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铁西将成为“东方鲁尔”

沉阳铁西将成为“东方鲁尔”

一、沈阳铁西将变成“东方鲁尔”(论文文献综述)

纪晓晴[1](2020)在《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阳市铁西区改造完成已有20余年,从功能定位来看,由过去的工业城区变成了现在的宜居城区;从空间布局变化来看,由鳞次栉比的厂厂相连,变成了现在高楼林立的密集住区。工业文化始终是铁西区最闪亮的名片,近些年来区政府致力于现有工业遗存“抢救式”的保护与更新,努力将铁西区打造成东北工业旅游的一面旗帜。但由于沈阳市铁西区大部分工厂地区搬迁和拆除,原有的工业特色的历史空间遭到破坏,对现存历史风貌区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工业遗存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特色历史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以传承铁西旧工业区传统工业文化为目标,来探讨铁西旧工业区现存特色历史空间在未来的保护和更新方向。国内外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单体的改造和整个厂区的更新方向,针对早期工业城市转型的研究侧重于对整个工业区从经济调整到产业更新的研究。沈阳市铁西区在本世纪初实施了东搬西建计划,开始了对工业企业和技术的改造。由于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因工业发展形成了城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现存许多工业遗存因与城区现状功能定位不符而废弃闲置,导致片区活力不足,故选择了保护与更新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这一角度角度来分析。论文采用总分的论文结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路。主要内容涉及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总结,对特色历史空间的现状情况的整合,以整个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HUL)的主要理念为指导,对铁西区现有能体现工业时代特色的历史空间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宏观层面,参考现有的发展成熟的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和工业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策略,完善工业景观空间结构,延续铁西工业文脉,激发历史空间片区经济活力;微观层面,针对风貌区内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及工业景观提出具体保护与发展措施,为未来铁西旧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李响[2](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常卓航[3](2017)在《当代沈阳地区河道治理研究(1949-1990)》文中指出自原始社会始,人类就认识到水的重要性,逐水而居。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也因人类的存在而富于灵性,河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存共生的纽带。河道治理就是一项关乎水利、环境、洪涝灾害的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水利建设、水污染整治、防洪设施建设都包含在河道治理的事业当中。沈阳地区是东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人口众多,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工业基础雄厚,有“东方鲁尔”之称。建国以来,沈阳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对沈阳地区的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河道的治理问题随着沈阳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变得紧迫。本文以建国以来沈阳地区的河道治理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档案文献,对沈阳地区的水文、环城水系建设、河道治理的措施、相关法规条例的出台等进行详实的研究,梳理建国以来沈阳地区河道治理过程及经验教训。

李青青[4](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城市人口的大幅增加、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土地资源的相对短缺,使交通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瓶颈。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大运量、快速度、高效率等一系列优点,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一种最有效的交通方式。目前,正是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方式的最佳调整期,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将对大城市空间重组与交通方式调整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的引导作用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开展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空间优化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引导作用的理论体系,而且对于我国其它城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意义。本文阐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发展的演变历程,对沈阳市的空间拓展方式和交通现状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城市空间与城市交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建设轨道交通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沈阳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背景、规划建设历程和线网规划方案。结合有关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关系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就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作用进行了普适性分析,从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轴和城市中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结合沈阳市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对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轴和城市中心三个方面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沈阳市城市空间在中心城区内会呈现以金廊银带为骨架两城(浑北浑南两主城)两区(西部北部两片区)多中心(浑北浑南两个市级中心北部、西部、东塔、曹仲副中心)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会沿着以沈本轴、沈抚轴为主的六条城镇发展轴轴向发展,城市空间扩展会实现从单中心圈层式扩展到多中心轴向式扩展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利用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沈阳市空间的优化有序发展,文章结合沈阳市发展现状,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沈阳市土地利用及控制调整策略和其他优化策略,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沈阳市城市空间优化发展。

姚宏韬,申振[5](2012)在《多元文化机制影响下的近代沈阳空间结构》文中研究指明沈阳在中国的城市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它不单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最早的殖民地、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地、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纵观沈阳2300年的城市文明史,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贯穿在沈阳各个时期的发展阶段中。近代沈阳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地方民族政权与日本侵略这之间相互抗争的时代背景,它表现为民族对立、经济竞争和文化冲突等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在表面上是不同政权在空间上的竞争,实质上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对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这些冲突逐渐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形成了近代沈阳独特的城市结构——板块式的结构布局。本文试图总结归纳近代沈阳城市中各个板块的建设背景、规划布局以及建设特点,让读者了解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成背后的机制,从而理解多元文化相互交织下的沈阳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沈阳近代城市的文化价值,试图探索沈阳的城市文脉。

王海川[6](2012)在《铁西工业区百年历程 ——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铁西工业区是我国近代以来成立时间最早、形成规模最大、工业部门最集中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从1905年日本在铁西地区开设第一家工厂开始,到2002年铁西新区成立至今,铁西工业区大体经历了形成、发展、改造和振兴等过程。这其中包括日本殖民铁蹄下屈辱的形成期、铸就了无数个“共和国第一”的发展期、大刀阔斧并强忍阵痛的改造期以及凤凰涅盘的振兴期,而正是这跨越百年的历程中凝聚着的点滴变迁足迹,见证了铁西工业区的发展变化,更见证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历程。作为铁西工业区百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沈阳机床一厂同样经历并见证了铁西工业区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以沈阳机床一厂为研究对象,对铁西工业区的百年历程进行梳理,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今人的眼光根据其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进行分别阐述。最后,通过梳理总结铁西工业区的时代意义及未来发展,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张黎黎[7](2011)在《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方法及改进进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产业正在尴尬的转型期,原处于城市中心的工业由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重组等原因纷纷转向郊区发展,留下大批被废弃、闲置的旧工业建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武汉也不例外。旧工业建筑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寻找适应新情况的新功能,本文提出了“活化利用”的概念,用合适的方法改造已失去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变其使用功能,使其复苏、获得新的活力。本文选取了武汉市的九个旧工业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武汉市旧工业建筑的活化利用现状,将九个案例按照活化利用后的使用功能分为商业住宅的一部分、宿舍及公寓建筑、创意产业建筑、商业建筑、工业主题博物馆五类,并举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的优缺点。本文分析了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并从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探讨不同情况下的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时应采用的相应对策,并结合九个案例,分析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时对建筑价值的利用情况。同时,本文从建筑的空间、造型、建构三个大的方面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各要素可采取的具体方法,举国内外相应的成功案例说明,并对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采取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本文结合国内外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应规范和建议,对武汉市旧工业建筑的活化利用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如政府应从宏观上决定重要旧工业建筑的去留、颁布相应的法规;建筑师应认识到旧工业建筑的重要意义,并提高活化利用的设计水平;开发商也应提高旧工业建筑的保护意识,并对地块进行科学分析;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等。

陈岩[8](2010)在《浅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文中指出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工业遗产文化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探寻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提出合理的发展思路。

陈岩[9](2010)在《浅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文中提出工业遗产旅游既是工业旅游,又是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将有效地促进辽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代钰,田红雨,郭舒[10](2007)在《振兴老工业基地 发展辽宁工业遗产旅游》文中研究说明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面前,在辽宁部分工业城市探索城市转型的压力下,如何保护、转化工业遗产,发展辽宁工业遗产旅游,成为辽宁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状,探讨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

二、沈阳铁西将变成“东方鲁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铁西将变成“东方鲁尔”(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亟待保护
        1.1.2 铁西旧工业区工业文化特征亟待传承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保护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
        1.2.2 传承铁西旧工业区传统工业文化
        1.2.3 为铁西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地图研究法
        1.4.2 图解分析法
        1.4.3 归纳演绎法
        1.4.4 综合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市历史空间
        2.1.2 旧工业区
        2.1.3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
    2.2 城市历史空间的基本特性
        2.2.1 地域性
        2.2.2 时代性
        2.2.3 整体性
    2.3 城区历史空间与旧工业区的关系
        2.3.1 历史空间在旧工业区中的提取
        2.3.2 特色历史空间对旧工业区的作用
        2.3.3 特色历史空间在旧工业区中的重塑
    2.4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研究方法
        2.4.1 HUL对现状的研究方法
        2.4.2 HUL引导下的保护方法
        2.4.3 HUL引导下的更新策略
    本章小结
3 铁西旧工业区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3.1 殖民地时期东北“工业中心”(1903-1949)
        3.1.1 铁西区的由来
        3.1.2 “南宅北厂”初具雏形
    3.2 新中国时期贡献多个第一”(1949-1986)
        3.2.1 装备制造业无可替代
        3.2.2 北片区厂区密布
    3.3 后工业化时期铁西陷入低谷(1986-2002)
        3.3.1 经济体制改革十年历程
        3.3.2 北片区厂区大量搬迁或倒闭
    3.4 东搬西建重振“东方鲁尔”(2002-2010)
        3.4.1 打造集中装备制造新区
        3.4.2 铁西旧工业区转为宜居城区
    本章小结
4 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提取和现状
    4.1 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提取
        4.1.1 “南宅北厂”的空间格局
        4.1.2 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
        4.1.3 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
        4.1.4 外围内延的铁路线布局
        4.1.5 均衡分布的绿地系统
    4.2 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现状情况
        4.2.1 “南宅北厂”的空间格局逐渐消失
        4.2.2 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的沿用至今
        4.2.3 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依稀可见
        4.2.4 外围内延铁路线布局的现状情况
        4.2.5 主要的绿地公园的现状情况
    本章小结
5 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研究
    5.1 对南北两片集中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措施
        5.1.1 南片区院落围合式“空间格局”保护措施
        5.1.2 北片区现存厂区“分类保护”保护措施
    5.2 对现状工业特色道路的保护措施
        5.2.1 历史风貌区道路的保护整治措施
        5.2.2 建设大路工业景观保护措施
        5.2.3 工业主题路名的保护措施
    5.3 对历史配套设施的保护措施
        5.3.1 对配套设施主体建筑的保护措施
        5.3.2 对配套设施外部景观的保护措施
    5.4 对现状铁路遗存的保护措施
        5.4.1 现存铁路线基础设施“整体保留”保护措施
        5.4.2 现存铁路线周边环境“评价分级”保护措施
    5.5 对现状公园绿地的保护措施
        5.5.1 卫工明渠“点线结合”现状景观保护措施
        5.5.2 对现状公园以“完善功能为导向”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6 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更新研究
    6.1 南北两片集中历史风貌区的更新策略
        6.1.1 对南片区“工人村特色街区”的更新策略
        6.1.2 对北片区厂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功能”更新策略
    6.2 打造“串联”工业遗产的历史景观道路
        6.2.1 对工业主题道路串联起工业遗产“游览路线”更新策略
        6.2.2 建设大路“工业景观廊道”的更新策略
    6.3 对工人文化宫“复合功能”的更新策略
        6.3.1 对工人文化宫主体建筑功能置入的更新策略
        6.3.2 对工人文化宫“工人记忆”活动场地的更新策略
    6.4 对现状铁路遗存“适应性”的更新策略
        6.4.1 对现存铁路专线“以用促保”的更新策略
        6.4.2 对现存铁路专线基础设施的更新策略
    6.5 对现状公园绿地的更新策略
        6.5.1 对卫工明渠作为“工业景观滨水公园”的更新策略
        6.5.2 对现存公园“工人生活主题”的更新策略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当代沈阳地区河道治理研究(1949-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时间断限
        0.1.1 对当代城市河道治理的关注
        0.1.2 对当代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经验总结
        0.1.3 时间断限
        0.1.4 相关概念界定
    0.2 沈阳地区水文概况
    0.3 研究现状
    0.4 选题价值及创新之处
    0.5 选题理论及现实意义
1 沈阳地区自然河道的治理
    1.1 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概述
    1.2 河道的防洪设施建设
        1.2.1 建国前防洪河堤的建设
        1.2.2 建国后防洪设施的建设
        1.2.3 防洪河堤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2.4 石笼丁坝及沉排护岸
        1.2.5 裁湾工程
    1.3 排污及污水治理
        1.3.1 工程治污
        1.3.2 政策治污
        1.3.3 技术治污
        1.3.4 宣传手段治污
        1.3.5 污水利用及设施建设
2 沈阳地区环城水系建设及治理
    2.1 沈阳地区旧排水系统
    2.2 沈阳地区新排水系统
    2.3 内河水系的建设
    2.4 环城水系的治理
        2.4.1 南运河的治理
        2.4.2 卫工河的治理
        2.4.3 新开河的治理
    2.5 河道疏浚
    2.6 带状公园建设
        2.6.1 南运河带状公园
        2.6.2 卫工河带状公园
        2.6.3 运河带状公园的功能
3 沈阳地区河道治理经验及启示
    3.1 河道管理及相关法规
        3.1.1 河道管理机构历史追溯
        3.1.2 沈阳河道机构的及时设立
        3.1.3 河道管理条例
        3.1.4 河道生态管理
        3.1.5 防洪河堤的管理
    3.2 沈阳河道治理的特点
        3.2.1 沈阳河道治理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3.2.2 由传统的工程建设到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
        3.2.3 河道治理以义务劳动形式为主
        3.2.4 河道治理的范围由传统的防洪向环境治理与防洪并重的方向转变.
    3.3 沈阳地区河道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1.1.2 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的我国城市面临日益加剧的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问题
        1.1.3 沈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市轨道交通
        1.4.2 城市空间
        1.4.2.1 城市空间结构
        1.4.2.2 城市空间形态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综述
        1.5.1.1 理论
        1.5.1.2 实践
        1.5.2 国外研究综述
        1.5.2.1 理论
        1.5.2.2 实践
        1.5.3 小结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沈阳市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发展研究
    2.1 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演变历程
        2.1.1 古代发展时期
        2.1.2 近代发展时期
        2.1.2.1 城市空间发展
        2.1.2.2 城市交通发展
        2.1.2.3 阶段发展特点
        2.1.3 现代发展时期
        2.1.3.1 城市发展进程
        2.1.3.2 交通发展情况
    2.2 沈阳城市空间拓展方式研究
        2.2.1 城市空间拓展方式回顾
        2.2.1.1 城市空间圈层式发展
        2.2.1.2 城市空间圈层式发展特征分析
        2.2.1.3 单中心圈层式城市空间发展的弊端
        2.2.2 沈阳市圈层式空间拓展方式的原因
        2.2.2.1 交通方式的革新
        2.2.2.2 出行方式结构不合理
        2.2.2.3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
        2.2.2.4 区域联系不便
        2.2.2.5 新城功能单一
    2.3 沈阳城市交通现状研究
        2.3.1 沈阳市城市交通现状评价
        2.3.2 沈阳市城市交通现存问题
        2.3.3 沈阳市城市交通面临的形势
    2.4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矛盾
        2.4.1 道路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不协调
        2.4.2 道路建设与城市用地布局不协调
        2.4.3 公共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不协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
    3.1 规划背景
        3.1.1 沈阳经济快速发展
        3.1.2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方式需要转变
        3.1.3 沈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阻碍城市发展
    3.2 规划建设历程
        3.2.1 沈阳地铁规划建设历程
        3.2.2 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建设历程
    3.3 规划方案
        3.3.1 沈阳地铁规划方案
        3.3.1.1 已建、在建路线
        3.3.1.2 近期建设线路
        3.3.1.3 远期建设路线
        3.3.2 浑南现代有轨电车规划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轨道交通对沈阳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分析
    4.1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作用的分析
        4.1.1 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
        4.1.1.1 廊道效应原理
        4.1.1.2 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
        4.1.2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4.1.3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轴的影响
        4.1.4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中心的影响
        4.1.5 影响轨道交通作用发挥的因素
    4.2 国外实证研究
        4.2.1 国外实证研究一——东京
        4.2.1.1 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4.2.1.2 对城市空间结构及演化方式的影响
        4.2.2 国外实证研究二——莫斯科
    4.3 国内实证研究
        4.3.1 国内实证研究一——北京
        4.3.1.1 对城市空间规模演化的影响
        4.3.1.2 对城市空间结构和演化方式的影响
        4.3.2 国内实证研究二——上海
    4.4 轨道交通对沈阳空间发展作用的分析
        4.4.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4.4.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沈阳城市发展轴的影响
        4.4.3 城市轨道交通对沈阳城市中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沈阳市空间发展及协调发展策略
    5.1 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沈阳市空间发展
    5.2 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沈阳市空间发展优化策略
        5.2.1 土地利用及控制调整策略
        5.2.1.1 轨道交通的合理影响区
        5.2.1.2 建立“珠链状”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模式
        5.2.1.3 建立以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土地开发策略
        5.2.1.4 编制轨道交通线网密集区域的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5.2.1.5 加强生态控制线及各副中心规划边界的控制
        5.2.2 其他策略研究
        5.2.2.1 完善各副中心的各项功能
        5.2.2.2 实现与综合交通的衔接一体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铁西工业区百年历程 ——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关于选题当下的研究情况
    0.2 关于选题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特色
    0.3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1 沈阳机床一厂的建立
    1.1 日伪时期(1935 年至 1945 年)
    1.2 内战时期(1945 年至 1948 年)
2 沈阳机床一厂的发展
    2.1 恢复时期(1948 年至 1957 年)
    2.2 探索时期(1958 年至 1978 年)
    2.3 过渡时期(1979 年至 1985 年)
3 沈阳机床一厂的改造与振兴
    3.1 企业和技术改造时期(1986 年至 2001 年)
    3.2 “东搬西建”时期(2002 年至今)
4 从沈阳机床一厂看铁西工业区的历史变迁
    4.1 沈阳机床一厂的发展变迁可看作铁西工业区百年历程的缩影
    4.2 百年铁西工业区的工业遗产
    4.3 百年铁西工业区的未来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方法及改进进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对旧工业建筑的活化利用的原因
    1.3 相关名词释义及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相关既往研究
    1.6 国内外实践发展及比较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8 论文框架
2 武汉市工业建筑发展概况及保护活化利用现状简述
    2.1 武汉市工业建筑发展概况
    2.2 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简述
    2.3 本章小结
3 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分类分析
    3.1 商业住宅的组成部分
    3.2 宿舍及公寓建筑
    3.3 创意产业
    3.4 商业建筑
    3.5 工业主题博物馆
    3.6 本章小结
4 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分析及相应活化利用对策探讨
    4.1 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分析
    4.2 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建筑要素的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的方法
    5.1 空间要素
    5.2 造型要素
    5.3 建构要素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对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的建议
    6.1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的相关文书
    6.2 对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调研的部分访谈记录

(8)浅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 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 工业遗产资源保护初显成效。
    (三) 工业遗产景观开发初具规模。
二、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开发重视不够。
    (二) 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三) 工业遗产文化保护欠缺法律保障体系。
    (四) 工业遗产的保护资金投入普遍不足。
    (五) 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三、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一)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二) 加强宣传, 培养人们的工业遗产文化意识。
    (三) 加快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四) 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五) 维护工业遗产资源的原址原貌。
    (六) 开发区域性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联动项目。
    (七) 开发体验观光式旅游。
    (八) 设计多种类型的专题旅游线路。
    (九)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9)浅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
    1. 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2. 工业遗产景观开发初具规模。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1. 工业遗产保护开发重视不足。
    2. 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3. 工业遗产保护欠缺法律保障体系。
    4.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尚有待开发利用。
三、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大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2. 加强宣传, 培养人们的工业文化遗产意识。
    3. 加快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4. 维护工业遗产资源的原址原貌。
    5. 开发区域性工业遗产旅游联动项目。
    6. 开发体验观光式旅游。
    7. 设计多种类型的专题旅游线路。
    8.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10)振兴老工业基地 发展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及概念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的现状及分析
    1. 良好的发展基础, 成熟的外部条件。
    2. 典型案例带动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发展。
三、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1. 主题博物馆式。
    2. 公共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
    3.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4.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
    5. 组合开发模式。

四、沈阳铁西将变成“东方鲁尔”(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纪晓晴.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当代沈阳地区河道治理研究(1949-1990)[D]. 常卓航. 辽宁大学, 2017(02)
  • [4]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D]. 李青青. 沈阳建筑大学, 2013(05)
  • [5]多元文化机制影响下的近代沈阳空间结构[A]. 姚宏韬,申振.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 2012
  • [6]铁西工业区百年历程 ——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中心[D]. 王海川. 辽宁大学, 2012(03)
  • [7]武汉市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现状、方法及改进进究[D]. 张黎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8]浅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J]. 陈岩. 文化学刊, 2010(04)
  • [9]浅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J]. 陈岩. 沈阳干部学刊, 2010(03)
  • [10]振兴老工业基地 发展辽宁工业遗产旅游[J]. 代钰,田红雨,郭舒. 辽宁经济, 2007(06)

标签:;  ;  ;  ;  ;  

沉阳铁西将成为“东方鲁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