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袁中伟[1](2020)在《落叶松尺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落叶松生长过程中常受诸多病虫害侵扰,尤其是落叶松尺蛾发生发展迅速,时常暴发成灾。落叶松尺蛾在较短时间内会将大片落叶松树叶啃食光,对落叶松的正常生长影响巨大,甚至会引发大片林木死亡。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对落叶松翅蛾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提出通过营林措施以及人工、物理、化学等措施进行防治,控制落叶松尺蛾造成的危害,从而推动林业发展。
刘华[2](2019)在《应用脉冲式烟雾机防治桉树油桐尺蠖报告》文中提出油桐尺蠖是中国南方桉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虫灾暴发快,程度重,但既有的喷雾防治见效慢、成本高、山地作业困难。基于此,阐述了6HYB-25B(W)型弯管烟雾机弥雾载药防治油桐尺蠖的高效、低成本特性,效率1.32 hm2/台班,防治效果99%,防治成本98.81元/hm2(不含烟雾机折旧费)。可以进行田间大面积推广使用。
吕云彤,张琪慧,苑冉,曹传旺[3](2018)在《中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呈频发重发态势,严重危害林业生态安全。化学防治是目前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本文基于我国森林害虫发生特点,详实阐述森林害虫化学防治中烟雾防治、注干防治、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和行为化学防治的作用、应用技术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化学防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森林害虫化学防治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周洋洋[4](2017)在《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和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热雾施药是一种超低容量施药技术,具有雾滴粒径小、沉积分布均匀、高效和节水等特点。热雾机在我国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但热雾施药技术在我国发展尚不完善。为进一步指导热雾机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本文研制了适用于热雾施药技术的热雾助剂,以及热雾施药技术对生物药剂和不同分解温度化学药剂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热雾机喷施农药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和适用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雾助剂主要由溶剂、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沉降剂构成,含量分别为77%、16%、1.5%、3%和2.5%。助剂表面张力为41.64 mN/m,粘度为17 mPa·s,闪点为96℃。其添加量为15%时,具有很好的雾化效果。2.研究测定了热雾施药技术对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雾机处理会对菌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损伤率约为13.4%。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孢子活力测定试验可知,热烟雾处理并未造成菌体形态的变化。3.以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为代表,研究了热雾施药技术对不同分解温度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药剂经热雾机处理前后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药剂经热雾机喷施过后其浓度会变为原来的1.5倍,热烟雾法喷施化学药剂不会对药剂本身产生影响。4.分别使用热雾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40%恶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施药量均为30克/667m2时,热雾法施药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84.22%,背负式喷雾器对番茄晚疫病的效果为69.94%,热雾法施药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常规背负式喷雾法。5.分别使用热雾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Tranquility 500 SC防治番茄灰霉病,其施药量均为36克/亩、48克/亩和60克/亩,热雾法施药在用药量为36克/亩时的防治效果为76.67%,背负式喷雾法在用药量为60克/亩时的防治效果为77.38%,二者在5%和1%显着水平上差异不显着。由此可以推断利用热雾法施药其药剂用量减少40%仍然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热雾法施药是农药减量和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郝亮仙[5](2015)在《应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剂,并且借助烟雾机来对落叶松尺蛾予以防治的过程中,选择的药物类型和药物的浓度可能会对落叶松尺蛾防治起到不同的效果。对此展开研究发现,使用40倍的浓度为4%左右的氯氰菊酯,对落叶松尺蛾起到的防治效果最理想,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比起其他的药剂来说值得推广、使用。同时,提出如何防治森林病虫害。
张丽茹[6](2015)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林面积的扩大和部分人工针叶林相继进入近、成熟林阶段,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辖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逐年增加,暴食性害虫及新造林地鼠兔害呈频发、高发态势。通过采取强化预测预报、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技术、严格实施森林植物检疫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住灾害发生,巩固造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段景攀[7](2014)在《温度和寄主植物对落叶松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性激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是林业上重要害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及国外部分地区,给林业上造成重要经济损失。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方法研究了落叶松尺蠖生物学特性、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成虫性激素进行初步研究、并比较落叶松尺蠖两种主要寄主植物落叶松类的华北落叶松和栎类的辽东栎对幼虫发育历期和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乌兰察布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3±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min,可多次交尾。温度和交尾对成虫的寿命及产卵量影响显着,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17±69.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09±81.30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1±76.83粒。2.温度对落叶松尺蠖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影响显着。在19-29℃范围内,越冬卵都能正常孵化,在31℃下卵的孵化率为0;不同温度对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及羽化率影响不同,15-29℃下都能完成幼虫期并化蛹,其中以19℃下最好,蛹的适宜温度为15℃;在25℃条件下,幼虫和预蛹发育速率最快。落叶松尺蠖各龄幼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呈二次回归关系,显着相关。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落叶松尺蠖1-5龄幼虫、幼虫期和预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3.53℃、4.78℃、5.47℃、5.77℃、11.82℃、4.28℃、5.59℃,有效积温依次为107.90、60.47、64.87、74.84、138.77、459.77、86.72日·度。温度对蛹重、产卵量、产卵节律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落叶松尺蠖雌雄虫发育历期差异显着,雄虫比雌虫先羽化,为雄性先熟种类。3.华北落叶松和辽东栎两种寄主植物下落叶松尺蠖完成幼虫阶段的历期分别为17.63士1.54d和17.31士1.12d,两者差异不显着;但饲喂辽东栎高于饲喂华北落叶松的蛹重,分别为0.1385±0.0272g和0.1206±0.0259g,两者差异显着。4.落叶松尺蠖雌虫性腺的可能部位为腹部8-9节;雄虫EAG反应活性结果与其日龄存在相关,随着日龄的增加活性降低。
侯紫慧[8](2014)在《塞罕坝地区落叶松林主要食叶害虫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落叶松林区的有害生物防治,作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森林保护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森林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做好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根据塞罕坝林场实际情况,采取春季和秋季两种虫情调查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受灾林区进行秋季虫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利用繁殖系数表推测翌年一龄幼虫数,翌年春天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秋季调查预测结果进行核实和修正,结合所得数据,根据危害程度划分标准推算出危害等级。本着“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策略,制定了塞罕坝地区几种常见的落叶松虫害(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落叶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Iariciana、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grisecana、落叶松腮扁叶蜂Erannis ankeraria、落叶松尺蛾Erannis ankeraria)相应的治理技术方案。在对林区虫害进行治理时,要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严格检疫,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生物防治,以营林措施为主,科学使用化学药剂,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林区虫害效果显着。
杨春[9](2011)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总体防控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对河北坝上地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实地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在管理和防治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现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防控体系,为河北坝上林区、内蒙古林区和东北林区以及生态环境类似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管理和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全志红,李丽清,潘江洲,邵锦康,李小芳[10](2011)在《“森得保”粉剂防治松尺蛾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在苍梧县马尾松林进行"森得保"喷粉防治松尺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尺蛾的平均虫口死亡率达76.03%,对虫害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使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落叶松尺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落叶松尺蛾生物学特性 |
2 落叶松尺蛾防治方法 |
2.1 营林措施 |
2.1.1 合理育苗。 |
2.1.2 科学造林。 |
2.1.3 加强育林。 |
2.1.4 实行成林抚育。 |
2.2 人工防治 |
2.3 生物防治 |
2.4 物理防治 |
2.5 化学防治 |
2.5.1 药剂喷雾防治。 |
2.5.2 烟雾防治。 |
3 结语 |
(2)应用脉冲式烟雾机防治桉树油桐尺蠖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参试材料 |
1.3 作业方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治效果调查 |
2.2 防治成本核算 |
3 结论 |
(3)中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防治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中的现状 |
2 我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技术 |
2.1 烟雾防治 |
2.2 注干防治 |
2.3 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 |
2.4 行为化学防治 |
3 展望和对策 |
(4)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和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农药使用技术 |
1.2 热雾施药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 热雾机的应用前景 |
1.4 热雾机使用注意事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热雾助剂的研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
2.1.3 供试分散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筛选溶剂 |
2.2.2 筛选乳化剂 |
2.2.3 筛选分散剂 |
2.2.4 热雾助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
2.2.5 热雾助剂粘度的测定 |
2.2.6 热雾助剂闪点的测定 |
2.2.7 热雾助剂对作物的安全性评价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热雾助剂溶剂的选择 |
2.3.2 热雾助剂配方的组成 |
2.3.3 热雾助剂冷热贮结果 |
2.3.4 热雾助剂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
2.3.5 对作物安全性测试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菌株及试剂 |
3.1.3 供试培养基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液配置 |
3.2.1.1 哈茨木霉菌菌液的配制和处理 |
3.2.1.2 枯草芽孢杆菌菌液配置 |
3.2.2 菌体活性的检测 |
3.2.3 菌体活力鉴定 |
3.2.4 HITACHI SU-8010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哈茨木霉菌体形态的影响 |
3.2.5 不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方式处理条件下,哈茨木霉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方式对哈茨木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3.3 菌体活力的鉴定结果 |
3.3.4 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菌体形态变化的影响 |
3.3.5 不同方式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菌抑菌作用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3.7 不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孢子活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热雾施药对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器材 |
4.1.2 试验药剂 |
4.1.3 试验药剂处理剂量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药剂的处理 |
4.2.2 标准曲线的制定 |
4.2.3 苯醚甲环唑液相条件 |
4.2.3.1 仪器及试剂 |
4.2.3.2 色谱条件 |
4.2.4 氟硅唑液相条件 |
4.2.4.1 仪器及试剂 |
4.2.4.2 色谱条件 |
4.2.5 吡唑醚菌酯液相条件 |
4.2.5.1 仪器及试剂 |
4.2.5.2 色谱条件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喷雾方式对苯醚甲环唑稳定性影响 |
4.3.1.1 苯醚甲环唑标准曲线的制定 |
4.3.1.2 苯醚甲环唑液相结果 |
4.3.2 不同喷雾方式对吡唑醚菌酯稳定性影响结果 |
4.3.2.1 吡唑醚菌酯标准曲线的制定 |
4.3.3 不同喷雾方式对氟硅唑稳定性影响结果 |
4.3.3.1 氟硅唑标准曲线的制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热雾机喷施药剂对番茄灰霉病和番茄晚疫病的防效和适用剂量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试验器材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药剂 |
5.1.4 药剂使用剂量 |
5.2 试验小区图 |
5.3 试验地情况 |
5.3.1 番茄灰霉病地试验情况 |
5.3.2 番茄晚疫病试验地情况 |
5.4 试验方法 |
5.4.1 田间防效 |
5.4.2 雾滴密度的测定 |
5.4.3 雾滴沉积分布的测定 |
5.4.4 雾滴有效沉积率的测定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1 热雾机喷施 40%恶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
5.5.2 雾滴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沉积分布 |
5.5.3 不同方式喷施 40%恶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
5.5.4 小结 |
5.5.5 热雾机喷施Tranquility 500 SC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5.5.6 小结 |
5.6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应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落叶松尺蛾的发生特点 |
2 使用烟雾机来防治落叶松尺蛾的基本概况 |
2.2 开展试验的地点太原市娄烦县盖家庄乡榆树掌村正王背人工落叶松林。 |
2.3 防治对象二三龄的落叶松双肩尺蛾幼虫 (见图2) 。 |
2.4 防治试验的具体方式 |
3 使用烟雾机来防治落叶松尺蛾的结果 |
3.1 防治落叶松尺蛾的效果 |
3.2 经济成本 |
4 实际工作中如何防治森林病虫害 |
4.1 实行育苗措施 |
4.2 实行造林措施 |
4.3实行育林措施适当地进行幼林抚育、间隔伐木能够很好地控制森林病虫害。另外, 适当地对树木进行树枝修剪也能避免树木腐朽或者是害虫入侵。 |
4.4 实行成林抚育 |
5 结语 |
(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
1.1 发生种类 |
1.2 分布与危害 |
2 预测预报 |
3 防控措施 |
3.1 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 |
3.2 飞机喷药治虫 |
3.3 毒笔划环防治 |
3.4 烟雾机防治 |
3.5 干基打孔注药防治 |
3.6 保护器投药灭鼠 |
3.7 营林措施 |
3.8 严格检疫 |
4 对今后防治检疫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4.1 加强体系建设 |
4.2 强化监测预报 |
4.3 提升防控水平 |
(7)温度和寄主植物对落叶松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性激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落叶松尺蠖研究综述 |
1.1.1 落叶松尺蠖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
1.1.2 落叶松尺蠖的生活史及习性 |
1.1.3 落叶松尺蠖寄主植物和危害 |
1.1.4 落叶松尺蠖防治现状 |
1.2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
1.2.1 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温度与昆虫行为 |
1.2.3 温度对昆虫的胁迫及昆虫的适应 |
1.2.4 温度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
1.2.5 全球变暖对昆虫的影响 |
1.3 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1.4 昆虫性信息素及EAG在其研究中的应用 |
1.4.1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 |
1.4.2 触角电位技术(EAG)在昆虫性信息素方面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落叶松尺蠖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地 |
2.1.2 野外调查 |
2.1.3 室内观察 |
2.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落叶松尺蠖年生活史 |
2.2.2 发育历期及幼虫头宽值 |
2.2.3 蛹在林地中的分布特性 |
2.2.4 成虫的生活习性 |
2.3 本章小结和讨论 |
2.3.1 幼虫 |
2.3.2 蛹 |
2.3.3 成虫 |
3 温度对落叶松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和仪器 |
3.1.2 温度和84消毒液处理对越冬卵孵化率和历期的影响 |
3.1.3 温度对幼虫和蛹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4 幼虫期与预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预测模拟 |
3.1.5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
3.1.6 温度对成虫羽化及产卵的影响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和84消毒处理对卵孵化的影响 |
3.2.2 温度对幼虫存活、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3.2.3 温度对幼虫和预蛹发育历期影响 |
3.2.4 落叶松尺蠖幼虫和预蛹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
3.2.5 不同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3.2.6 温度对落叶松尺蠖蛹重的影响 |
3.2.7 温度对成虫羽化的影响及雄性先熟现象 |
3.2.8 雌虫产卵量和产卵节律 |
3.3 本章小结和讨论 |
4 华北落叶松和辽东栎对落叶松尺蠖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 不同日龄雄蛾对雌蛾不同部位正己烷提取物的EAG反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性信息素样品中制备 |
5.1.3 Kaissling溶液的制备 |
5.1.4 触角电位反应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日龄雄虫正己烷EAG测量值差异比较 |
5.2.2 雄虫EAG反就的绝对值差异比较 |
5.3 本章小结和讨论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8)塞罕坝地区落叶松林主要食叶害虫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综述 |
1.1.1 国外虫害研究概况 |
1.1.2 国内虫害研究概况 |
1.1.3 塞罕坝虫害研究概况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森林生物资源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
2.3.2 落叶松林虫害测报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塞罕坝地区落叶松林虫害发生特点 |
3.1.1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发生特点 |
3.1.2 落叶松尺蛾(Erannis ankeraria)发生特点 |
3.1.3 落叶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Iariciana)、松线小卷蛾(Zeiraphera grisecana)发生特点 |
3.1.4 落叶松腮扁叶蜂(Erannis ankeraria)发生特点 |
3.2 虫害发生量测报结果 |
3.2.1 秋季调查测报结果 |
3.2.2 春季调查测报结果 |
3.2.3 发生量测报结果 |
3.3 落叶松林虫害综合治理技术 |
3.3.1 组织领导 |
3.3.2 营林防治 |
3.3.3 森林植物检疫 |
3.3.4 综合治理措施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总体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树种及分布 |
1.1 树种 |
1.2 分布 |
2 塞罕坝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
2.1 虫害的种类及危害对象 |
2.1.1 食叶害虫的种类 |
2.1.2 枝梢害虫的种类 |
2.1.3 蛀干害虫的种类 |
2.2 病害的种类与发生周期 |
2.2.1 病害的种类 |
2.2.2 发生时期 |
3 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 |
3.1 建立完整的预测预报组织 |
3.2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体系流程 |
3.3 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 |
3.3.1 秋季虫情调查 |
3.3.2 预测预报 |
4 综合防治措施 |
4.1 药物防治 |
4.2 营林措施 |
4.3 物理防治方法 |
4.4 生物防治方法 |
4.5 加强植物检疫管理, 防治有害生物侵入 |
(10)“森得保”粉剂防治松尺蛾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施药机械 |
1.1.3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四、使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落叶松尺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J]. 袁中伟. 乡村科技, 2020(25)
- [2]应用脉冲式烟雾机防治桉树油桐尺蠖报告[J]. 刘华. 南方农业, 2019(11)
- [3]中国森林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J]. 吕云彤,张琪慧,苑冉,曹传旺.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3)
- [4]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和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D]. 周洋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5]应用烟雾机防治落叶松尺蛾研究[J]. 郝亮仙. 北京农业, 2015(32)
- [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实践与思考[J]. 张丽茹. 河北林果研究, 2015(01)
- [7]温度和寄主植物对落叶松尺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性激素初探[D]. 段景攀.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8]塞罕坝地区落叶松林主要食叶害虫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D]. 侯紫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4)
- [9]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总体防控措施[J]. 杨春.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6)
- [10]“森得保”粉剂防治松尺蛾试验[J]. 全志红,李丽清,潘江洲,邵锦康,李小芳. 广西林业科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