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沼气池的产气和排放

如何保持沼气池的产气和排放

一、如何保持沼气池产气和出料(论文文献综述)

曾锦[1](2020)在《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过度排放了CO2、CH4等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并最终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发展沼气既能够加快畜禽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保护好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符合国际碳减排趋势。而在沼气池的减排量的核准过程中,涉及到方法学的建立与运用,其涉及的众多指标中,尤以甲烷转化因子(Methane Conversion Factor,MCF)最为关键,且建立过程极为复杂,目前大多数沼气项目采用的MCF值均为缺省值或经验值,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估值性。本研究结合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满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及自主减排的需求,在厘清MCF建立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研究并计算区域性甲烷转换因子,最终拟合出针对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新的MCF计算模型,将为缺省的中国西南地区MCF相关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传统技术和静态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分布、甲烷转化途径与甲烷排放通量之间关系,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计算出MCF值,最终建立适合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新的MCF计算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100 m3水压式沼气池的进料口、出料口以及总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尽管水压式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甲烷排放通量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但是水压式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以及总的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这主要和沼气池的发酵温度和进料量有关。用猪粪作为发酵原料,测量结果表明100 m3水压式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及总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199 g/(m2·h)、2.432 g/(m2·h)和53.845 g/(m3·d),其甲烷泄漏比是15.06%。2、对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研究发现:(1)气候的变化导致系统内发酵温度发生改变,而发酵温度的改变影响着系统内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发酵温度变化越小,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越小。(2)梭菌目(Clostrid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les)是在沼气发酵稳定运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四种优势菌群,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是33.80%、27.70%、18.60%和5.38%;亚优势菌群有Synergistale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和Selenomonadales,它们的相对分度分别是4.63%、3.28%、2.18%和1.11%。(3)产甲烷菌主要由甲烷丝菌属(Methanothrix)、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占主导,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2.00%、1.38%和0.88%。实验结果表明在沼气发酵稳定运行的过程中,主要以乙酸型产甲烷菌为主导。3、在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CH4的同位素比值维持在-36‰48‰之间,CO2的同位素比值维持在-14‰30‰之间;CO2还原途径产甲烷贡献率均小于30%,且?mc的值整体变化较小。实验结果说明在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的产甲烷代谢途径主要以CH3COOH裂解途径为主导,且该过程中产甲烷代谢途径的变化较小。4、以Chao 1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为评价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指标时,实验期间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并没有引起甲烷转化途径发生显着性的变化,同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日产甲烷量和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亦不显着,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在区域气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同时该沼气发酵生态系统采用半连续发酵,长期处于一个稳定产气阶段,致使池内微生物群落即使发生了较小的变化,但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平衡。而环境因子与Top20菌属的RDA分析表明池内温度、进料量、日产甲烷量、甲烷排放通量与甲烷丝菌属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温度的升高、进料量的增加能够促进甲烷丝菌属的生长繁殖,使其成为系统内绝对的优势菌群,因此实验期内主要以CH3COOH裂解途径为主导产甲烷,相应的甲烷排放通量也随之发生变化。5、结合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的特征,通过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出100 m3的沼气池MCF值为14.10%,同时本研究拟合了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新的MCF计算模型,得到MCF=(-0.349X进料-0.262X池温+1.622X通量-15.029)*100%(P<0.01,R2=0.9552)。

博林(Boualy VONGVISITH)[2](2020)在《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中国蔬菜总产量近7.85亿吨,废弃物主要分布于蔬菜生产基地、集散地和加工场所,可资源化利用的蔬菜废弃物量超过蔬菜总产量的30%。但是,目前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量少,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废弃物随意堆积,城镇蔬菜废弃物主要随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传统粗放式的处理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蔬菜废弃物由于其自身较高的含水率,不宜采用焚烧工艺。同时,因有机成分含量高,其堆放或填埋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蔬菜废弃物来说这些废弃物的固体含量在8%~19%,总挥发固体的含量占总固体80%以上,其中包括75%的糖类和半纤维素,9%的纤维素及5%的木质素,其较高的含水量使得它们很适宜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水分含量较高利于水溶性化合物在沼气发酵的代谢,而厌氧消化工艺则是处理这些废弃物的合理选择。好氧工艺不太适合处理水果和蔬菜废弃物,因为有机物含量高需要大量的动力消耗。本实验通过五种不同蔬菜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旨在探索蔬菜废弃物厌氧处理工艺。同时,检查IC和UASB反应器的产气特性及其甲烷含量,确定新型厌氧反应器的最佳工艺参数和稳定性。最后,对处理后的蔬菜沼液提出一种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折流沟工艺处理方法,探索蔬菜沼液排放标准。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指导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能源研究发展的重要数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蔬菜废弃物批量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A组(混合叶菜废弃物)与其他两组相比,平均甲烷含量最高,为65.2%,VS产甲烷率为0.731 L/g VS。其中在HRT为17天时,VS产气率达到0.987 L/g VS。实验组B(蔬菜废弃物残渣)的VS产气率为0.817 L/g VS,而平均甲烷含量为56.6%,VS产甲烷率为0.61 L/g VS。此外,实验组C(蔬菜汁)的VS产气率为0.637 L/g VS,,而平均甲烷含量为58.6%,VS产甲烷率为0.42 L/g VS。2.以IC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料并比较两个反应器性能,两个反应器实验均分为5个阶段,HRT分别为6d,4d,2d,1d和0.5d。IC和UASB反应器的实验结果表明,当HRT为6 d时,IC反应器的产气率为6.9 g VS/(L·d),比UASB反应器的产气率高出4.5 g VS/(L·d),然而当HRT在4-2d时,IC反应器产气率从2.8-3.1 g VS/(L·d)略有增加。HRT在2-0.5d变化时,IC反应器性能比UASB反应器稍好,平均气体产量为3.6至3.9L/d,甲烷含量为66%。实验表明,IC反应器能够稳定的运行并且运行效果要优于UASB反应器。3.使用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DFAB工艺处理蔬菜汁废液,将厌氧消化后沼液深度处理。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在1169~1146 mg/L之间,AFISH出水COD浓度在376~250mg/L之间,DFAB处理后COD浓度进一步降低到220~102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通过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对混合蔬菜废弃物可以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且IC反应器能够稳定的运行并且运行效果要优于UASB反应器,经IC反应器处理后的蔬菜沼液可以进一步用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DFAB工艺进行处理,可使蔬菜废液达标排放。

陈耀文[3](2020)在《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理论模型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北乡村地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为太阳能供热技术和清洁化沼气供能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清洁能源技术单独应用时均存在一定缺陷。由于太阳能存在能流密度低和波动不稳定的固有属性,导致系统太阳能保证率较低,常规能源补充量大;而沼气厌氧发酵过程受温度影响显着,西北地区冬季寒冷,环境温度低导致沼气池产气效率低下,沼气池冬季闲置率高。本研究中提出将太阳能供热技术与沼气厌氧技术进行组合,使太阳能系统与沼气系统之间进行能量交互,二者产生相互正向影响,进而形成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以克服两种清洁能源技术单独应用效果不佳的技术瓶颈。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过程中,不仅受外部的气候条件、用户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设备容量参数等因素影响,而且系统内部的能量传输与分配也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为了获得系统能量分配以及设备容量配置对互补耦合供能系统性能的影响关系以及系统运行性能最优条件下的能量传输及分配参数。本文围绕系统理论模型建立、关键部件特性分析、系统仿真模拟以及系统运行优化四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能量传递及平衡过程分析,建立了由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能量平衡方程和系统中各设备部件的热力学控制方程组合而成的互补耦合供能系统数学模型。(2)综合考虑了沼气池在非均匀土壤温度场中的散热过程以及地表传热影响,建立了地下沼气池综合传热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池体材质、埋地深度、保温层厚度对地下沼气池散热影响。(3)基于高固体浓度沼液的流变性能参数以及热物性参数与TS和温度的关系,建立了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的共轭换热模型,模拟分析了沼液总固体浓度、盘管螺距和螺径以及盘管材质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4)搭建了太阳能与沼气互补实验系统,实测分析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实际运行性能。建立了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的Trnsys仿真模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准确性;提出了太阳能沼气综合保证率、沼气子系统能效比以及系统互补共生系数三类系统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对多工况模拟计算,分析了系统系统供热量、分配比率以及设备容量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5)依据数学规划理论以及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了以系统互补共生系数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行优化模型,并编写了基于遗传算法与动态分时段优化组合求解方法的Matlab计算程序。最后,通过工程案例优化模拟分析对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上述研究内容的开展,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将地下沼气池综合散热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其均方根偏差均小于10%,最大值为6%,表明所建立模型准确性较高。所建立的地下沼气池热阻-热容简化传热模型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显着提高了运算速度,为系统仿真与优化提供基础。(2)将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的共轭传热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均方根偏差最大值为6.2%,相比于现有以水的物性参数代替沼液时均方根偏差高达27.6%,表明所建立模型准确性较高。分析发现随着沼液总固体浓度增大,沼液的零剪切粘度大幅度增加,流动掺混性能弱化,易在盘管周围形成高温度区域,进而导致了盘管内外换热温差缩小。(3)系统模拟分析表明以系统互补共生系数最大化为目标时,既保障了系统中太阳能和沼气供热量的占比较高,同时可降低池体散热以及盈余沼气排放量,确保互补耦合系统整体性能较佳。(4)通过工程案例优化模拟表明,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同设备容量配置下,相比于固定分配比率(0.8和0.9)和供热功率(3.5kW和2kW)而言,系统的互补共生系数、太阳能沼气综合保证率和沼气子系统能效比分别提高了约15%、11%和5%。与太阳能单独供热相比,互补系统的可再生能源占比约提高了50%。综上结论可见,本研究提出的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及相应的运行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供能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沼气系统性能,节约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了粪便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将为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杜浩[4](2019)在《浅谈不同季节沼气池的日常管理》文中指出户用沼气池的产气受季节变化因素影响极大。本文从不同李节特点,结合沼气池反应条件需求,提出了不同季节沼气池日常管理方法,以明为用户在日常管理中提供依据。

韩睿[5](2018)在《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沼气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供应问题和环保问题,建立循环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效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沼气池稳定运行的关键。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大多数沼气池存在产气少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青海高寒地区农用沼气池为样本,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合PCR-DGGE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揭示温度对沼气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功能与代谢通路,探求代谢过程中沼气微生物贡献的关键酶及其功能。为发掘和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类群奠定基础,也为改进青海沼气发酵工艺和提高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青海省不同地区(大通、湟源和乐都)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5个沼气池含有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类群。细菌分属于10门、38 属,优势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优势属为海洋滑动菌科Mangroviflexus属(Mangroviflexus);古菌分属于6目、10属,最优势类群为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的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无论细菌还是古菌,地区间的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来自大通和湟源地区样品的群落结构较为接近,乐都地区与它们差异较大,说明青海农用沼气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不是单一模式。RDA双序图显示,发酵温度和海拔高度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最大。发酵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对海洋滑动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 Marinilabiliaceae)、牛瘤胃菌属(Proteiniclasticum)、梭菌目未定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产甲烷菌属和热裸单胞菌属(Thermogymnomonas)影响显着。2.对青海农用沼气池全年内外温度及沼气产气量统计分析后发现,发酵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出现特殊的“极值延后”现象;且温度越高,沼气产量越大。采用Illumina MiSeq通量测序结合PCR-DGGB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沼气微生物多样性整体趋势一致,但是基于高通量测序得到的香农性-维纳指数(H’)显着高于DGGE,反映出前者的灵敏度更高。3.Hlumina Miseq高通量分析显示,青海乐都地区全年沼气池样品中共得到651037条细菌和29248条古菌的有效序列;共获得191286个细菌分类的OTUs和5207个古菌OTUs。细菌种类分属21门、345属;古菌分属6目、17属。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是最重要的功能细菌类群。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丰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与沼气产气的变化规律一致,可能是一类重要功能类群。在属分类水平,嗜蛋白菌属(Proteiniphilum)、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理研菌科佩特里单胞菌属(Petr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梭菌科Fastidiosipila属(Fastidiosipila)这5类菌群是所有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在沼气发酵中起重要作用。古菌类群中,甲烷微菌目和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构成了主要类群(其中,甲烷微菌目最优势)。在属水平上,产甲烷菌属是所有样品的最优势类群,其丰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与沼气产气的规律一致,是产气的最主要功能类群。热裸单胞菌属受温度影响很大,其存在和含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沼气系统中甲烷的产生效率。4.宏基因组测序LD-G2、LD-B2、LD-G5和LD-B5沼气污泥样品,分别得到约6.38Gb、5.80Gb、4.68Gb 和 5.36Gb 的有效序列;分别共获得 199467、184181、145803 和 142638 个 ORFs。KEGG分析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关系时发现,4个样品的糖酵解、磷酸戊糖和脂肪酸这几种基本代谢途径的功能基因完整存在,但对关键酶基因的贡献均为LD-G2>LD-B2>LD-G5>LD-B5。说明温度越高,微生物降解碳素的能力越强。同时,4个样品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UDP,细菌合成胞外聚合物的关键酶)基因丰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明温度升高细菌产胞外聚合物的能力更强,更有利于降解各种碳源。5.KEGG分析了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氮和硫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样品氨基酸代谢和参与硫酸盐还原过程所需的酶基因种类完整。4个样品中,谷氨酸脱羧酶和天冬氨酸-β-脱羧酶等氨基酸羧脱酶及硫代谢的酶类(ATP硫酸化酶、腺苷酰硫酸激酶、磷酸腺苷酰硫酸还原酶和亚硫酸还原酶)基因的丰度均为LD-G2>LD-B2>LD-G5>LD-B5;说明温度越高,微生物群落对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以及硫代谢反应速率越快。脲酶是尿素代谢的重要酶,温度对其至关重要。反硝化是无机氮代谢最主要的脱氮过程,温度越高,其效果越好。KEGG分析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甲烷代谢的关系时发现,4个样品中产甲烷菌对甲基辅酶M还原酶(Mcr,甲烷代谢中的关键功能酶)基因贡献的丰度与温度成正比;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参与的还原CO2途径所有通路完整,且对四氢甲烷蝶呤甲酰转移酶、甲酰四氢甲烷蝶呤环化水解酶、甲酰四氢甲烷蝶呤脱氢酶、甲酰四氢甲烷蝶呤还原酶等重要酶基因丰度的贡献同Mcr一样。说明温度越高,产甲烷菌还原CO2产生CH4的能力越强。由于4个样品中均不存在一氧化碳脱氢酶/乙酰CoA合成酶复合体(Codh/Acs)基因,故不存在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参与的甲烷代谢途径。研究表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参与的还原CO2途径是青海农用沼气发酵系统中甲烷产生的主要途径。青海乃至北方寒冷地区鲜有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发现了特殊的“极值延后”现象,有助于通过调控发酵温度来提高沼气产气量。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了青海高寒条件下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解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特异基因的功能活性和代谢过程,为构建适宜高寒地区的沼气微生物功能菌剂奠定了基础。

韩睿,陈来生[6](2015)在《青海高原户用沼气池利用效率评析——以乐都县李家台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青海省乐都县户用沼气池总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蒲台乡李家台村,对该村户用沼气池投料结构、密闭性、产气状况、运行情况和沼液沼渣利用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统计,测定了沼气池温度和p H值以及沼料发酵状态等,分析了该村沼气利用率不高、冬季产气低等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沼气产气和利用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龙江,王宗艳[7](2015)在《细谈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文中认为农村户用沼气,就是在广大农村以户为单位建设的沼气池。在我国,利用推广沼气的历史悠久,最早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罗国瑞等人创造发明并获得专利的水压式沼气池。历经几十年的反复实践,沼气池实用技术得以提高和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小型高效沼气池的研制与推广,使我国农村沼气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凭着节约能源、适用卫生、综合利用效益等几大优势,沼气池建设在我省广大农村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给千家万户带来

高欢[8](2015)在《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表明鹿泉区从2003年开始推广"一池三改"沼气建设,到目前已建设沼气池2.8万个,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了保证农户能长期正常使用,减少事故隐患,增强沼气用户的安全意识,现对我区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提出几点意见:一、做到勤加料、勤出料为了保证沼气厌氧菌有充足的食物,使产气正常持久,就要不断补充新鲜原料,做到勤加料、勤出料。沼气进料时,应先出料后进料,做到出多少进多少,以便保持气箱容积。如果长期只进料不出料,会由于发酵料液过多,气箱容积被发酵

郑戈[9](2015)在《生态型气肥耦联发酵工艺模式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尤为重要。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在各种利用生物质的方法中,进行微生物发酵制沼气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利用生物质发酵制沼气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沼液,沼液含水率较大,不易运输和处理,而沼液以及沼渣中富含各种氨基酸,正是做有机肥料的基质。如何在保证沼气产量和沼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沼气相沼气沼肥耦联生产的发酵工艺生态化,已成为亟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着眼于生态型发酵气肥耦联生产工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研制出温室隧道式气肥联产装置,并完成了生产性运行实验研究;进行了生态型发酵温室系统能量平衡分析,绘出生态型发酵温室系统的能流图,优化出生态型发酵经济温度;开展了生态型发酵沼液沼渣的预处理技术及其肥效相关实验研究;针对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的河南省西峡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提出西峡县猕猴桃产区生态发酵气肥联产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制出一种生态型发酵沼气气肥联产装置-温室隧道式气肥联产装置,对高效沼气气肥联产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优化和研究,对气肥联产装置的发酵单元、太阳能温室、辅助加热单元等进行了设计和优化。设计的温室隧道式气肥联产装置,发酵单元有效容积1000m3,将智能化太阳能温室与隧道式发酵系统相结合,提高沼气发酵温度,采用原料回流与气体搅拌提高原料利用率,池容产气率达到0.8m3/m3·d,原料产气率达到0.3m3/kg,发酵周期30天,月产沼气1800m3。(2)对生态型发酵温室进行热平衡分析,建立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型发酵沼气工程温室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整个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从理论上确定该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稳定性。尽可能提高太阳能和辅助能量转化利用效率,以增加温室系统的产出。通过温室热平衡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发现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和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改进措施。(3)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物料平衡原理,核算加热成本,对生态型沼气反应器进行系统分析,建立生态型发酵经济温度的数学模型,确定出经济效益最优化时的温度,即经济发酵温度,为生态型发酵沼气工程运行的PID控制提供科学参考。(4)提出沼液产品加工工艺和沼渣制肥工艺,提出采用负压蒸发的办法浓缩沼液,设计了相应的负压蒸发装置,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浓缩沼液时,期望沼液温度越低越有利于避免沼液中氮磷钾等元素的流失,同时真空度越大,越容易蒸发,当真空度在0.065Mpa时沼液的浓缩率可达到26.5%。采用所提出的沼渣制肥工艺所制得的有机肥产品合格。(5)基于生态农业产业系统的价值链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生态型猕猴桃产区气肥联产模式,既实现气肥联产的功能性、又保障猕猴桃生产的品质和经济性,为生态农业的开展提供了崭新的创新模式参考,实现气肥联产系统和猕猴桃种植系统以及农业大生产系统、环境大系统的良性协调运行。实际运行分析表明:生态猕猴桃的气肥联产设计合理,原料预处理考虑周密得当,产气集中,运行稳定,管理方便,是一种适合规模化运行和推广的创新模式;施用沼肥后的猕猴桃营养价值较高;采用生态发酵模式可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郑雷[10](2013)在《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及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的排除》文中研究说明一、沼气池的日常管理1、当沼气发酵启动之后,即进入正常运输阶段。为了维持沼气的均衡产气,启动后30天左右就应定时进行补料。2、勤加料、勤出料沼气池正常使用一个月之后,就可以加料,加料时先关掉脱硫器开关,打开总开关,检查集水器有没有泥沙,软管是否畅通,检查完以后方可加料,加料时必须注意从

二、如何保持沼气池产气和出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保持沼气池产气和出料(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沼气池的减排机制
    1.3 甲烷排放通量的研究进展
    1.4 甲烷转换因子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沼气池甲烷排放通量的监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状况
        2.1.2 实验地养殖场概况
        2.1.3 实验沼气池概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静态箱监测系统设计
        2.2.3 体样品采集与甲烷浓度测定
        2.2.4 甲烷排放通量计算
        2.2.5 其他指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环境因子的变化
        2.3.2 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特征研究
        2.3.3 甲烷排放通量月变化特征研究
        2.3.4 甲烷生成能力的对比
        2.3.5 监测系统的对比研究及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生物群落分布、甲烷转换途径与甲烷排放通量的关系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I11umina高通量测序
        3.1.3 稳定同位素法
        3.1.4 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沼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分析
        3.2.2 沼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研究
        3.2.3 产甲烷途径的贡献率
        3.2.4 微生物群落分布、甲烷转换途径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
    4.1 应用案例
        4.1.1 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减排
        4.1.2 规模化养殖场CDM项目减排
        4.1.3 小结
    4.2 模型准备
    4.3 模型计算
    4.4 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蔬菜废弃物产量及危害
    1.3 研究目标
        1.3.1 实验研究目标
        1.3.2 具体实验步骤
    1.4 研究现状
        1.4.1 果蔬废弃物(FVW)厌氧消化过程研究现状
        1.4.2 沼气技术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发展
        1.4.3 IC和 UASB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采用批量式反应器对混合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原料与接种物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批量式厌氧发酵前后前后物料特性变化
        2.3.2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日产气量
        2.3.3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日产沼气率
        2.3.4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的累积产气量
        2.3.5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甲烷含量
    2.4 潜力发酵批量实验的分析与比较
        2.4.1 批量发酵30d的总产气率和甲烷含量的变化分析
        2.4.2 与其他批量发酵处理蔬菜废弃物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IC和 UASB反应器高效降解处理蔬菜汁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样品
        3.2.2 接种污泥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设计与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类型蔬菜废弃物的特征成分
        3.3.2 不同HRT和 OLR下 IC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水的性能评价
        3.3.3 不同HRT和 OLR对 IC反应器高效降解蔬菜汁废弃物影响
        3.3.4 不同HRT和 OLR下 IC反应器中NH4-N的浓度
        3.3.5 不同HRT和 OLR对于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性能评估
        3.3.6 不同HRT和 OLR对 UASB反应器高效降解蔬菜汁废弃物影响
        3.3.7 不同HRT和 OLR条件对UASB反应器中的NH4-N浓度的影响
    3.4 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对比分析
        3.4.1 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评估
        3.4.2 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对比分析
        3.4.3 本文实验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折流沟工艺对蔬菜沼液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接种物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4.2.2 实验装置
        4.2.3 反应器运行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COD变化
        4.3.2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NH4-N浓度变化
        4.3.3 比较不同HRT下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净化器出水COD的浓度和COD去除率的变化
    4.4 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净化器工艺处理废水的效率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1.发表论文
    2.参与项目
致谢
附录

(3)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理论模型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热系统研究
        1.2.2 户用沼气池散热研究
        1.2.3 户用沼气池增温系统
        1.2.4 沼气池内增温换热装置
        1.2.5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系统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概述
    2.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原理
        2.2.1 互补供能系统原理介绍
        2.2.2 互补供能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2.3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能量平衡
    2.4 太阳能供热子系统数学模型
        2.4.1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2.4.2 蓄热水箱模型
    2.5 地下沼气池供能子系统数学模型
        2.5.1 地下沼气池热平衡关系
        2.5.2 沼气池产气模型
        2.5.3 沼气池内换热盘管模型
        2.5.4 沼气袋储气模型
        2.5.5 沼气锅炉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地下沼气池-土壤传热模型及散热性能优化分析
    3.1 概述
    3.2 地下沼气池物理模型简化
    3.3 地下沼气池-土壤传热数学模型
    3.4 地下沼气池散热实验测试及模型验证
        3.4.1 地下沼气池散热实验测试系统
        3.4.2 地下沼气池散热实验测试结果
        3.4.3 数值计算参数设置
        3.4.4 地下沼气池散热数值模型验证
    3.5 地下沼气池散热特性分析
        3.5.1 地上边界条件对散热影响
        3.5.2 池体材质对散热影响
        3.5.3 池外保温层厚度对散热影响
        3.5.4 池体埋地深度对散热的影响
    3.6 地下沼气池散热简化计算模型
        3.6.1 地下沼气池散热简化模型建立
        3.6.2 地下沼气池散热简化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传热模型及换热性能优化分析
    4.1 概述
    4.2 沼气池内螺旋盘管物理模型简化
    4.3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传热数学模型
    4.4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换热实验测试及模型验证
        4.4.1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换热实验测试系统
        4.4.2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4.4.3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换热模型验证
    4.5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换热性能分析
        4.5.1 沼液总固体浓度对螺旋盘管换热性能影响
        4.5.2 螺径和螺距对盘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4.5.3 盘管材质对盘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5.1 概述
    5.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系统实验目的及方案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系统介绍
        5.2.3 实验系统运行控制
        5.2.4 实验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5.3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实验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
        5.3.1 测量结果计算
        5.3.2 实验误差分析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仿真模型及验证
        5.4.1 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5.4.2 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模拟分析
    6.1 概述
    6.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性能模拟分析
        6.2.1 模拟分析案例概述
        6.2.2 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评价指标
        6.2.3 热量分配比率对系统性能影响
        6.2.4 系统供热功率对系统性能影响
        6.2.5 系统设备容量对系统性能影响
        6.2.6 互补供能系统地区适应性分析
    6.3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6.3.1 系统优化目标和决策变量
        6.3.2 互补供能系统约束条件
    6.4 优化模型求解和优化结果分析
        6.4.1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6.4.2 优化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图表目录

(4)浅谈不同季节沼气池的日常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春季管理
2 夏季管理
3 秋季管理
    3.1 杜绝大量雨水入池
    3.2 避免蔬菜水果入池
    3.3 增加料液的发酵浓度
    3.4 在秋季进行大换料
4 冬季管理
    4.1 使用添加剂提高产气率
    4.2 使用中沼气池的冬季管理
    4.3 新建沼气池的冬季管理

(5)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用沼气池的发展现状
    1.2 青海农用沼气池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发展现状与利用效率
        1.2.2 存在问题
    1.3 沼气发酵
        1.3.1 沼气发酵原理
        1.3.2 沼气发酵微生物
        1.3.3 温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1.4 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研究方法
        1.4.1 DGGE技术
        1.4.2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
        1.4.3 宏基因组与微生物功能
    1.5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海不同地区农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污泥样品采集
        2.2.2 菌株和质粒
        2.2.3 工具酶与其它试剂
        2.2.4 培养基
        2.2.5 常用缓冲液
        2.2.6 引物与测序
        2.2.7 污泥样品理化特征的测定
        2.2.8 污泥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2.2.9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2.2.10 DGGE分析体系建立与数据分析
        2.2.11 DGGE条带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
        2.2.12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海不同地区农用沼气池及样品特征描述
        2.3.2 农用沼气池16S rDNA的PCR扩增
        2.3.3 DGGE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2.3.4 不同泥样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2.3.5 不同地区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2.3.6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地区农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2.4.2 沼气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温度对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污泥样品来源与采集
        3.2.2 工具酶与其它试剂
        3.2.3 常用缓冲液
        3.2.4 引物与测序
        3.2.5 农用沼气池温度的测定与统计
        3.2.6 PCR-DGGE研究微生物多样性
        3.2.7 污泥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3.2.8 高通量测序及优化
        3.2.9 物种分类和多样性分析
        3.2.10 相似性聚类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全年沼气池内外温度的动态变化分析
        3.3.2 PCR-DGGE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3.3.3 高通量测序统计分析
        3.3.4 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
        3.3.5 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3.3.6 古菌群落组成和结构
    3.4 讨论
        3.4.1 沼气池发酵温度与产气密切相关
        3.4.2 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
        3.4.3 温度对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功能及代谢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来源与采集
        4.2.2 试剂
        4.2.3 污泥样品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4.2.4 宏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流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宏基因组数据分析与基因预测
        4.3.2 物种注释与功能注释
        4.3.3 微生物群落代谢途径的差异性分析
        4.3.4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关系解析
        4.3.5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氮代谢关系解析
        4.3.6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硫代谢关系解析
        4.3.7 温度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甲烷代谢关系解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青海高原户用沼气池利用效率评析——以乐都县李家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李家台村户用沼气池基本情况
2李家台村户用沼气调查结果
    2. 1产气状况
    2. 2投料结构
    2. 3密闭性
    2. 4沼液沼渣利用情况
    2. 6池料发酵状况
3问题与分析
    3. 1管护不当是户用沼气池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3. 2温度低制约发酵产气
    3. 3配套服务差影响沼气利用效率
    3. 4沼气综合利用效益低
4建议与措施
    4. 1强化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4. 2增强配套服务能力,促进沼气发展
    4. 3示范引导,实现沼气的综合化利用
    4. 4加快科技创新力度,选育优良微生物菌群,提高产气率

(7)细谈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修建
    1.1建址选择
    1.2建池原则
    1.3池型选择
    1.4材料准备
    1.5建池设计参数
    1.6施工技术
2沼气池的管理、使用与维修
    2.1发酵原料
    2.2预处理
3沼气池的管理
    3.1合理配料,综合进料
    3.2沼气发酵的启动
    3.3每年大换料
    3.4日常管理
        3.4.1勤加料,常出料;
        3.4.2常搅拌:
    3.5沼气燃具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3.6沼气池的保养
    3.7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8)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到勤加料、勤出料
二、经常搅拌, 提高产气量
三、要经常测定和调节沼气池内发酵液的p H值
四、禁止加入各种对沼气菌有害的物质
五、做好冬季保温, 加强越冬管理
六、要定时进行脱硫器的“再生”和更换
七、及时处理产气异常情况
八、加强沼气池安全管理

(9)生态型气肥耦联发酵工艺模式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必要性
        1.1.2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技术
    1.2 生物质发酵综合化利用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制沼气
        1.2.1.1 生物质厌氧发酵产沼气原理
        1.2.1.2 影响沼气发酵工艺的因素
        1.2.2 沼液的利用
        1.2.2.1 沼液成分
        1.2.2.2 沼液的用途
        1.2.2.3 我国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1.2.3 生物质气肥耦联模式
        1.2.3.1 当前主要模式
        1.2.3.2 当前模式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生态型气肥耦联发酵工艺设计
    2.1 引言
    2.2 温室隧道式沼气气肥耦联工艺设计
        2.2.1 厌氧发酵系统的设计
        2.2.2 温室隧道式沼气气肥联产成套设备
    2.3 运行实验
        2.3.1 试验测试目的和依据
        2.3.2 实验条件及其日期
        2.3.3 试验测试参数与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型发酵关键工艺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生态型发酵温室的热平衡分析
        3.2.1 温室热交换的基本原理
        3.2.2 温室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能流图
        3.2.3 温室热负荷的计算
        3.2.3.1 污水进出温室时携带的生物能
        3.2.3.2 温室内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
        3.2.3.3 通过围护结构材料的传热量
        3.2.3.4 地面传热量
        3.2.3.5 渗透热损失
        3.2.3.6 沼气离开温室时携带的生物能
        3.2.3.7 太阳能集热器的采光面积
    3.3 生态型发酵经济温度确定
        3.3.1 数学模型
        3.3.1.1 温度与产气量的关系
        3.3.1.2 反应器的能量平衡分析
        3.3.1.3 反应器的总散热量
        3.3.1.4 反应器的加热量
        3.3.1.5 加热的经济成本
        3.3.2 工程案例验证
        3.3.2.1 工程案例简介
        3.3.2.2 发酵温度与沼气产气量的关系
        3.3.2.3 散热量与料液温度的关系
        3.3.2.4 加热量与经济成本的关系
        3.3.3 分析
    3.4 秸秆粉碎尺度对其厌氧发酵的影响
        3.4.1 材料与方法
        3.4.1.1 试验材料
        3.4.1.2 试验装置
        3.4.1.3 分析测试与计算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2.1 原料粉碎尺度对沼气产率影响
        3.4.2.2 原料粉碎尺度对PH的影响
        3.4.2.3 粉碎尺度对原料化学组分变化的影响
        3.4.2.4 原料粉碎尺度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型发酵沼肥工艺
    4.1 引言
    4.2 沼液产品加工工艺设计
    4.3 沼液的负压蒸发浓缩
        4.3.1 系统结构组成
        4.3.2 工作原理
        4.3.3 装置主要参数的设计
        4.3.3.1 设计方案的确定
        4.3.3.2 各项设备的参数设计
        4.3.4 负压蒸发浓缩沼液装置实验
        4.3.4.1 实验目的
        4.3.4.2 实验设计
        4.3.4.3 不同温度下沼液理化性质实验
        4.3.4.4 负压蒸发浓缩沼液实验
    4.4 沼渣制肥工艺流程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型气肥耦联发酵工艺模式
    5.1 引言
    5.2 模式的理论基础
        5.2.1 价值链
        5.2.2 生态产业链
        5.2.3 发展新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条件
    5.3 模式构建与特征分析
        5.3.1 模式总体结构
        5.3.2 系统要素组成
        5.3.3 模式特征
    5.4 模式的具体体现形式
        5.4.1 殖沼果模式
        5.4.2 殖沼电果模式
        5.4.3 多品种综合生态模式
        5.4.4 绿色能源为主模式
        5.4.5 循环农业为主模式
        5.4.6 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5.5 生态型猕猴桃种植中沼肥应用
        5.5.1 沼肥在生态型猕猴桃种植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5.5.1.1 沼液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
        5.5.1.2 基于沼肥的生态型猕猴桃种植技术
        5.5.2 生态型猕猴桃种植中的能量平衡
        5.5.3 猕猴桃种植采用沼肥后的效果
    5.6 生态发酵模式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6.1 推广应用情况
        5.6.2 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
        5.6.3 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ABSTRACT

(10)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及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的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一、沼气池的日常管理
二、加强越冬管理
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沼气灶常见故障与维修
    二、沼气灯的常见故障与维修
    三、沼气池使用时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一) 沼气池故障的分类与诊断方法
        (二) 沼气池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四、户用沼气调控净化器常见故障及造成原因

四、如何保持沼气池产气和出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D]. 曾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D]. 博林(Boualy VONGVISITH).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3]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理论模型及运行优化研究[D]. 陈耀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浅谈不同季节沼气池的日常管理[J]. 杜浩. 农家参谋, 2019(22)
  • [5]青海农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 韩睿.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青海高原户用沼气池利用效率评析——以乐都县李家台村为例[J]. 韩睿,陈来生. 中国沼气, 2015(05)
  • [7]细谈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J]. 龙江,王宗艳.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6)
  • [8]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注意事项[J]. 高欢. 河北农业, 2015(06)
  • [9]生态型气肥耦联发酵工艺模式与技术研究[D]. 郑戈.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6)
  • [10]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及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的排除[J]. 郑雷.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3(05)

标签:;  ;  ;  ;  ;  

如何保持沼气池的产气和排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