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色皮革染料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张砚伟[1](2021)在《高档牛皮鞋面革涂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革工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每个制革厂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原料毛皮需要作为大宗商品进行采购,因此原料皮等级参差不齐。这些原料皮中,天然伤残很多的C级皮,属于等级最低的原料皮,在皮革厂的原料皮中占比55%左右。存在很多天然小伤残的B级皮,在皮革厂的原料皮中占比35%左右。表面存在少量的天然小伤残的A级皮,在制革厂的原料皮中占仅比10%左右。作为鞋面革生产企业,如何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将不同等级的原料皮做到质量等级一致的成品革,使所有等级产品的经济价值实现最大化,已成为鞋面革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所在企业的现状,本论文提出了不同等级牛皮开发不同品种鞋面革的新思路。首先开发了C级皮坯制作白色重修鞋面革的生产工艺。通过使用特殊材料如高效渗透剂将成品革的耐剥离强度从16.37 N/mm提升到22.47 N/mm。通过对化料黄变性能的筛选,使成品革各项耐黄变检测指标≥4.5级。通过优化涂层中各种材料的配比和喷涂量,使成品革的常温耐曲折从平均12.4万次提高到平均15.4万次,低温耐曲折次数从平均6.4万次提高到平均8.7万次。通过使用聚碳型聚氨酯光油代替常规聚氨酯光油,使成品革的耐磨损性能从平均60转提高到平均86转。然后开发了B级皮坯制作轻修油蜡鞋面革生产工艺。压花参数为温度110℃、压力120 kg、保压时间5 s时,既能保证底浆的压花定型性,又能保持皮身的软度。抛光参数为转速1500 r/min,线速28 m/min,间隙-0.8 mm时,成品轻修油蜡鞋面革有良好的粒面平细度。最后开发了A级皮坯制作全粒面油蜡鞋面革生产工艺。使用全粒面补伤膏和熔点低于90℃的油蜡材料后,成品革的粒面平细度明显提升。使用非离子封底系统,成品全粒面油蜡鞋面革有优异的底光效果;使用真空参数为工作温度70℃、保压时间70 s时,成品革的表面光泽更持久。
何晓婵[2](2020)在《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及其初筛结果阳性进一步确认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禁用偶氮染料测试的原理是样品在柠檬酸盐缓冲溶液介质中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裂解以产生可能存在的致癌芳香胺,用适当的液-液分配柱提取溶液中的芳香胺,浓缩后,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定容,用配有质量选择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必要时,选用另外一种或多种方法对异构体进行确认。基于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实际应用上的考虑,针对纺织品和皮革样品,本论文利用震荡器-液液萃取法建立快速检测方法。由于合成芳香胺使用的印染助剂和GC/MS进样口高温过高等条件的影响,聚氨酯样品的检出结果可能为假阳性,因此,初筛结果阳性,再进一步快速确认也是攻克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以三个不含分析物的代表性样品为研究对象,针对萃取溶剂的优化选择,对比研究了乙酸乙酯、乙腈、叔丁基甲醚的加标回收。得出最佳萃取溶剂为乙酸乙酯,体积为5 m L。同时气相色谱条件优化,内标法计算。结果表明:禁用芳香胺在0.3-6.0 mg/L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采用标准加入法得出方法的检出限为:0.16~1.41 mg/kg,定量限为0.53~4.70 mg/kg。通过实际样品(样品空白)加标实验,对本测试进行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估,评价方法回收率为:18.8%~100.0%;精密度为:3.8%~13.0%。可作为一种初筛方法。2.初筛结果阳性时,对于高检出率的假阳性芳香胺2,4-二氨基甲苯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建立HPLC/MS分析方法,4 min后进行定性分析。选用代表性聚氨酯样品,采用建立的快速筛选方法,初筛结果为阳性,样品稀释1/10,HPLC/MS分析结果为未检出。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范闪[4](2020)在《皮革及其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革行业是我国轻工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制革及其产品企业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革、毛皮及其制品地区之一。这个过程也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博弈过程。90年代,我国进入了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制革及其产品企业生存压力增大,环保压力、成本增加、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国际上欧盟委员会更新了关于《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旨在引领全球由线性经济转入循环经济、把废物变为资源、赋予消费者权利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基于以上国内问题、国际要求,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关注的重点,进行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河北东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羊皮制革的三种工艺(传统铬鞣、逆转铬复鞣、无铬鞣)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源等输入输出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得到数据清单,利用eFootprint评价软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另外,对制鞋企业-新百丽集团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针对当今主流的冷粘皮鞋的裁断、帮面和底工工序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能源输入输出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得到数据清单,运用eFootprint软件对三款皮鞋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三款皮鞋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差异。最后,选定两种有代表性的制鞋工艺(冷粘鞋、模压鞋)进行了从“摇篮”到“大门”的全生命周期研究,为今后鞋类产品进入国际交易市场,要求的产品足迹报告打下基础。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内与国外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相同的工艺流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类型指标相同。但经过eFootprint软件的评估,我国的铬鞣制革在水资源消耗及人体毒性-致癌方面较国外的环境影响贡献值小。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制革用水量和铬粉的用量具有严格限制,且国内的制革专家和高等院校对清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制鞋过程经过SimaPro软件的评估,结果显示底工工序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值最大,行业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底工工序进行技术改进和提高。制鞋行业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废气的排放方面,如何减少废气的产生、如何收集处理废气、开发无毒无害胶粘剂成为今后高校和行业研究的重点。(3)构建了制革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清单:每投入一吨盐湿皮,需要输入水30吨,化工原料400kg,电200kWh,成品革758kg,副产品470kg;产生废水29吨,CODCr50kg,氨氮12kg,硫化物8.3kg,悬浮物158kg,总铬1.85kg。CODCr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软化工序,占比68%;氨氮的排放主要来源于脱灰和软化工序,占比47%;硫化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浸灰脱毛工序,占比43%;悬浮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浸灰脱毛工序,占比29%;总铬的排放主要来源于主鞣工序,占比74%。原料皮主鞣工段对于环境的影响最大,占比51%,然后是复鞣工段,占比25%,最后是准备工段,占比24%。(4)利用eFootprint软件,采用欧盟的PEF评价指标对三款冷粘鞋的环境影响评价做了定量分析:女士休闲鞋生产过程中,底工工序造成的环境负荷最大,其次是裁断工序,制帮工序最小。在PEF评价的15种环境影响类型中,女士休闲鞋在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三种类型中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大,分别为 4.18E+001MJ、1.52E+000kg、4.23E-001kg CO2 eq;女士凉鞋生产过程中,底工工序造成的环境负荷最大,其次是帮面工序,裁断工序最小。女士凉鞋在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中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大,分别为 1.97E+001MJ、5.26E+000kg、1.40E+000kg CO2 eq;女士短靴生产过程中,底工工序与帮面工序造成的环境负荷影响相近,裁断工序最小。女士短靴在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中对环境负荷影响较大,分别为 2.36E+001MJ、1.29E+000、1.67E+000kg CO2 eq。(5)通过对特定款式的冷粘鞋与模压鞋从“摇篮”到“大门”具体案例的分析,建立了两种工艺鞋的数据清单,并进行了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冷粘棉鞋耗费的主要材料包括:3000g盐湿皮、89295g工业用水、211.34g铬粉、耗费电力4.575kWh、辅料712.6g、胶粘剂共计59.4g;成品鞋重873.4g;主要产生废水、污泥、革屑、废气等,其中主要的废弃物包括:废水 54922g、CODCr137.7g、氨氮 38g、总铬 1.06g、VOC 共计 46.361g。模压棉靴耗费的主要材料包括:4680g盐湿皮、139300g工业用水、329.7g铬粉、耗费电力7.137kWh、辅料637.2g、胶粘剂共计1231.5g;成品鞋重873.4g;主要产生废水、污泥、革屑、废气等,其中主要的废弃物包括:废水85678.32g、CODCr137.7g、氨氮38g、总铬1.06g、VOC共计871.04g;两种工艺的评价结果均为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三方面评价指标结果对环境负荷最大。臭氧层消耗、人体毒性-致癌、人体毒性-非致癌三方面评价指标的环境负荷最小。(6)进行了制革及其下游行业企业(制鞋)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提出了采用主观赋权重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LCA评价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环境评价方法。避免了制革及下游行业企业(制鞋)因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缺失及误差带来的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LCA评价软件单一因素的影响,而且实现了根据不同案例进行指标权重的灵活调整,使得最终确定的指标权重更加科学合理;指标合成方法能够实现制革及下游行业企业(制鞋)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不同层面水平的对比和原因分析。本论文构建了制革及制鞋的生命周期数据清单,引进了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对皮革行业环境污染的定性定量分析,对皮革行业的绿色产业链升级、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皮革行业的数据清单丰富了我国CLCD背景数据库;通过不同评价软件、评价方法的比较,找出eFootprint软件需要改进的环节,为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软件提供参考。
杨达[5](2019)在《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对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工作为基础,进而展开深入的研究。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文物,编号MFB009924。资料显示本双软靴出土于青海省乌兰县。以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及各项修复标准为指导,将科技保护与传统修复相结合展开修复。先对文物进行详细的科学检测与分析,并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修复方案,然后按照制定的修复方案逐步展开修复工作。整个保护修复过程按照信息采集、取样检测、制定方案、拆解、清洗、整形、修复用材料预处理、补配加固、预防性保护等步骤进行修复。本文中采用的修复方法基本符合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及“可再处理”的原则。本件软靴经过修复整体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有效的去除了污染物,软靴基本恢复原有形制。本次科学有效的保护不但大大延缓了文物的衰变进程并已达到上展要求。在修复的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得到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并搜集大量与本件软靴同类型的相关文物信息,据此展开对本双软靴结构形制、组成面料、纹样及刺绣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对此类软靴的用途来源进行初步探究。本文最后重点对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边饰的工艺进行剖析,并探索鞋履边饰的演变及传承。
马兰蕊[6](2019)在《道明竹编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功能全等因素,更多的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道明竹编作为“川西坝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发展历史已有2000多年。道明竹编的产品类型多以生活器具类为主,通过竹篾“一挑一压”间形成的竹编产品,不光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课题以道明竹编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课题的研究思路从道明竹编的材料特点、产品类别、工艺技术等入手,分析其文化内涵、市场走向、问题因素,通过产品的角度直观感受道明竹编的设计本源;另一方面,从大众的消费心理及审美需求等入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定位设计的可行性方案,从而提出材质融合、工艺结合、审美定位的设计方向,为整个设计规划设计蓝图,使道明竹编箱包产品构思能以手工制作方式转变为能被大众接受的现代箱包产品,使道明竹编能以创新之道谋发展之道。在道明竹编的箱包设计方案中,结合了以竹编为主、皮革为辅的设计构思。利用竹编的竹材特性制作箱包的基本造型,再辅以皮革对竹编箱包进行包边及细节美化处理,使道明竹编箱包设计既具有实用功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具有装饰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希望通过对道明竹编的系列箱包设计,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道明竹编原生态工艺,让中国的传统工艺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陈荣圻[7](2018)在《再论染料工业如何由大做强》文中研究指明笔者曾于2012年在《染料与染色》撰文题为"中国染颜料行业如何由大做强"。2013年又发表题为"《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与我国染料工业的发展"。时隔5~6年,我国经济放缓,稳中向好。六年来,染料产量突飞猛进,2018年将超百万吨,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染料商品化、染料新品种研发及特别是染料中间体新工艺技术等核心技术匮乏。从染料大国到染料强国是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染料做大了,就有条件投入大量科研资金,从而汇聚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潜心研发。本文提出了染料做强须克服的八大困难。党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就蕴含企业提供优质产品。近年来,内需消费成为对GDP最主要贡献者,染料行业下游最大的是印染行业,必需最大限度满足印染需求,同时,市场反馈出染料行业研发的主要方向。我国现在有133万吨染料产能,如果将产能全部转化为产量后大量出口,要付出较高的资源和环保代价,得不偿失。但并非染料就无法顺应国家政策中的"走出去",我国染料企业可以通过将资金、设备以"授人以渔"方式输向新兴国家。如何做强可向同为精细化工的制药行业交流、请教。
孙伟[8](2017)在《基于二醇染料的彩色水性聚氨酯吸收及发光特性》文中认为水性聚氨酯染料是将小分子染料做为原料合成的自身有色的水性聚氨酯,这能解决传统的小分子染料共混体系带来的相容性差、结合力弱和安全性不佳的问题。然而受制于合成手段和染料活性基团的限制,水性聚氨酯的染料的种类并不多,无法做到构筑完整的色谱,另一方面对于水性聚氨酯染料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利用颜色方面,缺乏对于水性聚氨酯染料包括染料的光吸收,荧光磷光的发光机理等各种发光特性和颜色机理的系统性研究。本文利用小分子染料自身存在的活性基团,通过简单的化学改性,制备出小分子二元醇或二元胺扩链剂,并将其部分或者完全取代小分子扩链剂,制备出具有不同光学特性的水性聚氨酯,包括荧光水性聚氨酯,黑色水性聚氨酯,磷光水性聚氨酯,实现了小分子染料的高分子化和水性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分别研究了荧光水性聚氨酯,黑色水性聚氨酯,磷光水性聚氨酯的光吸收特性或者发光性质,探索结构与水性聚氨酯光学性能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一系列基于水性聚氨酯染料的金属涂料,获得极好的涂料性能。论文的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设计合成小分子染料二元醇。将具有不同发光特性的小分子的染料通过合理的化学改性获得一系列小分子染料二元醇或二元胺,包括荧光小分子KZ、NBP、GAF 和 RDB,黑色染料小分子 SDB、EBT-BDiol 和 AB1OB-BDiol,磷光小分子F1,核磁、红外或质谱等证明小分子的成功合成,可用于制备不同光吸收特性或者发光性质的水性聚氨酯。2.设计合成荧光水性聚氨酯。利用已制备的4种荧光小分子成功的制备了具有不同荧光的水性聚氨酯,研究了它们的荧光特性,荧光水性聚氨酯仍然保留小分子的荧光特性,且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同时将这些荧光分子自由组合获得全色谱的荧光水性聚氨酯,获得的荧光水性聚氨酯荧光特性是由各小分子的荧光发射叠加获得,但并非线性叠加,长波长的荧光基团的荧光强度获得显着增强。3.设计合成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配合发白光的色度学原理合成单一高分子发白光的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选择红色荧光罗丹明B衍生物、绿色荧光吖啶黄和蓝色荧光二苯甲酮衍生物,以合适的比例接入到水性聚氨酯链中,聚合物基质可以有效的限制荧光的聚集猝灭,荧光显着增强,聚氨酯乳液和薄膜中的发光表现为3种染料的叠加,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实现了小分子发白光的高分子化和水性化,能直接用作各种发光薄膜、发光涂料等。4.设计合成黑色水性聚氨酯。我们通过简单的逐步聚合反应合成一系列苏丹黑B浓度不同的黑色水性聚氨酯。所有的聚氨酯分散体都表现出低的平均粒径和优秀的乳液稳定性。FT-IR、GPC、UV-vis、DLS、DSC和TGA证实了苏丹黑B小分子成功的键入水性聚氨酯中,聚氨酯薄膜能在可见光范围都有吸收,显示很好的黑色,其中的黑色发色团的活动性由于受到分子链的限制,使得聚氨酯表现极好的染料稳定性和低的迁移率,同时该染料可直接作为金属涂料使用,漆膜性能优异,利用该方法可同时获得基于EBT-BDiol和AB1OB-BDiol的黑色水性聚氨酯,将它们自由复配可制备不同光学特性的黑色水性聚氨酯。5.设计合成质子酸诱导室温磷光体系硫磺素聚氨酯。利用硫磺素衍生物的小分子染料F1作为扩链剂制备出一系列水性聚氨酯(F1-PU),F1分子可以在强极性的水性聚氨酯中受到质子化而有效的增强室温磷光。质子化之前,聚合物中主要是π-π*跃迁,而这种跃迁由于巨大的单线态三线态能隙(0.87 eV)而基本不可能出现室温磷光,当质子酸逐步添加到聚合物系统中后,质子诱导产生了一个新的分子内电子转移态(ICT),从而获得极强的室温磷光。这个新的ICT能在原先的1(π-π*)和3(π-π*)之间"架设桥梁"获得更为窄的单线态三线态能隙(0.45 eV),这种更小的能隙带来更高效的系间窜越和更强的室温磷光。硫磺素聚氨酯系统的磷光可以通过质子酸浓度和质子酸的种类进行调整,这为室温磷光聚合物和刺激响应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水性聚氨酯染料,包括荧光水性聚氨酯、黑色水性聚氨酯和磷光水性聚氨酯,并研究了这些水性聚氨酯染料的光吸收特性和发光性质及其应用前景,为水性聚氨酯染料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拓水性聚氨酯的光学功能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为进一步研究水性聚氨酯染料的光学特性和水性聚氨酯的光学功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徐曼菲[9](2016)在《中药红花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质量评价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是参照国外植物药和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模式建立的,由于中药自身的复杂性,难以有效的评价中药质量,更难以反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中药“辨色论质”,即根据色泽来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正是由于中药颜色的重要性,不法分子多采用染色的手段,达到以次充好、提高售价的目的。本文以红花为载体,对中药辨色论质方法和染色问题进行研究。由于目视法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对颜色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及简略的语言描述。本文采用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图像采集、图像分割、颜色空间转换和颜色特征提取,建立了中药颜色客观表征和精确量化的方法。此外,近红外光谱(NIR)具有快速、无损、信息丰富等优点,反映了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因此本文也采用该方法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质量分析。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将收集到的30批红花饮片进行质量分析和分级,建立了红花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9批红花为染色品。根据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和指纹图谱相似度,将21批未染色红花分为一等、二等和不合格品3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红花的颜色值测量结果,对其颜色划分了范围。一等红花饮片HSYA含量在1.32%-1.64%,水浸出含量38.21%-41.86%。其L值范围为37.01-42.14,a值范围为37.67-41.34,b值范围为34.60-41.40;二等红花饮片HSYA含量为1.04%-1.45%,水浸出含量为 32.28%-40.40%。其 L 值范围为 36.34-40.56,a 值范围为 32.64-38.45,b值范围为33.21-38.89;不合格红花饮片HSYA含量为0.14%,水浸出物含量为10.99%。其 L 值为 35.03-35.91,a 值为 30.13-30.79,b 值为 29.01-30.11。通过红花中HSYA和水浸出物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红花红色和黄色变暗,亮度降低,所含有效成分含量逐渐降低,说明红花中有效成分含量与其颜色值关系密切。建立了根据颜色值预测内含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所建方程的R2分别为0.709和0.806,说明外观颜色与所含有效成分关系密切,通过颜色预测有效成分含量是可行的。分别建立了基于颜色值和近红外光谱的HSYA和水浸出物的偏最小二乘(PLS)定量模型,通过数据融合方法,将颜色值数据和NIR光谱数据融合后,建立红花HSYA和水浸出物含量的综合定量模型。结果表明,数据融合后建立的综合定量模型与单一模型相比,模型性能更佳,预测结果更好。尤其针对含量较低的HSYA,预测结果有较大的提升。针对红花染色问题,首先分析了染色红花与未染色红花Lab颜色值分布的差异,未染色红花颜色值分布较为集中,L值35-43,a值30-42,b值28-44;染色红花颜色值呈双峰分布趋势,分布较为稀疏,与未染色红花存在差异。然后将L值、a值、b值和C值组合,对染色红花进行鉴别,鉴别成功率为88.89%。由于近红外光谱反映了物质成分的变化,因此以六种常用染色剂,柠檬黄、金胺O、日落黄、金橙Ⅱ、胭脂红和酸性红为研究对象,对未染色红花和染色红花的NIR原始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染色剂后的染色红花光谱与未染色红花差异明显,而不同染色剂具有不同的特征吸收,可用于不同染色剂的鉴别。建立六种不同染色剂的近红外光谱PLS定量模型,结果表明柠檬黄特征波段4200-4600 cm-1、金胺O特征波段5991-7162cm-1、日落黄特征波段4050-4700 cm-1、金橙Ⅱ特征波段4050-4700cm-1、胭脂红特征波段4125-4456cm-1、酸性红特征波段5000-5330cm-1建模结果较优,说明所筛选的特征波段可以用于染色剂定量模型的建立。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中药“辨色论质”,对中药颜色进行了客观表征和量化,为传统经验鉴别法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持。分析了颜色与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定量模型。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为辅助手段,实现了不同染色剂的鉴别和定量分析。
董旭[10](2013)在《皮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绵羊皮粒面革和绒面革、绵羊蓝皮以及黄牛皮二层革进行数码印花,通过分析实验皮革性能及印花效果,优化印花工艺。采用染料型墨水对白色绵羊皮粒面革进行数码印花,工艺流程为:罩1层改性剂G(1:120)→自然晾干→数码印花→焙烘(140℃、2.5min)→水性树脂(1:2)涂饰2层,干、湿摩擦牢度分别达到4-5级和5级。对其绒面革进行数码印花,工艺流程为:罩亲水剂K82(1:2)2层→自然晾干→数码印花。干、湿摩擦牢度能分别达到4-5级和3-4级。采用染料型墨水对绵羊蓝皮粒面革进行数码印花,工艺流程为:罩1层渗透剂JFC(体积分数1.5%)→自然晾干→数码印花→涂饰水性树脂(1:2)。干、湿摩擦牢度可分别达到4-5级和4级。采用染料型墨水对黄牛皮二层革进行数码印花,工艺流程为:罩1层亲水剂K82(1:1)→自然晾干→数码印花。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4级和3级。采用颜料型墨水对白色绵羊皮粒面革进行数码印花时,工艺流程为:罩1层渗透剂JFC(体积分数为1%)→自然晾干→喷交联剂→数码印花→焙烘。印花时交联剂开合度为10%,焙烘温度为120℃,焙烘时间为400s,湿摩擦牢度达5级。实验中印花后罩一层油性光油,干摩擦牢度可达4级。对其绒面革进行数码印花,工艺流程同粒面革,印花前罩1层亲水剂K82(1:1),干、湿摩擦牢度分别为4级和4-5级。印花后色块的a、b值越接近所要色块本身的a、b值,其表观深度K/S值越高;在其中一个值固定的情况下,另一个越接近所要数值,得到的K/S值越高。
二、黑色皮革染料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色皮革染料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高档牛皮鞋面革涂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鞋面革 |
1.1.1 鞋面革的分类 |
1.1.2 成品鞋面革的质量要求 |
1.2 鞋面革的涂饰 |
1.2.1 涂饰剂的种类 |
1.2.2 涂层的组成 |
1.2.3 涂饰前皮坯的准备 |
1.2.4 皮革涂饰的操作方法 |
1.2.5 涂饰过程中的机械加工 |
1.3 鞋面革涂饰工艺的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牛皮重修白色运动鞋面革涂饰工艺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1 实验材料 |
2.2.1.2 实验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2.1 皮坯的选择 |
2.2.2.2 涂饰剂配方的配制方法 |
2.2.2.3 涂饰工艺 |
2.2.3 坯革性能测试 |
2.2.3.1 剥离强度测定 |
2.2.3.2 柔软度测定 |
2.2.3.3 耐黄变测试 |
2.2.3.4 耐磨损性能测试 |
2.2.3.5 耐曲折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皮坯对成品革性能的影响 |
2.3.2 涂饰剂组成对成品革白度的影响 |
2.3.3 涂饰剂组成对成品革耐剥离强度的影响 |
2.3.4 涂饰剂组成对成品革耐黄变性的影响 |
2.3.5 涂饰剂组成对成品革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
2.3.6 涂饰剂组成对成品革耐曲折性能的影响 |
2.3.6.1 涂层接着性能差异对成品革耐曲折性能的影响 |
2.3.6.2 颜料膏与树脂配比对成品革耐曲折性能的影响 |
2.3.6.3 不同涂层厚度下的成品革耐曲折性能的影响 |
2.3.7 重修白色运动鞋面革的工艺成本和生产时长 |
2.3.7.1 重修白色鞋面革的工艺成本 |
2.3.7.2 重修白色鞋面革的生产时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头层牛皮轻修面油蜡鞋面革涂饰工艺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1 实验材料 |
3.2.1.2 实验设备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皮坯的选择 |
3.2.2.2 涂饰剂配方的配制方法 |
3.2.2.3 涂饰工艺 |
3.2.3 坯革性能测试 |
3.2.3.1 坯革吸水性能 |
3.2.3.2 柔软度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坯革的特征对成品革性能的影响 |
3.3.2 涂饰对成品革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2.1 化工材料的影响 |
3.3.2.2 机械操作的影响 |
3.3.3 涂饰对成品革花纹定型性和顶拉平细度的影响 |
3.3.3.1 皮化材料的影响 |
3.3.3.2 机械操作的影响 |
3.3.4 涂饰对成品革油蜡手感和光泽的影响 |
3.3.5 轻修油蜡鞋面革的工艺成本和生产时长 |
3.3.5.1 轻修油蜡鞋面革的工艺成本 |
3.3.5.2 轻修油蜡鞋面革的生产时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粒面黄牛皮油蜡鞋面革涂饰工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1 实验材料 |
4.2.1.2 实验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2.1 坯革的选择 |
4.2.2.2 涂饰剂配方的配制方法 |
4.2.2.3 涂饰工艺 |
4.2.3 坯革理化性能测定 |
4.2.3.1 抗张强度测定 |
4.2.3.2 撕裂强度测定 |
4.2.3.3 粒面强度和伸展高度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成品革粒面平细度的影响因素 |
4.3.1.1 涂饰材料对成品革平细度的影响 |
4.3.2 影响成品革表面光泽和底光的因素 |
4.3.2.1 涂饰材料对成品革光泽和底光的影响 |
4.3.2.2 机械操作对成品革光泽和底光的影响 |
4.3.3 全粒面油蜡鞋面革的工艺成本和生产时长 |
4.3.3.1 全粒面油蜡鞋面革的工艺成本 |
4.3.3.2 全粒面油蜡鞋面革的生产时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2)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及其初筛结果阳性进一步确认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偶氮染料的介绍 |
1.1.1 什么是偶氮染料 |
1.1.2 偶氮染料的起源 |
1.1.3 偶氮染料的应用 |
1.1.4 偶氮染料的危害 |
1.2 相关法规介绍 |
1.3 常用的标准方法 |
1.3.1 纺织品国内外标准 |
1.3.2 皮革国内外标准 |
1.4 题目背景及目的 |
1.5 题目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禁用偶氮染料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3 实验样品 |
2.4 标准溶液和实验过程使用溶液 |
2.4.1 标准物质和内标标准物信息 |
2.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4.3 实验过程使用的溶液配制 |
2.5 实验部分 |
2.5.1 样品Ⅰ的操作实验 |
2.5.2 样品Ⅱ的操作实验 |
2.5.3 样品Ⅲ的操作实验 |
2.5.4 仪器条件 |
2.5.5 计算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样品混合测试 |
2.6.2 萃取溶剂的优化选择 |
2.6.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条件优化 |
2.6.4 计算方法的讨论 |
2.6.5 线性以及校准 |
2.6.6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6.7 检出限和定量限 |
2.6.8 阴性和阳性样品实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筛结果阳性的进一步确认 |
3.1 前言 |
3.2 HPLC/MS方法的建立 |
3.2.1 仪器和样品准备 |
3.2.2 HPLC/MS 2020 的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HPLC/MS仪器的优缺点分析 |
3.3.2 聚氨酯样品实测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总结 |
(二)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皮革及其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3.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
1.3.2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历程 |
1.3.3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主要软件工具 |
1.3.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
1.3.5 生命周期的研究机构 |
1.3.6 国外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 |
1.3.7 国内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皮革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2.1 eFootprint软件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
2.2 制革行业概述 |
2.2.1 国内制革行业概述 |
2.2.2 国外制革行业概述 |
2.3 传统铬鞣制革数据清单及环境影响评价 |
2.3.1 铬鞣制革工序 |
2.3.2 国内传统铬鞣制革LCA结果及解释 |
2.3.3 国外传统铬鞣制革LCA结果及解释 |
2.3.4 国内外传统铬鞣制革LCA结果对比及解释 |
2.4 制鞋行业概述 |
2.4.1 国内制鞋行业的运行情况 |
2.4.2 国内制鞋工业典型产品及生产工艺 |
2.5 冷粘鞋数据清单及环境影响评价 |
2.5.1 冷粘鞋的LCI清单 |
2.5.2 冷粘鞋的LCIA结果 |
2.5.3 冷粘鞋的LCA结果解释 |
2.6 本章小结 |
3 制革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3.1 案例企业概况 |
3.2 实验用主要药品、仪器及设备 |
3.2.1 主要药品清单 |
3.2.2 主要仪器清单 |
3.2.3 主要设备清单 |
3.3 传统铬鞣羊皮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3.3.1 水质检测方法 |
3.3.2 传统铬鞣工艺流程 |
3.3.3 传统铬鞣工艺LCI各工段水质检测清单 |
3.3.4 传统铬鞣制革各工段I/O清单分析 |
3.3.5 传统铬鞣的LCA结果及解释 |
3.4 逆转工艺羊皮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3.4.1 逆转铬复鞣工艺流程 |
3.4.2 逆转工艺LCI各工段水质检测清单 |
3.4.3 逆转工艺羊皮制革各工段I/O清单分析 |
3.4.4 逆转工艺的LCA结果及解释 |
3.5 无铬鞣羊皮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3.5.1 无铬鞣工艺流程 |
3.5.2 无铬鞣工艺各工段I/O清单分析 |
3.5.3 无铬鞣的LCA结果及解释 |
3.6 三种制革工艺的LCA结果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4 制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4.1 案例企业的概况 |
4.2 清单数据 |
4.2.1 女士休闲鞋数据清单 |
4.2.2 女士凉鞋数据清单 |
4.2.3 女士短靴数据清单 |
4.3 数据的缺失或误差处理 |
4.4 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 |
4.4.1 女士休闲鞋的影响评价 |
4.4.2 女士凉鞋的影响评价 |
4.4.3 女士短靴的影响评价 |
4.5 三款鞋的LCA特征化结果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5 皮革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 |
5.1 产品的介绍 |
5.2 产品的技术代表性选择 |
5.3 产品LCA的数据集开发 |
5.3.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5.3.2 实景过程清单数据 |
5.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5.3.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6 层次分析法与LCA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
6.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 研究方法 |
6.2.1 生态环境分析方法 |
6.2.2 Eco-indicator99和CML2001评估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写 |
附录B: 鞋用胶粘剂及处理剂的成分组成 |
附录C: 制革主要设备清单 |
附录D: 制鞋主要设备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纺织考古事业的发展现状 |
1.2.2 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靴履文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馆藏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 |
2.1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存现状 |
2.2 修复前信息采集 |
2.2.1 文物整体文字描述 |
2.2.2 文物病害情况 |
2.2.3 面料织造系数 |
2.3 取样检测 |
2.3.1 材质检测 |
2.3.2 污染物检测 |
2.3.3 色彩检测 |
2.4 制定修复计划 |
2.5 修复过程 |
2.5.1 消毒 |
2.5.2 除尘 |
2.5.3 清洗 |
2.5.4 整形 |
2.5.5 阴干 |
2.5.6 修复材料预处理 |
2.5.7 加固、补配 |
2.6 修复前后对比 |
2.7 对本双软靴的保存及预防性保护建议 |
2.7.1 软靴的储存方式选择 |
2.7.2 库存展陈建议 |
第3章 馆藏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与类似文物的对比分析 |
3.1 与本双软靴类似的出土文物汇总 |
3.2 形制与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1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形制与结构 |
3.2.2 软靴的典型特征——靴翘 |
3.3 面料的对比分析 |
3.3.1 织锦面料的分析 |
3.3.2 绮织物分析 |
3.3.3 出土类似文物面料 |
3.4 刺绣的对比分析 |
3.4.1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刺绣 |
3.4.2 其他类似文物出现的刺绣纹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于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软靴的推测与分析 |
4.1 关于软靴的几点疑问与分析 |
4.1.1 软靴内侧的长线圈形成原因推测 |
4.1.2 二号靴内侧的皮作用推测 |
4.2 关于软靴的用途推测 |
4.3 推测这种软靴的来源 |
第5章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软靴的边饰探究 |
5.1 鞋履边饰的起源 |
5.2 馆藏文物MFB009924唐代黄地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两种边饰 |
5.3 两种边饰的工艺 |
5.4 鞋履边饰的作用 |
5.4.1 功能性作用 |
5.4.2 社会性作用 |
5.5 以馆藏藏品探索近现代鞋履边饰的传承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道明竹编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
2 道明竹编的发展与现状 |
2.1 道明竹编文化发展 |
2.2 道明竹编材料特点 |
2.3 道明竹编工艺探析 |
2.4 道明竹编产品类别 |
2.5 道明竹编市场走向与问题因素 |
3 现代箱包设计现状分析 |
3.1 箱包的类别 |
3.2 箱包造型分析 |
3.3 箱包材料分析 |
3.4 箱包工艺分析 |
4 竹编与现代箱包融合性分析 |
4.1 问卷调研 |
4.2 可行性分析 |
5 《筠筱之语》竹编箱包设计构思 |
5.1 《筠筱之语》竹编箱包元素定位与设计分析 |
5.2 《筠筱之语》竹编箱包图稿设计 |
5.3《筠筱之语》竹编箱包制作实验 |
6 《筠筱之语》五元素竹编箱包设计制作 |
6.1 《筠筱之语——清》竹编箱包的制作 |
6.2 《筠筱之语——风》竹编箱包的制作 |
6.3 《筠筱之语——玉》竹编箱包的制作 |
6.4 《筠筱之语——林》竹编箱包的制作 |
6.5 《筠筱之语——云》竹编箱包的制作 |
7 《筠筱之语》竹编箱包设计后期调整 |
7.1 《筠筱之语》竹编箱包成品访谈 |
7.2 《筠筱之语》竹编箱包产品优缺点 |
7.3《筠筱之语》竹编箱包成品效果展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基于二醇染料的彩色水性聚氨酯吸收及发光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聚氨酯的概述 |
1.3 染料化学 |
1.4 聚合物染料 |
1.4.1 聚合物染料的分类 |
1.4.2 聚合物染料的合成 |
1.4.3 发光聚合物 |
1.5 水性聚氨酯染料 |
1.6 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小分子染料二元醇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测试方法 |
2.2.3 小分子染料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RDB的结构表征 |
2.3.2 KZ的结构表征 |
2.3.3 NBP的结构表征 |
2.3.4 AB10B-BDiol的结构表征 |
2.3.5 EBT-BDiol的结构表征 |
2.3.6 HPN的结构表征 |
2.3.7 F1的结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荧光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和测试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测试方法 |
3.2.3 荧光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于RDB、KZ、F1、NBP和GAF的荧光水性聚氨酯 |
3.3.2 复配荧光水性聚氨酯 |
3.3.3 全色谱荧光水性聚氨酯乳液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4.2.3 白色水性聚氨酯漆膜的制备 |
4.2.4 仪器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
4.3.2 白色荧光水性聚氨酯漆膜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黑色水性聚氨酯染料的合成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苏丹黑b水性聚氨酯(SDB-WPU)的合成 |
5.2.3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基于苏丹黑b的黑色水性聚氨酯合成与表征 |
5.3.2 不同大分子醇的苏丹黑b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
5.3.3 黑色水性聚氨酯在金属涂料中的应用 |
5.3.4 其它黑色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
5.3.5 黑色水性聚氨酯染料的补色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质子酸诱导室温磷光水性聚氨酯 |
6.1 引言 |
6.2 实验与测试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测试方法 |
6.2.3 基于F1的水性聚氨酯(F1-PUs)的合成 |
6.2.4 聚氨酯薄膜的制备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F1-PU的结构表征 |
6.3.2 苯磺酸诱导F1-PU在溶液中的光学性质 |
6.3.3 F1质子化过程的~1H-NMR |
6.3.4 苯磺酸诱导F1-PU薄膜中的荧光与磷光 |
6.3.5 不同的质子酸诱导F1-PU薄膜的荧光和磷光 |
6.3.6 不同F1-PU样品的质子化现象 |
6.3.7 质子诱导室温磷光的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9)中药红花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辨色论质理论 |
1.1 “辨色论质”的实质 |
1.2 “辨色论质”的科学内涵 |
1.3 中药色泽的影响因素 |
1.4 中药“辨色论质”传统经验鉴别法 |
1.5 中药“辨色论质”新技术 |
1.6 中药“辨色论质”面临新的挑战 |
第二节 色度学理论简介 |
2.1 色度学原理 |
2.2 颜色空间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红花饮片质量分析及分级 |
第一节 性状分析 |
1.1 红花药材的质量调查 |
1.2 红花样品的采集 |
1.3 红花样本的性状分析 |
1.4 小结 |
第二节 染色红花鉴别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色谱条件 |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节 含量测定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节 指纹图谱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色谱条件考察 |
4.3 方法学考察 |
4.4 红花饮片标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4.5 相似度分析 |
4.6 样品测定结果 |
4.7 小结 |
第五节 红花饮片综合质量分级 |
5.1 分级依据考察 |
5.2 未染色红花分级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饮片辨色论质方法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中药饮片颜色测量方法研究 |
1.1 机器视觉系统的搭建 |
1.2 机器视觉系统的校正 |
1.3 小结 |
第二节 红花饮片颜色测量方法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软件 |
2.3 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颜色值的红花饮片质量评价 |
3.1 不同等级红花颜色值的分析 |
3.2 红花有效成分含量和颜色值相关性分析 |
3.3 化学成分含量与颜色值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 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染色红花饮片的鉴别方法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基于颜色值的鉴别方法研究 |
1.1 基于单一Lab值的鉴别 |
1.2 基于组合Lab值的鉴别 |
1.3 基于模式识别的鉴别方法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鉴别方法研究 |
2.1 基于2D-COS技术的染色鉴别 |
2.2 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染色鉴别 |
2.3 小结 |
第三节 定量分析 |
3.1 柠檬黄 |
3.2 金胺O |
3.3 日落黄 |
3.4 金橙Ⅱ |
3.5 胭脂红 |
3.6 酸性红 |
3.7 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颜色值和NIR的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基于颜色值的定量模型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NIR光谱的定量模型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和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数据融合的定量模型 |
3.1 数据融合方法 |
3.2 综合模型的建立 |
3.3 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皮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皮革概述 |
1.1.1 皮革概念 |
1.1.2 生皮的结构组成 |
1.1.3 制革过程介绍 |
1.2 皮革传统印花方法 |
1.2.1 直接印花 |
1.2.2 防拔染印花 |
1.2.3 转移印花 |
1.3 数码印花 |
1.3.1 数码印花概念及其发展 |
1.3.2 数码印花分类 |
1.3.3 喷墨印花墨水介绍 |
1.3.4 数码印花的特点 |
1.3.5 数码印花中的色彩管理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试验部分 |
2.2.1 皮革理化性能评价 |
2.2.2 染料型数码印花工艺 |
2.2.3 颜料型数码印花工艺 |
2.2.4 制作 ICC 校色曲线 |
2.3 测试方法 |
2.3.1 弯曲性能的测试 |
2.3.2 收缩温度的测试 |
2.3.3 耐沸煮性能的测试 |
2.3.4 皮革耐汽蒸性能的测试 |
2.3.5 皮革耐干热性能的测试 |
2.3.6 皮革吸水性的测试 |
2.3.7 皮革白度的测试 |
2.3.8 皮革耐摩擦牢度的测试 |
2.3.9 皮革表观深度 K/S 值的测试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皮革理化性能评价 |
3.1.1 白色绵羊皮性能评价 |
3.1.2 绵羊皮蓝革性能评价 |
3.1.3 黄牛皮二层革性能评价 |
3.2 染料型数码印花工艺 |
3.2.1 白色绵羊皮粒面数码印花工艺 |
3.2.2 白色绵羊绒面革数码印花工艺 |
3.2.3 绵羊皮蓝革数码印花工艺 |
3.2.4 黄牛皮二层革数码印花工艺 |
3.3 颜料型数码印花工艺 |
3.3.1 粒面革数码印花工艺 |
3.3.2 绒面革颜料印花工艺的确定 |
3.4 制作 ICC 较色曲线 |
3.4.1 染料型墨水白色绵羊皮粒面革 ICC 校色曲线 |
3.4.2 染料型墨白色绵羊皮水绒面革 ICC 校色曲线 |
3.4.3 染料型墨水绵羊皮蓝革 ICC 校色曲线 |
3.4.4 染料型墨水黄牛二层革 ICC 校色曲线 |
3.5 皮革数码印花评价指标 |
3.5.1 印花后橙色的表现力 |
3.5.2 印花后绿色的表现力 |
3.5.3 印花后靛色的表现力 |
3.5.4 印花后褐色的表现力 |
3.5.5 印花后黑色的表现力 |
结论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黑色皮革染料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档牛皮鞋面革涂饰工艺的研究[D]. 张砚伟.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及其初筛结果阳性进一步确认的方法研究[D]. 何晓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皮革及其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范闪.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1)
- [5]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D]. 杨达.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6)
- [6]道明竹编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D]. 马兰蕊.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再论染料工业如何由大做强[A]. 陈荣圻. 第十五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 2018
- [8]基于二醇染料的彩色水性聚氨酯吸收及发光特性[D]. 孙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9]中药红花辨色论质方法学研究[D]. 徐曼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皮革数码印花工艺研究[D]. 董旭.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