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的特点——骆无义谈椅子

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的特点——骆无义谈椅子

一、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特色——罗无逸谈椅子(论文文献综述)

武莹莹[1](2017)在《基于现代生产工艺的明式榻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光辉典范,明式坐具之一的榻具有明式家具所具有的造型设计优美、材质精于选料、结构严谨科学、装饰手法多样、人文内涵十足等风格特征,也是明式坐具中独具魅力的典型代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家具的趋同化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具有本土化、民族化和地域特色的家具备受大众青睐。所以诸多设计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希望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家具作品——与传统中式相对应的现代中式家具。传统中式家具结构形式虽然更能体现“中式”特点,但由于加工难度大,不利于机械生产,因而倡导使用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总的来说,现代中式家具集中体现传承、与时俱进、包容、实用的特点,以各种方式实现创新,努力吸取传统家具的精华,归纳传统家具的造型手法与设计规律,总结其设计内涵和民族文化。并研究开发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中而新”的家具造型设计。首先,对明前期的榻从工艺、功能尺度、造型的演变进行历史溯源,为研究明式坐具榻奠定基础。再而深入挖掘明式榻的特征和功能和文化内涵。然后介绍传统工艺现代生产方式的对接,比较现代机械生产工艺和传统手工工艺的效率和质量精度。现代工艺适应机械化生产方式,而明式榻也需要适应机械生产,展开对明式榻的造型、功能等重新设计和研发,设计出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工艺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现代中式榻。通过对现代中式家具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引出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思路。“古为今用,西为中用”,通过对西洋式沙发人体工学运用的分析,从而找到开发现代中式榻坐具的途径。最后,设计实践,通过用户调研、产品定位、设计构思等步骤开发新中式榻坐具,将榻的传统功能和造型特点与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相结合,运用现代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生产出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坐具。

刘少帅[2](2013)在《室内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高校室内设计相关学科发展迅速,但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下的毕业生素质不高的现状,抓住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等院校室内设计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现状的纵向、横向比较,重点对我国室内设计本科教学领域中,专业基础教学部分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一种适合广大非重点院校办学特点的新型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模型。这一教学模型将通过一系列连续而紧凑的教学载体把专业基础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几项能力训练串联起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培养各项素质所需的教学时间,力求提高室内设计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当前时代精神以及室内设计相关学科转型的背景,对教学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原型理论中的部分原理做出新的演绎;配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给出提升我国非重点室内设计本科院校专业业基础教学效率的一些具体办法。运用这一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帮助解决目前非重点室内设计专业院校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四点主要问题,即:1.基础课训练内容重叠,专业基础课与考前训练内容以及后续专业课内容重叠,教学效率低下;2.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不顺畅,专业基础教学对室内设计工作的指向性不强;3.类型化基础课程训练缺少围绕的主题,各门基础子课程教学各自为政,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独立的设计思维和主动研究的意识;4.专业基础教学环节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缺失,学生的品位不高。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将对我国非重点院校建构各白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教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为提升我国非重点院校室内设计学科整体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潘俊峰[3](2013)在《边缘·边界·跨界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性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系统整体艺术地塑造人居环境为宗旨,根据建筑空间环境的内外关系,提出将环境艺术设计类分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观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可视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可视为城市设计的延伸。从目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状况来看,表现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向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拓展延伸的发展趋向,它们之间的设计边界,也由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出现了互渗、融合的发展态势。论文在此基础上依据当代生态理念、低碳理念、环保理念等跨学科学术思想,结合人文科学对地域文脉、多元审美、人文和谐等理念的关注,归纳出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生态循环原则、绿色环保原则、低碳再生原则、地域文脉原则、多元审美原则、人文和谐原则,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模型,侧重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应根植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观念之上,在未来建立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学科有机融于一体的跨学科学术研究体系。

何佳[4](2013)在《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下,古代的中国民众创造了灿烂瞩目文明。那时的劳动实践与原始信仰、巫术活动、审美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常常是混沌统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然而,不知何时,物质技术的成熟进步和迅速发展将原始劳动中的巫术、信仰,连同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一同抛弃了。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物质产品生产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也被唤醒,严重地扭曲和扼杀着人性,吞噬着人的心灵。出现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等诸多社会现象,相应之下的人也变得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机械片面、枯燥无味。当今的世界,到处矗立钢铁、水泥的森林,山野已被城市的碉堡所吞噬,大自然受到严重污染,美好的环境遭到人为的灾难性破坏。对自然环境、大地母亲的破坏践踏,是对美的践踏,也是人对自身人性的践踏和破坏。大工业劳动过程中对高技术和高效率无限追求变成了对身心愉悦的桎梏,而人的本质——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却无法实现。于是人们重新呼唤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即将忽视对人类心灵世界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也即停止了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的追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扬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然而在高度的科学理性之下,想要追寻这种人文情感关怀是十分不易的,对此从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活动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本文把造物艺术与人的精神观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力图探索潜藏于造物艺术深层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出本民族艺术背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性要素,使造物艺术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得到更深刻的解释。文章的研究思路从礼制人文、信仰人文、情理人文、科技人文四个方向展开论述,分别研究其对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作用:藏礼于器是造物艺术的人文环境,多元信仰是造物丰富性的内在趋动力,情理相和是造物人文的审美情思,顺天致用是造物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紧扣红线,即由需求——功能——审美——人文。人类几百万年的造物历史证明,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新的人造物无限地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不断地超越,追求完美,是造物艺术发展的趋动力。人文精神再提高也不能取代物质的第一性,对于造物艺术而言它的从属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制造或使用各种器物时总是将功能之外的许多观念都加进去,如礼制、信仰、情理、科技,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上生出了许多旁枝,这些旁枝与主干互生互长,互相吸取养料,从而形成了古代造物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

王金双[5](2012)在《“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文史互证”的方法来研究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论文详细梳理了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旧知识分子形象、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及另类目光下的另类形象的塑造过程,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并进而探讨了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关系。由于国家意识形态对十七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强力规约,造成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公式化与概念化。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有的在党的教导下,在批判与改造中,走上了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与建设之路。有的则未能经受住党与时代的考验,走上了反革命道路。当然,在“百花时代”,也出现了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敢于对社会与现实发出质疑与批判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我们夫妇之间》谈起,考察在对小说的批判背后所凸显的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关系的矛盾,导出知识分子及其形象与(小)资产阶级之间的“血肉联系”。历史文本中对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持续关注与批判注定了文学文本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强力规约与改造的命运。第二章探讨了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正面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特点和规律,重点阐释了这一形象的成长过程及所具有的模式化意义。第三章考察了对反面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分析了在这一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性”与“家”的意识形态性质。第四章通过与历史文本的联系,分析了旧知识分子形象的改造理由、过程、结果,总结了对这一形象的改造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文学文本中旧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质疑与批判。第五章探讨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历史文本中“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与“上山下乡”的培养途径的提出与发展过程的考察,总结了文学文本中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成长规律单一化的原因。第六章考察了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百花时代”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另类”之处。分析了文学文本中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对爱情的“欲说还羞”的表达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命运之关系。

施春玉[6](2012)在《陈之佛与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史的代表人物是陈之佛与庞薰琹两位先生。他们对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陈之佛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是坚持本土艺术广泛吸收西方艺术,通过东方的艺术感化西方的艺术;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是前后变化的,前期主张西化,后期则主张中西融合的观点。本文利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他们早期教育经历以及教育实践的异同。文章主要比较他们在特殊时代背景中的办学计划,重点是研究他们基础图案教学方式和途径的差异。借助于两位教育家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并且比较他们工艺教育思想的文章甚少,希望对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的发展能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董赤[7](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陈进[8](2010)在《论中国传统元素与环保型概念家具的结合》文中认为随着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环保成为今后发展的主题。各种环保材料和可回收再利用材料都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概念家具这个领域,使用天然的,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制作的家具因其前卫的理念、奇特的造型和环保的材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带有中国元素的环保型概念家具这一领域相对空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思想上和造型上都对家具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能赋予概念家具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为概念家具提供更多的创意,赋予更多的理念。在现在的研究中,着力于研究的不仅是设计功能还有装饰风格,目的是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和现代感十足的环保型概念家具结合,最终制作成“中国风环保概念家具”。通过造型、功能和工艺实现三者的结合,并在这一研究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张诺[9](2010)在《金属椅造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人体接触密切频繁的金属家具,深受消费者喜爱,并带给设计师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与此同时,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为金属椅造型设计提供了新的品质和新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金属椅造型特征进行研究和总结,结合现代家具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金属椅产品。本论文以金属椅(铁、铜类金属椅除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资料分析法,以金属椅的历史发展及造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材料、结构、工艺三大技术要素对金属椅造型特征的影响,总结出金属椅造型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金属椅造型具有材料美、结构美、工艺美、形式美的特征;材料、结构、工艺三大技术要素是设计者实现金属椅造型艺术效果的基础和保障。又以分析归纳法,从分类与构成的角度,对金属椅造型的形态要素(点、线、面、体)、色彩要素、肌理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特征描述,并通过钢管椅设计实践印证了金属椅造型设计理论体系,归纳总结出无论金属椅的形态如何变化,都始终维持简约适度的格调;点、线、面、体元素形式多样、构成灵活,尤其线形特征最为显着,通过线面结合使金属椅整体轮廓简洁舒畅,体态稳重轻巧,具有极强的空间感和生命感;金属椅充分利用木材、塑料、皮革、布艺、竹藤等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乃加工工艺特性.通过色彩、质感的对比与调和,提升了金属椅造型的视觉表现力与情感的表达。

许继峰[10](2009)在《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家具领域在提倡跨文化设计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重视本土化设计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展现,在此社会背景下,本课题以现代中式家具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国内企业在现代中式家具开发创新中的特点和问题,通过引入“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的分析方式,从整体上、系统上探讨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理念、方式及表现形式,进而构建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框架体系,为具体的设计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本课题主要从家具学、设计学、形态学、系统论及文化论等学科中提炼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然后通过学科交叉的系统性整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提出适合设计思维方式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分析模式,针对相应的系统构成要素、层级目标来选取适用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分别实现各个层级要素间的和谐。首先,本文对现代中式家具的概念形成与风格特征进行界定,并就当前国内企业设计生产的“现代中式家具”的样式与类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最终确定30家知名家具公司的家具式样作为分析主体,并进一步从国内家具设计竞赛、知名设计师设计作品中筛选出具代表性的115把椅子作为形式分析、色彩提取等实证内容的分析样本。通过解析中式家具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式家具文化特征的一致性与“超稳定结构”,探讨现代中式家具的概念与风格特征,提出影响现代中式家具风格形成的要素以及在形态、结构、材料、工艺、色彩与装饰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明确现代中式家具的“所指”与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家具企业的设计状况与产品形式,指出当前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误区:形似仿古;强加文化;盲目简化;刻意解构,从而明确设计过程中的不和谐的内容。其次,本文在对“和谐”释义与哲学意涵分析的基础上,发掘中、西和谐文化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应用层面,指出中国传统“人事和谐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中和为美与阴阳和合,而西方的“数理和谐观”则集中在:数与和谐、对立统一与形式和谐。继而结合中西和谐思想在建筑、艺术与工艺、家具等方面的运用和表现分析中西和谐文化的异同性,实现在设计理念与方式上的整合,确定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层级关系:宏观层次的系统和谐,中观层次的方式和谐与微观层次的形式和谐,将现代中式家具纳入“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之中,界定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的系统构成要素与关系。第三,本文在“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范畴内分别从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了家具与自然(环境)、家具与社会文化、家具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和谐的实现方式,构成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在三个层次上,本文结合具体的目标与要素关系,分别引入了相应的设计理念与方式来解决要素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家具与各要素实现系统和谐性。各个系统层级中的具体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主要为:(1)宏观层次上,在对“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价值诉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环境)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两种作用关系:直接限定性的价值诉求和间接客观性的参照作用。针对这两种关系分别引入了可持续设计与绿色设计理念和方式、有机设计与仿生设计理念来加以解决,强调从满足自然诉求来提升现代中式家具设计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系统的关注,重视师法自然并传达自然意趣来感受自然、体验自然,展现家具的自然美感,实现现代中式家具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这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表现和应用。(2)中观层次上,重点分析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和谐关系,指出了各种社会因素的文化映射以及对现代中式家具风格特征的影响,明确了在纵向时间轴的承继关系和横向空间层面的整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了类型学的方法来解决文化继承与整合的问题,分别从类型的提取与抽象、类型转换、形式创新三个阶段来完成从传统中式家具原型向现代中式家具形式的设计创新,其中在类型抽象阶段,结合了实证数据分析,选取了75款明清扶手椅的典型样式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得出评价量表,应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作为设计“原型”的要素构成:形式表现因子、视觉功能因子、装饰色彩因子,然后通过拓扑推演、引用移植和解构聚合等方式实现类型转换,最终结合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完成新形式的创新,这在整体上体现了“中和”的承继关系和“对立统一”的整合。(3)微观层次上,本文将家具与人的关系分为两部分:人因与形式因,分别从人的需求和家具的形式美层面实现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表现的和谐。在人因的分析中,主要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尺度和行为要求,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不同人群的具体化需求,从而提出相应的家具尺度以及与人的静态尺度和动态行为相符合的设计要求,以及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模型。在形式因的分析中整体上是以“阴阳和谐”与“数与和谐”为基本理念参照的,主要对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构成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涉及造型要素(点、线、面、体和空间)、材质、色彩等构成要素的分析,并结合形式美法则中的多样性统一、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探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获取形式和谐美的方法。最后,本文基于以上三个层次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系统分析方式,主要是在“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的范畴下,根据系统论的层次性原则分别采用相应的设计理论和方式实现子系统中构成要素的和谐性,进而在整体上结合中西和谐思想来达到整体系统要素及其关系的和谐化。

二、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特色——罗无逸谈椅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特色——罗无逸谈椅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生产工艺的明式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明式“榻”类坐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溯源明式“榻”
    2.1 释名榻
        2.1.1“床”、“榻”之辩
        2.1.2 榻的木工技术和造型尺度演绎
        2.1.3 传统礼仪观对坐具的影响
    2.2 明式“榻”的形制分析
        2.2.0 明式家具概念
        2.2.1 明式榻的分类
        2.2.2 明式榻的特征分析
    2.3 榻的功能性分析
        2.3.1 榻的“懒散性”
        2.3.2 榻的“养生”功能
    2.4 明式榻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
第3章 现代生产工艺对榻的影响
    3.1 榻的传统生产工艺概述
        3.1.1 传统生产工艺的流程及工具
        3.1.2 榻的木作接合工艺
        3.1.3 传统手工艺加工方法举例
    3.2 现代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的选用
        3.2.1 现代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
        3.2.2 现代实木加工工艺流程举例
    3.3 现代中式榻的材料分析
第4章 现代中式客厅坐具的继承与发展
    4.1“古为今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的新中式
        4.1.1 现代中式家具
        4.1.2 现代中式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4.2“东风西鉴”从沙发中探索现代中式榻的设计
        4.2.1 现代沙发的设计分析
        4.2.2 现代中式榻适应现代生产工艺的创新设计原则
    4.3 现代中式榻设计的意义
第5章 现代中式榻的创新设计
    5.1 设计流程
    5.2 现代中式榻设计阐述
    5.3 设计实例
第6章 结论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室内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1.1.2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4 课题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概念界定
    1.5 创新观点
        1.5.1 原型理论的演绎
        1.5.2 项目设计的渗透
第二章 我国室内设计本科阶段专业基础教学的沿革
    2.1 室内设计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共存——多元的专业基础
    2.2 我国几所主要专业本科院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沿革
        2.2.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方式的沿革
        2.2.2 中国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方式的沿革
        2.2.3 中央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方式沿革
    2.3 目前几种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科目的训练方式解析
        2.3.1 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沿革
        2.3.2 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沿革
        2.3.3 技法表达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沿革
第三章 国内外现行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比较
    3.1 国外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沿革情况简述
    3.2 国外现行的室内设计相关专业基础教学模式比较
        3.2.1 美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育模式
        3.2.2 欧洲的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情况
        3.2.3 亚洲室内设计相关专业基础教学的演变
    3.3 我国主要艺术类专业院校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比较分析
        3.3.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情况分析
        3.3.2 中国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情况分析
        3.3.3 中央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情况分析
        3.3.4 广州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情况分析
    3.4 非重点室内设计专业院校专业基础教学情况简析
        3.4.1 天津大学室内设计相关专业基础教学特点分析
        3.4.2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
        3.4.3 河南周口师范学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科转型新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基础教学的任务
    4.1 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大类对室内设计专业发展的意义
        4.1.1 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的缘起与历程
        4.1.2 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中位置变化的历程
        4.1.3 时代特征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影响
    4.2 我国目前本科阶段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4.2.1 我国目前室内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概述
        4.2.2 专业院校室内设计相关专业招生情况分析
        4.2.3 扩招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困难
        4.2.4 我国专业院校现行专业入学考试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2.5 目前非重点院校本科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内部存在的问题
    4.3 新的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应完成的任务
        4.3.1 时代特征及专业特征对专业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4.3.2 效率为先的室内设计本科专业基础教学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现代相关理论对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启示
    5.1 近现代西方教育学理论对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启示
        5.1.1 西方教育理论沿革概要
        5.1.2 寻找适宜的教学关系
    5.2 系统论对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启示
        5.2.1 系统论的理论内涵
        5.2.2 系统论的出现和启示
        5.2.3 专业基础教学中系统论方法的应用价值
    5.3 控制论对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启示
        5.3.1 控制论的理论内涵
        5.3.2 控制论的出现和启示
        5.3.3 专业基础教学中控制论方法的应用价值
    5.4 原型理论对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启示
        5.4.1 原型理论的观点分析
        5.4.2 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领域存在的原型
第六章 四年制室内设计专业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建构
    6.1 建构室内设计专业本科专业基础教学模型必须考量的因素
        6.1.1 非重点专业院校与重点院校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6.1.2 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程
        6.1.3 专业基础教学模型中的教师与学生
        6.1.4 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分析
    6.2 专业教学模型中课程目标的确立
    6.3 四年制本科室内设计专业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的整体构架
        6.3.1 新型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模型中主干课程的串联与整合机制
        6.3.2. 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理论课子课程教学设计
        6.3.3 新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型的控制与评价机制
        6.3.4 对于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环艺学生的采访调研
    6.4 新型专业基础教学模型对后续教学阶段的影响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3)边缘·边界·跨界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2.研究现状及方法
        2.1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2 研究方法
    3.研究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3.1 研究创新点
        3.2 论文架构
第一章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1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1.2 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分
    1.3 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2.1.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沿革
        2.1.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2.1.3 作为建筑设计延伸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4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
    2.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论与方法
        2.2.1 定性的设计方法论
        2.2.2 典型方法一:以“复制”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2.2.3 典型方法二:以“拼贴”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2.2.4 可实施技术选择
    2.3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2.3.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演变
        2.3.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营造
        2.3.3 多样化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3.1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3.1.1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
        3.1.2 作为城市设计延伸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3.1.3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
        3.1.4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形态一:建筑形态
        3.1.5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形态一:景观形态
        3.1.6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形态二:园林形态
    3.2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论及方法
        3.2.1 定量的设计方法论
        3.2.2 典型方法一:以“再生”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3.2.3 典型方法二:以“更新”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3.2.4 可实施技术选择
    3.3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审美
        3.3.1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尺度范式
        3.3.2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评价体系
        3.3.3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审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
    4.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4.1.1 生态循环原则
        4.1.2 绿色环保原则
        4.1.3 低碳再生原则
        4.1.4 地域文脉原则
        4.1.5 多元审美原则
        4.1.6 人文和谐原则
    4.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模型
        4.2.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要素
        4.2.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结构
        4.2.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统原理
    4.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论及方法
        4.3.1 综合定性与定量的设计方法论
        4.3.2 典型方法一:以“高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4.3.3 典型方法二:以“低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方法
        4.3.4 可实施技术选择
    4.4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 相关概念厘清
        (一) “人文”
        (二) “人文主义”
        (三) “人文思想”
        (四) “人文精神”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五 造物艺术具有人文精神的理论依据
    六 论文主线:需求——功能——审美——人文
第一章 礼制与造物
    一 造物的等级观
        (一) 造物数量与等级观
        (二) 造物形制与等级观
        (三) 造物色彩与等级观
        (四) 造物装饰与等级观
        (五) 造物材质与等级观
    二 造物的仪礼观
        (一) 服饰设计与礼仪规范
        (二) 家具设计与行为规范
        (三) 器物设计与用物规范
第二章 信仰与造物
    一 对“天”之信仰与造物
    二 道教信仰与造物
    三 佛教信仰与造物
    四 “阴阳五行”思想与造物
    五 民间多神信仰与造物
第三章 情理与造物
    一 文质彬彬,中和之美
    二 技近乎道,道器合一
    三 缘物寄情,情理相和
    四 以物比德,同类相感
    五 以人为本,以身度物
    六 传神写意,生气灵动
第四章 科技与造物
    一 因材施艺的材质观
    二 顺天造物的生态观
    三 巧夺天工的技艺观
    四 经世致用的实用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 本文的基本思路、设想及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与工农兵关系的自我想像
    第一节 《我们夫妇之间》及其遭遇
        一、 两种生活环境中的“夫妻”关系
        二、 革命历史话语与个人生活话语的矛盾
    第二节 批判的背后
        一、 批判的缘起
        二、 批判的目的
    第三节 “小资”与知识分子的纠结
        一、 知识分子与“小资”的“血肉联系”
        二、 知识分子的“小资”趣味及其命运
第二章 正面形象
    第一节 无产阶级的革命者
        一、 对党忠诚,革命信仰坚定
        二、 对爱情及家庭生活的排拒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一、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二、 热爱祖国、献身艺术
    第三节 正面形象的成长之路
        一、 在革命战争中走向成熟
        二、 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模式
        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成长
第三章 反面形象
    第一节 反革命形象
        一、 革命中的特务和叛徒
        二、 农村中的反动地主
    第二节 不革命群像
        一、 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个人主义者
    第三节 “性”与“家”的意识形态性
        一、 对情色的利用与追求
        二、 对家庭生活的迷恋
        三、 美丽是罪
第四章 旧知识分子及其改造
    第一节 旧知识分子的改造理由
        一、 何谓旧知识分子
        二、 为何需要改造
    第二节 旧知识分子的改造过程
        一、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前进
        二、 改造与前进的“动力”
    第三节 旧知识分子的改造结果
        一、 从不问政治到关心政治
        二、 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
        三、 成为党的“知音”
        四、 改造中的质疑与批判
第五章 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
    第一节 “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一、 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农村、边疆
        二、 阶级立场鲜明,工作表现突出
        三、 青年知识分子的幸福观
        四、 “上山下乡”的难度
    第二节 “红、专”理论与“下乡”运动
        一、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 “上山下乡”运动始末
第六章 另类目光下的另类形象
    第一节 “百花时代”的另类目光
        一、 “时代的眼睛”
        二、 “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第二节 “百花时代”的爱情
        一、 政治化的爱情
        二、 对主流话语的逸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6)陈之佛与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来源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工艺美术实践与教育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早期教育的抉择
        一、 陈之佛选择机织科,留学日本
        二、 庞薰琹弃医从艺,留学法国
    第二节 工艺美术实践与教育的尝试
        一、 “尚美图案馆”与“决澜社”的得与失
        二、 不同时期两者书籍装帧设计之路
        三、 相异教育经历造就相同艺术追求
    第三节 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对比
        一、 不同阶段两者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演化
        二、 形成途径的异同点
第二章 特殊时期办学计划之比较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办学计划探索
        一、 陈之佛“实业救国”的办学计划
        二、 庞薰琹的“乌托邦”办学计划
    第二节 适应大工业生产的办学计划对比
    第三节 抓基础教学与抓专业需要的差异
        一、 陈之佛强调基础技能培训
        二、 庞薰琹强调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的需要
第三章 图案教学方式与途径之区别
    第一节 陈之佛基础图案教学特征
        一、 写生变化是图案的基础
        二、 把握图案的原则
        三、 狠抓装饰和绘画的基本功
    第二节 庞薰琹图案教学方式
        一、 绘画基础是图案设计的基础
        二、 重视学习图案的程序
        三、 侧重图案的构思能力
    第三节 两者研究图案途径之区别
        一、 庞薰琹融合了考古及民族学
        二、 陈之佛以留学及西方考察为主
第四章 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交叉性办学理念
    第一节 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服务
    第二节 以培养设计人才为目标
    第三节 传统理念继承的差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论中国传统元素与环保型概念家具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概念家具与环保材料
    1.1 概念家具
        1.1.1 概念家具的定义
        1.1.2 概念家具的特点
        1.1.3 当今概念家具存在的问题
    1.2 环保材料
        1.2.1 环保材料的种类
        1.2.2 环保型概念家具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1.2.3 环保材料在概念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第2章 中国传统元素
    2.1 中国传统元素的分类
        2.1.1 表象元素
        2.1.2 隐性元素
    2.2 中国传统元素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2.2.1 精神文化的影响
        2.2.2 外形的影响
第3章 中国传统元素与环保型概念家具的结合
    3.1 中国传统元素与概念家具在造型上的结合
    3.2 中国传统元素与概念家具在功能上的结合
    3.3 中国传统元素与概念家具在工艺上的结合
第4章 发展前景
    4.1 中国风环保型概念家具的优势
    4.2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金属椅造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金属椅概况
        1.2.1 金属椅概念
        1.2.2 金属椅沿革
        1.2.3 我国金属家具的发展概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路线
2 金属椅造型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家具造型之概念
        2.1.1 造型概念
        2.1.2 家具造型的含义
    2.2 家具造型之要素
        2.2.1 形态
        2.2.2 色彩
        2.2.3 质感
    2.3 家具造型之美学原理
        2.3.1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2.3.2 形式美法则
    2.4 造型特征描述
    2.5 本章小结
3 金属椅技术因素与造型特征关系分析
    3.1 材料与金属椅造型特征
        3.1.1 材料与造型特征的关系
        3.1.2 金属材料
        3.1.3 金属椅材料搭配特征
    3.2 结构工艺与金属椅造型特征
        3.2.1 结构工艺与造型特征的关系
        3.2.2 金属椅的结构特征
        3.2.3 金属椅的生产工艺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金属椅造型要素特征分析
    4.1 金属椅造型的形态特征
        4.1.1 金属椅造型中点的分类与构成
        4.1.2 金属椅造型中线的分类与构成
        4.1.3 金属椅造型中面的分类与构成
        4.1.4 金属椅造型中体的分类与构成
    4.2 金属椅造型的色彩特征
        4.2.1 金属椅的色彩
        4.2.2 金属椅造型中色彩的构成
    4.3 金属椅造型的质感特征
        4.3.1 质感概述
        4.3.2 金属椅造型中质感的构成
    4.4 本章小结
5 金属椅造型设计实践—以钢管椅设计为例
    5.1 钢管椅设计流程
    5.2 钢管椅设计分析
    5.3 钢管椅造型特征分析
        5.3.1 CY001餐椅
        5.3.2 CY002餐椅
        5.3.3 CY003餐椅
        5.3.4 XY001休闲椅
        5.3.5 XY002休闲椅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家具产业的发展对家具设计的需求
        1.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1.1.3 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中国风格之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际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流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流程
    1.5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5.1 中式家具与中国家具
        1.5.2 现代中式家具
        1.5.3 和谐化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主要着述回顾
    2.2 关于中式家具研究的主要理论分析
        2.2.1 中式家具风格的相关理论研究
        2.2.2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3 关于和谐理念的主要理论分析
        2.3.1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理论研究
        2.3.2 西方和谐文化的理论研究
        2.3.3 和谐化设计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现状及问题探因
    3.1 家具的概念
    3.2 家具风格解析
        3.2.1 风格的含义
        3.2.2 家具风格的构成
        3.2.3 家具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3.3 现代中式家具的风格诠释
        3.3.1 中式‖的界定
        3.3.2 中式家具的范畴
        3.3.3 现代中式家具的风格识别
    3.4 现代中式家具的风格特征分析
        3.4.1 现代中式家具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3.4.2 现代中式家具风格的一般特征
    3.5 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现状和问题
        3.5.1 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现状
        3.5.2 当前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问题和误区
第四章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文化探究
    4.1 “和谐”字义的源流
        4.1.1 中文典籍中“和谐”释义
        4.1.2 西文典籍中“和谐”释义
    4.2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分析
        4.2.1 太和为道——和谐的地位
        4.2.2 天人合一——和谐的系统论
        4.2.3 中和为美——和谐的评价量度
        4.2.4 阴阳和合——和谐的辩证方法论
    4.3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审美表现和应用
        4.3.1 “天人合一”思想的审美表现和应用
        4.3.2 “中和为美”的审美表现和应用
        4.3.3 “阴阳和合”的审美表现和应用
    4.4 西方和谐文化的哲学阐释
        4.4.1 “数”与和谐
        4.4.2 对立统一
        4.4.3 形式和谐
    4.5 西方和谐观的审美表现和应用
        4.5.1 “数与和谐”观的理论延伸和应用
        4.5.2 “对立统一”思想的理论延伸和应用
        4.5.3 “形式和谐”的理论延伸和应用
    4.6 中西和谐文化的审美异同与设计整合
        4.6.1 中西和谐文化的审美异同
        4.6.2 中西和谐文化的设计整合
        4.6.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层次界定
第五章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宏观层次分析
    5.1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宏观层次的建构
        5.1.1 设计中的“人—产品—环境系统”的构成
        5.1.2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人—家具—社会—环境系统”的构成
        5.1.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宏观层次的建立
    5.2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宏观层次的环境诉求
        5.2.1 现代中式家具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5.2.2 现代中式家具与生产环境的和谐
        5.2.3 现代中式家具与使用环境的和谐
    5.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宏观层次的自然意趣
        5.3.1 传统中式家具对自然的观照
        5.3.2 现代中式家具师法自然的方式
        5.3.3 现代中式家具表现自然的方式
第六章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中观层次分析
    6.1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中观层次的建构
        6.1.1 现代家具设计的社会因素及其文化映射
        6.1.2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文化承继与整合
        6.1.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中观层次的建立
    6.2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中观层次的设计方式
        6.2.1 关于类型学
        6.2.2 类型学的形态设计方式
        6.2.3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类型学的应用方式
    6.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中观层次的设计实现
        6.3.1 传统中式家具类型的选择和抽象方式
        6.3.2 传统中式家具类型的转换
        6.3.3 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实现
第七章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微观层次分析
    7.1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微观层次的建构
        7.1.1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中的“人”因
        7.1.2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中的“形式”因
        7.1.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微观层次的建立
    7.2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微观层次的人因分析
        7.2.1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行为分析
        7.2.2 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需求分析
    7.3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微观层次的形式分析
        7.3.1 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构成要素的和谐化设计
        7.3.2 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美原则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四、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特色——罗无逸谈椅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生产工艺的明式榻设计研究[D]. 武莹莹. 长春工业大学, 2017(08)
  • [2]室内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研究[D]. 刘少帅. 中央美术学院, 2013(10)
  • [3]边缘·边界·跨界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性研究[D]. 潘俊峰. 天津大学, 2013(12)
  • [4]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D]. 何佳. 苏州大学, 2013(09)
  • [5]“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D]. 王金双. 南开大学, 2012(07)
  • [6]陈之佛与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比较[D]. 施春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8]论中国传统元素与环保型概念家具的结合[D]. 陈进. 青岛大学, 2010(03)
  • [9]金属椅造型特征研究[D]. 张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 [10]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系统研究[D]. 许继峰. 江南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椅子最能体现时代和文化的特点——骆无义谈椅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