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o For It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过渡(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21)在《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以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B Reading板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B的阅读文本教学为例,分Warming up and lead-in、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Homework等环节,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认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各语段间的整体性,并合理利用文本插图。
张玉娴[2](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徐斌彬[3](2020)在《提升初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注意力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实验》文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保证,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注意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词汇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难点。本文从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注意力调查现状入手,结合实验研究,帮助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学习,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本研究以Schmidt“注意假设”为理论依据,采用个案研究法,以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中心学校七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辅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强化注意力的训练,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参考布鲁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课堂上使用“注意假设”理论的重复率、突显性和任务要求3个可控因素调动学生的注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照调查问卷结果实施常规词汇教学。在课时量和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学生测试了解学习效果以及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首先考察的是频率及感知突显性对学生注意力是否有影响,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上册Unit 2。研究者在实验班采取形式多样的能够引起突显性的做法,多种做法突出词汇的重复频率;对照班则采取自学、领读、讲解、运用的方式进行教学。单元学习结束后,利用自测试卷进行词汇学习检测,对测试成绩进行SPSS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班平均成绩59.45分,对照班平均成绩53.38分,两个班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从平均分看实验班学习效果要优于对照班,上课注意力集中情况也要好于对照班。其次,也考察了任务要求清晰程度是否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并改善其输出情况,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上册Unit 3。实验班授课过程中,无论在预习环节还是在课堂讲授中,研究者都将学习任务明确告诉学生,给予方法指导,形成学习期待和学习路径。对照班则是结合教材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没有告诉学生本节课有哪些任务,分别是什么。单元学习结束后,利用自测试卷进行词汇学习检测,利用SPSS软件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班平均成绩64分,对照班平均成绩58分,符合正态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从平均分看实验班学习效果要优于对照班,上课注意力集中情况也要好于对照班。综上所述,对于教师而言,要充分关注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的初中生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上要提出明确任务,关注学习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材料的突显,增加重复次数等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感知语言,体会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也要优化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刘丽丽[4](2020)在《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志愿行动是以促进不特定人群在知识建构、品德修养、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成长的志愿行动,自愿性、非营利性和教育性是教育志愿行动的本质特征。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支撑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公共精神的汇聚,是公民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人类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后所追求的价值。大力推动教育志愿行动能够促进志愿精神扎根社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援方案,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教育志愿者的高尚行为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和完满生活。本研究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中日比较的视角,重点剖析两国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是用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激励空间维度、激励时间维度和激励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动员方式、法制环境、价值认同、动机管理、运行手段、评估反馈、保障奖励,这构成了本研究分析中日两国优势、不足及提出策略的基本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源流、实践演进历程、法制建设情况及政策措施实施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中日两国选取12所大学收集样本,共收集问卷样本442份,访谈样本176份,作品样本201份,撰写参与观察日志3万余字。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方面各有千秋,批判性地吸取日本经验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动机培育兼顾个人与集体、统筹调配物资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过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自我价值认同困难、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评估反馈不畅及保障不够充分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模糊现象突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及监管有余评估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双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激活民间志愿组织活力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策略。高明的激励策略应能够促使志愿者不断追求“超越自我”,让志愿行动成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载体,与自我融合,成为个体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赵丹[5](2020)在《《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文中提出《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新》)系列教材自首次出版发行到现在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教材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课文内容及相关句式老旧、缺乏德育元素、经典语料不足等等。但这些缺陷并未影响到该教材在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在各种新式英语教材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今天,《新》依然能够保持超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年年如是,经久不衰。为了分析并揭示这套经典教材成功背后的真实奥秘——《新》的实然编撰理念以及该教材的内在特色,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所使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综述等。在第一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挖掘、整理与分析,找到了《新》教材的实然编撰理念——“情景化结构分级”(Situationalized Structural Grading)课程理念。该理念由20世纪英国着名外语教育家哈罗德·帕尔默(Harold Palmer)先生首倡,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当时教育界盛行的“语法-翻译”式外语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正是《新》中“新概念”一词的确切内涵。笔者在第一章还详细分析了“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具体表征及该理念所具有的重要课程价值,该章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本研究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整个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新理念下《新》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材特色,作者分别从教材使用说明、课文呈现形式、句型语法、摘要写作、习题测试、非常规语料等六个方面,对基于“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新》教材特色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新》虽然有着众多外语教材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但受时代的限制,该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对当代外语教材的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笔者在第三章对该教材美中不足之处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第四章,笔者结合我国外语教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就《新》的编撰理念、教材特色等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开发所带来的若干启示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虽然“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提出距今已逾一个世纪,但该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本能”与“学能”并重、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段分级、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等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语言学价值。亚历山大先生(L.G.Alexander)依据“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所开发出的《新》系列教材也因此最终成为了一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外语教材,堪称外语教材中的精品和典范。《新》成功背后的奥秘对当代如何开发出更加科学、实用的外语教材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外语教材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迪。
刘子佳[6](2020)在《导学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如学生阅读习惯不佳、课堂上参与度低、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导学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弥补现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达成阅读教学目标。基于最近发展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研究选取湘潭市某中学两个教学班共1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班52人、实验班48人,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个案研究法,研究导学案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本研究围绕如下两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导学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何影响?第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有何影响?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厘清导学案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导学案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设计,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并贯穿整个阅读课堂,以提升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接着,参照以上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前,通过测试获取两个教学班级的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数据,同时对学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教学实验中,实验班采用导学案教学,而控制班继续沿用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实验结束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班进行第二次测试,对两次问卷调查和测试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表明,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学会了有效进行预习、合作探究与归纳总结和拓展,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因此,在最近发展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适用的,也是可行的,对于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刘秀红[7](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其注重整体的优势推动英语教学从支离走向整合,一直受到英语教学领域研究者的热捧。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并强调它是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因此,如何以主题意义引领的学习活动观为指导来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使单元教学能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已有研究的不足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界定了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核心概念;从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语言学、建构主义观三个方面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教师对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认知及实践情况,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在将二者有机融合、主题意义提炼、教学内容整合、目标设计、活动设计方面存在很多困惑。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学习活动观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二者之间的关联,并结合现状调查中教师遇到的困惑,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即提炼单元主题意义、有效再构教学文本、整体制定单元目标、梯度设计学习活动,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阐述。第五章为教学实验部分,实验班采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并通过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前后测的成绩,来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第六章总结了实施该教学设计的优势,并提出了实施建议,最后结合本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郑男[8](2020)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自古以来,德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重要内容,但德育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机械性的教学”或者“特定的德育学科”,真正的德育应该以开放的姿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学校德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思想政治伦理课改进加强的同时,其他各门课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伦理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这一论断明确指出了学科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在学校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构成和呈现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构成具有德育内容要素丰富、德育内容的比重具有阶段性变化和注重强化人际维度德育内容的特点;德育内容的呈现具有生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本研究通过访谈小学英语教师,了解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教学实施的现状,发现其存在隐蔽德育内容难以挖掘、德育方式单一枯燥、英语学科德育价值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最后,基于对教科书德育内容构成、呈现和教学现状的分析,本研究从增加文化维度德育内容、拓展热爱祖国内容、科学布局德育内容、协调各体系德育内容四个方面提出对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设置建议;从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准确把握教科书德育内容、加深对课程标准和德育文件理解、丰富德育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宫灿[9](2020)在《基于输入理论的初中英语日常交际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提升我国初中生交际能力,适应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体系构建,本研究基于数据统计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朗文和柯林斯网页版词典的词频检索工具及Excel为研究工具,着眼于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材词汇,对教材词汇表中所设词汇的交际性进行研究,进而列选人教版教材词汇表中的日常交际词汇,提出相关输入启示。本研究的目的为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以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为核心任务,列选出教材中有助于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的日常交际词汇,从而让师生对这类词汇引起重视。且师生可以本文提出的输入启示为指导,对该类词汇进行学习运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教材所列词汇为考察对象,提出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并列出人教版教材的日常交际词汇。之后在克拉申输入理论的指导下就日常交际词汇的输入提出相关启示。本研究对初中英语交际性词汇教学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具体回答三个问题:(1)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材所列词汇中日常交际词汇的数量是多少?(2)本文所列日常交际词汇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初中生学习以提升交际能力?(3)结合克拉申输入理论,本研究对日常交际词有何输入启示?本文的研究过程为:首先表明人教版教材中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之后借助朗文和科林斯词典的词频筛选工具进行高频交际性词汇的列选,后以新课标等级词汇为标杆列明人教版教材中的日常交际词汇。最后以克拉申输入理论为支撑,提出日常交际词汇的相关输入启示。经过一系列数据分析筛选工作,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发现:(1)在明确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后,列出1707个日常交际词汇,其中黑体词1667个,词组40个。(2)所列日常交际词汇的质量过关,是适合初中生学习以提升交际能力的。虽有17%的词汇不处于初中纲内词范畴,但这些词汇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初中生学习词汇的能力与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提升,故出现一些超纲词会产生正面影响。(3)启示:由于非母语国家的限制,应采用自然输入与非自然输入相并重的方式对所列日常交际词汇进行大量输入。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资源也可用于日常交际词汇的再输入。在输入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型学生的情感屏障处于低水平,促使日常交际词汇的有效输入。据此,师生可根据教学及自身需求对所列日常交际词汇表加以运用,本研究旨在对初中英语交际性词汇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叶新新[10](2020)在《美国斯特拉特福学校中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海外汉语教学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同国家教育文化的不同使得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复杂的现状。本文通过研究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现状,结合美国初高中学生外语学习习惯和特点,基于海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基础上,探讨翻译法、交际法、情景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私立学校初高中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以求为美国初高中年级的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陈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综述了以往学者们对翻译法、交际法和情景法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教学情况分析,第一部分笔者从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成绩评定、学生情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背景说明,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问卷内容、学习对象、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并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即当前教学所面临的考验。第三章为教学设计部分,第一部分结合《HSK标准教程2》分别说明了翻译法、交际法和情景法在初级汉语课堂上的使用技巧,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以《HSK标准教程2》第七课为例作整课的教案设计与说明,第四部分则以第九课的结果补语为例展示语法教学的教案设计。第四章为教学实践评价,先从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学生、学生HSK考试成绩与学生期望五个角度详细说明。然后给出教学建议与总结,针对海外汉语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并说明此篇论文的不足。
二、Go For It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过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o For It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过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以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B Reading板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课例背景 |
二、教学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学情 |
1. 语言能力 |
2. 情感态度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设计思路 |
1. 备课的理论依据和思维过程 |
2. 教学内容的调整 |
三、教学过程 |
四、教学反思 |
(一)导入环节新颖、高效 |
(二)文本分析到位,阅读策略恰当 |
(三)课堂指令简洁明了,评价语多样 |
(四)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
五、教学建议 |
(一)关注文本各语段间的整体性 |
(二)合理利用文本插图 |
结语 |
(2)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国际文凭项目 |
二、全球化 |
三、本土化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
六、综述小结 |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
二、阅读标准 |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
一、PYP学生的表现 |
二、MYP学生的表现 |
三、DP学生的表现 |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
二、CPS采取的措施 |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
案例一:皮斯小学 |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
二、开发PYP与 MYP |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
一、IB项目在英国 |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
三、IB项目在日本 |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
(二)中文期刊 |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
二、英文文献 |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
(二)英文期刊 |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访谈记录 |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
后记 |
(3)提升初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注意力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注意 |
2.1.1 注意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2.1.2 注意假设的研究与应用 |
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
2.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3.2 注意假设理论 |
3.3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受试学校及英语教学现状 |
4.3.2 受试学生 |
4.3.3 受试材料 |
4.3.4 实验过程 |
4.4 频率及感知突显性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实验 |
4.4.1 确定学习目标 |
4.4.2 实验班教学过程 |
4.4.3 对照班教学过程 |
4.5 任务要求清晰度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实验 |
4.5.1 确定学习目标 |
4.5.2 实验班教学过程 |
4.5.3 对照班教学过程 |
4.6 小结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5.2 学生调查问卷(前测)分析 |
5.3 Unit2测试结果分析 |
5.4 Unit3测试结果分析 |
5.5 学生调查问卷(后测)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学生课堂注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B 关于学生课堂注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
附录 D 七年级上册Unit2、Unit3 词汇列表和教案 |
附录 E 大通县小学毕业英语水平测试卷 |
附录 F 七年级上册Unit2词汇测试卷 |
附录 G 七年级上册Unit3词汇测试卷 |
附录 H 七年级上册Unit2,Unit3 词汇测试成绩表 |
致谢 |
(4)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
(二)弱势儿童群体亟待支援 |
(三)大学生承担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任 |
(四)日本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志愿行动 |
(二)志愿者 |
(三)志愿组织 |
(四)志愿精神 |
(五)教育志愿行动 |
(六)激励机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调查法 |
(四)教育统计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发展脉络 |
(二)人本主义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
(三)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七、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意蕴 |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
(一)实意生活的德性关照 |
(二)公共生活的行动范式 |
(三)完满生活的追求 |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特征 |
(一)育人与自助的双重成长 |
(二)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
(三)对同质化的积极扬弃 |
三、教育志愿行动的当代意义 |
(一)促进社会和谐 |
(二)助推教育现代化 |
(三)重塑中国青年形象 |
第二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历史演进 |
一、古代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历程 |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渊源 |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古代实践 |
二、近代教育志愿行动的兴起 |
(一)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
(二)日本近代公益组织萌芽 |
三、现代教育志愿行动勃发历程 |
(一)中国萌发公营教育志愿行动 |
(二)日本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兴起 |
四、21世纪教育志愿行动的发展特征 |
(一)中国教育志愿行动逐步规范化 |
(二)日本教育志愿行动逐步法制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
第三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工具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实施过程 |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一)政府自上而下动员 |
(二)地方性法规是建设法治环境的主力 |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
(四)动机管理兼顾个人与集体 |
(五)依赖组织开展活动 |
(六)评估反馈依赖组织自律 |
(七)保障奖励以统筹调配为主 |
三、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一)官民协作优化公共治理资源 |
(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 |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
(四)以教育常需培育动机 |
(五)组织化程度较高 |
(六)组织反馈坚持长周期、多轮次 |
(七)保障奖励重视组织运营 |
第四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过强导致民间志愿组织缺乏活力 |
(二)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
(三)自我价值认同困难 |
(四)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 |
(五)评估反馈不畅 |
(六)保障不够充足 |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动机模糊现象突出 |
(二)组织架构不健全 |
(三)监管有余评估不足 |
三、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 |
(一)宣传不足 |
(二)筹资能力弱 |
第五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
(一)管控与激励失调 |
(二)志愿者教育推进艰难 |
(三)志愿组织成长缓慢 |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
(一)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
(二)被动式发展模式 |
(三)管控宽松导致监管评估不足 |
三、造成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共性问题的成因 |
(一)公民心理尚未成熟 |
(二)中国的“业余性”与日本的“过依赖” |
第六章 完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策略的思考 |
一、中日经验的相互借鉴 |
(一)中国经验对日本的借鉴意义 |
(二)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二、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原则的思考 |
(一)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
(二)以满足需要为核心 |
(三)尊重个体差异 |
(四)尊重人的完整发展 |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 |
(一)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志愿组织活力 |
(二)深度优化法制环境 |
(三)激发志愿责任担当 |
(四)大力培育大学生志愿组织 |
(五)评估反馈倾听多方声音 |
(六)资税双管齐下保障物资供应 |
(七)营造崇尚互助精神的舆论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中国访谈样本一览表 |
附录六 日本访谈样本一览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之迷 |
2.笔者使用《新》进行教学实践的得失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案例研究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新概念英语》 |
2.外语教材 |
3.编撰理念 |
(四)文献研究综述 |
1.文献趋势分析 |
2.文献内容分类综述 |
(1)《新》自身教材特色的相关研究 |
(2)《新》与二外教材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 |
(3)《新》教材应用的相关研究 |
一、《新》编撰理念概述 |
(一)《新》编撰理念梳理与求真 |
1.《新》编撰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2.帕尔默与《新》编撰理念关系溯源 |
(二)《新》编撰理念的具体表征 |
1.“本能”“学能”兼顾 |
2.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 |
3.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进行分段分级 |
4.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 |
(三)《新》编撰理念的课程价值 |
1.《新》编撰理念双重课程价值总述 |
2.由我国外语课改的曲折历程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3.由“八年研究”外语课改的失败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二、新理念下《新》教材特色分析 |
(一)使用说明新锐详实 |
1.教育理念阐述深刻细致 |
2.推荐教法、学法具体独到 |
(二)课文呈现鲜活深刻 |
1.语境生动逼真 |
2.内容风趣幽默 |
3.思想新奇深刻 |
(三)句子句型语法兼顾 |
1.初级阶段以句子为主 |
2.中级阶段以句型为主 |
3.高级阶段句型语法兼顾 |
(四)摘要写作自成体系 |
1.摘要写作的含义和功用 |
2.《新》摘要写作的分布特点 |
(五)习题测试精准周详 |
1.课后习题指向精准,过渡性强 |
2.单元前测全面周详,功能多元 |
(六)非常规语料充分合理 |
1.非常规语料的内涵及特征 |
2.《新》中非常规语料的分布特点 |
三、《新》美中不足处简析 |
(一)德育元素不充分 |
1.德育元素在外语教材中的价值 |
2.《新》德育元素不充分的表现 |
(二)缺乏经典外语语料 |
1.经典外语语料的特征及功用 |
2.《新》缺乏经典外语语料的表现 |
四、《新概念英语》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 |
(一)主动呈现教学理念,扶正师生错误观点 |
(二)兼顾难度及实用性,实现教材科学分级 |
(三)构建具体真实语境,助力养成外语思维 |
(四)关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持续发展 |
(五)优化语法呈现方式,提升语法学习效率 |
(六)合理融入德育元素,突出教材育人价值 |
(七)打破固化常规语料,增强语言多元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导学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导学案概述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导学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关于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关于导学案在阅读教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4 研究现状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最近发展区 |
2.3.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工具 |
3.2 研究过程 |
3.2.1 数据采集 |
3.2.2 数据整理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 导学案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影响 |
4.1.1 导学案对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影响 |
4.1.2 导学案对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影响 |
4.2 导学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
4.2.1 导学案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
4.2.2 导学案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能力的影响 |
第5章 结语 |
5.1 主要发现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八年级上册Unit7 Section B 2b导学案 |
附录 B 初中学生阅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前测试卷阅读部分 |
附录 D 后测试卷阅读部分 |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7)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概念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
3.1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问卷调查 |
3.2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教师访谈 |
第四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4.1 学习活动观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在关联 |
4.2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式 |
第五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验探究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8)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
2.小学阶段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 |
3.英语课程具有丰富的德育意蕴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的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构成分析 |
(一)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分析维度 |
1.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维度分析 |
2.小学英语教科书不同维度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 |
(二)不同年级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设置 |
1.三年级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凸显自我规范 |
2.四年级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倾向维护集体 |
3.五年级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突出生态意识 |
4.六年级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强化文化意识 |
(三)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构成特点 |
1.不同维度德育内容均有体现,德育内容要素丰富 |
2.注重强化人际维度德育内容 |
3.德育内容的比重具有阶段性变化 |
三、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呈现分析 |
(一)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单元主题德育内容的呈现 |
1.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 |
2.不同年级段单元主题德育内容存在显着差异 |
(二)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插图德育内容的呈现 |
1.插图数量随着年级的提高而递减 |
2.教科书插图偏重体现文化维度的德育内容 |
(三)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结构体系德育内容的呈现 |
1.各体系全面呈现不同维度德育内容,分布广泛 |
2.各体系深度融入德育内容,布局合理 |
(四)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的呈现特点 |
1.德育内容的呈现具有生动性 |
2.德育内容的呈现具有完整性 |
3.德育内容的呈现具有系统性 |
四、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教学实施的现状 |
(一)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教学实施分析 |
1.教师对教科书德育内容认识、理解及重视程度 |
2.教师提炼德育目标的情况 |
3.教师进行德育时所选择的方法 |
(二)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1.隐蔽的德育内容难以挖掘 |
2.德育方式单一枯燥 |
3.英语学科的德育价值没有引起重视 |
五、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设置建议和教学建议 |
(一)教科书德育内容设置建议 |
1.增加教科书文化维度的德育内容比重 |
2.适当扩展热爱祖国的内容,凸显主流价值观 |
3.科学布局德育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
4.协调不同体系德育内容比重,满足各体系的功能特性 |
(二)教学建议 |
1.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
2.教师要准确把握教科书德育内容,提升育人质量 |
3.教师要加深对英语课标和相关德育文件的理解和内化 |
4.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德育方式,强化德育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小学英语教科书单元主题德育内容明细表 |
附录2:各年级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明细表 |
附录3:小学英语教科书结构体系德育内容明细表 |
附录4:小学英语教科书插图数量统计表 |
致谢 |
(9)基于输入理论的初中英语日常交际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词汇研究回顾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教材词汇与交际能力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克拉申输入理论 |
3.1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简介 |
3.2 克拉申输入假说 |
3.3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 |
3.4 克拉申理论下日常交际词汇的输入框架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词汇 |
4.1.1 词汇来源 |
4.1.2 研究工具 |
4.1.3 词汇统计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框架及过程 |
4.3.1 日常交际词汇 |
4.3.2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日常交际词汇分析 |
第5章 日常交际词汇 |
5.1 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 |
5.2 教材中高频交际性词汇相关分析 |
5.2.1 两版词频检索工具简介 |
5.2.2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高频交际性词汇分析 |
5.3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词汇中日常交际词汇分析 |
第6章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日常交际词汇分析 |
6.1 日常交际词汇的质量界定 |
6.2 大量的日常交际词汇输入 |
6.2.1 自然输入 |
6.2.2 非自然输入 |
6.3 情感屏障与日常交际词汇的输入 |
6.3.1 与自信度的关联 |
6.3.2 与动机的关联 |
6.3.3 与焦虑程度的关联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1.1 日常交际词汇数量分析结果 |
7.1.2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日常交际词汇分析结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美国斯特拉特福学校中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教学法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2.1 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课程背景介绍 |
2.1.1 外语学习要求 |
2.1.2 外语成绩评定 |
2.1.3 外语课程设置 |
2.1.4 汉语教学情况 |
2.1.5 学生情况 |
2.1.6 教学评价 |
2.2 斯特拉特福学校汉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
2.2.1 问卷设计与内容 |
2.2.2 学习动机分析 |
2.2.3 学习目标分析 |
2.2.4 课堂教学评价 |
2.2.5 教学方法调查 |
2.2.6 教学问题分析 |
第三章 课堂教学设计 |
3.1 教学法的使用技巧 |
3.1.1 翻译法 |
3.1.2 交际法 |
3.1.3 情景法 |
3.2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
3.2.1 以翻译法为主,结合交际法和情景法 |
3.2.2 系统学习汉字,初级阶段着重培养认读能力 |
3.2.3 强化听力阅读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
3.2.4 遵循巩固性原则,加大复习力度 |
3.3 教学设计案例一 |
3.4 教学设计案例二 |
第四章 教学评价与总结 |
4.1 教学评价 |
4.1.1 教师自我评价 |
4.1.2 家长及学校领导评价 |
4.1.3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
4.1.4 高中班HSK考试成绩分析 |
4.1.5 学生建议 |
4.2 教学建议与不足 |
4.2.1 教学建议 |
4.2.2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汉语学习问卷调查 |
附录二:教学满意度调查 |
附录三 词语翻译考试样本 |
附录四 学生阅读翻译作业样本 |
附录五 学校评价 |
四、Go For It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过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以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B Reading板块为例[J]. 陈静. 英语教师, 2021(13)
- [2]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提升初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注意力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实验[D]. 徐斌彬. 西南大学, 2020(05)
- [4]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D]. 刘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D]. 赵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导学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子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D]. 刘秀红.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德育内容研究[D]. 郑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输入理论的初中英语日常交际词汇研究[D]. 宫灿. 集美大学, 2020(05)
- [10]美国斯特拉特福学校中学初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D]. 叶新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