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准则国际化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芳[1](2019)在《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会计准则在全世界范围内趋同已经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尤其是2001年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而成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加大了与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谈判力度,推广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从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标准也逐渐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不断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经历了几次较大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的变化。区别于前三次的自愿性变革,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变革是为了满足加入WTO的条件所做出的强制变革。作为加入WTO的条件,我国也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与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强制采用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目的是缩短与其他国家在制度上的差距,从而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那么这一目的是否实现了呢?对此次变革后的经济后果是否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是本文考察2007年会计准则强制变革的经济后果的主要内容。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往来,也包括资本的流动。前者体现为产品和服务贸易,后者就是跨国投资。相对于跨国贸易,跨国投资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依赖更大,那么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强制变革后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我国在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不同投资主体投资行为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宏观领域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从2007年我国采用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这为我们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本文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包括影响跨国投资的因素方面的文献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以及与本文选题最相关的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方面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从跨国投资角度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的文献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献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针对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制度环境下得出来的,而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所以有必要通过第三章对我国跨国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包括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而且从制度背景角度分析除了会计准则变革以外其他规章制度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最后,通过连续三章的实证研究,分别从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两个路径检验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和跨国间接投资的影响。通过上述章节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论文第五部分选取2004-2010年我国每年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之和作为跨国直接投资,按照制度距离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和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提高了国家间会计准则的可比性,而会计准则可比性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各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即会计准则变革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中介效应促进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第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跨国直接投资具有影响。以跨国并购交易代表微观跨国直接投资,在第三部分中依据Wind数据库中提供的并购交易数据,使用手工整理的方式对跨国并购交易从2004-2010年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所有并购交易的总体里扣除了国内并购交易、未完成的并购交易、并购方或目标方所在国家数据缺失的并购交易、关联方之间的并购交易以后,还扣除了由于曲线海外上市等制度因素导致的发生在特殊地区(例如,香港、开曼、百慕大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并购交易后,发现跨国并购交易数量,无论是外资并购还是海外并购都在2007-2008年达到顶峰。因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而跨国并购逐渐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结论为上面第一点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结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支撑证据。第三,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跨国间接投资具有影响。论文第六部分首先利用我国A股资本市场2003-2013年连续11年拥有QFⅡ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 935家),经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会计准则变革后QFⅡ投资显着增加。其次,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会计准则变革是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促进QFⅡ投资的增加。但是这个中介效应只是在2004-2010年这个期间发挥作用,期间太短,可比性中介效应不明显,时间太长会计准则可比性对QFⅡ投资的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变革后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信息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 QFⅡ投资的增加。利用2007-2013年连续7年拥有QFⅡ投资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 301家)进行实证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后可比性的提高可以减少外国投资者跨国投资的“熟悉性偏见”从而促进QFⅡ投资的假设并没有通过检验。该结论说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更好解释制度路径下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间接投资影响的机理。第四,会计准则变革主要是通过制度距离路径影响跨国投资。无论是宏观跨国投资还是微观跨国投资,会计准则变革都会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促进跨国投资的增加,说明制度距离路径是成立的。由于会计准则变革后宏观层面的会计准则质量尚无法计量,所以本文并没有分析制度质量对宏观跨国投资的影响。但是论文第七部分,选择会计信息质量作为微观层面制度质量的衡量指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和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是否会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促进微观跨国投资的增加。结论是会计准则变革并没有通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吸引更多的QFⅡ投资。所以微观层面制度质量的路径并不成立。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的其他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会计准则变革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反映出制度因素对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影响。本文从制度因素入手,从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两个路径分析和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及机理。具体来看,本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本文首次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总量的FDI和OFDI的影响。虽然国内有较多文献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但是都集中在微观领域,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投融资、高管薪酬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微观企业的影响。也有文献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影响延伸至资本市场,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但是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微观领域会产生预期和非预期效应,而且作为一个与国际趋同的宏观制度变革,由于降低了跨国投资中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对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FDI和OFDI的流动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和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会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扩展到宏观领域。2.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将会计准则变革作为一种宏观制度变革,从一个较新颖的角度——制度距离和制度质量,分析其对跨国投资的影响,为跨国投资的制度理论提供了有利证据。并且通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是通过制度距离而非制度质量影响了跨国投资。创新性的使用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指标来衡量制度距离,并通过会计准则可比性的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宏观制度,其变革对跨国投资具有显着影响。其影响机理是因为会计准则变革后由于会计准则可比性的提高减少不同国家之间交易成本或者不熟悉程度,即制度距离的缩短促进了跨国直接投资。相对于制度距离,制度质量除了比较复杂,难于准确度量,还要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短期内难以通过制度质量路径实现。3.全面考察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我国跨国投资的影响。由于跨国投资范畴非常宽泛,既有跨国直接投资也有跨国间接投资,既有跨国资本的流入,也有跨国资本的流出,既有微观跨国投资行为,也有宏观跨国投资总量。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来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可能会得出片面的认识和结论;而本文则通过分析和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FDI和OFDI、QFII以及跨国并购的影响全面研究了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不同跨国投资的影响及其路径和机理。从实务上为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全面衡量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总之,我国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微观层面跨国投资决策有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宏观跨国投资。把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国家一种宏观制度来理解,本文再此证明了制度因素对于跨国投资的重要影响。
金林芳[2](2019)在《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实施对外开放策略、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各国谋求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有效选择。会计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包括国内流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国的会计准则是否能够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同,将对该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外来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截止目前,超过100个国家加入到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意味着这些国家应当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必要的修改,从而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然而,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最终采取的会计准则不同,则意味着该会计准则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老挝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经济接轨,改变旧的会计准则并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老挝会计准则变迁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以老挝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以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老挝会计准则的变迁不是细枝末节的修改、完善,而是重大的变革,在老挝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促进老挝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2)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兼顾好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利益”,绝对不能盲目地追求趋同、统一,制定出既符合老挝本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趋同的、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以适应老挝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好老挝本国企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目标。(3)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必须要坚持国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原则为指导,重点从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配套机制、会计准则国际化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提升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话语权”、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财务报告准则、构建完善的专业的人才管理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为全面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变迁、维护好本国企业及国家的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会计准则的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进行阐述;第三章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分析,主要内容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变迁历程、利好以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及变迁的具体建议,通过对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中的思路和路径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第五章为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效果与启示;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分析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补充了老挝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相关研究成果;(2)本文对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对老挝吸引外国投资、提升综合国力,进而实现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融合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姜宝强[3](2012)在《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后,给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也使我国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面临更强大的对手和激烈的竞争。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因此,加入WTO后将会给我国会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这既是挑战也是我们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是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王晓玲[4](2009)在《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条件。尤其是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WTO服务,加速中国会计化的进程。
孟璐璐[5](2009)在《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使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随着中国资本与外国(或地区)资本的交融与跨国流动,我国企业会计的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传统的企业会计理论与会计管理制度、方法受到很大的冲击,研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会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丛艳胜[6](2007)在《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文中研究说明在明确会计国际化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分析会计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面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应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尽可能缩小,在循序渐进消除差距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实施具体会计准则的步伐。
吴明亮[7](2007)在《论WTO环境下我国会计发展取向》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企业跨国经营和引进外资将会明显增多,国际会计业务将不断推陈出新。会计作为国际贸易通用的语言,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必须适应WTO的环境需要,认清当前发展形势,全面及时调整会计发展策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实现我国会计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张新民,吴革[8](2006)在《WTO框架下会计国际化的中国困境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WTO对各国会计制度的要求,探讨了WTO框架下中国会计国际化所带来的四大困境;并试图从制度变迁成本的角度,提出了以制度借鉴为主线的中国会计国际化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给出了中国会计国际化创新战略实施的路径设计图。文章认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减少我国会计国际化变迁的成本,应该是后WTO时代中国会计国际化制度困境突破与创新的基本路径取向。
朱星文[9](2006)在《会计治理论》文中认为现代会计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由单纯的私人事务变成事关多种利益主体、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事务。伴随着会计属性的变化,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管制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产物,而是经历了由乱到治的痛苦过程。会计管制从产生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欧美资本市场上安然、世通、施乐、特拉马特等会计造假案的暴光以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先后被揭露,会计又到了需要作出选择的十字路口。即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会计是在加强和改进管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另辟蹊径的问题。回顾欧美会计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现代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监管的历程。和经济中自由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一样,1933年以前的会计也是自由放任的会计,而会计中的自由放任行为已被史学家证明是造成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会计走上政府监管之路,并且达到了当前详细规则监管的程度。然而详细的规则监管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偏离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单纯依赖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还是运用政府调控力量的政府监管都未能避免会计中的造假,并在历史上造成了经济灾难。鉴于此,本文以《会计治理论》为题,试图在借鉴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会计的全面治理理念,以期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财务会计治理理论体系。全文除导论外,由七章所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内容如下:一、会计治理机理论研究会计治理的基本理论,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会计治理”。它是本文立论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在厘清“治理”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两个会计治理概念。广义地讲,会计治理泛指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调节、协调和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从治理的层次讲,既有宏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也有微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从治理的内容讲,既有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依法治理会计,也有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以德治理会计;从治理的范围讲,既有以市场参与者、管理者、服务者共同组成的利益相关者实施的公司(企业)外部会计治理,也有以产权制度、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狭义地讲,会计治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公正的制度安排。其次在对会计治理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基础的分析借鉴,认为会计治理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财务会计信息既是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和受托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因为,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在取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同时,也就充当了会计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者的角色。这样,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因此就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会计治理问题,构建会计治理的新机制。研究会计治理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会计治理体系。本文在借鉴“商业环境的九月模型”(SEPTEmber model)的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治理模型”。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二、会计法治论会计法治,就是依法治理会计事务,协调、平衡会计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这也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会计治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我们首先分析了会计治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制环境。依法治国方略和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会计法治的实施及其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具体而言,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实行会计法治,则是“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具体化。其次,分析了会计法治的前提条件。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社会形成了一定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基础。那么,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即是实现会计法治的前提;提高会计事务参与者(主要是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则是会计法治的基础。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以1985年《会计法》的颁布为标志的会计法制初步建立;(2)以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3年《会计法》的第一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的基本形成;(3)以1999年《会计法》的第二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趋于完善。经过三阶段的发展,我国会计法制的法律制度基础基本形成,而进一步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则是会计法之成败的关键。再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成因进行了理性思考。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明显的缺陷:(1)经济发展的滞后使法制建设缺少了必要的动力,具有经验性和实用型的特点;(2)法律体系结构理论不统一、不规范,存在疏漏;(3)立法体现部门利益过多,法律冲突明显。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体系的这些特点和存在的缺陷,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1)《会计法》及其所统率的会计法规制度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规色彩;(2)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只注重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而忽视民事责任赔偿;(3)与其他相关法律缺乏基本的协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进行了法理分析,并得出结论,会计准则与一般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内容结构来看,它并不构成有关法律的附属,它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对公司法、税法、证券交易法及有关法令的制定与修订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或促进作用,能够防止公司法等一般法律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的膨胀化。最后对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三、会计德治论会计治理除了依靠健全的法制,实施依法治理之外,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实行以德治理。为此,我们首先从德治内涵界定和本质认识着手。所谓德治,即是相对于“法治”的“道德之治”,德治的基础是道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不是神的意志,不是人所固有,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派生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产物”。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会计德治是社会德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相对于会计法治的会计道德之治。会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为了维护它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使自己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全体职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会计道德。通过会计道德来调节会计职业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职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会计德治的表现。所谓会计德治就是充分发挥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发挥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使会计活动的参与者自觉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会计道德自觉规范其行为,达到进化会计空气,提升会计职业声誉的目的。会计德治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治理会计要用德;二是治理会计要有德。为了正确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本文首先从伦理上厘清了会计职业道德关系。会计伦理是指会计职业群体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善恶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标准及其情感表达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的总和。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关系是由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处的职业地位决定的。历史地考察,在会计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致经历以下几种职业定位:(1)自然经济时代的“管家”;(2)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的“账房”先生;(3)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与医生和律师共称为市场经济中的三大职业。据此,本文提出了会计师(包括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有特别要求的观点,因为:(1)会计是与钱打交道的职业,特别要求会计人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2)会计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其诺守客观、公正的立场;(3)会计的不确定性特别要求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会计德治从本质上说是依靠道德的维系来得以实现。与会计“法治”比较,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自律性、前卫性、法治的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会计德治德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会计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会计德治是维护会计秩序的调控器;(2)会计德治是深化会计改革的助推器;(3)会计德治是发展会计事业的方向盘。本文还认为,要使会计德治能够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运行的系统,否则德治就会成为一种空谈。对此,我们在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设想。四、会计的政府治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既不存在“只有市场”的社会,也不存在“只有政府”的社会。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本文建立会计治理机制中,充分考虑了政府的作用。首先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通过会计规则的制定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必须遵循具有权威性、公认性的会计规则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规则是实现会计治理的基础设施,为会计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由政府制定会计规则和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规则两种模式,但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我国会计规则的制定权都是由政府来来行使的。因此,政府会计规则制定权的行使也是其在会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其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依靠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会计工作管理。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治理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长期会计管理实践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体系。再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运用政府审计的强制手段以及依法有权对企业会计进行监督的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监督。有效的会计治理有赖于政府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机制的执行。政府审计是执行会计监督的最为主要的专业部门。而在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除了政府审计监督外,还有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的执行中行使会计监督权。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下,一方面政府审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会计治理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各有关会计监督部门在会计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也至关重要。五、会计的行业治理论会计职业是会计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会计职业存在的理由是满足企业和投资者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共同需要,并以提供签证信息这一专业服务实现之。”这是因为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即企业有提供低质量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又缺乏足够的能力验证信息质量,因此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职业会计师来提供审计服务。从会计治理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既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机制,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结果。首先,本文讨论了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会计行业要在会计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即通过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达到监督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行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的目的。如何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既是整个会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治理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最优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应该是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并存的结论。并且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监督权利合理安排的均衡点。其次,对会计的行业治理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认定、审计标准制定、审计责任约束、审计质量控制和检查等5方面的内容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贯穿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过程的保证。再次,在分析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行业管理,发挥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取得喜人的成就,但是在前进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一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挑战;二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中存在领导机制落后和分配制度落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1.面对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完善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即应采取健全规则体系、改革行业协会和提高竞争能力等措施。2.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对策。主要有:(1)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关键;(2)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重点;(3)以建立有效的会计服务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目标。六、公司内部会计治理论现代财务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接受委托的经营者负有定期向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报告的主要形式则是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财务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治理要保证企业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报表能够提供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对公司内部的会计治理,使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轻易流出企业。本文首先从公司治理理论的角度对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经营者存在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使自己收益而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的动机,这种动机便决定了在企业中有实施会计治理的必要。在现行的公司运作的法制环境下,公司会计治理是植根于公司治理的制度之中的。而各国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的治理模式;(2)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3)以东亚为代表的家族监控模式。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了不同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英美国家实行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监督职能一般由董事会中设置的次级委员会,特别是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审计委员会的日常监督加上具有超然独立性、由股东任命的执行财务审计功能的外部审计师(external auditors)以及审计委员会在日常监督中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结果的应用和依赖构成了包括财务控制、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控制在内的公司内部监督控制基本模式。日德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双层制。公司设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三个机关。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形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监督董事会执行业务,并在公司利益需要时召开股东会会议的包括财务控制、会计信息披露在内的治理模式。董事会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负责执行公司业务。然后分析了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按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设置的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监事制度本身存在缺陷;(2)监事办事机构和人员存在局限性;(3)监事来源存在局限;(4)监事地位存在局限;(5)监事地素质在局限。二是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即尽管依据《公司法》规定设置的监事会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后设置的审计委员在职责权限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存在职责重叠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前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它要么使得二者相互推委,谁都不负责;要么二者争持不下,产生新的内耗。使财务控制权、会计信息生成的决策权等完全由经营者等“内部人”控制。最后,针对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理顺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和完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七、会计治理的环境因素分析会计治理作为一种新提法,是将治理理念引入会计领域,建立以法治和德治为基础,公司内部微观治理与外部宏观治理相结合会计治理模式。其对提高我国的会计管理水平,实现会计工作秩序的好转,遏制会计造假,重树会计诚信,发挥会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将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对此,本文分析了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中影响会计治理效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积极因素主要有:(1)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职能的转变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条件;(2)我国加入WTO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3)会计及会计职业的发展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条件。影响会计治理有效实施的消极因素主要有:(1)计划经济观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会计治理的顺利推行;(2)企业官僚体制的难以克服,制约了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3)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未形成会计治理的职业环境。因此,在现阶段能够实施的至多是中国式的会计治理,即在一元化结构的框架内培植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发挥其在会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实施这种治理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减轻核心监管结构的监管负荷、扩大监管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增加监管的理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现存会计治理结构的治理绩效;同时,有助于形成多元主体、培养其治理能力,为实现典型意义上的“治理”准备条件。
李家瑗[10](2004)在《加入WTO后对会计业影响的回顾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WTO至今已两年多 ,本文首先对加入WTO前的有关论文进行了回顾 ,认为其影响主要有四大方面 :一是对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影响 ;二是对会计服务业的影响 ;三是对促进会计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影响 ;四是促进会计教育发展的影响。其次对加入WTO后这两年过渡期情况的回顾 ,认为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是会计国际性的观念及其会计实务国际化增强 ;二是会计的管理功能增强 ;三是会计服务市场秣马厉兵。最后对今后的影响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估计 ,认为在我国宏观环境“四个向好”及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正在上升的大背景下 ,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 ,对国际会计的发展可作出如下方面的贡献 :一是为国际会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中国将逐渐融入世界会计服务市场 ;三是会计的管理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准则国际化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准则国际化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贡献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国投资动因的研究综述 |
2.1.1 传统影响因素 |
2.1.2 制度影响因素 |
2.1.2.1 制度质量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
2.1.2.2 制度距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
2.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2.2.1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
2.2.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
2.2.3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谨慎性的影响 |
2.2.4 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
2.3 会计准则变革对不同主体投资的影响 |
2.3.1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
2.3.2 会计准则变革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影响 |
2.3.3 会计准则变革对个体投资者投资的影响 |
2.4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的研究综述 |
2.4.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
2.4.2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间接投资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制度背景分析 |
3.1 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历程 |
3.2 跨国投资范畴 |
3.3 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制度背景 |
3.3.1 宏观层面的跨国直接投资 |
3.3.2 微观层面的跨国直接投资 |
3.4 跨国间接投资的制度背景和发展现状 |
3.4.1 宏观层面的跨国间接投资 |
3.4.2 微观层面的跨国间接投资 |
3.5 本章小结 |
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4.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
4.1.1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4.1.2 制度理论 |
4.1.3 交易成本理论 |
4.1.4 委托—代理理论 |
4.1.5 前景理论及框定偏差原理 |
4.1.6 经济后果理论 |
4.2 理论分析框架 |
4.2.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路径 |
4.2.3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5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和跨国直接投资 |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1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
5.1.2 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直接投资影响的路径和机理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被解释变量 |
5.2.3 解释变量 |
5.2.4 控制变量 |
5.2.5 检验模型 |
5.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回归结果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改变会计准则可比性(similarity_(ijt))计量方法 |
5.4.2 分组检验中的稳健性检验 |
5.4.3 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法(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FEVD)优化固定效应模型 |
5.4.4 FDI和OFDI分类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和跨国间接投资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会计准则变革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投资的影响 |
6.1.2 会计准则变革、可比性与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性投资 |
6.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
6.2.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熟悉性(familiarity)的度量 |
6.2.3 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
6.2.4 检验模型 |
6.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考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
6.4.2 假设H2-1稳健性检验(2006-2007) |
6.4.3 考虑宏观因素对假设H2-2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会计准则变革、会计信息质量与跨国间接投资 |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7.2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
7.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7.2.2 变量的界定 |
7.2.2.1 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 |
7.2.2.2 真实性盈余管理 |
7.2.3 检验模型 |
7.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 |
7.3.2 相关性分析 |
7.3.3 回归结果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排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
7.4.2 分组检验中用qfiihp替代qfiihsn |
7.4.3 考虑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理论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 |
8.2.1 研究启示 |
8.2.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五、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介绍 |
三、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
第三章 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分析 |
一、老挝会计准则变迁历程分析 |
二、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好处 |
三、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四、影响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与财务报告项目分析 |
第四章 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及变迁的具体建议 |
一、基本原则 |
二、基本思路与路径 |
三、具体策略 |
第五章 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效果与启示 |
一、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效果分析 |
二、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后对我国会计行业产生的影响 |
1. 会计准则方面。 |
2. 会计体系方面。 |
3. 应对经营风险方面。 |
二、积极采取对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
1. 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 |
2. 增强内部控制观念,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3. 加快会计人才培养, 努力提高会计师的素质。 |
(4)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入WTO后的积极作用 |
1.1 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学习国际会计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
1.2 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会计 |
1.3 有利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
1.4 有利于会计行业开展新业务 |
1.5 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 |
2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
2.1 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距 |
2.2 国际会计中介机构涌入抢占国内会计机构的市场份额 |
2.3 国内会计业的风险增加 |
2.4 国内会计行业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压力 |
3 积极采取对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
3.1 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 |
3.2 注册师行业要超常规 |
3.3 加快会计人才培养, 努力提高会计师的素质 |
(1) 政府应对会计人才和培养引起高度重视。 |
(2) 认真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 |
(3) 严格注册会计师制度。 |
(4)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5)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入WTO后会计问题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
1.1 会计环境的新转变问题 |
1.1.1 政治环境的转变 |
1.1.2 法律环境的转变 |
1.1.3 经济环境的转变 |
1.1.4 科技教育环境的转变 |
1.1.5 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变 |
1.2 会计观念的新转变问题 |
1.3 会计战略的新转变问题 |
1.4 会计问题研究范式的新转变问题 |
2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行业应做出哪些调整 |
2.1 调整我国当前会计规范体系 |
2.2 调整现有会计模式 |
2.3 调整企业资产管理的重心 |
2.4 调整一些特种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
2.5 调整一些重要的会计处理方法 |
(8)WTO框架下会计国际化的中国困境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WTO框架下会计国际化的中国困境 |
1. 现行国际会计制度的非公平性 |
2. 国内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经济位差矛盾 |
3. 国际会计制度与国内会计制度的非兼容性 |
4. 会计国际化收益和成本的矛盾 |
三、WTO框架下中国会计国际化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 |
1. 确立制度性的会计国际化创新战略 |
2. 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为创新战略目标 |
3. 积极对IFRS的制定施加影响,缩小制度变迁的幅度 |
4. 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 |
四、后WTO时代会计国际化创新战略实施的路径设计 |
1. 会计国际化的借鉴路线 |
2. 会计国际化的应用路线 |
3. 会计国际化的推广路线 |
4. 会计国际化的协调路线 |
5. 会计国际化的趋同路线 |
小结 |
(9)会计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问题提出 |
0.1.1 会计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监管的历程 |
0.1.2 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演变 |
0.1.3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会计治理的提出 |
0.2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 |
0.2.2 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
0.2.3 关于会计治理的研究 |
0.3 研究的方法 |
0.4 研究的范围及分析的框架 |
0.4.1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0.4.2 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1章 会计治理机理论 |
1.1 会计治理的基本概念界定 |
1.1.1 治理的界定及其基本内涵 |
1.1.2 会计治理的概念界定 |
1.1.3 与会计治理相关的几个概念 |
1.2 会计治理机理的理论分析 |
1.2.1 企业理论的历史演变 |
1.2.2 对传统企业理论的批判及其现代企业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
1.3 会计治理的基本架构 |
1.3.1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信息不对称 |
1.3.2 会计治理结构的构建 |
第2章 会计法治论 |
2.1 会计法治的理论依据 |
2.1.1 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理论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运用 |
2.1.2 会计法治是“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这一科学命题在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化 |
2.2 会计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
2.2.1 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及其会计法规体系 |
2.2.2 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
2.3 对会计法治的理性思考 |
2.3.1 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特点和缺陷及其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 |
2.3.2 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的法理分析 |
2.3.3 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的建议 |
第3章 会计德治论 |
3.1 会计德治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3.1.1 会计德治的基本内涵 |
3.1.2 会计德治的理论依据及其时代背景 |
3.2 会计职业伦理及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
3.2.1 会计职业伦理 |
3.2.2 会计对职业道德有特殊的要求 |
3.3 会计德治的特点及其作用 |
3.3.1 会计德治的特点 |
3.3.2 会计德治的作用 |
3.3.3 会计德治作用发挥的方式──会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
3.4 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构建 |
3.4.1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简单回顾 |
3.4.2 会计德治实现的途径 |
3.4.3 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4章 会计的政府治理论 |
4.1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会计规则制定 |
4.1.1 会计规则的界定 |
4.1.2 会计规则的制定 |
4.2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行政管理职能:会计工作管理 |
4.2.1 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
4.2.2 会计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 |
4.3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强制手段:政府审计、其他相关部门监督及法律责任追究 |
4.3.1 政府审计体制与审计质量 |
4.3.2 其他相关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的协调 |
4.3.3 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 |
第5章 会计的职业治理论 |
5.1 会计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
5.2 会计职业治理的质量保障机制 |
5.3 我国会计职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改进 |
5.3.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5.3.2 改进我国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 |
第6章 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论 |
6.1 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理论分析 |
6.1.1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提出了会计治理的要求 |
6.1.2 主要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特征 |
6.1.3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 |
6.2 我国公司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6.2.1 我国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6.2.2 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 |
6.3 完善我国公司会计治理制度的建议 |
6.3.1 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 |
6.3.2 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
6.3.3 理顺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
6.3.4 完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 |
第7章 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环境因素分析 |
7.1 会计治理实施的积极因素 |
7.1.1 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职能的转变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
7.1.2 我国加入 WTO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 |
7.1.3 会计自身的发展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条件 |
7.2 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消极因素 |
7.2.1 计划观念依然存在,不利于会计治理的顺利实施 |
7.2.2 企业官僚体制的难以克服,制约了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
7.2.3 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会计治理的职业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加入WTO后对会计业影响的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加入WTO前的回顾 |
(一) 对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影响 |
(二) 对会计服务业的影响 |
(三) 对促进会计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影响 |
(四) 对促进会计教育发展的影响 |
二、加入WTO两年多过渡期的实际变化 |
(一) 会计国际性的观念及其会计实务国际化增强 |
(二) 会计的管理功能增强 |
(三) 会计服务市场秣马厉兵 |
三、对未来的展望 |
(一) 对国际会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二) 逐渐融入世界会计服务市场 |
(三) 会计的管理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
四、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准则国际化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D]. 周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老挝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研究[D]. 金林芳. 安徽大学, 2019(07)
- [3]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 姜宝强.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10)
- [4]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J]. 王晓玲. 甘肃科技, 2009(16)
- [5]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探讨[J]. 孟璐璐. 农业与技术, 2009(04)
- [6]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J]. 丛艳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7]论WTO环境下我国会计发展取向[J]. 吴明亮. 湖南有色金属, 2007(01)
- [8]WTO框架下会计国际化的中国困境与创新[J]. 张新民,吴革. 南开管理评论, 2006(06)
- [9]会计治理论[D]. 朱星文.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
- [10]加入WTO后对会计业影响的回顾及展望[J]. 李家瑗.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