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行体外循环心脏空跳右心系统直视手术3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涵,王克学,梁志强[1](2022)在《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一期外科联合手术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多学科一期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体外循环(CPB)辅助下经胸腹一期外科联合手术治疗的10例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年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长、心外科ICU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观察一期外科联合手术治疗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切除累及静脉及右心房内瘤栓,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平均年龄(41.1±3.2)岁,手术平均时间(249.9±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0.0±100.3)mL,体外循环平均时间(60.7±4.1)min,术后机械通气平均时间(8.4±1.6)h,心外科ICU平均留置时间(28.6±8.3)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0±1.5)d,所有患者随访12~120月,肿瘤无复发。结论针对累及下腔静脉甚至右心系统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罕见病变采用CPB辅助下经胸腹一期心血管外科联合妇科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避免复发。
王领[2](2021)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及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外科微创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在2015年09月~2019年12月期间89例CHD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术式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常规组33例,右胸组30例,胸腔镜组26例。三组统计的指标包括:术中需观察的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需观察的指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方面,右胸组有着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22、0.029、0.030);在输血量方面,胸腔镜组有明显优势(P值为:0.001);在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右胸组和胸腔镜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3、0.023);在术后24小时引流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随访1~5年,三组均未见有残余分流及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及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带来了美容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两种微创手术方法,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相比,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更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
王领,刘学刚,李海慧,刁文杰[3](2021)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9月—2018年12月,采用外周体外循环右胸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完成多种心内直视手术4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0.95±15.95)岁;平均体重(57.03±12.74)kg;手术病种和术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4例、部分房室管畸形矫治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左心房肿瘤切除8例、右心房黏液瘤切除1例、三尖瓣Ebstein畸形改良Carpentier成型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衰竭行瓣叶和人工环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衰竭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1例。同期手术三尖瓣叶成形5例、人工环成形3例、改良De Vega环缩12例、右肺静脉异位引流隔离1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81.18±39.07)min,腔静脉阻断时间(51.60±30.94)min,手术时间(177.15±45.05)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0.68±18.99)h,术后24 h引流量(241.86±64.38)mL,住院时间(13.33±12.43)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右房切口出血二次进胸止血1例,肺部感染2例,呼吸衰竭气管切开1例,血红蛋白尿1例。术后无手术死亡病例,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5年,无残余分流和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无晚期死亡和再手术病例。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可安全、简便、有效地应用于多种心内直视手术。2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临床效应互补,既有切口美观和外科微创的优点,又能获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赵洋,黄柱辉,付威,刘韬帅,董然[4](2020)在《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09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长期随访评价预后。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1±6.3)岁。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14例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12例已行子宫切除,5例既往流产史。2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一期手术15例,分期手术5例,心脏停跳下切除肿瘤10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术后早期无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2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中-大量胸腔积液1例和切口感染1例;术后3年死亡1例,死于肿瘤复发导致的循环衰竭,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均为Ⅰ~Ⅱ级,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是诊疗的关键,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中远期存活率。
奈力(Nely Teixeira Dala Menezes)[5](2019)在《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术处理二尖瓣疾患的临床分析和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和传统正中开胸术在实施二尖瓣置换术时对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资料的差异,探讨胸腔镜手术在二尖瓣置换术的优劣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心胸外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通过入院体格检查、胸部X光片、ECG以及CT等确诊为单纯二尖瓣疾病的36例患者。其中18例实施了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完全胸腔镜组;另18例施行了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及随访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种术式在二尖瓣治疗中的预后及手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指导。结果:(1)术中观察指标:术中体外循环时长、主动脉被阻断时长以及手术时间方面,完全胸腔镜组要劣于传统正中开胸组(P<0.05);(2)术后观察指标: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长、24h胸腔引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输注量、第一天的VAS评分,完全胸腔镜组整体低于传统正中开胸组(P<0.05),但医疗成本高于传统正中开胸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8h的心肌酶和残余分流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新发房颤、脑中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乳糜胸和住院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而完全胸腔镜组伤口愈合不良率低于传统正中开胸术组;(4)SF-12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完全胸腔镜组和传统正中开胸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生活质量有显着差异(P<0.05),完全胸腔镜组和传统正中开胸组患者相比,完全胸腔镜组生活质量更高。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增加的情况,与传统开胸术一样安全、可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微创的临床效果更为显着;完全胸腔镜组患者术后恢复快,与传统正中开胸组患者相比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更高。
杨胜壮[6](2014)在《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对于心功能较差,特别是合并心肌肥厚的大心脏病人,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大多学者认为手术过程中心肌保护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1]。已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冷晶体心停搏液结合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CPB)是一种有效的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方法,并且已为很多医疗机构常规应用。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心肌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尤其是对大心脏、心功能差及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较长的病人,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等并发症常明显升高,这也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2]。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不断寻找更理想的心肌保护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始采取一种新的保护方法即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的条件下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进行手术,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但是,至今对于心功能差并合并心肌肥者外科手术中心肌保护的还没有较具针对性的临床对比研究。本课题拟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将分别采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及心脏停跳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的相关指标和愈后情况作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和评价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9例,采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对照组17例,采用心脏停跳手术方式,统计两组病人治疗相关指标及愈后情况,分别以下时间点:T1(转机前);T2(阻断主动脉30min);T3(开放主动脉30min);T4(开放主动脉1h);T5(术后6h);T6(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钙蛋(Troponin I)和心肌酶(Myocardial enzyme,ME)血清浓度。结果经比较,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多巴胺使用量和I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死亡3例,其中,心脏不停跳组1例,心脏停跳组2例;心脏不停跳组未出现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停跳组出现2例低心排综合征;不停跳组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停跳组1例。两组超氧歧化酶(SOD)血清浓度自转机后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1),以不停跳组增高明显,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Troponin 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阻断主动脉后30min(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1h(T4)都明显升高(P<0.01),术后6h(T5)、术后24h(T6)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转机前(P<0.01),且心脏不停跳组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心脏停跳组(P<0.01)。结论利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行AVR治疗重度AS并左室心肌肥厚,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和临床效果。
侯斌,马维国,潘世伟,张旌,杜茗,孙寒松[7](2012)在《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7年12月在笔者医院手术的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结果。结果 1998年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1.0±24.8岁(10天~71岁);单纯冠状动脉瘘10例,合并其他心脏疾病8例;冠状动脉瘘引流至主肺动脉11例,右心室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15例患者有1个瘘口,3例有2个瘘口,瘘口直径4.8±3.0mm(1~12mm)。手术方式包括心内修补5例,经冠状动脉切口修补3例,心表结扎或缝扎9例,经心内及冠脉切口修补1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3例,其中2例在并行循环下手术,非体外循环手术5例。ICU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2天和10h,术后住院时间10.2±5.6天。1例发生残余瘘(5.6%),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起自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绝大多数均引流至右心系统,形成左向右分流。由于分流量多较小,较少引起心肌缺血。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邢旺[8](2010)在《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小型猪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小型猪12例,常规建立CPB,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行三尖瓣成形术。,采用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方案。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1。肌注,3%戊巴比妥钠15~20 mg·kg-1静注;麻醉维持:异氟烷持续1~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5~20 ug·kg-1、维库溴铵0.10~0.15 ug·kg-1和咪唑安定0.1~0.2 mg·kg-1。检测有创动脉血压,动脉血气分析。CPB期间维持肛温35~37℃上,CPB转机流量60~80 ml·kg-1·min-1,平均动脉压(MAP)5.33~9.33 kPa(60~90mmHg),血红蛋白浓度(Hb)60~80g/L,红细胞压积(Hct)25~30%。记录麻醉诱导时间、CPB转机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等,观察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记录麻醉及CPB相关并发症。结果:麻醉诱导10.0±2.9 min、CPB转机83.4±8.0 min、麻醉维持248.7±46.8 min、呼吸机辅助344.3±37.5 min。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乳酸值转机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胸即刻恢复;Hb及Hct转机后降低(P<0.05),停机后恢复。无窒息、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死亡3例,其中2例非麻醉及CPB因素,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结论: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苏醒快;心脏不停跳CPB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并发症少。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优化了围术期麻醉和CPB管理方案,减少了组织器官的损伤,为心内直视手术较理想的选择。
刘仕强[9](2009)在《不停跳心内手术应用于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围手术期心肺功能的相关指标,评估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VSD合并PH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PH的程度(平均肺动脉压/平均主动脉压比值,Pp/Ps),将68例VSD合并PH患者分成2组:轻、中度PH患者(0.30<Pp/Ps<0.75)为A组,重度PH患者(Pp/P s>0.75)为B组。其中,A组按入院时的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停跳组(A1组),不停跳组(A2组);B组按同样的方法分为停跳组(B1组),不停跳组(B2组)。四组均在CPB前及开放上、下腔静脉或开放升主动脉(Cross-Clamping Remission,CCR)后2h、6h、12h和24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I)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ve kinase MB,CK-MB)含量的变化。全组患者均于CPB前及手术后1h分别查血气分析,监测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Oxygen,PaO2)。全组患者在CPB前及关闭右房时分别切取小块右心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记录CPB下的阻断时间、辅助时间和转流时间。观察并记录低心排血量综合症(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OCS)发生率、术后多巴胺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和加强治疗中心(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停跳组与不停跳组术后各时点血清cTnI、CK-MB含量均较术前显着升高;且术后不停跳组的血清cTnI、CK-MB含量显着低于停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不停跳组的PaO2高于停跳组,并且各组的RI均较术前升高,但术后B2组的RI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显示不停跳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小于停跳组(P<0.05)。CPB的转流时间、辅助时间,不停跳组短于停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PH患者,B2组的呼吸机支持时间、Dopa平均最大剂量、ICU治疗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LOCS发生率明显少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轻、中度PH患者中,A1组和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VSD合并PH患者心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与VSD合并轻、中度PH相比,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VSD合并重度PH高压患者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有利于及时发现传导束损伤,并且可简化手术程序。
严飞,乔峻,霍强,木拉提,马松峰,王洪斌,艾斯卡尔,安勇[10](2008)在《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810例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12月~2008年1月,经胸部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81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60例,瓣膜病129例,心脏黏液瘤21例。经胸骨正中上段小切口手术36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59例,右胸骨旁小切口3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658例,右腋下小切口54例。其中382例在心脏跳动下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2例,手术死亡率1.5%。术后呼吸机辅助(6.7±4.2)h,术后引流量(210±165)ml,术后住院时间(7.4±4.9)d,421例(52%)未输血。术后无胸骨裂开、纵隔感染。术后随访690例(85%),随访(48.2±25.3)月,无远期死亡。心功能Ⅰ级478例,Ⅱ~Ⅲ级212例,Ⅳ级0例,明显好于术前(310、438、62例,Z=-13.21,P=0.000);心胸比率0.51±0.11(0.37~0.75),明显低于术前(0.53±0.08,t=4.065,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11(0.36~0.75),明显高于术前(0.57±0.11,t=-10.529,P=0.000)。结论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胸骨畸形及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但必须选择适合的病例,应用必要措施改善显露,加上熟练的手术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及美学效果。
二、并行体外循环心脏空跳右心系统直视手术3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行体外循环心脏空跳右心系统直视手术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一期外科联合手术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资料 |
1.3 治疗方式 |
1.4 术后处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3)单操作孔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术式 |
1.3 手术方法 |
1.3.1 麻醉与手术切口 |
1.3.2 外周体外循环建立 |
1.3.3 手术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手术技术要点 |
3.2 心脏不停跳技术微创价值 |
3.3 单操作孔腔镜心脏不停跳技术联合应用优点 |
3.4 手术技术难题及解决对策 |
(5)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术处理二尖瓣疾患的临床分析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麻醉处理 |
2.2.2 通气管理 |
2.2.3 体外循环管理 |
2.2.4 手术方式 |
2.2.5 观察指标 |
2.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间术中资料的比较 |
3.3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间术后相关资料的比较 |
3.4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间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
3.5 完全胸腔镜组与传统正中开胸组在术后随访方面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1.1 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方面比较 |
4.1.2 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 |
4.1.3 两组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 |
4.1.4 两种手术方式的使用方面比较 |
4.1.5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比较 |
4.2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
4.2.1 技术要点 |
4.2.2 临床适应症 |
4.2.3 注意事项 |
4.3 创新与不足 |
4.3.1 创新之处 |
4.3.2 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
(7)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8)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立题依据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常用实验药品 |
1.2 常用器械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麻醉方法 |
2.3 CPB管理 |
2.4 手术过程 |
2.5 术后监护 |
2.6 恢复期管理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气分析结果 |
3 麻醉及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 |
讨论 |
1 麻醉管理 |
2 体外循环管理 |
3 术后管理 |
3.1 拔管后管理 |
3.2 胸腔引流的管理 |
3.3 术后喂养的观察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历史回顾 |
2 浅低温体外循环的特点 |
2.1 理论依据 |
2.2 基本方法 |
2.3 心肌保护 |
3 优点 |
4 缺点及预防 |
4.1 气栓 |
4.2 术野 |
4.3 血尿 |
4.4 应用 |
5 心肌保护效果 |
5.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5.2 并发症及死亡率 |
5.3 存在的问题 |
6 评价 |
7 展望 |
参考资料 |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不停跳心内手术应用于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论文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五、论文参考文献 |
六、综述 |
七、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八、致谢 |
(10)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810例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并行体外循环心脏空跳右心系统直视手术3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累及心脏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一期外科联合手术的疗效[J]. 吕涵,王克学,梁志强. 安徽医学, 2022(02)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D]. 王领.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单操作孔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J]. 王领,刘学刚,李海慧,刁文杰.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3)
- [4]右心系统子宫静脉平滑肌瘤临床分析[J]. 赵洋,黄柱辉,付威,刘韬帅,董然. 中华医学杂志, 2020(22)
- [5]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术处理二尖瓣疾患的临床分析和对比研究[D]. 奈力(Nely Teixeira Dala Menezes). 南昌大学, 2019(01)
- [6]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杨胜壮.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7]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J]. 侯斌,马维国,潘世伟,张旌,杜茗,孙寒松. 医学研究杂志, 2012(01)
- [8]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D]. 邢旺. 兰州大学, 2010(11)
- [9]不停跳心内手术应用于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D]. 刘仕强.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10]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810例临床应用[J]. 严飞,乔峻,霍强,木拉提,马松峰,王洪斌,艾斯卡尔,安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