上,这两个约束条件都只是假设,并非事实。一方面技术进步在持续加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稀缺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限制越来越低。均衡经济学隐含的一个结论是经济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一定会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经济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其增长可能是没有尽头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甚至我们未来可以再造原子,我们将面临一个没有增长极限的经济体系。这也就意味着均衡经济学的两个约束条件都不再成立。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意味着收益递减并不成立,收益递增才是真实世界的规律。斯密其实已经观察到了收益递增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只是他没有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斯密指出,技术进步和分工会导致收益递增和垄断,他同时也指出,分工是效率的来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显然,收益递增、垄断和增长是同时出现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帮助斯密厘清其中的逻辑链条:即分工和技术进步导致垄断,垄断产生利润,利润促进创新,创新促进增长。这才是斯密分工理论背后的核心逻辑所在,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市场并不完美。然而,对于市场的信仰使得斯密陷入了两难。他自己显然也没有意识到他这两个观点之间的矛盾所在。马歇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有意识地摒弃了斯密理论中和市场有效性相矛盾的分工和收益递增理论,但同时他也放弃了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他完全忽视了技术进步与分工,建立了一套静止的没有增长的均衡理论。在马歇尔收益递减的均衡世界里,没有利润,没有分工,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垄断,也就没有创新和增长。自从马歇尔均衡理论建立以来,经济学家唯一的任务就是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因为市场能够自行解决一切问题,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手段。科斯提出了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但却指出错不在市场,而在于产权的不明晰。只要产权明晰,市场仍然可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凯恩斯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他认为市场并不会自发实现均衡,但是他仍然关注的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避免因为预期变动导致生产的大起大落,而非核心的增长问题。直到杨小凯才重新延续了斯密有关分工的理论脉络,经济增长的问题才重新回到经济学家的视野。然而,遗憾的是,他虽然承认收益递增,但却不敢质疑均衡理论及其背后的自由主义思潮,他只看到了收益递增会导致垄断,却没有意识到分工导致的收益递增才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而是建立各种莫须有的约束因素,试图在马歇尔的均衡框架中来解释收益递增问题。市场从来不完美,自由主义也非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然而要承认这一点却需要极大的勇气。经济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济增长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的上升。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也就是人脑和电脑的差别,或者说是原子和比特的差别,具体而言,可总结为以下三点:发展速度从线性到指数,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对于增长的限制;资源从稀缺到冗余,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从分隔走向连接,外部性越来越高,边际收益越来越高。全球经济正在向数字经济迁移,数字经济的占比越来越高。传统经济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的GDP统计方式大大低估了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数字技术不仅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驱动力,而且正在成为比肩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新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动力,使得经济持续加速增长。收益递减成立的前提是技术外生以及实物资源不可再生所导致的不可再生性。最初的收益递减来自于对于农业的观察,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随着人力投资的增加,土地的产出一定是边际收益下降的。但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实物资源对于增长的限制,使得收益递减不再成立,具体而言可归为以下三个原因:1.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对于产能的限制;2.技术的边际成本趋近零;3.技术具有更强的外部性,边际收益为正。显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反的趋势,一个是不可再生的原子经济所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一个是比特经济所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当技术进步缓慢,收益严重依赖于土地等天然资源时,经济就会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例如传统的农业、建筑业、矿业,这正是马歇尔观察到的现象;相反,当技术进步突破了自然资源的局限,当土地等实物资源在整体收益中占比越来越低时,经济就会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趋势,例如数字经济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未来,如果技术进步发展到能够再造原子的程度,那么不可再生性也将不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因素就会完全消失,那也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再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增长的空间将被完全打开,收益递增将越来越普遍。收益递增意味着不存在所谓最优的均衡状态,马歇尔均衡不再成立。由于技术不存在不可再生性,边际成本会持续下降,边际收益则会持续上升。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不复存在,最优产量和最优市场份额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均衡也不再存在。收益递增意味着赢者通吃,规模越大,价格越低。通过创新和技术的快速迭代建立不可逾越的竞争优势,并快速占领市场已经成为厂商唯一的竞争策略。打破这种循环的唯一途径是更高维度的创新。经济更多地呈现出创新-垄断-更高维度的创新-破坏性颠覆的动态迭代过程,而非静态的均衡过程。技术进步加速也大大降低了经济长期停滞的风险。收益递增意味着增长带来更多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加速的态势。随着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经济的周期性正在下降,经济长期停滞的风险大大下降。只有在经济停滞,技术进步缓慢的背景下,经济才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凯恩斯所谓的投资和储蓄的均衡,预期导致消费倾向的下降只适用于没有技术进步的“短期”。凯恩斯对此从不否认,正如其所说,“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的”,但是技术的加速进步已经将其认为的所谓“长期”变为了“短期”,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了对抗经济衰退的最重要工具,传统的货币和财政工具更像是在技术停滞状态下为了避免因预期波动导致经济衰退而打的强心针,虽然短期看似有效,但从来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来都是供给创造需求,而非相反。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收益递增意味着收入差距呈现“马太效应”,而非均衡经济学所谓的“涓流效应”。库兹涅兹所谓的人均收入倒U型曲线只是人类贫富差距扩大浪潮中一个美丽的意外。技术一方面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平等,而且日甚一日。收益递增也意味着纯粹的自由竞争并不存在,先发优势至关重要。最初微弱的优势很快就会变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后发国家要想完成对先发国家的超越,只能依靠更高维度的创新和产业政策。鉴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强力产业政策和幼稚产业保护可能是后发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日本、韩国和中国的高速发展证明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国家之间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贸易冲突和摩擦会持续加剧。技术进步导致收益递增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但是对于收益递增的研究仍处于萌芽期,面临着不少困难,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点:1.思维惯性。技术的加速发展只是最近几十年的现象,人们在心理上还处于传统思维的惯性作用下,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进步正在持续加速,收益递增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是仍然将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因素,很多人对于技术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依然充满怀疑;2.机械物理学范式的束缚和数学方法上的困难。均衡经济学诞生的时期,牛顿物理学大行其道,将经济学发展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只有均衡系统才能实现精确性和可预测性,因此收益递减成为均衡经济学大厦最坚实的基础,而收益递增则面临数学方法上的困难。虽然很多经济学家都观察到了收益递增现象,但是收益递增会导致一个不可预测的复杂系统,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构造一个类似于收益递减理论的完美体系。收益递增使得经济系统更加类似于自然界的进化选择,具有不可预测性,也使得诸多经济学家望而生畏;3.自由主义信仰的约束。虽然有些经济学家承认收益递增,但却不敢推翻马歇尔的均衡范式,原因在于市场的有效性和被奉为圭臬的自由主义信仰息息相关。收益递增意味着不存在理论上的最优状态,哲学观上要突破自由主义的僵硬框架,追求建立更具弹性的社会和经济机制。绝对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将导致灾难。绝对的平等就是最大的不平等。绝对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绝对的贫富差距,从而孕育出对于极度平均主义的渴望,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绝对的平均主义会导致绝对的贫困,触发绝对的自由主义,这正是计划经济崩溃的根源。对于完美状态的追求往往会走向反面。接受不完美才能长治久安。可行的目标是追求建立更具弹性的经济体制,使得资源能够根据需要在市场和政府中间更加灵活地进行调配。研究范式上应该突破机械物理论的束缚,打破单一的数学逻辑,寻求生物演化逻辑的支持,以复杂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经济。
董子炜[5](2020)在《国产玄幻剧的类型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国产玄幻剧为主体,研究玄幻剧的类型化发展。玄幻剧作为有着中国特色的新兴电视剧类型,它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核心来源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玄幻小说。中国古神话对于玄幻文学和电视剧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意义。21世纪以来神话的当代性呈现和现代化转化成为神话学的研究热点,而玄幻剧的创作离不开神话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玄幻剧发展至今十几年,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和火热话题以及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媒介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产玄幻剧最大限度地融合了神话学、文学、游戏、影视等多种媒介形态,形成了自身的传播优势。然而随着商业的助推、娱乐至上等因素,玄幻剧作品也良莠不齐,这背后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类型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出发,探索国产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玄幻剧的热潮探析,从玄幻小说到玄幻文学再到媒介环境的发展、从粉丝经济到明星效应等从多个维度探索玄幻热背后的商业和文化因素。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于玄幻剧类型化发展过程的文化基础,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承接到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玄幻剧恰好满足并承接了这两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同时玄幻剧的发展也是中国古神话现代化转化的成果。第三部分聚焦于玄幻剧发展的产业基础,接着第二部分的文化角度,从产业发展角度来探析玄幻剧的类型化发展,探究商业是如何推动玄幻剧的发展这一问题。第四部分聚焦于全媒体语境下电视剧的创作与玄幻剧的发展,玄幻剧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剧类型化的一次探索,通过探索类型发展的动态过程,总结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结果,得出发展启示和价值意义。
潘颖[6](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宁梦耘[7](2019)在《抖音APP异军突起的原因及其健康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短视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内容消费选项,各类短视频APP呈井喷之势。而早期定位为“专注于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的抖音APP在激烈的竞争中后来居上,成为短视频行业的一匹黑马。本文通过分析抖音APP异军突起的原因、“火爆”之后暴露的问题,来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对策,以期给我国移动短视频的健康发展带来借鉴与启示。本文首先分析了抖音APP的兴起背景及发展历程,即在技术、政策和资本的共同助力下形成的移动短视频发展大潮中,抖音APP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不断完善其产品功能。抖音APP的迅速崛起,引起业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大家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本文主要从抖音APP产品的定位与设计、视频内容的生产、产品的推广来进行分析,认为其异军突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精准的产品定位、界面精简且操作便捷的产品设计、酷炫有趣的视频素材与更具专业性的音乐视频软件、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与去中心化流量分配、多层嵌套的裂变式传播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同时,笔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对抖音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梳理出用户体验,检验与印证前述定性分析所得的结论。随着产品的发展势必会暴露出相关问题。通过指出抖音APP目前存在的同质化、低俗化、娱乐化现象以及违法违规内容频现的问题,从政府、平台、用户三个方面提出思考,同时也指出了抖音APP在平台完善与治理方面作出的努力。未来短视频要想长久健康的发展,需要政府因势利导、平台兴利除弊,政府与平台共同助力,同时用户也要加强自律、提高素养。
熊飞[8](2019)在《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互联网广告已迅速成长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广告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创新,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催化、助力的作用。但同时,互联网广告因其特有的隐蔽性、精准投放、实时发布和“泛学科、跨学科、多学科”等特性,易出现虚假违法广告、低俗广告、不正当竞争等各种违法乱象行为,给市场监管和相关政府部门带来不少监管难题,如不对其加以干预和限制,强化有效监管,则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行业稳定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在互联网广告监管方面仍存在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不畅,手段欠缺,实践研究不深等问题和困惑。为此,本文基于政府规制理论,通过对互联网广告特性、违法乱象及政府监管现状和存在的困惑进行梳理分析,查找相关原因,并以包容监管和协同监管为原则,提出了一是完善互联网广告监管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二是强化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制度建设;三是加强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四是加大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力度建设;五是构建多方参与的互联网广告社会监督机制等合理化对策建议,以期对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小慧[9](2019)在《新时代我国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的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新时代的视频类征兵广告,其集征召兵员和宣传军队软实力于一体,成为建构和传播新时代我军形象的主力军。基于此,文本主要研究新时代我国视频类征兵广告对我军形象的建构,从而发现我军形象在广告中的特点,进而为未来视频类征兵广告更好的建构和传播军队形象,达到广告目的提供思路。本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等军队媒体收录的2012年11月8日之后的所有视频类征兵广告作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归类,找出目前广告中语言、画面和音效等要素中的共性和特点,再结合案例分析法,采用符号学视角对广告样本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新时代视频征兵广告中主要通过双重主题诠释新时代军队作用、丰富画面凸显新时代军队特质、多角度刻画新时代军队新风貌、独特音效助力新时代军队塑造四个维度,建构出新时代我军威武之师的强军形象、忠诚之师和正义之师的护卫形象、人民军队的人文形象以及不同军种的特色形象。而军队形象的建构效果是在军队的现实选择、传播者主动设置议题以及广告以受众为中心这三大原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同时目前广告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建构更加全面的新时代军队形象、运用更加有创意的元素符号与表现形式来不断提高和完善新时代我国视频类征兵广告对于军队形象的建构,从而使广告中的军队形象更加全面化立体化与多样化。
曾颖[10](2019)在《互联网+县级电视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级电视台数量巨大而传播力较弱,处于电视产业链的最底层,面临着来自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的多重竞争压力。尽管如此,县级电视台在传播政府声音、丰富百姓生活、沟通经济信息、活跃文化市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县级电视台必须进行新媒体转型,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转型。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些县级电视台借助政策、技术、思想变革等发展机遇,开展“互联网+”的探索实践,主要表现为:一是整合媒体资源的融媒体改革,对新闻采编流程进行整合,建立融媒体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试水“互联网+电视”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当地群众提供O2O生活和资讯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电商平台;三是成立区域化手机直播联盟,共享文化资源,联合推广产品。但是在实践探索中,县级电视台受制于体制掣肘、经济基础薄弱、新媒体人才缺乏,出现了多平台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互联网+电视”的产业发展面狭量小、区域手机直播联盟缺乏发展目标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互联网+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对策:一是打破体制瓶颈整合地方媒体资源,利用“两微一端”优势深化县级融媒体建设;二是加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本土化和视频化;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培养新媒体技术人才和内容生产人才;四是实行事企分开运行,成立股份制公司,探索区域新媒体联盟长效发展机制。
二、网络广告e军突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广告e军突起(论文提纲范文)
(1)营销传播视角下短视频广告的音乐效用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和意义 |
2 短视频行业生态与抖音的“破局”之道 |
2.1 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概况 |
2.2 抖音的发展与崛起 |
2.3 抖音“破局”短视频广告营销 |
3.音乐与抖音的“不解之缘” |
3.1 音乐融于抖音的DNA |
3.2 音乐是抖音的核心竞争力 |
3.3 抖音营销中的“失聪”现象 |
4 抖音营销传播中的音乐效用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实施与结果 |
4.4 基于5A理想模型的“音效实验”分析 |
5 抖音营销传播中的音乐应用研究 |
5.1 传播视角下的抖音“神曲”分析 |
5.2 抖音“音乐营销爆款案例”的音乐应用分析 |
5.3 关于抖音营销传播中音乐应用的深度访谈 |
6 研究结论与营销传播建议 |
6.1 平台方:抖音音乐生态及营销模式总结 |
6.2 营销方:抖音短视频广告中音乐应用的建议 |
6.3 对当前抖音音乐营销局限性的思考与建议 |
7 结语: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的局限性 |
7.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抖音音乐营销的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2 :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链路营销模型 |
附录3 :“音效实验”主观报告问卷 |
致谢 |
(2)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报业传媒企业 |
1.2.2 价值网络 |
1.2.3 商业模式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商业模式理论 |
2.1.2 价值网络理论 |
2.1.3 双边市场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2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3 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4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
2.2.4.1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运行机理 |
2.2.4.2 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 |
2.2.4.3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 |
2.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我国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3.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1.2 网络嵌入对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
3.1.3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3.1.4 环境不确定性对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
3.1.5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1.6 商业模式创新在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过程之中的中介效应 |
3.2 变量测量 |
3.2.1 价值网络重构 |
3.2.2 商业模式创新 |
3.2.3 企业绩效 |
3.2.4 网络嵌入 |
3.2.5 环境不确定性 |
3.2.6 控制变量 |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 |
3.3.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3.2 防止偏差的控制 |
3.3.3 样本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3.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3.4.1 价值网络重构 |
3.4.2 商业模式创新 |
3.4.3 企业绩效 |
3.4.4 网络嵌入 |
3.4.5 环境不确定性 |
3.5 相关性分析 |
3.6 假设检验 |
3.6.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作用的检验 |
3.6.2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
3.6.3 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
3.7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3.7.1 假设检验结果 |
3.7.2 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1 内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2 外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3 网络嵌入的调节效应 |
3.7.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3.7.3.1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3.2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3.7.4 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
3.7.4.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4.2 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择 |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案例分析 |
4.2.1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分析 |
4.2.2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路径 |
4.3 案例讨论 |
4.3.1 价值网络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4.3.2 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与企业绩效的显着性差异 |
4.4 案例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第一章 财经媒体市场的竞争格局演化 |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财经媒体三维度竞争格局 |
一、同一媒介之内的寡头垄断格局 |
二、不同媒介间的不完全替代竞争 |
三、不同地域层级的伞形竞争格局 |
第二节 新兴媒体时代财经媒体两环节竞争格局 |
一、财经市场内容环节新竞争格局 |
二、财经新兴媒体的平台竞争格局 |
第二章 财经媒体市场的多方覆盖竞争 |
第一节 财经媒体面临的覆盖竞争 |
一、搜索引擎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
二、社交媒体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
三、在线应用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
第二节 财经媒体施加的覆盖竞争 |
一、财经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覆盖竞争 |
二、财经垂直平台对门户平台的覆盖竞争 |
三、财经垂直平台对其他平台的覆盖竞争 |
第三章 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形成逻辑 |
第一节 财经媒体传统市场结构的形成逻辑 |
一、管控制度对竞争格局的奠基 |
二、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的抑制 |
三、技术约束对市场竞争的弱化 |
第二节 财经媒体平台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 |
一、网络经济效应形成“赢家通吃”平台 |
二、市场容量的激增对平台竞争的加剧 |
三、技术对竞争的激化及对管控的消解 |
第三节 财经媒体覆盖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 |
一、共同利润对覆盖竞争格局的主导 |
二、交叉补贴对覆盖竞争格局的主导 |
第四章 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促进内容环节竞争保障内容生产多样性 |
一、市场结构对内容多样性的影响 |
二、促进财经内容环节竞争的建议 |
第二节 适用“技术中立”保障内容呈现均等性 |
一、财经市场可能的“技术中立” |
二、财经市场适用“技术中立”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数字经济:收益递增与非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基本框架 |
三、主要观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拓展研究方向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三、今后拓展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收益递减理论综述 |
第二节 收益递增理论综述 |
第三节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从原子到比特–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差别 |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定义和范围 |
一、经济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
二、数字经济是基于比特的信息处理系统 |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
一、从线性到指数–技术进步持续加速 |
二、从不可复制走向无限复制-边际成本趋向零 |
三、从分隔走向连接-外部性导致的边际收益越来越高 |
第三节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主流的经济形态 |
一、全球经济正在向数字经济迁移 |
二、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大大低估了数字经济的贡献度 |
三、企业大力投资于数字经济 |
四、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比肩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新生产资料 |
第四章 收益递减还是收益递增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数字经济中收益递增成为普遍现象 |
第三节 技术进步是收益递增的原因 |
一、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对于产能的限制 |
二、边际成本趋近零,边际收益递增 |
第四节 收益递增始于何时 |
第五节 收益递增是增长的源泉 |
第五章 均衡还是非均衡? |
第一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以马歇尔范式为代表的微观均衡不再成立 |
一、技术进步加速使得马歇尔均衡不再成立 |
二、收益递增导致数字经济呈现显着的非均衡性 -- “赢者通吃” |
三、更高维度的创新成为打破原有收益递增循环的唯一手段 |
第二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长期停滞理论可能不再成立 |
一、收益递增意味着增长持续加速 |
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经济长期停滞的风险 |
第三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强烈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流效应 |
第四节 收益递增意味着完全的自由竞争从来不存在 |
一、路径依赖意味着必须不遗余力创新,占领科技制高点,取得先发优势 |
二、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依靠高维创新和改变规则才能打破既定的路径依赖 |
第六章 建立新的经济学范式已经刻不容缓 |
第一节 当前收益递增理论研究面对的难题 |
一、思维惯性 |
二、机械物理学范式的束缚和数学上的困难 |
三、自由主义哲学传统的束缚 |
第二节 哲学观上要突破自由主义的僵硬框架,建立更具弹性的机制 |
第三节 研究范式上要突破机械物理论的范式 |
第四节 研究目标要从静态最优化转向动态非均衡增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5)国产玄幻剧的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产玄幻剧热潮的出现及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国产玄幻剧创作热潮的出现 |
一、玄幻剧的发展概述 |
二、玄幻文化的历史基础 |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介创造基础 |
第二节 国产玄幻剧的创作发展 |
一、传统玄幻剧的创作 |
二、“玄幻元年”的集体创作 |
第三节 观众性别与玄幻剧类型划分 |
一、男性观众与“男性向”玄幻剧 |
二、女性观众与“女性向”玄幻剧 |
第二章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文化基础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承接 |
一、文化母题的延续与重构 |
二、古典神话元素的运用 |
第二节 现代受众的文化需求 |
一、娱乐消遣——天马行空的仿象体验 |
二、表达自我——平民英雄化的意识变革 |
三、伦理补偿——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 |
第三节 玄幻剧的文化特质 |
一、玄幻剧的幻想性 |
二、玄幻剧的传奇性 |
三、玄幻剧的后现代性 |
第三章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
第一节 国产玄幻剧的产业化发展 |
一、多元化的制播模式 |
二、IP 资源的优化整合 |
三、流量明星的“打造” |
第二节 互联网媒介环境下的传播受众与类型化 |
一、影视公司的变化和尝试 |
二、网络视频平台的创新和升级 |
第三节 产业化语境下玄幻剧形式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
一、数字影像技术助力打造玄幻世界 |
二、影视音乐的传播塑造东方旋律 |
三、造型设计演绎民族风格 |
第四章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启示 |
一、艺术性让位娱乐性 |
二、价值内涵的偏失 |
三、“本土化”缺失 |
第二节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意义价值 |
一、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 |
二、人文现实意义的提升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下国产影视剧的类型化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
(6)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
一、文学接受理论 |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7)抖音APP异军突起的原因及其健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移动短视频的研究 |
1.2.2 抖音APP的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内容分析法 |
1.4.2 半结构化访谈法 |
第二章 抖音APP的兴起背景及发展历程 |
2.1 国内外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 |
2.1.1 国外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 |
2.1.2 国内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 |
2.2 移动短视频迅速发展的原因 |
2.2.1 移动短视频的特征显着,满足用户心理需求 |
2.2.2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
2.2.3 政府“提速降费”政策的落实 |
2.2.4 资本市场的入局 |
2.3 抖音APP的异军突起 |
2.3.1 抖音APP兴起的基本态势 |
2.3.2 抖音APP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抖音APP异军突起的原因分析 |
3.1 前期精准的产品定位 |
3.2 优良的产品设计 |
3.2.1 抖音APP界面精简,创造了全屏式体验 |
3.2.2 视频制作门槛低,操作便捷 |
3.3 紧跟潮流的内容生产技术 |
3.3.1 酷炫有趣的视频素材与模版 |
3.3.2 更具专业化的音乐视频软件 |
3.4 视频内容丰富多彩、去中心化流量分配 |
3.4.1 内容生产主体多元 233.4.2 视频内容种类繁多 |
3.4.2 视频内容种类繁多 |
3.4.3 视频内容算法推送 |
3.5 多圈层嵌套的裂变式传播 |
3.5.1 用户的自发式分享形成的多种传播形式 |
3.5.2 算法推荐形成的围观式传播 |
3.6 抖章APP“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 |
3.6.1 第三方平台分发 |
3.6.2 独具特色的挑战赛式 |
3.6.3 赞助热门综艺节目,开办多种形式线下活动 |
3.7 抖音APP用户体验的实证研究 |
第四章 抖音APP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4.1 抖音APP存在的问题与消极影响 |
4.1.1 抖音APP存在的问题 |
4.1.2 抖音APP造成的消极影响 |
4.2 抖音平台完善与治理的努力 |
4.2.1 各类行政组织与专业机构的入驻,形成知识普惠新风向 |
4.2.2 建立“反沉迷系统”和“向日葵计划” |
4.3 对抖音APP今后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
4.3.1 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
4.3.2 平台应加强审核力度,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
4.3.3 用户应增强自身媒介素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8)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广告的概念及监管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广告的概念 |
2.1.2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概念 |
2.2 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情况、特性及违法乱象 |
2.2.1 互联网广告的发展情况 |
2.2.2 互联网广告的特性 |
2.2.3 互联网广告的违法乱象 |
2.3 市场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广告监管的必要性 |
2.3.1 互联网广告公共产品属性的要求 |
2.3.2 市场失灵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广告的监管 |
2.3.3 市场监管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广告的健康持续发展 |
2.4 政府规制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我国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现状 |
3.1.1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法律基础 |
3.1.2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主体结构 |
3.1.3 互联网违法广告案件的查处情况 |
3.2 湖北省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3.2.1 注重互联网广告产业指导 |
3.2.2 注重互联网广告靶向监管 |
3.3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规范性依据不足 |
3.3.2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责任主体缺位 |
3.3.3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手段欠缺 |
3.3.4 互联网违法广告善后处理及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
3.4 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互联网广告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
3.4.2 互联网广告监管行为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
3.4.3 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意识不高,能力与水平不够 |
3.4.4 互联网广告监管缺乏合作机制,与社会公众间信息不对称 |
小结 |
第四章 完善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互联网广告监管配套法律、法规建设 |
4.1.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监管理念 |
4.1.2 修订完善现有配套法律体系建设 |
4.1.3 对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困惑进行创新探索 |
4.2 强化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
4.2.1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市场准入制度 |
4.2.2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行政指导制度 |
4.2.3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信用公示制度 |
4.2.4 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联席会议制度 |
4.3 加强互联网广告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
4.3.1 设立专门的互联网广告监测机构 |
4.3.2 加大互联网广告监测设备和经费投入 |
4.3.3 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
4.3.4 引入互联网广告大数据监管手段 |
4.3.5 规范互联网广告代理行为 |
4.4 加大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力度 |
4.4.1 强化互联网广告监测力度 |
4.4.2 对重点广告、交易平台和自媒体APP实施靶向式监管 |
4.4.3 强化互联网广告案例指导 |
4.4.4 强化互联网广告协同监管 |
4.5 构建多方参与的互联网广告社会监督机制 |
4.5.1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
4.5.2 鼓励群众参与,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时代我国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6 研究创新 |
2 新时代的征兵广告与军队形象 |
2.1 稳步发展的征兵广告 |
2.2 异军突起的视频类征兵广告 |
2.3 新时代视频类征兵广告与军队形象的关系 |
3 研究设计与数据统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操作步骤 |
3.3 数据统计 |
4 新时代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的多维建构 |
4.1 双重主题诠释新时代军队作用 |
4.2 丰富画面凸显新时代军队特质 |
4.3 多角度刻画新时代军人新风貌 |
4.4 独特音响助力新时代军队塑造 |
5 新时代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建构的结果及动因 |
5.1 新时代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建构的结果 |
5.2 新时代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建构的动因 |
6 新时代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建构的建议 |
6.1 建构更加全面的新时代军队形象 |
6.2 运用更加有创意的元素符号与表现形式 |
7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样本编码统计表 |
附录二 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三 信度检验具体数据 |
致谢 |
(10)互联网+县级电视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互联网+”内涵的研究概述 |
1.2.2 关于县级电视台互联网转型的研究概述 |
1.2.3 关于融媒体和县级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的研究概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互联网+时代县级电视台面临的竞争环境 |
2.1 县级电视台的竞争环境 |
2.1.1 电视媒体处于不同媒介形态竞争中端 |
2.1.2 县级电视台数量巨大而传播力较弱 |
2.2 互联网+时代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瓶颈 |
2.2.1 体制瓶颈 |
2.2.2 资金瓶颈 |
2.2.3 人才瓶颈 |
2.3 互联网+时代县级电视台的发展机遇 |
2.3.1 鼓励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机遇 |
2.3.2 高速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支持机遇 |
2.3.3 互联网+理念带来的思想变革机遇 |
第3章 互联网+县级电视台的实践形态 |
3.1 整合媒体资源的融媒体改革 |
3.1.1 中央厨房式的新闻采编整合 |
3.1.2 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 |
3.2 探索“互联网+电视”的产业发展模式 |
3.2.1 提供O2O生活和资讯服务 |
3.2.2 创建电商平台服务地方经济 |
3.3 建立区域型的手机直播联盟 |
3.3.1 共享文化资源 |
3.3.2 联合推广产品 |
第4章 互联网+县级电视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多平台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
4.1.1 内容生产简单“嫁接”且缺乏创意 |
4.1.2 互动渠道建设不受重视 |
4.2 “互联网+电视”产业模式面狭量小 |
4.2.1 个性化服务待完善 |
4.2.2 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增加风险 |
4.3 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合作缺乏机制保障 |
4.3.1 发展诉求不同协作基础薄弱 |
4.3.2 组织管理体系松散约束力弱 |
第5章 互联网+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对策 |
5.1 整合资源深化县级融媒体建设 |
5.1.1 打破体制瓶颈 |
5.1.2 利用“两微一端”优势 |
5.2 加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本土化和视频化 |
5.2.1 强调内容的本土化 |
5.2.2 追求形式的视频化 |
5.3 引进培养新媒体技术与内容生产人才 |
5.3.1 深化人事体制改革 |
5.3.2 大力引进并培养视频专业人才 |
5.4 探索跨区域新媒体联盟发展长效机制 |
5.4.1 实行事企分开运行 |
5.4.2 成立股份制公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浙江省长兴传媒集团访谈节录 |
附录B 湖南省浏阳市广播电视台访谈节录 |
致谢 |
四、网络广告e军突起(论文参考文献)
- [1]营销传播视角下短视频广告的音乐效用研究 ——以抖音为例[D]. 苏杨. 暨南大学, 2020(04)
- [2]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任义忠. 山东大学, 2020(12)
- [3]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D]. 管雅月.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数字经济:收益递增与非均衡[D]. 王滢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11)
- [5]国产玄幻剧的类型化研究[D]. 董子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抖音APP异军突起的原因及其健康发展研究[D]. 宁梦耘. 广西大学, 2019(01)
- [8]互联网广告政府监管研究[D]. 熊飞. 广西大学, 2019(01)
- [9]新时代我国视频类征兵广告对军队形象的建构研究[D]. 王小慧. 暨南大学, 2019(02)
- [10]互联网+县级电视台发展研究[D]. 曾颖.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