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172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锦纯[1](2021)在《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手足癣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它的发病率逐渐变高。伊曲康唑胶囊是手足癣治疗中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临床研究肯定了其冲击疗法在手足癣治疗中的优势,但目前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对比伊曲康唑胶囊两种不同口服方案(分别为:(1)每天2次,每次200毫克,用药1周;(2)每天1次,每次200毫克,用药2周)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在手足癣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次,每次200毫克,共1周;每天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次,每次200毫克,共2周;每天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共2周。在治疗开始后2周、4周和6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抗真菌治疗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药物安全性,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放问卷,调查人群对于不同用药方案的倾向性。结果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6.7%-83.3%-91.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81.7%-91.7%;观察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3.3%-95.0%-98.3%,对照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75.0%-93.3%-96.7%。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2.0%-72.0%-80.0%,对照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8.1%-76.2%-81.0%;观察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72.0%-88.0%-96.0%,对照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61.9%-85.7%-90.5%。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1.4%-91.4%-100.0%,对照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9.5%-84.6%-97.4%;观察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1.4%-100.0%-100.0%,对照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2.1%-97.4%-100.0%。经χ2检验,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临床数据可看出观察组起效略快于对照组。此外,问卷调查显示,大众更倾向于接受冲击治疗的口服药物方案。结论在手足癣的治疗中,伊曲康唑每天2次、每次200毫克、连服7天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2周的用药方案和伊曲康唑每天1次、每次200毫克、连服14天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2周的用药方案在疗效上没有显着差别。但是前者的连续服药时间较短、药物起效较快、患者接受度较高,适合在临床推广。讨论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都具有肯定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时,可提高其抗真菌疗效。使用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手足癣时,皮损部位药物浓度更高,停药后数周内皮肤药物浓度仍维持在有效范围。另外,伊曲康唑冲击疗法不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概率地清除真菌,预防其他部位皮肤继发浅部真菌感染,还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此外,冲击疗法所需服药疗程更短,可节约治疗的时间成本,在药物经济学上更胜一筹,更符合患者对治疗的期待。
乔美玲[2](2020)在《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手足癣是由感染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率高,容易反复的传染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为手足癣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难治的一型,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本研究通过观察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火针疗法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中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观察火针清除真菌的效果,探讨应用火针疗法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通过对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明确诊断为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患者,选取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配到火针组或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组(NHKC组),每组各35例。火针组予火针疗法治疗,每周1次,NHKC组予局部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后对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红斑、丘疹、脱屑、角化、皲裂、瘙痒、疼痛等八项临床症状按照四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并于治疗前后、随访后在皮损部位刮取标本进行真菌镜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真菌清除情况以及随访1个月后疾病的复发情况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火针组总有效率82.4%,NHKC组总有效率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体征总积分(TSS):治疗后火针组TSS为3.41±2.27,NHKC组TSS为4.74±2.93,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后火针组TSS为3.32±2.32,NHKC组TSS为4.83±2.99,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单项症状改善情况:火针和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在改善红斑、丘疹、鳞屑、皲裂、瘙痒、疼痛等单项症状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角化及皮损面积上火针优于NHKC组(P<0.05)。4.真菌清除率:治疗结束时火针组真菌清除率为70.6%,NHKC组的真菌清除率为91.4%(P<0.05),即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即时清除真菌的效果优于火针,随访1月后火针组真菌清除率为67.6%,NHKC组的真菌清除率为77.1%(P>0.05),二者的远期真菌清除率无明显差异。5.复发率:对基本痊愈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随访,火针组复发1例(4.2%),NHKC组复发3例(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皮肤角化及皮损面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火针疗法具有一定清除真菌效力,可应用于治疗皮肤浅表性真菌病的治疗;火针疗法在治疗结束后显示出一定的针刺后效应的优势,安全性高,成本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丽[3](2020)在《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观察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特比奈芬乳膏外涂治疗,以治疗28天为判定疗效时间,所有受试者在治疗期间自行消毒生活用品。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及第28天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皮损面积、浸渍程度、糜烂程度、渗出程度以及瘙痒程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对临床治愈病例在治疗结束4周后记录复发情况。以真菌免疫荧光染色镜检结果为实验室观察指标,观察受试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共65例。治疗组痊愈率59.38%,愈显率93.75%,真菌清除率90.93%;对照组痊愈率45.45%,愈显率75.76%,真菌清除率93.94%,提示两组综合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第14天,皮损浸渍及糜烂程度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3)治疗第28天,治疗组在瘙痒程度、浸渍程度及渗出程度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均<0.05)。(4)治疗组复发率5.26%,对照组复发率20.00%,提示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患者,其疗效与外涂盐酸特比奈芬乳膏疗效相当,且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起效较快,对改善患者的浸渍、糜烂、渗出及瘙痒程度有显着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肖慧,冉昕,冉玉平[4](2019)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3年临床应用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NHKC)为含1%盐酸萘替芬和0.25%酮康唑的复方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该文复习了涉及应用NHKC的所有文献,排除重复、与中药相关、联用非市售药物以及无具体统计数据的文献,整理了113篇文献,主要为浅部真菌病的治疗,包括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糠疹、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头癣、外耳道真菌病及婴幼儿念珠菌病等。在单独外用NHKC治疗的患者中,其疗效确切;在与其他外用抗真菌药对照研究中,其疗效较为显着;在联合口服治疗中,其疗效更佳。总之,NHKC治疗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两药协同提高疗效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孙明强[5](2018)在《评价口服伊曲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角化过度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口服伊曲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角化过度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角化过度型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应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于患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伊曲康唑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依从度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愈2例(13.33%)、有效7例(46.67%)、无效6例(40.00%);观察组治愈6例(40.00%)、有效8例(53.33%)、无效1例(6.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14/15)显着优于对照组的60.00%(9/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治疗依从度:优3例(20.00%)、良6例(40.00%)、差6例(40.00%);观察组治疗依从度:优8例(53.33%)、良6例(40.00%)、差1例(6.67%);观察组总依从度93.33%(14/1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0.00%(9/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对照组复发率为40.00%(6/15),观察组复发率为6.67%(1/15),观察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角化过度型手足癣患者应用口服伊曲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方案进行治疗,疗效确切,患者依从度更高、复发率更低,是理想的治疗方案。
赵滨[6](2018)在《比较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盐酸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在真菌性皮肤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真菌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伊曲康唑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特比萘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真菌清除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盐酸特比萘芬治疗真菌性皮肤病,有利于缩短患者临床治愈时间,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真菌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
朱敬先[7](2017)在《常见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真菌性皮肤病占儿童皮肤病的0.5%10.0%,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儿童浅表性真菌性皮肤病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头癣的治疗采用以口服药为主的综合疗法;体股癣、手足癣及花斑糠疹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同临床类型的甲真菌病其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常用于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口服抗真菌剂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氟康唑。
吕晓岚[8](2017)在《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是在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的实验室实验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是将癣泡Ⅱ号方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于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的临床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为了达到验证癣泡Ⅱ号方对于角化型手足癣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目的,并为开发推广中药外治法治疗手足癣提供依据。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全部病例来自2015年11月1日到2016年11月31日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角化型型手足癖的诊断标准,病例数为79例。本研究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试验组39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中药试验组:癣泡Ⅱ号方药包放入白醋3000ml,浸泡两日后使用,每天睡前,清洁皮肤,用药液浸泡患足或患手30分钟。每日1次,一周换新药液一次;西药对照组: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取适量外涂患处,每日早晚2次。两组均为4周一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和自觉症状进行评分。其中皮损情况包括以下四项:面积、角化、皲裂、脱屑;自觉症状则含有瘙痒、疼痛两项,皮损情况及自觉症状均根据其严重程度积分来评定,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没有任何症状0分,记录用药前后各项目评分和总分,并计算出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指数、有效率及真菌清除后阳性率;治疗前后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均进行检测安全性指标并记录其数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4周治疗,在参与中药试验组的39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1%和20.3%;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0.1%和2.5%。在参与西药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5.4%和15.2%,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3.8%。其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组有效率、显效率和真菌清除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且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在本次研究中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癣泡Ⅱ号方确实具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其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癣泡Ⅱ号能明显改善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症状,较快缓解瘙痒、疼痛等临床不适症状。因其经济适用、杀菌抑菌效果明显、临床疗效显着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其他疾病治疗用药无明显影响,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韦昌红[9](2016)在《近15年国内应用特比萘芬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评价特比萘芬在真菌性皮肤病临床应用的经验,本文综述了特比萘芬在皮肤科治疗浅、深部真菌病的临床应用。结果显示特比萘芬治疗头癣服用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儿童患者耐受良好;口服加外用特比萘芬霜联合治疗手足癣效果更好;体股癣口服特比萘芬片或外用特比萘芬霜效果均好,但外用治疗效果稍逊;间歇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效果确切;特比萘芬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效果较好;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效果满意,可单独或联合用药,与碘化钾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总之,特比萘芬是治疗真菌性皮肤病非常安全有效的药物。
聂舒,朱红梅,温海[10](2014)在《国产伊曲康唑在中国10年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概述国产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在国内10 a的应用情况,为其在国内临床规范、合理应用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检索复习10 a来国产伊曲康唑在国内应用的各类文章。结果共计检索筛选获得48篇文献,手足体股癣10篇,共计治疗手足癣451例,总有效率为90.91%;花斑癣6篇,共治疗340例,总有效率为92.94%;糠秕孢子菌毛囊炎5篇,共治疗238例,单疗程单用国产伊曲康唑总有效率为71.05%;头癣2篇,总有效率为80.00%;甲真菌病6篇,治疗指甲甲真菌病患者2疗程法总治愈率为78.95%(135例/171例),3疗程法治愈率为82.60%(19例/23例),治疗趾甲真菌病患者总治愈率为79.94%(275例/344例);生殖器念珠菌病21篇,共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2 260例,总治愈率为94.32%,有效率为97.27%,男性念珠菌病409例,总痊愈率75.04%;头皮脂溢性皮炎2篇,总痊愈率为81.18%(69例/85例);小儿皮肤真菌病1篇,痊愈率68.2%(30例/44例);真菌性眼炎1篇,56例患者全部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其次为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可逆性肝酶升高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5%。结论国产伊曲康唑在多种真菌病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
二、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172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17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药物和试剂 |
2.2 实验流程 |
2.3 本研究中受试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
2.5 受调查者对于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的倾向性分析 |
2.6 数据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基本特征 |
3.2 伊曲康唑两种方案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手、足癣的疗效对比 |
3.3 两组中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
3.4 受调查者对于伊曲康唑两种不同用药方案的倾向性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讨论 |
5.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药物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
5.2 已发表的文献中不同用法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数据汇总 |
5.3 伊曲康唑胶囊冲击疗法在皮肤浅部真菌病治疗中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伊曲康唑疗效的因素 |
5.4 伊曲康唑在皮肤癣菌病治疗中的安全性 |
5.5 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联合用药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优势 |
5.6 从患者依从性角度看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 |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外泌体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皮肤领域相关研究中所涉及的外泌体的来源 |
2.1 皮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2.2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2.3 皮肤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第3章 外泌体在皮肤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
第4章 外泌体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
4.1 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修复 |
4.2 外泌体预防皮肤创面处瘢痕形成 |
4.3 外泌体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潜能 |
4.4 外泌体治疗斑秃的潜能 |
第5章 外泌体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前景 |
5.1 外泌体在抗皮肤衰老领域的应用前景 |
5.2 外泌体在皮肤美白的应用前景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病例脱落标准 |
2.7 病例剔除及脱落的处理 |
2.8 知情同意 |
3.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研究流程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评价指标 |
3.6 统计分析 |
3.7 伦理审查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情况比较 |
4.3 临床疗效评价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依从性评价 |
讨论 |
1.研究背景 |
2.选题依据 |
3.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
3.1 手足癣的流行病学特点 |
3.2 发病机制 |
3.3 主要致病菌及其特性 |
3.4 临床表现及分型 |
3.5 治疗现况 |
4.祖国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
4.1 中医病名 |
4.2 病因病机 |
4.3 辩证分型 |
4.4 治疗现况 |
5.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理论依据 |
5.1 火针的源流 |
5.2 中医理论依据 |
5.3 西医理论依据 |
6.对照组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
7.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
7.1 基线资料分析 |
7.2 临床疗效分析 |
7.3 安全性分析 |
7.4 依从性分析 |
7.5 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优势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综述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 病例观察表 |
附件3 不良事件记录 |
附件4 试验完成情况总结 |
附件5 病例图片展示 |
附件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1.1 两组患者病例完成情况 |
1.1.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1.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1.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1.5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积分比较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2.6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治疗组药物组成及方法 |
2.1.2 对照组药物及方法 |
2.1.3 日常护理 |
2.1.4 治疗疗程及随访 |
2.1.5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2.2.1 临床指标 |
2.2.2 实验室检查 |
2.2.3 复发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3.1 临床疗效判定 |
2.3.2 真菌学疗效判定 |
2.3.3 复发情况评价 |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
3.3 治疗14天时两组临床表现总分对比 |
3.4 治疗28天两组临床表现总分对比 |
3.5 第14天治疗组各项积分对比 |
3.6 第14天对照组各项积分对比 |
3.7 两组第14天各项积分对比 |
3.8 治疗28天治疗组各项积分对比 |
3.9 治疗28天对照组各项积分组内对比 |
3.10 两组第28天各积分组间对比 |
3.11 皮损程度与真菌学疗效相关性分析 |
3.12 两组真菌学疗效 |
3.13 两组复发率比较 |
3.14 不良反应 |
讨论 |
1.西医对足癣的认识 |
2.中医对足癣的认识 |
3.对吹烘疗法的认识 |
4.对“风能胜湿”理论的阐述 |
5.立论依据 |
6.方药组成及药理分析 |
6.1 方药组成及配伍分析 |
6.2 单味药分析 |
6.3 对照组药物分析 |
7.结果分析 |
7.1 综合疗效分析 |
7.2 临床指标分析 |
7.3 真菌清除疗效分析 |
7.4 复发率分析 |
8.特色及创新点 |
9.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足癣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中医认识 |
1.1 病名及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3.1 风湿毒聚证 |
1.3.2 湿热浸淫证 |
1.3.3 血虚风燥证 |
1.4 中药外治疗法 |
1.4.1 中药制剂 |
1.4.2 中医外治方法 |
2.西医对足癣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临床表现 |
2.2.1 角化过度型 |
2.2.2 丘疹鳞屑型 |
2.2.3 水疱型 |
2.2.4 趾间糜烂型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真菌镜检 |
2.3.2 真菌培养 |
2.3.3 皮肤镜 |
2.3.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 |
2.3.5 病理检查 |
2.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5 西医治疗 |
2.5.1 局部治疗 |
2.5.2 系统治疗 |
2.5.3 联合疗法 |
2.5.4 其他治疗方法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3年临床应用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研究概况 |
1.1 作用机制 |
1.2 药物研究背景及基础 |
1.3 体外抑菌试验 |
2 临床应用 |
2.1 花斑糠疹 |
2.2 手足癣和体股癣 |
2.3 脂溢性皮炎 |
2.4 马拉色菌毛囊炎 |
2.5 其他 |
3 不良反应与特殊人群使用情况 |
(5)评价口服伊曲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角化过度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4]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度对比 |
2.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对比 |
3 讨论 |
(6)比较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治愈时间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
2.3 两组真菌清除率比较 |
3 讨论 |
(7)常见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简介] |
1 头癣 |
1.1 临床特点 |
1.1.1 白癣 |
1.1.2 黑点癣 |
1.1.3 黄癣 |
1.1.4 脓癣 |
1.2 实验室检查 |
1.2.1 真菌直接镜检 |
1.2.2 真菌培养 |
1.2.3 滤过紫外线灯 (Wood灯) 检查 |
1.3 诊断 |
1.4 治疗 |
1.4.1 系统治疗 |
1.4.1. 1 灰黄霉素 |
1.4.1. 2 特比萘芬 |
1.4.1. 3 伊曲康唑 |
1.4.1. 4 氟康唑 |
1.4.2 局部治疗 |
1.4.2. 1 搽 |
1.4.2. 2 洗 |
1.4.2. 3 剃 |
1.4.2. 4 消 |
2 甲真菌病 |
2.1 临床表现 |
2.1.1 浅表白斑型甲真菌病 (SWO) |
2.1.2 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 (DLSO) |
2.1.3 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 (PSO) |
2.1.4 甲板内型甲真菌病 (EO) |
2.1.5 全甲毁损型甲真菌病 (TDO) |
2.1.6 念珠菌性甲床炎和甲沟炎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诊断 |
2.4 治疗 |
2.4.1 系统治疗 |
2.4.1. 1 特比萘芬 |
2.4.1. 2 伊曲康唑 |
2.4.1. 3 氟康唑 |
2.4.2 局部治疗 |
2.4.2. 1 5%阿莫罗芬搽剂 |
2.4.2. 2 8%环吡酮胺甲涂剂 |
2.4.2. 3 10%艾氟康唑 |
2.4.2. 4 Tavaborole (5%) |
3 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 |
3.1 手足癣 |
3.1.1 临床表现 |
3.1.1. 1 足癣 |
3.1.1. 2 手癣 |
3.1.2 诊断依据 |
3.1.3 治疗 |
3.1.3. 1 局部治疗 |
3.1.3. 2 全身治疗 |
3.1.3. 3 联合治疗 |
3.2 体股癣 |
3.2.1 临床表现 |
3.2.2 诊断 |
3.2.3 治疗 |
4 花斑糠疹 |
4.1 临床特征 |
4.2 实验室检查 |
4.3 诊断 |
4.4 治疗 |
4.4.1 系统治疗 |
4.4.2 局部治疗 |
5 小结 |
(8)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符号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室实验 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 |
1. 实验对象 |
2. 实验器材 |
3. 实验试剂与药材 |
4. 真菌鉴定与培养 |
5. 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1. 病例来源 |
2. 一般材料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体外抗菌实验照片 |
附录B 病历采集表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手足癣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近15年国内应用特比萘芬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头癣 |
3 体股癣 |
4 甲真菌病 |
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
6 孢子丝菌病 |
(10)国产伊曲康唑在中国10年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 2 方法 |
2 结果 |
2. 1 基础研究概述 |
2 . 2临床应用概述 |
手足癣和体股癣 |
花斑癣 |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
头癣 |
甲真菌病 |
生殖器念珠菌病 |
头皮脂溢性皮炎 |
小儿皮肤真菌感染 |
真菌性眼炎 |
3相关不良反应 |
四、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172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D]. 陈锦纯. 汕头大学, 2021
- [2]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D]. 乔美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D]. 高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3年临床应用文献回顾[J]. 肖慧,冉昕,冉玉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04)
- [5]评价口服伊曲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角化过度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J]. 孙明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23)
- [6]比较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J]. 赵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04)
- [7]常见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J]. 朱敬先. 皮肤科学通报, 2017(05)
- [8]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D]. 吕晓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近15年国内应用特比萘芬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经验[J]. 韦昌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6(14)
- [10]国产伊曲康唑在中国10年的应用[J]. 聂舒,朱红梅,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