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rrhenius模型与Z值模型的关系及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鼐[1](2021)在《基于光温耦合的光合作用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温室生产过程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促进生产的关键,因此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建模和控制非常重要。而目前温室调控策略无法实时反馈作物生理状态,通常依赖于专家经验和先验性数据,忽略了植物对自身生长信息的感知,从而脱离了作物的实时生理需求,因此基于作物实时生长状态的控制策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解释性模型能否行之有效,需要对模型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以此为依据优化模型结构来保证实验测量值能有效估计待求状态量。当前作物生长控制的难点在于环境因子影响存在着耦合现象,利用先进控制手段调控设备来提供作物所需最优化环境,同时兼顾能耗成本,达到温室所需的最优经济效益,这对于温室控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极具价值。围绕该难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目前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实时变化量缺乏具有在线测试功能的传感器来直接测量,且软测量的状态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无法保证的问题,引入了非线性系统的可观测度来评价状态估计的可靠性。首先基于植物光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建模,并针对现有的可观测度方法存在由于不同状态分量的量纲不同而引起的可观测度难以直接比对的问题,采用量级影响因子和对数归一化的方法消除量级影响以改进对模型的可观测度衡量,将仿真的叶绿素荧光值作为外观测量的理论值,以此为标准对系统做状态递推估计分析及其可靠性评价,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目前缺乏光照强度和温度耦合作用下光合作用活动的建模和控制优化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光强梯度及温度条件下光合系统II活动的建模,以阿伦尼乌斯公式来表达温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叶绿素荧光值作为输出信号来建立模型,通过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辨识模型中的参数,通过仿真值和实际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粒子群算法对光温耦合参数进行了静态优化,为温室进一步实现高效率控制提供理论基础。3.针对目前温室优化控制中缺乏面向植物机理的控制方法,采用了状态相关黎卡提方程(SDRE)控制律来实现对作物生理状态变化的稳态控制,并分析了控制性能和目前基于植物实时生理需求进行调控的难点和缺陷,在温室综合控制系统中,实现最佳作物产量和能耗目标形成了多目标相容性控制方法,利用帕累托最优解的思想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帕累托前沿集,并通过3维粒子群算法对综合动态光温参数进行了动态寻优。
李周月[2](2021)在《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变暖威胁与能源危机要求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发展初期,国家补贴政策给予了新能源行业发展极大支持,但由于我国的新能源行业的起步时间晚且发展时长短,核心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其中大多数的项目资金回笼需要的时间长并且可能回报并不理想,加上市场推广难度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大等因素导致新能源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增加。本文根据新能源企业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新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其中包括修正后的Z值预警模型,对主要、辅助指标进行财务风险分解,在主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辅助指标的分解结果基础上,结合财务风险基础理论从筹资、投资与营运三方面提出相应有效的防控措施。案例分析发现比亚迪受成长能力限制、资产周转率表现欠佳且偿债能力较弱,近年来其财务风险逐步增加,本文根据之前构建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对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偿债与盈利能力相关指标进行分解,经分析后建议案例企业应采用多种筹融资方式、提升内外部投资效率、通过加强新能源企业营业各环节管理来相应的降低企业筹资、投资与营运风险。根据应用的研究结论得知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对于新能源企业适用性较好,建议新能源企业参考本文财务风险防控体系预测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通过及时分解风险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陈虎[3](2021)在《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镁锂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低温抗冲击性能好等一系列的优点,是工程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然而,镁锂合金的强度低、室温塑性变形能力差等不足使其在商业化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开展对镁锂合金的搅拌摩擦改性研究,实现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提升和优化,对于拓展镁锂合金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文以LA103Z镁锂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搅拌摩擦改性研究。系统地探究了 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改性过程中塑性变形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并进行了 LA103Z镁锂合金的热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其在变形温度为250℃-500℃、应变速率为0.01 s-1-1 s-1范围内的热变形行为。基于Arrhenius方程建立了 LA103Z镁锂合金的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描述其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塑性流动行为,为数值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2)研究了搅拌摩擦改性过程的数值建模办法,建立了 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改性过程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加工速度和搅拌头转速对温度场、应力应变场和速度场分布及其演化的影响,探讨了加工参数对各物理常量的影响机制。结合模拟结果分析,针对搅拌头后侧的应变均匀性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3)进行了 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加工工艺实验,通过对比搅拌摩擦加工前后材料的显微组织,研究了加工速度和搅拌头转速对显微组织的影响,探究了加工参数对搅拌区显微组织演变的影响机理。发现搅拌摩擦加工能够显着细化搅拌区晶粒,诱导搅拌区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获得均匀、细小的等轴晶,晶粒尺寸细化至5-10μm。此外,随着搅拌头转速和加工速度的增加,搅拌区晶粒在沿板材厚度方向上呈梯度变化。(4)进行了 LA103Z镁锂合金板材拉伸试验,通过对比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试样的断后伸长率以及断口形貌,研究了加工速度和搅拌头转速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经搅拌摩擦加工处理后材料的抗拉强度得到提升,由160 MPa最大增至203 MPa(提升26.9%),塑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当搅拌头转速为800 r/min、加工速度为100 mm/min时,与原始试样相比,材料抗拉强度提高,同时塑性下降较少,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改性效果,试样的断裂均以韧性断裂为主,韧窝尺寸随着加工参数的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
李丽丹,邓力,赵庭霞,魏瑶,李静鹏,曾雪峰[4](2021)在《猪肝油炒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油炒是中式烹饪的典型方式,采用油炒模拟装置,选择从生到熟煮猪肝的关键温度段,结合动力学方法对猪肝熟品质因子(颜色、剪切力)和过热品质因子(蒸煮损失)进行反应动力学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油炒成熟过程中猪肝的颜色、剪切力、蒸煮损失变化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亮度L*、红度a*、白度W变化的z值分别为19.53℃、20.61℃、20.20℃,Ea值分别为116.67k J/mol、110.40 kJ/mol、112.75 kJ/mol;剪切力变化的z值为14.16℃,Ea值为160.77 kJ/mol;过热品质因子蒸煮损失变化的z值为30.12℃,Ea值为75.63 k J/mol,大于成熟品质因子z值,满足烹饪成熟值理论提出的优化前提,证明猪肝在烹饪过程中存在优化空间,为猪肝油炒和品质优化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参数。
陈澄[5](2020)在《浸渍液组成对调理草鱼片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淡水渔业大国,草鱼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品种,因个体大、肌间刺少、价格较低,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草鱼水分含量高、组织蛋白酶活性强,在宰杀后容易出现腥味变重、口感变差、鲜味下降、贮藏期短等问题。随着消费者对调理鱼制品需求量的快速增加,淡水鱼的调理加工技术成为现今水产品加工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目前多采用高盐或多种香辛料复合来调理水产食品,以达到去腥、调味、延长货架期的作用,但会掩盖鱼制品自身的鲜香味,且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和工业化生产。同时,运用品质动力学模型预测调理鱼制品货架期的研究也鲜有报道。针对当前淡水鱼调理加工技术中存在着关键技术问题,本课题运用食品化学、风味化学和数理统计等理论与方法,首先比较了不同品种紫苏提取物的特性差异及其对草鱼片品质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紫苏提取物品种与酵母抽提物、复合磷酸盐及食盐复配,确定了草鱼浸渍液的物料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腌制草鱼的加工工艺参数,并建立了腌制草鱼的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预测了其货架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比较了不同品种紫苏提取物的特性差异及其对草鱼片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用于草鱼片调理的紫苏提取物品种。测定了不同品种紫苏提取物的基本化学成分、主要活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含量,并分别对不同品种紫苏提取物调理后的草鱼片进行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种紫苏提取物中,琥珀色紫苏提取物固形物含量及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均最高,而无色紫苏提取物固形物含量几乎为0,且除多糖外不含有其它活性成分。两种紫苏叶水提液中含有较多的烯烃类等小分子物质,用其调理后的鱼片a*值下降,b*值升高,鱼片变黄、变绿,且具有更高的TVB-N值,说明其不适合用于鱼片的调理。无色紫苏提取物对草鱼片色泽的影响作用小,且调理后的鱼片硬度、咀嚼性较大。琥珀色紫苏提取物调理后的鱼片TVB-N值与TBA值均较低。故琥珀色紫苏提取物和无色紫苏提取物均可用于草鱼片的调理。2、考察了浸渍液组成及添加量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浸渍液的最佳物料配比。通过控制各物料的添加量制备系列不同浸渍液来调理草鱼片,测定调理后草鱼片的色度、增重率、蒸煮损失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研究了浸渍液中各成分及其添加量对草鱼片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浸渍液的最佳物料添加量,并比较了不同配方浸渍液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渍液组成中,紫苏提取物对调理草鱼片色泽的影响作用小,能够保持鱼片固有香味,减弱鱼腥味;酵母抽提物可以降低鱼片的蒸煮损失,且提高感官评分;复合磷酸盐的加入能显着改善鱼片的质地;食盐的加入增强了草鱼片的鲜味和甜味。最终确定浸渍液的最佳物料添加量为:紫苏提取物1.43%,酵母抽提物1%,复合磷酸盐1%,食盐2%。优化后的浸渍液有效提高了草鱼片的感官品质,显着降低了蒸煮损失率,并延缓草鱼片的脂质氧化作用。3、评价了调理工艺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并优化了生产调理草鱼片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采用质构分析、电子鼻、电子舌、感官评价等方法,评价了调理温度、料液比和调理时间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生产调理草鱼片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0~10℃的范围内,随调理温度的升高鱼片的蒸煮损失率下降,草鱼片的弹性与咀嚼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时感官评分最高,三个浸渍温度处理下的样品气味与滋味区分明显。浸渍料液比会显着影响鱼片的气味与滋味特性(P<0.05),鱼片的蒸煮损失率在料液比达到1:5时显着升高,不适宜用于草鱼片的调理,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草鱼片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均有升高的趋势,当料液比为1:2~1:4时感官总分较高。鱼片的蒸煮损失率在浸渍时间达到8 h及以上时显着升高,硬度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弹性与咀嚼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6 h及以后趋于稳定。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调理草鱼片的最佳工艺为:浸渍温度4℃、料液比1:2、浸渍时间6 h。4、监测了调理草鱼片在冰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建立了调理草鱼片的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并通过TVB-N值模型有效预测了货架期。通过控制浸渍液组成制备不同调理草鱼片于冰温(-1±0.5℃)下贮藏,测定草鱼片贮藏期间的品质指标,研究了浸渍液组成对草鱼片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调理草鱼片的预测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在冰温贮藏的过程中,复合磷酸盐与酵母抽提物能够减缓样品肉汁渗出率的上升,但添加酵母抽提物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产品的贮藏期;添加无色紫苏提取物可以明显减缓草鱼片TVB-N值的上升;浸渍液中添加无色紫苏提取物和复合磷酸盐可以降低TBA值的升高程度。对四组样品的品质指标进行动力学分析后发现,样品A、B的肉汁渗出率以及四组样品的TBA值遵循0级反应,样品A、C、D的硬度、四组样品的咀嚼性和TVB-N值遵循1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构建TVB-N值模型,预测四组样品在冰温下贮藏的货架期分别为15.13天、18.74天、12.58天和12.01天。经验证,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5%之内,模型能够快速可靠地预测调理草鱼片的货架期。
周结礼[6](2019)在《小龙虾卤制工艺及贮藏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小龙虾制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小龙虾制品的主要营销方式为现做现卖,这种营销方式易受小龙虾养殖周期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小龙虾制品便捷性和耐贮藏性的需求。本研究以小龙虾为原料,首先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优化小龙虾的卤制工艺参数,开发出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便捷携带的卤制小龙虾;接着研究对比了卤制小龙虾的多种贮藏方法,并建立了卤制小龙虾的货架期预测模型,为较长时间贮藏卤制小龙虾提供了理论依据。(1)研究加热、冷却和卤制加工工序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龙虾加热工序中,微波效果优于蒸煮和油炸,最佳微波加热时间为150s;在小龙虾冷却工序中,真空冷却效果优于强制风冷却和自然冷却,最佳真空冷却终止温度是20℃;小龙虾浸渍入味最佳工艺条件是在5℃卤水中浸泡4.5h。(2)研究速冻、气调、辐照和生物保鲜剂处理对卤制小龙虾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卤制小龙虾经速冻处理后在-18℃条件下货架期约为296d。卤制小龙虾经气调处理后在10℃贮藏条件下,最佳气体组合为75%N2+25%CO2,其货架期约为18d。卤制小龙虾经高能电子束辐照后,包装内产生刺激性气体,同时虾壳出现不均匀的黄色,其感官品质达到不可接受水平,由此判定卤制小龙虾不适合采用辐照处理。卤制小龙虾经生物保鲜剂处理后在10℃条件下货架期约为11d。(3)对各贮藏方法进行组合分析,筛选后确定可行的组合为:速冻保鲜+生物保鲜剂、气调保鲜+生物保鲜剂。通过绘制这两组贮藏方法组合在贮藏过程中的TVB-N值和菌落总数的变化曲线,建立TVB-N值和菌落总数变化速率常数k与贮藏时间(d)之间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k0,由此建立了TVB-N值的变化速率常数k与贮藏温度T的Arrhenius方程。速冻保鲜+生物保鲜剂组合保鲜的TVB-N值和菌落总数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为SL=ln(BTVB-N/BTVB-N0)/[7.75×108exp(-5.4×104/RT)]和SL=ln(B菌落总数/B菌落总数0)/[2.05×1010exp(-5.9×104/RT)],在-18℃贮藏条件下分别计算出的理论货架期为320.78d和328.17d,两种货架期预测模型与实际值317d的绝对偏差为3.78d和11.17d。气调保鲜+生物保鲜剂组合保鲜的TVB-N值和菌落总数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为SL=ln(BTVB-N/BTVB-N0)/[4.16×103exp(-2.57×104/RT)]和SL=ln(B菌落总数/B菌落总数0)/[9.92×103exp(-2.5×104/RT)],在10℃贮藏条件下分别计算出其理论货架期为22.45d和23.13d,两种货架期预测模型与实际值20d的绝对偏差为2.45d和3.13d。表明这两种预测模型均能较为准确地对卤制小龙虾货架期进行预测,并且TVB-N货架期预测模型优于菌落总数货架期预测模型。
于之刚[7](2019)在《多元冶金熔体物化性质计算的唯象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冶金熔体物化性质直接影响着冶炼工艺的优化及产品质量的控制。由于高温实验困难,因此在有限实验基础上的模型预报是获取此类性质数据的重要方法。目前,多元熔体物化性质的计算主要依靠唯象模型,其中,几何模型因其简洁有效的形式而成为应用广泛的一类唯象模型。几何模型主要是根据多元系边界性质对其内部性质进行预测的一类方法,其发展至今主要面临三大难题:a)如何发展边界拟合方法及权重分配方式?b)如何发展局部互溶几何模型?c)如何向高阶体系扩展?这些问题都有广阔的应用背景,但由于涉及几何模型的基础理论,所以鲜有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难题,尤其是局部互溶体系的预报难题,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熔体物化性质的预报中进行了验证。1)通过对几何模型边界拟合方法及权重分配方式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边界实际性质拟合和权重归一化的计算方法。不同阶数的R-K方程对二元边界超额性质的拟合结果有较大影响,拟合阶数越高,拟合优度越大,但预报精度并不一定会更高;权重归一化方法在基于边界超额性质拟合和实际性质拟合的预报中都具有可行性:以上结论在Ag-Cu-Au合金的粘度预报中得到验证。2)完全互溶几何模型无法用于局部互溶体系的计算,原因在于其权重公式无法表达三元边界代表点的权重。本文在几何模型权重分配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局部互溶模型(双线段模型),并推导了其三元边界代表点权重与成分的关系;通过C++编程开发了基于双线段(DL)模型的Limited Solubility Models软件,为局部互溶体系的计算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利用不同熔体的粘度、电导率、密度、摩尔体积和表面张力等实验数据,验证了双线段(DL)模型在局部互溶体系物化性质预报中的可行性。首先,在对Cu-Al-Si合金粘度的预报中,双线段(DL)模型基于三元液相区粘度的计算结果,好于完全互溶几何模型通过二元边界外延计算的结果。其次,在对Ca O-Al2O3-Si O2和Ca O-Al2O3-Ca F2熔渣粘度和电导率的计算中,双线段(DL)模型预报的平均误差小于不同经验模型的结果,即其预报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更高;粘度的对数化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预报精度。此外,权重归一化的方法在双线段(DL)模型的预报中也具有可行性,其对不同熔渣密度、摩尔体积和表面张力的预报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且基于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的预报结果相差不大。计算边界可根据局部互溶体系中实验数据的分布情况任意选取,适当调整计算边界可以提高预报精度。3)几何模型的高阶扩展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二元系直接外推多元系和多元系转化成伪三元系预报。针对多元熔渣体系的粘度预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阶扩展方法,即结合Urbain模型对熔渣的分类方法,将多元熔渣转化成伪三元熔渣,然后利用双线段(DL)模型计算,并在Ca O-Mg O-Al2O3-Si O2四元熔渣的粘度预报中验证了其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几何模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其可行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几何模型的发展。
宋佳玮[8](2019)在《蔬菜冷链案例分析与宅配叶菜货架期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与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扩大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规模,然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冷链物流中断链、温度控制不准确等现象频发,导致农产品极高的损耗率。本研究通过从源头对果蔬生产线、贮藏以及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调查,全程记录每个环节的温度以及需要的时间,针对生产以及运输中的温度、时间等进行调整优化,发现冷链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同时选取小青菜和杭白菜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货架期预测,从实验的角度为冷链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为我国冷链物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具有典型性、规模化和专业性经营蔬菜企业的冷链状况并对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企业的新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且在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冷链硬件设施不全(缺乏预冷设备等),断链现象严重(100%),运输配送温度(10℃-20℃)控制不严,贮藏条件与蔬菜要求差距明显(温度偏高2-20℃),管理水平较低(执行到位65-85%),外部市场监管力度薄弱等。针对冷链存在的问题,蔬菜经营企业冷链建设要在加快企业专业冷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基础上,加强硬件特别是预冷设备和技术普及、根据蔬菜经营要求强化针对性冷链的设计和制定完善的操作规范、强化从采收到运输和配送等流程的精准运营、严格控制蔬菜冷链的温湿度条件、切实执行冷链相关管理制度等,以保障蔬菜全程冷链体系的实现,保证蔬菜产品的新鲜品质和商品性。2.选择小青菜、杭白菜两种叶菜为试材,检测模拟宅配冷链条件下袋装和盒装产品的品质变化,通过动力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叶菜表现为相同的规律,相比于20℃和10℃,3℃下失重率和黄化率较低、Vc含量高、色泽变化慢,且盒装方式优于袋装。通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以及感官评分分析,最终选取黄化率、a*、b*、AE、Vc含量为指标进行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试验温度范围内,小青菜的黄化率、a*、b*、△E变化符合零级反应,Vc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小青菜的混合模型为(?);杭白菜的黄化率、a*、△E变化符合零级反应,b*变化以及Vc减少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杭白菜的混合模型为(?);验证试验表明单因素模型的拟合性良好(R2>0.9),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性较高;多因素混合模型的相对误差<10%。以上建立的预测模型适用于宅配期间小青菜和杭白菜货架期的预测。
孔维洲[9](2019)在《一种发酵鹿肉干的制备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宁夏梅花鹿驯养产业发展迅速,鹿肉资源日益丰富。鹿肉以其高蛋白、低皮下脂肪和肌肉内脂肪、低胆固醇、富含血铁红素等特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随之而来的深加工产品不足,鹿肉制品研究开发滞后等问题不断凸显,鹿产品产业化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严重制约鹿肉制品的发展。因此,本文利用发酵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人工定向发酵加脂鹿肉干产品,对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估,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对发酵加脂鹿肉干货架期进行预测模型的建立,为发酵加脂鹿肉干包装贮藏及流通智能化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发酵剂发酵特性研究。选取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CICC 20022)、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CICC 10145)、戊糖片球菌(Pediococus pentosaccus,CICC 22227)为发酵菌种测定其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三菌对数生长期末分别为20~24h、28~30h、14~16h;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产酸能力较强,木糖葡萄球菌产酸能力弱。食盐浓度低于6%三株菌有着较强活性生长良好;植物乳杆菌和木糖葡萄球菌只具有蛋白酶活性,而戊糖片球菌不仅具有蛋白酶活性而且具有脂肪酶活性;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之间存在较弱的生长影响,其他各菌株两两之间均无影响;根据以上三株菌可以制成复合发酵剂来弥补菌种发酵特性方面的不足。三株菌的活菌计数结果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4±5)×108 CFU/mL,木糖葡萄球菌(25±6)×109CFU/mL,戊糖片球菌(98±4)×109CFU/mL,均符合发酵肉菌种接种量的要求。(2)发酵鹿肉干发酵工艺优化研究。经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出发酵鹿肉干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最佳的发酵剂菌种复配比例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CICC 22227):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CICC 1014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Plantarum,CICC20022)=2:2:1,发酵剂接种浓度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5h,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发酵鹿肉干剪切力值最小为9371.45 g,产品具有较好的嫩度品质。(3)脂肪对发酵鹿肉干品质影响研究。通过在肉干制备过程中人工加入鸡脂,对不发酵不加脂、发酵不加脂、发酵加脂三种产品的色泽、水分含量、pH、硬度、挥发性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等指标进行测定对比,结合感官确定出发酵加脂鹿肉干是最优产品,具体表现为:发酵加脂鹿肉干的色泽虽然受到脂质氧化影响,L*值略低,但a*值和b*值都明显高于不加脂组。而在水分方面发酵加脂组远低于不发酵不加脂组,略高于发酵不加脂组,pH、硬度方面发酵加脂组均低于其他两组,挥发性化合物方面发酵加脂组相对其他两组烯烃、醛类、酸类以及烷烃有所增加,而醇类相比有所减少。此外测出的17组氨基酸中12组氨基酸发酵两组都要高于不发酵不加脂组,发酵加脂组与发酵不加脂组相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增加2.67%、1.48%、2.16%。脂肪酸方面,发酵加脂组相比其他两组不管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均增幅明显。发酵加脂后的鹿肉干具有较好的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结合感官评分来看,鹿肉干经发酵加脂后在外观色泽、风味、口感等综合品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不同贮藏温度下发酵加脂鹿肉干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通过在-4℃(冰温贮藏)、4℃(低温贮藏)、25℃(常温贮藏)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贮藏温度条件下,以肉制品在贮藏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TVB-N值和TBARS值为基准,通过Arrhenius公式构建了动力学预测模型,确定了发酵加脂鹿肉干活化能Ea分别为36.42、24.95 KJ/mol,前因子k0分别为2.17×106、2.44×104。通过公式运算得到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为:tTvB-N=1.5257×exp(-14.59)× exp(-4380.9/T)tTBARs=0.0649×exp(-10.104)× exp(-3001.5/T)经验证以TVB-N值为关键品质因子构建的模型货架期预测值的准确率在10%以内,拟合精度高,可以迅速且准确地预测-4~25℃条件下发酵加脂鹿肉干的货架期。
余冰妍,邓力,李文馨,程芬,徐嘉[10](2018)在《猪里脊肉油传热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传热烹饪是中式烹饪的典型方式,采用油浴模拟油传热过程,结合动力学方法对猪里脊肉在油传热过程中成熟品质因子(颜色、剪切力)和过热品质因子(蒸煮损失)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油传热过程中,猪里脊肉的颜色和剪切力变化遵循一级动力学,蒸煮损失变化遵循零级动力学;亮度、红度值和白度值的z值分别为33.1,26.1,41.0℃,Ea值分别为68.6,86.8,55.4kJ/mol;剪切力z值为17.9℃,Ea值为127.1 kJ/mol;蒸煮损失Ea值为28.9kJ/mol,z值在一级动力学下为32℃,大于红度值和剪切力的z值,满足烹饪成熟值理论提出的优化前提,证明了烹饪过程存在优化空间,为猪肉油传热烹饪和中式烹饪品质优化研究提供动力学参数。
二、Arrhenius模型与Z值模型的关系及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rrhenius模型与Z值模型的关系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温耦合的光合作用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线性可观测度的研究 |
1.2.2 光合作用机理建模的研究 |
1.2.3 可控温室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 |
1.2.4 SDRE控制方法的相关研究控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可观测度在光合模型性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 |
2.3 系统可观测度分析 |
2.3.1 PWCS理论 |
2.3.2 基于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的测度分析 |
2.3.3 测度分析的具体应用 |
2.4 仿真结果与讨论 |
2.4.1 可观测度结果及分析 |
2.4.2 状态估计和分析 |
2.4.3 可观测度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
2.4.4 可观测度性能指标的改善 |
2.4.5 测度指标在模型结构中的应用 |
2.4.6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光温耦合下植物生长机理建模与优化 |
3.1 引言 |
3.2 系统建模 |
3.3 实验 |
3.3.1 实验样品与实验设计 |
3.3.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3.4 模型参数系统辨识 |
3.4.1 状态变量初始参数 |
3.4.2 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的概述及应用 |
3.5 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状态估计 |
3.5.1 无迹卡尔曼滤波概述 |
3.5.2 状态估计结果分析 |
3.5.3 模型状态估计可靠性评估 |
3.6 优化仿真结果 |
3.7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室环境光温协同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作物生长最优效率控制 |
4.2.1 SDRE方法的概述 |
4.2.2 SDRE方法在作物生理模型中的应用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基于最优效益的温室综合控制 |
4.3.1 温室环境控制的建模 |
4.3.2 基于帕累托优化的温室控制优化策略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学术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
1.2.2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
1.2.3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
1.2.4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
2.1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
2.1.1 筹融资压力大 |
2.1.2 投资回报不稳定 |
2.1.3 营运资金利用效率低 |
2.2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
2.2.1 内部因素 |
2.2.2 外部因素 |
第三章 基于Z值模型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
3.1 传统Z值模型预警回验 |
3.2 Z值预警模型修正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财务指标筛选 |
3.2.3 对照组企业数据描述性分析 |
3.2.4 对照组企业数据非参数检验分析 |
3.2.5 样本数据逐步判别分析 |
3.2.6 指标变量筛选过程 |
3.2.7 Wilks’Lambda判定分类最相关测度 |
3.2.8 标准化典型判别模型的建立 |
3.2.9 判别函数特征值及Wilks’Lambda检验 |
3.3 Z值模型判别临界值设定 |
3.3.1 Z值计算 |
3.3.2 判别临界值的拟定 |
3.3.3 初始样本误判回验 |
3.4 财务风险分解 |
3.4.1 主要指标分解 |
3.4.2 辅助指标分解 |
3.5 新能源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
3.5.1 筹资方面 |
3.5.2 投资方面 |
3.5.3 营运方面 |
第四章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应用 |
4.1 比亚迪公司的基本概况与Z值计算分析 |
4.2 比亚迪财务风险分解 |
4.2.1 主要指标分解 |
4.2.2 辅助指标分解 |
4.3 比亚迪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
4.3.1 加强筹资风险控制 |
4.3.2 加强投资风险控制 |
4.3.3 加强营运风险控制 |
第五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镁合金塑性变形理论研究 |
1.3 材料改性方法及研究现状 |
1.3.1 材料改性方法 |
1.3.2 搅拌摩擦加工研究现状 |
1.4 搅拌摩擦加工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1 不同因素对温度场影响的研究 |
1.4.2 不同因素对热力耦合场影响的研究 |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分析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搅拌摩擦加工数值模拟 |
2.2.2 搅拌摩擦加工 |
2.3 实验表征分析方法 |
2.3.1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2.3.2 力学性能测试 |
2.3.3 扫描电子显微观察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搅拌摩擦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LA103Z镁锂合金本构模型的建立 |
3.2.1 LA103Z热模拟实验 |
3.2.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3.2.3 Arrhenius本构模型的建立 |
3.3 搅拌摩擦加工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1 搅拌摩擦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3.3.2 材料属性定义 |
3.3.3 产热模型分析 |
3.3.4 摩擦模型的选择 |
3.3.5 边界条件定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加工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参数设置及结果分析 |
4.2.1 模拟工艺参数设置 |
4.2.2 温度场结果分析 |
4.2.3 应力应变场结果分析 |
4.2.4 速度场结果分析 |
4.3 基于响应面的工艺参数优化 |
4.3.1 优化目标的确定 |
4.3.2 响应面模型建立与拟合 |
4.3.3 方差分析 |
4.3.4 响应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LA103Z搅拌摩擦加工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准备与实验方案 |
5.2.1 搅拌摩擦加工实验 |
5.2.2 拉伸试验方案 |
5.3 搅拌摩擦加工显微组织分析 |
5.3.1 加工后板料的宏观形貌及初始显微组织 |
5.3.2 加工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5.3.3 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5.3.4 SEM和EBSD扫描结果分析 |
5.4 搅拌摩擦加工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1 加工速度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
5.4.2 旋转速度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5.4.3 工艺参数对拉伸断口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猪肝油炒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动力学测定温度范围的确定 |
1.2.2 原材料处理 |
1.2.3 颜色测定 |
1.2.4 剪切力测定 |
1.2.5 蒸煮损失测定 |
1.3 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 |
1.3.1 反应级数确定 |
1.3.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1.3.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颜色变化 |
2.2 蒸煮损失变化 |
2.3 剪切力变化 |
3 结论 |
(5)浸渍液组成对调理草鱼片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淡水鱼宰后品质变化 |
1.1.1 淡水鱼品质评价指标 |
1.1.2 淡水鱼宰后的品质变化 |
1.2 水产制品的加工与保鲜 |
1.2.1 水产制品的加工技术 |
1.2.2 水产制品的保鲜技术 |
1.2.3 水产品品质变化动力学 |
1.3 调理鱼制品的加工与保鲜 |
1.3.1 调理液组成对鱼制品品质的影响 |
1.3.2 调理方式对鱼制品品质的影响 |
1.3.3 调理鱼制品在贮藏中的品质变化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原料 |
2.1.2 化学试剂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方法 |
2.3.1 紫苏叶水提液的制备 |
2.3.2 紫苏调理草鱼片的制备与测定 |
2.3.3 浸渍液的制备 |
2.3.4 浸渍液调理草鱼片的制备与贮藏 |
2.3.5 紫苏提取物成分的测定 |
2.3.6 调理草鱼片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苏提取物特性及其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1.1 不同品种紫苏提取物的特性 |
3.1.2 不同品种紫苏提取物对调理鱼片品质的影响 |
3.1.3 小结 |
3.2 浸渍液组成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1 浸渍液中食盐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2 浸渍液中紫苏提取物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3 浸渍液中酵母抽提物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4 浸渍液中复合磷酸盐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5 不同配方浸渍液处理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6 小结 |
3.3 调理工艺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3.1 调理温度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3.2 料液比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3.3 调理时间对调理草鱼片品质的影响 |
3.3.4 调理工艺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
3.3.5 小结 |
3.4 调理草鱼片冰温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
3.4.1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肉汁渗出率的变化 |
3.4.2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白度的变化 |
3.4.3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pH的变化 |
3.4.4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质构特性的变化 |
3.4.5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TVB-N值的变化 |
3.4.6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TBA值的变化 |
3.4.7 调理草鱼片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建立 |
3.4.8 小结 |
4 讨论 |
4.1 调理液组成对调理鱼制品品质的影响 |
4.2 调理鱼制品在贮藏中的品质变化 |
4.3 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在水产品货架期预测中的应用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龙虾卤制工艺及贮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龙虾产业发展概述 |
1.1.1 小龙虾的产量及消费情况 |
1.1.2 小龙虾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小龙虾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1.2.1 小龙虾加热工艺的研究 |
1.2.2 小龙虾冷却工艺的研究 |
1.2.3 小龙虾卤制工艺的研究 |
1.3 小龙虾加工制品贮藏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物理贮藏方法 |
1.3.2 生物贮藏方法 |
1.3.3 化学贮藏方法 |
1.4 小龙虾加工制品贮藏货架期的研究 |
1.4.1 小龙虾的货架期评价指标 |
1.4.2 小龙虾货架寿命预测 |
1.5 小龙虾卤制工艺及贮藏方法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目的 |
1.6.2 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药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龙虾的加工流程 |
2.2.2 小龙虾的贮藏试验 |
2.2.3 小龙虾的货架期预测试验 |
2.3 评价方法 |
2.3.1 感官评价方法和控制指标 |
2.3.2 TVB-N值的检测和控制指标 |
2.3.3 菌落总数的检测和控制指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卤味小龙虾加工工艺的确定 |
3.1.1 加热工艺条件的确定 |
3.1.2 冷却工艺条件的确定 |
3.1.3 卤制工艺条件的确定 |
3.1.4 小结 |
3.2 不同贮藏方法对卤味小龙虾品质的影响 |
3.2.1 速冻处理后在-18℃贮藏条件下的测定结果 |
3.2.2 气调处理后在10℃贮藏条件下的测定结果 |
3.2.3 辐照处理后在20℃贮藏条件下的测定结果 |
3.2.4 生物保鲜剂处理后在10℃贮藏条件下的测定结果 |
3.2.5 贮藏方法的优化组合及品质变化分析 |
3.2.6 小结 |
3.3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1 速冻和生物保鲜剂组合的货架期预测模型 |
3.3.2 气调和生物保鲜剂组合的货架期预测模型 |
3.3.3 小结 |
3.4 讨论 |
3.4.1 卤味小龙虾加工工艺条件的优化 |
3.4.2 卤味小龙虾贮藏方法的筛选 |
3.4.3 卤味小龙虾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多元冶金熔体物化性质计算的唯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冶金熔体物化性质研究现状 |
2.1.1 物理冶金与化学冶金 |
2.1.2 冶金熔体分类 |
2.1.3 实验研究方法 |
2.1.4 模型研究现状 |
2.2 冶金熔体唯象模型发展历程 |
2.2.1 正规溶液模型 |
2.2.2 解析模型 |
2.2.3 数值模型与传统几何模型 |
2.2.4 通用溶液模型 |
2.2.5 质量三角模型 |
2.3 几何模型研究现状 |
2.3.1 多元溶体物化性质预报 |
2.3.2 几何模型与Miedema理论的结合 |
2.3.3 热力学软件中的应用 |
2.3.4 几何模型三大难题 |
2.4 本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几何模型边界拟合方法及权重分配方式 |
3.1 边界性质拟合方法 |
3.1.1 超额性质 |
3.1.2 Redlich-Kister方程 |
3.2 边界选点方式与自洽性 |
3.2.1 选点方式 |
3.2.2 自洽性分析 |
3.3 边界性质拟合及权重分配影响因素 |
3.3.1 R-K方程拟合阶数的影响 |
3.3.2 选点位置的影响 |
3.3.3 权重随成分变化趋势 |
3.3.4 权重归一化预报比较 |
3.3.5 边界实际性质拟合预报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局部互溶模型推导及软件开发 |
4.1 理论推导 |
4.1.1 完全互溶几何模型的局限性 |
4.1.2 新局部互溶几何模型公式推导 |
4.2 自洽性分析 |
4.2.1 全浓度权重和 |
4.2.2 边界代表点权重 |
4.3 软件开发 |
4.4 与完全互溶几何模型外延法计算的比较 |
4.4.1 Cu-Al-Si合金粘度预报 |
4.4.2 Fe-Ni-Cr合金粘度预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局部互溶模型的应用 |
5.1 双线段模型在熔渣电导率和粘度预报中的应用 |
5.1.1 三元熔渣粘度预报 |
5.1.2 粘度数据的对数化预报 |
5.1.3 电导率与粘度的关系 |
5.1.4 三元熔渣电导率预报 |
5.2 权重归一化方法在双线段模型中的应用 |
5.2.1 双线段模型的权重归一化 |
5.2.2 三元熔渣密度与摩尔体积预报 |
5.2.3 质量分数在密度和摩尔体积预报中的应用 |
5.2.4 三元熔渣表面张力预报 |
5.3 计算边界对双线段模型预报结果的影响 |
5.3.1 较大范围边界整体计算 |
5.3.2 较大范围边界拆分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几何模型在高阶体系中的扩展 |
6.1 几何模型的高阶扩展方法 |
6.1.1 二元系直接向高阶体系扩展 |
6.1.2 高阶体系组成伪三元系预报 |
6.2 双线段模型在四元熔渣粘度预报中的应用 |
6.2.1 粘度经验模型中的氧化物分类 |
6.2.2 CaO-MgO-Al_2O_3-SiO_2熔渣粘度预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及所获奖项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8)蔬菜冷链案例分析与宅配叶菜货架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冷链概述 |
1.1 冷链定义 |
1.2 新鲜农产品冷链的特点 |
2 冷链研究进展 |
2.1 国外冷链研究进展 |
2.2 国内冷链研究进展 |
3 食品货架期 |
3.1 货架期概述 |
3.2 影响食品货架期的因素 |
4 食品货架期的模型预测 |
4.1 以温度为基础的动力学预测模型 |
4.2 货架寿命实验 |
4.3 威布尔危害分析法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新鲜蔬菜冷链物流调查分析与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蔬菜种类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硬件设施 |
2.2 预冷环节 |
2.3 包装环节 |
2.4 运输环节 |
2.5 仓储环节 |
2.6 管理环节 |
3 建议与讨论 |
3.1 冷链蔬菜的温度控制 |
3.2 操作规程 |
3.3 管理环节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两种叶菜品质变化动力学分析及货架期预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失重率测定 |
2.2 色差测定 |
2.3 黄化率测定 |
2.4 维生素c的测定 |
2.5 感官评价 |
2.6 呼吸速率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包装方式对贮藏小青菜和杭白菜的影响 |
3.2 贮藏过程中小青菜和杭白菜品质变化 |
3.3 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及货架期预测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新鲜蔬菜冷藏冷链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一种发酵鹿肉干的制备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鹿加工研究现状 |
1.2 发酵肉制品的研究现状 |
1.3 微生物发酵剂的研究现状 |
1.4 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发酵鹿肉干发酵剂特性探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酵鹿肉干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脂肪对发酵鹿肉干品质影响探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发酵鹿肉干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3 试验设计 |
5.4 试验方法 |
5.5 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猪里脊肉油传热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依据、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理论依据 |
1.2 试验材料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方法 |
1.4.1 原材料处理 |
1.4.2 颜色测定 |
1.4.3 蒸煮损失测定 |
1.4.4 剪切力测定 |
1.4.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颜色变化 |
2.2 蒸煮损失变化 |
2.3 剪切力变化 |
3 结论 |
四、Arrhenius模型与Z值模型的关系及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温耦合的光合作用建模与控制研究[D]. 高宏鼐. 江南大学, 2021(01)
- [2]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研究[D]. 李周月.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LA103Z镁锂合金搅拌摩擦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陈虎. 山东大学, 2021(09)
- [4]猪肝油炒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分析[J]. 李丽丹,邓力,赵庭霞,魏瑶,李静鹏,曾雪峰. 现代食品科技, 2021(05)
- [5]浸渍液组成对调理草鱼片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D]. 陈澄.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小龙虾卤制工艺及贮藏方法的研究[D]. 周结礼.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多元冶金熔体物化性质计算的唯象模型研究[D]. 于之刚. 上海大学, 2019(02)
- [8]蔬菜冷链案例分析与宅配叶菜货架期预测[D]. 宋佳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一种发酵鹿肉干的制备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D]. 孔维洲. 宁夏大学, 2019(02)
- [10]猪里脊肉油传热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研究[J]. 余冰妍,邓力,李文馨,程芬,徐嘉. 食品与机械,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