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特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章凡[2](2021)在《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美育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赵天奇[3](2020)在《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的先驱,中国矿业大学百年来的音乐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中国高等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起到辐射作用。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走访学校教师、校友记录音乐艺术活动事件。同时,查阅、梳理学校音乐艺术史料,对研究主体进行叙述,分析其时代背景和教育事件对于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1909年3月,英国福公司创办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到现在,从早期学校秉承校董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注重用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到上个世纪末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校园音乐艺术活动强化美育教育。在中国矿业大学蓬勃发展的110年历史中,音乐艺术教育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音乐艺术教育也必然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介绍在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展现形式以及音乐艺术教育为学校发展起到的作用、产生的影响。
路漫漫,杨莉莉,徐梦洁,李珊珊[4](2015)在《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缺失,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自身需要使得艺术教育具有必要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努力探索并逐渐建立了多元型、立体化、开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学校重视,需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是全面渗透的教育,需要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张丽娜[5](2014)在《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审美化的教育过程,陶养情感,以美育德,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高校美育就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全面的人为目标的教育。音乐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理工科高校美育通过音乐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丰富了审美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为理工科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切入点。本文从探讨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发挥美育功能的理论入手,运用了访谈、调研、理论分析、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目前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和问题,音乐教育在理工科高校的实施情况凸显管理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有效性等问题。本文以培养“全面的人”为宗旨,从音乐教育遵循美育规律为原则,立足理工科高校实际,提出普通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师资结构、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及营造文化氛围等环节着手,使音乐教育在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丽娟[6](2013)在《试论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院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理工类高校设置艺术专业院系,不仅拓展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培养了更多专业艺术人才,还能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建设好艺术专业院系并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当前理工科高校一项亟待研究和推进的重要工作。通过对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院系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方向,使专业建设在得到完善的同时更能够促进理工科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
何振才,张洁[7](2013)在《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气质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探究在理工科大学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途径和规律,以期推进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于海峰[8](2012)在《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得出艺术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艺术教育和理工科大学生以及综合素质这三个层面上,通过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来支撑作者的观点。文章的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立题背景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艺术教育、理工科院校和综合素质的概念设定并结合了中外的人文思想和政策条令来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做一个简单回顾。同时,在本章中还介绍了本文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二部分对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分析基础上,分析了艺术教育对于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并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具体阐明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程序。第五部分通过具体的实验方法以及得出的实验数据说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陷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德克萨斯社交行为以及施牢格尔个人评价的具体影响,通过对男生和女生、大一和大二、文科和理科、参与艺术训练和未参加过艺术训练的大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不同人群通过艺术教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第六部分将艺术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三者结合起来,针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个解决对策,使艺术教育通过这些对策的改进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艺术教育的前景寄予厚望。
丁倩倩[9](2011)在《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公共性进行研究更是正确把握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在现有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从公共性的角度尝试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若干探讨,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公共”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公共性”认识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强调公共艺术教育是由“公共”、“艺术”、“教育”三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公共”是前提、是基础,“艺术”是内容,“教育”是载体。之所以认为“公共”是前提和基础,是因为“公共”是作为决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而存在的,它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和教育必须站在公共的基础上,才能更清楚地确立艺术的内容,更科学地开展教育。因此,本文将站在“公共”的视野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和“教育”进行若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首先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具有平等与共享、开放与参与的公共精神,并以此为根本,贯穿全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相关内容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其次,站在公共的视野下对公共艺术教育之“艺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整合”、“素养”和“体验”的原则,要准确把握公共视野下的艺术,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才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提供相对准确和科学的指导。最后,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握“公平”和“需求”的原则,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性为基础和前提,应该在对象上保证每个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的公平,作为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教育,还应着重考虑学生主体的参与和需求,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应的教学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要想以一种较为科学和有效的状态发展,其前提是必须要清楚认识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将选择以“公共性”为视角,以彰显“公共性”为出发点,强调“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的重要性,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揭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所在。只有在以“公共性”为前提和基础下,对“艺术”和“教育”进行有效地、科学的把握和探讨才会具有意义和价值。
欧舟,兰英[10](2010)在《理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理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师生层面的剖析,结合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人文性特点,提出正确认识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特征,转变学校管理层的观念是艺术教育开展与实施的首要条件,并提出了加强理工科院校学生、教师及管理层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建议。
二、试论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特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特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依据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蔡元培美育思想引导下的焦作工学院(1909—1949) |
2.1 焦作工学院时期校史简介 |
2.2 焦作工学院时期的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与矿大校歌 |
2.3 焦作工学院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3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繁荣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1949—1970) |
3.1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校史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背景简介 |
3.2 北京矿业学院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 |
3.3 北京矿业学院音乐艺术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4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活动(1970—1981) |
4.1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校史简介 |
4.2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的师生音乐生活 |
4.3 四川矿业学院师生音乐生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5 素质教育下的中国矿业大学时期音乐艺术教育状况(1981—2003) |
5.1 中国矿业大学建校徐州校史与同期国家素质教育背景简介 |
5.2 素质教育下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 |
5.3 素质教育下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
6 中国矿业大学的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2003—2019) |
6.1 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
6.2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创办音乐专业与发展简介 |
6.3 创办音乐专业以来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与重大音乐教育事件 |
6.4 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
(一)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
1.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缺失 |
2.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自身需要公共艺术教育 |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
(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构建了“多元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
(二)艺术普及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创建了“立体化”的艺术教育学习平台 |
(三)艺术欣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
三、对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
(5)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选题的时代背景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 |
2.1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
2.2 音乐教育的特点 |
2.3 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的内涵 |
第三章 音乐教育在高校的美育作用 |
3.1 音乐教育陶养情感 |
3.2 音乐教育“以美育德” |
3.3 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3.4 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四章 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西安高校为例 |
4.1 调查情况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方法 |
4.1.3 调查内容 |
4.2 理工科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
4.2.1 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
4.2.2 教材的选用 |
4.2.3 师资队伍 |
4.2.4 教学设备投入情况 |
4.3 理工科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社会对理工科高校美育认识不足 |
4.3.2 理工科高校美育的政策不到位 |
4.3.3 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
第五章 音乐教育在理工科高校实现路径 |
5.1 转变教育观念 |
5.1.1 转变理工科高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
5.1.2 以培养“全面的人”为宗旨 |
5.2 建设教师队伍 |
5.2.1 提高教师修养 |
5.2.2 增强专业技能 |
5.2.3 更新知识结构 |
5.2.4 注重师资培养 |
5.3 规范教育内容 |
5.3.1 规范教材建设 |
5.3.2 拓宽公选课程 |
5.3.3 课外艺术实践 |
5.4 提高教学方法 |
5.4.1 学科交叉 |
5.4.2 因材施教 |
5.5 完善管理机制 |
5.5.1 健全管理制度 |
5.5.2 改进评价内容 |
5.5.3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
5.6 营造文化氛围 |
5.6.1 校园文化延伸 |
5.6.2 加大环境投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6)试论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院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院系建设概况 |
二、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1. 观念认识和体制问题 |
2. 公选课课堂教学问题 |
3.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问题 |
4. 教育资源问题 |
三、切实加强艺术专业院系建设, 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
1. 学科建设:充实内涵, 提升水平 |
2. 师资队伍:扩大规模, 提高水平 |
3. 条件建设:改善教学和活动场地设施 |
4. 发挥作用:打造精品, 建设校园, 服务社会 |
(7)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
(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 |
(二)校园人文类学生社团影响力不够 |
(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
二、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 |
(一)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
(三)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当成激发大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 |
(一)健全课程体系 |
(二)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
(三)做好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建设 |
(五)加强各种条件的保障力度 |
(六)突出自身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
结语 |
(8)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基本概念及其理解 |
1.2.1 艺术教育的概念 |
1.2.2 理工科院校的概念 |
1.2.3 综合素质的概念 |
1.3 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1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外艺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
1.4 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程序 |
1.6.1 被试选取 |
1.6.2 施测方法 |
1.6.3 问卷及量表 |
1.6.4 数据处理 |
第2章 艺术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和必要性13 |
2.1 艺术教育的作用 |
2.1.1 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 |
2.1.2 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
2.2 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
2.2.1 社会道德的需要 |
2.2.2 学科建设的需要 |
2.2.3 学生自身的需要 |
第3章 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
3.1 个人素养 |
3.2 社会修养 |
3.3 审美情趣 |
3.4 健康心理 |
3.5 创新能力 |
第4章 艺术教育(以舞蹈教学为例)对大学生的影响 |
4.1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
4.2 对大学生缺陷感的影响 |
4.3 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4.4 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 |
4.5 对大学生德克萨斯社交行为的影响 |
4.6 对大学生施劳格尔个人评价的影响 |
第5章 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重新认识艺术教育 |
5.1.1 提高艺术教育地位 |
5.1.2 更新观念 |
5.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5.2.1 网络教学 |
5.2.2 艺术社团 |
5.2.3 第二课堂 |
5.2.4 校园文化 |
5.3 结合科学与艺术的优势 |
5.3.1 认清科学的优势 |
5.3.2 结合艺术的优势 |
5.4 完善艺术教育体制 |
5.4.1 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
5.4.2 保证教学的物质条件 |
5.4.3 教师队伍的建设 |
5.5 加强交流与合作 |
5.5.1 社会交流 |
5.5.2 校园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综述 |
1.3.2 "公共"概念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 |
2.1 "公共"概念的代表观点 |
2.2 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性界定 |
2.2.1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
2.2.2 公共艺术教育公共性的界定 |
2.3 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性的基本原则 |
2.3.1 平等与共享 |
2.3.2 开放与参与 |
3 "公共"视野下的艺术教学内容 |
3.1 艺术教学内容现实考察 |
3.2 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
3.2.1 多样 |
3.2.2 整合 |
3.2.3 素养 |
3.2.4 体验 |
4 "公共"视野下的艺术教育对象 |
4.1 教育对象的现实考察 |
4.2 艺术教育对象的实施原则 |
4.2.1 公平 |
4.2.2 需求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理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 |
二、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人文性的艺术教育 |
四、试论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特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美育实施路径研究[D]. 章凡.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D]. 赵天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4]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 路漫漫,杨莉莉,徐梦洁,李珊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5]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张丽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6]试论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院系建设[J]. 孔丽娟.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S2)
- [7]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何振才,张洁. 艺术教育, 2013(05)
- [8]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D]. 于海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1)
- [9]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 丁倩倩. 浙江大学, 2011(07)
- [10]理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特点分析[J]. 欧舟,兰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