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唑在主要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多效唑在主要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一、多效唑在主要农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博,马伟杰,陈浩旭[1](2022)在《氟节胺和多效唑在绿篱植物红叶石楠化学修剪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氟节胺、多效唑对常用绿篱植物红叶石楠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寻求最优矮化处理方式。[方法]以不同浓度氟节胺以及氟节胺、多效唑复合药剂对红叶石楠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方法]25%氟节胺500倍液+400 mg/L多效唑抑制红叶石楠生长的效果最好,其次是25%氟节胺750倍液+400 mg/L多效唑,这2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除修剪后立即使用25%氟节胺150倍液与300倍液进行喷雾这2组处理之外,其余各组处理与对照差异显着,对红叶石楠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结论]综合抑制效果、药剂持续期及用药成本,25%氟节胺500倍液+400 mg/L多效唑复合药剂在绿篱修剪后5 d进行叶面喷施对绿篱红叶石楠的抑制效果最好。

吕朝耕[2](2021)在《“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等优质中药材生产概念的推广应用,已有种植者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使用有机肥部分取代化肥等措施。而与农药、化肥问题趋好相对应的,是具“膨大剂”样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当使用问题逐渐凸显。由于中药材有区别于一般农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对药材质量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业界广泛讨论。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围绕栽培过程中“膨大剂”施用对占药材多数的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相关问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对中药材“膨大剂”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进一步基于田间试验开展了多效唑-麦冬、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3组代表性样本的相关研究;在氯化胆碱单因素考察研究外,以山药为例开展了基于整体栽培技术层面的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并对生态/有机栽培中药材溯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结合实地调研阐明中药材用“膨大剂”相关概念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明确了中药材用“膨大剂”具体化学成分为以植物生长延缓剂为代表的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基于农药登记数据库,从现有产品注册登记的5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到以矮壮素、氯化胆碱、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胺鲜酯等为代表的12种具“膨大剂”作用的成分。进一步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分析,指出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产量、质量的影响情况复杂,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药材对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同一药材对不同浓度的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同一处理下药材不同部位或不同成分对处理的反应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作用效果。指出当前中药材实际生产中“膨大剂”的滥用有可能对中药材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缺乏充分研究基础的当下,应严格按照已有管理要求,禁止其随意使用。并同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应注意田间试验的规范设计,提高相关研究对中药材实际生产的指导价值。2.基于田间试验开展多组“膨大剂”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本部分研究基于田间试验,结合性状观测与代谢组学定性和多成分定量分析,开展了麦冬-多效唑、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三组“膨大剂”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性状观测结果显示不同“膨大剂”-药材组合表现有所差异,麦冬上,多效唑处理可抑制麦冬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提高单株麦冬结块根数和单个块根大小,进而提高麦冬药材产量,其中最高中浓度多效唑(3kg/亩15%可湿性粉剂)处理下两年平均增产幅度为约45%;而丹参、山药观测结果显示产量等性状指标在矮壮素、氯化胆碱分别处理下未产生显着差异。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方面,麦冬研究中,首先基于UPLC-Q/TOFMS技术,通过检测条件优化、裂解规律总结、保留时间分析等从麦冬中鉴定了 135个甾体皂苷和47个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多效唑处理对麦冬化学成分影响,PCA与PLS-DA分析显示对照组样品与各多效唑处理组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效唑可造成麦冬药材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含量升高和甾体皂苷类成分降低,且存在中、高浓度多效唑处理影响程度高于低浓度的一定范围内剂量正相关性;进一步OPLS-DA分析显示,2019年对照组与多效唑处理组样品主要差异因子中6种高异黄酮类成分中有5个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3种皂苷类成分中有12个为对照组含量高于多效唑处理组,2020年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均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中12种为对照组含量最高。定量分析显示,4种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可溶性多酚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高于对照组,游离糖和总皂苷表现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低于对照组;10种具体成分含量测定显示多效唑处理组麦冬样品中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和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升高20%~180%和最高下降约40%(中浓度处理组)。丹参相关研究中,首先利用UPLC-Q/TOF MS技术从丹参中推断出47个丹参酮类成分和22个酚酸类成分。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矮壮素处理组样品间存在分别聚类趋势,其中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样品间差异更为明显;PLS-DA和OPLS-DA分析显示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可引起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总体降低,且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降低程度更为显着;其中两年共有的主要差异成分有Dihydroisotanshinone Ⅰ,Tanshinone ⅡA,Dihydrotanshinone Ⅰ,Isotanshinone Ⅰ 和 Salviolone。10 种具体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总体一致,4种丹参酮类成分表现为矮壮素处理组样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6种酚酸类成分则多未见显着差异;具体而言Tanshinone ⅡA含量两年样品平均降低幅度在20%左右,Dihydrotanshinone Ⅰ和Cryptotanshinone 含量下降约 20%~70%,Tanshinone Ⅰ 下降近 10%。此外,基于总蛋白、游离糖、淀粉等多种初生代谢物和总黄酮、总皂苷等次生代谢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氯化胆碱对山药质量未产生显着影响。3.以山药为例开展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药材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可靠样本,开展有机栽培山药与常规栽培山药质量差异分析,多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常规山药样品相比有机样品总蛋白、游离氨基酸等含氮初生代谢物平均含量高出30%以上,这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有关;有机山药样品的总黄酮、总皂苷、总可溶性多酚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山药70%以上,此结果可能与有机体系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禁用有关。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一般被认为是各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机栽培山药可能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探索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的可能性。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山药样品在多个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常规栽培样品中δD、δ18O和多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有机样品,其原因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相关;而有机样品具有更高的δ15N和Zn含量,可能归因于有机栽培模式中有机肥的使用。基于多种算法的溯源结果显示SVM、Lasso、随机森林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常规OPLS-DA具有更好的判别能力,其中随机森林模型以AUC值0.972和预测准确率97.3%表现最佳,后续分析显示Mn、Cr、Se、Na、δD、As、δ15N等为模型的主要贡献因子。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膨大剂”具有改变药材质量的可能性,应谨慎对待中药材生产中“膨大剂”的使用,加强其使用管理。

吴淑春[3](2021)在《手性农药糠菌唑的立体选择性行为及毒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唑类杀菌剂既有杀菌作用又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因而在农业上被广泛应用,但这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该类化合物因含1个及以上手性中心而存在手性对映异构体,属手性农药。手性对映异构体在非手性环境中虽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但与生物体内的手性药物靶标作用后,往往会表现出立体选择性吸收、分布、降解和毒性效应等行为。本课题以糠菌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肝微粒体、大鼠为体外、体内动物模型,主要研究了手性农药糠菌唑的生物立体选择性行为、肝毒性效应和毒理机制。为手性农药糠菌唑的风险评估、农产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保障提供了更加准确、全面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采用体外孵育的方式对糠菌唑在大鼠、兔、狗、小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及多效唑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和酶促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2)采用单次灌胃给药的方式对糠菌唑在雄性大鼠体内的立体选择性吸收、分布、降解和主要代谢物及四种代谢酶基因转录响应进行分析。(3)采用生理学、病理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子对接、RT-q PCR、Western blot等研究手段,系统分析糠菌唑致雄性大鼠肝毒性效应和毒理机制。以肝微粒体为模型,采用体外孵育的方式和HPLC-MS/MS、VCD技术,建立了糠菌唑对映体和多效唑对映体在肝微粒体中的提取、净化、拆分和定量分析方法,并确定了糠菌唑4个对映体的绝对构型。研究了糠菌唑、多效唑对映体在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外消旋体糠菌唑在大鼠、兔、狗、小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孵育后,4个异构体均遵循一级降解动力学,但在人和小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速率相对较慢。(2S,4R)-和(2R,4S)-糠菌唑在5种供试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趋势一致;(2R,4R)-和(2S,4S)-糠菌唑只在兔肝微粒体中有显着性立体选择性降解(P<0.001),而在小鼠肝微粒体中几乎没有立体选择性降解。酶促反应动力学结果也证实了糠菌唑降解存在立体选择性及种属差异。多效唑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降解动力学和酶促动力学分析显示,(2S,3S)-多效唑在大鼠肝微粒体中被优先降解和清除,表现出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分别单剂量灌胃13.8 mg/kg剂量的4种光学纯糠菌唑和外消旋糠菌唑,采用HPLC-MS/MS法和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糠菌唑对映体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降解、主要代谢物及四种代谢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糠菌唑在大鼠组织(肠、肝脏、肺、心、肾和睾丸)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半衰期为0.56~6.48h,糠菌唑对映体在大鼠组织内的吸收、运输及降解存在立体选择性,但不同组织中的立体选择性不同,对于(2RS,4RS)-糠菌唑,肠、肺、心、肾、睾丸中均为(2R,4R)-糠菌唑浓度较高,而肝脏中(2S,4S)-糠菌唑浓度较高;对于(2RS,4SR)-糠菌唑,肠、肝脏、睾丸中为(2R,4S)-糠菌唑浓度较高,而肺和肾中(2S,4R)-糠菌唑浓度较高;同时(2RS,4RS)-糠菌唑浓度低于(2RS,4SR)-糠菌唑。代谢物检测结果表明糠菌唑在大鼠体内主要发生了羟基化、二羟基化和羟基取代溴反应,其中肠中糠菌唑代谢物相对浓度最高,肺中代谢物种类相对丰富;(2S,4S)-糠菌唑代谢物种类少,相对含量低,可能与其在肠、肺、心、肾、睾丸中均被优先降解有关;(2R,4S)-糠菌唑代谢物种类多,相对含量高,可能与其在组织中含量高,降解速度最慢有关。糠菌唑对大鼠肝脏中Cyp1a2、Cyp2d4、Cyp2e1和Cyp3a1 m 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糠菌唑对cyp2e1和cyp3a1表达的上调作用最明显,其次是cyp1a2,再次是cyp2d4。通过比较分析4个光学纯糠菌唑对cyp3a1、cyp2e1、cyp1a2和cyp2d4基因表达的影响水平,我们发现(2R,4S)-糠菌唑对肝四种代谢酶基因表达影响较低,(2R,4R)-糠菌唑对肝四种代谢酶基因表达影响较高。rac-糠菌唑对cyp3a1、cyp2e1表达的影响普遍低于光学纯糠菌唑,对cyp1a2、cyp2d4表达的影响普遍高于光学纯糠菌唑,表明不同对映体对大鼠肝脏中四种代谢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分别连续灌胃0,13.8,32.8和65.6 mg/kg/d剂量的糠菌唑10天,结合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研究了糠菌唑对大鼠生理、病理、毒性效应的影响和毒理机制。生理和病理实验结果表明,短时间糠菌唑暴露会引起肝脏组织损伤和肝脏生化指标改变,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丙酮酸(Pyr)和总胆固醇(TC)等。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糠菌唑暴露后有58个代谢物和259个基因发生显着变化,并且脂肪代谢和胆汁酸代谢途径均发生显着性变化。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糠菌唑可以与PPAR-γ相互作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分析结果表明,糠菌唑显着降低PPAR-γ在肝脏中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推断糠菌唑可通过抑制PPAR-γ信号途径降低脂肪的合成。以上结论表明短时间糠菌唑暴露可能会在生理、代谢组和转录组水平上导致大鼠肝毒性,并为糠菌唑诱导哺乳动物肝毒性的毒理机制推测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

魏世林[4](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文中提出乙烯利、矮壮素和烯效唑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3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河北农业大学培育的高粱品种‘农大红1号’为试验材料,以3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conazole)分别采用3个浓度梯度在高粱拔节期均匀喷施,对照组用等量清水处理。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喷施浓度。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株高降低(各处理株高分别较对照降低:乙烯利:10.7%、11.7%、17.5%;矮壮素:6.1%、8.3%、11.5;烯效唑:39.9%、44.7%、52.7%)、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抗折力增加,有效提高了高粱抗倒伏能力。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缩短叶片长度提高高粱抗倒伏能力。烯效唑对高粱茎秆和叶片影响显着高于乙烯利和矮壮素,乙烯利与矮壮素之间差异不显着。2.各处理叶面积、SPAD、Ci、Tr、Gs和Pn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增加。Ci随生长发育进程先上升后下降,在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低浓度下对Gs影响依次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且差异显着。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Pn影响依次为:烯效唑>乙烯利>矮壮素(C3浓度下高粱Pn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44.2%;乙烯利:22.9%;矮壮素:19.3%。),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3.不同生长时期高粱SOD、POD、CAT活性、SP和SS含量均高于对照,MDA含量较对照降低。SOD和POD活性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呈下降趋势,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上升。CAT活性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活性下降。SP含量于拔节期至开花期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对高粱抗逆性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4.研究发现,各处理高粱GA和IAA含量较对照降低,ZT和ABA含量较对照增加。随处理浓度增加GA和IAA含量下降,ZT和IAA含量上升。GA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下降。ZT和IAA含量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上升,之后下降。ABA含量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呈上升的趋势。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5.试验对高粱产量指标分析后发现,高粱穗粒重除乙烯利在Cl浓度下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穗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27.9%;矮壮素:11.3%;乙烯利:9.0%),且随处理浓度上升而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千粒重除矮壮素在C3浓度下显着高于对照外,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穗粒数显着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各处理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乙烯利:7.2%、13.5%、19.2%;矮壮素:10.2%、10.2%;18.6%;烯效唑:22.7%;28.8%;36.0%。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调节高粱产量系数,提高高粱产量。6.试验对高粱籽粒品质进行测量后发现,各处理高粱籽粒蛋白质、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对照增加,且随处理浓度增加上升。淀粉和脂肪含量较对照下降,且随着处理浓度上升含量下降。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节高粱营养物质积累,改善籽粒品质。7.研究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调节主要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含量实现的:(1)株高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ZT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节间长度与GA和IA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ABA和ZT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茎粗与IA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降低高粱GA和IAA含量,增加ABA和ZT含量,使株高降低,茎粗增加,茎秆抗折力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强。(2)高粱光合指标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来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提高高粱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3)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降低GA和IAA含量,促进高粱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增加,使MDA含量降低,提高高粱抗逆能力。综合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烯效唑对高粱影响显着大于矮壮素和乙烯利,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不显着。烯效唑浓度在1110mg/L-1665mg/L时能够显着降低高粱株高,有效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时显着提高高粱产量,且对高粱生育期影响较小,能够适时收获。

周晓雅[5](2020)在《多效唑抑制桃新梢生长的效应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桃(Prunuspersica)是多年生落叶果树,桃发枝率及成枝力强,管理不善,易造成树体郁闭,进而影响桃品质和效益。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可有效控制桃树过度的营养生长。赤霉素(Gibberellin,GA)是决定桃新梢生长的重要激素。本课题组前期通过比较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为GA20ox基因,与GA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因此,从分子水平阐明赤霉素对多效唑的响应以及与PpGA20ox家族基因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能为多效唑抑制赤霉素水平进而调控树体生长势提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黄金冠’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外源PP333处理,测量统计新梢生长指标和内源GAs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GA3合成与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途径中关键基因在不同时期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克隆出桃PpGA20ox家族的3个基因(PpGA20ox1、PpGA20ox2和PpGA20ox3)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并结合瞬时转化烟草以及转基因拟南芥试验,分析了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对PP333感受能力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黄金冠’桃喷施1500mg/L PP333,在PP333处理后第4d桃新梢表现显着的生长抑制,第7d表现出节间缩短,15d后枝条基木停长;细胞伸长相关基因EXP和XTH表达显着下调并在第7d下调幅度达到最大。该结果表明PP333可有效抑制桃新梢的生长。2、利用qPCR技术,分别检测PP333处理后‘黄金冠’桃嫩梢中GA合成代谢及信号转导路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P333处理后桃树体内活性GA持续下降;喷施初期赤霉素合成基因CPS、KS、KAO、KO、GA20ox、GA3ox的表达量均在不同时间段高于对照而后期表达被抑制,说明树体通过赤霉素的前馈及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其中GA20ox基因受反馈调节的时间较其他合成基因最短,这可能是多效唑抑制桃新梢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赤霉素代谢基因GA2ox的表达量与对照趋势较为一致且变化幅度较小,表明GA含量的减少与代谢作用关系不大。GA信号路径中相关基因DELLA、GID1b、SLY1在PP333处理后其表达量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略微下调趋势,推测PP333在转录水平上通过降低大量GA信号路径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减弱了 GA信号转导对植物的生长调控,抑制了桃树新梢伸长。3、通过同源比对,克隆得到PpGA20ox1、PpGA20ox2和PpGA20ox3,测序得CDS全长分别为1184bp、1164bp、1064bp;编码氨基酸387、387、384个。生物信息分析表明PpGA20ox蛋白为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含有高度保守的20G-Fe(Ⅱ)-Oxy蛋白结构域、Fe2+结合位点和2-酮戊二酸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pGA20ox1、PpGA20ox2和PpGA20ox3的氨基酸序列与分别与杏和梅花中对应基因成员亲缘关系较近,在桃中PpGA20ox2和PpGA20ox3同源性高,说明GA20ox基因在遗传进化方面较为保守且符合遗传进化规律。构建瞬时表达载体pROKⅡ-PpGA20ox-GFP转化烟草叶片显示PpGA20ox1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中;PpGA20ox2和PpGA20ox3均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推测这两个基因在功能上可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PCR鉴定分别获得PpGA20ox1、PpGA20ox2、PpGA20ox3转基因T3代拟南芥稳定的纯系植株,对其进行表型分析表明,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在萌发速率、根长、叶面积、结实量和株高上都有所提高。其中PpGA20ox1对植株地上部分器官的发育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叶片中活性GA含量更高;PpGA20ox2和PpGA20ox3更能促进植株根的伸长。用浓度为50mg/L的PP333处理各转基因植株,其生长受抑制程度由弱到强依次为PpGA20ox1、PpGA20ox2、PpGA20ox3,这表明PpGA20ox1在阻碍PP333药效的发挥上有更重要作用。

王祯仪[6](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左官强[7](2020)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保证粮食供应至关重要。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控作物生长,改善光合,增加产量。为明确新型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1-(3,3-二甲基-2-氧代丁基)-1H-1,2,4-三氮唑-3-羧酸(CGR3-1)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为调节剂在大豆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在国家杂粮中心盆栽场进行盆栽试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供试大豆品种,以清水喷施为对照,研究了CGR3-1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以及脂肪酸组成的调控效应,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V3期喷施CGR3-1显着提高了合丰50始花期(R1)和鼓粒盛期的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68%和21.90%,垦丰16始花期光合速率显着提高了97.16%。R1期喷施CGR3-1对大豆净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合丰50 R1期的气孔导度(gs)以及合丰50 R6期和垦丰16鼓粒始期(R5)的胞间CO2浓度(Ci)提升显着。R5期喷施CGR3-1对大豆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无显着影响。2.第三节期(V3)喷施CGR3-1显着降低了鼓粒盛期(R6)合丰50和垦丰16叶片淀粉积累,并分别下降2.03%和14.11%。CGR3-1显着增加了合丰50籽粒蔗糖含量,降低了荚皮中蔗糖含量。对于垦丰16,CGR3-1显着降低了籽粒中蔗糖含量,提高了荚皮蔗糖含量。R1期应用CGR3-1提高了合丰50叶片蔗糖含量,但降低了淀粉积累。与对照相比,合丰50 CGR3-1处理籽粒蔗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下降53.89%和24.21%。R1期喷施CGR3-1显着增加了R6期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较对照增加了47.62%。CGR3-1显着增加了合丰50荚皮淀粉含量,显着降低了垦丰16荚皮蔗糖含量。R5期喷施CGR3-1增加了R6期合丰50和垦丰16叶片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合丰50 CGR3-1处理籽粒蔗糖含量增加了34.59%,而垦丰16则降低了25.49%。此外,CGR3-1也降低了R6期垦丰16荚皮淀粉含量。3.V3期喷施CGR3-1降低了大豆百粒重。R1期CGR3-1处理提高了合丰50大豆百粒重,增加了垦丰1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使产量提高27.62%。R5期应用CGR3-1后,合丰50百粒重较对照提高9.98%,而垦丰16则降低3.52%。V3期应用CGR3-1有利于合丰50亚油酸含量增加。4.始花期(R1)喷施CGR3-1能够调控大豆叶片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且合丰50和垦丰16对植物生长调节剂CGR3-1的响应不同。CGR3-1提高了垦丰16中HEMA(Glyma.04G089800),CHLI(Glyma.07G204300),CHLM(Glyma.05G200500,Glyma.08G007900)叶绿素合成基因表达水平。CHLI(Glyma.07G204300)和CHLM(Glyma.05G200500,Glyma.08G007900)在合丰50叶片表达中有所增加,但同时也诱导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HEMA(Glyma.04G089800)的下调以及血红素合成基因HEMH(Glyma.04G050400)的上调。综上所述,CGR3-1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并以R1期喷施CGR3-1对大豆垦丰16的增产效应最为显着。R1期处理的大豆植株叶绿素合成增加,通风透光性好,整株叶片受光率强,产量较V3和R5期高。V3期应用CGR3-1有利于合丰50籽粒亚油酸含量的增加。

廖剑锋[8](2020)在《多效唑在沙糖橘控梢促花上的应用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效唑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茎伸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等作用,在沙糖橘种植中还具有保果、促花的作用。为探究多效唑在沙糖橘控梢促花上的应用,采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沙糖橘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沙糖橘树梢数、开花数、着果数和着果率均随着喷施的多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树梢长度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在沙糖橘种植过程中,喷施700 mg·kg-1的多效唑溶液效果最好,梢数达280.4条,梢长9.2 cm,花的数量为9 821朵,着果数为4 920.1个,着果率为50.1%;与对照相比,树梢数、开花数、着果数以及着果率均增加,且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适于在沙糖橘控梢促花中应用。

蔡光容[9](2019)在《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控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项新型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用量少、见效快、操作简单和便于推广等优点,在缓和作物遗传、缓解限制,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恶化造成胁迫事件频发的条件下,化控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以烯效唑、多效唑为代表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增产、抗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烯效唑、多效唑在生产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包括药效敏感容易产生药害、缓解胁迫伤害的同时延缓了作物的生长进程,部分三唑类调节剂存在土壤残留,对动物存在一定的慢性毒害。绿豆是一种杂豆类作物,其种子颗粒较小、萌发活力较高,是研究豆类作物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想试材。为了寻求活性广、低毒、绿色、环保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2,4-三唑类衍生物,并以绿豆“绿丰5号”为试材,将所有目标化合物设计为不同浓度(0μM、1μM、10μM、100μM、1000μM)浸种处理,22±2℃下黑暗培养,培养5 d后考察绿豆主根根长和侧根数量,筛选出1个具有促进主根伸长生长效应较好的化合物---CGR3。进一步开展CGR3对绿豆根部内源激素平衡、根生长动力学以及经皮、经口毒性评价研究。为了拓展CGR3在绿豆上的应用范围,分别考察其对绿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增加绿豆逆境抗性的调控效应,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0个含1,2,4-三氮唑官能团的衍生物,其中9个是新化合物并被第一次所报道。采用NMR,HRMS技术对所有新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红外(IR),X-单晶衍射手段对部分化合物做进一步的结构佐证。鉴定结果能合理解释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选择的合成条件以及结构表征手段合理且有效。化合物AP2对绿豆根据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调控生理效应与烯效唑不同。AP2与CGR3是同系物,结构特征相似。100μM CGR3处理促进绿豆主根的伸长生长,其根长较对照处理增加43.4%,高于AP2和其余所合成化合物。CGR3同浓度下促进根伸长效应与市场化调节剂DTA-6处理效果接近。这些结果拓宽了三氮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活性,且CGR3属于植物生长促进剂。绿豆发芽48 h后经100μM CGR3处理可显着提高绿豆根部生长素含量,处理后第4d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增加3.15倍;与对照处理相比,CGR3处理96 h内持续增强ABA的积累,而赤霉素对CGR3的响应呈前期抑制后期促进的趋势;对照与CGR3处理根中ZR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说明CGR3不是单独影响其中某一个内源激素平衡,而是多个激素共同作用,从而调控绿豆根系的生长发育。CGR3处理72 h后绿豆根伸长量达最大值,较对照增加21.6%.根据小鼠经口和大鼠经皮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化合物CGR3属于经口和经皮急性低毒类物质。小鼠急性经口试验:雄性LD50为4250 mg/kg,雌性为2890 mg/kg;大鼠(雄性,雌性)急性经皮试验:LD50>2000 mg/kg。250μM CGR3浸种显着提高了绿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50 mg/200 g CGR3拌种处理,显着提高绿豆苗期株高,植株的生物量,根冠比。说明CGR3可有效调控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50 mg/200 g CGR3增强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电子传递能力、潜在光化学能、PS II反应中心原初电子转化能力以及光化学能的分配额度,说明CGR3处理有利于绿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利用。此外,该浓度下CGR3处理还增加了绿豆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导度,这些研究结果说明CGR3可有效地调控绿豆叶片气孔的开度,保持较好的通透性,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利用率,最终增加了碳同化能力和净光合速率。150mM氯化钠胁迫条件下,250μM CGR3处理能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以及生物量的抑制;减少根部丙二醛、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33.1%、29.2%和41.6%;提高绿豆根部GSSG、AsA的含量和AsA/DHA值,分别较单独盐胁迫处理增加16.3%、4.9%和25.8%,同时显着降低绿豆根中GSH、DHA的含量和GSH/GSSG值,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43.9%、8.7%和35.1%。与对照相比,250μM CGR3处理提高了CAT、GR、GST、POD、SOD抗氧化酶的活性,其中GST酶活提高4.26倍,GR、POD、SOD、CAT酶活则分别提高1.11倍、1.45倍、1.16倍和1.29倍。此外,中度盐胁迫下,250μM CGR3处理诱导了7个绿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候选胁迫应答基因的上调表达,分别是LOC106755414 p-GST、LOC106775403 p-GST-pA、LOC106761010GST 3 like、LOC106754873 p-GST、LOC106755029 p-GST、LOC106761043 GST 3 like和LOC106755411 GST。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中度盐胁迫条件下适宜浓度的CGR3可减少绿豆根活性氧的含量从而降低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通过增强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光甘肽巯基转移酶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最终提高绿豆抵抗中度盐胁迫伤害的能力。始花期(R1)叶面喷施100 mg/L的CGR3,与对照相比,CGR3处理有效地调控了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SPAD值。100 mg/L处理在盛花期(R2)达最大蒸腾速率和SPAD值,R4期获取最大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测产结果表明,100 mg/L CGR3可提高绿豆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38.9%和22.1%。该研究结果表明始花期(R1)喷施100 mg/L的CGR3可增强绿豆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增产23.4%。

桂慧颖[10](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青花椒是我国重要的香料、油料和药用经济树种,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生态树种。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泛栽植于我国西南、华南及中南地区。随青花椒产业的扩大,良种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过于粗放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青花椒单产低、品质差、落花落果严重,使青花椒产业发展受阻,急需一种便捷高效的增产措施。本试验以汉源葡萄青椒(Zanthoxylum armatum?HanyuanPutaoQingjiao?)为材料,对其花芽分化过程及形态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包括: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和PBO)对花芽分化、枝梢生长、抗寒性和产量的影响。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调节剂施用效果,以期筛选出最佳的能有效提高汉源葡萄青椒综合增产能力的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汉源葡萄青椒为聚伞状圆锥花序,根据其花芽发育顺序可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序轴分化期、花蕾分化期、萼片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分化周期较长,从九月下旬初始分化一直持续到翌年一月下旬全部分化完成。(2)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源ABA含量及IAA/GA、ABA/GA和(IAA+ABA)/GA比值,降低IAA和GA含量,促进花芽分化。各调节剂处理中降低内源IAA和G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0 mg/L烯效唑,提高内源AB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700 mg/L多效唑,提高IAA/GA、ABA/GA和(IAA+ABA)/GA比值效果最好的处理为1000 mg/L多效唑。(3)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汉源葡萄青椒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SOD和POD酶活性,减少MDA积累,强化植株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各调节剂处理中提高汉源葡萄青椒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均为400 mg/L烯效唑。(4)施用生长调节剂亦可抑制汉源葡萄青椒枝条伸长,增加粗度,提高木质化程度,提高分化率及坐果率,有明显增产效果。各调节剂处理中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0 mg/L烯效唑,增加汉源葡萄青椒单株产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300 mg/L烯效唑。(5)运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各生长调节剂综合增产效应,400 mg/L烯效唑处理的综合值最大,1000 mg/L多效唑处理次之,1500 mg/L PBO处理综合值最小。就调节剂种类而言,烯效唑的综合增产效果最好,多效唑次之,PBO最差。对汉源葡萄青椒施用400 mg/L烯效唑可获得最大综合增产效果。综上所述,施用适宜种类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并显着提升其综合增产能力,获得高产。

二、多效唑在主要农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效唑在主要农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氟节胺和多效唑在绿篱植物红叶石楠化学修剪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点和对象。
        1.1.2 植物栽培和环境条件。
        1.1.3 试验药剂。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6月26日各组处理对红叶石楠生长的抑制效果
    2.2 7月24日各组处理对红叶石楠生长的抑制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2)“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种植中“膨大剂”使用对药材质量影响及其管理
    1.2 麦冬、丹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概述
    1.3 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用于有机产品溯源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2.1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性状指标影响观测
    2.2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2.3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3.1 矮壮素处理对丹参产量影响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3.3 矮壮素对丹参化学成分影响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胆碱和生态种植对山药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
    4.1 氯化胆碱处理对山药产量质量影响
    4.2 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山药质量影响
    4.3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的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手性农药糠菌唑的立体选择性行为及毒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和手性农药概述
    1.2 手性化合物绝对构型确定
        1.2.1 基于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
        1.2.2 X-射线单晶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1.2.3 光谱法
    1.3 手性农药生物立体选择性行为
        1.3.1 手性农药发生立体选择性的判别指标
        1.3.2 手性农药在农作物中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1.3.3 手性农药在发酵食品中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1.3.4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1.4 组学技术在农药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在农药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2 代谢组学在农药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糠菌唑、多效唑在体外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
    2.1 糠菌唑在大鼠、兔、狗、小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多效唑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代谢行为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糠菌唑在大鼠体内的立体选择性行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试验动物
        3.2.3 仪器
        3.2.4 光学纯糠菌唑的制备
        3.2.5 试验方案
        3.2.6 样品前处理与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验证
        3.3.2 糠菌唑在大鼠体内的降解行为
        3.3.3 糠菌唑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
        3.3.4 糠菌唑对大鼠肝四种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糠菌唑致大鼠肝毒性效应及毒理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溶液
        4.2.3 试验动物
        4.2.4 仪器
    4.3 试验方案
        4.3.1 动物试验与样本收集
        4.3.2 肝病理学分析
        4.3.3 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分析
        4.3.4 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4.3.5 转录组分析
        4.3.6 分子对接分析
        4.3.7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4.3.8 实时定量PCR分析(RT-qPCR)
        4.3.9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LC-Q-TOF-MS方法学验证
        4.4.2 糠菌唑暴露对大鼠体重和肝重的影响
        4.4.3 肝脏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4.4.4 血清生化检测结果
        4.4.5 肝脏生化检测结果
        4.4.6 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4.4.7 肝脏转录组分析
        4.4.8 糠菌唑对PPAR-γ的影响
        4.4.9 糠菌唑对肝脏中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缩略词与中文对照(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1 乙烯利
        1.2.2 矮壮素
        1.2.3 烯效唑
    1.3 植物生长调节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株型的影响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物光合的影响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产量的影响
        1.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1.3.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栽培管理
        2.2.2 农艺性状调查
        2.2.3 光合指标测定
        2.2.4 生理生化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MDA含量的影响
        3.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光合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渗透性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片的影响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开花期的影响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高的影响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型的影响
        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性状的影响
        3.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3.2.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高粱株型和穗粒数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2.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抗倒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 与抗折力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5 抗倒伏指标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5)多效唑抑制桃新梢生长的效应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多效唑生长调节机制
        1.1.1 多效唑的理化性质
        1.1.2 多效唑的生理作用
        1.1.3 多效唑的作用机理
        1.1.4 多效唑使用的注意事项
    1.2 赤霉素对植物株高的调控机制
        1.2.1 赤霉素简介
        1.2.2 赤霉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1.2.3 赤霉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1.2.4 赤霉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作用机制
    1.3 GA20-ox的研究进展
        1.3.1 GA20ox在赤霉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
        1.3.2 GA20ox基因的表达
        1.3.3 GA20ox基因的功能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材的培养及处理
        2.1.3 菌株和载体
        2.1.4 主要试剂及配置
        2.1.5 仪器设备
        2.1.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指标测量
        2.2.2 赤霉素的测定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4 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2.2.5 亚细胞定位
        2.2.6 桃PpGA20ox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7 桃PpGA20ox基因转化拟南芥
        2.2.8 超表达PpGA20ox基因的株系表型特征
        2.2.9 喷施多效唑对转PpGA20ox家族各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效唑处理对‘黄金冠’桃新梢生长的影响
        3.1.1 多效唑处理对‘黄金冠’桃新梢及节间长度影响
        3.1.2 多效唑处理对‘黄金冠’桃新梢叶片GA含量的影响
    3.2 多效唑处理对‘黄金冠’桃赤霉素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2.1 多效唑处理对‘黄金冠’桃细胞伸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2 多效唑处理对GA合成代谢途径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3.2.3 多效唑处理对GA信号转导途径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植物瞬时表达载体及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3.1 桃PpGA20ox家族基因的克隆
        3.3.2 植物克隆载体的构建
        3.3.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4 桃PpGA20ox1、PpGA20ox2、PpGA20ox3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3.5 桃PpGA20ox家族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3.5.1 理化性质分析
        3.5.2 亲水性、信号肽、跨膜域预测分析
        3.5.3 保守结构域预测分析
        3.5.4 二级结构分析
        3.5.5 三级结构分析
        3.5.6 系统进化分析
    3.6 桃PpGA20ox转化拟南芥
        3.6.1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筛选与鉴定
        3.6.2 超表达PpGA20ox基因的拟南芥植株表型分析
        3.6.3 喷施PP_(333)对转PpGA20ox家族各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影响
4 讨论
    4.1 多效唑处理对桃新梢生长的影响
    4.2 多效唑处理对‘黄金冠’桃GA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1 多效唑处理对桃GA合成代谢基因的影响
        4.2.2 多效唑处理对桃G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影响
    4.3 桃PpGA20ox家族基因的特性与功能分析
        4.3.1 桃PpGA20ox家族基因的特性分析
        4.3.2 桃PpGA20ox家族基因的功能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高产理论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善作物光合生理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籽粒灌浆速率,改善籽粒品质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作物抗逆性
        1.2.6 三氮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现状
        1.2.7 植物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光合参数的测定
        3.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3 蔗糖与淀粉含量测定
        3.3.4 外源CGR_(3-1) 调控大豆生长的转录组学分析
        3.3.5 大豆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关键基因的qRT-PCR分析
        3.3.6 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3.3.7 脂肪酸组分测定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CGR_(3-1) 对大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4.1.1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1.2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色素含量影响
        4.1.2.1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影响
        4.1.2.2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叶绿素b含量影响
        4.1.2.3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
        4.1.2.4 外源CGR_(3-1) 对大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影响
        4.1.3 外源CGR_(3-1)对R6 期大豆叶片、荚皮和籽粒同化产物积累的影响
    4.2 外源CGR_(3-1) 对大豆生物量、产量及品质影响
        4.2.1 外源CGR_(3-1) 对大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4.2.2 外源CGR_(3-1) 对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 外源CGR_(3-1) 诱导的大豆叶片差异基因转录调控分析
        4.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2 差异基因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4.3.3 qRT-PCR数据与转录组数据的相关性
        4.3.4 差异基因的叶绿素合成通路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5.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同化产物积累的影响
        5.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5.1.4 作物光合与生物量及产量关系研究
        5.1.5 植物生长调节剂CGR_(3-1) 的应用展望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多效唑在沙糖橘控梢促花上的应用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多效唑浓度对沙糖橘控梢促花的影响
    2.2 不同多效唑浓度对沙糖橘着果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2.1 植物内源激素发展历程及应用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及应用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及生产效应
    1.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1.3.1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及应用
        1.3.2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1.3.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效应
    1.4 1,2,4-三氮唑衍生物合成研究概况
        1.4.1 以卤代烃为亲电试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1.4.2 以酯为亲电试剂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1.4.3 以其它亲电试剂制备 1,2,4-三氮唑衍生物
    1.5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1,2,4-三唑类衍生物制备
        2.1.1 试验设备与试剂
        2.1.2 合成路线设计
        2.1.3 化合物的制备过程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研究及毒理试验
        2.2.1 供试材料
        2.2.2 化合物AP_2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初步筛选
        2.2.3 CGRs系列化合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筛选
        2.2.4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2.2.5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2.6 优选化合物初步毒理评估
        2.2.7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种子萌发的调控
        2.2.8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苗生长发育的调控
        2.2.9 优选化合物对绿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调控
    2.3 优选化合物抗逆性试验
        2.3.1 供试材料
        2.3.2 盐胁迫浓度筛选
        2.3.3 CGR_3缓解绿豆中度盐胁迫最适浓度筛选
        2.3.4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5 生理生化指标
        2.3.6 绿豆种子根GSTs相关抗氧化应答基因筛选及候选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1,2,4-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1 波谱结构解析结果
        3.1.2 1-(3-氨基-1,2,4-三氮唑)-基- 3,3-二甲基2丁酮(AP_2)晶体结构鉴定
    3.2 1,2,4-三氮唑调节活性筛选及优选化合物CGR_3对绿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化合物AP2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CGRs系列化合物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CGR_3对绿豆种子根生长动力学影响
        3.2.4 化合物CGR_3对绿豆种子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2.5 化合物CGR_3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3.2.6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7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8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影响
        3.2.9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的影响
        3.2.10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系数的影响
        3.2.11 化合物CGR_3对绿豆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阻力(R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2.12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13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14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3.2.15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3.2.16 化合物CGR_3对绿豆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2.17 化合物CGR_3对绿豆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CGR_3缓解绿豆盐胁迫效应研究
        3.3.1 不同浓度氯化钠对绿豆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3.3.2 CGR_3缓解绿豆中度盐胁迫最适浓度筛选
        3.3.3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表型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3.3.4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氧化胁迫的缓解效应
        3.3.5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的影响
        3.3.6 盐胁迫下CGR_3对绿豆根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7 绿豆根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抗性基因筛选
        3.3.8 盐胁迫下绿豆根部总RNA提取及检验结果
        3.3.9 盐胁迫下绿豆根部氧化胁迫应答相关GSTs基因的表达
4 讨论
    4.1 CGR_3对作物根系发育的调控效应
    4.2 适宜浓度CGR_3浸种促进绿豆种子萌发与植物内源激素平衡的关系
    4.3 适宜浓度CGR_3处理促进绿豆生长发育与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关系
    4.4 CGR_3缓解盐胁迫对绿豆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不利影响
    4.5 盐胁迫下CGR_3降低绿豆根部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
    4.6 谷胱甘肽代谢及相关酶在CGR_3增加绿豆根抗中度盐胁迫中的作用
    4.7 CGR_3缓解绿豆盐胁迫伤害程度与绿豆根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4.8 盐胁迫下CGR_3诱导绿豆根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保护性酶的活性与绿豆抗逆性
    4.9 CGR_3对绿豆根部盐胁迫伤害缓解效应及作用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CGR_3毒理试验
    附件二 部分化合物结构波谱图
    附件三 绿豆GSTs与拟南芥中具有氧化胁迫应答GSTs蛋白序列对比图
    附件四 化合物CGR_3对绿豆不同处理方式的最适浓度及作用效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青花椒研究
        1.1.1 青花椒概述
        1.1.2 青花椒研究现状
    1.2 生长调节剂研究
        1.2.1 生长调节剂概述
        1.2.2 生长调节剂与花芽分化
        1.2.3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枝梢生长
        1.2.4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抗寒性
        1.2.5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产量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生长调节剂施用设计
        3.3.2 测定指标指标及方法
    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特征
    4.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4.2.1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赤霉素(GA)含量变化
        4.2.2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变化
        4.2.3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4.2.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不同激素比值的影响
    4.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寒性的影响
        4.3.1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3.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的影响
        4.4.1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条增长的影响
        4.4.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条增粗的影响
        4.4.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率及座果率的影响
    4.5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产量的影响
    4.6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增产效应的综合评价
        4.6.1 汉源葡萄青椒各项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6.2 综合分析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的增产效应
5 讨论
    5.1 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时期及特征
    5.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内源激素的影响
        5.2.1 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5.2.2 对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5.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的影响
        5.3.1 对枝梢生长的影响
        5.3.2 对成花率及坐果率的影响
    5.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寒性的影响
    5.5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多效唑在主要农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推广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氟节胺和多效唑在绿篱植物红叶石楠化学修剪上的应用[J]. 林博,马伟杰,陈浩旭.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1)
  • [2]“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D]. 吕朝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手性农药糠菌唑的立体选择性行为及毒理研究[D]. 吴淑春.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D]. 魏世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多效唑抑制桃新梢生长的效应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D]. 周晓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7]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D]. 左官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8]多效唑在沙糖橘控梢促花上的应用试验初报[J]. 廖剑锋. 南方农业, 2020(05)
  • [9]1,2,4—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蔡光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8)
  • [10]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D]. 桂慧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多效唑在主要作物上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