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法制史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冯曙霞[1](2021)在《润物无声,融课程思政于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课堂》文中研究指明融课程思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我国新时代高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明确指向。中国法制史属法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将中国法制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外考察、课后阅读、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能,既是切实落实我党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提高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
常冰霞[2](2020)在《论法学本科“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维度及教改路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法制史"是一门兼具历史学与法学的课程,追求法律制度的真相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追寻应是该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探析"中国法制史"的知识维度,应重视"中国法制史"的本体知识,建立本体知识与外围知识的内在联系。探析"中国法制史"的价值维度,树立当代中国的问题意识,发现与解释法律问题,充分挖掘法律史学的学科价值和现实功用。反思"中国法制史"的以往教学误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该课程及现有学情的教学方法。
张岩涛[3](2020)在《中国法律史学的恢复与繁荣(1978~2019)》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法律史学科在思想解放的时代大潮中得风气之先,在学科建制层面率先完善,积极参与并引领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学术讨论,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氛围。指导思想的动态演变间接推动了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拓展与转型,促进中国法律史学科在反思中发展,在发展中回归学科自身的研究理路中来。
何云鹏[4](2019)在《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初探》文中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中,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受到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一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本科教学中,更是遇到了诸多问题,诸如面对一些学生汉语能力偏低,缺乏通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在使用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效果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进一步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肖冠雅[5](2019)在《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法制史就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的法律制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带给学生无聊的感受,在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情境教育的出现给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为情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而且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主观地感知相关的知识内容。
张小姣[6](2019)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也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由于该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特殊性,学生普遍不重视该门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学体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朱潇[7](2019)在《知其来明诸往: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刍议》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受人质疑、授课效果差、缺乏当代视野等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范式进行新调整,才能使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思及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兼顾课程"务虚""务实"双重属性、将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注重古为今用、以史带法,或许是提高中国法制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赵晓耕,刘盈辛[8](2019)在《新中国法律史学科70周年记——以人大法律史学科发展历程为观照》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是新中国最先设置法律史教研室的法学院系,其法律史学科发展在新中国法律史学科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人大法律史学科的初创、恢复、壮大和升华历程,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律史学科发展状况的局部生动写照。以人大法律史学科发展为线索,观照马列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新型法律史学科70年发展历程,可以认为:1949—1978年是新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初创期,从确立全盘苏化的学科发展模式到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遭受严重打击,这一时期的法律史学科发展缓慢而曲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法律的重视,法律史学科得以恢复重建,并迎来了快速发展和走向繁荣的新时期;21世纪以来,法律史学科发展进一步迈入传承与升华的新阶段。在此期间,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得以从法律史研究对象中剥离,学科内容日益具有独立性,学科建设日渐成熟,学术研究更加科学系统。展望未来,法律史学科一方面要发扬学科自省精神,树立学科自觉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科间的交流和学科内的传承,从而为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郑颖慧[9](2018)在《“刑法史”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文中指出《中国法制史》课程设置始自晚清学制改革,现为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以"中国古代法制史"部分为主体,中国古代法制演进从法律起源、法律思想、立法活动和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刑法史"特点,因此,"刑法史"居于整个《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遵循这一教学思路,在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把握中国古代法制发展本质和原貌,以学习律学和刑事司法程序为重点把握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独特性和杰出成就。鉴于"刑法史"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作用,提出教材编撰体例改革构想,以清晰区分传统法和近代法的显着差异。
穆永强,邓倩楠[10](2018)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新型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法学人才的质量,本研究为中国法制史构建了线下线上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中国法制史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法制史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润物无声,融课程思政于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
二、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
(一)课堂讲解环节,将课程思政资源传输于具体的课程知识点 |
(二)课堂讨论环节,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
(三)课外考察环节,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 |
(四)课后阅读环节,向学生推介课程思政的课后学习文献 |
(五)课程考核环节,设置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考核试题 |
(2)论法学本科“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维度及教改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定位 |
二、“中国法制史”的知识维度 |
(一)重视“中国法制史”的本体知识 |
1. 阐释法律制度背后的立法背景与立法思想 |
2. 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法体系 |
(二)重视“中国法制史”的外围知识 |
三、“中国法制史”的价值维度 |
(一)树立当代中国的问题意识 |
(二)发现与解释法律问题 |
(三)重视地方法制史 |
四、“中国法制史”的教改路径 |
(一)反思教学误区 |
(二)更新教学理念 |
(三)改革教学方法 |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
2. 开展小组竞赛 |
3. 设置第二课堂 |
4.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五、结语 |
(4)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特点 |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民族地区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的对策 |
(5)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概述 |
二、中国法制史情境教育的优势 |
(一) 强化学习记忆 |
(二) 促进思维发散 |
三、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研究 |
四、结束语 |
(7)知其来明诸往: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法制史的现实困境 |
(一) 学界对课程意义的质疑 |
(二) 教师的授课困境 |
(三) 学生接受知识的困境 |
二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改革思路 |
(一) 对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精确定位 |
(二)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改革思路 |
三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
(一) 强化意识、提高兴趣 |
(二) 以史带法、互利互导 |
1. 借助古典名着带动学习 |
2. 通过“名人效应”加深学生记忆 |
3. 使法制史的课堂教学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
(三) 方式创新、与时俱进 |
(8)新中国法律史学科70周年记——以人大法律史学科发展历程为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创时期:1 9 4 9—1 978年 |
二、恢复与发展时期: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 |
(一)一场突破“禁区”的讨论 |
(二)学科内容初具独立性 |
(三)学术研究走向科学化 |
三、壮大与辉煌时期:20世纪90年代 |
(一)法律史学科与法学教育实践的发展 |
(二)学科建设的成熟化 |
(三)研究的系统化与多元化 |
四、传承与升华时期:21世纪以来 |
(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
(二)不断完善的学科建设 |
(三)“重其所重、兼收并蓄”的科研特色 |
五、法律史学科发展与中国法治现代化 |
(10)“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分析 |
(一) 课程教学现状 |
(二)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
(一)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实现全过程教学 |
(二) 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 |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一) 网络课堂建设 |
1.“中国法制史”网络课堂建设 |
2.“中国法制史”教学资源整合 |
3. 优化线下和线上课堂的运行机制 |
4. 构建适合混合式教学的考核机制 |
(二) 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有机结合 |
1. 强化“中国法制史”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 |
2. 促进中国法制史与传统法文化相融合 |
3. 促进中国法制史与当代法治教育相结合 |
4. 提升网络课程平台的便捷性和共享性 |
四、结语 |
四、中国法制史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润物无声,融课程思政于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课堂[J]. 冯曙霞.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1(08)
- [2]论法学本科“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维度及教改路径[J]. 常冰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5)
- [3]中国法律史学的恢复与繁荣(1978~2019)[J]. 张岩涛. 法学教育研究, 2020(02)
- [4]高校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初探[J]. 何云鹏. 法制与社会, 2019(36)
- [5]自媒体时代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情境教育分析[J]. 肖冠雅. 法制博览, 2019(21)
- [6]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张小姣. 法制与社会, 2019(17)
- [7]知其来明诸往: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刍议[J]. 朱潇. 教育现代化, 2019(41)
- [8]新中国法律史学科70周年记——以人大法律史学科发展历程为观照[J]. 赵晓耕,刘盈辛.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9(02)
- [9]“刑法史”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 郑颖慧. 东南法学, 2018(02)
- [10]“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穆永强,邓倩楠.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