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森林里冬暖夏凉?

为什么森林里冬暖夏凉?

一、森林中为什么会冬暖夏凉(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廖建军[1](2021)在《森林康养理念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使人们更倾向于进入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森林康养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依托各种良好的环境指标,在医药有机结合的森林中开展先进的康复、疗养及娱乐度假活动。在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中引入森林康养理念,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发展。首先对森林康复疗养概念进行了系统解释,再总结了森林康养的作用机制,分析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基本功能定位紊乱、生态保护问题严峻、森林康养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提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合理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各部门通力合作、打造综合特色服务系统"的森林公园规划建议。

刘广利[2](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张新梅[3](2021)在《世界遗产视野下哈尼梯田的多重价值与保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在人地互动中创造出完备的梯田稻作系统,分属于不同的遗产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其载体在梯田、特征在活态、核心在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在多重遗产体系交叠和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主导的背景下,遗产保护割裂了梯田与自然、梯田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导致遗产价值认知和保护管理工作出现偏差和疏漏。注重梯田和村落本体,对与遗产价值有着重要关系的自然生态还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当地居民的利益和主体地位在在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划和决策中被边缘化,忽略他们对遗产保护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作用。针对此现状,本文以元阳县的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广义世界遗产的角度出发,基于世界遗产的多重价值,探索横跨多重遗产体系的稻作梯田系统的有效保护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哈尼梯田系统中的自然、梯田、村落、灌溉和观念五个子系统的特征及其承载的遗产价值进行分析,梳理其多重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哈尼梯田系统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分析哈尼梯田在发展变迁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形成机制以及对遗产价值的冲击;借鉴菲律宾伊富高梯田和印尼巴厘岛梯田的遗产保护实践,基于社区参与和整体视野观的角度探索出适合哈尼梯田遗产保护的方法策略,旨在扩大哈尼梯田的研究范畴,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立体化的保护视野和方法,并为同样具有多重遗产身份的梯田稻作系统保护提供借鉴。主要结论如下:(1)哈尼梯田是由自然子系统、梯田子系统、村落子系统、灌溉子系统和观念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紧密联系;(2)旅游发展背景下的遗产保护观念割裂了梯田与自然、梯田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哈尼梯田发展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进而影响到梯田的遗产价值;(3)在整体遗产观的视野下将梯田的构成系统及其要素纳入保护视野,将社区参与下的遗产旅游业作为遗产利用的重要方法。

牛佳滢[4](2021)在《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森林康养”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入和完善,认识到森林资源除了其生态功能之外,还蕴藏着巨大的健康财富和旅游资源,森林康养活动正在以不断上升的态势在自然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景观设计者都在这一领域不断进行探索,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及景观设计方法也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隰县五鹿山国家级保护区内上紫峪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基本现状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森林康养相关理论,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森林康养发展历程及优秀森林康养基地案例的研究,总结出适用于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对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展开景观设计实践,并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将论文观点融入实践设计中,希望这一方案可以体现和整合我国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设计方法,能为今后的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经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森林康养和森林康养基地相关概念和科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总结,证明了参与森林康养活动可以改善人体的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改变人体亚健康状态。2.通过对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概况和森林康养基地案例的研究,整理出国内森林康养基地在规划设计时的注意事项,提出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时应遵循六大原则,得出森林康养基地在设计时其空间、植物、步道、服务设施的景观设计策略。3.在对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情况、人文历史概况等基本现状进行调研,得出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为68%,植被丰富、气候舒适、景色宜人、生物多样性高、森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良好,非常有利于开展森林康养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景观设计实践,主题为“紫峪森居”,将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成以森林保健为主题特色、森林康养度假为精品项目、高山林药为推广重点,集森林旅游、旅居休闲、健康养生、森林养老、运动健身、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中药种植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同时,对基地内森林医养社区、梨花溪谷公园、森林浴场公园和高山中药园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并根据前文总结的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对基地内康养空间、植物、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康养观景平台、森林康养服务设施及儿童区进行进一步具体设计分析,对部分相关的重要景观节点展开详细设计研究。

车俭[5](2021)在《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谱系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森林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对其群落构建机制还缺乏深入了解。位于贵州南部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一片完好的非地带性喀斯特森林。保护区内由于复杂的地质地貌气候造就了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小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本研究以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为本底,采取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的6个峰丛的锥峰山顶和山腰建立森林样地并取样调查的方式,主要探究喀斯特森林物种和谱系多样性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以推测喀斯特森林的群落构建机制。通过线性混合模型和Mantel检验的多元回归手段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样地内的木本被子植物群落的物种和谱系α和β多样性格局,并进一步讨论物种和谱系α和β多样性受到地形、土壤和空间因子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本研究建立了总面积为5400m2的12块森林样地,共包含了胸径1 cm以上木本植株2935个,隶属于200种、129属、63科。2.不同生境(山顶和山腰)样地的物种α(例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多样性差异不明显,而物种β(即,Chao’s指数)多样性差异较大。其中,物种α多样性主要是受到海拔、生境类型、土壤P含量和土壤p H值所驱动;而物种β多样性则主要受到生境类型和岩石裸露率所影响,空间距离无明显驱动作用。3.谱系α多样性在不同地形生境也存在明显不同,表现为山顶生境的森林群落谱系指数(即NRI和NTI)较大,谱系结构聚集,推测山顶森林群落构建主要受生境过滤的影响。山腰生境的森林群落谱系指数NRI和NTI总体趋近于零,受到生境过滤的调控作用可能较小。谱系β多样性(即,βNRI和βNTI)格局表现为山顶生境的谱系β多样性也要小于山腰,进一步提示山顶森林较山腰受到更强的生境过滤过程作用。但对于谱系β多样性驱动因子的分析,却并未发现环境因子和空间距离的显着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可能主要受到生境过滤的驱动,扩散限制等中性过程的作用并不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认识。

老藤[6](2021)在《北地》文中指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王钰瑾[7](2020)在《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在民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科学纺织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草布的产品形态远离现代生活,其纺织技艺正在凋零;同时火草布所体现的石林撒尼人生活习俗也在慢慢消失,这给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火草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对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和我国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的火草布匹进行整理归纳,为文章的写作提供理论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对石林县、永胜县、丘北县、德昌县四个地区的火草布匹进行详实记录,为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火草布纺织技艺中,通过对技艺内容的研究,分析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的工艺特色。在火草布的使用中,从日常生活使用和节日仪式使用两方面归纳火草布所承载的石林撒尼人的精神文化寓意。在火草布的艺术表现中,通过布匹肌理、材质、色彩、装饰纹样四个方面分析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艺术特征和使用理念。结合对火草布文献资料、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文从代表性地区介绍、设计元素提取、使用变化及变化原因、价值分析与发展探究四大部分来探讨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第一部分选取了我国西南地区中四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火草布匹进行介绍,其中以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为主要介绍对象,以永胜、丘北、德昌地区的火草麻布进行辅助介绍。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体内容,详细分析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设计元素范围,主要包含了织布工艺、艺术特色设计、使用功能设计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承接上文,着重分析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并从技艺传承、生活方式、艺术装饰、精神理念四个方面讨论了影响火草布变化的原因。第四部分借鉴当代设计思潮,分析火草布在当代的适应性价值,探讨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刘畅[8](2020)在《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视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为汉英视译实践报告。口译实践材料选自“学习强国”平台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系列宣传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实践材料令人领略祖国自然生态之美,其内容涵盖中国海洋和森林环境,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及人类建设美好自然所付诸的努力。本次口译实践特点包括译前准备强度大、专业性高、不可预测性强和语速节奏快慢不一等。本实践报告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指导,进行生态纪录片的视译实践和案例分析。本报告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口译实践任务描述、口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实践结论。其中,口译实践任务描述部分介绍本次口译材料及本次口译的实践意义;口译过程描述部分介绍收集的纪录片背景资料、制作的生态动植物术语表、试译等译前准备以及口译过程的概括;指导理论结合案例分析部分,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主要概念和核心观点,并运用译者主体性理论进行具体实例分析;实践结论部分汇总了各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译者反思不足,进行经验总结。本报告结合视译口译转换法、语句重组、增译省译及倒置法策略,以及译者主体性视域“主观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自主性”元素,进行详细实例的分析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口译水平提高方法。译者对视译持有全新认识和思考,实践反思指导译者口译自身水平的同时,使译者增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深入了解和保护意识,希望能为生态自然口译学习者提供经验借鉴。

刘敏佳[9](2019)在《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森林环境,在湖南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效果不佳。对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克服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的盲目性,促进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本文以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归纳法、实地调查法、优秀案例分析与借鉴和实证研究法,对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相关研究进展,并总结出森林康养发展历程、森林中的康养资源和森林康养的作用及疗效,在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理论方面对基地选址要求、基础设施配置、道路交通设置、康养项目设置和植物种植规划进行研究。(2)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可借鉴的经验有:引入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定制个性化康养菜单;打造多业态康养基地;促进医学与风景园林学结合。(3)对湖南省5个森林康养基地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缺少特色康养项目;康养基地的开发名不副实;康养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4)提出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根据相关指导理论,总结出“森林文化+森林运动+森林康养”的规划定位,提出功能与景色分区和景观构成与布局的总体规划方法,总结出分项规划要点。认为道路交通应打造具有特色的森林康养步道;打造特色康养项目,根据使用人群定制康养菜单;根据游客需求,进行康养配套设施和场地营造;植物种植应先进行林分改造,再补植地方性保健树种、芳香植物和药用植物,增加植物层次变化;康养专业人员应配置森林讲解员和森林康养师。(5)选取湖南省酒埠江森林康养基地作为实践案例,利用酒埠江的景观资源和场地现有建筑,打造出集森林旅游、住宿餐饮、医疗服务和康养保健为一体的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典范,论证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是亚健康人群和老龄化人群,所以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应注重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是实现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森林康养产业集森林旅游产业和康养保健产业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刘荣昆[10](2016)在《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研究通常被归入自然科学领域,然而由于森林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间又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属性。客观上讲,林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特别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困扰的时候,绿水青山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森林的资源和生态两大重要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意义,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多构筑于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一些文明的衰落或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往往也因森林的毁坏而引起。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在认识、利用、保护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彝族森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彝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利用森林的技艺,这是彝族物质层面森林文化的精髓。精神层面,彝族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原始宗教信仰及人生礼俗方面有很多与森林相关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彝族敬重森林的生态观念。制度层面,彝族有护林组织及护林制度,彝族对森林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即植树造林、神山森林体系、护林制度等三个方面。彝族地区森林在清代以前变化不大,而清代以后因人口剧增、农业垦殖、矿冶及烤烟耗薪、商业采伐、皇木采办、工业耗材、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致使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引发一系列生态及社会后果。森林变迁、科技进步、现代生活方式介入等引起彝族森林文化变迁,进而使与森林相关的一些文化淡化甚至消失,为森林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彝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林人共生。林人共生关系中林处于主要地位,林是前提,有林才能有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认知体系以及利用森林的技术体系。林人共生关系发端于林而又回归于林,发端于林是指林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回归于林是指人类为了森林作用的长久持续发挥而保护森林,林人共生关系的模式为从林到人,再从人到林,即林——人——林,抑或用林——护林——用林。林人共生的生态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彝族森林文化对彝族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减弱以及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应当挖掘并传承彝族森林文化,为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和路径。彝族植物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彝族植物文化元素应用到彝族聚居区的城市绿化中,以彰显出彝区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森林中为什么会冬暖夏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中为什么会冬暖夏凉(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康养理念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康养概念及作用
    1.1 森林康养概念与内涵
    1.2 作用机制
        1.2.1 森林康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1.2.1. 1 调节气候
        1.2.1. 2 净化空气
        1.2.1. 3 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
        1.2.2 森林康养对人体的促进作用
        1.2.2. 1 森林植物能够分泌杀害细菌的物质
        1.2.2. 2 森林含有较多负离子
        1.2.2. 3 森林环境中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人体有积极影响
2 森林公园规划的不足
    2.1 基本功能定位紊乱
    2.2 生态保护问题严峻
    2.3 森林康养设施不完善
    2.4 基础设施不健全
3 康养理念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启示
    3.1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3.2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3.3 各部门通力合作
    3.4 打造综合特色服务系统
4 结语

(2)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3)世界遗产视野下哈尼梯田的多重价值与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与对象
        1.2.1 研究区域:元阳县
        1.2.2 研究对象:哈尼梯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世界遗产的相关研究
        1.4.2 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1.4.3 哈尼梯田的相关研究
        1.4.4 系统论方法的相关研究
        1.4.5 研究现状小结与趋势
第2章 世界遗产体系
    2.1 文化景观遗产
        2.1.1 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提出
        2.1.2 文化景观遗产与世界遗产体系的关系
        2.1.3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发展
    2.2 农业文化遗产
        2.2.1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2.2.2 农业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体系的关系
        2.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
    2.4 灌溉工程遗产
        2.4.1 灌溉工程遗产概念的提出
        2.4.2 世界灌溉遗产与世界遗产体系之间的关系
        2.4.3 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
第3章 哈尼梯田的系统构成与多重价值
    3.1 自然子系统
        3.1.1 自然子系统的特征
        3.1.2 生态本底价值
    3.2 梯田子系统
        3.2.1 梯田子系统的特征
        3.2.2 土地利用和农业安全价值
    3.3 村落子系统
        3.3.1 村落子系统的特征
        3.3.2 聚居与社会价值
    3.4 灌溉子系统
        3.4.1 灌溉子系统的特征
        3.4.2 技术与制度价值
    3.5 观念子系统
        3.5.1 观念子系统的特征
        3.5.2 行为反馈价值
    3.6 多重系统与价值的统一
    3.7 小结
第4章 旅游发展对哈尼梯田的影响
    4.1 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现状
    4.2 旅游发展背景下哈尼梯田存在的问题
        4.2.1 遗产旅游开发管理混乱
        4.2.2 哈尼梯田传统文化流失
        4.2.3 社区参与利益分配不均
    4.3 旅游发展对梯田遗产价值的影响
        4.3.1 对农业遗产价值的影响
        4.3.2 对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影响
        4.3.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方法研究
    5.1 遗产保护的借鉴
        5.1.1 稻作梯田的危机与振兴:菲律宾伊富高梯田
        5.1.2 传统灌溉系统和非遗保护:印尼巴厘岛梯田
    5.2 哈尼梯田保护原则
        5.2.1 系统保护
        5.2.2 多方参与
        5.2.3 建立以村民为核心的利益分配体系
    5.3 哈尼梯田保护方法探索
        5.3.1 基于整体遗产观视野下的梯田保护
        5.3.2 基于社区参与的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6.2.1 论文的特色
        6.2.2 论文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片索引
附录 B: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游客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康养概念
    2.2 森林康养科学理论基础
        2.2.1 森林环境
        2.2.2 森林小气候
        2.2.3 负氧离子
        2.2.4 森林感知效应
        2.2.5 植物精气
        2.2.6 园艺疗法
        2.2.7 康复景观
    2.3 森林康养发展概况
        2.3.1 国外森林康养发展概况
        2.3.2 国内森林康养发展概况
    2.4 森林康养基地
        2.4.1 森林康养基地概念
        2.4.2 森林康养基地类型
        2.4.3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与布局
第三章 森林康养基地案例研究
    3.1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浴场
        3.1.1 基地概况
        3.1.2 案例启示
    3.2 四川省梓潼七曲山森林康养基地
        3.2.1 基地概况
        3.2.2 案例启示
    3.3 日本Fu Fu山梨保健农园
        3.3.1 基地概况
        3.3.2 案例启示
    3.4 日本奥多摩森林疗法基地
        3.4.1 基地概况
        3.4.2 案例启示
    3.5 小结
第四章 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4.1 设计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4.1.2 统筹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1.4 地域性原则
        4.1.5 景观性原则
        4.1.6 康养性原则
    4.2 设计策略
        4.2.1 森林康养空间设计策略
        4.2.2 森林康养植物设计策略
        4.2.3 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策略
        4.2.4 森林康养基地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第五章 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场地分析
        5.2.1 自然及资源条件
        5.2.2 社会经济情况
        5.2.3 人文历史概况
        5.2.4 SWOT分析
    5.3 设计思路
        5.3.1 设计定位
        5.3.2 设计理念
    5.4 总体布局
        5.4.1 基地功能分区
        5.4.2 道路交通组织
        5.4.3 景观结构分析
        5.4.4 景观空间布局
        5.4.5 公共服务设施
    5.5 功能分区
        5.5.1 森林医养社区
        5.5.2 森林浴场公园
        5.5.3 梨花溪谷公园
        5.5.4 高山中药园
    5.6 森林康养专项景观设计
        5.6.1 森林康养空间设计
        5.6.2 森林植物景观设计
        5.6.3 森林康养步道设计
        5.6.4 森林观景平台设计
        5.6.5 森林康养服务设施设计
        5.6.6 儿童区景观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谱系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及进展
        1.1.2 群落构建的理论基础
        1.1.2.1 生态位理论
        1.1.2.2 中性理论
        1.1.3 群落谱系结构与群落构建机制
        1.1.4 群落组成的影响因素
        1.1.4.1 空间尺度
        1.1.4.2 环境条件
    1.2 喀斯特森林群落组成现状
    1.3 本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地点和数据收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植被
        2.1.3 土壤
        2.1.4 地质地貌及水文特征
    2.2 样地设置及样方调查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方调查
        2.2.2.1 地理坐标的测量
        2.2.2.2 土壤因子的测定
        2.2.2.3 其他因子测定
    2.3 群落谱系结构
        2.3.1 谱系树的构建
        2.3.2 群落谱系结构计算方法
        2.3.3 群落谱系组成的相似性计算方法
    2.4 统计方法
        2.4.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2.4.2 Mantel检验的多元回归手段
3 群落谱系α和β多样性分布格局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3.2.1.1 优势度指数
        3.2.1.2 物种多样性指数
        3.2.2 谱系多样性指数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多样性
        3.3.1.1 生物多样性概况
        3.3.1.2 不同生境间生物多样性比较
        3.3.2 谱系多样性
        3.3.2.1 群落谱系α多样性分布格局
        3.3.2.2 群落谱系β多样性分布格局
    3.4 讨论
        3.4.1 物种多样性
        3.4.2 谱系多样性
    3.5 小结
4 群落谱系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3.1.1 α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3.1.2 β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3.2 谱系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3.2.1 谱系α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3.2.2 谱系β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4 讨论
        4.4.1 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4.2 谱系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第二章格拉秋山
第三章红花尔基
第四章墨尔根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第六章奇克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第八章五大连池
第九章锦河
第十章卧虎山
第十一章麦海
第十二章双泉
第十三章小临沂
第十四章朝元鼎
第十五章马路弯
第十六章伊林密
第十七章铁西
第十八章凤鸣街
第十九章西瓦窑
第二十章老鳖湾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尾声

(7)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的研究现状
        1.3.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一、我国西南地区火草布匹概述
    (一)永胜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工序及使用概述
    (二)丘北壮族火草麻布染色与使用概述
    (三)四川德昌傈僳族火草麻布纺织工具及使用概述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概述
        1.4.1 石林撒尼人的族群概况
        1.4.2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使用现状
    (五)本章小结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设计元素提取
    (一)火草布的纺织工艺
        2.1.1 纺织工具
        2.1.2 纺织工序
    (二)火草布的艺术特色提取
        2.2.1 火草布日常使用的实用功能
        2.2.2 火草布节日中圣洁的精神追求
        2.2.3 火草布肌理与布料材质的适用理念
        2.2.4 火草布颜色与刺绣装饰纹样的巧用理念
    (三)火草植物功能的设计提取
        2.3.1 火草的纤维特性及功能
        2.3.2 火草的医疗功能
        2.3.3 火草的园艺功能
    (四)本章小结
三、石林撒尼人火草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一)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
        3.1.1 技艺传承方式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2 使用方式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3 艺术装饰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4 精神理念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原因
        3.2.1 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素
        3.2.2 自然生态发展的因素
        3.2.3 行业分工细化的因素
        3.2.4 市场对于产品需求与受众的因素
    (三)本章小结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价值分析与发展探究
    (一)火草布当代适用性的价值分析
        4.1.1 当代设计思想潮流的启发
        4.1.2 火草布的布料与工艺价值
        4.1.3 火草布的可适应性发展分析
    (二)火草布传承人的培养与创作
        4.2.1 改变传承人生计模式与推广创作作品
        4.2.2 提高创作理念与扩大传承队伍
        4.2.3 改善火草生存环境与提升纺织工艺
    (三)火草布产品的传承与发展
        4.3.1 提升火草布的产品设计与创新方式
        4.3.2 加强火草布的品牌塑造与传播推广
    (四)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我的经纬之旅》系列设计创作方案
        1.1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卡通绘本—《经纬里的秘密》
        1.2 火草布编织纹样设计—《湖光山色》
        1.3 火草布纺织品设计—《自然色》
    (二)访谈对象一览表
    (三)调研日志
        1、红河州弥勒市彝族撒尼人
        2、昆明市石林县彝族撒尼人
        3、大理宾川县傈僳族
        4、丽江永胜县彝族他留人
        5、大理鹤庆县彝族白依人
        6、文山丘北县壮族
        7、四川德昌傈僳族
    (四)学术成果统计

(8)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视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口译实践任务简介
    1.1 口译实践任务描述
    1.2 口译实践特点
    1.3 口译实践意义
2 口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方面的深入学习
        2.1.2 背景知识材料的准备
        2.1.3 口译实践前期的准备
    2.2 口译过程
3 案例分析
    3.1 译者主体性核心概念
    3.2 译者主体性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案例分析
        3.2.1 转换法
        3.2.2 语句重组法
        3.2.3 增译法与省译法
        3.2.4 倒置法
4 实践结论
    4.1 视译实践问题与收获
    4.2 视译实践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口译实践原文
附录3 口译实践译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1.1.2 城市化带来人口亚健康
        1.1.3 新时代催生大健康产业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森林康养发展历程
        1.3.3 森林康养相关理论
        1.3.4 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与借鉴
    2.1 日本东京奥多摩疗养基地
    2.2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2.3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
    2.4 四川峨眉山森林康养基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1 调查内容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3.3.1 湖南省森林康养中心
        3.3.2 湖南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
        3.3.3 游客问卷调查
    3.4 调查结论
        3.4.1 特色康养项目
        3.4.2 康养配套设施
        3.4.3 康养专业人员
第四章 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
    4.1 规划指导理论
        4.1.1 景观生态学
        4.1.2 环境心理学
        4.1.3 森林气候疗法
    4.2 规划总体构思
        4.2.1 规划目标
        4.2.2 规划定位
        4.2.3 规划原则
        4.2.4 规划依据
    4.3 总体规划
        4.3.1 功能与景色分区
        4.3.2 景观构成与布局
    4.4 分项规划要点
        4.4.1 道路交通规划
        4.4.2 康养项目规划
        4.4.3 配套设施规划
        4.4.4 植物种植规划
        4.4.5 专业人员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酒埠江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
    5.1 立项背景与项目概况
        5.1.1 立项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2 项目基地现状分析
        5.2.1 气候特点分析
        5.2.2 植物资源分析
        5.2.3 客源市场分析
    5.3 规划总体构思
        5.3.1 规划目标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依据
        5.3.4 规划创新点
    5.4 总体规划
        5.4.1 功能与景色分区
        5.4.2 景观构成与布局
    5.5 分项规划要点
        5.5.1 道路交通规划
        5.5.2 康养项目规划
        5.5.3 专业人员规划
        5.5.4 配套设施规划
        5.5.5 植物种植规划
        5.5.6 标识系统规划
        5.5.7 森林防火规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森林及森林文化
        一、森林的双重属性
        二、森林文化及其内涵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定义及生境
        一、民族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二、彝族森林文化的生境
第二章 彝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第一节 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生计活动
        一、妙用森林的农耕技艺
        二、以森林为载体的牧猎文化
        三、靠山吃山的采集文化
        四、柴的广泛使用及生火、砍柴技艺
        五、竹木餐饮器具的制作技艺
        六、茶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及饮茶技艺
    第二节 森林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立体呈现
        一、建寨选址对森林环境的追求
        二、建房取材于林
    第三节 呈示在服饰上的森林文化
        一、取于森林的服饰材质
        二、动植物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
    第四节 竹木在艺术、体育领域的利用
        一、采用竹木制作乐器
        二、漆器的选材及制作
        三、雕刻绘画的木质用材及涉林图景
        四、承载彝文的木质材料
        五、木质体育器材
第三章 原始宗教及人生礼俗中的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森林文化
        一、山神崇拜
        二、树神崇拜
        三、林神崇拜
        四、花神崇拜
        五、植物崇拜举隅
        六、宗教活动中的植物
    第二节 人生礼俗中的森林文化
        一、诞生礼仪中的森林文化
        二、婚恋中的森林文化
        三、葬礼中的森林文化
第四章 彝族维护森林的途径及实效
    第一节 植树造林以固森林之本
        一、森林的实用价值为造林护林提供原动力
        二、植树造林的原则及方法
        三、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二节 信仰习俗的护林功能
        一、风水观中的护林因素
        二、神山森林体系的护林功效
        三、具有重要护林意义的护林节
    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制度
        一、明确森林权属
        二、保护森林的地方组织
        三、分类保护、用林有度
        四、1949前的护林碑刻
        五、1950年后的护林乡规民约
    第四节 保护森林的实效
        一、森林状况较好
        二、数目众多的名木古树
        三、提供丰富的生计物产
第五章 彝族森林及森林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彝族地区森林变迁及其动因
        一、彝族地区森林变迁
        二、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动因
        三、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生态及社会后果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变迁
        一、森林资源利用淡化
        二、科技进步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三、神山森林体系的变迁
        四、彝族森林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地位及特质
    第一节 森林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一、彝族文化在森林环境中产生
        二、富含植物化特征的哲学理念
        三、彝族文化以森林文化为内核而不断衍生
    第二节 林人共生的文化特质
        一、人与植物的生命同构
        二、林人共生的生态观
    第三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一、彝族地区森林差异及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二、利用森林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三、与森林相关习俗的区域性差异
第七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自然与人共生的生态导向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三、林人共生理念在生态教育中的意义
        四、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立法的启示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在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一、彝族森林文化对生态恢复的意义
        二、彝族森林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第三节 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一、彝族植物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彝区城市绿化缺乏地域特色
        三、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四、巧用彝族植物文化装点彝区现代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森林中为什么会冬暖夏凉(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康养理念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启示[J]. 李敏,廖建军. 南方农业, 2021(28)
  • [2]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3]世界遗产视野下哈尼梯田的多重价值与保护方法研究[D]. 张新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4]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D]. 牛佳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谱系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 车俭.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7]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D]. 王钰瑾.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8]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视译实践报告[D]. 刘畅.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湖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规划研究[D]. 刘敏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D]. 刘荣昆. 云南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为什么森林里冬暖夏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