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2001年各级民办学校基本数据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娟[1](2021)在《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受教育权是少数民族的一项基本人权已经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国际法、国内法为保障该权利都做了相关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目标基本实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受教育的程度、质量、水平相对全国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进行优化保障,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差距,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当前和今后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在明确少数人、少数民族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涵,强调了在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过程中,坚持正义原则、平等原则、特殊保护原则、防止反向歧视原则的重要性;平等自由理论、宪法权利理论、少数群体权利理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为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保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法律依据基本完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奠定了该权利充分实现的法律基础,并且取得了在民族教育法律体系、民族教育办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但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民族教育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不足、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民族教育软实力较弱、教育信息化水较低等;国际性法律文件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相关规定和美国、新西兰关于少数族裔受教育权保障的历史经验,对如何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根据以上启示,结合我国在该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对策,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依法治教,尽快颁布少数民族教育专项法律;加大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强度;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相结合;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完善民族教育体系。本研究依据国际法、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吸收借鉴美国、新西兰关于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民族教育的实际水平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具体要求,提出优化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对策,为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吴依妮[2](2020)在《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国有民办学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国家能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但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打破政府包揽办学,进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民办学校由此产生。国有民办学校为实现办学的多元化,有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在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乱收费、违规招生、国有资产流失、破坏教育生态等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对国有民办学校的办学乱象进行治理。通过对国有民办学校的概念及内涵、形成的背景及类型、贡献与争议及治理方向进行综述,奠定研究基础。将以国有民办学校为主体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理清其产生、发展、转制及异化的四个阶段;对X省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含在对各类学校的满意程度、家庭的择校意愿、为择校所负担的费用、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认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对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和人民网教育频道中有关治理国有民办学校的办学乱象的媒体报道,依据媒体类型、报道时间、修辞倾向、讯息来源、报道与论述方式建立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编码、统计计量分析;对X省各地市的论坛(BBS)发帖中,X省网友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讨论与争议,从个人立场态度、国有民办学校的属性及影响三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对12位X省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人员以历史沿革、办学模式、争议与贡献、未来发展四个维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当前,X省在出台法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规范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三方面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据此,提出X省国有民办学校的深度治理路径:(1)制定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方案。应兼顾学校的土地和校产问题、学校的人事问题及学校品牌的资产评估问题,完善国有民办学校改革配套政策;(2)改进监管力度和评鉴体系,建立健全国有民办学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资产评估体系及监督管理组织体系;(3)构建民间治理和信任体系,培育非政府中介组织。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民办教育改革课题组[3](2020)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面临有效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困境,需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民办教育是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在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多层次需求,均衡教育资源,刺激教育消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引导民办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扩大优质的民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助推民办职业教育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化民办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民办教育分类改革,鼓励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服务。
韩瑞情[4](2020)在《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河南省地处中原,辐射全国。但是,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却不是一个教育强省,河南省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普通高中担负着为高等教育发展输送基础性人才的重任。21世纪的今天,河南省在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学校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为了保障普通高中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至关重要。本研究力图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把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纳入研究视域。本研究主要从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采用文献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河南省2011-2017年各级教育阶段教育经费及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同期我国中西部各省市做了对比,从而更加客观地分析该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发现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逐年增长,但是要保障教育事业稳健发展,政府投入力度还是不足、社会投入比例较低等。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人口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因素分析。针对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省级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均拨款标准和制度、提高对普通高中关注度、完善普通高中扶困助学政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选取河南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研究梳理,探讨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希冀能对完善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所裨益。
梁伟维[5](2020)在《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比研究 ——以安徽省寿县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改变。传统的学习正逐步从以线下学习为主转变为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有机结合。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但信息技术也带来许多问题,譬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等问题。面对纷杂的信息世界,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有效利用信息,需要当代人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中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影响日后的个人发展。目前,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而当前我国的学校主要分为政府办学和民营办学,由于办学形式的不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也可能存在差异。基于此,本文对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寿县两所学校(一所公办学校,—所民办学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法对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利用数据统计工具对问卷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该地区初中生整体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从平均值来看,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高于该地区整体水平,而公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低于该地区整体水平。(2)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处在年级差异,其中性别差异只存在初中生的信息意识与认知维度上。(3)在对比研究中,公办学校初中生不管是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上还是信息素养的各维度上都低于民办学校初中生。最后,研究者对出现的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来源于学生、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针对此情况,对公办与民办学校相应提出了初中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与建议。意在为未来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借鉴。
姜慧敏[6](2020)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文中提出公办教育是保障教育均衡的决定性因素,而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民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为百姓提供了可选择性的教育方式。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不少民办学校在积累了足够的办学经验、日益壮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理论上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资源整合的一种形式,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增强政府监管效率等方面发挥出一定优势。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是政府领导下非营利性组织的民间法人行为,2018年8月,《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送审稿中就明确提到要规范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而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并有效实施是民办教育集团规范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重视起内部机制的设立和规范运行,才能促进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健康有序地发展。本研究遵循“应然——实然”的研究范式,以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访谈和资料分析的具体方式形成三方互证,确保获取资料的有效性。本文选取H教育集团作为研究个案,该集团属于跨地区办学,在集团化过程中通过借鉴经验,引进专家团队指导并结合自身特殊实际情况,建立起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经研究发现,H教育集团目前的运行机制框架已经大致建立起来,包括制定了明确的集团章程;设立专人对接的沟通部门;实施多样化的激励办法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彰显自身价值的集团学校文化。H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帮助在学校招生、教师培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优势。诚然,H教育集团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执行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决策机制的实际运作缺乏规范,集团民主化程度低,忽视正式沟通渠道的运用;监督方面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教师培养方面依然存在教师队伍发展不足,结构不稳定等困境。此外,政府对于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态度不明,管理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民办学校在进行集团化办学时应当充分重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实施。首先,构建系统透明、健全畅通的民主化沟通决策机制,推行民主参与程度高的决策方式,建立并有效运用正式的沟通渠道;其次,完善教师资源的统筹与培养,构建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建立起制度与温度并存的激励机制;再者,完善集团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监事会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独立地位,制定科学的监督标准,保障评估的公正客观性;此外,加强政府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政府需要摘除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确保支持与监督两手抓。
王玲[7](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提出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陈茗秋[8](2020)在《从公办到民办:结构化因素制约下的农村择校现象研究 ——基于A民办学校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农村民办教育作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从公办学校转移到民办学校就读。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背景下,放弃免费的公办学校转而进入要求缴费的民办学校就读,这种选择体现了农村学生及其背后家庭特殊的教育需求。本研究针对农村地区从公办到民办的择校现象,通过对农村民办学校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社会学理论分析导致择校现象产生的结构化因素,剖析择校主体在结构性因素制约下的理性选择行为逻辑。农村地区从公办到民办择校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县际间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催生外县市学生纷纷“用脚投票”,跨县区进入优质民办学校求学;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也让乡村学校的学生纷纷逃离;县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区学校大班额的环境,也让部分学生转身进入民办学校。另一方面,我国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亿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动。大量“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面临着无处可去的窘境,提供寄宿服务的民办学校成为他们临时的“家”。社会结构深深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命运与选择。择校主体作为能动的“理性人”,面对结构的制约并非只是被动承受,而是试图通过择校这一行动,挣脱结构规则的束缚。一方面,家长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文化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加之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实施了县际间、城乡间、城区学校间的择校行为,而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为择校提供了资源保证。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子女的家长们出于对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的考量,做出择校这一决策,在结构网络之下寻求对子女和家庭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意识和理性思维。农村地区从公办到民办择校现象的发生,是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制约下的个体择校行为,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了结构的再生长,导致意外后果的发生。乡村学校生源逃离造成农村“空心校”问题严重;以进入城区学校就读为目标的择校角逐导致大班额现象突出;城区两类民办学校接收学生时的“兜底”或“择优”策略,有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平等的风险。农村择校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它将深刻影响县域教育生态新一轮的变革和演进。
刘洁[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已走过四十余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政策目标的达成与否又与政府工具的选择密切相关。政府工具理论是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倡导转变政府施政形式,促进政府目标有效实现的手段与方法。因此,恰是的政府工具选择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用冯德尔多兰对政府工具限制性与扩展性的划分方式,结合萨拉蒙将政府工具划分为直接政府、社会规制、经济规制、经费支持、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企业以及福利券的划分类别,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下发的政府文件进行文本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运用增添一种新的理解与分析方式。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部门下发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治理相关的包括办法、法律、方案、复函、纲要等12种文件类型,总数为70份的相关政府下发文件的整理、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改革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以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节点,分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我国在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工具选择的特点。发现前一个阶段颁布的政府工具选择总数为288条,包含32份政府文件,占总文件数的45.71%。后一个阶段的政府工具选择总数为346条,包含38份政府文件,占总文件数的54.29%,文件数量相对持平,文件中政府工具的选择运用更加丰富。且前一阶段的治理主要以传统的行政手段为主,限制性政策工具占整个工具选择的94.09%,扩展性政府工具的使用仅占5.91%,且包含最多的为宏观政策的鼓励,缺乏实际操作的政策指导。后一阶段中拓展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明显增多,其数量为前一阶段的三倍,占总拓展性政策工具(19822019)选择数的75%。从而得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在总体上是由限制性政府工具的使用向扩展性政府工具的使用转变。在对两个时期工具选择的类别分析中,发现后一个时期的工具选择增加了经费支持中的政府拨款、直接贷款、税收;政府支持工具中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工具类型中大力发展了独立学院。除此之外,在对地方政府相关文件的梳理中发现,从下发的文件时间与类型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相关文件的下发相对地方文件的下发具有先行性与导向性。同时,我国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此外,部分地区在工具选择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除此之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不清晰或残缺,信息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本研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点政府建议:不断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同时政府工具选择适当的协调地域差异。加强政府工具中信息服务工具的供给,同时依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政府工具,提供更多、更高效的政府工具选择。
苏佳燕[10](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表明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二、2000—2001年各级民办学校基本数据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2001年各级民办学校基本数据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归纳法 |
2.比较分析法 |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概述 |
(一)“少数人”及少数民族的概念 |
1.“少数人”的概念 |
2.少数民族的概念 |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涵 |
1.受教育权的概念 |
2.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涵 |
(三)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原则 |
1.正义原则 |
2.平等原则 |
3.特殊保护原则 |
4.防止反向歧视原则 |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相关理论 |
(一)平等自由理论 |
(二)宪法权利理论 |
(三)少数群体权利理论 |
(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 |
三、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立法现状和取得的成就 |
(一)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立法现状 |
1.根本规范——宪法 |
2.主体规范——八部教育法律 |
3.特别规范——民族区域自治法 |
4.其他规范——其他法律法规 |
(二)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中取得的成就 |
1.民族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
2.民族教育办学体系日臻完善 |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
4.民族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加强 |
四、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
(一)民族教育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二)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不足 |
(三)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 |
(四)民族教育软实力较弱 |
(五)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 |
五、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比较研究 |
(一)国际性法律文件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相关规定 |
(二)部分发达国家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实践及启示 |
1.美国对少数族裔受教育权保障的实践及启示 |
2.新西兰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实践及启示 |
六、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对策研究 |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护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根本保障 |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保护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重要基础 |
(二)坚持依法治教,尽快颁布少数民族教育专项法律 |
1.坚持依法治教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必然要求 |
2.尽快颁布少数民族教育专项法律 |
(三)加强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强度 |
1.加强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
2.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强度 |
(四)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相结合 |
1.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着重培养双语教师 |
2.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依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
(五)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完善民族教育体系 |
1.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
2.不断完善民族教育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
1.研究背景 |
2.研究价值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概念界定 |
1.国有民办学校 |
2.办学公平 |
3.民办学校的治理 |
一、文献综述 |
(一)数据库与关键词选择 |
(二)相关文献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
1.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
2.核心作者数量及合作分析 |
3.关键词分析 |
(三)文献观点综述 |
1.国有民办学校的概念及内涵的观点 |
2.国有民办学校的形成的背景及类型 |
3.国有民办学校的贡献与争议 |
4.国有民办学校治理方向 |
(四)文献述评 |
1.前人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
2.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创新 |
二、从助力到异化:国有民办学校发展历程 |
(一)政策支持下国有民办学校的产生 |
(二)规范引导下国有民办学校的发展 |
(三)政策禁令下国有民办学校的转制 |
(四)现实博弈中国有民办学校的异化 |
三、从媒体到公众:“假”民办对教育生态的损毁与破坏 |
(一)家长眼中的国有民办学校 |
1.研究设计及实施 |
2.数据呈现及分析 |
(二)媒介话语中的国有民办 |
1.研究样本的选择 |
2.分析框架指标 |
3.话语分析 |
(三)坊间舆情中的办学乱象 |
1.样本的选取与样本特征 |
2.文本词频分析 |
3.文本分析 |
四、国有民办的治理:X省的实践 |
(一)治理的先决条件 |
1.利益相关者观念的改变 |
2.机制的建立 |
(二)正在采取的措施及效应 |
1.出台法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
2.规范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方式 |
3.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 |
(三)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
1.制定国有民办学校治理方案 |
2.改进监管力度和评鉴体系 |
3.构建民间治理和信任体系 |
五、研究回顾与反思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家长眼中的国有民办学校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教育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战略意义 |
二、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
(4)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概念界定 |
五 理论依据 |
六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七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政策发展的历史嬗变 |
第二节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
一 研究教育经费投入的指标选择 |
二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
第二章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
一 公共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较低 |
二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较低 |
三 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
四 经费来源结构不尽合理 |
第二节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因素分析 |
一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历史因素 |
二 影响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社会因素 |
第三章 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政府责任 |
一 加大政府财政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力度 |
二 建立省级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分担教育经费投入 |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均拨款标准和制度 |
四 完善普通高中扶困助学政策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一 提高人们对普通高中的重视度 |
二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比研究 ——以安徽省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信息素养 |
2.2 公办与民办学校 |
2.3 研究思路 |
2.4 论文结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分析工具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结果 |
4.2 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对比分析 |
4.3 公办与民办学校的师生信息素养访谈分析 |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建议 |
5.1 初中生信息素养整体概况 |
5.2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初中生信息素养 |
5.3 公办与民办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差距的原因 |
5.4 提升策略与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关于民办学校办学与运行的研究 |
(二)关于教育集团和集团化办学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实地研究法 |
第一章 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与组织特征 |
一、民办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
(一)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认可支持阶段(1978-2002) |
(二)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阶段(2002-至今) |
二、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 |
(一)民办学校自身发展的诉求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渗透 |
(三)国家和地方倡导支持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 |
三、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组织特征 |
(一)专门化的组织管理 |
(二)丰厚的教育资源 |
(三)教育集团的公益性 |
(四)教育集团的营利性 |
第二章 H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的个案分析 |
一、为什么要选择H教育集团作为个案 |
(一)集团化办学成为热议的主题 |
(二)H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
二、H教育集团办学运行机制的组织职能分析 |
(一)组织决策机制的探索:建立“董、理、校”的三级管理模式 |
(二)沟通协调机制的运转:以目标性和人性化沟通为主 |
(三)激励机制的实施:以体系性、多样化的方式勉励员工积极性 |
(四)监督评估机制的设立:以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为主 |
(五)文化建设机制的创设:以“志勤”文化沉淀集团内生气质 |
三、H教育集团办学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
(一)突破“公民同招”背景下的招生困境 |
(二)克服教师引进、队伍建设困难的窘象 |
(三)创新教学模式、突破教学质量的困境 |
第三章 H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政府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疏忽 |
(一)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 |
(二)政府的监督评估流于形式 |
二、集团决策与沟通机制的建设与运作缺乏规范 |
(一)机制的运行脱离集团章程 |
(二)集团董(理)事会和校长的权责划分不明 |
(三)集团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低 |
(四)轻忽正式沟通渠道的建设 |
三、集团监督评估机制建设的板滞与欠缺 |
(一)监督主体:缺乏多元主体的监督 |
(二)评估标准:存在一刀切现象 |
(三)监督机构:忽视机构的建设 |
四、集团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流失问题严重 |
(一)缺少线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
(二)教师工作压力大、流失率高 |
第四章 完善民办学校学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系统透明、健全畅通的民主化沟通决策体系 |
(一)集团内推行民主化管理,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 |
(二)充分运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基础上糅合非正式渠道 |
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
(一)打破学校壁垒,构建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
(二)建立制度与“温度”并存的教师激励机制 |
三、建立切实完备的监督评估机制 |
(一)监事会制度的建立 |
(二)监督标准的科学制定 |
四、政府明确自身定位,支持与监督两手抓 |
(一)摘掉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 |
(二)将公办力量注入民办教育 |
(三)加快国家层面民办学校监督评估实施条例的出台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从公办到民办:结构化因素制约下的农村择校现象研究 ——基于A民办学校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一)关于民办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择校的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农村 |
(二)民办教育、民办学校 |
(三)择校、农村择校 |
四、理论基础 |
(一)结构化理论 |
(二)理性选择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第一章 农村择校现象调查--以A民办学校为例 |
一、L县的社会与教育 |
(一)信阳市L县社会概况 |
(二)L县教育概况 |
二、L县A学校调研概况 |
(一)A学校基本情况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章 从公办到民办:教育不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择校 |
一、作为结构的县际间教育不均衡:跨县的“用脚投票” |
(一)为何X县学生跨县到L县求学 |
(二)县际间教育不均衡发展下的教育选择:进入L县民办学校 |
二、作为结构的城乡二元对立:乡村公办学校生源的逃离 |
(一)为何乡村学生逃离乡村公办学校 |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选择:逃离乡村学校,进入城区学校 |
三、作为结构的县域城镇化:对城区公办学校大班额的逃离 |
(一)为何城区学生逃离公办学校 |
(二)坚守与逃避:两种不同的教育选择 |
(三)城区学校大班额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坚守或逃避,胜者是谁 |
第三章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的“家”: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择校 |
一、作为结构的城镇化:无处可去的留守儿童 |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留守儿童 |
(二)无处可去的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 |
(三)城镇化结构制约下的理性选择 |
二、作为结构的婚姻家庭变迁:无处可去的离异家庭子女 |
(一)婚姻家庭变迁中的农村离异家庭子女 |
(二)无处可去的的离异家庭子女:进入寄宿制学校 |
(三)结构化制约下的幸与不幸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一、主要结论 |
二、进一步的思考 |
(一)择校与教育公平 |
(二)对择校现象的政策性引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村地区从公办到民办择校现象访谈提纲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文本分析 |
(一)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分析框架 |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政府文件选择 |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文件外部属性分析 |
(四)建构分析编码表 |
(五)定义分析单元与类目 |
(六)信效度评估 |
(七)数据统计分析 |
二、研究结论 |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特点 |
(二)我国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特点 |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价值取向 |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优化 |
(一)不断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 |
(二)政府工具选择需要协调地域差异 |
(三)加强政府工具中信息服务工具的提供 |
(四)依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政府工具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致谢 |
(10)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
结论 |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四、2000—2001年各级民办学校基本数据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研究[D]. 王淑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D]. 吴依妮.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J].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民办教育改革课题组. 江淮论坛, 2020(02)
- [4]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D]. 韩瑞情. 郑州大学, 2020(02)
- [5]公办与民办学校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对比研究 ——以安徽省寿县为例[D]. 梁伟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D]. 姜慧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8]从公办到民办:结构化因素制约下的农村择校现象研究 ——基于A民办学校的考察[D]. 陈茗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D]. 刘洁. 西南大学, 2019(05)
- [10]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