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新装备部队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李佳[2](2020)在《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文中认为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变化,我军开始了由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过渡阶段。毛泽东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于1948年7月提出了“冬春夺取徐州”的战略计划。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少胜多的战役。淮海战役发起时,国民党军战备优良、兵力强大,而随着战役的推进,大量的国民党军将士向我军投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发起的猛烈的军事进攻是前提。与之密切配合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展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国民党军是一支为国民党反动统治服务的军队,要争取策动其向我军投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其间充满着及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争取策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斗争、长期进行艰苦工作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策反工作与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投诚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策反工作与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投诚过程的研究,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内容、途径、以及重大意义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规律、经验也缺乏总结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深入、细致挖掘史料的基础上,以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事件为对象,分析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的现象、类型及原因,梳理淮海战役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途径及其特征,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当代价值,并探寻在当代社会贯彻其时代价值的路径措施。该论文有表5个,图2幅,参考文献80篇。
曹仪[3](2020)在《基层部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认为
隋从容[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马文璐[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国防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如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波折、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必将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1月,教育部召开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专题调研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教育事业规律性,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是坚持走强军之路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谋划工作,切实将其上升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紧抓好。当前,高校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关于国防教育的论述作为“魂”和“纲”,贯穿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其次,界定了国防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以理论基础为依据,明确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再次,结合辽宁省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及18所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究辽宁省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和待解决的困难,探讨研究并提出了从加强思想引领、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育载体、健全机制和完善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中就包含着国防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这对高校国防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国防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指导,切实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林高松[6](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柏晓斐[7](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指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菅翌[8](2020)在《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驻晋某部队科技干部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看家本领,是我军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正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使我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经受住了各种风浪考验,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军队纵深改革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军营内大量普及使得军队人员的思想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新的境界和担当,有新的加强和改进,继续发挥出生命线的作用。高科技部队人员主要以科技干部为主,人员具有学历高、逻辑性强、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有着个人独特见解和看法等特点,进一步加强高科技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时代性。国内此类问题的研究基本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重点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从如何提升人员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上进行分析,侧重于教育的参与者;二是重点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主要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变化,侧重研究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要义、十九大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主要走向等;三是重点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形式进行分析,比如网络化授课、红色教育等。本论文以驻晋某高科技部队为案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目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高科技部队科技干部思想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着重对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阐述,为后续引出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着重探讨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从客观条件、参与者、参与方式、时代变化四方面系统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为本文的创新点内容,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内容、方法、能力三方面对开展高科技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14种创新机制,对新时代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对加强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强调要在继承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高科技部队特点,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注重实践领域探索,尝试给出创新性建议。相关建议可运用于部分性质类似的高科技单位,并可对运用后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给出预期效益。
许建坡[9](2020)在《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作为研究对象,以J部队为例,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对本单位管理的看法”、“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意见”、“对军事训练的态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五个方面,先后与J部队150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军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人员本身特点和管理做法与成效,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运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相关理论,提出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对策。本文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指出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加强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就管理相关科学发展及军队管理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文献研究和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主要界定了专业技术军官的定义、职责和职业特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职业的特殊性和职业特点,对管理、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和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和明确,提出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中以五个主要管理要素构成的基本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最后简要叙述了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以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五个要素为主线,论述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特点,并以J部队为例,总结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做法及成效。第四部分,从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五个要素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五部分,针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经过综合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第六部分,即结语,总结全文,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夏德彬[10](2020)在《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土地改革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政治建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九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的立军之本,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人民军队在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过程中逐步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同时,这一时期我们党正领导解放区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推进,部队中逐步出现了一些危及军队战斗力的问题。面对一系列突出问题,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土地改革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开展的,这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情况下提出的政治工作方略,是这一时期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新式整军运动的大背景下,全军上下广泛开展的土地改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整合思想,统一认识,使全军官兵在行动上拥护土改运动,在作战中激发战斗力,进而争取在解放战争中获得胜利。在教育过程中,各军区紧紧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进行土地改革教育的重要指示,密切结合自身实际,以“三个认清”为主要内容,以学习土地政策、深挖阶级苦根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参与,结合诉苦、三查等形式创新教育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土改教育的主题。其呈现出的特点深刻反映了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以及启发性,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一切实际出发的典范。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土地改革教育依据部队发展需要,广泛的在全军有序开展,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更强化了党在军队中的凝聚力、向心力,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尽管这一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能否认的是,土地改革教育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脱离实际、查摆问题不清与极端民主化等问题。由于党在领导教育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正确规范的政策和原则来开展,并牢牢把握着运动的总体脉络,因此,能够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得土改教育运动得以有序推进。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土地改革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土地改革工作、军队战斗力工作紧密联系、有效统一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党的土地改革教育工作的理论和经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具有重大现实参考意义。
二、加强新装备部队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新装备部队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
第二章 编纂概述 |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
3.1 编纂历史背景 |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
4.2.1 积淀与初建 |
4.2.2 完善与架构 |
4.2.3 传承与创新 |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
5.1 坚持政治原则 |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
5.2 秉持客观性 |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
6.2 藏用并重 |
6.2.1 文献资料建设 |
6.2.2 文献资料核对 |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
7.1 编纂内容 |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
7.2 编纂实践 |
7.2.1 “国家编纂体制” |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
8.1.2 学科的建立 |
8.1.3 在发展中调整 |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
8.2.1 学科之争 |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
8.3.1 学科的增设 |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民党军将领投诚概况、类型及原因分析 |
2.1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现象概述 |
2.2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类型分析 |
2.3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原因分析 |
3 关于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的思想政治工作透视 |
3.1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 |
3.2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
3.3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
3.4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 |
4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经验总结 |
4.1 重大意义 |
4.2 经验总结 |
5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启示 |
5.1 锤炼政治品德,不忘初心使命 |
5.2 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 |
5.3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
5.4 政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讲求工作的艺术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国防教育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防的基本内涵 |
2.1.2 高校国防教育概念界定 |
2.1.3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防教育理论 |
2.2.3 习近平强军思想 |
2.2.4 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
2.3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 |
2.3.2 有利于我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
2.3.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
3.1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政策依据 |
3.1.2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
3.2 辽宁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效 |
3.2.1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加强 |
3.2.2 大学生国防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 |
3.2.3 具有辽宁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
3.3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 |
3.3.2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
3.3.3 军事技能训练亟需加强 |
3.3.4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3.3.5 个别国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
3.4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漠 |
3.4.2 军事训练场地与设施缺乏 |
3.4.3 国防教育经费不足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1 凝心铸魂,通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
4.1.2 固本培元,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观念 |
4.1.3 润物无声,通过营造浓厚国防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
4.2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及军事技能训练 |
4.2.1 规范军事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和审查 |
4.2.2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课程体系 |
4.2.3 优化军训内容,增强军训实效性与时代性 |
4.2.4 加强高校对课程和训练的统一管理与领导 |
4.3 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
4.3.1 重视专业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
4.3.2 解决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 |
4.3.3 加强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
4.4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实践载体 |
4.4.1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
4.4.2 结合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
4.4.3 加强高校与部队、企业、社区之间的共建 |
4.5 健全国防教育机制,完善国防教育保障制度 |
4.5.1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强化制度支撑 |
4.5.2 落实国防教育工作考评与监督机制 |
4.5.3 加大国防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6)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意义 |
0.2 学术史回顾 |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
0.2.3 已有研究评价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 |
0.5 概念界定 |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
2.1 政治形象定位 |
2.1.1 党领导的军队 |
2.1.2 人民的军队 |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
2.2.1 作风优良 |
2.2.2 纪律严明 |
2.3 军事形象定位 |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
3.2 加强军队建设 |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
4.1 文字宣传 |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
4.2 语音宣传 |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
4.3 形象宣传 |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
7.1.1 参军 |
7.1.2 支前、拥军、劳军 |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驻晋某部队科技干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1.1 高科技部队科技干部思想现状分析 |
1.1.1 人员价值取向趋于合理化 |
1.1.2 职业规划仍存在不确定性 |
1.1.3 心理问题还处在高风险期 |
1.1.4 生活理念和时代匹配性好 |
1.2 从历史纵向维度进行特点分析 |
1.2.1 毛泽东时代高科技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
1.2.2 邓小平时代高科技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
1.2.3 江泽民时代高科技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
1.2.4 胡锦涛时代高科技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
1.2.5 习近平新时代高科技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
第二章 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2.1 客观因素带来的现实挑战 |
2.1.1 时间利用的有效性还需加强 |
2.1.2 地域分散的现实矛盾较为突出 |
2.1.3 政工管理者自身能力亟待提高 |
2.1.4 思想政治骨干作用发挥效果欠佳 |
2.2 参与者群体存在的诉求差异 |
2.2.1 年龄结构导致的诉求差异 |
2.2.2 学历层次导致的诉求差异 |
2.2.3 性别差异导致的诉求差异 |
2.3 参与者个体体验上存在的不足 |
2.3.1 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 |
2.3.2 参与双方互动交流缺乏 |
2.3.3 政治工作效果验证困难 |
2.3.4 个人评价体系中难以体现 |
2.3.5 工作互动存在不可控性 |
2.4 时代变化带来的全新问题 |
2.4.1 互联网舆论场斗争越来越激烈 |
2.4.2 互联网带来的多维评判标准 |
2.4.3 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带来的更高要求 |
第三章 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途径 |
3.1 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 |
3.1.1 内容创新应更为注重战斗精神培育 |
3.1.2 教育内容应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
3.1.3 教育内容应强化法治理念 |
3.1.4 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 |
3.2 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
3.2.1 借助现代多元的媒介工具 |
3.2.2 形成以受众为主导的可控工作理念 |
3.2.3 探索交互性闭环式开展方式 |
3.2.4 引入科学统一的结果运用标准 |
3.2.5 思想政治工作应采用“多方联动”的方式 |
3.2.6 要进一步浓厚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
3.3 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创新 |
3.3.1 政工管理者要在学真理上下功夫 |
3.3.2 政工管理者要在勇担当上树榜样 |
3.3.3 政工管理者要在站排头上立标杆 |
3.3.4 政工管理者要在晓冷暖上做表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专业技术军官 |
1.1.2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 |
1.1.3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 |
1.2 相关理论 |
1.2.1 双因素理论 |
1.2.2 特性因素理论 |
1.2.3 胜任特征理论 |
1.2.4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
1.2.5 压力认知激活理论 |
1.2.6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第二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现状 |
2.1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 |
2.1.1 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
2.1.2 营造和谐向上的组织氛围 |
2.1.3 打造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 |
2.1.4 形成规范的军人基本养成 |
2.1.5 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
2.2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特点 |
2.2.1 学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但思想不够统一 |
2.2.2 需求层次高、实践能力强,但心理不够坚韧 |
2.2.3 入职起点高、学习能力强,但基础不够牢固 |
2.2.4 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但养成不够规范 |
2.2.5 价值追求高、成才愿望强,但目标不够聚焦 |
2.3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
2.3.1 理论灌输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取向 |
2.3.2 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氛围 |
2.3.3 需求牵引与分类培养相结合,打造了过硬的人才队伍 |
2.3.4 科学管理与从严管理相结合,达到了军人的基本要求 |
2.3.5 岗位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设计了基本的成才路径 |
第三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问题 |
3.1.1 思想教育难以入心入脑 |
3.1.2 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
3.1.3 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断层 |
3.1.4 纪律意识和军人养成弱 |
3.1.5 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
3.2 原因分析 |
3.2.1 在思想政治上重灌输、轻引导 |
3.2.2 在激励机制上重经验、轻科学 |
3.2.3 在人才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 |
3.2.4 在军人素质上重技术、轻作风 |
3.2.5 在职业规划上重当下、轻发展 |
第四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对策 |
4.1 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4.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4.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
4.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
4.2 以人为本提升凝聚力向心力 |
4.2.1 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
4.2.2 努力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
4.2.3 着力提升领导管理素养 |
4.3 知人善用打造过硬技术团队 |
4.3.1 突出人才培养,挖掘最大潜能 |
4.3.2 突出人才使用,优化队伍结构 |
4.3.3 突出团队协作,推动科研创新 |
4.4 狠抓养成培育优良战斗作风 |
4.4.1 端正思想认识 |
4.4.2 形成集体效应 |
4.4.3 加强督导纠治 |
4.5 科学设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4.5.1 拓宽岗位成才的路径 |
4.5.2 细化职业生涯的设计 |
4.5.3 削减人才流失的诱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土地改革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一章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一节 解放战争局势发展的需要 |
一、国共两党军事进攻态势发生改变 |
二、土改工作的实施与推进 |
第二节 解决部队中存在突出问题的需要 |
一、土改政策认识不足,土改斗争不坚决 |
二、阶级成分复杂化,组织不纯较严重 |
三、落后观念难改变,阶级立场不鲜明 |
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系统的阶级教育 |
第二章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特点 |
第一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认清土地改革与农民解放之间的关系 |
二、认清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之间的关系 |
三、认清土地改革与统一战线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实践方式 |
一、全军上下系统学习土地改革政策 |
二、以诉苦的方式对官兵进行阶级教育 |
三、与三查三整工作紧密结合 |
四、以贯彻执行土改政策带动土改教育 |
第三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特点 |
一、注重提高部队阶级觉悟 |
二、侧重正面思想灌输 |
三、坚持群众性自我教育 |
第三章 对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评价 |
第一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成效 |
一、改造了大批国民党军俘虏,壮大了解放军力量 |
二、提高了部队官兵的政策认识,积极支持土改斗争 |
三、激发了部队官兵练兵热情,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
四、提高了部队官兵阶级觉悟,加强了部队的党性观念 |
第二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局限性 |
一、“唯成分论”的错误倾向时有发生 |
二、混淆了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
三、在教育过程中带有极端民主化倾向 |
第四章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要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 |
二、必须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
三、必须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
第二节 新式整军运动中土地改革教育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强军之魂 |
二、激发军队的战斗力是人民军队强军之本 |
三、坚持群众教育路线是人民军队强军之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新装备部队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D]. 李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3]基层部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曹仪. 天津大学, 2020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5]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以辽宁高校为例[D]. 马文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6]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7]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8]高科技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驻晋某部队科技干部的分析[D]. 菅翌. 山西大学, 2020(08)
- [9]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D]. 许建坡. 山西大学, 2020(01)
- [10]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土地改革教育研究[D]. 夏德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