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桉树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雷州半岛桉树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一、雷州半岛桉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沛健,徐建民,卢万鸿,潘松海,陈马兴,李孔生,尚秀华[1](2021)在《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雷州半岛地区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为尾细桉人工林科学种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9年生9个林龄的尾细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个标准样地调查林下植被,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尾细桉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种类30科59属63种,大青、白楸和银柴是灌木层最常见的树种,飞机草为草本层的优势种。除草本层Simpson指数外,不同林龄尾细桉林下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着差异,物种丰富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出现明显的波动性,林龄大于4 a时都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差异不显着(P> 0.05),但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均显着(P <0.05)。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容重、有机质、全磷含量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结论】雷州半岛尾细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随林龄变化差异显着,土壤环境能显着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在生产经营中要做好整地、补充磷肥及抚育间伐等管理,保持良好的土壤性能,从而维持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促进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曾娥,马海洋,石伟琦[2](2020)在《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应用——以菠萝园为例》文中认为【目的】为了明确雷州半岛徐闻县菠萝园土壤墒情变化情况,建立该地区菠萝园土壤墒情监测评价指标。【方法】文章分析了广东徐闻县气候、水源、土壤等农业资源特点,通过对广东徐闻县菠萝园降雨量和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长期定点监测,分析菠萝不同生育期降雨分布及土壤含水量适宜程度,并结合《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土壤墒情评价指标》等相关行业标准,建立该地区菠萝土壤墒情监测评价指标。【结果】菠萝生育期内降雨主要分布在7—10月,占菠萝全生育期的70.3%,降雨分布极不均匀。菠萝园0~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范围为18.7%~29.0%,20~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范围为21.5%~29.7%。降雨对菠萝园土壤0~20 cm的水分含量影响显着。结合菠萝生育期长势、降雨分布及土壤墒情监测结果,初步提出了菠萝定植期、营养生长期、催花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及成熟期的适宜土壤含水量。【结论】通过对徐闻县菠萝园长期定点的降雨量记录和土壤墒情的监测数据,初步建立了该地区菠萝土壤墒情监测评价指标,为菠萝的合理灌溉和节水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陈丽艳,王城城,赵从举,叶文伟[3](2020)在《海南西部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文中认为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与特征,揭示其变化的形成机制。采用TDR与土钻法对海南儋州林场桉树林地0-150cm土层土壤水分和气象因子进行为期8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日尺度晴天土壤水分基本不变,而雨天土壤水分随着降水量增加呈非线性增加;晴天土壤水分与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气温相关性不显着(p>0.05);雨天土壤水分与降水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气温、湿度相关性不显着(p>0.05)。2)月尺度土壤水分处于高值时段较长,最高值出现于雨季后期的9月,土壤含水量为10.27%;土壤水分最低值出现于旱季末期的4月,土壤含水量为7.43%;月尺度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气温、湿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3)2010-2017年桉树林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显着(p<0.01),而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差异不显着(p>0.05),0-15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多年保持相对稳定。

许宇星,王志超,竹万宽,杜阿朋[4](2019)在《雷州半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文中指出【目的】理解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随林龄(1、2、3、5、7年生)的变化,为研究尾巨桉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5个林龄的林分,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尾巨桉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林龄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不显着。5年生林地全磷与全钾含量均低于或显着低于(P<0.05)其他各林龄;不同林龄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全磷及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未产生显着差异;随林龄增加,表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有增加趋势,土壤磷钾比、碳钾比、氮钾比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不同林龄间土壤氮磷比未产生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间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结论】研究区尾巨桉中幼龄期林下土壤碳氮循环速率较低,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有所下降。5个林龄土壤磷元素含量较充足,氮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因子。

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5](2019)在《雷州半岛粗皮桉蒸腾耗水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正确认识桉树旱雨季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桉树栽培抚育提供指导。【方法】在广东雷州半岛地区选择11a生桉树林设置20m×20m样地,根据每木检尺结果按径阶选择生长状况良好的粗皮桉样木3株,于2017年6-10月(雨季)和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旱季),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德国,SF-G)对样木的蒸腾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林分气象因子、林内降雨及土壤水吸力动态,分析0~10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与降雨量及粗皮桉蒸腾耗水与日潜在蒸散量和土壤水吸力的关系。【结果】各土层(0~100cm土层每20cm为一个土层)土壤水吸力与降雨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受降雨影响,雨季平均土壤水吸力(21.28kPa)显着小于旱季(510.44kPa);不同土层水吸力在观测期内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粗皮桉蒸腾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是桉树蒸腾耗水的主要时期,日平均蒸腾速率是旱季的1.8倍,各月平均单株蒸腾耗水量9月>8月>7月>6月>10月>11月>12月>1月,雨季显着大于旱季;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日潜在蒸散量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雨季蒸腾速率与各层土壤水吸力无显着相关性,但旱季与土壤水吸力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土壤水分在旱季成为粗皮桉蒸腾耗水的主要限制因子;旱季不同土层土壤水吸力与蒸腾速率相关性差异较大,相关系数大小为40~60cm>20~40cm>60~80cm>80~100cm>0~20cm。20~80cm土层是11a生粗皮桉的主要水分利用层。【结论】在雷州半岛地区,旱季土壤水分是限制粗皮桉蒸腾的主要因子,与潜在蒸散共同决定粗皮桉蒸腾;在无法改变光热的条件下,旱季适当补充水分,可有效提高桉树林分蒸腾,进而提高林分生产力。

任世奇[6](2017)在《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尾巨桉中龄林水文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桉树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要商品林树种之一,其生长速度快,可在短期内提供大量木材,对缓解国内木材不足压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桉树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桉树与水分关系争议日益突出,尤其2010年西南5省干旱以来,桉树过度耗水问题愈演愈烈,阻碍了桉树继续发展。为此,急切开展桉树与水分关系研究,了解桉树生长与水分利用的互作关系,这对今后桉树人工林发展的合理规划、科学经营、高效用水和保护区域水资源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大面积桉树人工林采取多代连栽模式定向培育“尾巨桉无性系”小径级纤维材,因而本文以二代尾巨桉中林萌芽林为研究对象,依托广西南宁桉树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为基础平台,定位观测尾巨桉中龄林的小气候、降水输入和水分输出等数据,探索其水量分配,以加深理解桉树林的水量平衡特征,进而客观地认识桉树的耗水问题。本试验地为低山丘陵地貌闭合小流域,面积15.6 hm2。试验区内是二代尾巨桉中龄萌芽林,不再进行人工清除杂灌和挖穴追肥,林分受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弱。林分密度1250株·hm-2。2013年8月—2015年8月,胸径由11.0 cm生长至13.0 cm,树高由15.7m生长至18.7 m。叶面积指数1.562.09。2014年林下植被高度0.071.0 m,盖度大于80%。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厚度小于0.8 m,含沙量约23%。本文2013年5月—2016年7月观测期间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尾巨桉林内与林外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林分改变了风速、风向和结构,使风廓线变形,削弱了风的动能,降低风速约32%,进而减弱乱流交换,延长了林内地表蒸发和植被蒸腾水汽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滞留时间,同时冠层的拦截作用减弱了林内与林外的空气交换,使得林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偏高3.6%。林外近3年的降水均属平水年。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过滤作用,使进入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弱63.8%,进而使林内的温度比林外低约1℃,这也降低了林内地表蒸发,使土层深度5 cm和10 cm的土壤含水率比林外分别高35%和85%,但土层深度20 cm的土壤含水率却比林外低18.5%,这可能与植被根系吸水有关。(2)历时11个月的降水输入再分配特征表明,约占68%的降水量穿过林冠形成穿透雨。树干茎流占降水量的比率非常小,仅约1%,在降水再分配计算中可忽略不计。在忽略树干茎流的前提下,林冠截留雨与穿透雨形成此消彼长的相互依存关系。穿透雨随每1次降水同步形成,穿透雨量和穿透雨率均随每次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截留雨量随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增加,但截留率随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减小。(3)受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弱的二代尾巨桉中龄林,观测期内其土壤储水量年际变化微弱。林地植被盖度大,年内降水产流次数少,经估算,只有月降水量超过92 mm才可能形成径流,且径流系数低。初始径流滞后于初始降水,在持续的降水条件下,径流增加与降水同步,且具有叠加效应。降水停止后,径流仍能维持峰值持续一段时间,表现出最大径流稳定期,而径流消退时间滞后于降水停止,表现出延长效应。整个径流消退时间与初始径流量和降水历时时间密切相关。(4)春夏秋冬四季典型晴天的林冠日蒸腾量分别为1.58 mm·d-1、1.61 mm·d-1、1.23mm·d-1和0.84 mm·d-1,其差异表现在早晨液流启动时刻、液流峰值到达时刻、傍晚液流停止时刻和白天液流持续时间。阴天与晴天的蒸腾均呈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但阴天的液流启动速度更慢,蒸腾峰值更小,傍晚液流降低及其接近为0的时刻更早、白天液流持续时间更短。雨天即使在夜间仍有较大液流,且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随降水持续而维持稳定状态,随降水停止而逐渐降低。月均林冠蒸腾量为29 mm,除2013年10月和2014年1月之外,其余月份林冠蒸腾量都小于降水量。年林冠蒸腾总量为349mm,占降水量27%,约为1/4。通过主成分分析、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土壤含水率是决定二代尾巨桉中龄林蒸腾总体水平的关键因子,其对林冠蒸腾的贡献率达49%,在华南降水充沛地区,其不成为林冠蒸腾的限制因子。气象因子中的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和气温对林冠蒸腾的累计贡献率达38%,其中太阳总辐射对林冠蒸腾影响作用最大。(5)应用水量平衡方程估算的蒸散总量及其分量结果表明,年蒸散总量小于年降水量,约占降水量95%,其中林下蒸散量最大,占降水量46%,而二代尾巨桉中龄林本身的林冠蒸腾量占降水量比率不大,仅占27%,林冠截留蒸发量占降水量比率稍小于林冠蒸腾,余下约5%的降水用于产生径流。应用P-M模型模拟尾巨桉林蒸散,并与水量平衡方程比较以验证其模拟尾巨林蒸散的适用性。结果表明,P-M模型模拟的日均蒸散量为3.5 mm,月均蒸散量为96 mm,季节平均蒸散量为280 mm,除春季蒸散量大于降水量之外,夏季、秋季和冬季的蒸散量都小于同期降水量,年均蒸散量1156 mm,占降水量82%。2种方法估算的蒸散总量偏差率13%,经T检验呈差异不显着,表明P-M模型可用于粗略估算二代尾巨桉中龄林的蒸散总量。(6)尾巨桉以木材生产为主,测定胸径估算木材生物量比称重全树计算全树生物量更加方便和快捷。因而,通过木材生物量估算的水分-木材生产率比计算全树水分利用效率更加直观和具有现实意义。分析表明,二代尾巨桉中龄林的单株尺度水分-木材生产率为5.65 g·kg-1,即单株每蒸腾1 kg水可生产5.65 g木材;林分尺度水分-木材生产率为1.9g·kg-1,即林分每蒸散1 kg水可生产1.9 g木材,比澳大利亚西南部尾叶桉林分尺度水分-木材生产率2.4 g·kg-1低20%。(7)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期间,在二代尾巨桉中龄林的叶面积指数为1.82、年降水量为1311 mm条件下,其水量平衡特征为:降水输入中的林冠截留约占22%,穿透雨约占77%,树干茎流约占1%;水分输出中的林冠截留蒸发约占22%,林冠蒸腾约占27%,林下蒸散约占46%,径流约占5%。

刘丽婷[7](2017)在《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是红壤指示植物,具有根状茎克隆和孢子克隆两种克隆方式,常在亚热带植物群落系统受干扰退化后重建过程初级阶段以优势种群出现。研究芒萁克隆扩散形成种群的生态过程对了解亚热带退化植被演替和通过干扰提升林分质效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芒萁的蕨类克隆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在四种低质林地生态特征,分析芒萁克隆生长、种群扩散及格局形成过程及产生的生态后果,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固定样地观测,分析芒萁根状茎克隆生长规律,从克隆单株尺度分析红壤区异质生境下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态的机理,芒萁是浅根性、枝源性、无限生长型、单轴和合轴混合型蕨类克隆植物,通过克隆生长将分株(茎芽、叶芽)放置在不同水平空间位置从而实现强的水平拓展。在克隆生长过程中,芒萁形态整合主要特点有:以增加叶芽、茎芽构件萌芽数量,抵消芽构件高死亡率对种群扩散的不良影响;及与间隔子所处环境外因无关的单条根状茎生长的随机性长度差异,缓解环境异质性对基株的不利影响,提高适合度;芒萁克隆生长过程根状茎形态整合、生理整合等克隆生长优势综合单株格局特点,使芒萁种群在退化红壤生境中有较高环境适合度和竞争优势。2、通过对四种不同干扰类型、程度及持续时间低质林的调查,发现林下芒萁种群扩散林分具有明显环境特征:红壤、地表植被干扰破坏、地位级指数低、林分早期郁闭度低等。在桉树人工林中,芒萁种群扩散需要的条件是芒萁孢子体具备克隆生长特性时,林分郁闭度要求0.6以下,当选择瘠薄的林地进行人工林营林,或者经营管理差、种植选择的品种早期速生性差、种植密度过小等经营问题存在时,人工林分郁闭度缓慢,会给芒萁源株定植有利的光照环境,芒萁种群迅速扩散。人工林下克隆植物种群的扩散,恰恰是人工林郁闭慢,即人工林目标树种冠幅横向扩展缓慢造成。芒萁不仅是红壤立地的指示物种,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过程,可视为红壤立地生境退化,乔木层树种冠层结构变化引起光资源均质性的生境向光资源异质性生境转变的过程。3、应用克隆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株种群尺度芒萁种群克隆结构,结合根状茎生长速率、间隔子寿命等,可析知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在江西泰和“马尾松-芒萁”次生林中芒萁基株种群克隆基因型分布格局研究中可知,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地区,芒萁在林下单优种群一旦形成,种群不断克隆扩散,循环覆盖,无人为干扰这种群落结构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4、通过对受干扰湿地松林干扰斑块和异质性冠层斑块的扩展点格局研究,发现对林分的干扰可促进或阻止芒萁种群的克隆扩散。城郊湿地松林在城市建设中受到的干扰,给芒萁种群扩散创造了条件;在针叶林中在人工林窗种植常绿阔叶树种形成的常绿阔叶树种斑块,与芒萁斑块,通过扩展点格局的分析,两者间具有显着负关联关系;在湿地松、马尾松林分中,利用人工林窗干扰,种植常绿乡土阔叶树种,是积极有效的林分干扰方式。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芒萁具有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对稀土尾矿自然恢复的植被群落种间关联分析发现芒萁在尾矿迹地植被天然恢复前15年林下灌草层优势度最高,结合芒萁克隆生长特性对异质性红壤立地环境适应性,和芒萁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强种间关联特性,可选用芒萁作为稀土尾矿植被修复的灌草层首选物种。论文通过探讨芒萁根状茎克隆生长特征、种群克隆扩散的条件、生态适应性机理及生态效应,同时应用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概念、方法,解决森林经理中林地灌草层植被管理的问题;应用扩展点格局方法和斑块模型解决森林经理中干扰技术和植被关系的问题。

肖新洁,刘华[8](2014)在《雷州桉林土壤化学性状的综合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广东省雷州半岛上11种桉林土共256个土样化学性状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桉林土壤质量较差,属于强酸性,有机质、全量元素、速效元素大多数都属于偏低或缺乏级别.方差分析结果是有机质和全N性状有显着性差异;pH、全K、全P、速效N、速效K、速效P性状无显着性差异.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是11种土壤分为3大类型,比较肥沃为火山灰土,最贫瘠的为浅海沉积土,肥力介于中间为花岗岩、砂页岩和玄武岩母质形成的土.此研究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营林、防止地力退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雷,邹进,胡吉敏[9](2011)在《浅析桉树种植对林区水文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从桉树的蒸散发水分、养分利用及化感作用等特性进行分析,论述了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对森林降雨迳流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桉树种植不仅会破坏水量平衡,影响水分循环,而且林区无法蓄积洪水,致使洪峰流量增大,枯水迳流减少,还会影响林区水质。鉴于桉树种植对这些水文特性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应该审慎对待桉树种植。

张宁南[10](2010)在《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20年桉树在华南地区大面积发展,目前桉树人工林种植面积达250万hm2。在其它国家桉树经常被指责消耗大量水导致水资源减少。本文以广东雷州半岛沿海平原区和高要丘陵山区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两种主要立地类型桉树人工林树干液流、树木蒸腾耗水、林分蒸散与水量平衡各分量及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系统的研究。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与认识:1、桉树液流密度及影响因素:桉树树干形成层以内木质部不同深度的液流密度不同,其中靠近形成层部分液流速度较快,但各层都具有相同的日变化趋势;不同直径尾叶桉的日液流密度具有相似日变化趋势,大树较小树的液流密度高主要与大树更多受光有关;树干液流与饱和蒸汽压差(Vapour pressure deficit, VPD)和太阳辐射相关性极显着;桉树人工林边材面积与胸径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利用边材面积进行单株向林分尺度耗水的转换是可行的。2、沿海平原区桉树人工林耗水特征: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沿海平原区两种主要土壤类型下(河头、纪家)的4 a生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耗水量(用热脉冲法)与水量平衡进行为期1 a的观测。河头是保水能力差的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砂质土,纪家为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河头、纪家尾叶桉人工林日平均液流密度分别为2772±66、1839±86 L·m-2·d-1,这与土壤水文特征及林分边材面积差异有关;旱季的日均液流密度值为2477±86、1715±73 L·m-2·d-1,而雨季则为3 241±88、1 970±67 L·m-2·d-1,桉树林分树液流密度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节律;雨季由于雨热同期,液流密度值相对较高,而旱季由于土壤水分相对短缺,液流密度值明显减少。河头与纪家尾叶桉人工林林分日均耗水量为1.49、1.53 mm,年耗水量分别为542、559 mm,占年降水量的35 %和36 %,其中旱季日耗水量分别为1.25、1.35 mm·d-1,雨季为1.83、1.69 mm·d-1;木材的水分利用效率4.75×10-3、4.24×10-3 m3·m-3 (木材/水);开阔的林冠及较小的叶面积指数、旱季时土壤有效水的减少及较低的VPD等在不同程度上都限制了桉树的耗水量。河头与纪家的年蒸散量分别为1040和108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67.9 %和70.2 %。旱季时蒸散量大于降水量,表明蒸散可用深层土壤水,土壤水在雨季可以得到补充。由于土壤质地的差异,纪家的持水性高,有更多的水分以地表蒸发的形式散失。砂质土的河头持水性差,但渗透性高,旱季时桉树人工林有可能吸收深层土壤水。3、丘陵山区桉树人工林耗水特征:用热扩散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 method, TDP)测定高要山地的4-6 a生尾巨桉(E. urophylla X grandis)日均液流密度分别为1032±30、867±22和659±26 L·m-2·d-1,其中旱季日均液流密度值分别为782±32、739±25和529±30 L·m-2·d-1,而雨季则为1 279±41、972±31和798±36 L·m-2·d-1。另外随着尾巨桉林龄增加液流密度呈下降趋势。日耗水量均值分别为1.22、1.10和0.99 mm·d-1,年耗水量分别为443.6、402.0和362.6 mm,占年降水量的26.7 %、24.5 %和29.0 %;3 a年均耗水量为402.8 mm(占年降水量26.5%),其中旱季为162.9 mm、雨季为239.9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77.8%和18.3%。年蒸散量分别为944.3、862.1和843.0 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56.9 %、52.5 %、67.3 %。桉树人工林0100cm土层的最大蓄水量为470.06 mm,其中非毛管蓄水量为98.22mm,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010cm土壤层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为25.03和8.83 mm·min-1,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对高要山地集水区4 a生尾巨桉人工林耗水量与水量平衡进行了为期3 a的观测,平均年输入降水量1517.8 mm,其中径流量、蒸散量、土壤蓄水量变化分别为637.3、883.2、-2.6 mm,分别占年降水量42.0%、58.2 %、-0.2%;蒸散量中冠层截留量、树木蒸腾耗水量、地表蒸发量分别为202.2、405.3、275.7mm,分别占降水量的13.3%、26.7%、19.3%。热脉冲法和热扩散法(TDP)均被认为是准确、有效测定树木蒸腾耗水量的方法,可适用人工林水量平衡方面研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当降水量超过1200mm,桉树人工林不会抽取地下水及对区域水量平衡有负面影响。

二、雷州半岛桉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州半岛桉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的设置及取样方法
    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及重要性
    3.2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
    3.3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3.4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2)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应用——以菠萝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监测点概况
    1.1 气候
    1.2 水源
    1.3 土壤
    1.4 监测点
    1.5 试验品种及种植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降雨量监测方法
    2.2 土壤墒情监测及指标建立
        2.2.1 土壤墒情监测方法
        2.2.2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量变化
    3.2 菠萝园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3.3 土壤墒情指标体系建立
        3.3.1 降雨量及土壤墒情关系
        3.3.2 菠萝不同生育期水分需求
        3.3.3 评价指标的初步建立
4 结论与讨论

(3)海南西部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布设
        1.2.2 气象因子
        1.2.3 土壤水分测定
        1.2.4 数据采集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尺度桉树林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1.1 桉树林土壤水分逐日变化
        2.1.2 日尺度桉树林土壤含水量与气象因子关系
        2.1.3 桉树林土壤水分对降水事件的响应
    2.2 月尺度桉树林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2.1 气温、降水与土壤含水量的月份变化特征
        2.2.2 月尺度桉树林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2.3 年尺度桉树林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3.1 桉树林土壤水分多年变化
        2.3.2 年尺度桉树林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时间尺度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3.2 不同时间尺度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响应
    3.3 不同时间尺度上桉树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 结论

(5)雷州半岛粗皮桉蒸腾耗水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与样本选取
        1.2.2 蒸腾速率的测定和单株日蒸腾量的计算
        1.2.3 降雨量及潜在蒸散量的测定
        1.2.4 土壤水吸力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皮桉林下土壤水吸力的季节动态及其与降雨量的关系
    2.2 粗皮桉蒸腾速率的季节动态及其与日潜在蒸散量的关系
    2.3 粗皮桉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6)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尾巨桉中龄林水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森林生态水文效应研究理论
        1.3.2 森林生态系统降水输入
        1.3.3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输出
        1.3.4 植被水分承载力
        1.3.5 森林植被蒸散研究方法
        1.3.6 水分利用效率
        1.3.7 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
        1.3.8 桉树人工林水文研究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2 研究目标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位置
    2.2 南宁桉树站概况
    2.3 试验材料
    2.4 研究方法
        2.4.1 林内小气候观测
        2.4.2 林外小气候观测
        2.4.3 穿透雨观测
        2.4.4 树干茎流观测
        2.4.5 林冠截留观测
        2.4.6 径流观测
        2.4.7 树干液流观测
        2.4.8 饱和蒸气压亏缺计算
        2.4.9 土壤储水量变化计算
        2.4.10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蒸散计算
        2.4.11 叶面积指数测定
        2.4.12 Penman-Monteith模型简介与模拟方法
        2.4.1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林内与林外小气候特征
    3.1 林内与林外的风速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3.2 林内与林外的气温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3.3 林内与林外的相对湿度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3.4 林内与林外的太阳总辐射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3.5 林内与林外的土壤温度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3.6 林内与林外的土壤体积含水率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3.7 南宁地区和试验区降水特征
        3.7.1 南宁地区历时15年的降水特征
        3.7.2 试验区近3年的降水特征
        3.7.3 试验区的降水量级特征分析
    3.8 讨论
    3.9 小结
第四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林冠降水再分配特征
    4.1 穿透雨和穿透雨率特征分析
    4.2 降水量级对穿透雨及穿透雨率的影响
    4.3 树干茎流特征分析
    4.4 林冠截留及截留率特征
    4.5 林冠截留的影响因子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土壤储水和径流特征
    5.1 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
    5.2 径流变化特征
    5.3 前期土壤含水率对产流的影响
    5.4 降水产流滞后效应分析
    5.5 径流持续时间分析
    5.6 径流系数随月龄增长的变化趋势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林冠蒸腾特征
    6.1 不同季节典型晴天的林冠蒸腾日变化特征
    6.2 不同天气的林冠蒸腾日变化特征
    6.3 林冠蒸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
    6.4 典型晴天环境因子对林冠蒸腾的影响
    6.5 叶面积指数对林冠蒸腾的影响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蒸散特征
    7.1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蒸散特征
        7.1.1 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
        7.1.2 径流变化特征
        7.1.3 蒸散总量变化特征
    7.2 基于P-M模型的林分蒸散特征
        7.2.1 日蒸散变化特征
        7.2.2 月蒸散变化特征
        7.2.3 季节和年际蒸散变化特征
    7.3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与P-M模型的蒸散比较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尾巨桉中龄林水分利用效率简要分析
    8.1 全树生物量特征
    8.2 全树水分利用效率
    8.3 木材生物量特征
    8.4 水分-木材生产率特征
    8.5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1.2.1. 概念与理论研究现状
        1.2.2. 克隆植物种群格局形成
        1.2.3. 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重点
        1.2.4. 林学中克隆植物种群生态研究方向
    1.3. 根状茎克隆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3.1. 根状茎克隆特点
        1.3.2. 根状茎的形态适应性
        1.3.3. 根状茎生态适应策略
    1.4. 克隆性蕨类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1.4.1. 克隆蕨类种群生态理论研究
        1.4.2. 蕨类克隆构件格局形成与生态功能
        1.4.3. 蕨类克隆植物环境适合度
    1.5. 芒萁生理特性研究现状
        1.5.1. 芒萁生长特点
        1.5.2. 芒萁生物量与营养循环
        1.5.3. 光合作用与化感效应
        1.5.4. 重金属富集功能
        1.5.5. 芒萁生态功能的争论
        1.5.6.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芒萁生态位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科学问题
        2.1.1. 问题提出
        2.1.2. 解决思路
    2.2. 研究背景与内容
        2.2.1. 单株尺度: 根状茎克隆生长规律及格局
        2.2.2. 基株尺度: 种群相同基因型单株格局
        2.2.3. 群落尺度: 芒萁种群斑块与干扰、植被斑块间关联
        2.2.4. 环境因素: 林分郁闭度与土壤条件
        2.2.5. 林分影响: 对人工林目标树种生产力影响
        2.2.6. 应用研究:稀土尾矿植被群落芒萁重要值与种间关联
    2.3. 样地与技术路线
第3章 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赣中湿地松人工林试验地
        3.1.2. 赣南马尾松次生林试验地
        3.1.3. 广东雷州地区桉树林人工林试验地
        3.1.4. 赣南县稀土尾矿试验地
    3.2. 固定样地观测根状茎拓展过程与格局
        3.2.1. 固定样地设置与观测
        3.2.2. 完整单株根状茎挖掘与制图
        3.2.3. 观测数据分析
    3.3. 克隆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基株扩散距离
        3.3.1. 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分析
        3.3.2. 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3.3.3. 小尺度空间芒萁种群克隆多样性
    3.4. 扩展点格局方法研究芒萁斑块与其他斑块关联
        3.4.1. 植被和干扰的斑块化
        3.4.2. 调查取样
        3.4.3. 布局图绘制
        3.4.4. 扩展点格局分析方法应用与改进
        3.4.5. Programita软件的应用
    3.5. 空间替代时间对比林分研究芒萁扩散环境条件
        3.5.1. 样地调查
        3.5.2. 利用同龄人工林冠幅计算林分郁闭度
        3.5.3. 土种类型与土壤肥力
    3.6. 对比分析种群扩散对桉树生长影响
        3.6.1. 样地设置
        3.6.2. 植物调查
        3.6.3. 数据分析
    3.7. 空间替代时间研究尾矿芒萁群落种间关系
        3.7.1. 植被调查
        3.7.2.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单株根状茎生长规律与格局
        4.1.1. 芒萁单株根状茎形态
        4.1.2. 根状茎的水平空间格局特点
        4.1.3. 根状茎拓展及萌芽的季节规律
        4.1.4. 根状茎总长及芽总数变化数量动态
        4.1.5. 分生组织(茎芽、叶芽)数量变化规律
        4.1.6. 茎芽构件密度
    4.2. 芒萁转录组测序结果及基株种群扩散格局
        4.2.1. 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
        4.2.2. 芒萁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4.2.3. 基于EST-SSR标记的芒萁克隆多样性
    4.3. 芒萁斑块与异质性冠层斑块和干扰斑块关联
        4.3.1. 点格局分析函数选择和参数确定
        4.3.2. 过熟湿地松林受干扰下芒萁种群格局特点
        4.3.3. 芒萁斑块与异质性冠层斑块的关联关系
        4.3.4. 芒萁斑块与干扰斑块的关联关系
    4.4. 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条件
        4.4.1. 芒萁扩散与林分郁闭度差异
        4.4.2. 芒萁种群分布桉树人工林立地土种类型
        4.4.3. 芒萁种群分布桉树人工林立地养分范围
    4.5. 芒萁扩散对桉树人工林经营的影响
        4.5.1. 调查样地环境特征
        4.5.2. 芒萁扩散对桉树单株材积影响
        4.5.3. 芒萁种群扩散对林下灌草层群落结构影响
        4.5.4. 桉树林下芒萁优势种群数量特征
    4.6. 稀土尾矿芒萁群落生态特征
        4.6.1. 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4.6.2. 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
        4.6.3. 主要物种对间的关联性
        4.6.4. 成对物种的关联测度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根状茎克隆生长特点跟异质性生境适应性分析
        5.1.1. 游击型克隆构型的单株平面格局
        5.1.2. 芒萁单株觅食行为
        5.1.3. 芒萁种群形态可塑性
        5.1.4. 资源分配的时空特性
        5.1.5. 构件分生特点和克隆特征
        5.1.6. 构件寿命与根状茎拓展长度、面积
    5.2. 分子克隆生态学的基株格局分析
        5.2.1. 蕨类植物芒萁转录组测序与转录组特性分析
        5.2.2. 芒萁转录组序列微卫星特征及EST-SSR标记开发
        5.2.3. 基于EST-SSR标记的小尺度空间芒萁克隆多样性
        5.2.4. 芒萁种群克隆扩散的时间与距离
    5.3. 受干扰林分芒萁群落与环境关系分析
        5.3.1. 植被及干扰斑块化与点格局分析
        5.3.2. 克隆植物种群与点格局分析条件
        5.3.3. 斑块关联分析与芒萁种群格局形成
        5.3.4. 林分低质化趋势与芒萁种群扩散
        5.3.5. 芒萁克隆种群源株复杂的定植过程
    5.4. 桉树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的条件分析
        5.4.1. 桉树人工林芒萁种群扩散光照和土壤条件
        5.4.2. 芒萁扩散对桉树人工林的影响
    5.5. 芒萁种群扩散在稀土尾矿植被修复应用分析
        5.5.1. 群落种间关联动态
        5.5.2.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物种筛选
        5.5.3. 芒萁尾矿逆境生境的适应
    5.6. 讨论
        5.6.1. 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过程
        5.6.2. 桉树林“林下不长草”生态现象
        5.6.3. 芒萁种群在受损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6.4. 芒萁物种特性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6.3.1. 克隆植物与林下植被管理
        6.3.2 克隆植物与红壤区低效林质量提升
        6.3.3. 克隆植物与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工程
        6.3.4. 芒萁与稀土尾矿植被修复
附表(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雷州桉林土壤化学性状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的概况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pH值
    3.2 土壤有机质
    3.3 土壤养分元素
    3.4 土壤化学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
    3.5 不同类型土壤的系统聚类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10)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桉树人工林主要种植国家的水文研究现状评述
        1.2.2 林木耗水量主要研究方法评述
        1.2.3 桉树人工林耗水量主要研究结果概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沿海平原区桉树人工林液流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树干液流测定样地设定与测定样株取样方法
        2.2.2 热脉冲方法测定树干液流方法
        2.2.3 环境因子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木树干液流的变化
        2.3.2 林分树干液流的变化
        2.3.3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素相关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沿海平原区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
    3.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3.2.2 土壤水分特征及土壤有效水
        3.2.3 林木生长特征
        3.2.4 林分蒸腾耗水量
        3.2.5 林木耗水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沿海平原区桉树人工林蒸散量与水量平衡的研究
    4.1 研究地概况
    4.2 试验方法与研究方法
        4.2.1 水量平衡研究法
        4.2.2 林内穿透雨测定
        4.2.3 树干流测定
        4.2.4 林木蒸腾耗水量测定
        4.2.5 土壤蒸发量测定
        4.2.6 土壤贮水量变化值测定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林分蒸散量变化
        4.3.2 土壤贮水量的变化
        4.3.3 土壤渗漏量
        4.3.4 林分水量平衡
    4.4 小结
第五章 丘陵山区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
    5.1 研究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2.1 水分测定样地设定与树干液流样木取样方法
        5.2.2 热扩散法(TDP)测定树干液流方法
        5.2.3 气象因子的测定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5.3.2 林木生长特征
        5.3.3 林木液流特征
        5.3.4 林木蒸腾耗水量
    5.4 小结
第六章 丘陵山区桉树人工林水量平衡研究
    6.1 研究地概况
    6.2 研究方法
        6.2.1 水量平衡研究法
        6.2.2 冠层水文功能测定
        6.2.3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贮水量测定
        6.2.4 径流量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桉树人工林冠层对降雨的分配作用
        6.3.2 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
        6.3.3 径流量
        6.3.4 林分年水量平衡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林木蒸腾耗水尺度转换方法
        7.2.2 桉树人工林耗水与其它地区的对比
        7.2.3 华南地区桉树人工林低蒸腾耗水量原因分析
        7.2.4 桉树人工林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雷州半岛桉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J]. 张沛健,徐建民,卢万鸿,潘松海,陈马兴,李孔生,尚秀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9)
  • [2]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应用——以菠萝园为例[J]. 曾娥,马海洋,石伟琦. 中国农业信息, 2020(02)
  • [3]海南西部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J]. 陈丽艳,王城城,赵从举,叶文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1)
  • [4]雷州半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许宇星,王志超,竹万宽,杜阿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3)
  • [5]雷州半岛粗皮桉蒸腾耗水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J]. 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6]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尾巨桉中龄林水文特征研究[D]. 任世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1)
  • [7]芒萁克隆种群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研究[D]. 刘丽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雷州桉林土壤化学性状的综合分析[J]. 肖新洁,刘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9]浅析桉树种植对林区水文特性的影响[J]. 张雷,邹进,胡吉敏. 林业实用技术, 2011(08)
  • [10]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 张宁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标签:;  ;  ;  ;  ;  

雷州半岛桉树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