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数学与儿童生活中的数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凤[1](2021)在《乡村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但是脱离生活的应试训练制约了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乡村小学数学教学客观存在的脱离乡村儿童生活的城市化倾向严重制约着乡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详细研究了国内外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乡村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与应用研究不足,研究者多数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从教育理论的视角探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要求和策略,缺少深入小学教学一线,特别是立足乡村儿童生活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此外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化教学经验,但总的来说这些经验大多是碎片的、较为肤浅的,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需要进一步整理、概括和理论提升。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深入一线的调查,了解到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如下现状:第一,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内涵和理念理解不透;第二,太多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原则和要求缺乏明确认知;第三,乡村教师面临的主要困惑是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尝试给出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即坚持教学内容呈现的形象性与数学课程目标相统一、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改造和学习活动的数学化建构相统一、学习结论的系统构建与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相统一、激活个体生活经验与同伴互动互助相统一、立足乡村生活与拓展儿童的现代视野相统一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乡村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从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乡村生活经验、优化“数学化”过程、加强数学应用、建设数学文化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本研究从更微观、可操作性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场景再现、游戏感悟、动手操作和语言描述等“生活化”策略,反复观察、画图抽象、具象模型使用和标准图形支撑等“数学化”策略。基于以上原则、策略和途径,笔者参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将小学数学知识分为了数学言语信息、数学概念、数学规则、数学问题解决四种类型,结合乡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后三种知识类型进行了生活化教学设计。随后笔者进入乡村小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最终发现生活化教学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提高乡村儿童的数学态度。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构建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模型,通过数学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呈现、“数学化”建构和现实性应用三个要素构成的闭合回路为乡村学校数学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照。
邵媛[2](2020)在《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研究 ——以J省Y市几所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提出就掀起教师研究的新浪潮,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各自擅长领域出发研究PCK本质、特点、结构等,纵深层面来看PCK演变至今显着性成果颇多,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横向来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革新了幼儿学科教学内容,就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明“科学领域”教学内容囊括性广,学科涵盖全面,从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数、量及数量关系、物体形状特征再到自然现象、节气等综合性较强。作为幼儿启蒙教育者,幼儿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方面要传授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这些都极其考验幼儿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及科学领域教学知识。为探明幼儿教师科学教学所需知识,明晰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呈现现阶段幼儿教师使用最多且最重要及最不重要的知识获取途径。本研究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使用PCK来源调查问卷,并选取不同类型幼儿园中拥有不同教龄、学历和任教班级的幼儿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基本构成要素的现状、获取途径做深入探究,辨别各途径存在的问题,识别知识来源方可信度,并借助SPSS.19剖析影响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潜在因素,并提出改善建议;第一章:绪论,该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明确范围,阐明思路与方法,概述本研究设计与写作思路。第二章: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阐述了知识来源、科学领域教学知识及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三个核心概念的基本内容及含义,并以国家制定的《指南》为基础,阐述我国3-6岁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及要求,最后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领域教学知识(PCK)及双向建构理论。第三章:交代研究设计及过程,呈现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现状、及各构成要素来源途径,梳理有效途径阐明各来源对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的作用。第四章:剖析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途径存在的问题,借助SPSS.19考验教师各基本信息在来源途径的选择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影响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潜在因素。第五章:针对各来源存在问题分别从知识来源路径、知识源本身、职前师范教育、职后师资培训以及幼儿园等多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
谈苏欣[3](2020)在《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是学业成就的重要基础,唐氏综合征作为最典型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型智力障碍群体之一,对其早期数学能力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清晰地把握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检验其数学学习效果,也可以为唐氏综合征儿童提供更适宜的教育提供实证参考。本研究主要通过编译引进普渡大学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语言评估量表(Preschool Early Mathematical Language Measure,PMLM)和儿童早期数学能力评估量表(Preschool Early Numeracy Skills Test,PENS),结合我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将早期数学能力界定为“数前概念、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三部分,选取91名普通幼儿试测以验证量表适用性后,对77名小学阶段的唐氏综合征儿童进行评估,深入分析小学阶段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特点,同时探究年级、年龄、性别以及作为关键影响因素的执行功能各成分与唐氏综合征儿童的早期数学能力的关系,初步建立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编译PMLM量表共64题,PENS量表共84题,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总得分为两套量表的得分之和。对随机选取的91名3-6岁普通幼儿的试测结果表明,该套评估工具可靠性较高,能够应用于我国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测试。2.我国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及格,得分率为0.55;具体来看,数前概念的发展相对较好,得分率为0.71,达良好水平;图形与几何能力次之,得分率为0.55,接近及格水平;数与运算能力发展相对最差,得分率为0.48,尚未达到及格水平。3.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不受性别因素影响,受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年龄因素更大,执行功能各成分对小学DS儿童的早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具有极显着的预测性。具体来看,执行功能各成分均没有显示出对数前概念的显着预测性;对于数与运算能力,抑制控制与工作记忆显示出极显着的预测性;对于图形与几何能力,抑制控制与认知灵活性显示出显着的预测性,工作记忆则具有极显着的预测性。由此可见,执行功能各成分具有早期数学能力所要求的策略越复杂、预测性越强的特点。由此,提出如下教育建议,以期提升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重视数前概念中等量概念的训练;调整教学进度、丰富教学方法以促进数与运算能力的提升;夯实图形与几何能力的认知基础;强化执行功能训练。
许芳杰[4](2019)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教师教育研究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实践转向。借鉴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影响的隐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这个隐喻表明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开显、生成并实现着自身。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关照。论文以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为根系,以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构成性思想为解释理论,以生活体验研究为方法,来展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构,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品质带来新的理论探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形成了本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学习力,因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是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发生并涌现于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的过程中,是保持教师专业生命活力的动态能量。在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当下化构造意味着意识总是当场激活、建构着意识对象,同时对象也在意识中构造并显现自身。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符合意识构造发生的意向性特征、结构序列与过程阶段。在此理解之上,导出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隐喻直观显明了教师专业意识与教育现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意向性构成关系,即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伴随情感、理论自觉的超越意识、对学科知识产生教育增益的追求、学习关系互惠意识、学习策略意识以及教育变革中的学习适应感等六个维度,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之间何以相互引发与缘构的关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是对教师现场学习力产生过程的合一论证。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探寻教师专业意识在时间序列中发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教师专业意识从原初体验、萌生、发展到建立而产生出来的过程。这一部分采用生活体验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论,从2016-2018年间,通过访谈与参与观察,对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等五个省市地区的三十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部分教师进行了历时性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一百多份实证材料。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历经原生回忆、想象、理论充盈与再造的阶段,得以产生出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回应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一旦产生出来,在教育现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理论建构与产生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前述六个维度获得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差异状态的显现。具体表现为:停留于自然经验循环或缓慢增长的状态;经验积累下的反思状态;理论自觉地经验超越状态。在教师现场学习力呈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中,同时也显现出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困难及实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教师伴随情感的强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的知识与意义,反思意识的深度以及超越经验认识的理论意识,对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历经这一研究过程,既获得了现场学习力理论体系的生成,同时其构成性的思想又伴随教师工作与生活面貌的展开而自如地呈现于其中,并表现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鲜活的生机。同时,以意识构成性的现象学视域,进入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其一以贯之的特征使得本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总是努力尝试达到本然同一的状态。
李姣姣[5](2019)在《诺丁斯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研究 ——以R村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关怀是我们对所处环境中具体的人或与人有关的事物所传递的爱,既是人们需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又是对他人能够获得更好生活状态的期待,是对人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关怀能力的呈现,是一种关系性的关怀。关系是人的属性,生活是各种因素的联合,因此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关怀。被关怀和施与关怀都是人的需要,所以关怀关系中的主体均为受益者。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通过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下的学校教育现象,所遵循的教育思想以及人们对关怀的认知状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在借鉴和批判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之上,从女性主义伦理视角和关系视角对关怀伦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丰富了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推进了关怀伦理学多元化的发展。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即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又关注人与人交往中的关系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立足于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伦理理论。诺丁斯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阐述了学校实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意义。鉴于此说明了关怀伦理对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较为庞大,他们成长中遭遇着社会关怀不足、家庭关怀缺失、学校重视不够、父母陪伴欠佳等困境,对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小学阶段是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需要面对比其他非留守儿童更为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关怀伦理重视理性与情感并存的特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唤醒和提升留守儿童的情感认知,建立和巩固留守儿童与他人的关怀关系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本文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依托,对R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关怀能力习得过程中面临着关怀主体缺位,关怀连续性缺失,关怀方式不当等问题。这些因素对他们关怀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和产生不良的后果。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个人道德情感缺乏,对他人的道德行为较为淡漠,难以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关系生疏,恐惧教师的威严,对教师缺乏信任;亲子关系松散,缺少对亲人的关心和体谅。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是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关系性伦理,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关心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注重关心的实践性与情境性,强调自由对话对人的内心探索的作用。借鉴诺丁斯关怀伦理中的精华部分,结合当下该校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建构和善的家庭关系,建立平等互惠的师生关系,有效加强留守儿童关怀道德教育等,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积极道德情感,培养儿童的关怀能力,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困境。
管玉婷[6](2019)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让人们迫切感受到科技创新人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STEM教育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人才发展战略。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特征,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让STEM教育本土化落地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工作,但是,真正实现“STEM教育中国化”,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备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对儿童早期STEM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高阶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幼龄阶段树立文化自信。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在结合现有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总结该研究领域中其他学者的研究思路与经验。儿童早期STEM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内涵和存在问题以及融入传统文化对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意义三个方面。结合项目学习的特征以及现有的项目学习要素为依据,设计出儿童早期STEM项目学习的流程,包括目标、主题、高阶认知策略、学习实践、产品物化以及评价六大要素。随后,笔者分别从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制定、主题选择的意义、产品物化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和原则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上述研究,笔者设计了以“木偶戏”为主题的STEM项目案例,分成三个课时进行实施,并得出了案例的实施效果:幼儿合作意识和探索意识等方面的增强,并针对项目案例提出了四条改进意见,分别为:训练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重视幼儿的生成需求;促进幼儿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协调发展以及重视幼儿的科学概念。笔者在研究结论中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并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传统文化融入儿童STEM项目的解决策略,分别是以真实情境为活动导入、以项目学习为活动形式、以传统文化为活动主题、以家园共育为活动补充。
杨媛媛[7](2019)在《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心理旋转能力是空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118名幼儿园中、大班儿童,通过准实验研究的方法,测查了其二维及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点,并探究了教学干预对其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通过个别测查法考察了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中班儿童仅能进行二维心理旋转,大班儿童均已具备二维和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显着超过中班儿童;中、大班儿童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受旋转图形类型的影响;中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未出现性别差异,大班儿童仅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出现性别差异,男孩得分显着高于女孩。其次,本研究采取准实验设计法,考察了教学干预对上述研究对象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教学干预后,中班儿童二维及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均显着提升,且干预效果体现出性别差异和旋转角度差异,男孩仅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得到提升,女孩仅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得到提升,中班儿童仅在进行90°和180°的三维心理旋转时得分显着提升;大班儿童仅三维心理旋转能力显着提升,且干预效果体现出性别差异和旋转角度差异,仅男孩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得到提升,大班儿童仅在进行45°三维心理旋转时得分有显着进步。研究发现教学干预能促进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由此提出以下教育建议:正确看待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不低估儿童心理旋转发展水平;开展具有年龄适宜性的心理旋转相关活动;根据心理旋转能力性别发展特点,开展适合不同性别儿童的活动;提供涉及不同旋转角度的相关心理旋转活动。
李墨一[8](2019)在《回到教育本身 ——儿童哲学的后哲学视角省思》文中研究表明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李普曼提出的一个教育项目,旨在推动美国儿童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代另外儿童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ren)马修斯也出版了学术着作,他俩个被公认为儿童哲学的奠基人,后续有许多研究者和践行者在儿童哲学这个领域耕耘,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论文从教育哲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Philosophy for Children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儿童哲学的理论进展。论文认为,儿童哲学的必须将哲学、教育学两个学科融合起来,全面地阐释哲学、儿童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更加明确儿童哲学的理论内涵,为相关教育实践的行动提供反思与镜鉴。论文分析了儿童哲学的理论缘起和实践缘起,论证了儿童哲学的本体内涵。李普曼、马修斯以及其他的儿童哲学研究者都神奇般的一致认为儿童的好奇与哲学的惊讶缘起有相似之处,儿童可以思考哲学问题。哲学起源于人对世界的惊讶,是本性中的求知冲动促使着人对外物和自身的思考,从而引发哲学的形上思辨。儿童的思维中保有更多的天性中的哲学涵容,喜欢发问,乐于探索,儿童是爱智慧者。儿童哲学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教育项目,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与儿童的哲学对话反思儿童的教育、儿童的生活,进而重构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论文认为儿童哲学由于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以思考能力为培养取向的实践存在着工具主义取向,认为其造成了“单向度”的困境和儿童的时间“荒”,因此儿童哲学的出路当摒弃过度的工具主义取向,以生命哲学为视角实现重构。儿童日常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爱智慧”的哲学禀赋,它既是儿童先天性的优良品质,也是人类群体最宝贵的智慧财富。儿童哲学应保护好儿童的哲学天赋,激发儿童的哲学思考,克服工具主义取向,关注儿童的真实生活与真正生命。论文从后哲学的视角对儿童哲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儿童哲学当以后哲学为理论基点,斩断工具理性的枷锁,摆脱外控性思维,引领儿童自由地思考,体验意义与价值。成人不可把儿童视为“物”进行控制,对其过度规约,应让儿童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冲出“单向度”困境,进而身心和谐、自由地发展。现代社会里,儿童哲学是以哲学为纲,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阐明儿童教育生活的形上理论内涵,儿童哲学的目的不仅是改善儿童的思维方式、提升儿童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更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本身。儿童哲学的实践应踏开合乎儿童性命之理的实践步伐,回归人这个教育的根本对象,培养独立人格。我们有必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解释儿童的时间,尊重儿童的空间,真正的践行属于儿童的哲学实践。儿童哲学的实践应该呵护此生命体的自由生长,关照其灵动人性,以儿童为本,尊重他们的天命机制,顺应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对其施以合乎真性的教育。
郭倩[9](2018)在《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不仅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科学途径。首先数学的发展的起点必定是生活,那么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在现今的条件下重复这些数学知识再发生的过程;其次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是用身体来感受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感受,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必须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才能进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素材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在笔者实习过程中,发现数学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困境。笔者通过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数学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中应用的现状,并从生活素材应用原则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数学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忽视知识目标、与儿童经验联系不当、缺失和赘余等现状;并挖掘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笔者主要从教师的视角探寻了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应用意识偏差、备课不足、教学机智不足和课后反思不足等几方面的原因;最后笔者在对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的分析中摸索出了一些可供小学数学教师参考的生活素材应用的改进策略,笔者从生活素材应用的原则即数学性、儿童性以及生活性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数学性的改进策略、保护儿童性的改进策略和促进生活性的改进策略,试图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科学地应用生活素材的策略。
曹婷[10](2017)在《幼儿园生活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行动研究 ——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生活教育理念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幼儿的数学学习不再是教师“教”,幼儿“学”的灌输过程,而是在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但现实中幼儿园数学教育仍通过集体活动途径,运用灌输的方式进行,因此本研究对解决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沙市A幼儿园大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去探索幼儿园大班适宜渗透的数学学习内容,来拓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首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对A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情况进行适切性诊断和分析,然后根据适切性的诊断和分析结果制定行动研究方案;其次,研究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五位有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访谈,搜集了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可渗透的数学学习内容及实施方式,形成本研究的蓝图;最后,在遵循“计划——实施——反思——再行动”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学期的行动实践,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活教育理念、在生活环节进行数学教育的适宜策略、梳理出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适宜渗透的数学学习内容。在探讨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难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拓展了幼儿园数学学习内容的素材和途径、探索了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的数学学习内容、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从教师和幼儿园两个层面提出建议;从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启示。
二、儿童数学与儿童生活中的数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数学与儿童生活中的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
2.脱离生活的应试训练制约了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
3.乡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脱离乡村儿童生活的城市化倾向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1)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研究 |
(2)关于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
2.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研究 |
(2)关于数学“回归”生活的研究 |
(3)关于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
(4)关于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
3.小结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3.行动研究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乡村小学 |
2.数学化与生活化 |
3.生活化教学 |
4.数学生活化教学 |
(二)理论依据 |
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理论 |
二、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1.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认同 |
2.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态度 |
3.乡村小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操作 |
4.乡村小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反思 |
(四)调查结论 |
1.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理解不透 |
2.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自觉性、系统性不强 |
3.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困惑是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设计 |
三、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则、途径和策略 |
(一)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
1.教学内容呈现的形象性与数学课程目标相统一 |
2.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改造和学习活动的数学化建构相统一 |
3.数学结论的系统构建与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相统一 |
4.激活个体的生活经验与同伴互动互助相统一 |
5.立足乡村生活与拓展儿童的现代视野相统一 |
(二)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 |
1.创设生活化情境,揭示真实的数学问题 |
2.激活日常生活经验,沟通数学与乡村生活的联系 |
3.开展数学活动,经历数学化过程 |
4.关注乡村现实问题解决,体验数学的生活价值 |
5.浸润数学文化,领悟数学精神 |
(三)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
1.场景再现 |
2.游戏感悟 |
3.动手操作 |
4.语言描述 |
5.反复观察 |
6.画图抽象 |
7.具象模型使用 |
8.标准图形支撑 |
四、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一)小学数学不同知识类型的生活化教学设计 |
1.数学概念教学:“几分之一”的教学设计 |
2.数学规则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的教学设计 |
3.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设计 |
(二)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实践 |
五、乡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模型建构 |
(一)“生活化”地呈现数学知识 |
(二)“数学化”地经历数学活动 |
(三)“现实性”地运用数学结论或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
附录3 三年级单元检测试题 |
附录4 数学态度量表 |
致谢 |
(2)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研究 ——以J省Y市几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知识来源 |
(二)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 |
(三)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 |
二、《指南》中关于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阐述 |
(一)《指南》对幼儿科学学习的建议 |
(二)《指南》对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要求 |
三、理论基础 |
(一)领域教学知识理论 |
(二)双向建构理论 |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设计及过程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二、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 |
(一)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现状 |
(二)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及其作用 |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知识获取途径存在的问题 |
(一)获取途径存在局限性 |
(二)知识来源方可信度较低 |
(三)获取途径延续性较差 |
二、影响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的因素分析 |
(一)教师的个体因素 |
(二)外界的多重因素 |
第五章 改进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的建议 |
一、依托网络,改善知识源 |
(一)有效鉴别知识来源 |
(二)构建分享型学习共同体 |
(三)增加信息技术的学习 |
二、优化教师培训,拓展科学知识 |
(一)鼓励参与式培训 |
(二)提倡即时性培训 |
(三)注重内容的综合性 |
三、优化教师教育结构,拓宽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一)完善教师课程结构 |
(二)优化职前教育见习、实习的实践指导 |
(三)形成教师自我反思机制 |
四、集全园力量,促教师发展 |
(一)满足教师需要,激发幼儿教师学习动机 |
(二)完善师徒制,促进教师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PCK)来源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PCK知识来源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3)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概念界定 |
1.1 唐氏综合症 |
1.2 数学能力 |
1.3 执行功能 |
2 唐氏综合征儿童数学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3 执行功能与数学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3.1 儿童执行功能总体发展水平与早期数学能力 |
3.2 儿童执行功能各成分与早期数学能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2.1 早期数学能力评估工具 |
2.2 执行功能测试任务 |
3 测试过程 |
4 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编译及试测儿童早期数学能力评估工具 |
1.1 《儿童早期数学语言评估量表》的编译 |
1.2 《儿童早期数学能力评估量表》的编译 |
1.3 儿童早期数学能力评估工具的试测结果 |
2.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水平 |
2.1 整体发展水平 |
2.2 数前概念发展水平 |
2.3 数与运算能力发展水平 |
2.4 图形与几何能力发展水平 |
3.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3.1 抑制控制与早期数学能力 |
3.2 认知灵活性与早期数学能力 |
3.3 工作记忆与早期数学能力 |
3.4 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执行功能对早期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 |
第五章 讨论 |
1.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 |
1.1 整体发展水平 |
1.2 数前概念发展水平 |
1.3 数与运算能力发展水平 |
1.4 图形与几何能力发展水平 |
2.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2.1 抑制控制与早期数学能力 |
2.2 认知灵活性与早期数学能力 |
2.3 工作记忆与早期数学能力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论与建议 |
1.1 研究结论 |
1.2 提升DS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教育建议 |
2 研究创新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教师学习:一个复杂的问题域 |
三、实践转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首倡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概念研究 |
三、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容研究 |
四、文献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与设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理论基础——现象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反思 |
一、学习发生中知行学思的合一关系 |
二、认识过程中个别与普遍走向贯通 |
三、认识内在于实践的构成性反思 |
第二节 现象学意识构成性理论的启发 |
一、何为意识的构成性识度? |
二、意向性是意识构成的根本性质 |
三、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四、意识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的阶段 |
第三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 |
一、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识度:对词源的考察 |
二、教师专业意识的当下化构造与显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结构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 |
二、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的专业意识 |
三、双螺旋结构之教育发生现场中的认识对象 |
四、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居间构成 |
第四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生活体验研究的展开线索 |
一、教师专业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二、教师专业意识主动构成与被动构成的过程 |
第二节 生活体验之一: 孩童时期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原初体验 |
一、孩童受教的初体验 |
二、孩童施教行为的流露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原生回忆 |
第三节 生活体验之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萌生 |
一、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觉察 |
二、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基础的获得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想象 |
第四节 生活体验之三: 专业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展 |
一、专业教育中教育教学认识的充实 |
二、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化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理论充盈 |
第五节 生活体验之四: 工作现场中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立 |
一、工作现场中教育信念的重塑 |
二、工作现场中学科知识的增益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再造 |
第五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具体维度的行为表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显现的描述状态 |
一、来自于教师同事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不同能级状态的自陈报告 |
第三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三种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养成的现实困难与提升可能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荣获科研成果 |
(5)诺丁斯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研究 ——以R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二章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历史根源及其基本内涵 |
一、诺丁斯关怀伦理的历史渊源 |
(一)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
(二) 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三) 马丁·布伯关系理论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四)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二、诺丁斯关怀伦理的基本思想 |
(一) 关怀伦理提出缘由 |
(二) 关怀的目的 |
(三) 关怀的主体结构 |
(四) 关怀建立的内部机制 |
(五) 关怀伦理的特征 |
三、诺丁斯关怀伦理对留守儿童生活研究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关怀伦理视域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
一、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关怀现状 |
(一) 家庭生活中的关怀现状 |
(二) 师生关怀现状 |
(三) 同伴交往中的关怀现状 |
二、关怀缺失的影响 |
(一) 亲子关系松散 |
(二) 师生关系生疏 |
(三) 情感状况不佳 |
三、留守儿童生活中关怀难以建构的主要原因 |
(一) 缺乏对留守儿童基本需要的了解 |
(二) 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需求 |
(三) 关怀方法不当 |
第四章 关怀伦理对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启示 |
一、以关怀为主线建构最佳家庭关系 |
(一) 最佳家庭的基本内容 |
(二) 最佳家庭关系的建构 |
二、建构留守儿童与师生间平等互惠的关怀关系 |
(一) 具备关怀能力 |
(二) 建构关怀情景 |
(三) 建立平等互惠的师生及同伴关怀关系 |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道德教育 |
(一) 关怀道德教育的内容 |
(二) 关怀道德教育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
(二)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
(三) 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
(四) 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STEM教育 |
(二) 儿童早期STEM教育 |
(三) 项目学习 |
(四) 传统文化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综述 |
(二) 儿童早期STEM教育研究综述 |
(三)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综述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一) 项目教学法 |
(二) 实用主义理论 |
(三) 情境教学法 |
(四) 认知发展理论 |
(五) 蒙台梭利教学法 |
第一章 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一、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
(一) 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内涵 |
(二) 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特征 |
二、儿童早期STEM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导入活动脱离实际 |
(二) 主题内容照搬照抄 |
(三) 课程活动形式零散 |
(四)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
三、儿童早期STEM项目与儿童中期、晚期STEM项目设计的区别 |
(一) 认知发展层面 |
(二) 兴趣爱好层面 |
第二章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设计研究 |
一、儿童早期STEM项目学习的特征 |
(一) 具备明确的目标 |
(二) 各个学科有机整合 |
二、儿童早期STEM项目学习的流程设计 |
(一)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目标 |
(二)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主题 |
(三)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高阶策略 |
(四)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学习实践 |
(五)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产品物化 |
(六) 儿童早期STEM项目的评价 |
三、儿童早期STEM各项目要素之间的联系 |
(一) 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 |
(二) 以达到项目目标为立足点 |
(三) 以实现产品物化为落脚点 |
第三章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分析 |
一、融入传统文化对儿童早期STEM教育的价值层面分析 |
(一) 社会层面 |
(二) 个人层面 |
二、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重构 |
(一) 融入传统文化后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变化 |
(二)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依据 |
(三)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目标的制定 |
三、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的价值和原则 |
(一)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的价值 |
(二)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的原则 |
(三) 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主题案例 |
四、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产品物化的评价指标 |
(一) 产品生产分工 |
(二) 符合目标程度 |
(三) 产品设计方案 |
(四) 产品性能测试 |
(五) 产品外观设计 |
第四章 以“木偶戏”为主题的STEM项目案例设计 |
一、实践背景 |
(一) 木偶戏的由来 |
(二) 木偶戏的文化因子分析 |
二、STEM项目活动案例设计 |
(一) STEM项目内容设计 |
(二) STEM项目活动分析 |
三、STEM项目案例实施过程 |
(一) STEM项目案例资源准备 |
(二) STEM项目案例活动安排 |
四、STEM项目案例实施效果和完善意见 |
(一) STEM项目案例的实施效果 |
(二) STEM项目案例的完善意见 |
第五章 结论和对策 |
一、结论 |
二、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早期STEM项目解决策略 |
(一) 以真实情境为活动导入 |
(二) 以传统文化为活动主题 |
(三) 以项目学习为活动形式 |
(四) 以家园共育为活动补充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空间能力 |
一、空间能力的界定及分类 |
二、空间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
三、空间能力的训练研究 |
第二节 心理旋转能力 |
一、心理旋转能力的界定 |
二、心理旋转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
三、心理旋转能力的性别差异 |
第三节 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 |
一、手动操作干预 |
二、运动训练干预 |
三、电子游戏干预 |
四、手势训练干预 |
五、策略训练干预 |
六、课程教学干预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预研究 |
二、心理旋转能力前测 |
三、教学干预 |
四、心理旋转能力后测 |
五、数据分析处理 |
第五节 研究工具 |
一、研究工具的说明 |
二、研究工具重测信度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点 |
一、心理旋转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
二、心理旋转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二节 教学干预对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一、教学干预对中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一) 教学干预对中班儿童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二) 教学干预对中班儿童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三) 中班儿童二维与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在接受教学干预后的比较 |
(四) 中班男女生心理旋转能力在接受教学干预后的比较 |
(五) 中班儿童不同角度三维心理旋转得分在接受教学干预后的比较 |
二、教学干预对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一) 教学干预对大班儿童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二) 教学干预对大班儿童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三) 大班男女生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在接受教学干预后的比较 |
(四) 大班儿童不同角度三维心理旋转得分在接受教学干预后的比较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点 |
一、心理旋转能力的发生时间及发展水平 |
二、心理旋转能力具有年龄差异性 |
三、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具有图形差异性 |
四、三维心理旋转能力不具有角度差异性 |
五、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具有性别差异性 |
第二节 教学干预对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一、教学干预对中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一) 教学干预能促进中班儿童二维及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 |
(二) 教学干预对中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
(三) 教学干预对中班儿童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存在角度差异 |
二、教学干预对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一) 教学干预能促进大班儿童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 |
(二) 教学干预对大班儿童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
(三) 教学干预对大班儿童三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存在角度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点 |
二、教学干预对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教育建议 |
一、不低估儿童心理旋转发展水平 |
二、开展具有年龄适宜性的心理旋转相关活动 |
三、根据心理旋转能力性别发展特点,开展适合不同性别儿童的活动 |
四、提供涉及不同旋转角度的相关心理旋转活动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测查工具及程序说明 |
一、测查工具说明 |
二、测查程序及指导语 |
附录二 心理旋转能力得分记录表 |
一、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得分记录表 |
二、三维心理旋转能力得分记录表 |
附录三 教学干预方案 |
一、教学干预计划 |
二、教学干预活动举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回到教育本身 ——儿童哲学的后哲学视角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儿童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
(二)我国儿童哲学实践亦有广泛的开展 |
(三)笔者对儿童哲学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海外文献分析 |
(二)国内文献分析 |
(三)对既有文献的评论 |
四、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儿童哲学 |
(二)后哲学 |
(三)教育本身 |
六、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观点 |
七、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体分析:哲学与儿童哲学 |
一、儿童哲学的理论缘起 |
(一)哲学的惊讶与儿童的好奇 |
(二)哲学的多样化表征与儿童哲学思考的可能 |
(三)哲学的思辨与儿童的思考 |
(四)哲学的对话与儿童的对话 |
二、儿童哲学的实践缘起 |
(一)作为思维训练项目的儿童哲学 |
(二)解决儿童生活非经验困惑的儿童哲学 |
(三)我国儿童哲学实践的缘起 |
三、儿童哲学的本体分析 |
(一)儿童哲学的基本预设 |
(二)儿童哲学的哲学性 |
(三)儿童哲学的实践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前提分析:儿童哲学何以可能? |
一、儿童哲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
(一)杜威哲学作为儿童哲学思想的来源 |
(二)儿童哲学其他哲学思想来源 |
二、儿童哲学的实践合法性 |
(一)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 |
(二)儿童哲学的实践方式 |
三、儿童哲学的儿童观 |
(一)哲学视角下的儿童观 |
(二)哲学对儿童生活的反思 |
(三)哲学对儿童的期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哲学批判:儿童哲学的困境 |
一、儿童哲学“单向度”困境及其突破 |
(一)“单向度”的儿童哲学 |
(二)儿童哲学的自身努力 |
二、儿童的时间“荒”与儿童哲学的超越 |
(一)儿童的时间“荒” |
(二)儿童哲学的超越 |
三、儿童哲学实践的工具理性批判与儿童哲学的重构 |
(一)儿童哲学实践的工具理性批判 |
(二)儿童哲学的后哲学重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哲学抉择:儿童哲学的理论建构 |
一、儿童哲学的哲学境遇 |
(一)儿童哲学的合法性证明 |
(二)儿童哲学的后哲学根基 |
(三)儿童哲学的自然教育特征 |
二、儿童哲学的存在本质 |
(一)儿童哲学的发生场域 |
(二)儿童哲学的角色定位 |
(三)儿童哲学的空间重构 |
三、儿童哲学的任务使命 |
(一)儿童哲学的后哲学建构 |
(二)儿童的精神成长 |
(三)儿童的天命式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回到教育本身:儿童哲学论的实践图景 |
一、自由生长:儿童哲学的宗旨 |
(一)尊重儿童自我生成的过程 |
(二)反对过度的儿童“原罪” |
(三)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
二、尊重儿童时间:儿童哲学实践的“破晓” |
(一)反对压缩儿童的时间 |
(二)反对儿童的“物化” |
(三)尊重儿童的时间 |
三、保障儿童空间:儿童哲学实践的保障 |
(一)还原儿童的真实空间 |
(二)重构儿童哲学的教育空间布局 |
(三)让生命在场的儿童哲学实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然 |
三、切合数学学科内部发展的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活素材 |
二、数学生活素材 |
三、小学数学教学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数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
二、有关生活数学化的研究现状 |
三、有关生活素材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探讨及现状 |
第一节 理论探讨 |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生活素材的目的和原则 |
三、数学生活素材的内涵和特点 |
四、数学生活素材的分类 |
第二节 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
一、在实现数学性上,生活素材应用忽视知识目标 |
二、在关注儿童性上,生活素材与儿童经验联系不当 |
三、在体现生活性上,生活素材的缺失和赘余 |
第三章 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教师应用生活素材意识的偏差 |
一、忽视生活素材的重要性 |
二、缺乏对应用生活素材目的理解 |
第二节 教师备课不足 |
一、备课时间被挤压 |
二、教材分析不到位 |
三、教师缺乏生活素材 |
第三节 教师教学机智不足 |
第四节 教师课后反思不足 |
第四章 数学生活素材在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数学性的改进策略 |
一、贴近数学教学目标,组织生活素材 |
二、写好数学教学反思,存档生活素材 |
第二节 保护儿童性的改进策略 |
一、贴近儿童现实,重整数学教材 |
二、基于儿童世界,挖掘生活素材 |
三、契合儿童情感,优化生活素材 |
第三节 促进生活性的改进策略 |
一、营造生活化的校园氛围 |
二、开展生活素材提炼的研修活动 |
三、加强教师生活化的体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幼儿园生活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行动研究 ——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幼儿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幼儿园生活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契机 |
三、现实中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生活环节 |
二、幼儿园数学学习内容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
二、研究现场和对象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四、研究过程 |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编码 |
六、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第二章 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数学学习内容行动研究过程 |
第一节 行动研究初始阶段——适切性的诊断及分析 |
一、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 |
二、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 |
三、行动方案的确定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第二阶段——教师计划、行动及反思 |
一、第一次行动:教师学习幼儿数学内容 |
二、第二次行动:教师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规律及关键经验 |
第三节 行动研究第三阶段——教师调整再实践 |
一、入园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二、饮水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三、盥洗、如厕环节中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四、午餐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五、午睡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六、午点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七、户外活动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八、离园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教师对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94 |
二、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适宜性 |
三、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的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第四章 研究讨论与结论 |
第一节 研究讨论 |
一、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 |
二、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难点 |
三、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渗透数学学习内容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研究结论 |
一、探索了幼儿园大班生活环节适宜渗透的数学学习内容 |
二、拓展了幼儿园数学学习内容的素材和途径 |
三、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
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
五、保教结合的理念进一步在行动中落实 |
第三节 建议 |
一、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生活教育敏感性 |
二、幼儿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并加强家园共育 |
第四节 启示 |
一、理论方面:幼儿一日生活皆数学资源 |
二、实践方面:丰富幼儿园资源、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
三、研究方法方面:结合实验法进行因果论证,增强研究的说服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儿童数学与儿童生活中的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 王金凤. 临沂大学, 2021(10)
- [2]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来源研究 ——以J省Y市几所幼儿园为例[D]. 邵媛.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3]小学唐氏综合征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D]. 谈苏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D]. 许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诺丁斯关怀伦理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研究 ——以R村小学为例[D]. 李姣姣.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早期STEM项目设计研究[D]. 管玉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中、大班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D]. 杨媛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回到教育本身 ——儿童哲学的后哲学视角省思[D]. 李墨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案例研究[D]. 郭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幼儿园生活环节数学学习内容的行动研究 ——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D]. 曹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