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投入 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舞蹈教育经验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辛明[2](2020)在《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既往研究中,诸多研究者对拉班动作理论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或创新性地应用,但拉班的动作理论体系宏大绵密,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仍有待于不断深入。在当下,中国舞蹈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运用拉班的动作分析方法和舞谱进行教学或研究,因而,对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重新认识,真正理解这一科学理论的精神内核,及其在科学方法下蕴涵的人文精神,无论对于舞蹈的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拉班理论的文本,试图在系统把握拉班动作理论基础之上,借鉴自然科学公理化的方法,探究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以求在其宏观架构与微观透视之间寻找沟通并理解二者的桥梁;同时,对其理论中的焦点问题及其内在意义,借鉴新现象学的理论,进行互文阐释,并证明拉班的动作理论定律存在的普适性与价值所在。本研究通过对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理体系规则,对“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进行探究,揭示“拉班动作理论定律”,以期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定理推导过程,并科学地运用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作为阐释舞蹈本体的工具有所助益。本研究通过归纳与总结认为,“拉班动作定律”可以归纳为“力效经济定律”“影迹合一定律”“空间和谐定律”等三大定律。“和谐”是拉班动作理论的主题,在拉班着述的文本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拉班对鲜活生命的关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同时运用新现象学的视角,对拉班理论的“生命关怀”内容进行互文阐释。本文将“力效经济”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一定律,指出拉班从身体与动作的视角,揭示了动作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力效经济法则,主要通过“路径最短”“舞谱规则”“动作参与部位选择”“习惯动作优先”等方成面呈现。将“影迹合一”视为拉班理论的第二定律,从动作与情感、形式与内容的角度,阐释拉班主张内在力效倾向与外在形状变化表现一致,即动力范围的影形和个人空间的迹形同型同构,主要通过“力效和谐”“身心和谐”“舞台表演规则”等方面,阐释拉班的主张。将“空间和谐”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三定律,阐述了拉班以开放的视角,揭示了动作流动的奥秘,即:通过对“力效补偿”“力效传播”“习惯动作/习惯力效形成”“动作合唱”“动作的时代变迁”等问题的分析,察看如何通过强调力效平衡达到空间和谐。本研究运用拉班动作定律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舞蹈进行观察,使我们对舞蹈的理解能够深入到人文关怀层面,亦充分证明了拉班动作理论及定律价值历久弥新,在舞蹈文化研究中具有普适性、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这一研究亦启示我们:在舞蹈运动中自觉运用拉班动作定律,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尊重生命的身心独立与自由,才能引领并促发个体生命实现“身心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舞蹈运动中注意把握拉班动作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在身体中定型的“动作切入点”,从而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的空间运动特点认知更加准确、深入,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动作理论提供基础。总之,本文通过对拉班理论系统地梳理,探究了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同时借用新现象学的理论作为互文,探究动作空间、身体空间、情感空间、社会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求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内核与价值,为舞蹈的本体研究与舞蹈学科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与参照,是本文的学术追求及其主要贡献。
李柔婷[3](2020)在《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舞蹈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越来越重视,舞蹈教育也开始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始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而更多的学校则是将舞蹈融入音乐教育当中,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舞蹈社团作为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普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都相应成立学生舞蹈社团,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艺术生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但是,在社团训练中因不正确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情况并不鲜见,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小觑。为尽可能减少和预防舞蹈运动损伤,促进中小学舞蹈社团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本文以5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5名教师以及89名学生成员为对象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重点对中小学舞蹈社团训练中成员的损伤情况、损伤原因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科学训练与开展活动提供一定启示。
朱红[4](2020)在《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文中提出高等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舞蹈师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于美育的需求,保障各级各类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高师舞蹈师资的培养,需要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样的教材体系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育依然延续早期专业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延续艺术院校教材,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既缺乏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全面、系统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舞蹈专业教材。基于这一考察,本文的研究思路即:在宏观层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中观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在微观层面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四所大学的师生、校、院、系领导以及舞蹈专业教材编写专家,对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使用情况、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教材与人才培养的适宜性、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的适宜性、教材内容评价为观测要素,进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的适宜性研究。研究认为,目前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所选择和使用的教材,不能有效满足对师范生的培养。体现在教材缺乏“师范性”的特质、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关照、缺乏创造性和应用性等方面。为此,建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宜性机制势在必行。研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2.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3.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4.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5.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6.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许玉霞[5](2020)在《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舞蹈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实施存在滞后性,发展还不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以S小学为主的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力求发现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文章调查了麦积区S小学等10所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情况,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发展在舞蹈课程覆盖率、思想认识、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效能、教材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并对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为我国农村小学实施舞蹈美育提出了因地制宜开设舞蹈课程,提高舞蹈课程覆盖率、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舞蹈美育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学效能、开发舞蹈教材等六条建议和策略。近年来,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社会力量的加入使我国农村小学舞蹈美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效果正在凸显。相信随着认识的提高,农村小学舞蹈美育会越来越受重视,将在多种措施合力之下取得较大的进展。
苏佳燕[6](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说明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谷苗凤[7](2019)在《舞蹈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研究 ——以福州市五所培训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积极扩展,对于身心素质的重视成为热点关注。同时据相关研究表明,经过正规舞蹈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比没有经过这种教育的人相对要高,尤其是在自信心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福建地区属于我国沿海城市,人均生活水平较高,对身心教育十分重视,据福建省工商局统计已经开办有数百家舞蹈教育培训机构,而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与海峡西岸经济、文化、科研以及现代服务业中心,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办学资质的五所舞蹈培训机构进行调研,其经验成果以及办事策略对福建乃至全国的舞蹈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此目标之上,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共分为两节,首先确定调研对象、时间、目的,再进行机构调研方案设计,最后制定舞蹈培训调研问卷。第二章共分为三节,以五所培训机构的办学情况为中心,分别对五所培训机构基础情况、内部机制情况、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制表,通过五所培训机构的办学情况的分析,为后面章节提供参考。第三章共分为三节,笔者主要利用统计分析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建模分析)分别对三份问卷“舞蹈培训机构被家长了解度”、“舞蹈培训机构被学员认可度”、“舞蹈培训机构被教师认可度”的调研数据进行了信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得出机构课程设置、软件设施、教学方式等等均对家长、学员、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因此一个舞蹈培训机构的基本建构就其开办机构的前提开发、开办机构的运营、开办机构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第四章共分为三节,通过对五所培训机构的办学情况的调查,以及对三份问卷“舞蹈培训机构被家长了解度”、“舞蹈培训机构被学员认可度”、“舞蹈培训机构被教师认可度”三个方面的调研数据分析,提出建构舞蹈培训机构的开发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三方面模式,以三种模式的阐述方式说明一个舞蹈培训机构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建设。
马福波[8](2019)在《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有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明需要,在这个大背景下,全面提升社会艺术教育被推到了一个巅峰位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二孩政策的放宽,有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社会艺术教育的队伍中来。社会艺术教育成为了关注焦点。社会艺术教育的质量成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事关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教育问题,而舞蹈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设舞蹈课程的公立学校不多,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学习需求,这时,社会舞蹈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社会舞蹈教育培训机构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弥补了学校教育师资、教学场地等资源不足的问题。本文将对黑龙江省主要包括齐齐哈尔滨、大庆、绥化、鸡西、七台河等五个地市的社会舞蹈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包括社会舞蹈教育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受训学生、学生家长等四方面进行问卷调研,从中总结现状,预测发展趋势,找出不足之处,针对问题仔细研究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及意见建议。本文最初愿景是把黑龙江省十三个地市全部精细调研,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需要仔细调研解决的内容很多,为了得到准确详实的数据,本课题放弃了“面”,力求要“精”。放弃了调研面积的广泛性,做到了研究内容的精准性。扎实稳健的一步步完成,目前调研了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鸡西、七台河等五个地市的社会舞蹈教育的现状,并做出了数据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相关社会舞蹈教育政策制定等提供一份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通过文献查阅,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多视角认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获得信息,并获取效果反馈;通过深度访谈,了解专家对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的意见与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围绕四组调查问卷展开。第一部分社会舞蹈教育部门即舞蹈培训机构的调查,了解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的主要力量是社会舞蹈教育培训机构。第二部分培训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舞蹈教育的师资构成情况,明晰教师需求。第三部分受训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想,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第四部分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社会舞蹈教育的认可度和对舞蹈的理解与判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一、黑龙江省舞蹈教育主要是由社会舞蹈教育即舞蹈培训机构来实现。二、社会舞蹈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师资条件相对落后。三、社会舞蹈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学前教育和考级培训。四、学生家长对舞蹈了解不够,更多是从众心理。
陈怡杉[9](2019)在《甘肃省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组成和建设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舞蹈专业的人才需求与教育水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深入,标准也越来越高。职业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甘肃省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现状进行反思,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寻找解决之道。本文以甘肃省五所职业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为调查研究对象,从当前职业类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校领导和舞蹈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整理,以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模式、学生素质为坐标,进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试图提出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模式的一些想法,期望能摸索出一套既有利于发掘人才、培养新人,又有利于提升现有人才整体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卉[10](2019)在《中国舞蹈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舞蹈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但中国舞蹈产业的提出已经是21世纪初的事情。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序幕,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持续推进,面临着创作生产、管理运营走市场化道路的问题。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政策、文化市场管理政策的陆续颁布,为舞蹈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舞蹈创造了更多的呈现方式,拉近了舞蹈艺术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总体而言,中国舞蹈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舞蹈演出业、舞蹈出版业、舞蹈培训业、舞蹈用品业等越来越多的舞蹈产业形态出现并进行着积极探索。不过,相较于实践领域的繁华,舞蹈产业理论研究尚显不足。对于舞蹈产业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问题众说纷纭,缺乏规范解释;舞蹈产业中现存的现象与问题、如何保持舞蹈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本篇论文以中国舞蹈产业最基本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切入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分析与总结。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对中国舞蹈产业的概念、内容、特征做出阐释,以建立对舞蹈艺术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转换以及基本认识;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舞蹈产业自古至今的发展轨迹与演变过程,以凸显影响舞蹈产业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因素;第三章从政策环境入手,分析政策对演出市场、院团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消费者培育四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从舞蹈产业自身入手,分析舞蹈演出业、舞蹈出版业、舞蹈培训业、舞蹈用品业、舞蹈内容保存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归纳出问题与建议,以小见大描摹出中国舞蹈产业的整体样貌;第四章主要探究如何保持中国舞蹈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尝试提出生产以内容为王,传播以互联网为平台,服务以大众为本的发展策略。作为艺术产业的后发国家,中国舞蹈的产业化探索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关于中国舞蹈产业是什么,有什么,如何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问题,在当前已表现出不可忽视的研究必要性,并且十分有必要对产业化的实践探索做出理论回应与学术建设。
二、加大投入 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舞蹈教育经验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投入 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舞蹈教育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8 研究述评 |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2 教师教育理论 |
3.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扎根理论 |
4.2.4 德尔菲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工具NVivo简介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
5.5.2 计算权重 |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
5.6.1 一级维度分析 |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
5.8 小结 |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学校层面 |
6.3.2 教师个体本位 |
6.4 小结 |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7.1 学校层面 |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
7.2 个体层面 |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资料图片 |
附录4 |
(2)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价值 |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拉班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
(二)其他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的基础与方法 |
第一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人文精神 |
一 对生命存在的关注 |
二 对生命完善的关爱 |
三 对生命发展的关切 |
第二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公理体系” |
一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 |
二 拉班动作理论的公理体系构架 |
第三节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间的关系及问题 |
一 拉班动作三定律间的相互关系 |
二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存在的问题 |
三 以新现象学进行互文的主旨与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力效经济:拉班动作第一定律探究 |
第一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路径选择 |
一 拉班空间观的基础 |
二 个人空间的设定 |
三 迹形形成与路径最短 |
四 拉班舞谱基本规则与习惯动作优先 |
第二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部位选择 |
一 身体原动力 |
二 身体空间与动作空间 |
三 肢体区域与动作部位参与 |
四 特色动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迹合一:拉班动作第二定律探究 |
第一节 影迹合一与身心调节 |
一 动力范围与影形形成 |
二 身体视角 |
三 动作表达感知 |
第二节 影迹合一与情绪震颤 |
一 情感空间与情感动作 |
二 情绪震颤与惬意光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和谐:拉班动作第三定律探究 |
第一节 空间和谐与力效平衡 |
一 和谐与平衡 |
二 力效平衡与力效补偿 |
三 力效习得与力效传播 |
第二节 空间和谐与动作合唱 |
一 动作合唱 |
二 动作的时代变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拉班定律之于生活舞蹈观察及启示 |
第一节 生活舞蹈空间形象与社会空间情境 |
观察一“跳起来”之舞与“站起来”的情境 |
观察二僵化之舞与“极左”的情境 |
观察三“美起来”之舞与“改革开放”的情境 |
观察四“乐起来”之舞与“富起来”的情境 |
第二节 生活舞蹈调谐与人的身心和谐 |
启示一力效经济快乐之舞与身心调谐 |
启示二力效平衡自由之舞与身心调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拉班动作理论主要着作简介 |
参考文献 |
一 相关拉班理论研究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
二 相关跨学科研究文献 |
(一)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
(二)英文文献 |
三 相关舞蹈学研究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3)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基于舞蹈训练损伤的自身经历 |
(二)基于国家对舞蹈教育的逐渐重视 |
(三)基于中小学舞蹈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舞蹈社团是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 |
第一节 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概述 |
一、艺术课程体系中的舞蹈教育 |
(一)舞蹈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功能 |
(二)舞蹈进入中小学艺术课程体系的主要路径 |
二、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
(一)音乐和舞蹈是艺术王国中的孪生姐妹 |
(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舞蹈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 作为舞蹈教育重要实施载体的中小学舞蹈社团 |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特征与类别 |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特征 |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的类别 |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发展现状调研 |
(一)调研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
(二)调研结论与分析 |
第二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具体表征 |
第一节 训练造成的身体损伤 |
(一)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发生率 |
(二)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多发部位分布 |
(三)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类型 |
(四)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程度 |
(五)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康复周期 |
第二节 训练造成的心理伤害 |
(一)造成学生性格缺陷 |
(二)引发学生情感障碍 |
第三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案例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案例 |
一、学生身体损伤的案例 |
(一)教师“训”时发生的损伤 |
(二)学生“练”时发生的损伤 |
二、学生心理损伤的案例 |
第二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主要成因 |
一、教师因素 |
(一)目标定位功利化 |
(二)业余训练专业化 |
(三)意识与知识的缺失 |
(四)职业素养的缺失 |
二、学生因素 |
(一)身体心理素质脆弱 |
(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
三、训练因素 |
(一)课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
(二)课后缺乏收整活动 |
(三)训练强度超负荷 |
第三节 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主要后果 |
一、影响中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第四章 中小学舞蹈社团训练损伤的预防策略 |
第一节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
二、准确认识教学对象 |
第二节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
二、科学规范教学活动 |
第三节 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
一、夯实相关科学知识 |
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
三、增强动作示范效应 |
四、提高损伤预见能力 |
第四节 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保护意识与能力 |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
二、提升家长的基本应对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高校艺术类教材建设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学校舞蹈教材建设发展的研究 |
四、关于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现状的研究 |
五、小结评述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戴维·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
二、杰罗姆·布鲁纳知识结构理论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四、研究设计 |
第五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
三、访谈结果归整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
一、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 |
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特色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
三、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宜性分析 |
四、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适宜性分析 |
五、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七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思考 |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 |
二、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 |
三、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 |
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 |
五、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 |
六、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材编写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六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现状 |
一、舞蹈美育实施的政策环境 |
二、麦积区小学舞蹈美育实施的社会环境 |
(一) 家长对学校开展舞蹈美育的观念 |
(二) 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情况 |
(三) 校外舞蹈教育发展情况 |
三、S小学舞蹈美育实施情况 |
(一) S小学艺术课程设置情况 |
(二) S小学艺术教师配置情况 |
(三) S小学舞蹈美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四) S小学舞蹈美育开展情况 |
第二章 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舞蹈课程覆盖率低 |
(二)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
(三) 舞蹈美育教学条件落后 |
(四) 舞蹈美育师资队伍问题 |
(五) 舞蹈美育教学效能低下 |
(六) 舞蹈美育缺乏教材 |
二、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政策落实不到位 |
(二)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三) 教育资金缺乏 |
(四) 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
(五) 舞蹈美育发展水平低下 |
(六) 舞蹈美育教材体系不完善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的对策 |
一、因地制宜开设舞蹈课程,提高舞蹈课程覆盖率 |
二、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舞蹈美育发展 |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
四、完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
五、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学效能 |
六、提高舞蹈美育地位,开发舞蹈教材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
结论 |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7)舞蹈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研究 ——以福州市五所培训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舞蹈培训机构调研方案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时间 |
三、调研目的 |
第一节 机构调研方案设计 |
一、调研的方式方法 |
二、调研的素质能力 |
第二节 舞蹈培训问卷设计 |
一、展开调研实践 |
二、整理调研结果 |
三、制定调研问卷 |
四、撰写调研报告 |
五、调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二章 培训机构办学情况调查 |
第一节 培训机构基础情况 |
一、五所机构办学资质 |
二、软件硬件及设施 |
三、培训年限及规模 |
第二节 机构内部机制情况 |
一、内在管理机制 |
二、内部教学情况 |
第三节 培训机构运作情况 |
一、经营情况 |
二、管理情况 |
第三章 舞蹈培训机构问卷调研 |
第一节 培训机构被家长“了解度” |
第二节 舞蹈机构被教师“认可度” |
第三节 舞蹈机构被学员“认可度” |
第四章 舞蹈培训机构基本建构 |
第一节 开发模式 |
一、开班的前提条件 |
二、机构的基础架构 |
三、办学资质及流程 |
第二节 运营模式 |
一、运营部门的规定 |
二、运营部门的防护 |
三、运营部门的关键要点 |
四、标准化运营的快复制 |
五、完善服务的附加产品 |
第三节 管理模式 |
一、日常管理 |
二、内部机制 |
三、运营管理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一)学术思想创新 |
(二)学术观点创新 |
(三)研究方法创新 |
注释 |
第二章 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的概况及方向 |
一、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概况 |
二、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的主要方向 |
(一)学前舞蹈教育 |
(二)舞蹈考级 |
(三)艺考培训 |
(四)成人兴趣教育 |
注释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的现状调查 |
一、学校现状调查 |
(一)培训学校概况 |
(二)社会舞蹈培训学校的分布特点 |
二、培训教师现状调查 |
(一)培训教师概况 |
(二)教师视域下的舞蹈考级 |
三、学生现状调查 |
(一)学生现状概况 |
(二)学习舞蹈的路径 |
(三)学生视域下的舞蹈考级 |
四、家长现状调查 |
(一)家长概况 |
(二)家长视域下的舞蹈考级 |
(三)对舞蹈的认知 |
五、专家访谈情况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主要问题 |
(一)学校问题 |
(二)教师问题 |
(三)学生问题 |
(四)家长问题 |
二、解决对策 |
(一)从提高师资水平入手成立教师培训联盟 |
(二)对教学内容精准发力推出作品孵化平台 |
(三)深挖黑龙江艺术特色助力优势充分发挥 |
(四)让家长正确认识舞蹈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甘肃省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五)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职业教育的研究 |
(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三)甘肃省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发展历程 |
三、甘肃省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 |
(一)数据来源 |
(二)办学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五)访谈结果的归整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
(二)课程设置 |
(三)师资结构 |
(四)教学模式 |
(五)学生素质 |
五、甘肃省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
(一)“德艺双馨、厚实基础”——确立中职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二)“突出主线、兼容并蓄”——优化中职舞蹈专业课程设置 |
(三)“教研一体、双翼齐飞”——加强中职舞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四)“多元教学、引导创新”——改进中职舞蹈专业教学模式 |
(五)“科学选拔、综合提升”——优化中职舞蹈专业育人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甘肃省职业学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甘肃省职业艺术学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3 职业学校领导或舞蹈专业教育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职业学校舞蹈教师的访谈提纲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10)中国舞蹈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
二、产业、产业化与产业链 |
三、舞蹈与产业 |
四、舞蹈产业概念 |
第一章 中国舞蹈产业的内容范畴 |
第一节 舞蹈产业的分类 |
一、基于《文化及相关产业(2018)分类标准》 |
二、按照产品存在形态分类 |
三、按照与舞蹈的相关性程度分类 |
四、按照产业主体分类 |
第二节 舞蹈产业的特征 |
一、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 |
二、创新性 |
三、增值性 |
四、交叉性 |
五、高风险性 |
六、人才资源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萌芽开端(1912-1949) |
一、营业性舞厅 |
二、舞蹈演出业 |
三、舞蹈培训业 |
四、舞蹈图书出版业 |
第二节 延缓形成(1950-1978) |
一、文化生产方式的变化 |
二、舞蹈艺术性质的裂变 |
第三节 新兴起步(1979-1999) |
一、文化院团体制改革 |
二、舞蹈演出市场化探索 |
三、专业人才舞蹈产业意识觉醒 |
第四节 三方共舞时代(21世纪)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政策引领下的舞蹈产业 |
一、舞蹈演出的产业化与规范化 |
二、“勤俭节约”政策的冲击与契机 |
三、舞蹈产业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与储备 |
四、舞蹈消费者的多层孵化 |
第二节 舞蹈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一、舞蹈演出业:类型丰富、盈利不足 |
二、舞蹈出版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
三、舞蹈培训业:需求量大、竞争激烈 |
四、舞蹈用品业:发展空间足、创新意识弱 |
五、舞蹈内容保存业:受重视程度提升、开发力度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舞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一节 面向内容——注重舞蹈产业内容生产 |
一、树立生产者的内容意识 |
二、保持精耕细作的匠人精神 |
第二节 面向互联网——加强舞蹈与互联网的结合模式 |
一、互联网传播为舞蹈产业的发展提供新路径 |
二、互联网有利于舞蹈产品的生产、推广与消费 |
第三节 面向大众——深化大众群体的面向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加大投入 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舞蹈教育经验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D]. 辛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中小学舞蹈社团成员训练损伤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以长沙市5所中小学为例[D]. 李柔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D]. 朱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5]农村小学舞蹈美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S小学为例[D]. 许玉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舞蹈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研究 ——以福州市五所培训机构为例[D]. 谷苗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黑龙江省社会舞蹈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马福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9]甘肃省中等职业类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陈怡杉.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国舞蹈产业发展研究[D]. 张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