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河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小水河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一、潇水流域水文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楠[1](2021)在《南岳衡山题材山水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动机是出于对湖南地域山水画的思辨与重识,而最终聚焦于南岳衡山题材山水画。南岳衡山(简称衡山)有五岳之一、“寿岳”和地域山水的三维身份,以山水画为切入点对其审美内涵和人文精神进行探本求源,有助于厘清衡山山水文化脉络,以及对地域山水画的挖掘与发展有良好的启发性。通过结合其山岳文化和潇湘山水源流的历史背景,探究这一特定题材山水画的审美历程及其文化背景与建构机制,进而深度解析这一题材山水图式的审美内涵,揭示作品与文化、地域以及审美建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解读其中的审美意趣和文化记忆。研究除绪论分五个方面展开:(一)梳理衡山山水审美建构的文化渊源及其艺术表现。通过梳理其山文化、水文化以及在山水艺术方面的萌芽及显现,从文化、文人、作品三个维度还原其山水文化演变的历史语境,目的在于探求这一题材山水画审美生成的文化渊薮。(二)论证衡山与潇湘在自然地理上的现实关系。首先解析衡山与潇湘“九向九背”的地理关系和“交相赞者”的人文关系;其次关联两者在山水画审美意识与风格特征方面的异同。从地理、人文和作品三个方面进行辨析,揭示衡山题材山水画在潇湘主题审美观照下的诗意性。(三)解析衡山题材山水画勃兴的缘由及其纪游性和寿意性,以“七十二峰”、“寿岳”主题山水画的兴起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背景、题材内容、作品形式、表现方式、寓意和功能等多方面探析母题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大量作品为实例,论及艺术家的人文环境与创作动机,解析作品的功能意义和风格特征,进而转向思考衡山题材山水画的接受群体及实际意义,挖掘作品审美建构中的人文思想。(四)着眼衡山题材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及审美内涵。首先对近现代衡山题材山水画归纳分类,即“寿岳”主题、祝融峰和松云母题、名峰和胜地主题、“七十二峰”主题。其次把整体观照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整体观照近现代衡山题材山水画的再现形象,个案聚焦名家衡山题材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从作品内容、形式、寓意、风格等多层面解读,考究审美建构的时代特质,以及主题和母题多元化趋势的审美内涵。(五)总结衡山题材山水图式的内核动力及生成机制。概述衡山山水图式的构成及特征,对再现形象的视觉性、精神性以及风格特征进行整合论证,再从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出发探究图式生成的内涵动力,以及深挖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艺术的动力因素,力图建构衡山山水图式的框架系统并解读其中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内涵,使接受者能够深层次体验衡山题材山水画的精神实质,且服务于地域山水画的发展与研究。本研究在历史和文化的语境下解析作品风格特征,整全认知衡山题材山水画的审美意涵及人文思想,于当下地域山水画研究和艺术创作而言,建构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衡山题材山水画的审美生成主要源于它的山水文化和审美寓意及应用功能,自然山水文化是吸引画家的前因,山水画的意义与功能是画家持续创作该题材的动力之一,作品是承载其山水文化和其意义与功能的媒介。其二,再现的衡山题材山水画形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性的客观再现,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写生、写实意识,注重自然物像的客观视觉性;一种是象征性的客观再现,画面审美更为主观、自由、符号化、抽象化,倾向母题的象征寓意和精神性。其三,秀和诗意是这一题材审美建构的主要导向,作品与之对应的风格特征是自然平淡、新奇浪漫。其四,本土画家和区域外画家对这一题材的反应是有区别的,本土画家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显现,随着本土画家的兴起,这一题材山水画从形式、风格、寓意上开始打破常规的发展态势。这一现象表明本土画家对重识地域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进而该题材的创作主体开始由外向内转向本土。

王敦球,武力,刘慧莹,蒋正琴,陈喆[2](2021)在《湘江永州流域水质时空规律及污染源解析》文中认为为直观揭示湘江上游水质时空变化及其污染来源,在多元统计法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插值法系统研究了2014—2018年湘江永州流域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整个流域分为3类:开发度低未污染流域;开发度高基本未污染流域;开发度高轻微污染流域。(2)开发度低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CODMn;开发度高基本未污染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BOD5、 As和电导率;开发高轻微污染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氨氮和As;本地区污水的收集处理率低,氨氮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源,总氮、总磷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源。(3)各流域水质优劣水平从高到低顺序为:除个别断面外,永明河>潇水上游流域>新田河>九疑河>舂陵水>潇水下游流域>湘江干流上游流域>湘江干流中游流域>冷江>紫溪河>芦洪江>湘江干流下游流域;舂陵水、九疑河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永明河、潇水、紫溪河、湘江干流、芦洪江水质状况呈上升趋势。

朱芮娴[3](2020)在《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整治研究》文中指出湘江为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一部分,属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中的一线。随着湘江流域大宗散货水路运输需要的日益增长,提升湘江航道等级,建设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琵琶洲弯险滩地处浯溪枢纽库区,水深较大但河道弯曲半径小且呈特殊的回头弯形式,又位于库区这类特殊环境。因此,对这种特殊的扫弯险滩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工程给出参考意见十分有必要。本文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的碍航特性及其整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船舶操纵数学模型对整治效果进一步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和总结了琵琶洲滩水文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通过收集和分析琵琶洲滩段所处的流域资料,发现研究河段除人为因素外,河势基本稳定。但2013~2017年间,该滩段冲淤变化仍较为明显,总体上表现为冲刷,这除了河道自然演变外,人为因素有较大影响。(2)建立了适用于湘江琵琶洲滩段的平面二维水流和船舶操纵数学模型:,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以MMG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利用湘江Ⅲ级航道通航标准的设计代表船资料验证了代表船舶推进性能及操舵回转性能,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3)根据滩段水面和流场分析了滩险特性、成因及碍航程度:预设不同转弯半径的航槽,通过水面比降、航槽流速、航槽横流、流场形态以及代表船型上、下行参数等分析,获知滩险类型以及碍航程度并确定通航情况较好的航槽。(4)根据滩险类型,确定整治思路,提出4类整治方案:(1)弯段凹岸筑丁坝,调整弯道水流流向,减弱横流;(2)扩挖滩段,加大弯曲半径,使扫弯水相应减缓,增大通航水域面积,满足航槽布置;(3)裁弯分流,选择合适的位置开辟分流水渠,通过减缓弯道水流来减弱扫弯水;(4)裁弯取直,开辟满足Ⅲ级航道的新河道,对于原河道仍可保留使用。(5)通过对不同类型方案的计算及优化,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工程整治方案:先通过计算判断筑坝封弯方案不可行;再进行了扩挖滩段方案计算得出整治效果相对较好的方案五,再在方案五基础上进行优化方案的研究,确定了整治效果最好的方案七;通过对裁弯分流四个方案的计算比较,方案C-2整治效果最好;对裁弯取直方案计算分析发现原航槽水流条件得到较明显改善,新航槽通航条件较差,仅能满足船舶下行需要。

李荣朋[4](2019)在《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下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和水文循环过程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给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带来严峻考验。基于此,本文以“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下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为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运用线性趋势法、有序聚类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洣水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8a来洣水流域年降雨量和年径流量均呈现出不显着的增加趋势,而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显着的增加趋势;年降雨量时间序列在1993年发生变异,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在1997年发生变异,年径流量时间序列没有发生变异;流域内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径流量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0a、6a和32a;洣水流域年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径流量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各气象要素未来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而多年平均气温则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2)基于Arc GIS软件分析洣水流域六期历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是流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0-2015年间,流域内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水域和城镇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流域1980~2000年间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和2000~2015年期间基本类似,前一时间段的转移幅度更大。(3)基于2015年土地利用和历史实测气象资料,构建适用于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SWAT模型,并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内氨氮的年均负荷为3358.60t,总磷的年均负荷为475.63t;氨氮负荷和总磷负荷输出在时空上具有相似性,年负荷量基本上与年降雨量呈正相关,年内输出负荷与年内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氨氮和总磷流失强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的西北部,而流域东北部和南部的流失强度则较低。(4)利用率定和验证好的SWAT模型,对25种气候情景、5种土地利用情景和4种气候与土地利用耦合情景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分析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耦合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后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均氨氮、总磷负荷与降雨量、气温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年径流量、氨氮和总磷负荷模拟结果差异较小;未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措施,流域径流量出现略微减少的同时能显着的减少非点源氨氮和总磷的负荷量;在未来温度升高、降雨增加的趋势下,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会逐渐增加,流域管理部门在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胡宇佳[5](2019)在《永州零陵唐宋时期的风景意象研究》文中认为永州零陵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使得古城意象独特而又鲜明。历史上零陵山水风景文化广泛发展,其中尤以唐宋时期为突出,广泛的风景审美活动和大量的山水诗文创作,将零陵的风景意象推向了巅峰。基于对具体山水环境的抽象认知形成的风景意象,是古人对零陵风景和自我情感认知、思想感悟的深刻结合与理解,体现着零陵当地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性。研究零陵唐宋时期的风景意象,解析风景意象审美的丰富内涵,有利于深入解读零陵风景的传统审美情趣和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山水审美意识的当代激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唐宋时期记录永州零陵风景的山水诗文为研究对象,以符号学为研究理论,综合研究了零陵唐宋时期的风景意象,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在零陵唐宋时期的风景审美中,时间和空间是风景意象审美的两个重要内容,基于零陵丰富的风景意象种类,本文将零陵的风景意象划分为时间、空间两大符号分类系统。其中,时间意象符号分为季节性意象,气象性意象及事物性意象三类,分别为春、夏、秋、冬,日、月、雨、风、雪,植物、动物等时间呈现形式。空间意象符号分为山水空间意象与建筑空间意象两类,分别为山、岩洞、江河、溪、洲、潭、池、渠、涧,亭、桥、楼等空间形态。在意象符号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再展开来对每一类意象进行逐个深入探析,阐述了时空意象符号在零陵风景中的生成与表达方式,揭示了符号背后的文人审美理解和情感关系。唐宋士人在零陵四季轮回的时序之美、风花雪月的虚空之美、花木鸟兽的生趣之美中感受时间带来的虚灵之感,在山高水长的旷奥之美、亭台楼阁的融汇之美中感受空间带来的幽奇之境,于有限的时空风景中,会无限之景境。不同的审美主体会因为不同的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对于风景审美产生多样化的理解和意象解读,从而形成丰富的意象情感。在意象符号探析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总结了零陵风景意象的情感内涵,主要表现为家国历史的感怀和生命境遇的诉说。唐宋士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仕途失意的苦闷、羁旅思乡的寂寞和闲适豁达的雅趣都能通过风景意象找到寄托与诠释。本文对于零陵唐宋时期风景意象的研究,不仅探析了意象符号的时空之“景”,而且超越符号本身,总结了意象符号的人文之“情”,以期通过风景意象研究加深对零陵地域文化特性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现代园林有所借鉴与启发。

袁汉明[6](2018)在《变化环境下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双牌水库灌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湖南省首批兴建的大型灌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环境对灌区水循环有很大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区域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差异,人类活动会影响区域水循环产汇流机制。变化环境是影响灌区水循环演变规律及水资源配置优化的主要因子,研究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规划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双牌水库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系统优化分析方法,分析变化环境对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测站1961—2014年水文资料分析潇水流域及双牌水库灌区水循环要素。潇水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潜在蒸散发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潜在蒸散发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径流量年际变化呈递减趋势。双牌水库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34mm,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分配差异较大,四季降水变化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不明显上升趋势,潜在蒸散发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2)以灌区水资源实际供需情况为依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应用定额法及其他方法预测计算灌区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和生态需水。设计年2030年平水年(P=50%)灌区总需水21599.18万m3,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8832.5万m3;枯水年(P=90%)灌区总需水量27260.87万m3,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4581.7万m3。(3)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建立多目标遗传算法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分析三种不同情景下水资源配置优化:①不考虑变化环境情景,②降水-潜在蒸散发变化情景,③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情景。结果显示,平水年(P=50%)三种情景下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均能满足灌区各部门用户的用水需求;枯水年(P=90%)灌区均出现了缺水现象,不考虑变化环境情景灌区缺水率为9.83%,降水量减少潜在蒸散发量增加情景全灌区缺水量为15.89%,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情景,全灌区缺水量为5.52%。

唐晓剑[7](2017)在《水调自动化系统在梯级电站流域调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潇湘水电站为例,详尽介绍了水调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分析了水调自动化系统在梯级电站流域调度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类似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陈隆[8](2017)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保护研究》文中认为永州当五岭百粤之交,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永州古城位于湘江与潇水汇合处,是湖南省四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本文以零陵区潇水河流范围的人文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了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的特点与价值。本研究在对零陵区潇水河流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史料收集的基础上,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对零陵区潇水各个人文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研究。运用了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学、历史学、水文地质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进行解析。论文第二章是从宏观层面上,立足零陵区的区位特征与城市营建脉络研究,突出永州市零陵区城市特色的环境系统。论文第三章节在中观层面上,从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的特色与核心类型进行分析,突出潇水人文景观的发展动因、文化内涵、潜在价值。论文第四章在微观层面上,立足于潇水的物质文化景观要素进行研究,突出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形态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建设与发展特点,体现出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建设的地域文化与特征。论文第五章,结合国内当前在河流人文景观保护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对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的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廊道。城市人文景观保护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点,本文从多学科交叉层面出发,不仅研究了永州市潇水人文景观形成的特点与原因,而且通过研究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的现状与特点,在比较中得出其本身的地域特点,也期望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给予微量的帮助。

唐建国[9](2014)在《涔天河水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一新的发展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在重视当前发展的同时,也需重视未来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我国已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建设应该适当超前。但水利建设本身也要处理好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要顾及当前、也要考虑长远,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这给地方水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湘江流域上游的龙头水利工程,是永州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项目,也是湖南省最后一个大型水利开发项目,扩建后的灌区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灌区。工程在解决湘南地区灌溉、耕地开垦、潇水流域防洪、湘江下游补水、发电、航运、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事关民生水利建设、事关永州发展大局、事关群众福祉的惠民工程。而水库移民安置则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移民工作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实际操作难度大,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权衡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正确处理好涔天河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契机,转方式,调结构,是永州市县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机遇。本论文综合运用了发展经济学、农业推广学、资源与环境概论和水利移民等学科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实证研方法,并以全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湖南涔天河水库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为例,从水库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中的影响关系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选择途径和对策建议,以期对工程建设有所帮助。

伍国正[10](2014)在《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发展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州当五岭百粤之交,为历史边郡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受楚、粤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永州古城位于湘江与潇水汇合处,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建城史在湖南省仅次于长沙,是湖南省首批公布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本文以清末以前的永州古城与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以建筑历史理论为基础,运用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史论结合,综合研究了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发展特点。研究从“文化审美”的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立足于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营建研究,突出永州古城营建的生成环境系统;中观层面立足于指导城市建设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核心要素研究,突出地方古城规划建设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发展动因;微观层面立足于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景观要素研究,突出永州古城形态主要构成要素的建设与发展特点,体现古城及其景观建设的地域特征。系统分析了永州古城选址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环境特点,指出:古城的生态安全环境是其选址与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古代城市的安全防御体系是物质防御体系与精神防卫体系的统一;当代城镇建设可以借鉴古城选址的生态安全思想。从“时间维度”上研究了永州古城形态发展演变特点,基本还原了南宋以前的西汉泉陵城和汉唐零陵郡城的形制与规模,认为南宋以前,零陵县治与零陵郡治同城,为四门方形单城;推测:古泉陵侯国城的周长约为1600m左右;汉唐零陵郡城周长约为3600m左右,为中等规模的郡城。“空间维度”上,从区域整体性层面研究了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发展特点,揭示了地方古城规划建设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发展动因;揭示了古代沿水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与自然、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展变化的关系;揭示了永州古城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和明清时期永州城发展滞后的原因;揭示了明清时期永州城市形态主要构成要素的建设与发展特点,在比较中突出了地区城市现存古代祭祀建筑与塔建筑等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指出:政治统治与军事防御是地区城市形成的原动力,战争与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后期建设的两个主要原因;交通地位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是地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动力;地方城市始终为自守之城,非盛民之城;清末以前,永州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文化龛”。研究中发现,古代城门外的月城和寺庙也是城市风水建筑的重要内容。结合永州城“山水文化景观”的发展研究,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八景”文化的历史渊源,并对《潇湘八景图》出现的时间作了存疑探讨,史书记载表明,《潇湘八景图》至少在唐五代末北宋初已经出现,并非宋迪首创。研究指出:若从中国风景“八景”景观集称文化出现的时间先后看,“永州八记”应是中国自然山水景观“八景”集称文化的滥觞。城市史研究工作可视为建立可持续性城市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转变研究范式,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层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展开,不仅研究永州古城形态演变的特点与动力机制,而且研究古城形态主要构成要素的建设发展特点,在比较中体现古城及其景观建设的地域特征,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潇水流域水文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潇水流域水文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南岳衡山题材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问题源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基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基础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概念界定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南岳衡山山水文化及其艺术显现
    第一节 山水文化传统
        一、山文化
        二、水文化
    第二节 山水文化的艺术显现
        一、卧游畅神的山水理想
        二、诗中有画的山水意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衡山题材在潇湘主题下的诗意性
    第一节 衡山与潇湘的人地关系
        一、九向九背的地理关系
        二、交相赞者的人文关系
    第二节 衡山题材山水画的诗意性
        一、审美意识的诗意性
        二、艺术形式的诗意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衡山题材山水画之纪游性、寿意性及变迁
    第一节 纪游、寿意山水的文化背景
        一、山志形胜发展与成熟
        二、游记、名山图等兴盛
        三、寿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第二节 七十二峰纪游山水及变迁
        一、图式的雏形与纪游性
        二、图式的继承与多样性
        三、图式审美内涵之变迁
    第三节 纪游图的写生意识及变迁
        一、吴大瀓的衡岳纪游图
        二、陆廉夫的衡山纪游图
        三、纪游山水写生意识的变迁
    第四节 寿岳山水审美意涵及变迁
        一、写实性寿岳山水形象
        二、非现实寿岳山水形象
        三、寿岳山水生成及变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衡山题材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及内涵
    第一节 母题和题材的多元化转型
        一、寿岳山水画的审美转型
        二、祝融峰、松云母题
        三、名峰胜地的写生与创作
        四、七十二峰主题
    第二节 名家衡山题材山水画的现代转型
        一、齐白石的意象性表现
        二、张大千的写生与写意
        三、傅抱石的诗意与写生
        四、李可染的诗意性再现
        五、黎雄才、关山月的审美转型
    第三节 现代转型的审美内涵
        一、视觉意象的客观再现
        二、精神意象的主观重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衡山山水图式的内核动力及生成机制
    第一节 衡山山水图式的构成及特征
        一、母题的形象性与精神性
        二、形式的主题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 衡山山水图式生成的内核动力
        一、诗意性、人文性的自然审美
        二、寓意性、实用性的山水意义和功能
    第三节 衡山山水图式的生成机制
        一、自然性的生成机制
        二、主观性的生成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明清时期南岳衡山七十二峰题材山水画图录
致谢

(2)湘江永州流域水质时空规律及污染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数据及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水质评价标准
    1.3 水质评价方法与判别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湘江永州段流域水质状况及污染源解析
        2.1.1 湘江永州段流域各断面分类及特点
        2.1.2 湘江永州段流域各断面主要污染因子解析
        2.1.3 湘江永州段流域主要污染源解析
    2.2 基于两种不同方法分析湘江永州段流域水质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
        2.2.1 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湘江永州段流域水质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
        2.2.2 基于空间插值法分析湘江永州段流域水质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
        (1)基于空间插值法分析湘江永州段流域水质状况的年际变化规律。
        (2)基于空间插值法分析湘江永州段流域水质状况的不同时期变化规律。
3 结 论

(3)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险滩类型
        1.2.2 扫弯险滩水流特征
        1.2.3 扫弯险滩整治研究现状
        1.2.4 水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5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河段基本情况
    2.1 流域概况
    2.2 枢纽建设概况
        2.2.1 潇湘枢纽概况
        2.2.2 浯溪枢纽概况
    2.3 研究河段基本情况
        2.3.1 河段概况
        2.3.2 航道现状
    2.4 水文泥沙特性
        2.4.1 水文站基本情况
        2.4.2 径流
        2.4.3 典型保证率流量
        2.4.4 洪水
        2.4.5 水位流量关系
        2.4.6 泥沙
    2.5 河床演变分析
        2.5.1 岸线变化
        2.5.2 深弘平面变化
        2.5.3 深泓纵向变化
        2.5.4 断面地形变化
        2.5.5 等高线变化
        2.5.6 河床演变分析小结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1 控制方程
        3.1.1.2 边界条件
        3.1.1.3 基本方程数值离散与求解方法
        3.1.1.4 总体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3.1.2 水流数学模型的验证
        3.1.2.1 水文测验资料
        3.1.2.2 研究河段网格布置及模型糙率计算
        3.1.2.3 水面线验证
        3.1.2.4 大断面流速验证
        3.1.2.5 验证小结
    3.2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3.2.1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建立
        3.2.1.1 基本原理
        3.2.1.2 深水情况下船舶操纵运动方程
        3.2.1.3 船舶操纵运动方程的求解
        3.2.1.4 船舶位置确定
        3.2.2 计算代表船型
        3.2.3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前水流特性认识及滩险成因分析
    4.1 试验流量
    4.2 尾门水位
    4.3 水面特性
        4.3.1 水面沿程特性
        4.3.2 平均比降
        4.3.3 比降沿程变化
    4.4 主流
    4.5 通航水流条件分析
        4.5.1 船舶自航上滩流速
        4.5.2 航槽预设
        4.5.3 船舶上滩流量
        4.5.4 横流
        4.5.5 航槽预设的合理性分析
    4.6 船模试验主要成果分析
        4.6.1 船模上行情况分析
        4.6.2 船模下行情况分析
        4.6.3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4.6.4 船模推荐航槽合理性分析
    4.7 滩险成因
    4.8 整治思路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筑坝封弯方案的可行性试验
    5.1 长丁顺坝封弯方案试验
        5.1.1 方案布置
        5.1.2 试验成果分析
    5.2 短丁顺坝封弯方案试验
        5.2.1 方案布置
        5.2.2 试验成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扩挖滩段方案的可行性试验
    6.1 试验工况
    6.2 方案工程布置
        6.2.1 方案一工程布置
        6.2.2 方案二工程布置
        6.2.3 方案三工程布置
        6.2.4 方案四工程布置
        6.2.5 方案五工程布置
    6.3 方案后水面变化
    6.4 方案后比降变化
    6.5 方案后主流变化
    6.6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6.7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6.7.1 上行航槽
        6.7.2 下行航槽
    6.8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6.9 方案初步比选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扩挖滩段方案的优化试验
    7.1 方案工程布置
        7.1.1 方案六工程布置
        7.1.2 方案七工程布置
        7.1.3 方案八工程布置
    7.2 方案后水面变化
    7.3 方案后比降变化
    7.4 方案后主流变化
    7.5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7.6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7.6.1 上行航槽
        7.6.2 下行航槽
    7.7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7.8 方案比选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裁弯分流方案的可行性试验
    8.1 试验工况
    8.2 方案工程布置
    8.3 方案后水面变化
    8.4 方案后比降变化
    8.5 方案后主流变化
    8.6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8.7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8.7.1 上行航槽
        8.7.2 下行航槽
    8.8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8.9 方案比选
    8.10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裁弯取直方案试验
    9.1 试验工况
    9.2 裁弯取直方案工程布置
    9.3 方案后水面变化
    9.4 方案后比降变化
    9.5 方案后主流变化
    9.6 方案后航槽流速变化
    9.7 方案后航槽横流变化
        9.7.1 上行航槽
        9.7.2 下行航槽
        9.7.3 裁弯取直R480新航槽
    9.8 船模试验基本结论
    9.9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枢纽特征值表
    附录B 琵琶洲完整地形及测流断面图
    附录C 琵琶洲等高线变化图
    附录D 琵琶洲工程前流场及主流线图
    附录E 琵琶洲航槽布置图
    附录F 琵琶洲扩挖滩段方案方案六~八流场及主流线图
    附录G 琵琶洲裁弯分流方案C-1~C-4流场及主流线图
    附录H 琵琶洲裁弯取直方案流场及主流线图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下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洣水流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洣水流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主要的研究方法
        2.3.1 趋势分析方法
        2.3.2 变异分析方法
        2.3.3 周期分析方法
        2.3.4 持续性分析方法
        2.3.5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2.3.6 SWAT模型简介
        2.3.7 SWAT模型应用研究方法
第三章 洣水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降雨特征分析
        3.1.1 降雨趋势分析
        3.1.2 降雨变异分析
        3.1.3 降雨周期分析
        3.1.4 降雨持续性分析
        3.1.5 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3.2 气温特征分析
        3.2.1 气温趋势分析
        3.2.2 气温变异分析
        3.2.3 气温周期分析
        3.2.4 气温持续性分析
        3.2.5 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3.3 径流特征分析
        3.3.1 径流趋势分析
        3.3.2 径流变异分析
        3.3.3 径流周期分析
        3.3.4 径流持续性分析
    3.4 洣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4.1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及变化
        3.4.2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WAT模型的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4.1 研究区数据库构建
        4.1.1 数字高程模型
        4.1.2 土地利用数据
        4.1.3 土壤数据库
        4.1.4 气象数据
    4.2 研究区污染源分析
        4.2.1 点源污染
        4.2.2 农村生活污染
        4.2.3 分散畜禽养殖
        4.2.4 农业面源
    4.3 SWAT运行过程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4.3.1 子流域的划分
        4.3.2 水文响应单元的生成
    4.4 SWAT模型参数率定及适用性评价
        4.4.1 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参数率定
        4.4.2 模型评价标准
        4.4.3 模型模拟结果
    4.5 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
        4.5.1 流域非点源时间分布特征
        4.5.2 流域非点源空间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洣水流域非点源输出的影响
    5.1 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输出的影响
        5.1.1 不同气候情景下径流产生量
        5.1.2 不同气候情景下非点源氨氮负荷量
        5.1.3 不同气候情景下非点源总磷负荷量
    5.2 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输出的影响
        5.2.1 历史土地利用情景下非点源负荷量
        5.2.2 未来土地利用情景下非点源负荷量
    5.3 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下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5.3.1 组合情景与气候变化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
        5.3.2 组合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
        5.3.3 组合情景与现状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
    5.4 减少非点源污染的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永州零陵唐宋时期的风景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风景
        1.3.2 审美
        1.3.3 意象
        1.3.4 风景意象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有关零陵的史料状况
        1.4.2 有关零陵的历史文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资料情况
    1.6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永州零陵概况
        2.1.1 自然地理背景
        2.1.2 历史文化背景
    2.2 研究存在问题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景观意象的符号学论述
        2.3.2 景观意象符号的分类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研究法
        2.4.2 实地考察法
        2.4.3 综合归纳法
        2.4.4 跨学科研究法
3 零陵唐宋时期时间意象符号
    3.1 季节性时间意象符号
        3.1.1 春
        3.1.2 夏
        3.1.3 秋
        3.1.4 冬
    3.2 气象性时间意象符号
        3.2.1 日
        3.2.2 月
        3.2.3 雨
        3.2.4 风
        3.2.5 雪
    3.3 事物性时间意象符号
        3.3.1 植物
        3.3.2 动物
4 零陵唐宋时期空间意象符号
    4.1 山水空间意象符号
        4.1.1 山
        4.1.2 岩洞
        4.1.3 江河
        4.1.4 溪
        4.1.5 洲
        4.1.6 潭
        4.1.7 池
        4.1.8 渠
        4.1.9 涧
    4.2 建筑空间意象符号
        4.2.1 亭
        4.2.2 桥
        4.2.3 楼
5 零陵唐宋时期风景意象的情感内涵
    5.1 零陵唐宋时期整体风景意象
    5.2 零陵唐宋时期风景意象的情感内涵
        5.2.1 家国历史的感怀
        5.2.2 生命境遇的诉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变化环境下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灌区水循环转化规律研究
        1.2.2 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与土地资源情况
        2.2.2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2.3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2.3.1 骨干水源
        2.3.2 基础水利设施
    2.4 双牌水库灌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双牌水库流域及灌区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
    3.1 双牌水库流域水循环要素
        3.1.1 潇水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
        3.1.2 潇水流域潜在蒸散发量变化特征
        3.1.3 潇水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
    3.2 双牌水库灌区水循环要素
        3.2.1 双牌水库灌区降水量变化特征
        3.2.2 双牌水库灌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4.1 灌区需水预测
        4.1.1 生活需水预测
        4.1.2 农业需水预测
        4.1.3 工业需水预测
        4.1.4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1.5 灌区总需水预测
    4.2 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4.2.1 双牌水库供水分析
        4.2.2 灌区基础水利设施供水分析
        4.2.3 灌区总水资源可利用水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及结果
    5.1 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理论与原则
    5.2 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5.2.1 灌区水资源系统概化
        5.2.2 子区划分、供水水源及用水部门
        5.2.3 目标函数
        5.2.4 约束条件
        5.2.5 模型参数确定
    5.3 模型求解
        5.3.1 求解算法选取
        5.3.2 遗传算法及求解过程
        5.3.3 遗传算法参数选取
    5.4 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结果分析
        5.4.1 计算模型
        5.4.2 不考虑变化环境的水资源配置优化
        5.4.3 降水-潜在蒸散发变化的水资源配置优化
        5.4.4 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情景水资源配置优化
        5.4.5 水资源配置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硕士学习阶段所发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经历的科研项目)

(7)水调自动化系统在梯级电站流域调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水调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1 系统总体结构
    2.2 系统介绍
    2.3 主要工作原理
3 水调自动化系统在梯级电站流域调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产生的效益
    3.1 对水电站水库调度的重要作用和产生的效益
    3.2 对整个流域调度的重要意义和产生的效用
4 结语和建议

(8)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的产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相关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及理论研究
        1.4.2 实地调研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综合论证法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法国遗产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5.2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启示
        1.5.3 国内动态研究
        1.5.4 国内遗产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5.5 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5.6 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
        1.5.7 论文的创新点
        1.5.8 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研究难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区位特点分析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位特点
        2.1.3 气候特点
    2.2 自然景观结构及其特点
        2.2.1 地貌特点
        2.2.2 永州的水域概况
    2.3 零陵区城市历史脉络及特点
        2.3.1 古城沿革
        2.3.2 零陵城建发展特点研究
        2.3.3 城市价值与特色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现状
    3.1 潇水人文景观概述
    3.2 文化价值
    3.3 潇水与潇湘八景
    3.4 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类型
        3.4.1 零陵区潇水核心物质遗产类型
        3.4.2 零陵区潇水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3.5 零陵区潇水景观空间分布形态
    3.6 潇水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形成原因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物质形态特征
    4.1 历史文化街区
        4.1.2 永州市历史街区特点与价值
    4.2 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4.2.1 永州文物保护单位
        4.2.2 永州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
    4.3 历史自然景观
        4.3.1 零陵区潇水自然景观
        4.3.2 历史自然景观的特点与价值
    4.4 潇水人文景观问题及根源
        4.4.1 潇水人文景观保护现状
        4.4.2 现状问题背后的根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保护方法
    5.1 潇水人文景观保护的意义
    5.2 潇水人文景观保护原则
        5.2.1 完整性保护原则
        5.2.2 地域性文化原则
        5.2.3 真实性原则
        5.2.4 可持续发展保护原则
    5.3 潇水人文景观保护内容与方法
        5.3.1 人文景观保护与山水逻辑相结合
        5.3.2 潇水人文景观保护与整体旅游开发相结合
        5.3.3 人文景观保护与河流生态保护相结合
        5.3.4 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网络相结合
        5.3.5 对政府政策的相关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涔天河水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研究述评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水利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水利建设理论
        2.1.1 水利建设概念
        2.1.2 水利规划概念
        2.1.3 水利特点
    2.2 区域发展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概述
        2.2.2 区域发展规划概述
        2.2.3 水利规划概述
    2.3 水利建设与区域发展的思路
        2.3.1 水利建设与区域发展的指导观念
        2.3.2 水利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理念思考
        2.3.3 水利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途径选择
第3章 涔天河水库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现状
    3.1 涔天河水库现状
        3.1.1 工程概况
        3.1.2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3.2 涔天河水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3.3 涔天河水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4章 涔天河水库建设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4.1. 涔天河水库建设影响区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4.1.1 基本困难和问题
        4.1.2 主要困难和问题
    4.2 涔天河水库建设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4.2.1 移民分析
        4.2.2 土地平衡分析
        4.2.3 环境容量分析
        4.2.4 社会影响分析
第5章 涔天河水库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解决基本困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5.2 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5.2.1 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指导思想
        5.2.2 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
        5.2.3 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标准
        5.2.4 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方式
        5.2.5 解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计划
    5.3 涔天河水库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的综合开发
        5.3.1 区域航运开发
        5.3.2 区域旅游开发
        5.3.3 区域水产养殖开发
        5.3.4 区域其它开发
第6章 研究评价与结论展望
    6.1 涔天河水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
        6.1.1 经济评价
        6.1.2 综合评价
    6.2 涔天河水库建设影响区域发展的研究结论和展望
        6.2.1 研究结论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发展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与景观营建视野中的永州古城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相关界定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内城市史与城市营建史研究现状概述
        1.2.2 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永州古城营建之城市选址环境分析
    2.1 永州地区自然景观结构及其特点
        2.1.1 永州的地理位置与区位特点
        2.1.2 永州地区自然景观结构及其特点
        2.1.3 永州历史沿革
    2.2 中国古城选址的生态安全思想
        2.2.1 城市选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2.2.2 中国古城选址的生态安全思想
    2.3 永州古城选址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2.3.1 交通要塞,楚粤通衢
        2.3.2 山水形胜,战略要地
        2.3.3 山环水抱,生态格局
    2.4 永州古城选址的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2.4.1 经济发展,可资军需
        2.4.2 山水景观如画,人文基础良好
    2.5 永州地区修城的历史脉络与明清城市建设特点
        2.5.1 永州地区古城建设的历史脉络与明清城池规模
        2.5.2 明清永州地区城市选址与建设特点初步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州古城营建之城市形态变迁研究
    3.1 永州地区城市营建的历史分期及方志史概况
        3.1.1 永州地区城市营建的历史分期
        3.1.2 永州方志史概况
    3.2 宋末以前永州古城形态与规模推测
        3.2.1 宋末以前永州城池形制推测
        3.2.2 宋末以前永州城池范围推测
        3.2.3 宋末以前永州城池规模推测
    3.3 宋末至明清永州城形态特点
        3.3.1 宋末内外双城布局
        3.3.2 明清瓮城格局
    3.4 明清时期永州城发展滞后的原因
        3.4.1 明清湘江流域其他府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点
        3.4.2 湘江流域府州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机制初步总结
        3.4.3 明清永州城发展滞后的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永州城营建之防御体系分析
    4.1 因地制宜的军事防御体系
        4.1.1 因地制宜,整体防御
        4.1.2 因地兴利,重点防御
        4.1.3 兵防森严,戍守有序
    4.2 适应地区气候的御旱防洪措施
        4.2.1 永州地区旱灾与水灾特点
        4.2.2 永州古城御旱措施
        4.2.3 永州古城防洪措施
    4.3 避祸祈福的心理安防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永州城营建之建筑景观发展特点研究
    5.1 衙署建筑空间的发展特点
    5.2 学校建筑的发展特点
        5.2.1 古代永州学校建筑类型与教育发展
        5.2.2 古代永州学校建筑兴盛的原因
    5.3 城市祭祀建筑的发展特点
        5.3.1 永州地区祭礼文化发展特点与祭祀建筑类型
        5.3.2 永州古城现存主要祭祀建筑简介
        5.3.3 永州地区其他古城现存主要祭祀建筑简介
        5.3.4 永州地区古城祭祀建筑景观的地域特征
    5.4 城市居住与商贸建筑的发展特点
        5.4.1 城市居住建筑的布局特点
        5.4.2 城市商贸建筑的发展特点
    5.5 明清永州地区城市塔建筑的发展特点
        5.5.1 永州地区城市古塔的建造特点
        5.5.2 明清永州地区城市塔建筑景观的地域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永州古城营建之山水景观文化发展与影响
    6.1 永州山水景观文化概说
    6.2 永州崖刻景观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6.2.1 永州崖刻艺术湖湘第一,华南称最
        6.2.2 永州崖刻文化景观集粹
    6.3 永州城山水景观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6.3.1 柳宗元与永州城的山水景观文化建设
        6.3.2 永州城山水景观文化开创风景“八景”景观集称文化模式
        6.3.3 明清永州风景“八景”集称文化景观集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潇水流域水文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岳衡山题材山水画研究[D]. 江楠.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湘江永州流域水质时空规律及污染源解析[J]. 王敦球,武力,刘慧莹,蒋正琴,陈喆.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01)
  • [3]湘江琵琶洲回头弯险滩整治研究[D]. 朱芮娴.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下洣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 李荣朋. 广西大学, 2019(03)
  • [5]永州零陵唐宋时期的风景意象研究[D]. 胡宇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变化环境下双牌水库灌区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袁汉明.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7]水调自动化系统在梯级电站流域调度中的应用[J]. 唐晓剑.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7(08)
  • [8]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人文景观保护研究[D]. 陈隆. 湖南大学, 2017(07)
  • [9]涔天河水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 唐建国.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5)
  • [10]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发展特点研究[D]. 伍国正.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小水河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