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基础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娟[1](2021)在《早期口服利尿剂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PCI术后患者血清MDA、sST2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口服呋塞米和螺内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血液中MDA、s ST2、NT-pro BNP及心功能的影响,评估呋塞米和螺内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胸痛中心就诊,行P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阿托伐他汀钙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呋塞米10mg qd,螺内酯20mg qd)口服治疗,持续治疗1月,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及治疗1月后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前、治疗5天、治疗1月后血液中MDA、s ST2及NT-pro BNP水平变化,进行归纳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所有数据全部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1月后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LVEF均较入院24h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5天血液中MDA、s ST2、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月后血液中MAD、s ST2、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PCI术后患者早期口服小剂量呋塞米和螺内酯可以增加患者近期的LVEF,降低患者MDA、s ST2、NT-pro BNP水平,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周峰[5](2021)在《科素亚对恐惧情绪加工的调节机制》文中提出恐惧是一种进化中完整保留的情绪,它在促进物种间的生存和适应性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失调的恐惧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与恐惧相关的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包括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基于恐惧消退学习机制的暴露疗法等干预措施是目前长期治疗恐惧相关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受到病人消退学习障碍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导致治疗进程缓慢、治疗退出率高以及成功消退后容易复发等情况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新颖的干预策略来增强恐惧消退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暴露疗法疗效或缩短治疗的持续时间。尽管先前的转化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理神经增强剂(例如d-环丝氨酸和催产素等),它们具有潜在的增强恐惧消退学习的效果,但临床试验中的效果却不尽如意,这可能是由于这些药物存在一些临床“副作用”(例如潜在的增强恐惧习得和恐惧记忆巩固等副作用)。最近的动物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恐惧消退中具有调节作用,人类研究还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之间存在着关联。但是,尚不清楚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否会对人类的恐惧加工产生影响。基于这些背景,当前的随机化药理学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旨在(1)确定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拮抗剂科素亚(一种获批上市的安全性十分优异的药物)是否具有增强人类恐惧消退学习的潜力,并系统地研究科素亚潜在的临床禁忌症,包括其对(2)恐惧习得和(3)恐惧记忆巩固的影响。研究一使用改良的巴普洛夫恐惧习得和恐惧消退范式,并同时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心理生理恐惧反应(皮肤电)信号,以探索科素亚对恐惧消退的影响。具体而言,70名男性受试者参与了恐惧习得范式,随后被随机分配到科素亚(50mg)和安慰剂组中(每组各35人),恐惧消退任务在服用科素亚或安慰剂后90分钟开始。结果发现,科素亚显着加速了消退学习早期阶段心理生理恐惧反应的下降。在神经水平上,科素亚组在消退前期增强了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对条件化恐惧刺激的激活,同时减弱了全脑(尤其是vmPFC)条件化恐惧刺激反应模式的“激活”(该模式“激活”越强表示越恐惧)。体素水平的中介分析进一步表明,消退学习前期科素亚对心理生理恐惧反应的影响需要vmPFC的参与。此外,在网络层面上,科素亚增强了消退学习前期vmPFC与杏仁核(尤其是基底外侧子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总体而言,这些结果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人类恐惧消退学习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从临床角度来看,科素亚具有作为辅助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基于暴露的干预措施疗效的潜力。将科素亚作为暴露疗法中的神经增强剂应用到临床治疗之前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即其对恐惧习得的潜在影响。具体而言,由于科素亚在消退过程中起着促进学习的作用,它也可能会增强治疗过程中对恐惧联结的学习能力,而过度的以及不合时宜的恐惧会导致恐惧相关疾病的产生。因此,在研究二中,我们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心理生理恐惧反应,考察科素亚对恐惧习得的影响。117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科素亚或安慰剂组,服药九十分钟后,他们参与了一个恐惧习得任务。与中性刺激相比,两组对条件化恐惧刺激的皮肤电都显着升高,表明均成功习得条件化恐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心理生理恐惧反应没有显着的组间差异或者交互作用;探索性的组间比较发现两组在恐惧习得的各个阶段对条件化恐惧刺激都具有相似的皮肤电反应。在神经水平上,条件化恐惧刺激均激活了两组的恐惧网络,进一步证实了成功的习得了条件化恐惧。与心理生理学研究结果一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简单的组间比较均未发现科素亚对脑激活有任何影响。随后,条件化恐惧和主观恐惧反应模式的“激活”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零结果。综合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拮抗剂科素亚在心理生理或神经水平上均对恐惧习得没有影响。科素亚临床实用性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它对恐惧记忆巩固的影响。为此,在研究三中,我们采用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来研究科素亚对恐惧记忆巩固的潜在影响。参与者与研究二相同,他们在恐惧习得任务(研究二)前后各进行了一次6分钟的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习得前;习得后,即恐惧记忆巩固阶段)。我们使用频谱动态因果模型(Spectral Dynamic Causal Modelling)研究背侧前扣带回皮质(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dACC;恐惧表达的一个核心脑区)和vmPFC(恐惧抑制的一个核心脑区)之间的有效连接。参数经验贝叶斯(Parametric Empirical Bayes)分析显示,与恐惧习得之前的静息状态相比,恐惧记忆巩固期间vmPFC对dACC及其自身的抑制作用有所降低,这反映了恐惧记忆巩固的影响。药物的主效应分析表明,科素亚减少了dACC对vmPFC及其本身的影响,并增加了vmPFC对dACC的抑制控制。此外,dACC对vmPFC及其自身以及从vmPFC到dACC的有效连接均呈现出了时间与药物的交互作用。事后比较显示,习得前,科素亚降低了dACC与其自身的有效连接,然而,在恐惧记忆巩固阶段,科素亚降低了dACC对vmPFC的有效连接,同时增加了vmPFC对dACC的抑制作用。总而言之,我们的结果表明,vmPFC对dACC及其本身的抑制作用降低可能是恐惧记忆巩固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科素亚可以增强vmPFC对dACC的控制能力,这表明科素亚可能具有减弱恐惧记忆巩固的潜力。总之,本文通过上述三个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系统地探索了科素亚对恐惧加工多个环节的影响。我们发现,科素亚可以通过增强vmPFC的激活来加速恐惧消退学习,而对恐惧记忆的习得没有影响,并可能通过增强vmPFC对dACC的抑制性控制来减少恐惧记忆巩固。综上,科素亚具有辅助基于暴露的干预措施从而促进焦虑症等恐惧相关精神疾病治疗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王斌[6](2021)在《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衰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相对于研究更为深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49%)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心衰分型。HFmrEF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疾病负担重,预后不良,但多数被心衰临床试验排除,或者仅部分纳入,因此有关HFmrEF的药物治疗证据较为匮乏,临床指南大多未对其进行单独的用药推荐。未来研究需要提供更多有关HFmrEF的治疗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 受体阻滞剂与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MRA)的四类药物治疗与HFmrEF患者的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心衰前瞻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了 2016至2018年期间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HFmrEF患者,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根据出院记录或医嘱处方确定出院带药否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四类药物,将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利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加权的 COX 回归模型分别评价四类药物的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根据出院带药的使用剂量占指南推荐的每日目标剂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不同剂量组别,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组别相对于未用药组的预后差异,分析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补充两项敏感性分析,一是在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中校正合并用药,二是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053例HFmrEF患者,平均年龄66岁(标准差13岁),女性占比36.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史的比例分为64.5%、26.0%和20.9%,出院带药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的比例分别为23.6%、33.0%、63.2%和67.9%,19.8%患者的出院带药没有使用四类中的任何一种。一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175(16.6%)例患者死亡,其中148(84.6%)例死于心血管病因。2.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CEI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ARB治疗与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3-0.85,P=0.01)和心血管死亡(HR,0.54,95%CI,0.32-0.89,P=0.02)风险降低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RB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3.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全因死亡(HR,0.71,95%CI,0.51-0.97,P=0.03)风险降低显着相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74,95%CI,0.53-1.05,P=0.09)的相关性为统计学边缘显着。剂量-效应分析提示β受体阻滞剂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4.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RB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0,95%CI,0.77-1.56,P=0.61)或心血管死亡(HR,1.12,95%CI,0.77-1.64,P=0.55)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但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CEI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的关联趋势。5.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MRA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1,95%CI,0.77-1.60,P=0.56)或心血管死亡(HR,0.95,95%CI,0.65-1.40,P=0.80)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MRA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RA用药组有5%使用剂量超过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剂量-效应分析显示这部分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用药者显着升高(HR,2.24,95%CI,1.20-4.19,P=0.01)。结论在本研究出院存活且无药物禁忌症的HFmrEF患者中,ARB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风险降低幅度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未检测到ACEI和MRA治疗HFmrEF患者的有效性,超过目标剂量的使用MRA可能增加死亡风险。本研究为HFmrEF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为临床指南的用药推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Working Group on Heart Failure,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Quality Improvement(NCCQI);[7](2021)在《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文中认为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心衰规范化诊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心衰医疗质量评价和改进,提高心衰诊治的规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从2018年3月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力衰竭专病医联体(HFMU-NCCD),加入医院已超过1 000家。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家工作组(NCCQI-HF)纳入2017~2020年期间在医联体单位住院的心衰患者,开展全国心衰医疗质量评价,包括心衰的诊断与评估、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及器械治疗、临床结局等,并依据该研究结果和我们的思考,撰写成本报告。此外,通过与China-HF注册研究(2012~2015年)结果及美国心脏学会(AHA)的"跟着指南走——心力衰竭(GWTG-HF)"项目结果做比较,发现当前我国在心衰诊疗规范化方面较以前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诊疗不足、治疗不当及治疗过度等现象,不同等级医院之间也存在差异,而且与美国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也体现出心衰患者特点以及国情的不同。未来需要提高数据填报数量和质量,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以便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心衰的诊治水平。
刘贝倍[8](2021)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治疗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目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探寻心衰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治疗的研究重点。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药物,隶属于ARNI类。目前多项药理及临床研究均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CHF的认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而言,CH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病死率高的问题亟待解决。而非药物治疗临床适应症有限,且价格昂贵,不易被患者接受。祖国医学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CHF患者症状、体征,具有价廉、安全、有效等特征。本文将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对慢性HFrEF心肾阳虚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中医证候、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慢性HFrEF且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患者80例,同时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健心方。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6min步行距离、心脏彩超(LVEF、LVEDD)、NT-Pro BNP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基础疾病、CHF病程长短分布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NYHA心功能分级: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治疗组为86.11%,对照组为75.68%。3.6min步行距离:治疗前两组患者6MWT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6MWT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后口服参芪健心方组提高6MWT疗效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4.心脏彩超: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LVEF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在提高LVEF方面疗效更优,P<0.05。治疗后LVEDD较前无显着差异,P>0.05。5.NT-Pro BNP: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 BNP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NT-pro BNP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降低更加显着,P<0.05。6.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低血压、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对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中医证候积分,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且安全性好。
吴金春,苏晓灵,李卫,张晓菲,刘彦民,魏晓娟[9](2021)在《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284例,分为脑啡肽酶抑制剂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各142例,两组患者在规范应用倍他乐克、螺内酯等抗心衰基础治疗上,按分组分别予以脑啡肽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根据患者症状、血压情况调整其治疗剂量,并逐渐滴定至目标靶剂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血脑钠肽(BNP)等相关指标,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HR、CO、LVEDD、LVEF、6MWT、BNP等指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而收缩压及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治疗3月后比较,6 min步行试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50.0(421.0,623.5)vs. 450.0(380.0,520.0)](P=0.006),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治疗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率。
李连瑞,王军,刘静[10](2020)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药物进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调节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肾素抑制药以及血管紧张素-脑啡肽酶双重抑制药,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一般不联合口服ACEI和ARB,而真正的顽固性高血压可考虑采用1种ACEI联用1种ARB,而这两类药物联用后可产生协同的肾脏保护作用,还可改变肺部各类疾病的预后以及并发症的产生。而无论是ACEI还是ARB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易造成患者血钾升高,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肾素抑制药可与ACEI或ARB联合用药,增加降压效果。RAAS调节药物主要用于抗高血压的治疗,还可改变肺部各类疾病的预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且在临床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基础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基础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口服利尿剂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PCI术后患者血清MDA、sST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科素亚对恐惧情绪加工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恐惧加工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恐惧加工的神经环路 |
1.1.2 恐惧习得的神经机制 |
1.1.3 恐惧记忆巩固的神经机制 |
1.1.4 恐惧记忆再巩固的神经机制 |
1.1.5 恐惧消退的神经机制 |
1.2 药物对恐惧加工的影响 |
1.2.1 D-环丝氨酸对恐惧消退的影响 |
1.2.2 催产素对恐惧消退的影响 |
1.2.3 科素亚对恐惧消退的影响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科素亚对恐惧消退学习的影响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流程 |
2.2.3 研究范式 |
2.2.4 电刺激以及皮肤电信号采集 |
2.2.5 皮肤电数据分析 |
2.2.6 磁共振数据采集 |
2.2.7 磁共振数据分析 |
2.2.7.1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
2.2.7.2 个体水平分析 |
2.2.7.3 组水平分析 |
2.2.7.4 多变量模式分析 |
2.2.7.5 中介分析 |
2.2.7.6 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分析 |
2.3 结果 |
2.3.1 科素亚对血压和情绪的影响 |
2.3.2 皮肤电信号结果 |
2.3.3 恐惧习得阶段的磁共振结果 |
2.3.4 科素亚增强消退前期腹内侧前额叶激活 |
2.3.5 科素亚降低消退前期条件化恐惧反应模式的“激活” |
2.3.6 腹内侧前额叶对加速恐惧消退起到中介作用 |
2.3.7 科素亚增强消退前期腹内侧前额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科素亚对恐惧习得的影响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被试 |
3.2.2 实验流程 |
3.2.3 研究范式 |
3.2.4 电刺激和皮肤电信号采集 |
3.2.5 磁共振数据采集 |
3.2.6 皮肤电数据分析 |
3.2.7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
3.2.8 磁共振数据分析 |
3.2.8.1 个体水平分析 |
3.2.8.2 组水平分析 |
3.2.8.3 恐惧反应模式“激活”分析 |
3.2.8.4 贝叶斯因子分析 |
3.3 结果 |
3.3.1 科素亚对血压、心率以及情绪的影响 |
3.3.2 皮肤电结果 |
3.3.2.1 安慰剂和科素亚组均成功习得条件化恐惧 |
3.3.2.2 科素亚对安全信号的皮肤电反应无影响 |
3.3.2.3 科素亚对条件化恐惧的皮肤电反应无影响 |
3.3.3 磁共振结果 |
3.3.3.1 激活显示两组均成功习得条件化恐惧 |
3.3.3.2 科素亚对安全信号的激活没有影响 |
3.3.3.3 素亚对条件化恐惧刺激的激活没有影响 |
3.3.3.4 素亚对条件化恐惧反应模式的“激活”没有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素亚对恐惧记忆巩固的影响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被试 |
4.2.2 实验流程 |
4.2.3 磁共振数据采集 |
4.2.4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
4.2.5 杏仁核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 |
4.2.6 动态因果模型分析 |
4.2.6.1 时间序列提取 |
4.2.6.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动态因果模型 |
4.2.6.3 经验参数贝叶斯 |
4.3 结果 |
4.3.1 基于杏仁核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 |
4.3.2 动态因果模型分析结果 |
4.3.2.1 主效应及交互作用 |
4.3.2.2 恐惧习得前后的组间比较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既往研究和立题依据 |
3. 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用药分组依据 |
4. 研究终点 |
5. 数据采集和变量定义 |
6. 数据分析 |
7. 研究伦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入选情况 |
2. 患者特征分析 |
3.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
4.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5. 药效分析: β受体阻滞剂 |
6. 药效分析: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
1. 主要结果 |
2. 患者特征、治疗现状和临床预后 |
3. 药效分析 |
4. 临床建议 |
5. 研究优势 |
6. 研究局限性 |
7. 研究结论 |
总结 |
论文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起源、现状和展望 |
综述引言 |
第一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历史沿革 |
1. 射血分数降低是早期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 实用出发 |
2. 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入选临床试验: 弥补空白 |
3. 射血分数分型的界值: 标准统一 |
第二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现况 |
2. 病理生理机制 |
3. 临床基线特征 |
4. 临床预后 |
5. 治疗证据 |
6. 争议和挑战 |
第三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展望 |
1. 特征谱和表型分类研究 |
2. 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 |
3. 真实世界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治疗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 |
2.2 心功能分级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中止、退出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结果 |
5.1 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
5.2 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对比 |
5.3 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的对比 |
5.4 治疗前后心脏彩超结果的对比 |
5.5 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浓度的对比 |
5.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
5.7 治疗前后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5.8 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
1.1 CHF的发病机制 |
1.2 沙库巴曲缬沙坦认识 |
2.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
2.1 心衰病病名认识 |
2.2 心衰病病因病机 |
2.3 参芪健心方组方依据 |
2.4 参芪健心方现代药理研究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心功能分级 |
3.2 6MWT |
3.3 心脏彩超(LVEF、LVEDD) |
3.4 血浆NT-pro BNP |
3.5 中医证候积分 |
3.6 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AAS系统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近况 |
1.ACEI |
1.1 作用机制 |
1.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1.3 不良反应 |
2.ARB |
2.1 作用机制 |
2.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2.3 不良反应 |
3.ARNI |
3.1 作用机制 |
3.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3.3 不良反应 |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1 作用机制 |
4.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4.3 不良反应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9)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3.1 口服药物 |
1.4 观察指标 |
1.4.1 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
1.4.2 CO、LVEDD、LVEF |
1.4.3 6WMT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的比较 |
2.2 脑啡肽酶抑制剂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比较 |
2.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比较 |
2.4 治疗前两组之间临床指标的比较 |
2.5 治疗后两组之间临床指标的比较 |
3 讨论 |
(1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药物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
2 血管紧张素受体Ⅱ受体拮抗剂(ARB) |
3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 肾素抑制药 |
5 血管紧张素-脑啡肽酶双重抑制药 |
6 结语 |
四、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基础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口服利尿剂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PCI术后患者血清MDA、sST2的影响[D]. 李莉娟.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科素亚对恐惧情绪加工的调节机制[D]. 周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D]. 王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2020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J]. Working Group on Heart Failure,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Quality Improvement(NCCQI);.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3)
- [8]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治疗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贝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 吴金春,苏晓灵,李卫,张晓菲,刘彦民,魏晓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01)
- [1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药物进展分析[J]. 李连瑞,王军,刘静. 继续医学教育, 2020(10)
标签:血管紧张素论文; 高血压论文; 科素亚论文; 心房颤动论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