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S18B20在花棚温度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次世青[1](2020)在《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以及制造业工业进程逐步向纵深处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其中,水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水污染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为此,了解水质状况,及时迅速发现水质恶化的趋势,可避免水污染的恶化。故对水库、湖泊、湿地等水体的水质进行在线实时监测十分必要。目前,水环境的监测的前沿技术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又因为Zig Bee技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复杂度等特点,所以Zig Bee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监测系统中被普遍地运用。该设计将水质监测的传感器节点需求与Zig Bee无线传输技术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基于Zig Bee技术提出了用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水质监测传感器节点的设计方法。能够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是设计的主要目的,特别是通过每个传感器模块获取水环境的数据,利用Zig Bee协议将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聚合节点。本文介绍了水质监测系统中的传感器节点的总体设计,并详细介绍了硬件、软件的设计及路由算法的改进。硬件方面,选取了TI集团以CC2530标准的Zig Bee芯片作为本次设计开发的主要芯片,线传感节点通过选用了与之相应的传感器模块来实现对水质参数信息的采集。软件方面,本文介绍了IAR EW集成开发环境,完成了程序编写任务,并给出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流程图。算法方面,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改进型LEACH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可以证明,通过该算法建立的路由,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个无线传感网络在信号发送和接收时的能耗,延长整个网络的使用寿命。经过对各个模块和整体的测试,本设计实现了对水质的温度、PH值、电导率、浊度和溶解氧等重要参数的数据采集,还完成了在Zig Bee技术下的各个节点的数据传输,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满足了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相比较,本设计提升了监测效率,实现了更有效的实时监测。
张璨[2](2019)在《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构建多种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观念。为了发展现代林业,优化建设生态文明,突出强调林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智慧林业的概念。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获取林区的环境数据,对所得数据加以分析并且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有利于指导林业生产、预防森林火险、合理利用资源等。为了更加有效地获取林区微环境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本文重点提出了一种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涉及到野外微环境监测站、数据通讯、数据库建设、户外LED实时数据显示等多个环节的开发和结合,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显示技术,提高林区微环境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为林区气象、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该系统在组织林业生产、苗圃育苗、公益林管护、景区旅游管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微环境监测系统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按照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的工程要求,设计并完成一套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并结合工程要求,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2.设计和完成了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硬件架构。主要工作包括气象、环境传感器的型号选择、数据采集接口的设计、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选型以及户外全彩LED显示屏终端设备的选型。3.设计和完成了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软件架构。主要包括负氧离子、PM2.5传感器采集程序的设计、GPRS通信程序的设计、LED终端与服务器通信的后台软件设计以及鹫峰科研监测平台的网站设计。4.完成了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测试及联调。在鹫峰的梅花温室监测站点,完成了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联合调试。到2019年4月份为止,系统已经正常稳定地运行了半年以上,为林业科研与实验分析提供了大量数据。
李静[3](2017)在《基于ARM的甲醇精馏塔变结构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甲醇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过程中各种条件的限制,会使合成的甲醇中产生很多杂质。这就需要通过精馏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将粗甲醇精馏成高纯度甲醇产品。然而精馏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为精馏加压塔部分,其中控制精馏加压塔塔顶温度的稳定与精确对于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甲醇产品至关重要。在这种温度控制系统中,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PLC结合PID控制算法来完成。但是在实际的甲醇精馏环境中,面对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传统控制方法难以使温度的调节时间与超调量这两个动态性能指标同时都得到优化。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设计中选用了变结构控制算法结合ARM进行控制器的设计,从而实现多性能指标的优化。首先,利用从现场取得的数据计算并建立出甲醇精馏加压塔的数学模型,并在Simulink中搭建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和传统PID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可以根据反馈值大小及变化快慢来产生不同的控制作用,这样可以根据控制作用分别在温度变化的不同阶段对控制系统有不同的操作。使温度变化过程中的调节时间与超调量这两个性能指标同时得到了良好的动态优化。其次,为了解决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容易产生抖振的现象,通过引入模糊算法组成变结构算法,模糊算法产生调节因子,将此调节因子和系统反馈差值作为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输入,有效地解决了单一滑模变结构算法容易产生抖振的现象。最后,搭建了精馏加压塔的硬件模拟仿真电路。在仿真过程中,通过控制器中变结构算法的处理与计算,输出控制量给步进电机,用步进电机的转动模拟阀门开度的变化,从而使塔顶温度即液晶屏显示数据得到调整。根据两种仿真平台的仿真结果比较得出,将变结构控制算法应用在甲醇精馏塔温度控制过程中,能够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稳态与动态特性以及强鲁棒性的要求,对于甲醇精馏生产过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段天浩[4](2016)在《粮情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通常影响粮食存储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有粮食的温度、湿度以及水分等。为确保粮食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其损失,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掌握粮库中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对粮食的存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因温湿度等因素导致粮食发热和霉变等问题的发生。目前的粮情监测系统,一般是通过电源电缆、有线电缆将上位机、主机和测控分机等连接起来构成的系统,采用有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并且使用电缆为系统节点供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有线数据传输中需要大量的电缆,布线非常复杂,大量分布的电缆也给系统的调试和维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有可能出现电路老化、短路、断线等问题。因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粮情无线监测系统,系统主要由监测中心、通讯主机、测控分机、数据采集模块和3G无线通信模块组成,完成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确定了一种无线数据汇聚传输方式,采用无线射频模块Si4432,具有组网灵活、布线方便、成本低廉以及功耗低等优点。现场采集到的数据经分机汇聚在主机SD卡中进行储存,利用独立无线频段进行数据汇聚,当一个分机所辖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汇聚受到影响,对其它分机没有影响,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且可以实现节点的动态加入。(2)为了满足系统对低功耗的要求,数据采集模块各节点使用锂电池供电,采用时间分割策略与唤醒机制,分机定时唤醒所辖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按照时间队列进行数据采集、回传,整个系统处于低功耗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设计了3G无线通信模块,并应用到粮情无线监测系统中,3G网络具有覆盖率广、稳定性高和数据传输速率快等特点。3G模块连接在主机上,主机SD卡中的数据通过RS232串口传送至3G模块,3G模块将数据转换成UDP数据包,通过3G网络接入Internet,并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监测中心的管理人员可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从而获取粮库中的粮情信息。此方式缩减了粮情的管理人员,提高了粮情的管理效率,实现了粮情信息的异地共享,基本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4)本文研究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介绍了信息融合原理和过程,并应用到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中,运用D-S证据理论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最终得到对粮情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
高双[5](2015)在《矿用高低浓度甲烷气体检测器设计》文中提出煤矿瓦斯爆炸是造成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合理有效的甲烷的浓度检测技术及其及时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设计一个高精度的煤矿甲烷浓度检测设备,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瓦斯检测技术的研究比较,根据各种检测原理的优缺点,采用一种组合测量的方式进行甲烷的高低浓度的全量程检测。在低浓度阶段采用催化燃烧敏感元件进行测量输出,为避免高浓度时的冲激及二值性问题,对其采用恒温控制进行供电;在高浓度阶段采用热传导敏感元件进行输出,为降低环境温度对高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引入温度补偿机制;为提高测量精度,避免浓度切换时跳变、延迟等问题,引入组合输出机制。本设计采用PIC16F887作为数字处理单元,进行硬件各电路模块设计;采用C语言,进行软件程序的编写。采用工业标准频率输出,供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当检测结果高于预设阈值时,检测器发出声光信号进行预警。设计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干扰因素,加入软硬件抗干扰措施,提高了检测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样机调试后进行标准浓度气体样机检测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本检测器温度补偿效果良好,灵敏度高,同时测量精度远高于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同时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具有很好的实际推广价值。
于桂君[6](2013)在《基于AT90S8535的炉温控制器设计》文中认为介绍了以AT90S8535为控制芯片的电炉炉温控制系统的设计.该控制器由AT90S853单片机、键盘/显示、热电偶、温度变送器、可控硅触发电路等组成.控制器采用了PID控制算法.由AT90S8535单片机构成的炉温控制器具有高效、控制精度高、外围电路简单、可靠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它具有很好的市场推行价值.
白采玉[7](2013)在《分布式汽车温度测控预警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已经成为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然而,汽车使用过程中因局部部件温度过高引起的自燃现象屡见不鲜,给人身带来安全隐患并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能实时监测汽车部件温度,或者在汽车维护中能检查出部件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就提醒人们,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自燃发生的可能性。基于这两种现实的考虑,本文设计了一种实时监测,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的分布式汽车温度智能测控以及预警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温度检测模块采用单总线技术,以抗干扰性能强,接线简单、控制方便且价格便宜的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实现多点采集温度,引入CRC校验码,提高采集数据的精度。(2)通过LCD循环显示日期、时间、部件以及温度等。温度异常时液晶锁定该部件并高亮显示。(3)设计按键电路,除了查询还支持自定义设置手机号码、温度阀值(低于部件燃点)、日期、时间等,满足不同车主、车型的需求。(4)设计电压转换电路,使SIM300电路与主电路正常工作,利用现有移动GPRS网络,实现远程手机报警。(5)采用VB编写上位机程序,完成上位机与系统的通信。主要功能:(1)实时监测汽车部件温度。有声音、液晶显示和手机报警三种方式告知车主。(2)记录保存汽车的温度信息。汽车检修时可提取系统存储的温度信息来排查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可进行汽车各关键部件实时温度检测、存储、回读,报警不受地域限制。系统稍加修改,就可以用于其它领域测控报警系统中,使用范围大大拓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马明涛[8](2012)在《基于ARM和μC/OS-Ⅱ设计的网络化大田温度检测系统探析》文中指出采用Philips公司的LPC2200 ARM7实验平台为中央处理器,移植非商业化的μ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构建了网络化大田温度检测系统。该系统使用DS18B20数字化温度传感器单总线方式将数字信号传输到LPC2200处理器,通过TCP/IP协议栈将数据上传到Internet,达到了实时可靠稳定的目的。
周家达[9](2012)在《实现传统酱油生产中通风制曲工序的自动控温》文中提出制曲是酱油生产中的重要工序,文章利用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单片机STC89C51实现了制曲工序的温度自动控制,提高了曲料的质量,减少了杂菌的产生,并实现了减员增效,值得在中小企业中推广。
周秀明,曹隽,张春龙[10](2011)在《基于DS18B20的单片机温度检测与调节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DS18B20的单片机温度检测调节系统的设计方法。该温度检测调节系统具有测温范围宽、精度高、控制简单、实用,能对环境温度进行实时检测与调节等优点,适用于一般的工农业场合,也可应用于节能温室花卉生产。
二、DS18B20在花棚温度监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18B20在花棚温度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质监测方法 |
1.2.2 无线传感网络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第2章 系统原理及方案 |
2.1 ZIGBEE网络技术概述 |
2.1.1 ZigBee技术概述 |
2.1.2 ZigBee技术特点 |
2.1.3 ZigBee技术应用 |
2.1.4 ZigBee网络节点类型 |
2.2 基于ZIGBEE的水质监测节点总体方案选择 |
2.3 基于ZIGBEE的水质监测节点的设计 |
2.3.1 传感节点 |
2.3.2 汇聚节点 |
2.4 ZIGBEE协议栈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网络节点硬件总体构架设计 |
3.2 控制模块设计 |
3.2.1 CC2530芯片原理 |
3.2.2 CPU和内存 |
3.2.3 时钟和电源管理 |
3.2.4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
3.2.5 按键接口电路设计 |
3.2.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3 传感器模块 |
3.3.1 温度传感器 |
3.3.2 PH值传感器 |
3.3.3 电导率传感器 |
3.3.4 浊度传感器 |
3.3.5 溶解氧传感器 |
3.4 通信模块 |
3.5 电源模块 |
3.6 硬件实物展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质监测无线传感节点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2 节点组网软件设计 |
4.2.1 开发环境简介 |
4.2.2 Zig Bee节点配置 |
4.2.3 汇聚节点建网 |
4.2.4 终端传感器节点入网 |
4.2.5 节点组网实验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开发环境简介 |
4.3.2 功能控件简介 |
4.3.3 上位机软件界面的设计 |
4.3.4 上位机软件功能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网络路由算法的研究 |
5.1 LEACH算法 |
5.2 蚁群算法原理分析 |
5.3 基于蚁群算法的改进型LEACH算法的构建 |
5.4 基于改进型LEACH算法的路由设计 |
5.5 算法应用的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平台与结果 |
6.1 各个传感器实验测验与结果 |
6.1.1 实验设备及环境 |
6.1.2 单个传感器性实验结果 |
6.2 系统实验与测试 |
6.3 基于改进型路由算法的仿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环境监测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微环境监测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工程背景 |
2.2 系统的设计需求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硬件架构 |
3.1 各类传感器的硬件选型 |
3.1.1 传感器的选型原则 |
3.1.2 气象参数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
3.1.3 光照参数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
3.1.4 土壤参数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
3.1.5 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
3.2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 |
3.2.1 硬件总体设计 |
3.2.2 硬件接口描述 |
3.2.3 供电方式设计 |
3.2.4 存储模块设计 |
3.3 数据传输模块的选型 |
3.3.1 GPRS通信模块 |
3.3.2 北斗通信模块 |
3.4 LED终端设备的选型 |
3.4.1 全彩LED屏的硬件选型 |
3.4.2 全彩LED屏的配置流程 |
3.4.3 全彩LED屏的支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软件架构 |
4.1 下位机程序主流程 |
4.2 采集与通信的软件设计 |
4.2.1 传感器采集程序的设计 |
4.2.2 GPRS通信程序设计 |
4.3 全彩LED屏数据显示的软件设计 |
4.3.1 HTTP与JSON概述 |
4.3.2 终端控制卡与服务器的通信机制 |
4.3.3 后台软件设计 |
4.4 微环境平台网站的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整体调试 |
5.1 硬件部分的调试 |
5.2 软件部分的调试 |
5.3 系统的运行现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基于ARM的甲醇精馏塔变结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情况简介 |
1.2.2 国内情况简介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甲醇精馏塔生产工艺介绍 |
2.1 甲醇精馏塔精馏系统工艺说明 |
2.2 甲醇精馏系统指标 |
2.3 甲醇精馏塔的温度控制 |
2.3.1 甲醇精馏塔温度控制过程 |
2.3.2 甲醇精馏塔部分的温度控制系统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结构控制算法 |
3.1 变结构控制简介 |
3.1.1 变结构控制的发展 |
3.1.2 滑模变结构的研究方向 |
3.1.3 变结构控制的应用 |
3.2 滑模变结构简介 |
3.3 模糊控制理论 |
3.4 模糊控制的基础理论 |
3.5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4.1 硬件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STM32最小系统的设计 |
4.3 温度检测模块设计 |
4.3.1 DS18B20的测温原理介绍 |
4.3.2 DS18B20的工作时序 |
4.3.3 DS18B20的特点 |
4.3.4 DS18B20与单片机的典型接口设计 |
4.3.5 DS18B20的精确延时问题 |
4.3.6 DS18B20工作原理及应用 |
4.4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4.5 阀门驱动电路模块设计 |
4.5.1 步进电机相关介绍 |
4.5.2 电机驱动模块设计 |
4.5.3 步进电机的设计以及软硬件实现条件 |
4.6 显示电路模块设计 |
4.6.1 LCD1602简介及接口原理图 |
4.6.2 LCD基本操作时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1 精馏甲醇加压塔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 Simulink平台仿真 |
5.2.1 变结构控制策略的仿真设计思路 |
5.2.2 模糊—滑模控制调节建立 |
5.2.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4 仿真输入模块 |
5.2.5 动态指标计算 |
5.3 控制界面设计 |
5.4 Simulink仿真结果分析 |
5.4.1 一般PID调节与滑变控制算法比较仿真实验 |
5.4.2 模糊-滑模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5 硬件部分仿真结果分析 |
5.5.1 精馏加压塔温度仿真系统的搭建 |
5.5.2 硬件仿真原理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粮情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概述 |
2.1.1 系统结构及主要技术指标 |
2.1.2 设计的关键性技术 |
2.2 通讯主机设计 |
2.2.1 处理器选型 |
2.2.2 外围电路 |
2.2.3 通讯主机工作流程 |
2.3 测控分机设计 |
2.3.1 处理器选型 |
2.3.2 外围电路 |
2.3.3 测控分机工作流程 |
2.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2.4.1 温度检测模块 |
2.4.2 湿度检测模块 |
2.4.3 水分检测模块 |
2.5 低功耗设计与估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通信方案设计 |
3.1 射频模块通信设计 |
3.1.1 射频模块Si4432 |
3.1.2 射频模块通信流程 |
3.2 3G模块通信设计 |
3.2.1 3G模块组网方案 |
3.2.2 3G模块设计 |
3.3 数据采集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融合在粮情监测中的应用 |
4.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
4.1.1 信息融合原理 |
4.1.2 信息融合过程 |
4.1.3 信息融合层次 |
4.2 D-S证据理论 |
4.2.1 D-S证据理论基本理论 |
4.2.2 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 |
4.2.3 粮情数据融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矿用高低浓度甲烷气体检测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瓦斯检测技术概述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检测器测量原理和总体方案设计 |
2.1 检测器设计要求 |
2.1.1 检测器技术指标要求 |
2.1.2 防爆仪表设计要求 |
2.1.3 检测器技术指标 |
2.2 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1 催化传感器原理 |
2.2.2 热传导传感器原理 |
2.2.3 恒温检测技术原理 |
2.2.4 催化原理与热传导原理相结合 |
2.2.5 传感元件的选取 |
2.3 检测器总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单片机系统设计 |
3.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1.2 声光报警电路 |
3.1.3 单总线温度测量电路 |
3.1.4 红外解码电路 |
3.1.5 显示电路 |
3.2 电源模块电路 |
3.2.1 DC-DC 转换电路 |
3.2.2 基准电压电路 |
3.2.3 低压差稳压电路 |
3.3 信号调理电路 |
3.4 信号输出电路 |
3.4.1 标准频率输出接口电路 |
3.4.2 连接故障报警电路 |
3.5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 浓度标定程序设计 |
4.3 红外解码程序设计 |
4.4 温度测量程序设计 |
4.5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6 信息存储程序设计 |
4.7 数码显示程序设计 |
4.8 信号输出程序设计 |
4.9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实验及误差分析 |
5.1 甲烷浓度配制系统 |
5.2 组合输出数据实验 |
5.3 热传导温度补偿实验 |
5.4 传感器灵敏度实验 |
5.5 检测器样机测试 |
5.6 系统误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AT90S8535的炉温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方案设计 |
2 硬件设计 |
2.1 控制器部分 |
2.2 温度检测、设定和显示[4]. |
2.2.1 温度检测 |
2.2.2 温度设定和显示 |
2.3 双向可控硅驱动电路设计 |
2.4 声光报警电路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数字控制器设计 |
3.2 中断程序 |
3.3 数字滤波 |
4 结束语 |
(7)分布式汽车温度测控预警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温度检测 |
1.2.1 温度传感器 |
1.2.2 汽车温度检测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测控电路设计方案 |
2.1 系统功能概述 |
2.2 测控电路总体结构 |
2.3 中央控制电路 |
2.3.1 STC89C52RC单片机 |
2.3.2 单片机工作电路 |
2.4 单总线温度采集 |
2.4.1 单总线技术 |
2.4.2 传感器的选择 |
2.4.3 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连接电路 |
2.5 数据存储的实现 |
2.5.1 I2C串行总线技术 |
2.5.2 数据存储器及功能 |
2.5.3 数据存储器连接电路 |
2.6 键盘电路 |
第三章 系统预警部分和通信电路设计 |
3.1 预警电路结构 |
3.2 液晶显示报警模块 |
3.2.1 时钟芯片DS1302 以及电路 |
3.2.2 液晶的选择 |
3.2.3 液晶连接电路 |
3.3 手机报警模块 |
3.3.1 SIM 300 GPRS数据传输模块 |
3.3.2 电压转换电路 |
3.3.3 SIM300 GPRS连接电路设计 |
3.4 RS232 串行接口与上位机通信电路设计 |
第四章 软件部分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2 主程序设计 |
4.3 温度采集子程序设计 |
4.4 液晶模块子程序设计 |
4.5 GPRS子程序设计 |
第五章 调试结果 |
5.1 PCB设计 |
5.2 系统调试结果 |
5.3 系统与计算机通信调试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相关工作 |
(8)基于ARM和μC/OS-Ⅱ设计的网络化大田温度检测系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整体设计 |
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ARM7微处理器 |
2.2 电源模块 |
2.3 复位电路 |
2.4 系统时钟电路 |
2.5 DS18B20应用电路 |
2.6 LED显示电路 |
2.7 以太网接口电路 |
3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μC/OS-Ⅱ操作系统 |
3.2 传感器的温度采集 |
3.3 Web服务器的建立 |
3 小结 |
(10)基于DS18B20的单片机温度检测与调节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硬件设计 |
1.1 DS18B 20简介 |
1.2 系统硬件组成 |
2 软件设计 |
3 系统应用 |
四、DS18B20在花棚温度监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D]. 次世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3]基于ARM的甲醇精馏塔变结构控制系统研究[D]. 李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4]粮情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段天浩. 安徽大学, 2016(09)
- [5]矿用高低浓度甲烷气体检测器设计[D]. 高双.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 [6]基于AT90S8535的炉温控制器设计[J]. 于桂君.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7]分布式汽车温度测控预警系统的设计[D]. 白采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3(03)
- [8]基于ARM和μC/OS-Ⅱ设计的网络化大田温度检测系统探析[J]. 马明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6)
- [9]实现传统酱油生产中通风制曲工序的自动控温[J]. 周家达. 中国调味品, 2012(04)
- [10]基于DS18B20的单片机温度检测与调节系统设计[J]. 周秀明,曹隽,张春龙. 实验室科学, 2011(01)
标签: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通信原理论文; 无线传感器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