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辅助形位公差类型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道俊[1](2021)在《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高保真建模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孪生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对物理实体进行虚拟的数字化映射,并实现以虚映实和以虚控实等功能。建立产品的数字孪生,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建立产品的高保真数字模型,通过高保真数字模型,使产品的数字孪生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仿真、加工、服役、升级和维护等过程。高档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而机床主轴是数控机床核心部件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速电主轴在设计和制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参数化设计、MBD标注和参数化仿真技术等,研究了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保真模型建立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产品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参数化设计的“设计——几何”模型,将产品的设计思路和三维建模进行分离与再映射处理,从而实现了产品参数化设计思路的表达和提取,使设计思路的再利用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速电主轴的设计流程,并运用“设计——几何”模型实现了电主轴参数化设计。(2)研究了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MBD三维标注特点,针对目前商用CAD软件中MBD标注存在的缺点,自行编写了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三维语义标注软件模块。解决了一些商用CAD软件中MBD标注模块在信息表达完整性、准确性和唯一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扩展了几何要素的中导出要素的表达,并定义了工艺合成要素。实现了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实时信息的更新与传递功能,并对装配关系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以高速电主轴为对象加以实践验证,在自行编写的软件中实现了对高速电主轴三维信息的标注和装配关系的描述。(3)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的信息处理特点,基于ABAQUS和Solid Works Simulation对电主轴的主轴零件进行了简单的参数化仿真,实现了语义信息从获取、传递、仿真及更新的数据流动机制。(4)在Visual Studio 2015环境下,以C++为基础,结合QT、Solid Works二次开发库和Open CASCADE三维造型内核库编写了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高保真建模平台的原型系统,包括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模块、MBD标注模块、自动参数化仿真模块,每个模块生成的数据都可以储存到数据库,并可以在三个模块间自动相互传递。
黄超南[2](2020)在《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BD(Model-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定义方式,其发展前景广阔。它集成了产品所有设计、制造信息,为产品数字化和无纸化并行协同的研制提供了可能。然而,市面上的三维软件针对MBD模型普遍存在信息表达和提取困难、视图界面表达不清楚、界面交互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 MBD模型设计信息提取及MBD模型视图界面管理问题。针对MBD模型信息管理困难的现象,首先解决了 MBD模型设计信息提取问题。通过分析MBD数据集及设计信息的构成,建立模型信息与特征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建立了 MBD设计信息提取的流程,确定了信息提取所需的算法,并增加了设计信息与模型交互的功能,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定位对象,从而使用户从MBD模型中快速获取所需要的标注信息。其次分析了视图界面表达不清楚、界面交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按“多视图”、“多类别”以及模型实体定向的两种视图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其中“多视图”、“多类别”视图显示模块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视图和不同标注类别进行选择性显示或隐藏,解决MBD模型标注干涉重叠的问题。模型实体定向(视图控制)模块主要通过研究视图矩阵、窗口矩阵原理,进而通过变换矩阵、视图旋转指轮实现对MBD模型角度调整、平移缩放、转换三维轴测视图的功能,从而使用户更加直观、清晰获取产品信息,以便于指导生产,提高MBD模型使用效率。针对上述理论方法,结合Pro/E二次开发技术完成了对原型系统的开发。首先利用Pro/E软件打开Pro/E绘制好的MBD模型,其次通过运行MBD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和MBD模型设计信息视图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理论验证和测试。该系统完成了对尺寸公差信息、形位公差信息和依附特征信息的提取以设计信息与模型的交互,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数据保存,从而完成了视图显示模块和视图控制模块的各部分功能,并获得了符合预期的成果。
米明威[3](2020)在《水轮机导水机构数字化装配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这个清洁能源至上的社会,水轮机在发电设备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河流分布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居首位,在大力追求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现代社会水轮机无疑是可选择的重要设备,水轮机的技术水平和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在我国电力需求旺盛的带动下,我国水轮机及辅助机械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水轮机制造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水轮机活动导叶在整体结构中对性能的影响最大,其开度可以改变流量大小。在导叶开度范围内转动时,会因为制造精度在各个转动角度产生不同的竖直方向角度偏差,该偏差会对尾流产生影响。一般水轮机配置有16-24片活动导叶,各个导叶累积竖直方向角度偏差产生的尾流变化会对水轮机整体效率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活动导叶和固定盘之间的间隙值导致的水力损失也占到整个水轮机水力损失的绝大部分,因此对每个导叶的位姿进行修正产生的整体效率提升是可观的。通过对工程图标注的形位公差、尺寸误差等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依靠Solid Works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对轮机装配体的尺寸和公差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相关尺寸形位公差的数学模型进行可装配性的分析。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基于新一代GPS理论体系和小旋量位移理论的结合,各个关键配合处的位姿变换通过齐次坐标变换进行三维耦合,最后得出关键要素处的位姿分析,实现虚拟装配的评价。每片水轮机导叶装配时关键要素为三个轴孔处的装配情况,其中接近导叶上下两侧孔轴处为过渡配合,另一处为间隙配合,轴孔处的实时接触情况会对导叶的位姿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分析工厂测定的每片导叶的圆柱度、同轴度数据,对每片导叶的实际轴线进行拟合,代替理想轴线的位姿进行进一步的数学分析。分析圆柱度和同轴度的同时对导叶加工数据进行模拟,除分析已加工导叶外,对未来工厂生产的导叶进行数据模拟,模拟分析可装配性和装配效果,对实际生产加工提出优化意见。根据对实际导叶数据的分析进行最佳孔轴配合优化,在不进行修配的状态下达到最佳的整体配合状态,提高水轮机整体的效率。通过对轴孔实际测量数据拟合,建立干涉网格模型,根据各联动装置建立力学模型,分析转盘在不同角度时每片导叶的受推力或拉力的方向。结合各角度时的导叶受力方向以及实际轴线位置和网格模型进行三点接触干涉分析,得出导叶实际轴线转角-位姿曲线。对所有导叶进行分析通过最优匹配算法得出最优的孔轴匹配序号,使水轮机达到效率最高化,实现虚拟装配提高整体装配精度的目的。
于泽晖[4](2020)在《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三坐标测量技术一直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与三坐标测量机的集成,企业对数字化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为解决企业在三坐标测量过程中存在的检测工艺信息传递方式落后、采样策略缺乏柔性、路径规划效率不高等问题,设计了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系统,对智能检测工艺规划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检测信息传递方式落后的问题,研究了三坐标检测信息建模技术。将设计制造信息与检测信息集成,从MBD模型中快速提取检测信息,通过测检信息模型来描述各类检测信息,利用多色集合矩阵表达检测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实现了零件检测信息获取、分析和管理环节的统一。(2)针对采样策略固定不变的问题,研究了智能采样策略规划技术。针对工件模型待测元素的采样策略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根据待测元素特点分析了影响采样策略的因素。构建BP神经网络,通过样本训练描述出待测元素与采样策略之间的隐含关系,针对不同特点和性质的待测元素进行智能采样策略规划。(3)针对检测路径优化的技术需求,提出了智能检测路径优化方法。根据检测路径规划原则与多色集合理论将待测特征分组,在特征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全局检测路径快速规划,将蚁群算法嵌套在全局和局部路径规划之间,在全局路径的基础上对元素内部测量点顺序进行优化,经实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以NX软件为平台进行智能检测规划软件系统的开发,实现三维检测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管理,在Inspection环境下以船用柴油机关键件为对象进行智能检测工艺规划,并通过自动化的后处理模块生成DMIS程序,提高了检测工艺规划的智能化水平。
唐畅[5](2020)在《面向负泊松比超材料性能的公差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超材料是一种以人为设计构型作为功能单元排布成的新兴材料,可以实现自然界现有材料没有的新特性,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光学等领域。超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结构特点很容易得出是特定单胞周期排列而成。负泊松比超材料作为超材料的一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有能量吸收、隔热等特性。面对多种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拓扑优化等手段设计超材料构型,但是超材料在加工时所需的公差约束面对的不是传统用于保证互换性及可装配性需求,而是超材料的结构尺寸在公差范围内时可保证所需性能符合设计需求。为此,以负泊松比功能结构面向性能精确性的精度设计为例研究超材料的精度设计过程。面向周期性负泊松比功能结构性能精确制造的需求,本文从获取结构宏观性能与允差之间的响应关系入手,提出两种面向性能精确性的尺寸公差设计方法,并对形位误差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加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绪论中对超材料与负泊松比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总结了目前精度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中引出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其研究意义。其次,分别采用通过单胞轴向力学压缩模型推导性能与尺寸参数关系、构建仿真模型建立性能与公差设计函数两种方法,获取结构宏观目标性能与尺寸允差之间的响应关系。通过实例证明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其中推导力学模型方法简单,但与仿真模型验证会存在偏差,需要添加修正系数。而构建仿真模型方法需要参数化建立可迭代计算的包含性能允差的周期性负泊松比结构仿真模型,需要较大计算量。接下来,提出利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与代理模型进行面向负泊松比结构性能精确性的尺寸公差设计方法。序列二次规划法中需要明确合适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进行公差设计,代理模型法需要明确模型类型与取样方法构建代理模型指导公差数值分配。通过实例验证两种方法均可在保证性能合格的前提下实现面向性能的精度设计。最后研究了形位公差对性能精确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合理设定周期性结构形位误差表现形式,参数化建立包含直线度误差与胞元中心位置度误差的周期性星型负泊松比结构仿真模型。研究不同等级的形位误差对负泊松比结构等效弹性模量性能的影响规律:当形位公差数值越大时星型结构弹性模量均值越低;包含形位误差的仿真结果整体均值比原始值低;同等级的形位误差对性能的影响比尺寸误差要低。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对本文中的公差设计结果进行验证,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有公差设计结果均合格。
冯天民[6](2020)在《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与工序模型生成》文中认为叶轮零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是航空发动机、燃油泵、涡轮冷却器等的核心零件。叶轮零件具有几何外形复杂、机加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通常需要构建全三维机加工艺来准确表达工艺内容,同时为数控加工编程提供模型支撑。但目前在航空企业的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设计过程中,工艺路线规划通常由工艺人员凭借自身经验完成,致使工艺路线规划质量参差不齐;工序模型的构建则采用逐步手工建模方法,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叶轮工艺设计效率的提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和工序模型的生成方法,通过对已有相似案例的有效重用,提升了工艺路线编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加工元体几何布尔减运算与定制化三维标注的方式,为叶轮零件工序模型的快速生成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所做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相似案例的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生成方法。对航空企业的已有叶轮零件机加工艺路线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叶轮零件机加工艺路线案例库;在分析了案例的检索要素的基础上,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完成检索要素权重设定;基于此,设计了相似度匹配算法,完成机加工艺路线案例的快速检索,并将检索到的案例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得到新的机加工艺路线。(2)提出了基于加工元体的叶轮零件三维工序几何模型生成方法。设计了叶轮零件毛坯的生成算法;在对叶轮零件进行制造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设计了制造特征的识别算法以及参数提取算法;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制造特征的加工元体生成方法,通过将组合后的加工元体集合与前驱工序几何模型做几何布尔减运算的方式生成工序几何模型。(3)研究了叶轮零件工序几何模型的三维快速标注方法。对叶轮零件工艺标注信息进行分析,针对尺寸及公差类信息,结合航空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定制开发,实现了包括尺寸、形位公差等的快速标注。同时,实现了工艺信息在工序几何模型上的快速标注,提高了叶轮零件的三维数字化制造水平。(4)基于NX平台开发了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与工序模型生成系统,系统包括叶轮零件、毛坯设计、工艺路线、三维工序几何模型等七大模块,可完成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与工序模型的生成,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吴峰[7](2019)在《面向风电齿轮箱关键件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多数机械加工企业仍在采用纸制文件作为信息共享沟通的媒介,导致企业管理生产信息难以充分共享,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如何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其最急迫的需求。论文以国内某大型风电齿轮箱企业中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为对象,针对单件、小批量产品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CAPP),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基于加工特征和工艺能力的工艺路线设计技术。根据三维CAD的建模原理采集零件表面的制造特征信息,实现基于工艺能力指标的零件表面分组技术和工序匹配技术。(2)研究工序模型快速创建技术。根据参数表达式在三维建模中的作用,研究基于“表面选择-特征识别-参数修改”思想的增材建模方案,实现工序模型的快速创建和工序模型之间的数字化链接。(3)研究基于工序模型的加工方案设计技术。建立工艺资源库,基于资源属性、加工能力、接口等信息实现对设备、夹具、刀具的数字化管理和自动筛选,并基于加工表面的特征数据完成加工方案的快速设计。(4)研究工艺数据的结构化管理技术。将工艺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编码、模型文件、图形、结构体数据等工艺数据以树状结构管理,使用报表技术实现工艺文档的快速创建,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与车间数据的集成。(5)原型系统的开发。使用NX软件和NX Open二次开发工具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开发,并以典型零件为实例对工艺设计的流程和结果进行了验证。
刘小磊[8](2019)在《三维机加工工艺设计中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二维工艺设计因自动化水平低、数据流通性差、可视性弱等问题,已无法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此,本文针对机加工零件的制造特点,探索了基于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的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新模式,将工艺MBD模型定义为三维工艺设计最终输出的工艺参考文件,研究了工艺MBD模型的相关定义、制造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工艺MBD模型生成与发布等关键技术,为CAD/CAPP/CAM系统集成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工艺MBD模型的定义、表达与存储研究。首先对工艺MBD模型的相关定义进行研究,确定了一种可读性及信息表达能力更强的工艺参考文件,并提出基于《MBD三维标注标准》的工艺MBD模型信息标注表达方法;之后研究了工艺MBD模型的可视化和非可视化存储管理方法;最后归纳了机加工零件工艺MBD模型生成的总体流程,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即制造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工艺MBD模型生成与发布技术。(2)制造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技术研究。首先对制造特征进行定义与分类,并提取零件设计MBD模型的几何/拓扑信息;其次对基于图匹配的方法进行属性扩展,构造扩展属性邻接图,并提出基于矩阵映射的图同构特征匹配方法,实现机加工零件制造特征的快速、准确识别;最后,研究了基于NX/Open二次开发工具的特征信息提取技术,为工艺规划提供零件特征信息的数据来源。(3)工艺MBD模型生成与发布技术研究。首先将工步几何模型定义为工艺MBD模型的信息载体,研究了基于特征映射的工步几何模型逆向创建与更改方法;其次对工艺信息框形式的工艺信息标注表达方法进行研究,实现工艺信息全面、清晰、规范表达;最后,以模型树形式对工艺MBD模型进行组织,以轻量化工艺MBD模型为工艺参考文件,实现工艺信息的发布与传递。(4)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验证。在NX10.0软件平台利用C++语言和NX/Open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工艺MBD模型快速生成系统;并以差速器壳为例,对工艺MBD模型快速生成的系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总之,本文对三维工艺设计中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改变了传统以二维工艺图纸为主的工艺设计模式,为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新模式提供借鉴,为CAD/CAPP/CAM系统集成奠定基础。
查显超[9](2017)在《船用柴油机关键件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与程序生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用柴油机零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在用三坐标测量机(CMM,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对零件进行测量时,由于需要测量的尺寸较多,手工进行信息采集,人工在零件上进行采点,需要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对零件的整体测量的路径进行规划,这些因素导致了船用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在CMM上测量时间长,工作效率低。这种现状成为制约船用柴油机关键件的CMM检测技术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在CMM上的检测流程,并对基于模型定义技术(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的计算机辅助三坐标测量机检测规划(CAIP,Computer Aided Inspction Planning)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研究MBD环境下检测信息的提取方法,打通了设计与检测过程的传递路径。根据不同类型信息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信息提取流程,快捷准确地完成了检测信息的提取,为实现CAD/CMM的集成以及为后续检测路径的规划提供了数据基础。根据测量坐标系的建立方法,检测元素内部采样点数与位置的确定规则,以及检测工艺规划原则和经验总结,建立了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常见检测元素内部的采样规划规则,使元素内部采样点数与分布规范化。根据三坐标测量机的工作特点,总结出三坐标测量机在测量零件时影响测针路径的因素,采用多色集合理论建立三坐标测量机检测路径规划的约束模型,在该约束模型和检测路径规划规则下,运用遗传算法对测量路径进行优化。最后运用VC++编程语言在NX/Open API二次开发环境下开发船用柴油机关键件CMM自动检测软件系统,并采用气缸盖检测的实例对软件的功能进行验证。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船用柴油机关键件检测信息的提取,检测路径的规划并自动生成DMIS程序,并在NX/inspection模块中对生成的DMIS程序进行虚拟仿真。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庄乾宇[10](2016)在《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模型的定义(MBD)技术作为全新的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方法在应用方面还很不成熟,针对MBD技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工艺设计、标注标准化和虚拟装配等方面,对于如何创建有效的MBD工艺信息模型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的组织结构,研究了如何表达与组织模型非几何信息,并提出一种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运用SolidWorks API函数和Visual Basic 6.0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辅助设计系统,意在辅助设计人员管理和组织MBD模型的三维工艺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MBD工艺信息模型的组织结构,对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进行定义,研究SolidWorks环境下模型非几何信息的表达与组织。(2)提出了一种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并开发MBD设计模型辅助设计系统,辅助设计人员完成设计模型的属性信息管理、尺寸信息提取及模型变型控制、形位公差信息管理等功能。(3)开发MBD工艺信息模型辅助设计系统。系统工艺信息的组织模块可以辅助工艺人员进行工艺信息的管理;三维机加工序卡片的生成模块可以生成PDF格式工序卡,并插入相对应工序的U3D格式三维模型,实现三维机加工序卡片的生成;工艺信息入库与检索模块可以实现对于数据库中工艺信息的读写操作。
二、计算机辅助形位公差类型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辅助形位公差类型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高保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数字孪生与高保真建模技术 |
1.2.2 MBD技术 |
1.2.3 高速电主轴仿真分析发展与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电主轴高保真建模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数字孪生技术与高保真建模 |
2.2.1 产品的高保真建模的目的与意义 |
2.2.2 目前高保真建模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
2.3 高速电主轴特点分析 |
2.4 高速电主轴仿真技术 |
2.5 高速电主轴在工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
2.6 高速电主轴高保真建模的内容 |
2.6.1 电主轴高保真建模框架 |
2.6.2 高保真建模平台总体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参数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参数化设计 |
3.2.1 产品参数化几何建模 |
3.2.2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模型 |
3.2.3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框架 |
3.3 高速电主轴的参数化基本需求确立 |
3.3.1 高速电主轴一般设计流程分析 |
3.3.2 高速电主轴基本要求的确立 |
3.4 高速电主轴的设计过程的参数化 |
3.4.1 高速电主轴参数化设计模板结构 |
3.4.2 主轴零件参数化设计 |
3.4.3 高速电主轴的参数化设计 |
3.5 高速电主轴的参数化建模模板 |
3.5.1 主轴参数化模板 |
3.5.2 关于装配体的配合的问题 |
3.5.3 高速电主轴的参数化模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信息标注与传递 |
4.1 引言 |
4.2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MBD信息标注 |
4.3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MBD信息标注实现的关键技术 |
4.3.1 几何标注准确性问题 |
4.3.2 工艺要素合成的问题 |
4.3.3 装配关系的描述的问题 |
4.3.4 产品实时信息的唯一标识符 |
4.4 高速电主轴的MBD信息架构 |
4.4.1 高速电主轴的主轴零件的尺寸标注 |
4.4.2 高速电主轴的主轴零件的形位公差标注 |
4.4.3 高速电主轴的主轴零件的MBD信息标注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参数化仿真 |
5.1 引言 |
5.2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参数化仿真 |
5.2.1 关于参数化仿真的模型的构建 |
5.2.2 输入参数和仿真结果的收集和实时更新 |
5.2.3 输入参数传入三方仿真软件中的方式 |
5.3 高速电主轴的参数化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保真建模平台的实现 |
6.1 引言 |
6.2 开发框架 |
6.2.1 系统结构与流程 |
6.2.2 开发与运行环境 |
6.3 参数化设计模块 |
6.3.1 模块简介 |
6.3.2 模板设计程序 |
6.3.3 几何建模程序 |
6.3.4 展示 |
6.4 MBD信息标注模块 |
6.4.1 模块简介 |
6.4.2 数据结构设计 |
6.4.3 展示 |
6.5 参数化仿真模块 |
6.5.1 模块简介 |
6.5.2 参数化仿真程序之ABAQUS二次开发 |
6.5.3 参数化仿真程序之Solid Works Simulation二次开发 |
6.6 Neo4j图形数据库的操作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部分主轴设计计算公式 |
附录 C 参数化仿真之ABAQUS二次开发部分源码 |
(2)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MBD技术概述 |
1.3 MBD产品设计信息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2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 |
2.1 MBD设计信息组成及数据集内容 |
2.2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 |
2.3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MBD设计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
3.1 MBD设计信息提取的技术路线 |
3.2 MBD设计信息的提取方法 |
3.3 MBD设计信息与模型交互的实现 |
3.4 本章小节 |
4 MBD设计信息视图管理方法研究 |
4.1 MBD“多视图、多类别”管理 |
4.2 MBD的实体定向管理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MBD的产品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 系统界面的设计 |
5.3 实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水轮机导水机构数字化装配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虚拟装配研究现状 |
1.3.2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及公差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
1.3.3 干涉碰撞模型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轮机关键装配要素的公差建模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公差建模的基本理论研究 |
2.2.1 公差域的基本属性分类 |
2.2.2 小位移旋量(SDT)理论 |
2.2.3 新一代GPS理论对公差的描述 |
2.3 尺寸公差数学建模 |
2.3.1 导叶平面类公差数学建模 |
2.3.2 导叶圆柱类公差数学建模 |
2.4 部分形位公差数学建模 |
2.4.1 导叶圆柱度公差模型建立 |
2.4.2 导叶垂直度公差模型建立 |
2.5 三维空间中的位姿数学描述及运动模型 |
2.5.1 位姿描述与坐标变换 |
2.5.2 特征矩阵的建立 |
2.6 三维耦合公差传递数学模型 |
2.6.1 三维公差传播 |
2.6.2 基准耦合链的构建 |
2.6.3 齐次坐标变换法的误差传递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导水结构关键要素的轮廓特征描述和配合动态偏差构建 |
3.1 引言 |
3.2 模拟车削的圆柱实际轮廓特征网格模型建立 |
3.2.1 连接板-导叶力学模型的建立 |
3.2.2 拟合椭圆-直线加密网格模型 |
3.2.3 三点接触干涉模型的建立 |
3.2.4 基于三维四元数的3D角轴旋转动态构建 |
3.3 圆柱度误差和轴线位姿关系的研究 |
3.3.1 实测圆柱度对圆柱要素轴线的预测 |
3.3.2 名义圆柱度对柱面数据的模拟 |
3.4 分析参数的确定及最优匹配的实现 |
3.4.1 水轮机装配验收指标分析 |
3.4.2 孔轴最优匹配算法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导水机构装配精度分析系统开发及验证 |
4.1 引言 |
4.2 API接口获取尺寸及形位公差的实现 |
4.2.1 SolidWorks API接口技术的研究 |
4.2.2 通过API函数获得装配体相关尺寸及公差 |
4.3 SolidWorks和 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交换的实现 |
4.4 MFC框架下系统界面搭建 |
4.4.1 VC++搭建SolidWorks二次开发环境 |
4.4.2 各界面主要功能的设计 |
4.4.3 数字化装配精度分析系统操作运行流程 |
4.5 系统验证及数字化装配精度数据分析 |
4.5.1 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对比 |
4.5.2 模拟数据实验对实际加工的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三坐标测量机概述 |
1.1.2 三坐标测量机发展 |
1.2 智能检测规划的研究现状 |
1.2.1 检测信息提取 |
1.2.2 采样策略规划 |
1.2.3 检测路径规划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价值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组织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2.2.2 系统体系结构 |
2.2.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2.3 基础软件技术 |
2.3.1 NX二次开发技术 |
2.3.2 NX/Inspection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BD的测量信息建模 |
3.1 MBD技术 |
3.2 多色集合理论 |
3.2.1 多色集合理论数学表达式 |
3.2.2 多色集合理论的逻辑运算 |
3.3 三坐标测量信息建模 |
3.3.1 检测信息的描述 |
3.3.2 PMI信息提取与测量项目确定 |
3.3.3 测量信息数学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样策略智能规划技术 |
4.1 测头规划分析 |
4.2 常用采样策略 |
4.2.1 常用元素测量点数目 |
4.2.2 常用元素采样轨迹 |
4.2.3 常用几何元素测量点分布方式 |
4.3 基于几何元素的采样策略规划 |
4.3.1 几何元素分类 |
4.3.2 神经网络算法 |
4.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4.3.4 样本训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路径智能规划技术 |
5.1 路径规划规则 |
5.2 基于蚁群算法的检测路径规划 |
5.2.1 建立检测路径规划的约束模型 |
5.2.2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5.2.3 算法的实现 |
5.3 碰撞避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系统实现 |
6.1 系统简介 |
6.2 操作流程 |
6.3 系统运行环境 |
6.3.1 系统平台界面 |
6.3.2 智能检测规划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面向负泊松比超材料性能的公差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负泊松比超材料与周期性功能结构 |
1.2.1 超材料的种类及应用 |
1.2.2 负泊松比超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周期性功能结构与超材料 |
1.3 公差设计研究现状 |
1.3.1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 |
1.3.2 功能公差设计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周期性负泊松比功能结构公差设计流程 |
2.1 引言 |
2.2 功能公差设计流程 |
2.2.1 周期性功能结构的仿真模型建立 |
2.2.2 包含允差信息的模型建立 |
2.3 可推导力学模型结构的公差分配模型 |
2.3.1 序列二次规划法 |
2.3.2 公差分配模型 |
2.3.3 考虑加工成本的公差分配模型 |
2.4 不可推导力学模型结构的公差分配 |
2.4.1 代理模型 |
2.4.2 周期性细观结构性能与公差关系的获取 |
2.4.3 不可推导力学模型性能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3 负泊松比结构公差设计和统计分析法范例 |
3.1 引言 |
3.2 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 |
3.3 负泊松比结构胞元的尺寸偏差优化模型 |
3.3.1 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功能公差 |
3.3.2 结构主要尺寸参数面向性能的公差分配 |
3.3.3 改进优化分配结果 |
3.4 代理模型简单热传递性能精度设计范例 |
3.5 统计分析法在公差设计中的应用 |
3.5.1 周期性结构精度设计中的统计分析法 |
3.5.2 尺寸公差设计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星型负泊松比结构面向指定性能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星型负泊松比结构 |
4.2.1 星型负泊松比力学性能推导 |
4.2.2 星型负泊松比结构的参数化建模 |
4.3 基于宏观性能的负泊松比结构微观结构优化设计 |
4.3.1 负泊松比结构优化方法及流程研究 |
4.3.2 负泊松比结构最大应力最小化优化设计 |
4.4 星型负泊松比面向功能精确性的精度设计 |
4.4.1 序列二次规划法公差分配 |
4.4.2 代理模型公差分配 |
4.5 星型结构统计分析法 |
4.6 本章小结 |
5 周期性细观结构功能形位公差与性能 |
5.1 引言 |
5.2 包含直线度误差的结构模型 |
5.2.1 直线度制造误差的验证模型 |
5.2.2 包含直线度误差结构的功能响应 |
5.3 包含中心位置度误差的结构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与工序模型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零件工艺路线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零件工序几何模型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模型三维标注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相似案例的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生成 |
2.1 引言 |
2.2 基于相似案例的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生成方法基本流程 |
2.3 叶轮零件机加工艺路线案例库的构建 |
2.3.1 案例的表示 |
2.3.2 案例的存储 |
2.4 叶轮零件机加工艺路线案例的检索 |
2.4.1 案例检索要素的确定 |
2.4.2 案例检索的相似度匹配算法 |
2.4.3 各要素的权重设定 |
2.5 叶轮零件机加工艺路线案例的修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加工元体的叶轮零件三维工序几何模型生成 |
3.1 引言 |
3.2 基于加工元体的叶轮零件三维工序几何模型生成总体思路 |
3.3 叶轮零件毛坯快速生成算法 |
3.4 工序几何模型快速生成 |
3.4.1 叶轮零件制造特征分类 |
3.4.2 叶轮零件制造特征识别与参数提取 |
3.4.3 基于制造特征的加工元体生成 |
3.4.4 基于布尔运算的工序几何模型生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叶轮零件工序几何模型的三维标注 |
4.1 引言 |
4.2 叶轮零件工序几何模型工艺标注信息分析 |
4.3 叶轮零件工序几何模型尺寸及公差类信息快速标注 |
4.3.1 尺寸快速标注 |
4.3.2 形位公差快速标注 |
4.3.3 表面粗糙度快速标注 |
4.4 叶轮零件工序几何模型工艺信息快速标注 |
4.4.1 工艺信息表达分析 |
4.4.2 符号库定制及相应使用模块开发 |
4.4.3 工艺信息文本快速标注 |
4.4.4 不同种类工艺下模型面的颜色定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与工序模型生成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环境与相关技术 |
5.2.1 系统开发环境 |
5.2.2 NX二次开发技术 |
5.3 系统总体设计 |
5.3.1 系统需求分析 |
5.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5.3.3 系统功能模块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系统运行流程 |
5.4.2 系统运行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面向风电齿轮箱关键件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CAPP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架构 |
2.3 工艺设计流程 |
2.4 系统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加工特征和工艺能力的工艺路线设计 |
3.1 基于CAD的加工特征提取 |
3.2 表面分组和工序匹配 |
3.2.1 基于加工特征的表面分组 |
3.2.2 基于工序能力的“表面组-工序”匹配 |
3.3 工艺路线的创建和调用 |
3.3.1 基本特征表面的工艺路线推导 |
3.3.2 其他表面和热处理的工艺路线推导 |
3.3.3 工艺路线的编码 |
3.3.4 现存零件工艺路线的调用 |
3.4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序模型的加工方案设计 |
4.1 工序模型的快速设计 |
4.1.1 加工面的增材建模 |
4.1.2 工序模型的关联和余量管理 |
4.2 结构化工艺设计 |
4.2.1 工序属性的继承 |
4.2.2 工艺简图的创建 |
4.2.3 检验数据的生成 |
4.2.4 工艺资源的匹配 |
4.2.5 工艺定额的设计 |
4.2.6 工艺结构树的组成 |
4.3 工艺文件的快速制作 |
4.3.1 工艺文件的创建 |
4.3.2 工艺文件的变更 |
4.4 设计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系统与实例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界面及功能模块 |
5.2.1 工艺路线创建模块 |
5.2.2 工序模型设计模块 |
5.2.3 工步设计模块 |
5.2.4 工艺文档编制模块 |
5.2.5 数据管理模块 |
5.3 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实例 |
5.3.1 工艺路线设计 |
5.3.2 工序模型设计 |
5.3.3 加工方案设计 |
5.3.4 工艺文档设计 |
5.3.5 工艺数据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三维机加工工艺设计中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注释表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工艺参考文件发展历程 |
1.2.2 制造特征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工序几何模型创建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艺MBD模型的定义、表达与存储 |
2.1 零件设计MBD模型 |
2.1.1 MBD的定义及数据集 |
2.1.2 零件设计MBD模型的表达 |
2.2 工艺MBD模型的定义 |
2.2.1 工序MBD模型与工步MBD模型的定义 |
2.2.2 工艺MBD模型的总体定义 |
2.3 工艺MBD模型的全信息表达、存储与组织 |
2.3.1 工艺MBD模型的三维标注表达 |
2.3.2 工艺MBD模型的存储管理 |
2.3.3 工艺MBD模型的组织形式 |
2.4 工艺MBD模型快速生成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技术 |
3.1 制造特征的定义与分类 |
3.1.1 制造特征的定义 |
3.1.2 制造特征的分类 |
3.2 零件设计MBD模型几何/拓扑信息提取 |
3.2.1 零件实体模型扩展边界表示法 |
3.2.2 零件设计MBD模型几何/拓扑信息提取 |
3.3 基于扩展属性邻接图与矩阵映射图同构的特征识别方法 |
3.3.1 扩展属性邻接图的定义及信息存储方法 |
3.3.2 扩展属性邻接图与扩展属性邻接矩阵的构造 |
3.3.3 扩展属性邻接图的属性分解 |
3.3.4 基于矩阵映射的图同构特征匹配方法 |
3.3.5 制造特征识别方法应用示例 |
3.4 制造特征的设计信息提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MBD模型的生成与发布技术 |
4.1 工步几何模型的创建方法 |
4.1.1 工步几何模型创建方法的选用 |
4.1.2 基于特征映射的工步几何模型逆向创建方法 |
4.2 工步几何模型的更改方法 |
4.3 工步MBD模型中工艺信息的标注表达方法 |
4.3.1 工艺信息的符号化 |
4.3.2 工艺信息的组织表达 |
4.3.3 工艺信息的三维标注 |
4.4 工艺MBD模型的组织与发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的系统验证 |
5.1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NX/Open二次开发工具 |
5.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1 系统体系架构 |
5.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5.2.3 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流程 |
5.3 系统功能模块应用示例及关键技术验证 |
5.3.1 制造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模块应用示例及技术验证 |
5.3.2 工步几何模型创建与更改模块应用示例及技术验证 |
5.3.3 工艺信息标注模块应用示例及技术验证 |
5.3.4 工艺MBD模型组织与发布模块应用示例及技术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 机加工零件工艺MBD模型快速生成系统测试大纲 |
(9)船用柴油机关键件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与程序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三坐标测量机概述 |
1.1.2 基于MBD的三坐标测量机检测规划技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自动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自动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2.3.1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2.3.2 系统体系结构 |
2.3.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2.4 基础使能技术 |
2.4.1 NX二次开发技术 |
2.4.2 基于模型定义技术 |
2.4.3 NX/CMM测量编程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BD模型的检测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MBD数据集及检测信息的分类 |
3.2.1 MBD数据集 |
3.2.2 检测信息分类 |
3.2.3 检测信息获取流程 |
3.3 尺寸公差信息的提取 |
3.3.1 尺寸公差信息获取流程 |
3.3.2 尺寸公差信息提取方法 |
3.3.3 尺寸公差信息提取结果 |
3.4 形位公差信息的提取 |
3.4.1 形位公差信息获取流程 |
3.4.2 形位公差信息提取方法 |
3.4.3 形位公差信息提取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检测特征采样策略规划研究 |
4.1 引言 |
4.2 测量元素的策略编制 |
4.2.1 基本测量坐标系 |
4.2.2 辅助测量坐标系 |
4.2.3 测头规划分析 |
4.3 检测元素内部路径采样规划 |
4.3.1 常见元素至少采样点数确定 |
4.3.2 常见元素的采样位置的确定 |
4.3.3 元素采样点数的确定 |
4.3.4 典型元素内部路径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坐标检测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检测路径规划问题描述 |
5.3 检测路径的数学模型 |
5.3.1 多色集合理论简介 |
5.3.2 建立检测路径规划的约束模型 |
5.3.3 检测路径规划的目标函数 |
5.4 检测路径规划改进算法 |
5.4.1 遗传算法简介 |
5.4.2 约束模型引入遗传算法的优点 |
5.4.3 检测路径规划的算法实现 |
5.5 检测路径规划的实例验证 |
5.6 碰撞检查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检测规划系统的开发及实现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1.1 NX简介 |
6.1.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 简介 |
6.2 系统简介 |
6.3 操作流程 |
6.4 系统主要界面 |
6.4.1 建立菜单文件 |
6.4.2 检测信息提取界面 |
6.4.3 检测顺序规划界面 |
6.4.4 检测程序生成界面 |
6.5 检测轨迹仿真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MBD技术概述 |
1.2.1 MBD技术内涵 |
1.2.2 MBD技术的发展 |
1.2.3 MBD技术的优势 |
1.2.4 当前MBD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 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综述 |
1.3.1 MBD工艺信息模型概述 |
1.3.2 MBD工艺信息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非几何信息的表达与组织 |
2.1 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的定义 |
2.1.1 MBD设计模型的定义 |
2.1.2 MBD工序模型的定义 |
2.1.3 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的定义 |
2.2 基于MBD的工艺信息模型的组织结构 |
2.3 MBD工艺信息模型非几何信息的表达 |
2.3.1 三维标注技术内涵 |
2.3.2 MBD工艺信息模型信息层次化 |
2.3.3 MBD工艺信息模型非几何信息表达 |
2.4 MBD工艺信息模型非几何信息的组织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3.1 MBD工序模型的建模方法 |
3.2 MBD工序模型的建模过程 |
3.2.1 工序模型建模 |
3.2.2 MBD工序模型建模 |
3.3 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MBD设计模型辅助设计系统 |
4.1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4.2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支撑平台 |
4.3 MBD设计模型属性信息管理 |
4.3.1 零件的属性对象 |
4.3.2 属性信息管理 |
4.4 设计模型尺寸信息提取及变型控制 |
4.4.1 尺寸对象 |
4.4.2 尺寸信息提取及变型控制实现 |
4.5 形位公差信息管理 |
4.5.1 形位公差对象 |
4.5.2 形位公差信息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5 MBD工艺信息模型辅助设计系统 |
5.1 零件MBD工艺信息模型的建立 |
5.2 工艺信息的组织 |
5.2.1 工艺信息的分类 |
5.2.2 工艺信息组织的实现 |
5.2.3 实例运行 |
5.3 三维机加工序卡片的生成 |
5.3.1 VB 6.0 访问Excel对象 |
5.3.2 三维机加工序卡片生成的实现 |
5.3.3 实例运行 |
5.4 工艺信息入库与检索 |
5.4.1 ADO访问数据库 |
5.4.2 工艺信息入库与检索的实现 |
5.4.3 实例运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计算机辅助形位公差类型生成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数字孪生技术的高速电主轴高保真建模研究[D]. 王道俊.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D]. 黄超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水轮机导水机构数字化装配精度分析[D]. 米明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研究[D]. 于泽晖.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面向负泊松比超材料性能的公差设计方法[D]. 唐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叶轮零件全三维机加工艺路线与工序模型生成[D]. 冯天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面向风电齿轮箱关键件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D]. 吴峰. 东南大学, 2019(01)
- [8]三维机加工工艺设计中工艺MBD模型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刘小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船用柴油机关键件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与程序生成技术研究[D]. 查显超.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2)
- [10]基于MBD的零件工艺信息模型建模方法研究与实现[D]. 庄乾宇. 中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