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审计目标的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以华鹏飞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飞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物流、金融和文化等各行各业,融合成一批新的业态主体,正全面影响着经济与民生。近年来,世界产业格局正围绕科技而展开竞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凭借其轻资产重人才等诸多特点,受到国家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但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其特有的审计风险,例如创新的跨行业业务融合模式、信息产品高度虚拟化,以及没有传统产业的采购库存环节等,已成为在新兴产业审计中被关注的对象。“海联讯”、“大智慧”、“九好集团”等重大财务造假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审计风险通常发生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审计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应该如何控制防范。目前,国内外对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的研究理论基础都比较薄弱,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少数学者已经关注到对该行业的审计面临着很高的风险,但相对集中于具体业务的理论层面。本文的特色在于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行业代表性企业华鹏飞进行案例分析,首先以国内外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相关理论的归纳评述,再结合华鹏飞案例的具体情况,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审计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其成因,进而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提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历程短但十分迅速,与传统制造业在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存在较大差异,更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该行业审计风险的特点及其成因,并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在以后的审计业务中降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华鹏飞作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代表性上市公司,通过研究其违规手段对审计风险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对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审计风险理论研究和实务改进都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张北[2](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档案,为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去保管档案,原因无疑是由于档案的本质做决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档案保存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加以利用,能够传承历史,也能够为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审计档案作为专业档案的一种,记录了审计业务的发展流程、审计结果、审计工作质量等众多审计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审计档案是审计业务发展的基石。当前,审计信息化高速发展,而审计档案管理却成了信息化过程中的短板,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业务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本文从审计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几大痛点和具体成因出发,针对审计业务本身建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审计档案管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应该割裂审计业务活动和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它们本就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更好的为审计业务本身服务,审计档案的价值无从体现,将会弱化档案的功效,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理论阐述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现实考察与分析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审计档案管理模式。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国家审计层面形成的审计档案的管理,而本文关注社会审计层面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依托于档案学、审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审计档案管理的分析更加全面,有助于丰富包含审计档案的专业档案管理理论体系。调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挖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工作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能够支持审计业务开展的新的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及进一步发展。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高晓霞[4](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李萌[5](2019)在《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雾霾加重,空气质量变差,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和蓝天保卫战的开展,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多方位的措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为评价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成果,有效遏制大气环境的恶化,需要建立起制约监督机制。审计作为社会监督的主体之一,应该充分发挥其评价和监督职能。建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开展大气环境审计,是大气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研读有关政府环境审计和大气环境审计的文献后发现,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研究非常匮乏,结合大气特征和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现实,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审计实施方式和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很少,这将会阻碍环境审计的发展。因此,根据我国的社会现实,探索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动机。本文从政府环境审计的角度开展论述,关注社会热点的大气污染问题,选取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概念、目标、内容等基本要素。同时,也介绍了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再次,本文对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案例进行分析,介绍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开展情况,包括项目背景介绍、设定审计计划、审计实施过程、审计评价意见与审计建议。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指标设计存在缺陷,环境审计专业人才匮乏,审计建议不完善和缺少后续跟踪审计。最后,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即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业的环境审计人才队伍和重视跟踪审计,以期完善大气污染环境审计体系,推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实务的开展。
王满霞[6](2019)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审计风险研究 ——以贝达药业并购卡南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在企业资本扩张和规模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行业无论是并购的总体金额还是数量都很庞大。根据WIND数据库及网上公开资料,2013-2017年,医药并购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并购次数从188次上升到664次,交易金额也从2013年的551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443亿元。截止到2018年9月30日,医药企业并购交易金额达到1216亿元,共563起交易。由此可见,医药行业近几年无论是并购金额还是数量,都在上升。并购涉及生物药企、医疗服务机构等多个领域。而且交易金额大,单笔交易高达几十、上百亿元。公司并购与一般商品交易活动不同。它们很复杂且风险高。特别是医药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并购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并购过程中暗藏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并防范风险可能导致并购失败。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成为并购中重要部分。事务所对并购过程进行审计,对并购活动整个过程从整体上把控,进行风险识别与防范。本文选择医药上市企业的并购审计风险为研究对象,以信息不对称以及博弈论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医药行业特点,比如:高风险高收益、回报周期长、行业壁垒高以及受国家医药政策影响大等,又结合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现状及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将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到并购审计中,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几个方面对医药行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了分析。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并购双方所处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双方的经营理念,被并购方的资产评估还有并购后并购方的会计处理以及商誉的确认等。本文还结合医药企业的一起并购案例,分析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事务所在防范审计风险时采取的措施。最后,结合之前的分析,针对医药行业并购审计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即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出台相应的并购审计操作规范、组建专业的并购审计机构,完善并购审计质量控制等。希望对审计人员在医药行业并购过程中识别审计风险提供意见,降低事务所在并购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刘恒[7](2018)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被审计单位充分应用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数据集中。目前许多被审计单位已经实现了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并且具备高速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适应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审计部门必须提升自身审计水平,引入信息化技术,研发相应的审计软件,更好地履行自身审计的职能。本文的目标是构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基于财政预算执行过程的流程,分析了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该架构采用B/S结构,包括基础数据层、审计支撑平台、工具组件层、应用层;设计了数据库结构,设计了数据采集模块、预警模块、查询分析模块、疑点管理模块、多维分析模块和业务协同模块的功能,并展示了主要功能的实现效果;对系统进行了部署;最后,为确保各模块能够稳定运行,分别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两方面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该系统实现了审计模式从松散到联合的转变,这有助于提升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审计实施范围也由原来的抽查审计到扩大范围的和覆盖面的审计,将审计提升到了另一个层面;在审计监督方面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转变,问题揭示从整个面出发,为改善审计缺陷做出了重大贡献,审计监督的强度也得到提升。
弭力元[8](2017)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认为本世纪初,安然、世通等大型公司陆续暴露出财务舞弊丑闻,这些都极有力地说明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为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国内外逐步提升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机制应运而生。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等,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体系。2012年,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进入以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为开端的强制实施披露阶段。但是通过对公司财报审计意见及内控审计意见研究发现,部分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其内控审计意见中并没有应有的内控缺陷披露,因而我们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内控审计存在质量问题。本文定义了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以内控审计意见为内控审计质量的代理值,运用迪博内控指数的高低进行控制,从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两方面进行分析。从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从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两个角度研究经济后果。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进行研究。经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有正向影响,反映大规模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审计;上市公司的规模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正相关,这与大规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相对健全有效并且更倾向于聘用信誉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及审计任期等因素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企业采用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整合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审计不单独定价而缺乏定价机制,而且我国刚引入内控审计,审计任期相对较短。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显着正向影响,这说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较高的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运行的健全和完善能够进行很好的监督,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有正向影响但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实施年限较短,样本数量较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优越性未能在整合审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商思争,宣昌勇[9](2017)在《“一带一路”审计:一个信任视角的理论框架》文中认为首先基于审计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理论,界定了审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然后在论证审计的信任动因和机理的基础上,推理得出审计的"一带一路"一般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一带一路"既有治理体系和建设内容,归纳了"一带一路"审计具体理论框架。结论是:基于信任视角的"一带一路"审计理论框架具有中国智慧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一带一路"审计主体、客体和标准应该在治理框架内采用平等协商方式确定;"一带一路"审计将逐步由"基于信任"走向"基于规则"。
阎雪琳[10](2017)在《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越来越被看重,专项审计调查着重从个别出发进行探索,从事务现象出发窥探实质,归纳总结公共性的问题,根据体制和机制从根本进行查找原因、提建议,让政府在进行宏观决策之时能够有所参照,为发展大局提供更加上层的服务。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导致了经济工作中产生许多问题,涉及到体制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无法对其以对错进行评估,因而改如何对问题进行定性及怎么解决这类问题也难以把握。本文研究如何利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对重大投资决策进行审计,并且将这个审计过程集成到审计信息系统中,通过国内外诸多文献和理论的基础的研究结合笔者实际参与LD市审计局的大型国有企业2012年度至2014年度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活动,在审计活动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会计报表数据等数据进行分析的背景下。研究专项审计方式的转变以及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的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重大投资专项审计信息系统,笔者研究了在专项审计信息系统中如何实现来源不一,结构不一样的审计数据的采集和标准化,并详细讲述了从哪些方面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报表数据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分析。笔者通过对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进行了明确的目标分析、详细的功能性需求分析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分析,进而确定了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系统要实现审计项目管理、数据转换和分析、审计数据分析、审计报告管理、系统管理这几个一级功能模块,并针对每一个一级模块再继续进行细分,分别设计了二级及三级子模块,对专项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说明和设计。笔者希望通过重大投资决策的专项审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可减轻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的部分繁琐的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规范审计行为,为信息化时代下审计工作面临的审计理论和方法的落后的状况提出建议和方法。
二、论审计目标的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审计目标的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以华鹏飞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研究 |
2.1.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
2.1.3 概括性评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
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审计风险概述 |
3.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概述 |
3.1.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界定 |
3.1.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传统企业区别 |
3.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审计风险特点 |
3.2.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重大错报风险 |
3.2.2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检查风险 |
3.3 本章小结 |
4 华鹏飞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4.1.1 公司概况 |
4.1.2 案例选择合理性分析 |
4.1.3 华鹏飞公司责令整改事件回顾 |
4.2 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4.2.1 战略转型导致经营风险 |
4.2.2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
4.2.3 存在较高固有风险 |
4.3 检查风险分析 |
4.3.1 注会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
4.3.2 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
4.4 案例小结 |
5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成因 |
5.1 重大错报风险成因 |
5.1.1 行业经营风险较高 |
5.1.2 内控不能有效执行 |
5.1.3 行业相关规范不完善 |
5.2 检查风险成因 |
5.2.1 对注会能力要求更高 |
5.2.2 审计技术不完善 |
6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6.1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措施 |
6.1.1 充分评估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
6.1.2 充分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
6.1.3 收入与成本审计程序进行细分探讨 |
6.2 针对检查风险应对措施 |
6.2.1 培养专业服务审计人才 |
6.2.2 发展云审计技术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 |
0.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3.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0.4.1 研究特色 |
0.4.2 创新之处 |
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
1.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定义 |
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内容 |
1.2.1 立项阶段审计文件 |
1.2.2 准备阶段审计文件 |
1.2.3 实施阶段审计文件 |
1.2.4 完成阶段审计文件 |
1.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特点 |
1.3.1 专业性 |
1.3.2 合法性 |
1.3.3 连贯性 |
1.3.4 程序性 |
1.3.5 系统性 |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痛点及其成因分析 |
2.1 审计业务痛点 |
2.1.1 信息不对称 |
2.1.2 审计业务质量内部控制不完善 |
2.1.3 存在隐瞒披露甚至协同舞弊行为 |
2.1.4 连续审计存在问题 |
2.1.5 审计档案诉讼证明功能受限 |
2.2 成因分析 |
2.2.1 审计权限受限制 |
2.2.2 程序执行不到位 |
2.2.3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缺失,流动性大 |
2.2.4 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不配套 |
2.2.5 审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
3 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设计 |
3.1 模式构成要素 |
3.1.1 会计师事务所 |
3.1.2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
3.1.3 审计档案 |
3.1.4 审计档案使用者 |
3.2 模式结构 |
3.2.1 硬件层 |
3.2.2 数据层 |
3.2.3 功能层 |
3.2.4 交互层 |
3.3 模式运行方式 |
3.3.1 硬件层-数据层交互 |
3.3.2 数据层-功能层交互 |
3.3.3 功能层-交互层交互 |
3.4 模式的优势 |
3.4.1 数据收集分析消除信息不对称 |
3.4.2 及时归档提高内控质量 |
3.4.3 在线协作发现和防止舞弊 |
3.4.4 完整保存保障审计连续性 |
3.4.5 准确记录增强诉讼证明力 |
4 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
4.1 加强技术支持,保证审计程序执行到位 |
4.1.1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
4.1.2 信息安全技术 |
4.2 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
4.2.1 聘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
4.2.2 重视员工档案、审计、计算机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 |
4.3 提高共享程度 |
4.3.1 建立行业数据库 |
4.3.2 提高内部的共享程度 |
4.4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
4.4.1 强化审计人员档案收集保管意识 |
4.4.2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参与感和荣誉感 |
4.5 加强业务质量内部控制 |
4.5.1 保证档案收集真实完整 |
4.5.2 保证程序逻辑的正确性 |
4.5.3 重视系统安全和访问权限 |
4.6 开发利用审计档案,提升审计水平 |
4.6.1 整理归纳优秀审计成果,为其他审计项目提供借鉴 |
4.6.2 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事后检查提高审计质量 |
4.6.3 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证据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概述 |
2.1.1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概念 |
2.1.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目标与对象 |
2.1.3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范围与内容 |
2.1.4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标准与方法 |
2.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国家治理理论 |
3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现状 |
3.1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项目匮乏 |
3.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以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为主 |
3.3 大气污染防治绩效指标存在不足 |
4 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案例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2 设定审计计划 |
4.2.1 审计目标 |
4.2.2 审计对象 |
4.2.3 审计范围与内容 |
4.2.4 审计标准 |
4.3 审计实施过程 |
4.3.1 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
4.3.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4 审计结论与审计建议 |
4.4.1 审计结论 |
4.4.2 审计建议 |
4.5 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经验启示 |
4.6 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6.1 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 |
4.6.2 审计指标体系存在缺陷 |
4.6.3 环境审计专业人才匮乏 |
4.6.4 审计建议不具体且缺少后续跟踪审计 |
5 完善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建议 |
5.1 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 |
5.2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3 建立专业的环境审计人才队伍 |
5.4 重视跟踪审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审计风险研究 ——以贝达药业并购卡南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并购审计风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并购审计与并购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
2.1.1 并购审计和并购审计风险 |
2.1.2 并购审计风险模型 |
2.2 并购审计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博弈论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审计风险的识别 |
3.1 我国医药行业基本状况 |
3.2 医药行业的特点 |
3.2.1 高风险高收益性 |
3.2.2 研发回报周期长 |
3.2.3 行业受国家医药改革政策影响大 |
3.3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及并购特点 |
3.3.1 医药行业并购现状 |
3.3.2 医药行业并购特点 |
3.3.3 当前医药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
3.3.4 医药行业并购小结 |
3.4 医药行业并购审计风险的识别 |
3.4.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3.4.2 固有风险识别 |
3.4.3 控制风险识别 |
3.4.4 检查风险识别 |
4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4.1 背景介绍 |
4.1.1 并购双方公司简介 |
4.1.2 并购过程回顾 |
4.2 并购审计风险的识别 |
4.2.1 并购双方所处的外部环境 |
4.2.2 并购双方的股权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理念 |
4.2.3 固有风险 |
4.2.4 控制风险 |
4.2.5 检查风险 |
4.3 会计师事务所并购审计风险防范 |
4.3.1 并购审计风险的一般防范措施 |
4.3.2 并购审计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
4.4 案例小结 |
5 降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审计风险的对策 |
5.1 并购审计财务报表层次风险防范 |
5.1.1 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和评估并购环境 |
5.2 并购审计固有风险防范 |
5.2.1 做好资产评估工作 |
5.3 并购审计检查风险防范 |
5.3.1 组建专业的并购审计机构,完善并购质量控制制度 |
5.3.2 对审计人员进行医药行业专业知识培训 |
5.3.3 对并购整个过程密切跟踪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业务与技术 |
2.1 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
2.2 审计业务的内容与方法 |
2.2.1 预算编制审计 |
2.2.2 指标管理审计 |
2.2.3 支付管理审计 |
2.2.4 总预算管理审计 |
2.2.5 其他审计方法 |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3.1 B/S |
2.3.2 MVC架构 |
2.3.3 数据库技术 |
2.3.4 数据挖掘技术 |
2.3.5 UML建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业务概述 |
3.2 功能需求 |
3.2.1 查询需求 |
3.2.2 审计数据管理需求 |
3.2.3 知识库管理需求 |
3.3 信息需求 |
3.4 性能需求 |
3.5 安全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主要功能的实现 |
4.1 总体架构设计 |
4.2 功能设计 |
4.2.1 总体功能框架 |
4.2.2 查询分析模块 |
4.2.3 审计数据管理模块建模 |
4.2.4 知识库管理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的实现 |
4.4.1 查询功能实现 |
4.4.2 审计数据管理实现 |
4.4.3 知识库管理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环境部署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概述 |
5.2.2 测试大纲 |
5.2.3 测试流程 |
5.2.4 功能测试 |
5.2.5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定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控制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2.2 文献回顾 |
2.2.1 内部控制 |
2.2.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
2.2.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
2.2.4 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 |
2.2.5 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 |
2.2.6 文献回顾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3.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
3.1.1 内部控制审计主体 |
3.1.2 内部控制审计客体 |
3.2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经济后果 |
3.2.1 会计信息质量 |
3.2.2 财务报表审计质量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 |
4.1 变量设定 |
4.1.1 影响因素的变量设定 |
4.1.2 经济后果的变量设定 |
4.2 因变量的计量 |
4.2.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
4.2.2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
4.2.3 财务报表审计质量 |
4.3 自变量的计量 |
4.3.1 影响因素自变量计量 |
4.3.2 经济后果自变量计量 |
4.4 控制变量的计量 |
4.5 模型设计 |
4.5.1 影响因素研究 |
4.5.2 经济后果研究 |
4.6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6.1 样本选取 |
4.6.2 数据来源 |
第五章 实证分析结果 |
5.1 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
5.1.1 描述性统计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回归结果分析 |
5.2 经济后果数据分析 |
5.2.1 独立样本T检验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回归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政策建议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一带一路”审计:一个信任视角的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关于“一带一路”治理体系建设的文献 |
(二)关于“一带一路”审计的相关文献 |
三、框架构建 |
(一)审计理论框架构成要素 |
(二)基于信任的审计一般理论框架构建 |
1. 构建依据 |
(1)审计是一种基于信息的信任机制 |
(2)审计是治理系统的子系统 |
2. 基于信任的审计一般理论框架 |
(三)基于信任的“一带一路”审计理论框架构建 |
1. 建立主体之间基于信息的信任关系是“一带一路”审计的动因 |
2. 实现利益相关国家的互信合作是“一带一路”审计的目标 |
3. 现存各种治理体系是审计发挥作用的环境 |
4. 审计主体应在治理框架内协商确定 |
5. 审计客体应针对“五通”建设内容协商确定 |
6. 审计标准应在尊重主权基础上由利益相关方协商确定 |
四、结论 |
(10)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投资决策审计研究现状 |
1.2.2 专项审计研究现状 |
1.2.3 审计信息系统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专项审计调查 |
2.1.1 专项审计调查概念 |
2.1.2 专项审计调查特征 |
2.1.3 专项审计调查原则 |
2.2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 |
2.2.1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的意义 |
2.2.2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的内容 |
2.2.3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的重点 |
3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分析 |
3.1 专项审计方法比较分析 |
3.1.1 传统审计方式分析 |
3.1.2 运用信息系统审计优势 |
3.2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业务分析 |
3.2.1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背景界定 |
3.2.2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目的和内容 |
3.2.3 运用专项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
3.3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2 系统其他需求分析 |
3.4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流程分析 |
3.4.1 审计准备阶段 |
3.4.2 审计实施阶段 |
3.4.3 审计报告阶段 |
4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信息系统设计 |
4.1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系统功能设计 |
4.1.1 审计项目管理功能设计 |
4.1.2 数据采集与转换功能设计 |
4.1.3 审计数据分析功能设计 |
4.1.4 审计报告功能设计 |
4.1.5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 |
4.2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模型E-R图设计 |
4.2.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5 重大投资决策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开发 |
5.2 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运行结果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论审计目标的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以华鹏飞公司为例[D]. 刘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D]. 张北. 辽宁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W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案例研究[D]. 李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审计风险研究 ——以贝达药业并购卡南吉为例[D]. 王满霞. 云南大学, 2019(03)
- [7]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恒.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8]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D]. 弭力元.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9]“一带一路”审计:一个信任视角的理论框架[J]. 商思争,宣昌勇.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7(03)
- [10]重大投资决策专项审计信息系统研究[D]. 阎雪琳.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