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光忠,赵敏,冯小莉[1](2002)在《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
张齐,胡慧军,潘晓雯[2](2009)在《我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高压氧治疗装置的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对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时不宜使用普通面罩吸氧,而需采用特殊装置进行吸氧。为选用合适的治疗装置用于危重患者的早期高压氧治疗,总结了近几年国内高压氧治疗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时采用的普通导管、特制简易吸氧装置、单人纯氧舱、舱内呼吸机等多种治疗装置,并从材质、简易程度、严密性、治疗效果、对舱内氧浓度影响等多方面对各种治疗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王小亭,刘大为[3](2004)在《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黎张双子[4](2017)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护理干预方案,并验证该预警指标体系的信效度。2.以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为核心,以预防ICU患者UEX护理干预方案为指导,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医院ICU的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ICU患者UEX预警系统,为规范ICU患者UEX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预警平台,从而规避管道安全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1.通过查阅书籍、文献回顾初步拟定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和护理干预方案,再运用德尔菲法对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和护理干预方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并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赋予相应分值,最终形成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通过德尔菲法评价该预警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并计算其组内相关系数,表示其评定者间的信度。2.使用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评估ICU100例患者,用ROC曲线、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及确定ICU患者UEX风险预警临界值。以预警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界面设计原则为框架,嵌入信息化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开发ICU患者UEX风险预警系统,研发过程中采用面向对象和结构化相结合的方法,由研究者与计算机开发人员共同参与,保证系统按照预先设计的模型实现,并经研究者试用,反复迭代,最终达到全部设计目标。结果:1.经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4.74%,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W)为0.516,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2,最终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的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了基于2个维度,共23个条目的护理干预方案。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结果I-CVI分布在0.8501.000之间,S-CVI/Ave为0.952,评定者间的信度ICC值为0.947。2.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评估ICU100例患者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71,以22分作为ICU患者UEX的高危预警最佳临界值时,其预测风险的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978,阳性预测值为0.778,阴性预测值为0.989,约登指数为0.853,较其他临界值更大。经计算其Kappa值为0.807,P<0.001,说明以22分作为预警临界值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度较好。3.构建的ICU患者UEX风险预警系统雏形由登录模块,评估模块,决策模块,预警模块,指导模块及管道固定方案模块6个主题模块集成。护士通过输入本人的工号和设置的密码登录系统;进入导管预警界面,依据构建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患者发生UEX风险程度;系统对护士录入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识别后,判断是否为UEX高危患者;如该患者评分达到预警临界值,系统自动判断为UEX的高危患者,则以评估总分为红色分数显示,在每班定点时间里弹出“该患者为拔管高危患者,请注意观察”的对话框及在首页界面右上角会有红色感叹号标识显示的3种预警方式相结合发出预警信号;评估完成点击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预防高危患者UEX的护理干预策略界面框。反之,如该患者评分未达到设置的预警临界值,评估分数则以黑色分数显示,系统生成预防一般患者UEX的护理干预策略界面框;管道固定模块有UEX发生率较高的鼻胃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导管和尿管5种管道的固定步骤方案,对护士有效固定导管具有一定指导参考意义。结论:1.构建了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护理干预方案,其信效度较高,可用于临床。2.确定了ICU患者UEX风险预警临界值,以22分作为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最佳临界值较为合适,具有较高诊断价值。3.研发了基于信息化与数据化为载体的ICU患者UEX风险预警系统,其能准确评估患者的拔管风险,快速评定患者风险等级,从而判断并预警拔管高危患者。
刘莉莉[5](2016)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ARDS患儿不同体位实施呼吸机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观察两种疗法在稀释痰液,减少肺底部炎症等指标中的作用,并比较两种体位方式的疗效差异,同时为ARDS患儿实施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住南京市儿童医院PICU病房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60例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取半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24h痰液粘稠度、半卧位/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后第1d到第7d血气分析(PH、PaCO2、PaO2)结果、血氧饱和度(SaO2)、PaO2/FiO2 (P/F)比值及机械通气总时长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上机半小时内的PH值、PaCO2、PaO2、P/F比值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卧位/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后两组患儿痰液粘稠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卧位/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后第1-4d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卧位/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后1-7d血气分析结果(PH、PaCO2、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比值在第1-5d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第6d,第7d两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机械通气总时长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实验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俯卧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氧合状态,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可以改善痰液粘稠度,稀释痰液,减少患儿肺底部炎症,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包涵[6](2011)在《基于PI控制算法的CPAP呼吸机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呼吸机作为协助病人完成呼吸通气过程、提供辅助治疗的重要医疗设备,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用于治疗OSAS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疾病的便携式CPAP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呼吸机进行需求分析、论证,结合国内需求,设计了用于家庭使用的便携式CPAP呼吸机。本文对CPAP呼吸机控制器的硬件部分进行重点设计,主要完成了信号采集电路、电机控制电路、电源电路的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提高了压力信号采集与电机控制的精度以及电源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低成本、高性能芯片,在保证工作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控制器整体的成本,采用新型芯片以减少外围电路,大大缩小了控制器的体积,满足了便携化的需求。一改以往设计CPAP呼吸机采用两个传感器的习惯,仅选用一个压力传感器完成压力信号采集与闭环控制的功能,降低了整机成本、节省了电路板面积、缩短了闭环控制回路周期、减少了压力信号采集电路的复杂程度。为了提高控制精度与效率,采用工业上使用的MC33035与MC33039电机控制芯片,确保控制效果。在电源设计上,注重隔离、抗干扰与稳定性设计。电源板与信号板分开制板,避免了静电耦合与高频电磁干扰对控制板的影响。使用增量限幅式PI控制算法,避免了传统PID算法易产生噪声影响控制精度的问题,降低了控制回路的响应时间,算法作用时间仅需毫秒级即可使系统稳定输出,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经测试,本文设计的呼吸机控制器各部分在功能上达到了预定的设计要求,设备运转正常。在正常使用时间(8小时)内,呼吸机控制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个硬件芯片温度正常,各个硬件模块运转正常。在控制精度上,误差小于0.5cmH2O,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二、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制作: |
1.3 结果: |
2 讨 论 |
(2)我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高压氧治疗装置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目前常用治疗装置的种类 |
2.1 普通导管 |
2.2 人工鼻吸氧装置 |
2.3 头罩 |
2.4 堵塞气管管套后戴面罩 |
2.5 自制弯管 |
2.6“双氧口”吸氧装置 |
2.7“麻醉呼吸回路—三通管”吸氧装置 |
2.8 单人纯氧舱 |
2.9 GYQ型婴幼儿氧罩 |
2.1 0 舱内呼吸机 |
3 展望 |
(3)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历程 |
2呼吸机的治疗作用、指征和禁忌证 |
2.1呼吸机的治疗作用 |
2.2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指征 |
2.3禁忌证 |
3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
3.1常频呼吸机 |
3.2高频呼吸机: |
4呼吸机的调节 |
5机械通气模式 |
6机械通气并发症 |
7撤机 |
8发展趋势 |
(4)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ICU患者UEX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护理干预方案 |
基本原则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研发ICU患者UEX风险预警系统基本理论 |
基本理论 |
基本原则 |
主要功能 |
研发步骤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理论研究 |
1. ARDS文献回顾 |
1.1 ARDS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
1.2 ARDS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ARDS治疗研究进展 |
2.1 原发病治疗 |
2.2 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 |
2.3 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 |
2.4 呼吸支持治疗 |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 |
3.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
4. 呼吸机雾化吸入在预防ARDS患儿痰液粘稠中的研究进展 |
4.1 国外呼吸机雾化吸入在预防ARDS患儿痰液粘稠中的研究进展 |
4.2 国内呼吸机雾化吸入在预防ARDS患儿痰液粘稠中的研究进展 |
5. 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
5.1 国外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
5.2 国内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选择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终止或脱落标准 |
2.5 样本量计算 |
2.6 分组方法 |
3. 研究方法 |
3.1 干预方法 |
3.2 实验组 |
3.3 对照组 |
3.4 评价指标 |
3.5 质量控制 |
3.6 统计方法 |
3.7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1.2 两组患儿上机半小时内血气分析结果(PH、PaCO_2、PaO_2)、P/F比值比较 |
2. 研究结果比较 |
2.1 两组患儿第1-7d的痰液粘稠度比较 |
2.2 两组患儿第1-7d的血氧饱和度结果比较 |
2.3 两组患儿第1-7d血气分析(PH)结果比较 |
2.4 两组患儿第1-7d血气分析(PaCO_2)结果比较 |
2.5 两组患儿第1-7d血气分析(PaO_2)结果比较 |
2.6 两组患儿上机第1-7d P/F比值结果比较 |
2.7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总时间比较 |
2.8 并发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对改善痰液粘稠度的影响 |
2. 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对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的影响 |
3. 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对7d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
4. 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对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
5. 并发症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写 |
附录二 呼吸机雾化吸入资料收集表格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PI控制算法的CPAP呼吸机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呼吸机的临床治疗作用 |
1.1.2 呼吸机的发展简史 |
1.1.3 呼吸机的分类 |
1.1.4 呼吸机的通气模式 |
1.1.5 呼吸机的控制策略及工作模式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呼吸机市场现状 |
1.2.2 国外呼吸机市场现状 |
1.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CPAP呼吸机相关理论 |
2.1 阻塞性睡眠呼吸综合征(OSAS) |
2.2 CPAP呼吸机基本原理 |
2.3 PI控制算法 |
2.3.1 PID控制算法原理 |
2.3.2 PI控制算法应用于呼吸机控制 |
2.4 小结 |
3 整体设计与架构分析 |
3.1 整体设计方案 |
3.2 控制器模块工作方式与用途 |
3.3 控制器模块工作流程 |
3.4 小结 |
4 呼吸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4.1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1.1 压力传感器选型与标定 |
4.1.2 滤波及放大 |
4.2 主控芯片 |
4.2.1 主控芯片系统资源 |
4.2.2 ADC模块配置 |
4.2.3 I~2C总线配置 |
4.2.4 UART配置 |
4.2.5 SPI总线配置 |
4.2.6 其他GPIO配置 |
4.2.7 主控芯片外部中断设计 |
4.3 电源电路设计 |
4.3.1 电源选型 |
4.3.2 TOP246YN的功能及内部结构 |
4.3.3 电源的具体设计 |
4.4 直流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4.4.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原理与电机选用 |
4.4.2 控制芯片MC33035 |
4.4.3 电机测速芯片MC33039 |
4.4.4 控制器设计方案 |
4.5 报警电路设计 |
4.6 液晶显示电路 |
4.7 数据存储电路 |
4.8 时钟电路 |
4.9 USB转RS-232控制器电路 |
4.10 键盘部分电路 |
4.11 小结 |
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 硬件部分测试 |
5.1.1 压力信号采集电路测试 |
5.1.2 电源电路测试 |
5.1.3 电机控制电路测试 |
5.1.4 风机压力流速测量 |
5.1.5 其他硬件电路的测试 |
5.2 CPAP呼吸机整体性能测试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T管呼吸机的研制与应用[J]. 陈光忠,赵敏,冯小莉. 四川医学, 2002(12)
- [2]我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高压氧治疗装置的现状[J]. 张齐,胡慧军,潘晓雯. 医疗卫生装备, 2009(04)
- [3]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J]. 王小亭,刘大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4(01)
- [4]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D]. 黎张双子. 遵义医学院, 2017(12)
-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不同体位呼吸机雾化吸入效果观察[D]. 刘莉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基于PI控制算法的CPAP呼吸机控制器设计[D]. 包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